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溪山琴况译注

一曰清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题解】

在“清”况中青山分别从音响效果和曲调旋律两方面阐述了对“清”的要求。

“弹琴不清,不如弹筝”,是就音响效果而言的。弹琴不清则琴音不雅,如果为了抓住更多观众而刻意在音量、速度等方面炫人耳目,那么琴在通俗化取向上的音乐表现力可能并不如筝。等而下之的,则不仅不是通俗,反倒是庸俗了。青山认为“清”是雅的根本,琴乐在历史上一直被归入雅乐的范畴,故琴乐中对乐音的主导审美就是要“清”。从抽象的角度而言,“清”是一种气质,而青山则尽可能地用了很多实例来描述“清”在琴音音响效果上的要求。

其一是对弹琴环境的要求。琴的音量不大,如果环境不够安静,可想而知,连琴音都听不清楚,这是客观事实。其二是琴材质地要追求实。琴材质地不实,声音会发空,俗语说有木箱声。此处青山未及细说的应当还有琴材也不能过实,过实则板材振动受限,琴音会发干,自然也就无“清”可言。其三琴弦要保持清洁。古代使用蚕丝弦,如果弹琴时手不干净,手上的粉尘污垢容易附在丝弦的缝隙里,影响琴弦的振动,声音会发闷。如果发现琴弦音色发闷,必须加以清理才能恢复琴音清亮。同理,现代使用的钢丝尼龙弦,新弦声音的金属质感过于明显,常见的一种做法是将少许凡士林涂在弦上,以增加光滑度或适度消除新弦的金属声。如果涂得过多,弦音就会晦暗不亮。即便涂得少,油脂也会或多或少积留在尼龙的缝隙里对音色产生一定影响。另外,“心不静”与“气不肃”也会导致琴音不“清”,弹琴要求内心平静,神情恭敬。但对比前面讲到的清,青山更强调“指上之清”,这实则是对左右手技术上的要求。

青山认为的“指上之清”,其一是求“清音”,其二是练“清骨”。

发“清音”要求右手上要追求力度,左手按弦要坚实。右手弹拨的触弦点不能过徽,要在岳山与一徽之间,弹的时候要过弦迅速而果断,不可柔弱。如“挑”这样的纯甲音指法,吃弦要浅,一定要用指甲尖。吃弦浅,声音清亮;吃弦深,出音宽厚但是声浊。

练“清骨”要求两手的姿势不能有多余的动作,发出的乐音要如同敲钟击磬。如此“清音”与“清骨”兼备,就有了“指上之清”。

曲调旋律之“清”,是为“清调”,即“调上之清”,关键在于“度”与“候”。青山先举了反例,“连连弹去”和“亟亟求完”,指的是乐句之间没有停顿,从头到尾一路急弹,听着热闹,俗话说弹得太赶,这种情况常见于初学演奏乐器者。曲调的演奏中没有深情趣味,这种弹法就是“浊”。“调上之清”必须以“贞、静、宏、远”为法度,以“迟、速、缓、急”为气候。“贞、静”意指本质本心要中正、和静,“宏、远”意求气魄气象要有“大音”之声,即“太古”之音。“候”是节奏、吟猱中变化的时机早晚快慢,练习中须以吟唱呼吸带动,故常以“气候”强调气息在“候”中产生的重要作用。乐曲中乐句的构成如同文章中的段落句读,乐曲的演奏和朗读吟诵文章同出一理。“度”与“候”都做到了,曲中就有了雅趣,这就是“清调”。青山最后说道这种境界,会“令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这种“澄然秋潭,皎然寒月,湱然山涛,幽然谷应”的境况实即前述诸况中“希声”之境。

语云:“弹琴不清,不如弹筝。”言失雅也。故清者,大雅之原本,而为声音之主宰1。地不僻则不清,琴不实则不清2,弦不洁则不清,心不静则不清,气不肃则不清——皆清之至要者也3。而指上之清尤为最:指求其劲,按求其实,则清音始出;手不下徽4,弹不柔懦5,则清音并发;而又挑必甲尖,弦必悬落6,则清音益妙。两手如鸾凤和鸣7,不染纤毫浊气;厝指如敲金戛石8,傍弦绝无客声9:此则练其“清骨”,以超乎诸音之上矣10。

【注释】

1声音:“声”“音”两字可合可分。合,则泛指音乐;分,则“声”指声响,而“声成文谓之音”。由于“声”常出于右手,“音”常涉及左手,所以青山在“健”况中又说“右则发清冽之响,左则练活泼之音”。

2实:琴板的质地密实而不空洞。《太古遗音·琴有九德》:“脆者,质紧而木声清长。”当然,在质地紧密的同时也需要有松透发越的品质,方可称为良琴。

3肃:恭敬。

4手不下徽:右手只在一徽和岳山之间弹奏,不出徽下。《万峰阁指法笺》:“常在一徽内出声,庶获清健之音。”

5柔懦:绵软无力之貌。

6挑必甲尖,弦必悬落:挑弦时必以甲尖悬空落于弦上。《万峰阁指法笺》:“惟是挑以甲尖,从空悬落,于弦中一下而虚灵无碍,始得清健之音也。”

7鸾(luán)凤和鸣:鸾鸟与凤凰相应鸣叫,声音和悦。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凤,凤凰。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常用来象征祥瑞。和鸣,共鸣。

8厝(cuò)指:即运指。厝,施,放。敲金戛(jiá)石:敲击金石。戛,敲打。

9傍弦:手指靠近弦。《万峰阁指法笺》:“手更不可离琴,离琴则势失猛,惟傍弦出入,斯可矣。”客声:当指弹琴时左右手发出的各种杂声。如《太古正音琴经》论“十二病”:“左右手甲长,其声干硬,且多客声。”《诚一堂琴谈》释“猱”:“但有弦中吟哦摇撼之音,绝无客声方妙。若指与琴带有杀声,则不足取。”

10诸音:当指丝、竹、金、石、匏、土、革、木等各种材质所制乐器,即所谓的“八音”。在本况的一开始就有所谓“弹琴不清,不如弹筝”的说法,因此“超乎诸音之上”也应当延续着将琴与其他乐器做比较、以明“清浊”之分的思路。宋朱长文《琴史》:“夫八音之中惟丝声于人情易见,而丝之器莫贤于琴。”清夏溥《徐青山先生琴谱序》:“于八音之中,以一音而调五声,惟琴为然。”

【译文】

俗话说:“弹琴不清,不如弹筝。”说的就是有失雅正。所以“清”是大雅的本原,是音乐的主宰。弹琴时场地不僻静就不能“清”,琴的材质不密实就不能“清”,琴弦不洁净就不能“清”,内心不平静就不能“清”,神气不恭敬就不能“清”——这些对于“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指上的“清”尤为重要:下指要力求有劲道,按弦要力求能坚实,这样清音才能出来;右手不在一徽之下触弦,弹奏时也不柔弱懦钝,这样清音就能一齐发出;而挑弦一定要用甲尖,一定要悬空落到弦上,这样清音就能更加美妙。两手配合如同鸾凤和鸣,不沾染丝毫的浊气;用指发力如同敲击金石,手指靠近弦的时候绝不发出杂声:这就是锻炼琴声的“清骨”,而使古琴远胜于其他各种乐器。

究夫曲调之清1,则最忌连连弹去,亟亟求完2,但欲热闹娱耳,不知意趣何在:斯则流于浊矣。故欲得其清调者,必以贞静宏远为度3,然后按以气候4,从容宛转5:候宜逗留,则将少息以俟之6;候宜紧促,则用疾急以迎之。是以节奏有迟速之辨7,吟猱有缓急之别;章句必欲分明8,声调愈欲疏越9。皆是一度一候10,以全其终曲之雅趣。试一听之,则澄然秋潭⑪,皎然寒月,湱然山涛⑫,幽然谷应:始知弦上有此一种清况,真令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矣。

【注释】

1究:探求。

2亟亟(jí):迅速,匆忙。

3度:当指个人的气质风度。“逸”况中有言:“故当先养其琴度。”

4气候:古代的律历术语。《素问·六节藏象论》:“五日为候,三候为一气,三气为一节。”“和”况中有言:“篇中有度,句中有候,字中有肯。”“迟”况中则说:“节其气候,候至而下。”可见“气候”一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乐句中的节奏时值。用“气候”来表示琴曲中的缓急之度,在青山之前的琴书中似属罕见,或为青山的首创。

5从容宛转:悠闲不迫,曲尽其妙。

6少息:稍稍停顿。俟(sì):等待。

7节奏:姚丙炎先生《唐代陈拙论古琴指法》后注:“(节奏指)琴曲的句意节次,与我国文化有关,有其特定传统,《礼·乐记》曰:‘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其注曰:‘节奏,阕作进止所应也。’其疏曰:‘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简言之即调之抑扬缓急,轻重远近,所谓长音短音、强音弱音等交互配合。如诗有三字四字以至七字九字之句,琴曲亦如此,以句为重,若以西方节拍绳之,恐有所扞格。”可参考。“以句为重”四字最为要紧,弹琴时当细细体味。

8章句:此指乐曲的段落和乐句。

9疏越:清越,悠扬,隽永。“疏越”原指疏通瑟底之孔,使其声发越。越,瑟底之孔。《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倡,即“唱”。

10一度一候:从“和”况“篇中有度,句中有候”这一说明来看,这里的一度一候当指“篇中的每一度,句中的每一候”。

⑪澄(chéng)然:水清澈貌。

⑫湱(huò):波涛冲击声。

【译文】

要探求曲调之“清”,最忌讳的则是接连不断地弹下去,急急忙忙要把曲子弹完,只求热闹动听,不知道琴曲的意趣究竟何在:这就流于鄙浊了。所以如果想要弹出清朗的曲调,一定要涵养陶冶一种平和、沉静、宏阔、高远的风神气度,然后根据乐曲的“气候”来从容婉转地加以演奏:如果在“候”上应该逗留,就稍停顿来等待;如果在“候”上应该紧促,就加快速度来迎上。因此节奏有迟速的区分,吟猱有缓急的差别;章句一定要分明,声调一定要清越。每一度每一候都要很到位,从而完整地表现出整首乐曲的清雅的意趣。试着听一听这样的乐曲,就像是身处于澄澈见底的秋潭边,对着皎洁的寒月,听着波浪般的山涛,山谷里则传来幽幽然的回响:由此才知道弦上竟然会有这样一种清远的况味,真是让人身心都感到清冷,飘飘欲仙啊!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