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溪山琴况译注

一曰重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题解】

指有轻重,声有高下,故轻重之说首先是与音量相关。在中和的标准上,放轻之后,依常理自然也应有音量放开发扬之处。青山将“轻”归之于情,将“重”属之于气。在音乐中情到了就有“轻”意,气到则有“重”意,并认为这是本性使然。情与气应当是有一定关联的,但是青山在此处的表述较为抽象。情中有悠情也有深情,乃至激情,音乐中放轻之处,神思悠远,气静神闲,气息肯定也是平静的。而曲中激昂之处,勿论情绪波动,气息上也必定有波澜。这如同体育运动,但凡发力之际,必然气息鼓荡。然而青山指出在琴乐中强调“重”的时候,运指发力不可太猛,气息不能过度饱满,这样发出的乐音会有刚暴之声。青山对“重”音追求的是“高朗纯粹”的效果,使音乐中的和畅之感发挥得淋漓尽致,所蕴含的神情更加透彻清晰地表达出来。很显然,青山对“重”的审美要求,不仅仅停留在音量上,而且要带有艺术感染力。

青山从技术上对“重”的分析在于“用力而不觉”,古人所说的“弹欲断弦,按如入木”专指用力,但如果仅从字面来看,很容易产生误解。仅仅着重力量的使用,最终导致的是右手僵硬、左手滞涩。前之“坚”“溜”诸况中反复强调了筋力的锻炼,筋力强了以后,才能做到用力而不觉。从绝对的力量上来说,弹琴并不需要很大的气力,一个幼童也可以扯放琴弦,发出各种超过乐音强度的噪音。青山所说的实则是在“重”的运用中,手上对力度需要有相当的控制力。如果手上没有控制力,往往在发力中容易过重,那么乐音就有噪音的倾向。控制琴弦在发出重音之时“重如击石”,但是“毫无刚暴”的感觉,这是青山对“重”况在技术上的要求。

音乐中只有轻重相应竞发,才能表现出山岳江河、云雨烟霞,才能抒发心思意想、清趣幽情。

诸音之轻者,业属乎情1;而诸音之重者,乃繇乎气2。情至而轻,气至而重,性固然也。第指有重轻3,则声有高下;而幽微之后,理宜发扬4。倘指势太猛,则露杀伐之响;气盈胸臆5,则出刚暴之声。惟练指养气之士,则抚下当求重抵轻出之法6,弦上自有高朗纯粹之音7,宣扬和畅8,疏越神情9。而后知用重之妙,非浮躁乖戾者之所比也10。

【注释】

1业:已经。

2繇:通“由”。

3第:只要。

4宜:应当。

5盈:满。

6抚:疑当作“指”。重抵轻出:“抵”即手指靠在弦上,所谓“重抵”,不是指手指僵滞绷紧把弦压动后推出,而是在手臂手指放松的前提下以凝重、沉厚之势触弦取音。如此则出音虽轻,也仍然厚实有味。否则或流于轻飘,或流于暴戾,都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重抵轻出”也体现出一种优游不迫的意味。正所谓“四两拨千斤”:有四两而用四两、有千斤而用千斤,都会让人觉得不留余地、缺乏后劲;有千斤而只用四两,就较容易产生轻松自若、顾盼生姿的美感。

7高朗:高洁明朗。

8宣扬:发扬。和畅:温和舒畅。

9疏越:当同“疏瀹(yuè)”,疏导,使……舒畅。

10乖戾:指性情反常悖谬,急躁易怒。

【译文】

乐曲中的轻音已如前述,乃因情而生;而重音,则由气而来。真情流露的时候指下就会放轻,意气高涨的时候指下就会加重,这是人的天性使然。只要指力有轻重,那么声响也会有高低;而乐曲在探幽入微之后,也理应有所发扬。倘若下指之势太过刚猛,就会显露杀伐之气;意气充沛填满胸臆,就会发出刚暴之声。只有练指养气之士,会在指下探求重抵轻出之法,由此弦上自然能流出高朗纯粹的音乐,和畅之气得以发扬,神志情意得以舒畅。然后才知道重弹的妙处,不是浮躁乖戾之声所能相比的。

故古人抚琴,则曰:“弹欲断弦,按如入木。”此专言其用力也,但妙在用力不觉耳。夫弹琴至于力,又至于不觉,则指下虽重如击石,而毫无刚暴杀伐之疚1:所以为重欤?及其鼓宫叩角2,轻重间出,则岱岳江河3,吾不知其变化也。

【注释】

1疚:疾病,此指弊病、弊端。

2鼓宫叩角:在诸弦上弹奏。鼓、叩,弹奏。宫、角,泛指宫、商、角、徵、羽的五音变化。

3岱岳江河:意指博大精深,莫知其涯。岱岳,泰山。江河,长江黄河。

【译文】

所以古人弹琴,会说:“弹欲断弦,按如入木。”这是专讲弹琴需要用力,只是其妙处却在于用力而不觉。弹琴要用力,又要达到不觉得是在用力,由此下指即使重如击石,也完全不会有刚暴杀伐的弊端:这才真正能称得上是“重”吧!至于在具体的乐曲演奏中轻重之音交错而出,这就如同岱岳江河般莫知其涯,我就无法穷尽其中的变化了。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