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儿童的人格教育

第四章 自卑感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自卑感和争取优势同时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我们之所以争取优势是因为感到自卑,而功成名就的优越感可以让我们克服这种自卑。但是,当在我们争取优势的进程中困难重重,或者对器官劣势的心理反应严重到难以承受的地步时,我们就会有自卑感,只有此时,自卑感才会被心理学上所重视。这时的自卑感是一种反常的、过度的情结,它必然促使人们寻求可以轻易就获得的补偿,以及表面上的满足感。与此同时,由于这种过度的自卑感放大了困难,使人们知难而退,从而成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在自卑感这一点上,让我们再次结合那个13岁的口吃男孩的案例来说明。如我们所知,他的沮丧失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持续口吃,而他的口吃反过来又增加了他的失望。这就是我们常见的神经性自卑感的一种恶性循环。男孩想要隐藏自己,不愿与别人说话交往。他已经放弃了口吃痊愈的希望,甚至可能有绝望自杀的想法。口吃已经成为他的生活模式的一种表达和延续。口吃使别人关心他生活的环境,使他成为注意力的中心,从而舒缓了他内心的不舒服。

这个男孩为自己设置了一个好高骛远的目标,其实也是一个希望自己可以运筹帷幄的错误目标。他总是追求认可和声望,因此他必须证明自己脾气很好,能够与他人相处融洽,可以将自己的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最重要的是,他觉得在自己经历挫败时必须有借口,而口吃就是一个很好的托词。这个男孩的案例因此而更有意义,因为他的生活大部分时候对别人而言都是一个有益的导向,只是这一阶段,他的判断力瓦解,勇气遭到摧毁。

那些失去勇气的儿童,由于不相信凭借自身的能力可以成功地获得优越感,因此会采用诸多方式来保护自己,口吃当然只是这些保护方式的其中之一。这些失望的儿童所采取的保护手段类似于动物被上天给予爪子兽角来保护自身。很容易看出,儿童之所以会有这些保护措施是源于他们自己的脆弱,其实,即使没有这些外部的保护工具,他们再怎么绝望也足以应对生活的考验。但很明显,他们自己采用了保护,而且用以充当保护工具的手段很多。例如,有些儿童所采取的唯一保护手段便是大小便失禁。这个迹象表明他们只想停留在幼年期,因为这时他们的生活没有压力,也没有痛苦。其实在这个案例中,儿童的肠道或膀胱几乎没有任何器官上的缺陷。他们只是凭借这些所谓的生理缺陷作为一种花招,以此唤起家长或教育者的同情,尽管这有时可能会招致同伴们的嘲笑。因此,孩子诸如此类的行为不该因此就被视为疾病,而应该看作是自卑感的一种外在表现,或者对优越感的一种危险追求。

我们可以设想,口吃疾病是如何从一个可能非常小的生理问题发展而来。很长一段时间,这个男孩都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母亲也一直都只关注他。但由于慢慢长大,他不再认为自己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觉得自己的表现也受到了限制,于是,为了使自己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他有了新的花招,即假装自己患有口吃,这个花招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他注意到和他说话的人都会看他的嘴巴,留意他的口吃。因此,原本要花费在弟弟身上的时间和注意力,被他通过口吃为自己赢了回来。

此外,他在学校也用同样的花招,即通过口吃,他发现老师要花很多时间在他身上。因此,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他都因为口吃而获得了优越感。他也没有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来成为大多数好学生中的一员,而这也正是他所期望的。无疑,他是个有优越感的好学生,但无论如何口吃都让他获取优越感变得更加容易。

尽管口吃可以有效地引导老师对他的宽容,但另一方面,这种方法并不值得推荐。因为一旦他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关注度,就要远比其他孩子更受伤。由于弟弟在家中备受重视,他对自己曾经所拥有的关注的捍卫实际上成为他的一个心病。不像其他普通孩子,他从来都没有培养和别人分享自己心事和兴趣的能力。于是,他将别人都排除在他的世界之外,只剩母亲在他的家庭环境中作为最重要的人。

要治疗这些儿童,首先必须增加他们的勇气,使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其次还要以一种富有同情心的态度和他们建立起友好关系,这些都很有意义,但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利用这种友好关系来鼓励孩子,使他们不断取得成就。要实现这一点,只有让他们更加独立,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培养他们,直到他们对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力量充满信心,相信只要自己勤勤恳恳,坚持不懈,勇于实践及充满勇气,那些尚未取得的成就就很容易实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就。

在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最大的错误就是父母或教育家给正处于迷途的儿童预言了一个恶意的结局。这个愚蠢的断言增加了儿童的懦弱,让迷途儿童的情况变得极其糟糕。其实他们应该用乐观激发孩子。正如维吉尔(virgil)所说:“我自信,我成功。”

永远不要去相信,我们羞辱或奚落一个孩子就可以影响他真的改善自身的行为,尽管有时候我们会看到孩子似乎改变了,但其实是因为他们害怕被嘲笑。从以下案例就可以看出,通过嘲笑而产生的影响和刺激是多么荒谬可笑。有一个男孩,因为不会游泳而总是被朋友们取笑。最后他终于忍无可忍,从跳水板上一跃,跳入了深水之中。人们大费周折,才使他得救而不是溺死。因此,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懦夫,因为他害怕失去威信而做了一些克服懦弱、但不正确的事情。我们所引证的这个案例说明,如果个体满足于以此方式克服懦弱,其实常常是一种怯懦行为。他真正懦弱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勇气承认自己不会游泳的事实,因为他害怕因此而失去在朋友中的威信。但是不顾一切地跳入水中后,他并没有真正治愈懦弱,反而进一步加剧了不敢面对事实的懦弱习性。

懦弱这种品质常常会破坏人际关系。懦弱的孩子总是担忧自身,没有心思关注他人,会不惜以他人的代价来实现自己的威望。因此,怯懦带给儿童一种个人主义的、好斗的人生态度,它遗弃了普遍的社会情感。尽管这种怯懦态度也是无可厚非的,是为了克服对别人意见的恐惧而产生的。因为懦弱的孩子总是害怕被别人嘲笑、忽视或贬低,他们的行动因此而常常受制于他人的观点,会产生害怕别人观点的恐惧。他就像是住在一个全是敌人的国家,由此而形成了怀疑、嫉妒和自私的性格特征。

这些怯懦的孩子常常会成为挑剔唠叨的人。他们不愿意去赞美别人,还会因别人受到称赞而愤愤不平。当他们想超越别人时,采取的不是通过获取成就的方式,而是贬低他人的方式,因此这表明了他们内心的脆弱。一旦意识到孩子有这种脆弱的迹象,那么,将他从对他人充满敌意的脆弱中解救出来就是一个无法避免的教学任务。而那些没有意识到此迹象存在的人,当然可以原谅,但他也绝不可能知道,如何去纠正由这种敌意所引发的不良性格特征。但是,如果我们可以意识到,问题就在于调节孩子去适应世界和生活,并向他们解释,他们的错误在于想要的是没有努力就可以获得的尊重,那么我们就可以了解对孩子真正有益的是哪些方面。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教导孩子的方式,即要尊重其他努力的孩子,不能因为他们成绩差或者做错事就轻视他们,否则这些被轻视的孩子就会有自卑情绪,会失去信心。

一旦儿童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念,那么结果就是,他在现实生活面前退缩,并在生活的无用层面努力建立一种补偿。教育者最重要的责任,几乎可以说是神圣职责,就是确保在学校的儿童没人会失去勇气,而且,即使入校前儿童已经灰心气馁,学校和老师也应该努力让他们重拾信心。这关乎教育者的神圣职责,即只有使儿童看上去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勇气和快乐才是教育者职责所在。

有些孩子失去信心只是暂时性的,尤其是对那些雄心过度的孩子来说,即使他们已经取得了进步,但是,因为已经通过了最后一科考试而必须转向职业选择,他们有时还会对自己失去信心。此外,当这些雄心过度的小孩在考试中没有取得第一时,也会常常在一段时期内失去信心,放弃努力。此时,那些未曾意识到但潜伏很久的雄心,与失去信心的现实之间的冲突会瞬间爆发,这表现为他们完全不知所措,神经焦虑。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地发现自身的这种失望并采取措施缓解,他们就会总在没有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开始着手下一件,有始无终。而且当他们长大后也频繁地更换工作,他们绝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始有终地完成任何事情,总是担心会失败。

这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若要通过直接询问儿童得知其对自己的真实评价,无论我们的询问方式多么巧妙,都只能得到模糊或不确定的答案。有些儿童会说认为自己非常好,也有小孩会说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对于后者说的话稍加思量便可了解,这反映了成年人曾经在儿童的生活环境中说了数百次的“你可真是一事无成”或“你真是无可救药”。

在听到如此严厉的责备时很少有儿童不会被中伤。大部分小孩都会因这种责备而低估自身的能力,从而进行保护和屏蔽自我。

如果通过询问孩子无法得到他真正的自我评价,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处理问题的方式并加以研究得到,例如,可以通过他处理问题时的方式是一种满怀信心、坚定果断的态度,还是一种垂头丧气、优柔寡断的方式,后者表现出儿童缺乏信心、犹豫不决。我们将用一幅有关一个男孩的画面来对此展现和例证。在面对问题时,男孩开始勇气十足,可是越接近问题,他越是畏手畏脚,踌躇不前,最后在他停止的时候,距离真正解决问题还有一段路要走。有时这些孩子被称为懒惰,有时则称为心不在焉。名称虽不同,但结果却总是一样。他们没有如我们所想的正常人那样去处理问题,而总是对遇到的困难和阻碍煞费苦心。有时孩子欺瞒大人很成功,使大人错误地以为这个孩子缺乏能力。当我们把全部的这些画面刻画于心,并运用个体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时,将会发现,所有的问题都源自于儿童缺乏自信,而不是我们之前所低估的缺乏能力。

当我们探讨优越感的错误追求时,必须谨记的是,一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在社会中是反常的。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有些小孩过度地追求优越感而不考虑别人。他们仇视他人、违法乱纪、贪得无厌、自私自利。当他们发现一个秘密后就会用来伤害别人。

但是即使在那些行为最令人斥责的小孩身上,我们也总能发现一种明显的人类特质,即有时他们会有一种人类的归属感。尽管他们的生活规划越是远离人类的合作关系,我们就越难发现他们的社会情感,但是他们自我和周围世界之间的关系肯定会以某种方式暗示或展现出来。因此我们应该寻找隐藏的自卑感被泄露的表现方式。这些揭示自卑感的方式可能不计其数,有可能就存在于孩子的一个眼神之中。眼睛这个器官不仅可以采集并传送光线,而且还能用于社会接触。一个人看向别人的方式表露了他倾向于和别人交往的程度。因此,所有的心理学家和作家都会很在意一个人的眼神。我们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别人打量我们的方式来判断他对我们的看法,同时,我们也试图在他的一瞥中观察他的心中一隅。即使有时候判断有误或曲解其意,但是还是比较容易从他的眼神中得出他是否友善的结论。

众所周知,那些不敢直视大人的儿童都心有疑虑。这些小孩并不是有坏心眼或者存在不良习惯。他们闪躲的眼神可能仅仅表明,他尝试着避免与他人接触,一瞥之下,你就能看出来他们在尝试回避和同伴们的交往。当你召唤他时,他接近你的距离和眼神一样也是一种暗示。许多小孩仍然存在一些距离,他们想首先找出是谁在喊自己,然后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会靠近你。他们对关系密切持怀疑态度,这也许因为他们对此有一些负面的印象和经验,而且把这种片面化的经验泛化,滥用到其他方面。同样有趣的是,我们可以观察到有些孩子有依赖母亲或老师的倾向。对他们来说,那些让他们得到更多乐趣的人远比那些说最爱他的人更重要。

有些孩子明显地表现出自信满满,勇气十足,这从他们走路时昂首挺胸、说话时的声音坚定、无所畏惧就可以看出。而有的小孩在说话时则战战兢兢,这立即暴露了他们内心的自卑,暴露了他们无法应付局面的恐惧。

在探讨这种自卑感时,我们发现很多人都持有的观点是,相信自卑感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我们可以用这样的事实来反驳,即无论一个孩子多么勇敢,我们都可以通过后天作用而使他感到恐惧和自卑。父母亲都很胆小懦弱,那么孩子可能也一样,这并不是因为他遗传了父母的胆怯,而是因为他成长在一个充满恐惧懦弱的家庭氛围中。而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性格特征是一个小孩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那些在学校里形单影只的小孩多半来自于一个与别人交往甚少,甚至没有交往的家庭。当然了,这会诱导我们认为是遗传作用,其实这种遗传理论是不成立的,因为任何器官或大脑的物质改变,也都有可能致使他们失去交际能力。这虽然只是一种可能,但却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种胆小懦弱性格特征的表现。

举一个最简单例子来使我们从理论上理解这件事。一个生来就有身体缺陷的儿童曾一度患有疾病,由于病痛和身体缺陷的双重折磨而使他在生活中备受压抑。这样的孩子非常沉溺于自我,认为外部世界充满了敌意,充满了冷漠。在这个案例中,由于疾病而产生的附加影响也起到了一个非常不好的作用。这个身患疾病的儿童必须找到一个可以使他的生活变得更容易,为他全心全意奉献的人。但是这种特别的奉献和保护方式,反而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所有的孩子由于和成年人体格和实力上的差距,都会有一种相对的自卑感。而且如果一个孩子就像常常发生的那样,听到人们说“小孩切勿插嘴”,那么就很容易加剧这种自卑感。

所有的这些印象都使孩子认为自己正处于一个劣势地位。他发现自己比大人体格瘦小且力量不足,但自己却无法调整这种心理的不平衡。他越觉得自己比别人瘦小和虚弱,就越会作出更大的努力来变得更强。他对认可感的追求,使自己多了一些动力来努力。但是这种动力并没有让他为了和周边环境和谐共处而去试着安排自己的生活,而是让他创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准则“只想着自己”。这种孩子通常都是形单影只,只顾自己的类型。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大多数体弱、残废和丑陋的孩子都有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表现为两个极端。例如,他们说话时要么畏缩胆怯,要么咄咄逼人。这两种行为方式,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干,但事实上却同出一辙。他们可能由于一次性说话太多或太少而泄露了自己对认可感的追求。但是,由于他们对生活不抱任何希望,同时他们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为社会作贡献,或者他们将社会情感运用为个人目的,因此,他们对认可感的追求对社会无益。因为他们的个人追求是成为领导和英雄,从而被万众瞩目。

如果一个儿童多年来一直在一个错误方向发展自己,那么,我们期望一场谈话就会改变他的生活方式是非常不可能的。因此,教育者必须要有耐心。如果一个儿童努力在提升自己,但是偶尔会出现后退的情况,那么一个明智的办法就是教育者向儿童解释,成功并非一日之功。这种解释会使儿童得到安慰,不至于让他对自己过于失望。如果一个儿童两年来数学一直很差,那么他不可能在两周之内就弥补不足,完全提高成绩,但毋庸置疑的是,他最终是可以提高的。一个正常的儿童,也可以说是勇敢的儿童,有能力弥补任何事。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儿童的能力欠缺以致无法提升,是因为他的整体人格发展在一个错误的方向,而且偏离了正常儿童的发展轨迹,使人感觉阴暗和粗俗。因此,只要问题儿童能力不欠缺,总是有可能帮到他们。

儿童能力欠缺或者表面上看起来愚蠢、笨拙、冷漠,并不足以证明儿童是弱智。因为弱智儿童的智力发展缺陷常常会伴有身体缺陷。因为影响大脑正常发育的那些体腺,可能会引发这种身体缺陷。有时这种身体缺陷会慢慢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仍然存在的是当初的身体缺陷所造成的心理阴影。也就是说,即使儿童的身体康复了甚至变得强壮,但身体缺陷所造成的最初的身体虚弱由于心理阴影而表现得仍在继续。

甚至我们必须研究得更深入一些。心理上的自卑和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不仅起源于器官劣势和身体缺陷,也有可能是另外一种完全无关乎身体缺陷的情况所致,如家长对儿童的培养方式错误,或者缺乏怜爱且严厉管教。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觉得生活对他来说只是一种痛苦,而他们采取充满敌意的态度对待周围环境。由此所产生的心理自卑和个人主义,与由于身体缺陷所产生的心理缺陷即使不完全相同,至少也类似。

对于那些成长在缺乏怜爱环境中的儿童,要治愈他们,我们当然不期望困难重重。但是我们肯定会遇到的困难之一便是,他们看待我们,会以看待曾经伤害过他们的人的方式,每次促使他们去学校都会被他们理解为是在压迫自己。因此,他们总是感觉自己很受束缚,而且总会有力所能及的反抗倾向。因为他们嫉妒伙伴比自己拥有更快乐的童年,因此,对于自己的伙伴也无法用一个正确的态度来看待。

这种心存怨念的儿童,通常会培养喜欢毒害别人生活的性格特征。他们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克服困难,因此,为了补偿自己的勇气缺乏,他们会去欺负比自己更弱的儿童,或者通过向这些弱小儿童表面上示好来体现自己的优越感。但是只有在别人允许自己是主导的时候,这种表象的友好才会持续。很多儿童或者只和那些劣势群体的孩子做朋友,这种情况类似于有的成年人觉得自己特别容易被遭遇不幸的人所吸引,或者这些儿童只偏爱那些更年幼、更贫穷的儿童。有时这种类型的男孩也喜欢特别温柔、顺从的女孩,这种喜欢不是因为异性之间的吸引,而是追求优越感的一种体现。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