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天工开物译注

10.锤 锻 第 十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10-1 宋子曰,金木受攻而物象曲成。世无利器,即般、倕〔1〕安所施其巧哉?五兵〔2〕之内、六乐〔3〕之中,微钳锤之奏功也,生杀之机泯然矣。同出洪炉烈火,大小殊形。重千钧者系巨舰于狂渊;轻一羽者透绣纹于章服。使冶钟铸鼎之巧,束手而让神功焉。莫邪、干将〔4〕,双龙飞跃,毋其说亦有徵焉者乎?

【注释】

〔1〕般:公输般(前507—前444),亦称鲁班,春秋时鲁国著名的建筑工匠,相传创制锯、刨、云梯及木鸟等,被称为匠师之祖。倕:传说远古黄帝或尧时的巧匠。

〔2〕五兵:即殳、戟、戈、矛、弓矢,此处泛指兵器。

〔3〕六乐:为钟、镈、镯、铙、铎、,此处泛指金属打击乐器。

〔4〕莫邪、干将:春秋时吴国(前585—前473)制成的两柄著名宝剑,以制造者夫妇之名命名。

【译文】

宋子说,金属、木材经加工处理,造成各种器物。世上如果没有得力的工具,即使鲁班、倕那样的巧匠,也怎能施展其技巧呢?在制造各种兵器和金属乐器的过程中,如果不用钳和锤加工,便无法做成。各种工具和器物都经过熔炉烈火的作用锻造而成,但形状、大小有所不同。重达千钧的铁锚将大船系于狂澜之中,轻如羽毛的铁针在官服上绣出花纹。铸造钟鼎的技巧与这种神奇的锻造工艺相比,也相形见绌。古时锻造的名剑莫邪、干将挥舞起来如双龙飞跃,这种传说大概是有根据的吧。

10-2 治 铁

10-2-1 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1〕为之。先铸铁成砧〔2〕,以为受锤之地。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凡出炉熟铁名曰毛铁。受锻之时,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名曰劳铁〔3〕。改造他器与本器,再经锤锻,十止耗去其一也。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4〕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其炎更烈于煤。即用煤炭,也别有铁炭〔5〕一种,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

【注释】

〔1〕熟铁:由铁矿石用碳直接还原,或生铁(含碳3%)经熔化并将杂质氧化而得到的产物,有较高的延性和展性,含碳量(0.06%)低于生铁。

〔2〕砧(zhēn):锤锻铁器时的底座。

〔3〕劳铁:废铁。

〔4〕火墨:坚硬木炭。

〔5〕铁炭:火焰低的碎煤。

【译文】

锻造铁器,是用炒过的熟铁为原料。先用铸铁作成砧,作为承受锤打的底座。有句俗话说万器以钳为祖,并非无稽之谈。刚出炉的熟铁,叫“毛铁”,锻打时损耗其十分之三,变成铁花、铁滓。用过的废品还未锈烂的,叫“劳铁”,可用以改制成别的器物或原来的器物,再经锻造时只损失其十分之一。炼铁炉中的燃料,煤炭占十分之七,木炭占十分之三。在山林无煤之地,锻工选择坚硬木条烧成火墨俗名叫“火矢”,燃烧时不会变为碎末堵塞通风口,其火焰比煤更猛。即便用煤炭,也另有一种铁炭,取其燃烧时火势向内、火焰不虚散的优点,与烧饭用的煤形状相同而种类不同。

10-2-2 凡铁性逐节黏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其质未坚。乘其出火之时入清水淬〔1〕之,名曰健钢、健铁。言乎未健之时为钢为铁,弱性犹存也。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中华小焊用白铜〔2〕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历岁之久,终不可坚。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则惟事冶铸也。

【注释】

〔1〕淬(cuì):淬火,将烧红器件突然浸入液体,使之坚硬。中国在战国(前476—前232)时已用此技术。

〔2〕白铜:详《五金·铜》条。

【译文】

把要锻造的铁逐节黏合起来,在接口处涂上黄泥,再放在火中烧红后捶打,将泥滓打去,只将黄泥作为接合的媒介。铁器锤合之后,除非烧红再用斧砍,否则是永不会断的。熟铁、钢铁经烧红、锻打后,水火作用尚未调合,其质地不坚。乘出炉时将物料放入清水中淬火,名为健钢、健铁。这是说未“健”之前,作为钢和铁还存有软弱的性质。焊接铁的方法,西洋各国另有奇药。中国小焊用白铜粉作焊药,大件的锻接则竭力挥锤而强行接合。但经年累月之后,接口终究不牢。因此大炮虽在西洋有锻成的,而中国还只靠铸造而成。

10-3 斤、斧

10-3-1 凡铁兵薄者为刀剑,背厚而面薄者为斧斤。刀剑绝美者以百炼钢包裹其外,其中仍用无钢铁为骨。若非钢表铁里,则劲力所施,即成折断。其次寻常刀斧,止嵌钢于其面。即重价宝刀,可斩钉截铁〔1〕者,终数千遭磨砺,则钢尽而铁现也。倭国刀背阔不及二分许,架于手指之上,不复欹倒,不知用何锤法,中国未得其传。

【注释】

〔1〕原文作“斩钉截凡铁”,疑“凡”字衍,今去之。

【译文】

铁制兵器,薄者为刀、剑,背厚而刃薄者为斧、砍刀。绝美的刀、剑用百炼钢包在其表面,里面仍用熟铁为骨架。如果不是钢表铁里,则用力过猛便要折断。其次,通常用的刀、斧,只嵌钢在其刃面。即使是可以斩钉截铁的贵重宝刀,经几千次磨过后也会将钢磨尽而露出铁的。日本刀的刀背不到二分宽,但架在手指之上并不倾倒,不知是用什么方法锻造出来的,这种技术还没有传到中国。

10-3-2 凡健刀斧皆嵌钢、包钢,整齐而后入水淬之,其快利则又在砺石成功也。凡匠斧与椎,其中空管受柄处,皆先打冷铁为骨,名曰羊头。然后熟铁包裹,冷者不沾,自成空隙。凡攻石椎日久四面皆空,熔铁补满平填,再用无弊。

【译文】

热处理过的刀、斧,都要嵌钢、包钢,修整以后放入水中淬火,其锋利与否全在磨石上下功夫。锻工所用的斧和锤,其装木柄的空腔都要先打冷铁为骨,名曰羊头,再用烧红的铁将其包住。冷铁不粘联热铁,取出后自成空隙。打石用的锤,用久了四面都会损耗而凹陷下去,用熔化的铁补满填平,便可继续使用。

10-4 锄、镈〔1〕、鎈、锥

10-4-1 锄、镈:治地生物用锄、镈之属,熟铁锻成,熔化生铁淋口〔2〕,入水淬健即成刚劲。每锹、锄重一斤者,淋生铁三钱为率。少则不坚,多则过刚而折。

【注释】

〔1〕镈(bó):阔口锄。

〔2〕在熟铁坯件刃部淋上一层生铁,冷锤、淬火后使刃部坚硬耐磨。这是中国金属加工技术中的一项创造。

【译文】

锻造锄、镈:整治土地、种植庄稼用的锄头和阔口锄之类,以熟铁锻成,再将熔化的生铁淋在锄口,入水中淬火后,即变得硬而坚韧。重一斤的锹、锄,淋上生铁三钱为最好。淋少则不坚硬,淋多又太硬而易折。

10-4-2 鎈:凡铁鎈纯钢为之,未健之时钢性亦软。以已健钢錾(zàn)划成纵斜纹理,划时斜向入,则纹方成焰。划后烧红,退微冷,入水健。久用乖平,入火退去健性,再用錾划。凡鎈开锯齿用茅叶鎈,后用快弦鎈。治铜钱用方长牵鎈,锁钥之类用方条鎈。治骨角用剑面鎈朱注所谓〔1〕。治木末用锥成圆眼,不用纵斜文者,名曰香鎈划鎈纹时,用羊角末和盐、醋先涂。

【注释】

〔1〕涂本作“锡”,误,从杨本改为。指宋人朱熹(1130—1200)注《大学》中“如切如磋”时所说的“磋以”。:磨骨角用的工具。

【译文】

锉:锉用纯钢作成。未淬火时,钢性较软。用已淬火的钢用平口凿在锉坯表面上开出纵、斜的纹理,划纹理时斜向进凿,纹理锋芒才能像火焰状那样。凿纹后入火烧红,取出稍冷一下,再入水中淬火。锉刀用久后便磨平,这时要退火使钢性变软,再用平口凿重新划出纹理。各种锉当中,开锯齿用茅叶锉(三角锉),再用快弦锉(半圆锉)。加工铜钱用方长牵锉,加工锁头和钥匙用方条锉,加工骨角用剑面锉亦即朱熹注解《大学》所谓的“”。加工木料则用香锉,锉面没有纵纹、斜纹,而是锥成一些圆眼开锉纹时,先将羊角粉、盐与醋拌合,涂上后再开凿。

10-4-3 锥[钻]:凡锥熟铁锤成,不入钢和。治书篇之类用圆钻,攻皮革用扁钻。梓入转索通眼、引钉合木者用蛇头钻。其制颖上二分许,一面圆,二面剜入,旁起两棱,以便转索。治铜叶用鸡心钻。其通身三棱者名旋钻,通身四棱而末锐者名打钻。

【译文】

锥:锥钻用熟铁锤成,不必加钢。修整书籍之类用圆锥,缝皮革用扁锥。木工转绳穿孔以打钉拼合木件的,用蛇头钻。其形制是钻尖长二分左右,一面是圆弧形,另一面挖入,旁边有两个棱,以便转动绳索。钻铜片用鸡心钻,钻身有三棱的叫旋钻,带四棱而末端尖锐的叫打钻。

10-5 锯、铇、凿

10-5-1 锯:凡锯熟铁锻成薄条,不钢,亦不淬健。出火退烧后,频加冷锤坚性,用鎈开齿。两头衔木为梁,纠篾张开,促紧使直。长者剖木,短者截木,齿最细者截竹。齿钝之时频加鎈锐而后使之。

【译文】

锯:做锯片时,用熟铁锻打成薄条,既不加钢,也不淬火。将薄铁条烧红并冷却后,不断捶打以增加其坚韧性,再用锉刀开齿。使用时,锯条两端的木柄作为锯把,中间再接以横木为梁,然后纠绞竹篾使之张开,再绞紧使锯条伸直。长锯用以剖木,短锯用以截木,锯齿最细的用以截断竹子。锯齿钝时,不断用锉锉锐锯齿,而后用之。

10-5-2 铇:凡铇磨砺嵌钢寸铁,露刃秒忽,斜出木口之面,所以平木,古名曰“准”。巨者卧准露刃,持木抽削,名曰推铇,圆桶家使之。寻常用者横木为两翅,手执前推。梓人为细功者,有起线铇,刃阔二分许。又刮木使极光者名蜈蚣铇,一木之上衔十余小刀,如蜈蚣之足。

【译文】

铇:作铇(刨)时,将包有钢的一寸宽的铁片磨得锋利,斜向装入木制刨口,微微露出刃口,用以刨平木料,古时称作“准”。大的铇则反卧露出刃口,手持木料在上面推拉,名曰推铇,作圆桶的木工使用这种铇。通常用的铇,则在铇身安一横木作为两翼,手持横木两端向前推铇。细木工有起线铇,其刃阔二分。更有将木面刮得极光滑的,名曰蜈蚣铇。在铇壳上装十多个小铇刀,像蜈蚣足一样。

10-5-3 凿:凡凿熟铁锻成,嵌钢于口,其本空圆以受木柄。先打铁骨为模,名曰羊头,勺柄同用。斧从柄催,入木透眼。其末粗者阔寸许,细者三分而止。需圆眼者则制成剜凿为之。

【译文】

凿:凿用熟铁锻成,刃口嵌钢,凿身是圆形中空,以便装木柄。作凿时先锻打一圆管形铁骨为模,叫羊头。作铁勺柄也与此相同。用斧击凿柄,凿刀入木而凿成孔。凿头刃部粗的宽一寸,细的只宽三分。需凿圆孔的,则制成圆筒形刃口的剜凿。

10-6 锚、针

10-6-1 锚:凡舟行遇风难泊,则全身系命于锚。战船、海船有重千钧者。锤法先成四爪,依次逐节接身(图10-1)。其三百斤以内者,用径尺阔砧安顿炉旁,当其两端皆红,掀去炉炭,铁包木棍夹持上砧。若千斤内外者,则架木为棚,多人立其上共持铁链,两接锚身,其末皆带巨铁圈链套,提起捩转,咸力锤合。合药不用黄泥,先取陈久壁土筛细,一人频撒接口之中,浑合方无微罅。盖炉锤之中,此物最巨者。

图10-1 锤锚

【译文】

锚:当船舶航行遇风难以靠岸停泊时,则船体命运皆系于锚。战船、海船所用的锚,有重达千斤的。其锻造方法是先锤成四个锚爪,再逐个接在锚身上。三百斤以内的锚,用直径一尺宽的砧座,安置在炉旁。当工件两端都烧红时,掀去炉炭,用包铁的木棍将工件夹到砧上锤锻。如果锚重千斤左右,则架起木棚,许多人站在上面齐握铁链,联接锚身两端,其两端皆带大铁环,以便套在铁链上。将锚吊起来并转动,众人齐力将锚爪与锚身捶合起来。黏合的药不用黄泥,而是用筛细的旧墙土,一人不断将土撒在接口之中,一起与工件锤合,方无隙缝。在炉锤工序中,锚是最大的工件。

10-6-2 针:凡针先锤铁为细条,用铁尺〔1〕一根锥成线眼,抽过条铁成线,逐寸剪断为针(图10-2)。先鎈其末成颖,用小槌敲扁其本,钢〔2〕锥穿鼻,复鎈其外。然后入釜慢火炒熬。炒后以土末入松木火矢、豆豉三物掩盖〔3〕,下用火蒸。留针二三口插于其外以试火候。其外针入手捻成粉碎,则其下针火候皆足。然后开封,入水健之。凡引线成衣与刺绣者,其质皆刚。惟马尾刺工为冠者,则用柳条软针。分别之妙,在于水火健法云。

图10-2 抽线琢针

【注释】

〔1〕铁尺:此处指拉丝模具。铁尺上钻出小圆孔,将细铁条通过此孔拉成细铁线。

〔2〕涂本作“刚”,今改为钢。

〔3〕指生铁丝热处理时的固体渗碳剂,铁针经渗碳后,成为钢针。

【译文】

针:作针时先将铁锤成细铁条。另在一根铁尺上钻出小孔为线眼,将铁条从铁尺孔中抽出拉成铁线,再逐寸剪断铁线为针。先将一端锉成针尖,再用小锤将另一端打扁,以钢锥穿针鼻,更锉光其四周。然后放入锅中,用慢火炒之。炒后以土面、松木炭粉和豆豉三物掩盖,下部用火烧。留出二、三根针插在外面以试火候。当外面的针能用手捻成粉时,说明下面的针火候已足。然后开封,入水中淬火。引线缝衣与刺绣用的针,质地均硬。只有福建马尾镇刺工做帽子用的针,是柳条软针。其软硬区别的妙处,在于火炒、淬火的不同。

10-7 治 铜

10-7-1 凡红铜升黄〔1〕而后熔化造器,用砒升者为白铜器,工费倍难,侈者事之。凡黄铜原从炉甘石升者,不退火性受锤。从倭铅升者,出炉退火性,以受冷锤。凡响铜入锡参和法具《五金》卷成乐器者,必圆成无焊。其余方圆用器,走焊、炙火黏合,用锡末者为小焊,用响铜末者为大焊碎铜为末,用饭黏合打,入水洗去饭,铜末具存,不然则撒散。若焊银器则用红铜末。

【注释】

〔1〕黄:即黄铜,由红铜(纯铜)加炉甘石(含碳酸锌)或锌炼成的铜锌合金。

【译文】

红铜要冶炼成黄铜,经熔化后才能制造器物。要是用砒霜升炼,便成为白铜器,工费倍增,奢侈的人才使用。原从炉甘石炼成的黄铜,熔后趁热锤打。加锌炼成的黄铜,出炉经冷却后锤打。以铜掺和锡炼成的响铜方法见《五金》卷,用来制成乐器的,必须是完整的工件,不能用几部分焊接而成。其余方形、圆形的器物,用锻焊或加热来黏合。小件用锡末为焊料,大件用响铜末为焊料。将铜打碎成粉末,用米饭黏合后舂打。再加入水将饭洗去,铜末具存。不然铜末就会飞散。若焊接银器,则用红铜末。

10-7-2 凡锤乐器,锤钲〔1〕俗名锣不事先铸,熔团即锤。镯〔2〕俗名铜鼓与丁宁〔3〕,则先铸成圆片然后受锤。凡锤钲、镯皆铺团于地面(图10-3)。巨者众共挥力,由小阔开,就身起弦声,俱从冷锤点发。其铜鼓中间突起隆泡〔4〕,而后冷锤开声。声分雄与雌〔5〕,则在分厘起伏之妙。重数锤者其声为雄。凡铜经锤之后,色成哑白,受鎈复现黄光。经锤折耗,铁损其十者,铜只去其一。气腥而色美,故锤工亦贵重铁工一等云。

图10-3 锤钲与镯(锤锣)

【注释】

〔1〕钲(zhēng):古代乐器,形似钟而有长柄,击之而鸣,非锣。但从插图可知,此处确是锤锣,故法译本译成锣(tamtams)。

〔2〕镯:古代军中乐器,钟状的铃。作者释为铜鼓,误。

〔3〕丁宁:古代行军时用的铜钲。

〔4〕涂本误“炮”,今改。

〔5〕声分雄与雌:雌声指高音调,雄声为低音调。加重锤打使铜片变薄,发声较低。

【译文】

锻造乐器时,钲俗名锣不必先经铸造,将物料熔成一团后直接锤打。但锤镯俗名铜鼓与丁宁时,则要先铸成圆片,然后受锤。锤钲、镯时,要将铜料铺在地面上锤打。大件要数人合力锤打,由小逐渐摊开,冷锤锤打后,从被锻件那里发出乐声。铜鼓中间打出突起的圆泡,而后以冷锤定音。声调分为高与低,妙在铁锤起伏用力大小。重打数锤后,其声调低。铜经锤后呈白色而无光泽,锉后则复现黄色。锤打铜料时的损耗,是锤铁损耗量的十分之一。铜有腥味而色泽美观,故锻铜工匠收入比锻铁匠高一等。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