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理解人性

第十一章 非攻击性特质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非攻击性的个体不会公开表现出对人类的敌对,但是会表现出敌对性隔离。这些个体表现的敌意就像迂回战术一样,不会主动伤害他人,但同时也回避所有的社交生活,不与别人交流接触,也无法与他人合作。然而,个体所面临的大多数生活问题,只有在社会中通过合作才能得以解决。这些将自己孤立起来的人,与公开反对社会的人一样,有着相同的敌对倾向。关于这一观点,前人的研究提供了相关的证据,下文中会重点说明非攻击性的相关表现形式。

社会隔离

社会隔离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少言寡语或沉默不语、缺乏对眼凝视、不专心听他人讲话等等,这些人在各种社会交往中都表现出一种冷淡的态度。冷淡在他们的言行举止、社交礼仪、说话的声调,乃至接受或拒绝他人的方式中都会流露出来。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刻意与人保持距离,但行为的表象下是虚荣和野心。他们依靠凸显自己和社会的差距来抬高自己,但实际上他们常常只能幻想自己成功。这些人表面上看对任何事物都毫不在乎,实际上,他们的攻击性和敌对倾向非常明显。有时,孤立也会成为集体的特质。例如,有些家庭与外界隔绝,每天门窗紧锁,不欢迎任何来访者。这样的家庭成员充满敌意、自负,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另外,孤立也可成为某些阶层、宗教、民族乃至国家的特征。例如,有时候到某些国家去旅行,在大街上看到不同建筑的结构、布局,就能清晰感受到相互孤立的不同社会阶层的存在。

人类文化倾向于划分不同的国家、宗教和阶层,这种划分带来的结果是:各种旧体制之间不断地发生冲突。有些人会利用这些潜在的矛盾冲突,挑起其他群体之间的战争,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样的个体或者团体往往自命清高,高估自我价值,喜欢揭人之短。他们总是费尽心机挑起两个集团或个体之间的矛盾,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一旦他们的这种行为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世界大战,他们决不会因此而自责。由于自身缺乏安全感,他们企图通过损害他人利益来实现自己的独立和优越感。孤立让他们的命运可悲,目光短浅。缺乏自我理解让他们无法跟上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

焦虑

焦虑是极其常见的一种特质,厌恶中常带有焦虑色彩。有焦虑特质的人会终生难以摆脱它,为焦虑所累,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无法过安稳宁静的生活。焦虑还会摧毁他们为社会做贡献的愿望。他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恐惧,有些人害怕外部世界,有些人则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

有些人逃避社会,有些人逃避孤独。具有焦虑特质的个体中不乏自私的人。一旦个体确立要逃避生活中一切困难的目标,那么焦虑就会以不同形式不断地强化这种认识。有些人无论做任何事情,第一反应都是焦虑,哪怕只是出一趟家门,跟朋友告别,或者是参加工作、恋爱,等等。他们与生活、同伴的联系太少了,以至于只要周围环境发生一点变化,他们就会感到害怕。

这种特质严重影响着个体人格发展以及他们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焦虑的表现不一定是颤抖,或者是转身逃跑,也可以是突然放慢脚步,或者开始寻找各种借口。在面对新的情境时,焦虑个体的焦虑感就会悄然而至。

有趣的是,焦虑个体总喜欢回忆过去,或者考虑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回忆过去”这种自我压迫的方式比较温和,容易被人们接受。对死亡和疾病充满恐惧则是回避责任和义务的一种特征。他们有时候夸张地渲染生命转瞬即逝,命运无法预测,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用和虚无的。有时候他们把天堂和来生当作安慰,觉得当下的一切行为都是没有意义的。以回忆过去表达焦虑的个体会逃避一切评估和测试,担心测试结果会反映出他们真实的自我价值,这是他们的野心所不允许的。以恐惧死亡和疾病表达焦虑的个体,会尊崇上帝,以此抬高自身价值,但却无法适应现实的生活。

焦虑的原始形式可表现为一旦独处就会瑟瑟发抖的儿童身上。然而,他人的陪伴并不能满足这些儿童的愿望,他们其实另有所图。例如,一个儿童的母亲走开时,他会非常焦虑地呼唤母亲回到自己身边。但是,母亲在或不在他身边,他的表现不会有任何改变。其实,他希望母亲待在自己身边,以便可以随时差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帮助儿童培养独立性,相反,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他人相处的错误示范,让他养成让别人侍奉自己的习惯。

儿童的焦虑表现众所周知。在黑暗中或者夜幕降临时,儿童的焦虑表现格外明显,因为黑暗和夜晚导致他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或者与亲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困难。这时,他在焦虑如何将被阻断的联系重新建立起来。如果有家人闻声赶来,他就会要求开灯,或陪他玩耍。如果要求得到满足,儿童的焦虑就会消失。而当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他的焦虑会再次出现,他通过焦虑来保证自己在家中的优势地位。

成年人中也有类似表现。有些人不愿意单独出门,在大街上,他们步履匆匆,眼神慌张,很容易识别。他们中有些人不愿意四处走动,有些人则在大街上健步如飞。例如,有时一些身体健康、四肢健全、气色很好的女性,要求我们搀扶她过马路。这说明她们只要遇到一点点困难,就会产生焦虑。这种焦虑往往在她们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就产生了。广场恐惧症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患者总是觉得周围存在着某种危机,坚信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害怕摔倒。这些个体恐惧的内心深处也隐藏着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追求。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焦虑就是一种工具,用来迫使他人陪伴自己或者支配他人的生活。所以,没有人能够离开患者的房间,因为一旦离开,他们会变得异常焦虑,每个人都必须向患者表现的焦虑妥协。就这样,焦虑患者渐渐给整个环境立下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个人都必须主动向患者靠拢,而患者却哪儿都不用去,可以像皇帝一样支配其他人。

想要消除人类的恐惧,只能依靠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只有在社会中找到归属感的个体才能拥有没有焦虑的人生。

这里还有个有趣的例子。在1918年奥地利革命时期,很多患者突然宣称自己不能再去参加心理治疗了。当问及原因时,大部分人这样回答: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没有人知道自己会在街上遇到什么样的人,更不要说你还穿得比别人好了。

那时人们的情绪普遍都很低落,但是为什么只有这一部分人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一切绝非偶然。他们的恐惧源于与别人缺乏接触,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那些具有社会归属感的个体不会感到不安,仍然过着自己的日子,而这些人却表现出极度不安。

胆怯是焦虑的一种温和的表现形式。不管你把儿童放在什么环境中,胆怯总会使他们逃避与他人的联系,或者将刚刚建立起来的联系破坏掉。自卑感和与他人的差距感让这些儿童难以在与他人的联系中感到快乐。

软弱

软弱的人常见的表现是:他们总觉得自己面临的任何问题都是极度困难的,没有自信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任何事情。这种人通常做事拖拉,以此拖延自己经受考核或者完成任务的时间。这类人总是在本该做正事时,却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有些人会说突然发现自己完全不适合当前所学的专业,或是找各种借口来说服自己,离开本职工作。除了拖拉外,软弱的另一个特征是过度谨慎。软弱的个体处处设防,无论是在安全问题上,还是事先准备时,他们都极度地小心谨慎,目的是尽可能地逃避自己可能承担的责任。

个体心理学家们把这一现象中所包含的问题统称为“距离问题”,“距离问题”为我们评估和测量个体人生三大问题提供了依据。这三个问题是:如何解决自身的社会责任?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所选择的人际交往方式是正确的还是不当的?人生面临的其他问题还包括如何选择专业与工作、如何处理爱情与婚姻中的问题等等。从个体在面对上述问题时的受挫程度及其所选择的处理方式的偏差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人格特征的全貌。同时,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收集资料帮助我们增加对人性的理解。

个体表现出软弱或多或少是由于不愿意接受任务。然而,如前所述,悲观主义者也有积极的一面。我们可以假定个体表现出软弱也有积极的一面。因为,如果他对所接受的任务毫无准备,表现软弱不接受任务,他的自尊和虚荣心就不会受到影响,他的处境就会变得很安全。正如一个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在表演时知道下方有一张保护网,即使掉下来,他也不会有危险。此外,即使他接受这项工作并且失败了,软弱的特质让他可以找到一大堆借口来开脱,使得自我价值感不受威胁。例如,如果早点接手这项工作,或准备得更充分些,成功就唾手可得。这时,一些无关紧要的环境因素,而不是软弱的性格导致他的工作失败。一旦成功,他的成功就显得意义非凡,因为他在时间紧张、精力投入不足或是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仍旧解决了问题。与经过充分准备,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成功是理所当然的情况相比,他更胜一筹。换而言之,他做事情事半功倍,是人中之龙。

这就是个体表现软弱性格的优势所在。但让自己迂回实现目标,却暴露出了野心和虚荣心。软弱的个体往往乐于扮演英雄,至少是自己的英雄。他所有的行为都指向个人膨胀的目标,营造出他拥有特权的假象。

还有些软弱的个体企图回避前述的所有人生难题,他们通过设置自我障碍使自己不用面对这些问题,或是用踌躇不前的方式去处理问题。这些人会表现出种种怪异行为,如闲散、懒惰、工作不稳定和欠债不还等。有些人的身体姿势会暴露出人生态度,如脚步绵软如蛇,往往见于不愿直接面对问题,希望采用迂回策略解决问题的个体,这种现象绝非偶然。

以下有一个真实案例。一个男性患者,厌世,想自杀。他觉得生活无望,毫无乐趣,只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家中有三兄弟,他是长子。父亲热爱生活,雄心勃勃且成就非凡。患者是父亲最宠爱的儿子,被寄予厚望子承父业。母亲在他年幼时去世。由于父亲对他关爱和保护有加,他与继母的关系也比较融洽。

作为长子,他很崇尚强权和武力征服,在家中他的言行举止专制,在学校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后,他接管了父亲的事业。他常以施舍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包括语调温和、友善对待下属、付给工人高额薪水、虚心接受合理的建议等。

1918年大革命之后,他的生活发生改变。他开始抱怨工人们的行为不守规矩,自己无法忍受。以前,工人对他的态度是谦卑恳求,现在却变得十分强硬。他很愤怒,开始产生放弃自己事业的想法。

在面对当前困难时,患者开始表现出明显回避。以往他是众望所归的企业家,但是当他的权力地位受到撼动时,他就无法再胜任工作。他的这种人生哲学对他的事业和生活都造成不利的影响。如果他以往从来没有雄心勃勃地要成为领域的佼佼者,他现在的表现尚能让人接受。但是,依靠强权的统治力一直是他的人生目标,现在社会的变迁和商界的发展变化使得他的人生目标变成镜花水月。所以,他表现出对工作丧失兴趣,想要放弃管理。他的退缩行为实际上是对他难以掌控的员工表现出的攻击与抱怨。

他当前的退缩行为是虚荣心所致。在急剧变化的整体环境中他所面临的重重矛盾压得他无法喘息。由于性格的单方向发展,他的固有观念已经无法改变,新的行为准则难以发展出来。强权和优越感是他唯一的信仰,导致他的发展止步不前。最后,虚荣成为他性格中的主导成分。

从他的社会交往情况来看,他缺乏必要和充分的人际关系网络。对他俯首帖耳、唯命是从的人才能成为他的朋友。同时,他常在批评别人时毫不留情。他思维敏捷,批评别人时入木三分,让别人非常难堪。语言的尖酸刻薄让朋友都离他而去,他身边空无一人。没有人交流时,他就用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来填补空虚。

但是,对他真正的毁灭性打击是爱情和婚姻出现问题。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爱情是两人最为深刻而平等的联结,不允许带有个人的专制欲望。由于患者总是扮演一个统治者,所选择的伴侣必须符合他的要求。他不会选择一个弱者,而是会选择一个条件优越但自己可以屡次征服的人作为伴侣。每一次征服对他而言就意味着一场胜利。这样,性格相似的两个人被联系在一起,婚姻就像是永不休止的战争。与他相比,妻子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的专横更胜一筹。这样一来,双方都在想尽一切办法维护各自的权威,他们渐行渐远却又不敢离婚。他们不愿离开婚姻的战场,是因为各自还期待着获得最后的胜利。

患者的心境在梦中真实反映出来。他梦到自己和一个年轻的女服务员对话,她长得有点像他公司的会计。在梦里,他反复对她说:“但是你看,我是贵族。”

在这个梦境中不难推断出患者的思维过程。一方面,梦境反映出他轻视别人的态度。对他而言,每个人都是仆人或服务员,都是没有文化的下等人,女人更是如此。由于他正与妻子冷战,梦中的女人可能是妻子的象征。

由于患者总是眼高于顶,追求虚荣,所以没人能理解他目前的困境,而他自己也一无所知。他一边标榜自己毫无依据的贵族身份,一边与周围环境渐行渐远。同时,他还视他人为草芥。在他的处世哲学中,没有友情与爱情生长的空间。

个体用来迂回满足虚荣的借口和方法通常都极具个性,合情合理且易于理解。但是,患者使用的方法并不适用于当前情形。例如,患者觉得他必须尝试交朋友。他加入一个联谊会,与别人喝酒、打牌和闲聊来打发时间。他认为这是自己唯一能结交到朋友的方式。因此,他每天总是很晚回家,第二天又困又累。一个人不能只沉迷于酒吧或类似社交场合去交朋友,还应该同时投入工作,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然而,正如所见,患者交朋友的方式是无所事事。很明显,他采用了错误的方式,即使他的理由听起来无懈可击。

上述案例表明,个体对经历事件的评估、态度和反应方式,而非客观经验使得个体的发展路径从直线变为曲线。这里我们需要处理人性所有的缺点。这一案例或是类似案例都呈现了个体的性格发展中已出现或将要出现的系列错误。我们需要考察与个体行为模式相联系的借口,分析错误的内在机制,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以修正错误。这个修正过程和教育十分类似,教育的本质就是修正错误。修正的前提是要了解个体如何在错误的自我解释基础上,沿着错误的方向发展出偏差的人格,最终带来不幸的人生。以复仇女神涅墨西斯为例,古人的智慧已窥见一斑。个体的人生不幸,是其性格的错误发展,崇尚强权而不顾及公众利益的直接结果。对个人强权的崇拜会使个体迂回实现这一目标,完全不考虑同伴利益,其结果是日复一日地陷入对失败的恐惧当中。在发展的这一阶段,个体经常会表现出神经症的症状和体征。这些症状是个体可以不去完成任务的借口,暗示他的每一个行动都可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社会没有逃兵的容身之处。要在社会立足,个体要努力适应,学会妥协,并发挥所长,而不是为了统治他人成为领导者。这条真理已在很多人身上得到验证。有人热衷于权力游戏,即使他表现得彬彬有礼、行为得体,也很难成为别人的知心朋友,别人也不会喜欢他。聚会时,他死气沉沉,毫无喜悦之色。他的聊天漫无边际,往往在小事上暴露出其性格的蛛丝马迹。例如,他会竭尽全力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即使别人毫不在意。一旦达到目的,争论会立刻停止,他不愿意继续讨论下去。此外,在个体曲线发展实现野心目标的这一阶段,他又出现令人费解的症状,包括莫名的疲倦、失眠、坐立不安和无力感等。这些不明原因的症状是个不错的借口,他让自己看起来像个病人,患上了“焦虑症”。

事实上,他所有的表现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够转移注意力,不去面对真正害怕的东西,这些防御方式的选择并非偶然,就像一个惧怕黑夜的男人所做出的顽强抵抗。可以确信,这样的人一定无法融入生活和社会,因为除了让黑夜消失,没有什么能让他满意。他提出一些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作为生活的基本条件,但这些条件恰恰暴露出他的野心。他会被生活拒之门外。

他表现出的神经症症状源于对自己所面临问题的恐惧。但是,生活中的问题不可避免,当这些问题呈现在他眼前时,他开始寻找各种借口,希望拖延处理或彻底推脱。但是,这种行为模式一方面让他逃避了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给他本人和其他人都带来伤害。更好地理解人性,意识到个体繁杂的行为表现之间内在的因果联系,就能避免上述症状的出现。破坏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会带来惨痛的后果。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时间的变迁和难以计数的复杂情况,使得个体的罪行与报应之间的联系难以厘清,难下定论。只有掌握了个体完整的行为模式,并洞悉他的个人经历后,我们才能仔细探究这些因果联系,明确个体发展出现偏差的最早时间点。

文明进化中未驯化的天性

有些人会明显表现出被称为野蛮或不文明的性格特征,比如咬指甲、挖鼻孔或是在餐桌上狼吞虎咽。有些人在餐桌上狼吞虎咽,毫不掩饰自己的吃相,也不以为耻,能明显地看到他们野蛮的性格。他们进食时声音很大,从不细嚼慢咽,吃得又多又快。我们经常能见到只有在进食中才能找到快乐的人。

有些人的野蛮表现是脏乱无序,工作过于繁忙或是工作兢兢业业,但天性糊涂的人不在此列。这些人通常是无业游民或不务正业的人,他们外表上总是邋邋遢遢,但又具有攻击性。如果不了解这些人的性格特征,我们就会对他们一无所知。

上述表现只是野蛮人的一些外部特征。这些行为表明他们并不想参与到群体当中,想与其他人划清界限,让我们相信他们对于同伴而言毫无用处。个体的大多数野蛮特质源于童年时期。发展受挫的儿童更容易表现出这些特征,直至成年后也没能克服。

个体的上述行为表现或多或少出于与同伴交往的厌恶心理。野蛮的人都希望自己远离生活,讨厌合作,不会听从劝告去改正。事实上,当一个人不愿服从群体生活的规则时,上述行为都很容易理解。咬指甲、衣着邋遢是避免与人接近,防止他成为众矢之的,不愿卷入纷争和受人关注,或是逃离爱情与婚姻的有效手段。他在竞争中失利,野蛮也会成为托词或借口。他会说:“如果我没有这个坏习惯,那我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但不幸的是,我有这个坏习惯!”

以下的案例用于说明个体将野蛮当作自我保护的工具,用来对抗环境。这是一位22岁的女孩,是家里的倒数第二个孩子。由于她体弱多病,母亲对她照顾有加,她也非常依赖母亲,希望可以日日夜夜和母亲待在一起。于是,她白天就表现出焦虑,晚上就出现惊恐发作和尿床。在症状之初,她获得胜利,她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她通过这些错误的行为,罔顾兄弟姐妹的利益,成功地把母亲束缚在她的身边。

这个女孩还不交朋友,不上学,也不能融入社会。每次她不得不出门时,她就表现得非常焦虑。之后发展到她不得不晚上才出门办事,独自走夜路也让她苦不堪言。每次她精疲力竭地回到家,就向家人紧张地讲述她路上经历的危险。可以看到,她的这些表现都是为了让自己能一直待在母亲身边。但是,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她不得不找一份工作,她几乎是被赶着去上班的。仅仅两天过后,老板对她很不满意,她不得不辞职。这时,她又尿床了。母亲不理解她,严厉地责备了她。于是,她企图自杀,被送到医院,母亲非常懊悔,发誓永远不会离开她。

患者所有的表现,包括尿床、怕黑、害怕独处和自杀尝试,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就是:“我要待在母亲身边或是我要母亲一直关心我!”对她而言,尿床这个不文明行为就有了意义。现在,我们意识到可以通过一些坏习惯来判断个体的性格特征。同时,只有了解个体的整个生活背景,才能帮助他纠正这些错误行为。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孩子气的不文明行为和坏习惯的目的是获得成人的关注。想要充当家庭中的重要角色或是想向父母展现自己软弱无能的儿童会利用这些行为方式。有陌生人到访时,儿童故意捣乱的行为也具有相同的含义。有时候,当有客人来时,原来行为得体的儿童突然表现失常。他们是想增加自己的存在感,只有这一意图得到实现他们才会停止捣乱的行为。这些儿童在成年后,会尝试使用类似的不文明行为来逃避社会规范,或是给他人制造麻烦,破坏公共利益。在这些行为表现背后是他们的虚荣心在作祟。由于这些行为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善于伪装,我们难以明确这些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和发展趋势。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