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理解人性

第十二章 性格的其他表现形式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乐

个体愿意服务他人、帮助他人和为他人创造快乐的程度可以反映出其社会情感的发展水平。拥有为他人带来快乐的天赋会使个体颇具魅力。快乐的人更容易让人卸下防备,更具有同情心。大多数人认为,拥有让人快乐的特质的个体会表现出高度发展的社会情感。有些人总是满面春风,从不焦虑和紧张,面对陌生人也表现得从容大方。他们善于与别人相处,善于传递喜悦,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而富有意义。人们依据他们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对他人利益的关注程度,甚至穿着、仪态、笑声和精神抖擞等方面,就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善良。作为有远见的心理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道:“与心理测验相比,人们更能从别人的笑声中了解其他人。”笑声有助于建立人际关系,亦可以破坏人们已有的联系,比如幸灾乐祸者带有挑衅意味的笑声。有些人不会笑,抛弃这种维系人类情感的天然纽带,以至于他们根本不具备分享快乐和创造快乐的能力。还有很少一部分人,他们完全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因为他们只关心生活中的痛苦,总想熄灭生活中的希望之光。他们根本不笑,或是在迫不得已,以及想扮演一个施舍快乐者时才笑。前一类人让人同情,后一类人让人反感。

让人反感的这一类型常见于那些扫兴、捣乱的人。他们认为世界就是让人伤心和痛苦的深渊。这些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堪重负。任何一个困难都会让他们对未来丧失希望。因此,他们常在各种欢乐场合发表一些可怕阴暗的凶兆预言。他们对所有的一切都感到悲观。如果他们的周围有快乐的人,他们一定会竭尽全力地找到一些悲观阴暗的点来打击别人的快乐。他们确实是用实际行动在打击别人,阻止人们快乐生活和享受友谊。

思维过程和表达方式

个体的思维过程和表达方式是可塑的,让人印象深刻。有些人说的话好像是至理名言,高雅有趣。而有些人还没有开口大家已经心知肚明,他们的语言粗俗下流,满嘴都是脏话或口头禅。后者的表达方式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性。他们说的一些想法和词汇,是别人不曾或不会使用的。这些粗俗下流的说法有时候甚至连他们自己都吃不消。这说明他们采用低俗杂志或电影上的口头禅、俚语或是主角的想法或行动来回答别人的问题时,没有考虑过别人会如何评价或批评他们。他们所采用的这种方式已经说明了他们的心理发展迟滞。

学龄儿童的不成熟

有些人的发展似乎停滞在学校生活的某一阶段,没能够走出大学预科阶段。无论是在家、工作单位还是社会上,他们都表现得像一个儿童,总是如饥似渴地倾听,等待着发言的机会。在聚会时,他们渴望回答问题,想让别人相信他们满腹经纶,就像在学校时等待优异的成绩单来认可一样。这些人必须生活在一成不变的环境当中才会感到安心。一旦发现自己处于一个学龄儿童不足以应对的情境,他们就会感到焦虑不安。不同智力水平的个体都可以表现出这种特质。在缺乏同情心的时候,这些人就会显得枯燥、冷峻和难以接近;或者想努力地扮演一个百事通,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卖弄学问和墨守成规

学术型的人总是想用一些普适性规律来推理他们遇见的每一件事。他们坚信这些规律,并持之以恒。如果不是每件事都按照这些既定规律来解释,他们就会感到不适。他们是一群枯燥无趣的老学究。在深深的不安全感驱动下,他们想把所有的生活和生命现象都浓缩为规律和公式,害怕规律或公式无法解释的现象。一旦遇到他们无法用公式来解决的情境,他们只能逃离。如果别人讨论并非他们所擅长的话题,他们会感到羞辱和难堪。毫无疑问,个体可以通过卖弄学问获得很大的权力,例如数量众多的、孤僻的“反对服兵役”的学者正是如此。但是,这些过分强调良知的人也被无止境的虚荣心和支配欲所控制。

对于墨守成规的人而言,即使他们是优秀的工人,他们身上枯燥乏味的学究气息依然明显。他们工作中没有丝毫主动性,兴趣局限、眼界狭隘,满脑子的流行趋势和异想天开。例如,有些人养成只走楼梯外侧或是只走人行道缝隙的习惯,还有些人只走自己熟悉的老路。他们对生活中的人或事缺乏同情心。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制定规则,并逐渐与周围环境隔离。一旦遇到不熟悉的问题,他们就会手足无措,彻底失败,因为他们认为没有现成的规律和公式就会一事无成。他们对既定规则奉若神明,回避一切新的变化。例如,他们已经习惯了冬天,就很难适应春天。他们抱怨在春季感觉很糟糕,因为气候温暖宜人,人们相互交流的机会增加,而他们很害怕与人接触。由于这些人难以适应新环境,他们选择的职业通常缺乏创造性。他们如果不改变自己,就很难找到其他的工作。卖弄学问、墨守成规都不是遗传特质,也不是不能改变的行为,而是个体偏差的生活态度。这种偏差的生活态度在他们的灵魂中能量巨大,完全主宰了他们的性格特征,让人无法摆脱。

服从

逆来顺受的个体也难以胜任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岗位。服从命令是他们惯常的模式。这些人依靠他人制定的规则来生活,所以大多数倾向于选择服务性的工作。此外,他们的逆来顺受还表现在人际关系的多个方面。可以通过个体的外在表现来推测其是否具有这种特质,常见的表现是屈服和谄媚。他们在别人面前点头哈腰,仔细聆听别人说的话。他们对上级的命令、别人的言语不加思考就严格执行。有时,他们觉得听命于人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当然,总是试图控制别人不是理想的人格特征,但过于听命于人并以此为乐的性格也不健康。

对于很多人而言,尤其是女性,服从是社会生活的一条行为准则。女性必须服从是不成文但根深蒂固的信条。人们认为,女性为了服从而存在。这一观点对人类社会中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带来不利的、破坏性影响,但却难以根除。许多女性也奉行这一点。然而,没有人会从这样的观点中获益。如果人们能意识到女性并不是为服从而生的,生活将是另一番景象。

一个习惯了服从的女人迟早都会变得依赖,缺乏社会价值。这里有一个案例:一位女性在自由恋爱后嫁入豪门。但她和丈夫都认同女性应该服从这一信条。在婚后生活中,她渐渐变成了一台机器,只知道做家务、服侍丈夫,身上所有的独立性都消失殆尽。周围的人也渐渐习惯了她的变化,但没有一个人从她的变化中获益。

上述案例中,由于夫妻双方都是知识分子,事情并没有进一步恶化。但是,对于观念中认为服从是女性天职的大多数女性而言,这位患者的命运就是前车之鉴。事实上,这一观点与人性之间蕴藏着巨大冲突。例如,当丈夫认为妻子的服从理所应当时,一旦妻子表现出不服从,双方就会引发冲突。事实上,要个体完全服从于他人是天方夜谭。

有些女性已将服从内化为性格特征的一部分,她们需要找专制、冷酷的男性作为伴侣。这种不自然的两性关系迟早会发展成公开的战争。这些女性的做法让我们看到女性天性服从的这一偏见是多么荒唐可笑。

摆脱这一困境的方法是:当夫妻一起生活时,必须以公平的劳动分工为前提,任何一方不应处于被统治的地位。在当前社会,如果这只是一个理想,至少可作为评估个体的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准。在两性关系协调、男性角色负担过重与国家民族冲突等问题中,都可以见到服从的特质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文明中,经济制度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之上。或许,当今社会的大多数人都是奴隶的后代。尽管贵族与奴隶阶层的绝对对立已消失了数百年,但当今社会在特定群体中还保留着世袭制度,保留了服从和奴隶制的模式,从而造就了男权社会。在古代,工作是奴隶等下等人做的事,贵族无须染指。贵族被视为权倾一方和品德优秀的人。统治阶级中才拥有所谓“最优秀”,即希腊语中“aristos”的人。上层社会掌握在这些“最优秀”的人手中。事实上,这些“最优秀”的人是由其掌握的权力来决定的,与他们的品行毫无关系。处于奴隶阶级的人才会被评价和分类,上层社会则掌握着评估的权力。

在当代社会,有些观点受到奴隶和贵族思想的影响。奴隶制在人类社会逐渐统一和谐的今天已经变得一钱不值。但是,思想家尼采却对贵族统治和奴隶屈从的思想推崇备至。时至今日,摒弃有关贵族与奴隶的阶级思想,认为人人生而平等依旧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是,相信众生绝对平等的思想萌芽已经是人类文明前进的一大步。这一想法能帮助个体不断进步,避免行为上出现严重的失误。例如,有些人已经变得奴性十足,只有对别人感恩戴德时才会感到开心。他们为自己的奴性不停地辩解,强调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时,我们不要被他们开心的表现蒙蔽,事实上,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感到不快乐。

专横

与奴性个体相反,专横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必须占据主导和主要地位。他们的生活重心是:“我怎样能超过别人?”专横的个体总是会遇到各种挫折。一般而言,专横个体如果没有太多的恶意挑衅行为,也可能是有用之才。主管或者负责人都可以是这些具有专横特质的人。具有专横特质的人倾向于选择那些看重组织和领导能力的工作。在动乱或是革命时期,具有专横特质的人会脱颖而出。因为他们有一定的指挥才能,有成为统治者的态度和欲望,并为此进行了必要的准备。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在家中发号施令,做国王、统治者或是将军才能让他们感到满足。如果被别人支配,他们有些人就会一事无成,服从他人的命令会使他们感到焦虑不安。在和平年代,这些人可以成为小企业或是小团体的领导人。他们强迫自己出现在台前,发表言论。他们如果不干扰社会生活规范,我们可以与他们和平共处。当今社会对他们中的部分人做出过高评价,实际上专横的行为让他们如临深渊,既不能成为优秀的领导者,也不能成为优秀的合作者。终其一生,他们始终像绷紧的琴弦,直到证明自己高人一等时才有片刻的放松。

心境和气质

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依赖于心境与气质,心境与气质由遗传因素决定,这是心理学认识的两大误区。心境和气质并不是可遗传的,它们由个体膨胀的野心和随之而来的高度敏感性所组成,是个体表达对生活不满和逃避的手段。个体的敏感性(气质)类似于感受器,帮助个体在进入新环境前探测环境的基本信息。

有些人看起来总是很开心,他们在生活中处处想方设法营造欢乐的氛围,认为生活是光明的。有时他们表现得像孩子一样稚气未脱,开朗阳光。他们不逃避问题,而是以一种童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些问题在他们眼中就像游戏或谜语。这种生活态度动人而美好。

但是,也有些人表现得过犹不及,比如在严肃的场合里他们采用孩子气的解决方式,这是不合时宜的,也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他们孩子气、不成熟的工作方式,会让人觉得他们不负责任,过于轻视困难和问题。结果,他们不会被委以重任,有时他们也会避重就轻。但是,快乐、稚气的人通常是工作的好搭档,能让枯燥的工作变得轻松愉快。相比那些整天面色阴郁、终日抱怨和情绪悲观的人,他们更容易成为人生的赢家。

厄运

如果谁违反群体生活的准则,他迟早会被生活还以颜色,这是心理学的真理。有些人在犯下严重错误之后并不从中吸取教训,却将不幸归咎于不公平的厄运。他们用尽一生的时间去证明自己的不幸,以及他们一事无成是因为厄运缠身。有一部分人甚至为自己遭受厄运感到自豪,就好像自己是冥冥之中被选中的人。进一步分析发现,虚荣心仍是这一切行为的始作俑者。这些人的表现企图让别人相信有邪灵在迫害他们。他们认为自己可能遭遇任何不幸。比如,在暴风雨中自己会被闪电击中,盗贼会恰好选中他们的房子行窃,等等。

只有将自己视为宇宙中心的人才会像这样夸大事实。表面上看他们似乎一直厄运缠身,但是所有的邪恶势力都以他们为复仇对象的这种想法是顽固的虚荣心在作怪。在童年期,这些人就相信自己已经被强盗、杀人犯、鬼魂或是其他坏人盯上,好像别人除了迫害他们就无所事事一样。

这些人的生活态度还会表现在外部行为上。他们走起路来弯腰驼背,好像在负重前行,像是支撑着古希腊神庙的大力神,花费一生的时间在托举着神庙的柱子。他们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认真对待,但态度悲观。最终,他们总是一事无成。厄运缠身的幻想不仅让他们自己感到痛苦,也给别人的幸福生活蒙上阴影。他们通过展示自己的不幸来获得存在感,这些行为方式的根源就是虚荣心。

宗教狂

有些长期不被他人或社会理解的人最后会成为虔诚的宗教狂,并我行我素。他们怨天尤人、自我同情,将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上帝的自负,他们只在乎自己。在他们的心中,即使是至高无上、万人景仰的上帝也是为他们所用,并且对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负有责任的存在。他们认为通过一些人为的方法,如虔诚的祷告或其他一些宗教仪式,就可以更接近上帝。上帝只负责关爱他们,帮他们处理麻烦,除此以外一概不管。在这些宗教狂中有很多异教徒,如果在古代的宗教法庭,他们很有可能被处以火刑。他们信奉上帝,与同伴接近时,总是不停地抱怨和发牢骚,却从来不做于己于人有益的事。在他们眼中,合作仅仅是别人的义务,而不是自己的责任。他们是徒劳的利己主义者的典型代表。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18岁女孩,善良、勤劳又野心勃勃。她的野心表现在宗教信仰中,每一次仪式都无比虔诚。有一天,因为感觉自己祷告时走神,就开始自责,认为自己不够虔诚,打破了戒律。结果,她像精神失常一样,一整天都跪在角落里,痛苦地自责,暴力地惩罚自己,尽管别人不明所以。之后有一天,一个神父想帮助她卸下心理负担,告诉她并没有犯下真正的罪过,她一定会得到上帝的拯救。第二天,这个女孩在大街上挡在神父面前,向他尖叫,说神父不配进入教堂,因为他已经身负重重罪恶。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个人的野心是如何影响宗教信仰,以及个体的虚荣心是如何化身为判断美德与罪行、纯洁与堕落、善良与邪恶的法官的。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