简介
首页

中寒论辩证广注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成注云:麻黄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温经气。

○愚意云。此即辛甘发散之义。必反发热。故宜用此汤也。

琥按内台方议。但云二三日内。脉沉细蜷而卧。为少阴病。不及反发热三字。殊为脱略。条辩诸注皆云。方中用甘草。以易细辛。曰微发汗者。乃少阴病和解之法。为温散之缓方也。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此条乃少阴中寒。大宜温补之证。少阴病得之一二日。与前条云始得之义相同。口中和者。为里无热。成注云。少阴客热。当口燥舌干而渴。今则皆无之也。

背者。太阳经之部分。少阴之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脊居背之里。背恶寒者。成注云。阳气弱。阴气胜也。灸以艾火。助阳而消阴。与附子汤。温中而补虚。要之散寒邪之用。亦在其中矣。

○按此条论。仲景不言当灸何穴。补亡论常器之云。当灸鬲俞。关元穴。背俞第三行。郭白云云。此有漏字。当是灸鬲俞关元穴也。鬲俞是背俞第二 行穴。愚按鬲俞。果系背俞部。第二行穴。然常氏所云第三行穴者。当是鬲关。非鬲俞也。图经云。鬲关二穴。在第七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 阳气脉所发。专治背恶寒。脊强。俯仰难。可灸五壮。盖少阴中寒。必由太阳而入。故宜灸其穴也。又关元一穴。在腹部中行。脐下三寸。足三阴任脉之会。可灸百 壮。图见后厥阴病第六条证下。常云灸鬲关者。是温其表以散其外邪灸关元者是温其里以助其元气也。)

鬲关穴图 pt158a2.bmp (缺)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