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御录宗镜大纲[标点本]

御录宗镜大纲卷十五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宋永明延寿 著

清世宗胤禛 辑

问。生死之法是有是无。

答。非有非无。何者。若言是有。一身内外。地水火风。各各性空。未曾聚散。所以无生之生可说为生。无灭之灭可说为灭。

如菴提遮女师子吼了义经云。若能明知地水火风四缘。毕竟未曾自得有所和合。而能随其所宜。有所说者。是为生义。乃至若能明知地水火风。毕竟不自得有所散坏。而能随其所宜。有所说者。是为死义。

若言是无。以染淨真如不守自性。不觉随缘起幻生灭。故云法身流转五道。号曰众生。须知生死中道。方离断常。是以生之无生。真性湛然。无生之生。业果宛然。真性湛然。不可执常。业果宛然。不可执断。又复诸佛出世。尚如空华乱生乱灭。况众生颠倒生死。但如妄梦。如狂醉。岂是实耶。无如一切众生。饮无明酒。卧五住地。长劫惛然。孰有醒者。忽得见性之时。如同醉醒。

如经偈云。譬如惛醉人。酒消然后醒。得佛无上体。是我真法身。又若入宗镜中。顿明实性。反观世间生死名相虚诳。犹如儿戏。复似技人。然虽改换千差。一性宛然不动。

问。生死轮廻。不待外缘。既由内识。此即有漏异生生死相续。诸佛菩萨淨法相续。为复亦由内识。为复别有淨体。

答。淨法相续。应知亦然。论云。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有无漏种。由转识等数数熏发。渐渐增胜。乃至究竟得成佛时。转捨本来杂染识种。转得始起清淨种识。任持一切功德种子。由本愿力。尽未来际。起诸妙用。相续无穷。由此应知。唯有内识。

所以经云。解无不生。了有不死。若了有空而无我。无我令谁生解。本无而不生。不生令谁死。唯持种本识。妙湛真心。体性圆明。寂然常住。处异生位持无漏而常熏。至佛果门续菩提而不断。又。心性本来离生灭相。而有无明。迷自心性。由迷心性离相寂静。故能生起动四相。四相无明和合力故。能令心体生住异灭。

经云。即此法身。为诸烦恼之所飘动。徃来生死。名为众生。起信论明。自性清淨心因无明风动。四相流转。唯一梦心。处梦之士。谓为前后。各随智力浅深。分分而觉。大觉之者。知梦四相。唯一淨心。无有体性。可辨前后。

故论云。四相俱时。无有自立。生住异灭。一心而转。四相俱有为心所成。离一心外无别自体。故言俱时而有。无有自立者。本来平等同一本觉。

故如般若灯论偈云。生死有际否。佛言。毕竟无。此生死无际。前后不可得。

如般若经云。复次。极勇勐。如涅槃无际。一切法亦无际。何者。生死以涅槃为际。涅槃以生死为际。既不得生死。亦不得涅槃。生死涅槃既不可得。则一切法悉无际。如是但了本觉一心。念念契圆常之道。若逐无明散意。尘尘成生死之轮。得失在人。法无邪正。取捨任己。道绝昇沉。但自内观。蹑普门而顿入。唯当正眼。履一道以圆成。

问。动识相与真心性。既非一异。为复可坏不可坏。若不可坏。则为堕常。若可坏。则归断灭。

答。既非一而非是异。即亦可坏而不可坏。

起信论云。一切心识相。即是无明相。与本觉非一非异。非是可坏。非不可坏。如海水与波。非一非异。波因风动。非水性动。若风止时。波动即灭。非水性灭。众生亦尔。自性清淨心。因无明风动。起识波浪。如是三事。皆无形相。非一非异。然性淨心。是动识本。无明灭时。动识随灭。智性不坏。根本无明灭者。是合风灭。相续即灭者。业识等灭。合动相灭也。智性不坏者。随染本觉神解之性。名为智性。是合湿性不坏。是知。本末相资。方立世间染淨之位。应当防制意地。恒顺真如。圆满菩提常乐妙果。

所以阿差未经云。常正其心。不尚馀学。夫心常正直。本自玄虚。道全是心。心全是道。以不达故。随思虑心为外缘所拘。内结所乱。乃令志当归一。不尚馀学。虚明自现。返本之称也。如是开示。可谓把行人手。直至萨婆若海。保不孤然。若信受之人。可谓不动尘劳。顿成正觉。

显识经云。大药白佛言。世尊。无形之识。云何假因缘力而生有形。云何有形止因缘内。佛言。大药。如木和合相触生火。此火木中不可得。若除于木亦不得。火因缘和合而生。因缘不具。火即不生。木等之中。寻火色相。虽不可见。然咸见火从木出。如是大药。识假父母因缘和合。生有形身。有形身中求识不得。离有形身亦无有识。大药。如火未出。火相不现。亦无煖触。诸相皆无。如是大药。若未有身。识受想行皆悉不现。大药。如见日轮光明照曜。而诸凡夫不见日体。是黑是白。黄白黄赤。皆不能知。但以照热光明。出没环运。诸作用事。而知有日。识亦如是。以诸作用而知有识。

故云。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心异则千差竞起。心平则法界坦然。心凡则三毒萦缠。心圣则六通自在。心空则一道清淨。心有则万境纵横。如谷应声。语雄而响厉。似镜鉴像。形曲而影凹。以知万行由心。一切在我。内虚外终不实。外细内终不麤。善因终值善缘。恶行难逃恶境。蹈云霞而饮甘露。非他所授。卧烟燄而噉脓血。皆自能为。非天之所生。非地之所出。只在最初一念。致此昇沉。欲外安和。但内宁静。心虚境寂。念起法生。水浊波昏。潭清月朗。修行之要。靡出于斯。可谓众妙之门。羣灵之府。昇降之本。祸福之原。但正自心。何疑别境。是以离众生罪行福行不动行。终无三界苦乐果报。若离众生见闻觉知。岂有阴处界等境界。

如大般若经云。佛言。若梦若觉。要于见闻觉知法中。有觉慧转。由斯起染或复起淨。若无见闻觉知法。无觉慧转。亦无染淨。故知梦觉唯识。染淨由心。前贤后学之所宗。千经万论之同指。

如愣伽经偈云。众生及瓶等。种种诸形相。内外虽不同。一切从心起。但一念不生。诸缘自断。故云。一念心不生。六根总无过。又云。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如今厌生患老。随思随造。捨妄除身。业果恒新。若能了生无生。知妄无妄。一念心寂。万虑俱消。如云畏影畏迹。逾走逾极。端坐树阴。迹灭影沉。是知。悟心即休。更无异术。

如祖师云。一切由心。邪正在己。不思一物。即是本心。智者能知。更无别行。

所以本师云。此事唯我能知。

问。一期真妄生死。约事而言还有终始否。

答。第一义中。尚无生死。何有始终。顺世谛门中。随众生见而妄说生死。

如古德云。真妄相循。难穷初后者。释云。若言先妄后真。真则有始。若谓先真后妄。妄由何生。若妄依真起。真亦非真。若妄体即真。妄亦无始。为破始起立无始。言始既不存。终从何立。无终无始。岂有中间。

问。如上所说生死恶业。纔了此心。得一切同时解脱否。

答。实有此理。全在当人。若障薄遮轻。直了直入。缘深机熟。顿悟顿修。如镜淨明生。云开月朗。或垢浓习重。观劣心浮。虽信解一心。行门难立。有八重妄想之垢。犹緻网稠林。(一自性妄想。二差别妄想。三摄受积聚妄想。四我见妄想。五我所妄想。六有念妄想。七不念妄想。八俱相违妄想)具六种繫缚之门。若坚冰胶漆。(一相应缚。二所缘缚。三贪缚。四瞋缚。五见取缚。六戒取缚)若非大力。曷能解分。

又古释智障有其三门。一是智障。所谓分别有无之心。二是体障。谓观非有非无之解。立己能者。故曰体障。三是治想。谓妄识中合如正慧。依此地有其三。初一。四地乃至七地断除。四五六地断除分别取有之心。谓解法慢身淨慢等。入七地时断除分别取无之心。八地已上断除体障。前第七地虽除分别有无之心。犹见己心以为能观。如为所观。其所观如不即心。能观之心不即如。心如别故。心外求法。故有功用。法外立心。故有体障。从第七地入八地时。破捨此障。观察如外由来无心。心外无如。如外无心。心不异如。心外无如。如不异心。故能如心。冺同法界。广大不动。以不异故。息外推求。故捨功用。不复如外建立神智。故灭体障。体障灭故。名无障想。第三治想至佛方灭。故入八地。虽无障想而有治想。从八地已上。无生忍体转转寂灭。令彼治想运运自亡。至佛乃穷。故知万境虽空。须得无心契合。不可口虽说空。行在有中。境智相应。能所冥合。方能解缚。随顺无生耳。纔生取着。便成魔业。

如华严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何等为十。所谓蕴魔。生诸取故。烦恼魔。恒杂染故。业魔。能障碍故。心魔。起高慢故。死魔。捨生处故。天魔。自憍纵故。善根魔。恒执取故。三昧魔。久耽味故。善知识。魔起着心故。菩提法智魔不愿捨离故。是为十。菩萨摩诃萨应作方便。速求远离。疏释云。一蕴魔者。身为道器。体与佛同。岂即是魔。蕴魔之名。特由取着。下九例尔。皆以下句释成魔义。是知以心分别万法皆魔。何但此十。故举菩提法智。以胜况劣。不以心分别。一切皆佛。岂捨魔界求佛界耶。然四魔直就体明。十魔多约执取。十表无尽故。菩提法者。即所证智是能证。能所冥合。故名菩提。若不捨于分别。菩提之见即是魔矣。若入宗镜。分别自亡。既无能证之心。亦无所证之理。

又华严经云。无有少法为智所入。亦无少智而入于法。是以。驾一智箭。破众魔军。挥一慧刀。斩羣疑网。斯乃宗镜之力。馀何言哉。若不悟自心。未达斯旨。虽修智慧。不入圆常。纵练行门。唯增我慢。以未达一际法门故。但生分别。长养无明。

如经云。若分别是声闻法。是缘觉法。是菩萨法。是诸佛法。此名为淨。此名不淨。此名为道。此名非道。是名菩萨憍慢。若入宗镜。智行俱成。我慢山崩。贪痴水竭。胜负情尽。差别业亡。

如弄珠吟云。消六贼兮铄四魔。摧我山兮竭爱河。龙女灵山亲献佛。贫儿衣里枉蹉跎。

问。五阴一法。即妄即真。既作尘劳生死之门。又成出世菩提之道。今且推妄。生死无从。经云。此阴纔灭。彼阴便生。既唯识无人。前阴灭后阴如何得生。

答。五阴性空非常。相续不断。不常不断。即是正因。

如华严疏云。五蕴相续即是正因。亦名生因。言正因者。是中道义。中道即是佛性。谓现在阴灭。中阴阴生。是现在阴终不变为中阴五阴。故现阴非常。如种生芽。种不至芽。虽不至芽。而能生芽。此现在阴虽不至后。而能生后。则现阴非断。而中阴五阴亦非自生。不从馀来。因现五阴生中阴阴。斯则后阴非无因故。后阴非常。既能续前故。后阴非断。非断非常。是中道义正因性也。

问。夫论心含教法。如何是一心四谛法门。

答。四谛法门。横该竖彻。法无不备。教无不穷。今约台教。一心具无作四谛者。一念心中具十界苦。名为苦谛。具十界惑。名为集谛。苦即涅槃。名为灭谛。惑即菩提。名为道谛。此唯论一心四谛。

又四教四种四谛。藏教生灭四谛。通教无生四谛。别教无量四谛。圆教无作四谛。今但论圆教无作四谛。

止观云。法性与一切法无二无别。凡法尚是。况二乘乎。离凡法更求实相。如避此空。彼处求空。即凡法是实法。不须捨凡向圣。经言。生死即涅槃。一色一香皆是中道。即无作四谛。

又玄义云。以迷理故。菩提是烦恼。名集谛。涅槃是生死。名苦谛。以能解故。烦恼即菩提。名道谛。生死即涅槃。名灭谛。即事而中。无思无念。无谁造作。故名无作。亦名一实谛。一实谛者。无虚妄。无颠倒。常乐我淨等。是故名为无作四圣谛。

法华经偈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又云。惟此一事实。即是无作一实谛也。以真如之性。是自心之实名。一实谛念念圆成。更何所作。名无作四谛。所以八千声闻于法华会上见如来性。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以达本故。法尔如斯。若未见性人。不可安然拱手。效无作无修。直须水到渠成。自然任运故。又但了一心自然无作。非是彊为。故云阴入皆如。无苦可捨。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无苦无集故。无世间无道无灭故。无出世间。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

又文殊道行经云。佛告文殊师利。若见一切诸法无起。即解苦谛。若见一切诸法无住。即能断集。若见一切诸法毕竟涅槃。即能证灭。文殊师利。若见一切诸法无自体。即是修道。

问。一念无明心。鼓动真如海。成十二缘起作生死根由。若了之为佛智海之波澜。昧之作生死河之漩澓。云何成佛智。云何成生死。

答。天真之佛智本有。妄缘之生死体空。虽有二名。但是一义。只谓不了第一义谛。号曰无明。因不了之所盲。成惑业之众苦。了无明之实性。成涅槃之妙心。若迷为惑业。则成三道。(一无明爱取是烦恼道。二行有是业道。三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是苦道)若悟。为三因佛性。(一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是正因佛性。二无明爱取三支是了因佛性。三行有二支。是缘因佛性)如是等义。差别不同。唯是一心迷成多种。虽成多种不离一心。

华严经云。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随事贪欲与心共生。心是识。事是行。于行迷惑是无明。与无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长是六处。六处三分合为触。触共生是受。受无厌足是爱。爱摄不捨是取。彼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为老。老坏为死。

大集经云。十二因缘。一人一念悉皆具足。但随一境一念起处。无不具足。且如眼见色。不了名无明。生爱恶名行。是中心意名识。色共识行即名色。六处生贪名六入。色与眼作对名触。领纳名受。于色缠绵名爱。想色相名取。念色心起名有。心生名生。心灭名死。乃至意思法亦复如是。一日一夜。凡起几念。念念织几十二因缘。成六趣无穷之生死。是以生死无体。全是如来藏第一义心。迷悟昇沉。了不可得。内外诸法。皆具因缘。

如稻秆经云。尔时弥勒语舍利弗言。世尊常说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见法即是见佛。乃至有因有缘。是名因缘法。此是佛略说因缘相。以此因能生是果。如来出世。因缘生法。如来不出世。亦因缘生法。性相常住。无诸烦恼。究竟如实。非不如实。是真实法。离颠倒法。复次。十二因缘法从二种生。云何为二。一者因。二者果。因缘生法复有二种。有内因缘。有外因缘。外因缘法从何而生。如似种子能生于芽。从芽生叶。从叶生节。从节生茎。从茎生穗。从穗生华。从华生实。无种子故无芽。乃至无有华实。有种子故芽生。乃至有华。故果生而种子不作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念。我从种子生。乃至华亦不作念。我能生实。实亦不作念。我从华生。而实种子能生于芽。如是名为外因生法。

云何名外缘生法。所谓地水火风空时。地种坚持。水种湿润。火种成熟。风种发起。空种不作障碍。又假于时。节气和变。如是六缘具足便生。若六缘不具。物则不生。地水火风空时。六缘调和。不增减故。物则得生。地亦不言我能持。水亦不言我能润。火亦不言我能熟。风亦不言我能发起。空亦不言我能不作障碍。时亦不言我能令生。种亦不言我从六缘而得生芽。芽亦不言我从尔数缘生。虽不作念从尔数缘生。而实从众缘和合得生。芽亦不从自生。亦不从他生。亦不从自他合生。亦不从自在天生。亦不从时方生。亦不从本性生。亦不从无因生。是名生法次第。如是外缘生法。以五事故。当知不断亦非常。亦不从此至彼。如芽种少。果则众多。相似相续。不生异物。云何不断。从种芽根茎。次第相续故不断。云何非常。芽茎华果各自别。故非常。亦不种灭而后芽生。亦非不灭而芽便生。而因缘法芽起种谢。次第生故非常。种芽各各相异。故不此至彼。种少果多故当知不一。是名种少果多。如种不生异果。故名相似相续。以此五种外缘。诸法得生。内因缘法从二种生。云何为因。从无明乃至老死。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故则老死灭。因无明故有行。乃至因有生故则有老死。无明不言我能生行。行亦不言我从无明生。乃至老死亦不言我从无明生。而实有无明则有行。有生则有老死。是名内因次第生法。

云何名内缘生法。所谓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何谓为地。能坚持者名为地界。何谓为水。能润渍者名为水界。何谓为火。能成熟者名为火界。何谓为风。能出入息者名为风界。何谓为空。能无障碍者名为空界。何谓为识。四阴五识亦言为名亦名为识。如是众法和合。名为身。有漏心名为识。如是四阴为五情根。名为色。如是等六缘名为身。若六缘具足无损减者。则便成身。是缘若减。身则不成。地亦不念我能坚持。水亦不念我能湿润。火亦不念我能成熟。风亦不念我能出入息。空亦不念我能无障碍。识亦不念我能生长。身亦不念我从尔数缘生。若无此六缘。身亦不生。地亦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非男非女。亦非非男非非女。非此非彼。水火风乃至识等。亦皆无我无众生无寿命。乃至亦非此非彼。云何名无明。无明者于六界中生一想。聚想。常想。不动想。不坏想。内生乐想。众生想。寿命想。人想。我想。我所想。生如是种种众多想。是名无明。如是五情中。生贪欲瞋恚想。行亦如是。随着一切假名法。名为识。四阴为名。色阴为色。是名色。名色增长生六入。六入增长生触。触增长生受。受增长生爱。爱增长生取。取增长生有。有增长故。能生后阴为生。生增长变名为老。受阴败坏故名为死。能生嫉热故名忧悲苦恼。五情违害名为身苦。意不和适名为心苦。乃至如月丽天。去地四万二千由旬。水流在下。月耀于上。玄像虽一。影现众水。月体不降。水质不昇。如是舍利弗。众生不从此世至于后世。不从后世复至于此。然有业果因缘。报应不可损减。是以如月不动。影现众流。类识不行。身分六趣。虽无作者。业果宛然。但逐缘生。不乖法尔。

又有德女所问大乘经云。尔时有德婆罗门女白佛言。世尊。所言无明为内有耶。为外有耶。佛言。不也。有德女言。世尊。若于内外无有无明。云何得有无明缘行。复次世尊。有他世法而来至于今世得否。佛言不也。有德女复白佛言。世尊。无明行相是实有耶。佛言不也。无明自性从于虚妄分别而生。非真实生。从颠倒生。非如理生。有德女复白佛言。世尊。若如是者。则无无明。云何得有诸行。生起于生死中。受诸苦报。世尊。如树无根。则无枝叶。华果等物。如是无明无自性故。行等生起。定不可得。佛言。有德女。一切诸法皆毕竟空。凡愚迷倒。不闻空义。设得闻之。无智不了。由此具造种种诸业。既有众业。诸有则生。于诸有中备受众苦。第一义谛无有诸业。亦无诸有。而从业生。及以种种众苦恼事。有德女。如来应正等觉。随顺世间。广为众生演说诸法。欲令悟解第一义故。有德女。第一义者。亦随世间而立名字。何以故。实义之中。能觉所觉一切皆悉不可得故。有德女。譬如诸佛。化作于人。此所化人。复更化作种种诸物。其所化人虚诳不实。所化之物亦无实事。此亦如是。所造诸业虚诳不实。从业有生亦无实事。是以但了唯心之旨。自然万法常虚。随有见闻。悉顺无生之道。凡关动作。皆归无得之门。

问。三界初因。四生元始。莫穷本末。罔辨根由。最初起处。如何指南。

答。欲知有情身土真实端由。无先我心。更无馀法。

首愣严经云。富楼那而白佛言。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又疑云。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释曰。此二觉义。幽旨难明。若欲指陈。须分皂白。大约经论有二种觉。一性觉。二本觉。又有二种般若。一本觉般若。二始觉般若。又有二种心。一自性清淨心。二离垢清淨心。又有二种真如。一在缠真如。二出缠真。如此四种。名随义异。体即常同。今一切众生只具性觉。清淨本觉。自性清淨心。在缠真如。等于清淨本然中。妄忽生于山河大地。以在缠未离障故。未得出缠真如等。若十方诸佛。二觉俱圆。已具出缠真如等。无有妄想尘劳。永合清淨本然。则不更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等。如金出矿。终不染于尘泥。似木成灰。岂有再生枝叶。将此二觉。已豁疑情。性觉妙明者。是自性清淨心。即如来藏性。在缠真如等。本性清淨。不为烦恼所染。名性觉。

经云。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徧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虚空皆悉消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以此文证。即知凡圣本同此妙明之觉。本觉明妙者。出缠真如等。从无分别智。觉尽无始妄念。名究竟觉。始觉即本觉。悟本之觉得本觉名。

论云。于真如门。名为性觉。于生灭门。名为本觉。由迷此性觉而有妄念。妄念若尽而立本觉。以性觉不从能所而生。非假修证而起。本自妙而常明。故云性觉妙明。以始觉般若明性觉之妙。故云本觉明妙。又真如之性。性自了故。则性觉妙明。始觉之智。了本性故。则本觉明妙。

又摩诃衍论。有四种觉。一清淨本觉。二染淨本觉。三清淨始觉。四染淨始觉。若论本始明昧之事。皆依染淨之觉得名。若清淨觉原。愚智俱绝。非迷悟之所得。岂文义之能诠。经中佛常说真如为迷悟依故。如万像依虚空。虚空无所依。所以满慈领言。我常闻佛宣说斯义。此二觉义。亦同起信论所立。一心分真如生灭二门。以本性清淨是性觉义。但以性中本觉。如木中火性。未具因缘。有而无用。非是悟已。而更起迷。悟时始立本觉之号。悟本觉已。更不复迷。诸佛重为凡夫。无有是处。佛问。汝称觉明。为复觉性自明。名为觉明。为复觉体不明。能觉于明。富楼那意。必有所明当情。为其所觉。若无所觉之明。则无觉明之号。但可称觉而无所明。故云则无所明。佛意。性觉体性自明。不因能觉所明。方称觉明。起信论云。真如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徧照法界义等。只缘迷一法界。彊分能所。故成于妄。若要因所明方称觉明者。此乃因他而立。非自性觉。故云有所非觉。如缘尘分别而有妄心。离尘则无有体。不可将断灭之心。以为本来真觉。故若以无体之法为究竟者。故经云。法身则同龟毛兔角。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又释。若以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者。故知觉体本无明相。佛证真际。实不见明。若见于明。即是所明。既立所明。便有能觉。但除能所之明。方称妙明。此妙之明。是不明之明。不同所明。因明起照。

故般若无知论云。难曰。圣智之无。惑智之无。俱无生灭。何以异之耶。

答曰。圣智之无者。无知。惑智之无者。知无。其无虽同。所以无者异也。何者。夫圣心虚静。无知可无。可曰无知。非谓知无。惑智有知。故有知可无。可谓知无。非曰无知也。故云。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者。无能所之知。无不知者。真如自性有徧照法界义。又圣人唯有无心之心。无见之见。非同凡夫有心有见。皆是分别能所相生故。

涅槃经云。不可见。了了见。

华严经颂云。无见即是见。能见一切法。于法若有见。此则无所见。又云。菩萨悉见诸法而无所见。普知一切而无所知。则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矣。但不落有无之知。能所之见。非是都无知见矣。诸佛皆具五眼三智。四辩六通。三谛理圆。一心具足。若不见空与不空。非空非不空。方与实相相应耳。

故愣伽经云。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者。若于诸相。常与实相相应。自然远离诸过。会第一义。清淨真心。朗然明彻而无念着。即事即如。唯心直进。即诸佛所知。唯实相矣。离此立见。皆成诸过。无所非明者。若能觉之体。要因所明者。若无所觉之明。则能觉之体便非是明。故云。无所非明。故知觉之与明。互相假立。本无自体。岂成自性圆明之觉。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者。显妄觉体。无湛明之用。若言但觉于明。何须觉体自明者。则自性非明。便无觉湛之用。故云。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者。释妄觉託真之相也。何以得知。妄觉初起有觉明。只缘性觉必有真明。所以妄觉託此性明而起影明之觉。执影像之明。起攀缘之觉。迷真认影。见相二分。自此而生觉明之号。觉非所明。因明立所者。夫一真之觉。体性虽明。不分能所。故觉非所明。由影明起觉。能所斯分。故云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者。此则元因觉明起照生所。所立照性遂亡。则是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乃是但随能缘之相。覆真唯识性。一向能所相生。如风动水波浪相续。澄湛之性隐而不现。从此迷妄生虚空之性。复因虚空成立世界之形。于真空一心毕竟无同异中。炽然建立成诸法究竟之异。皆因情想扰乱劳发世间之尘。迷妄昏沉引起虚空之界。分世界差别为异。立虚空清淨为同。于分别识中又立无同无异。皆是有为之法。尽成生灭之缘。未洞本原。终为戏论。

御录宗镜大纲卷十五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