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经学理窟

学大原下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学大原下

天下之富贵,假外者皆有穷已,盖人欲无餍而外物有限,惟道义则无爵 而贵,取之无穷矣。

圣人设教,便是人人可以至此。“人皆可以为尧舜”,若是言且要设教, 在人有所不可到,则圣人之语虚设耳。

慕学之始,犹闻都会纷华盛丽,未见其美而知其有美不疑,步步进则渐 到,画则自弃也。观书解大义,非闻也,必以了悟为闻。

人之好强者,以其所知少也,所知多则不自强满。“学然后知不有若无, 实若虚”,此颜子之所以进也。

(某与人论学二三十年所恨不能到人有得是人人各自体认至如明道行状 后语亦甚铺(原稿已残)体认尽可以发明道理若不体认亦是“场闲言长语)

今人为学如登山麓,方其迤逦之时,莫不阔步大走,及到峭峻之处便止, 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

学之不勤者,正犹七年之病不蓄三年之艾。今之于学,加工数年,自是 享之无穷。

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如是则孔子 问于老聃、苌弘、郯子、宾牟贾,有甚不得!聚天下众人之善者是圣人也,岂 有得其一端而便胜于圣人也!

心且宁守之,其发明却是末事,只常体义理,不须思更无足疑。天下有 事,其何思何虑!自来只以多思为害,今且宁守之以攻其恶也。处得安且久, 自然文章出,解义明。宁者,无事也,只要行其所无事。

心清时常少,乱时常多。其清时即视明听聪,四体不待羁束而自然恭谨, 其乱时反是。如此者何也?盖用心未熟,客虑多而常心少也,习俗之心未去 而实心未全也。有时如失者,只为心生,若熟后自不然。心不可劳,当存其 大者,存之熟后,小者可略。

人言必善听乃能取益,知德斯知言。

所以难命辞者,只为道义是无形体之事。今名者已是实之于外,于名也 命之又差,则缪益远矣。

人相聚得言,皆有益也,则此甚善。计天下之言,一日之间,百可取一, 其余皆不用也。

答问者命字为难,己则讲习惯,听者往往致惑。学者用心未熟,以中庸 文字辈,直须句句理会过,使其言互相发明,纵其间有命字未安处,亦不足 为学者之病。

草书不必近代有之,必自笔札已来便有之,但写得不谨,便成草(原稿已 残)其传已久,只是法备于右军,附以己书为说。既有草书,则经中之字,传 写失其真者多矣,以此诗(原稿已残)字,尽有不可通者。

静有言得大处,有小处,如“仁者静”大也,“静而能虑”则小也。(原稿已 残)要静以入德,至成德亦只是静。

学不长者无他术,惟是与朋友讲治,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即是养心之术也。苟以前言为无益,自谓不能明辨是非,则是不 能居仁由义自弃者也决矣。

人欲得正己而物正,大抵道义虽不可缓,又不欲急迫,在人固须求之有 渐,于己亦然。盖精思洁虑以求大功,则其心隘,惟是得心弘放得如天地易 简,易简然后能应物皆平正。博学于文者,只要得习坎心亨,盖人经历险阻 艰难,然后其心亨通。捷文者皆是小德应物,不学则无由知之,故中庸之欲 前定,将所如应物也。

人当平物我,合内外,如是以身鉴物便偏见,以天理中鉴则人与己皆见, 犹持镜在此,但可鉴彼,于己莫能见也,以镜居中则尽照。只为天理常在, 身与物均见,则自不私,己亦是一物,人常脱去己身则自明。然身与心常相随,无奈何有此身,假以接物则举措须要是。今见人意、我、固、必以为当 绝,于己乃不能绝,即是私己。是以大人正己而物正,须待自己者皆是著见, 于人物自然而正。以诚而明者,既实而行之明也,明则民斯信矣。己未正而 正人,便是有意、我、固、必。鉴己与物皆见,则自然心弘而公平。意、我、 固、必只为有身便有此,至如恐惧、忧患、忿懥、好乐,亦只是为其身(虚)〔处〕,亦欲忘其身贼害而不顾。只是两公平,不私于己,无适无莫,义之 与比也。

(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故善养子者当其婴孩鞠之使得所养令 其和气乃至长而性美教之示以好恶有常至如不欲犬之升堂则时其升堂而扑之 若既扑其升堂又复食之于堂则使孰适从虽日挞而求其不升堂不可得也)教之 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 其乾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出)庄子言“内无受者不入,外无主者不出”。

学者不论天资美恶,亦不专在勤苦,但观其趣向着心处如何。学者以尧 舜之事须刻日月要得之,犹恐不至,有何媿而不为!此始学之良术也。

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心中苟有所开,即便劄记,不思则还 塞之矣。更须得朋友之助,日间朋友论着,则一日间意思差别,须日日如此 讲论,久则自觉进也。

〔学行之乃见,至其疑处,始是实疑,于是有学〕在。可疑而不疑者不 曾学,学则须疑。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出)自〔出〕,若安 坐则何尝有疑。

学者只是于义理中求,譬如农夫,是穮是蓘,虽在饥馑,必有丰年,盖 求之则须有所得。

道理须(义)从〔义〕理生,集义又须是博文,博文则利用。又集义则自是经典,已除去了多少挂意,精其义直至于入神,义则一种是义,只是尤精。 虽曰义,然有一意、必、固、我便是系碍,动輙不可。须是无倚,百种病痛 除尽,下头有一不犯手势自然道理,如此是快活,方真是义也。孟子所谓“必 有事焉”,谓下头必有此道理,但起一意、必、固、我便是助长也。浩然之气 本来是集义所生,故下头却说义。气须是集义以生,义不集如何得生?“行有 不慊于心则馁矣”。义集须是博文,博文则用利,用利即身安,到身安处却要 得资养此得精义者。脱然在物我之外,无意、必、固、我,是精义也。然立 则道义从何而生?洒扫应对是诚心所为,亦是义理所当为也。

凡所当为,一事意不过,则推类如此善也;一事意得过,以为且休,则 百事废,其病常在。谓之病者,为其不虚心也。又病随所居而长,至死只依 旧。为子弟则不能安洒扫应对,在朋友则不能下朋友,有官长不能下官长, 为宰相不能下天下之贤,甚则至于狥私意,义理都丧,也只为病根不去,随 所居所接而长。人须一事事消了病则常胜,故要克己。克己,下学也,下学 上达交相培养,盖不行则成何德行哉!

大抵人能弘道,举一字无不透彻。如义者,谓合宜也,以合宜推之,仁、 礼、信皆合宜之事。惟智则最处先,不智则不知,不知则安能为!故要知及之, 仁能守之。仁道至大,但随人所取如何。学者之仁如此,更进则又至圣人之 仁,皆可言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犹可谓之仁。又如不穿窬已为义,精义 入神亦是义,只在人所弘。

在始学者,得一义须固执,从麤入精也。如孝事亲,忠事君,一种是义, 然其中有多少义理也。

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气轻则虚而为盈, 约而为泰,亡而为有,以未知为已知,未学为已学。人之有耻于就问,便谓我好胜于人,只是病在不知求是为心,故学者当无我。

圣人无隐者也,圣人,天也,天隐乎?及有得处,便若日月有明,容光 必照焉,但通得处则到,只恐深厚,人有所不能见处。以颜子观孔子犹有看 不尽处,所谓“显诸仁藏诸用”者,不谓以用藏之,但人不能见也。

虚则事物皆在其中,身亦物也,治身以道与治物以道,同是治物也。然 治身当在先,然后物乃从,由此便有亲疎远近先后之次,入礼义处。

只有责己,无责人。人岂不欲有所能,己安可责之?须求其有渐。

世儒之学,正惟洒扫应对便是,从基本一节节实行去,然后制度文章从 此而出。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