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溪山琴况译注

一曰轻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题解】

“轻”本意之一指量度,如“轻于鸿毛”,用在音乐中,通常指的就是音量的大小。“轻”况开篇说“不轻不重者,中和之音也”。在《溪山琴况》全文中,“中和”一词出现在第一篇“和”况以及后面的“润”“圆”两况之中。“中和”本于神闲气静,各种状态感觉均为适中,在琴乐中为不轻不重,轻重的形容既表现在音量上,也表现在意境中。在乐曲开始时,应当以这种适中平和的状态开始,之后再根据曲意的展现加以轻重变化,这样乐曲中的趣味就有了。

对于“轻”的概念,青山认为近似于玄理,不容易说得明白。字面上理解的轻,往往被认为仅是音量上的轻,这种概念一旦落到了实处,往往出来的音质浮而不实,音色晦暗不够清亮。要理解“轻”,必须明了其神情意趣在一个“幽”字上。体察乐曲中蕴含的曲情曲意,当神思幽远之时,那种非主观去放低音量的“轻”才是真正的“轻”。

对于“轻”意的理解可以从“落花流水”的自然景象中去感悟,“轻”况之中琴音的音质音色应当是“清实”的。细推之在一节一句中都会有“轻”的变化,但这种意趣的根本仍然在于“清实”。

此外轻重之中尚各自有适中的“中和”,轻而不虚浮,即是适中之轻;重而不粗暴,即为适中之重。如果我们以中和之音作为参照,称为正音的话,那么轻重就是变音。《乐志·变声篇》中的“然有五声而无二变,亦不可以成乐也”,放在这里解释也同样合适。如果乐曲中没有轻重的变化,则味同嚼蜡,其趣味又从何而来呢?

不轻不重者,中和之音也。起调当以中和为主,而轻重特损益之,其趣自生也。

【译文】

不轻不重的就是中和之音。起调应当以中正平和为主,而在乐曲的展开中,就要用轻重来加以调节,这样曲中的意趣便自然会产生了。

盖音之取轻,属于幽情1,归乎玄理;而体曲之意,悉曲之情2,有不期轻而自轻者3。第音之轻处最难4:工夫未到,则浮而不实,晦而不明,虽轻亦未合。惟轻之中,不爽清实,而一丝一忽5,指到音绽6,更飘飖鲜朗7,如落花流水8,幽趣无限9。乃有一节一句之轻,有间杂高下之轻10,种种意趣,皆贵清实中得之耳。

【注释】

1属(zhu):与……相关联。幽情:深远高雅的情思。

2悉:详细了解。

3期:求。

4第:但,只是。

5一丝一忽:此指音量极为轻微。丝、忽,长度或重量的计量单位。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

6绽:绽开,绽放。

7飘飖(yáo):轻盈,飘扬。鲜朗:鲜明,清朗。

8落花流水:此指暮春时节的美景。

9幽趣:幽雅的趣味。

10间杂:交错。

【译文】

取音轻,与深幽之情相关,且入于玄微之理;而深入体察曲中之意,详细玩味曲中之情,有时便能不求轻而自轻。但是取音要达到“轻”是最为困难的:工夫如果不到位,那么出音就会虚浮不实,晦暗不明,即使轻也未能合宜。只有在轻中不失清实,才能在音量极为轻微时也能指到音绽、轻盈鲜朗,就像落花飘飘流水溶溶那样幽趣无限。于是进而有一节一句之轻,有交错高低之轻,种种意趣都贵在从清实中获得。

要知轻不浮,轻中之中和也;重不煞1,重中之中和也。故轻重者,中和之变音2;而所以轻重者,中和之正音也3。

【注释】

1煞:粗暴。

2变音:相对本音而言的变化之音。

3正音:雅正之本音。

【译文】

须知轻微而不虚飘,是“轻”中的中和;重实而不粗暴,是“重”中的中和。所以或轻或重,都是中和之音的变音;而用以调控轻重的,则是中和之正音。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