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长物志译注

卷十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舟之习于水也,弘舸连轴(1),巨槛接舻(2),既非素士所能办(3);蜻蜓蚱蜢(4),不堪起居。要使轩窗阑槛,俨若精舍,室陈厦飨(5),靡不咸宜。用之祖远饯近(6),以畅离情;用之登山临水,以宣幽思;用之访雪载月(7),以写高韵;或芳辰缀赏,或靘女采莲(8),或子夜清声(9),或中流歌舞,皆人生适意之一端也。至如济胜之具,篮舆最便(10),但使制度新雅,便堪登高涉远;宁必饰以珠玉,错以金贝(11),被以缋罽(12),藉以簟茀(13),缕以钩膺(14),文以轮辕,绚以鞗革(15),和以鸣鸾(16),乃称周行、鲁道哉(17)?志《舟车第九》。

【注释】

(1)弘舸:大船。连轴:船首尾相连。

(2)巨槛:大船。接舻:船尾相接。

(3)素士:犹言布衣之士,亦指贫寒的读书人。

(4)蜻蜓蚱蜢:两类昆虫,喻指小船。

(5)室陈:舱内的陈设。厦飨:舱外宴饮。

(6)祖远:饯送远行。饯近:饯别近游。

(7)访雪:《世说新语》中载戴安道雪夜访友。载月:《避暑录话》载欧阳修在扬州时携客月夜游玩,戴月而归。

(8)靘(jìng)女:美女。

(9)子夜:乐府诗的一种。

(10)篮舆:古人的登山工具,两人抬着的竹篼。

(11)金贝:金刀龟贝,古代用作货币,亦泛指金钱财货。

(12)缋罽(huì jì):有彩画的毛毯。罽,毛毯。

(13)簟茀(fú):遮蔽车厢后窗的竹席。茀,古代车上的遮蔽物。

(14)钩膺:马颔及胸上的革带,下垂缨饰。

(15)鞗(tiáo)革:马络头的下垂装饰。

(16)鸣鸾:车铃声。

(17)周行:善道。鲁道:鲁国平坦之道路。

【译文】

水中航行的船,大船巨舰,首尾相接,这不是贫寒的读书人所能做到的;小船小艇,又不堪歇息起居。重要的是能让窗户栏杆如精致的屋宇,无论是室内陈设还是舱外宴饮都要适宜。可用来迎来送往,以尽离别之情谊;可用来登山观水,发思古之幽情;可用来踏雪戴月,抒发高远的情致;或在船上共享良辰美景,或看美女乘舟采莲,或听子夜泛舟清吟,或赏江中之歌舞,这些都是人生一大快事。至于游览之具,篮舆最为便捷,只要使它规格适宜、样式新雅,就能登高涉远。难道一定要车驾缀满金玉、镶嵌金贝、五彩斑斓、挂上竹席、装饰绚丽、车铃响亮才能行驶顺畅、道路通达吗?记《舟车第九》。

【点评】

《史记·夏本纪》说夏禹“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舟车在那个时候已经出现,是古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本篇虽为舟车总论,读来却像一篇美文,不是介绍舟车的使用,而是想象在船上赏美景、听清吟、发幽思、叙友情之人生快事。并不在意舟车之用途,看重的是舟车之上的氛围与文人雅趣。所以,镶金缀玉之车并无吸引力,简单便捷的篮舆反受到追捧。

清代徐柯《清稗类钞》“舟车”篇:“舟以行水,江河湖海皆用之;车以行陆,山岭平原当用之。行水之具,与舟同其作用者,有,有筏;行陆之具,与车同其作用者,有舆,有轿,有骑,皆所以便交通也。”舟车之外,还有、筏、舆、轿、骑等,但主要的交通工具仍是舟车。《史记·齐太公世家》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二十九年,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蔡姬与桓公在船上嬉闹,却引来了婚姻的破裂,并带来了一场战争。

巾车(1)

今之“肩舆”,即古之“巾车”也。第古用牛马,今用人车,实非雅士所宜。出闽、广者精丽,且轻便;楚中有以藤为扛者(2),亦佳。近金陵所制缠藤者,颇俗。

【注释】

(1)巾车:俗称“轿子”。

(2)楚中:今湖南、湖北。

【译文】

今天的肩舆,就是古代的巾车。只是古代用牛马,现在用人力,实在不适合文人雅士乘坐。福建、广东的巾车,华丽而且轻便。楚中有以藤条为抬扛的巾车,也很好。近年金陵所产的缠藤巾车,颇为俗气。

《三才图会》中的肩舆

【点评】

所谓“巾车”,即通常所谓的轿子。北宋中期以前,轿子并不普及,即便对官员乘轿也有严格限制。后来由于轿子便于出行而引领时尚,北宋末年风行开来,京城里出现了经营出租轿子的店肆。据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客人前往歌馆游冶,“或欲更招他妓,则虽对街,亦呼肩舆而至,谓这过街轿”。灯红酒绿之际,那些应召歌妓都把轿子作为代步工具,出入于歌馆酒楼之间,就好像今天叫出租车赶场子一样稀松平常。发展到后来,轿子的规格、式样五花八门,不同品级的官员乘坐的轿子级别也不一样,一般平民百姓,只能乘坐两人抬的小轿。文震亨认为轿子不适合文人雅士乘坐,原因在于他针对的是山居之人、幽人韵士,而实际上轿子在当时是最普遍的交通工具。

篮舆

山行无济胜之具,则“篮舆”似不可少。武林所制(1),有坐身踏足处,俱以绳络者,上下峻坂皆平(2),最为适意,惟不能避风雨。有上置一架,可张小幔者,亦不雅观。

【注释】

(1)武林:地名,在今浙江杭州。

(2)上下:升高或降低。峻坂:陡坡。

陈洪绶《陶渊明故事图》中的篮舆

【译文】

行走山路没有其他的交通工具,篮舆就必不可少。武林所产的篮舆,座位和脚踏处都有绳网遮拦,上下陡坡都很平稳,非常舒适,只是不能遮蔽风雨。有一种设置一个支架铺上帐幔的,也不雅观。

【点评】

篮舆是古人登山的一种工具,今天还在使用,即两个人抬着的竹篼,圆形的中央凹下一点,被褥铺在中间,坐着或躺卧都很舒服。文震亨指出篮舆不能避风雨的缺点,但又认为铺上帐幔不雅观。

形如划船(1),底惟平,长可三丈有余,头阔五尺,分为四仓:中仓可容宾主六人,置桌凳、笔床、酒枪、鼎彝、盆玩之属,以轻小为贵;前仓可容童仆四人,置壶榼、茗炉、茶具之属(2);后仓隔之以板,傍容小弄(3),以便出入。中置一榻,一小几。小厨上以板承之,可置书卷、笔砚之属。榻下可置衣厢、虎子之属(4)。幔以板,不以篷簟(5),两傍不用栏楯(6),以布绢作帐,用蔽东西日色,无日则高卷,卷以带,不以钩。他如楼船、方舟诸式(7),皆俗。

【注释】

(1)划船:用桨拨水行驶的小船。

(2)壶榼(kē):酒壶。榼,盛酒或贮水的器具。

(3)小弄:供人通行之所。

(4)虎子:便器。

(5)篷簟(diàn):竹席。

(6)栏楯(shun):栏杆。

(7)楼船:有楼的船。方舟:两船并联一起行驶。

东汉陶船

【译文】

舟形状和划船相似,舟底平,长三丈多,头部宽五尺,分为四个舱:中舱可容宾主六人,放置桌凳、笔床、酒枪、鼎彝、盆玩之类的东西,以轻小的为好;前舱可容童仆四人,放置酒壶、茶炉、茶具之类;后舱用木板隔开,空出一个小巷,方便出入。舱中可安置一张榻,一个小几。小橱柜上放一张木板,可置放书卷、笔砚之类。榻下可放置衣箱、便器。船幔要用木板,不可用竹席。两旁不用栏杆,用布绢做幔帐,遮挡阳光,没有太阳就卷起来,用带子来卷,不用钩子。其他如楼船、方舟等样式,都很俗气。

小船

长丈余,阔三尺许,置于池塘中。或时鼓枻中流(1),或时系于柳阴曲岸,执竿把钓,弄月吟风。以蓝布作一长幔,两边走檐,前以二竹为柱,后缚船尾钉两圈处,一童子刺之(2)。

【注释】

(1)鼓枻(yì):划桨行舟。枻,船桨。

(2)刺:撑。

【译文】

小船长一丈多,宽三尺左右,放在池塘中。或者在湖面泛舟,或者停靠于杨柳飘拂的河岸,执竿垂钓,吟风弄月。小船用蓝布做一船篷,两边伸出作檐,前面用两根竹竿支撑,后面固定在船尾,行船时以一童子撑船。

方从义《武夷放棹图》

【点评】

文震亨对舟的介绍重在摆设,中舱、前舱、后舱、舱中各有不同空间与设计;对小船的介绍则充满诗意,重在划船游玩的乐趣。

小船没有大船青雀黄龙之舳,也无舸舰迷津的气势,但在文人笔下却多了一份浪漫与韵味。湖面泛舟、吟风弄月,需要小船;柳宗元表达自己孤高绝世之品格的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渔人撑着小船遇见了桃花林和桃花源;现代诗人徐志摩寻梦也只是一支长篙而已,“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再别康桥》)。美丽的意境中不是大船巨舰,而是小船悠然。有趣的是,战争中也是小船比大船有优势。从火烧赤壁到朱元璋和陈友谅的鄱阳湖决战,再到甲午战争,都是小船打败了大船。《老残游记》中刘鹗比喻满目疮痍的祖国山河用的是“二十三四丈长”的大船。当然,小船也和士子贫寒有关,谁能整天坐在豪华的龙舟里遨游江南呢?然而龙舟已矣,坐龙舟的人也已烟消云散,小船却依然鼓中流,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了过客,小船却承载着一个永不变换的梦,停留在诗歌里、历史里,也停留在每个想诗意栖居的人的心里。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