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坐客(1),上客食肉,中客食鱼,下客食菜,此便开千古势利之祖。吾曹谈芝讨桂(2),既不能饵菊术(3),啖花草;乃层酒累肉(4),以供口食,真可谓秽吾素业(5)。古人蘩可荐(6),蔬笋可羞,顾山肴野蔌(7),须多预蓄,以供长日清谈,闲宵小饮;又如酒皿合(8),皆须古雅精洁,不可毫涉市贩屠沽气;又当多藏名酒,及山珍海错,如鹿脯、荔枝之属,庶令可口悦目,不特动指流涎而已。志《蔬果第十一》。
【注释】
(1)田文:即孟尝君,战国时齐人。坐客:座上之客。
(2)谈芝讨桂:谈论、欣慕芝桂的高洁。
(3)饵菊术:吃菊花、白术。
(4)层酒累肉:大量饮酒食肉。
(5)素业:儒素生活。
(6)蘩可荐:、蘩,两种可供食用的水草。荐,佐食。
(7)山肴野蔌(sù):野味与野菜。蔌,蔬菜的总称。
(8)酒(chēng):三足的温酒器。皿合:饮食之用器。
【译文】
孟尝君的座上客,上等客人吃肉,中等客人吃鱼,下等客人吃蔬菜,这便是千古势利处世的源头。我们谈论、欣慕高洁的芝桂,却不能餐菊花、白术,食花花草草;相反,大量饮酒食肉,满足口腹之欲,真是玷污我辈的儒素生活。古人食蘩,佐蔬菜、竹笋,所以提前准备很多野味野菜,以供白日清谈、夜晚消闲小饮;酒器食具要古雅精致而干净,不可沾染丝毫肉铺酒肆的市井气。还应多准备些名酒及山珍海味,如鹿脯干、荔枝之类,让菜肴既可口又悦目,不只是让人动筷子、流口水而已。
【点评】
本卷为果蔬的总论,以孟尝君的客人分出等级吃饭开头,引出古人山肴野蔌的生活,但文震亨显然也并不是今天的素食主义者,在他准备的消闲食品中,不仅有果蔬,还有山珍海味和鹿脯干。
今天提倡素食是着眼于果蔬对人体健康的意义,而文震亨对果蔬的享用则是用来供白日清谈、夜晚消闲的,不仅追求菜肴的可口,还追求视觉上的悦目。食蔬果的生活与闲居、田园相联系,晋潘岳《闲居赋》:“灌园粥蔬,以供朝夕之膳。”文震亨之所以认为酒肉生活“秽吾素业”,一则因为幽居之韵士与大鱼大肉似乎不太相称,二则与古代“肉食者鄙”的传统有关,《左传·庄公十年》中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以肉食者指代身居高位、俸禄丰厚而眼光短浅的人。实际上,鱼肉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食物,《孟子·梁惠王上》:“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代有“七十岁不食肉不饱”的说法,肉类也有着果蔬无法代替的作用。
樱桃
樱桃古名“楔桃”,一名“朱桃”,一名“英桃”,又为鸟所含,故礼称“含桃”(1)。盛以白盘,色味俱绝。南都曲中有英桃脯(2),中置玫瑰瓣一味,亦甚佳,价甚贵。
【注释】
(1)礼:《礼记》。
(2)南都:南京。曲中:明代官妓聚居之处。英桃脯:樱桃干。
【译文】
樱桃古代称作“楔桃”,也叫“朱桃”,又叫“英桃”,常被鸟含在嘴里,所以《礼记》中称为“含桃”。用白色盘子盛放樱桃,色味都极佳。南京官妓聚居之处有一种樱桃干,中间放置了玫瑰花瓣,也非常好吃,只是价格很昂贵。
【点评】
文震亨追溯了樱桃的名称,并提到樱桃干夹置玫瑰花瓣的吃法。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二·樱桃》:“樱桃树不甚高。春初开白花,繁英如雪。叶团,有尖及细齿。结子一枝数十颗。”樱桃鲜红剔透,味甜或带酸。考古工作者曾在商代和战国时期的古墓中发掘出樱桃的种子,《礼记》中已有“仲夏之日以会桃先荐寝庙”的记载,“会桃”即樱桃。唐代白居易有《吴樱桃》:“洽恰举头千万颗,婆娑拂面两三株。鸟偷飞处衔将火,人争摘时踏破珠。”鸟喜欢偷食樱桃,人也争相采摘。
桃李梅杏
桃易生,故谚云:“白头种桃。”(1)其种有:匾桃、墨桃、金桃、鹰嘴、脱核蟠桃,以蜜煮之,味极美。李品在桃下,有粉青、黄姑二种,别有一种,曰“嘉庆子”,味微酸。北人不辩梅、杏,熟时乃别。梅接杏而生者,曰杏梅,又有消梅,入口即化,脆美异常,虽果中凡品,然却睡止渴,亦自有致。
【注释】
(1)白头种桃:典出宋代陆佃《埤雅》,指桃树生长很快,迅速结子。
卢和《食物本草·梅子》
【译文】
桃树容易生长,所以有“白头种桃”的谚语。桃树的品种有:匾桃、墨桃、金桃、鹰嘴、脱核蟠桃,用蜜汁煮食,味道非常鲜美。李子品级在桃树之下,有粉青、黄姑两种,还有一种叫“嘉庆子”,味道微酸。北方人不会辨别梅、杏,直到成熟的时候才分辨得出来。梅树嫁接到杏树上生出的果实叫杏梅。还有一种消梅,入口即化,特别脆美,虽然只是水果中的平凡之物,却能提神止渴,也很有情趣。
【点评】
文震亨在卷二已评鉴过桃李梅杏,但欣赏的是花,此卷再次提到,讲的是果实。他认为桃子品级在李子之上,因为桃子的味道更鲜美。他提到一种消梅能提神止渴,实际上生食梅子都能生津止渴。清代王士祯《董起男送风雨梅戏占为谢》:“吴中五月梅黄雨,想象千年舶棹风。珍重遗来看软齿,不须将醋浸曹公。”此处的“曹公”即梅子。《世说新语》记载,三国时期,魏兵南下,行军途中,天气炎热,将士渴不堪言,却无处找水。曹操即对众人说,前边不远有梅林,将士们听说后,想起梅的酸味,口水禁不住淌了出来。这就是“望梅止渴”的典故,也由此,吴人谓梅子为曹公。
橘橙
橘为“木奴”,既可供食,又可获利。有绿橘、金橘、密橘、扁橘数种,皆出自洞庭;别有一种小于闽中,而色味俱相似,名“漆堞红”者,更佳;出衢州者皮薄亦美,然不多得。山中人更以落地未成实者,制为橘药(1),醎者较胜(2)。黄橙堪调脍(3),古人所谓“金虀”(4);若法制丁片,皆称“俗味”。
【注释】
(1)橘药:用糖熬制过的橘子。
(2)醎(xián):用盐腌渍。
(3)调脍:像鱼肉一样切为细片。
(4)金虀(ji):金橙切为细缕,与鱼肉相拌。
赵令穰《橙黄橘绿图》
【译文】
橘子又称为“木奴”,既可以自己食用,也可以出售获利。有绿橘、金橘、密橘、扁橘数种,都产自洞庭湖;另有一种小于闽橘而色味都与其相似的,称之为“漆堞红”的,味道更佳;产自衢州的薄皮橘子也很美味,但不易多得。山中的人们将没有成熟掉到地上的橘子制成橘药,用盐腌渍的味道更好。黄橙可以像鱼肉一样切为细片,即古人所谓的“金虀”;如果现在如法炮制,切成丁和片,那就都成为“俗味”了。
【点评】
橘子为秋冬季常见的美味佳果,文震亨介绍了洞庭湖产的、衢州产的和漆堞红三种橘子,并提到橘子可谋利。凌初《初刻拍案惊奇》中有一篇《转运汉巧遇洞庭红》,讲的便是一个倒霉的商人因为贩运橘子而发财的故事。橘子美味可口,洞庭湖一带的尤其鲜美。《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不同的水土,结出不同的果子,洞庭湖一带大概是特别适宜橘子生长。清代王士《久病初出东门登舟》:“洞庭橘柚千树黄,莼丝柔滑胜蔗浆。”千树万树的橘子美丽耀眼,柔滑的果肉更让诗人念念不忘。
关于橙子,文震亨介绍了做成“金”的吃法,实际上橙子剖开即可食用。周邦彦《少年游》一词提到橙子:“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短短几个字,就是一副美丽温馨的画面,新鲜亮丽的橙子,纤细秀美的手指,让人想象到一个美丽的女子,也想象到这个女子对男子曲意的讨好。
苏轼《赠刘景文》:“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在苏轼的记忆中,橙黄橘绿是一年中美好的景致。
柑
柑出洞庭者,味极甘,出新庄者(1),无汁,以刀剖而食之。更有一种粗皮,名蜜罗柑,亦美。小者曰“金柑”,圆者曰“金豆”。
【注释】
(1)新庄:江苏吴县的地名。
【译文】
产自洞庭湖的柑,味道很甘美,产自新庄的,没有汁液,要用刀剖开食用。还有一种粗皮的,叫蜜罗柑,也很甜美。小的叫“金柑”,圆的叫“金豆”。
【点评】
文震亨讲到了地域差异造成柑的不同味道,洞庭湖的甘美,新庄的缺少汁液。柑有药用,性凉。《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方外人士左慈在曹操事业最顶峰时赠其硕大鲜美的柑子,曹操剖开,里面却空空如也,正是左慈对曹操的功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嘲讽。
枇杷
枇杷独核者佳,株叶皆可爱,一名“款冬花”,蔫之果奁,色如黄金,味绝美。
虚谷《枇杷图》
【译文】
独核的枇杷最好,枝叶都很招人喜爱,枇杷又叫“款冬花”,枯萎后放入果盒里面,色泽金黄,味道绝美。
杨梅
吴中佳果,与荔枝并擅高名,各不相下。出光福山中者(1),最美,彼中人以漆盘盛之,色与漆等,一斤仅二十枚,真奇味也。生当暑中,不堪涉远,吴中好事家或以轻桡邮置(2),或买舟就食。出他山者味酸,色亦不紫。有以烧酒浸者,色不变,而味淡;蜜渍者,色味俱恶。
【注释】
(1)光福山:山名,在苏州西郊。
(2)轻桡(ráo):快艇。邮置:传递。
【译文】
杨梅是苏州的绝佳水果,与荔枝并擅美名,不相上下。产自苏州光福山山中的最为美味,那里的人用漆盘盛放杨梅,杨梅的颜色和漆色一样鲜亮,一斤只有二十枚,是极好的果品。杨梅成熟时正是暑期,不能远运,苏州有不怕麻烦的人有的用快艇运输,有的乘船前往品尝。产自其他山里的杨梅,味酸,颜色也不发紫。有用烧酒来浸泡杨梅的,颜色不变,但味道发酸;有用蜜渍的,色味俱差。
【点评】
清王士《广州竹枝》:“杏子枇杷都上市,玉盘三月有杨梅。”写出了岭南气候温暖,花果品种之繁多。枇杷、樱桃、杨梅并称初夏三姐妹。枇杷因为长得有点像乐器琵琶而得名,叶长圆形,花白色,冬花夏熟。果实为球形或椭圆形,味甜美,供生食,叶可入药。文震亨喜欢的是枇杷枯萎后的绝美味道。杨梅果实球形,表面有粒状突起,酸甜可口,吃多了会倒牙。文震亨认为只有苏州光福山出产的最好,别处的都不好,这应该是他的经验之谈。李白《叙旧赠江南宰陆调》:“江北荷花开,江南杨梅熟。”荷花开时,正是杨梅熟时。苏轼《赠惠山僧惠表》:“欹枕落花余几片,闭门新竹自千竿。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以老饕著称的东坡,虽吃到了新鲜的卢橘、杨梅,遗憾的是却带着酸味。
葡萄
有紫、白二种,白者曰“水晶萄”,味差亚于紫。
【译文】
葡萄有紫色、白色两种,白色的叫“水晶萄”,味道不及紫葡萄。
【点评】
文震亨对葡萄的介绍如此简单,让人怀疑他对葡萄并不熟悉,或者不爱吃。
在果品中,葡萄的资历最老,据古生物学家考证,在新生代第三地层内就发现了葡萄叶和种子的化石,证明距今650多万年前就已经有了葡萄。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将葡萄的种子带回中原,葡萄开始在中原繁衍。《圣经》里耶稣很喜欢以葡萄树做比喻,人们也常把葡萄树看做智慧之树。葡萄可入药,也可以酿酒,今天法国波尔多地区知名的酒庄生产的葡萄酒价格不菲。
绘画中多有以葡萄为题材的,明代徐渭的《墨葡萄图》最为出名。画面上,藤条错落,枝叶纷披,倒挂的墨葡萄鲜活而肆意。徐渭自题曰:“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晶莹饱满的葡萄正如他一身的才华,无处售卖,抛掷于野外荒藤中。
荔枝
荔枝虽非吴地所种,然果中名裔,人所共爱,“红尘一骑”(1),不可谓非解事人(2)。彼中有蜜渍者,色亦白,第壳已殷,所谓“红襦白玉肤”(3),亦在流想间而已(4)。龙眼称“荔枝奴”(5),香味不及,种类颇少,价乃更贵。
【注释】
(1)红尘一骑:杜牧《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指杨贵妃嗜好荔枝,派专人骑马千里将荔枝送往京城。
(2)解事:懂事。
(3)红襦(rú)白玉肤:指荔枝红壳白肉。
(4)流想:流传与想象。
(5)荔枝奴:荔枝过后龙眼成熟,故称为荔枝奴。
【译文】
荔枝虽非苏州所产,但果中佳品,人所共爱,关于杨贵妃“红尘一骑”的说法,并非是杨妃不懂事啊。其中有蜜渍的,肉色也很白,但壳已变红,因此有“红襦白玉肤”的说法,不过这也只是对荔枝的想象而已。龙眼被称为“荔枝奴”,香味不及荔枝,种类很少,价格更贵。
【点评】
提起荔枝,人们总会说到两个人,杨贵妃与苏轼。自从唐代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写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后,杨贵妃与荔枝就密不可分了。文震亨也提到此事,但他为杨贵妃开脱,“不可谓非解事人”,不是杨妃不惜民力,而是因为荔枝太美味了。唐代的宰相张九龄在《荔枝赋序》里称赞南海的荔枝:“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荔枝好吃,却不易存放,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说:“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所以才有了骑马千里迢迢送荔枝给杨贵妃的事情。
而苏轼爱吃荔枝也是出了名的,其《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被贬岭南,失去了昨天的权利和辉煌,还是如此达观,可见苏轼的胸襟,也可见荔枝的吸引力。
枣
枣类极多,小核色赤者,味极美。枣脯出金陵,南枣出浙中者,俱贵甚。
【译文】
枣的种类很多,核小色红的,味道极为鲜美。南京产的枣脯,浙江产的南枣,都很珍贵。
【点评】
《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礼记》中有“枣栗饴蜜以甘之”的说法。《战国策》中说:“北有枣栗之利……足食于民。”显然,枣很早就开始种植了。在古代,枣也是诸侯之间互相问候的礼品之一。众多枣类中,文震亨认为“小核色赤者”味道最美。
生梨
梨有二种:花瓣圆而舒者,其果甘;缺而皱者,其果酸,亦易辨。出山东,有大如瓜者,味绝脆,入口即化,能消痰疾。
【译文】
梨有两种:花瓣圆而舒展的,果实甘甜;花瓣少而皱的,果实发酸,也很容易辨别。产自山东的梨,有一种和瓜一样大的,味道很脆,入口即化,能消除痰疾。
吴求《豳风图之八月剥枣》
【点评】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七月·时品》提到梨的种类:“梨种亦多,有秋梨、雪梨、波梨、密梨、棠梨、罐梨、红绡梨;外来则有常山贡梨、大名梨、肉绵梨、瀛梨、名梨。”文震亨则把梨分为甘甜的与发酸的两种,并给出了鉴别的方法。
梨树开白花,唐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句子千古流传,予人以美好的想象。唐玄宗精通音律,喜欢歌舞,常在梨园里和大家一起表演,所以后世称戏剧界为“梨园”。
栗
杜甫寓蜀(1),采栗自给,山家御穷,莫此为愈。出吴中诸山者绝小,风干,味更美;出吴兴者,从溪水中出,易坏,煨熟乃佳。以橄榄同食,名为“梅花脯”,谓其口味作梅花香,然实不尽然也。
【注释】
(1)杜甫寓蜀:史载杜甫在四川时,采摘栗子充饥,儿女有饿死的。
【译文】
杜甫寓居四川时,靠采摘板栗养家糊口,山里人维持生计,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苏州山里产的板栗都很小,风干后,味道更美;吴兴产的板栗,从溪流中运出,容易坏,煮熟存放才好。板栗与橄榄同食,被称为“梅花脯”,因为它的口味有梅花香,其实也不尽然。
【点评】
文震亨说栗子是“山家御穷”最好的食物,杜甫寓蜀时也曾以栗子养家糊口。这里文震亨有误,杜甫用以充饥的并非板栗,而是栎树所结的橡栗。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杜甫捡拾的是《庄子·盗跖》篇里的橡栗,也是早期人类的主食:“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食橡栗,暮栖木上,故名之曰有巢氏。”而文震亨笔下的栗子应该是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栗:“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了板栗的分类:“栗之大者为板栗,中心扁子为栗楔,稍小者为山栗。山栗之圆而末尖者为锥栗。”栗子像刺猬一样,浑身都是刺,长熟了才开口。栗子树喜欢阳光,容易生长,寿命很长。
菱
两角为菱,四角为芰,吴中湖泖及人家池沼皆种之(1)。有青红二种:红者最早,名“水红菱”;稍迟而大者,曰“雁来红”;青者曰“莺哥青”;青而大者,曰“馄饨菱”,味最胜;最小者曰“野菱”。又有“白沙角”,皆秋来美味,堪与扁豆并荐。
【注释】
(1)湖泖(mǎo):湖。泖,水面平静的湖。
【译文】
两角的是菱,四角的是芰,苏州的湖泊及农家池塘都有种植。有青红二种,红色的成熟最早,名叫“水红菱”;成熟稍晚而个头大的叫“雁来红”;青色的叫“莺哥青”;青色而个头大的叫“馄饨菱”,味道最好;最小的叫“野菱”。还有“白沙角”,都是秋天的美味,能与扁豆一起来佐餐。
芡
芡花昼展宵合(1),至秋作房如鸡头,实藏其中,故俗名“鸡豆”。有秔、穤二种(2),有大如小龙眼者,味最佳,食之益人。若剥肉和糖,捣为糕糜,真味尽失。
【注释】
(1)芡:也称“鸡头”“雁头”“鸿头”等,一年生水生植物,茎叶均有刺,叶圆形而大,浮于水面,花紫色,昼开夜萎,花终,刺球成长,内有种子芡实数枚,俗称“鸡豆”或“鸡头果”,可食。睡莲科。
(2)秔(jing):一种黏性较小的稻。穤(nuò):黏性的稻米。
【译文】
芡花白天开放,夜里闭合,到秋天长成像鸡头的子房,种子就在里面,所以俗称“鸡豆”。有秔、穤二种,有一种小龙眼大小的,味道最好,食用有益于身体。如果剥壳取肉,加入糖捣碎如泥,本来的味道就完全失去了。
【点评】
菱、芡均为水生植物,果实可食用。杜甫《陂西南台》:“身退岂待官,老来苦便静。况资菱芡足,庶结茅茨迥。”有栖身物外之思的杜甫满足于有菱芡可食。菱角藤长绿叶子,叶子形状为菱形,故果实称菱角儿。文震亨提到几种菱的名字:水红菱,雁来红,莺哥青,白沙角,看到这些名字仿佛就看到了红红绿绿的菱,给人置身于江南的感觉。芡在民间俗称鸡头,因为长得像鸡的脑袋,果实俗称鸡头米。清朝沈朝初有诗《忆江南》写到鸡头米:“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鸡头米是苏州葑门南塘特产。
菱、芡为南方所产,采菱与江南的风俗联系在一起。《采菱曲》是乐府曲调,在南朝特别盛行,与《采莲曲》一道构成了当时的流行曲调。南朝江淹写有《采菱曲》:“秋日心容与,涉水望碧莲。紫菱亦可采,试以缓愁年。”采菱让人淡忘了心中的忧愁。唐代刘禹锡写有《采菱行》:“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秋高气爽,菱角如锦缎般飘荡在水中,采菱的女子嬉闹着,争采菱角,连马上的郎君都不顾及了。
石榴
石榴,花胜于果,有大红、桃红、淡白三种,千叶者名“饼子榴”,酷烈如火,无实,宜植庭际。
【译文】
石榴,花朵好过果实,花朵有大红、桃红、淡白三种,花瓣重叠繁多的叫“饼子榴”,颜色炽烈如火,不结果实,适宜种植于庭院之中。
虞沅《榴葵双鹂图》
【点评】
本卷题目为蔬果,文震亨写到“石榴”又跑回到卷二的“花木”了,谈石榴不谈果实,却谈它的花朵,谈它的观赏价值。
可能因为文震亨太钟爱石榴花了吧?炽烈如火的石榴花五月开放,热烈耀眼。民间认为镇宅圣人钟馗是石榴花的花神,所以钟馗的画像上耳边都插着一朵石榴花。成熟的石榴也是鲜艳的红色,籽粒饱满晶莹,在民间象征多子多孙和丰收的年景。古代女子穿裙子多喜欢石榴红色,而当时染裙子的颜料也多从石榴花中提取,时间长了人们把石榴裙当做了年轻女子的代称,这就是“石榴裙”的来历。
白扁豆
纯白者味美,补脾入药,秋深篱落,当多种以供采食,干者亦须收数斛,以足一岁之需。
【译文】
纯白色的白扁豆味道鲜美,入药具有补脾的功效,应该多种一些供深秋时节采摘食用,干豆也要贮藏一些,供一年食用。
【点评】
虽然文震亨说扁豆可补脾入药,但扁豆实为最家常的蔬菜。清朝桐城诗人方南塘天涯飘零,收到妻子的来信说家乡的扁豆花开了,归心似箭,写下《得家书》:“老妻书至劝还家,细数家园乐事赊。彭泽鲤鱼无锡酒,宣州栗子霍山茶。编茅已盖床头漏,扁豆初开屋角花。旧布衣裳新米粥,为谁留滞在天涯。”在对故园的思念中,扁豆花平淡却温暖,没有鲤鱼美酒的鲜香,也没有山茶的悠远绵长,却是漂泊之人对家园最真切的记忆。正是那庸常却幸福的生活召唤着流离异乡的游子,扁豆飘香,虽淡然,却充满了人生的情味,汪曾祺先生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中也有如此感触:“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下沙沙振羽,至有情味。”扁豆至为家常,却代表着安宁而知足的生活。
茄子
茄子一名“落酥”,又名“昆仑紫瓜”,种苋其傍,同浇灌之,茄苋俱茂,新采者味绝美。蔡遵为吴兴守(1),斋前种白苋、紫茄,以为常。五马贵人(2),犹能如此,吾辈安可无此一种味也?
【注释】
(1)蔡遵:南朝梁的大臣。
(2)五马:太守。《汉官仪》:“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故称‘五马’。”
【译文】
茄子又名“落酥”,又名“昆仑紫瓜”,在茄子旁边种上苋菜,一起灌溉,茄子、苋菜都很繁茂,新采摘的茄子味道绝美。蔡遵做吴兴太守时,屋前种白苋、紫茄子,作为日常的饮食。贵为太守,尚能如此,我们怎能在蔬菜中缺少了茄子这一味呢?
【点评】
茄子,江浙人称为六蔬,广东人称为矮瓜。最早产于印度,公元4到5世纪传入中国,南北朝栽培的茄子是圆形的,到元代培养出长形茄子。
茄子应是最常见的蔬菜,文震亨提到南朝的大臣蔡遵做太守时以茄子为主要蔬菜,所以文人墨士的生活也不能少了茄子。实际上茄子并不容易做出好吃的味道,宋朝郑清之有《咏茄》一诗:“青紫皮肤类宰官,光圆头脑作僧看。如何缁俗偏同嗜,入口元来总一般。”虽为大众同嗜的菜肴,入口味道却很一般。
芋
古人以蹲鸱起家(1),又云:“园收芋、栗未全贫”,则御穷一策,芋为称首、所谓“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直以为南面之乐,其言诚过,然寒夜拥炉,此实真味。别名“土芝”,信不虚矣。
【注释】
(1)蹲鸱(chi):即芋头。
【译文】
古人以芋头起家,有俗话说“园收芋、栗未全贫”,维持生计的办法,种芋头为第一。所谓“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将它形容为有帝王之乐,言语确实夸张了些,但是寒夜围炉,有芋头可吃,也真是美味。芋头别名“土芝”,确实不假。
【点评】
芋又名芋艿、芋头,球茎富含淀粉及蛋白质,供菜用或粮用,也是淀粉和酒精的原料。芋耐运输贮藏,能解决蔬菜周年均衡供应,《史记·项羽本纪》:“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司马贞索隐曰:“芋,蹲鸱也。”即此文的芋。
文震亨引用了两句俗谚表达了民间对芋头的喜爱,“园收芋、栗未全贫”说的是有芋头丰收的年景就算不得贫穷,因为芋头为御穷之首,富含淀粉,既可做菜肴,又可做主食。“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表达的则是得享芋头美味的知足,虽然夸张了些,却正是中国老百姓在艰辛生活中乐观与豁达的体现。
茭白
古称雕胡,性尤宜水,逐年移之,则心不黑,池塘中亦宜多植,以佐灌园所缺。
【译文】
茭白古代称为雕胡,尤其适合水生,逐年移植,茎上就不会长黑点,池塘中也应该多种植一些,用来补充菜园缺少的品种。
【点评】
茭白又名菰笋、菰手、茭笋,是菰发生了病变,花茎经黑穗菌侵入后,刺激细胞增生而形成的肥大嫩茎,可食用。清代性灵派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有茭白的做法:“茭白炒肉,炒鸡俱可。切整段,酱醋炙之尤佳。煨肉亦佳,须切片,以寸为度,初出瘦细者无味。”袁枚吃茭白如此讲究,可以想见他怎样地会享受生活。
山药
本名“薯药”,出娄东岳王市者(1),大如臂,真不减天公掌(2),定当取作常供。夏取其子,不堪食。至如香芋、乌芋、凫茨之属(3),皆非佳品。乌芋即“茨菇”(4),凫茨即“地栗”(5)。
【注释】
(1)娄东:娄江之东,今江苏太仓。
(2)天公掌:山药的一种,扁形根。
(3)香芋:山药的一种,圆形根。
(4)茨菇:慈菇,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田里,可食用。
(5)地栗:荸荠。
【译文】
山药本名“薯药”,产自江苏太仓的,大如手臂,不亚于天公掌,可拿来日常食用。夏天结种子,不太好吃。至如香芋、乌芋、凫茨之类,都不是佳品。乌芋即“慈菇”,凫茨即“荸荠”。
【点评】
文震亨说山药本名“薯药”并不准确,据《本草纲目》记载,山药本名薯蓣,为避唐代宗李豫的讳而改为薯药,后又避宋英宗赵曙的讳而改为山药。山药块根含淀粉和蛋白质,可以吃,也可入药。文震亨为苏州人,他提到的是江苏太仓的山药,实际上古代最出名的是古怀庆府的山药,素有“怀参”之称,传说是全国最好的,文震亨大约是没有吃过吧?
萝葡 蔓菁
萝葡一名“土酥”,蔓菁一名“六利”,皆佳味也。他如乌、白二菘(1),莼、芹、薇、蕨之属,皆当命园丁多种,以供伊蒲(2)。第不可以此市利(3),为卖菜佣耳。
【注释】
(1)菘(song):白菜。
(2)伊蒲:佛徒的素斋。
(3)市利:谋利。
【译文】
萝葡又叫“土酥”,蔓菁又叫“六利”,都是美味的蔬菜。其他如黑、白两种白菜,莼菜、芹菜、薇菜、蕨菜之类,都应让园丁多种一些作为斋日素食。只是不可以此谋利,沦为卖菜人。
【点评】
萝葡即萝卜,蔓菁即大头菜,都是常见的蔬菜。文震亨还提到白菜、芹菜等,认为都应该多种,以作斋日素食。题目为“萝葡、蔓菁”,实际上是在说二者所代表的一类家常蔬菜。常言道“萝卜白菜保平安”,看似清淡无味的菜蔬,却是日常饮食不可缺少的角色。
在简单的介绍中,文震亨对商业的偏见以及以文人雅士自居的优越感暴露无遗。多种蔬菜,却不可谋利,这正是中国自古以来重农抑商思想的反映,时至明末,经济已大为发展,文人士大夫仍固守传统观念,看不到商品交换给社会带来的巨大活力。另一方面,也是文震亨对自己身份的固守,对雅趣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