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宗镜录

宗镜录卷第八十三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夫真心是一字之王。般若之母。云何论说。诸佛常依二谛说法。

答。若约正宗。心智路绝。若离二谛。断方便门。以真心是自证法。有何文字。凡能诠教。无非假名。故云依二谛说法。金刚三昧经偈云。因缘所生义。是义灭非生。灭诸生灭义。是义生非灭。论释云。此四句。义有总别。别则明二门义。总则显一心法。如是一心二门之内。一切诸法无所不摄。前二融俗为真。显平等义。后二融真为俗。显差别门。总而言之。真俗无二而不守一。由无二故。则是一心。不守一故。举体为二。又真俗无二一实之法。诸佛所归。名如来藏。明无量法及一切行。莫不归入如来藏中。无边教法所诠义相。更无异趣唯一实义。所言实者。是自心之性。除此之外。皆是虚幻。智度论云。除一实相外。其余尽成魔事。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凡经论大意。并是显宗破执。独标心性。若通达。一切诸法即心自性。心外无法。性无不包。犹若虚空遍一切处。则一切诸法。无非实相。故知诸义。但一念心。一理应一切名。以理外无名故。一切名即一理。以名外无理。故则是无名之真名。无理之真理。是以一心二谛。体用周足。本约真论俗。从一起多。还约俗论真。从多会一。如如意珠。珠以譬真。用以譬俗。即珠是用。即用是珠。不二而二。分真俗耳。起信论明一心二门。心真如门者是体。以一切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唯是一心。如是名为心真如门。楞伽经云。寂灭者。名为一心。心生灭门者。是用。此一心体有本觉。而随无明动作生灭。故于此门。如来之性隐而不显。名如来藏。楞伽经云。一心者。名如来藏。又云。如来藏者。是善不善因。此二门约体用分二。若以全体之用。用不离体。全用之体。体不离用。还念其一。以一心染净其性无二真妄二门不得有异。故名为一。此无二处。诸法中实。不同虚空。性自神解。故名为心。既无有二。何得有一。一无所有。就谁曰心。如是道理。离言绝虑。不知何以言之。强为一心也。

问。摩诃衍论云。一即是心。心即是一。无一别心。无心别一。一切诸法平等一味。一相无相。作一种光明心地之海者。云何复说同相异相。

答。若同若异。俱一心作故。如海涌千波。千波即海。以众生差别性故。不能同种。以如来平等性故。不能异种。众生虽差别。不能自异。如来虽平等。不能自同。不能自异故。即异无异也。不能自同故。即同非同也。摩诃衍论云。同相者。一切诸法唯一真如。异者。唯一真如作一切法。金刚三昧论云。平等一味故。圣人所不能异也。有通有别故。圣人所不能同也。不能同者。即同于异。不能异者。即异于同。又不可说异故。可得说是同。不可说同故。可得说是异耳。说与不说。无二无别也。又云。依甚深教如言取义者。有二种失。一者。闻佛所说动静无二。便谓是一一实一心。由是拨无二谛道理。二者闻佛所说空有二门。计有二法而无一实。由是诽谤无二中道。又云。如是一心。通为一切染净诸法之所依止故。即是诸法根本。本来静门。恒沙功德无所不备。谓一切是随缘动门。恒沙染。法无所不具。然举染法以望心体。不能遍通。所以经云。若离若脱。若举心体。望诸净法。无所不遍。故经言。于世法中不离不脱。总明一心。通于动静。为染净所依。别显动门。染法所依。别显静门。净法所依。亦如起信。于一心立真如生灭二门。若卷若舒。或总或别。皆是一心之体用。如日月之光明。似江河之波浪。真心无寄。不落言思。但约世谛随缘门中。分其二义。以真心不守性故。随缘成异。即成异门。以随缘时不失自性故。随缘不变。即成同门。虽立同异。常冥一际。古释。一真心非一非异者。真心全体动故。心与生灭非异。而恒不变真性故。与生灭不一。先明不异门有三义。一本从末明不异。经云。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造一切趣生。又经云。佛性随流成别味。二摄末同本明不异。经云。众生即如也。又云。十二因缘。即佛性。地论云。三界唯一心者。第一义谛也。前即末之本。本无别本。唯有生灭。更无别法可相异也。后即本之末。末无别末。故唯有不生灭。亦无别法可相异也。三本末平等明不异。经偈云。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又论云。唯真不立。单妄不成。此显本末镕融。际限不分。故云不异也。次明不一门者。此中非直不乖不异以明不一。亦乃由不异故成于不一。何以故。若如来藏随缘作生灭时。失自不生灭者。即不得有生灭也。如水失湿性。则不能成大小之波。是故由不生灭。得有生灭。是故即不异故不一也。起信明如来藏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而成办世出世间染净等事。

问。论云。同相者。一切诸法唯一真如。异相者。唯一真如作一切法。此同异二义。为复法尔自作。为复因人所置。

答。法性不动。岂有同异之文。改变从心。自起一多之见。如大乘起信论云。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一者同相。二者异相。言同相者。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义。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言异相者。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业差别故。论释曰。即此文中。故有二门。一者同相门。二者异相门。为明何义故。建立同相门。为欲显示一切诸法唯一真如。无余法故。当真如门。为明何义故。建立异相门。为欲显示唯一真如作一切法。名相各别义用不同故。当生灭门。依何契经所建立耶。谓文殊师利答第一经。彼契经中当何说耶。谓彼经中作如是说。佛问文殊。汝久远来。恒无休息。普遍游行十方刹中。见何殊事。文殊答曰。我久远来不见余事。唯见微尘。又佛问言。汝百年中居于轮家。不见种种瓦器相耶。文殊对曰。我唯见尘。不见瓦器。又佛问言。汝实不见地水火风。山川林树等种种相耶。对曰。我实不见如是等相。唯见微尘。如是如是。世尊问讫。文殊答曰。至一百数。佛问文殊。见微尘耶。文殊对曰。我久远来不见微尘。尔时世尊告文殊言。善哉善哉。汝是大士。能觉一相。能觉一相。即无相法。文殊师利。汝一仁者。非如是觉。依一相门。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异相门者。彼契经中作如是说。佛告身子。汝见此土。作何心见。身子答曰。我见此土。山川林树。沙砾土石。日月宫殿舍宅等。种种相。各各形相名字差别不同。佛言。汝智慧力。下劣狭少。心有高下。见如是异。唯汝一人非如是见。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乃至诸法亦复如是。真妄互熏。染净相待。功德过患。形相名字各各差别。随凡夫心所立名相。有而非实。皆如幻化。

问。一心开真如生灭二门。有何所以。

答。甚有功能。深谐事理。一心者。起大乘之信。二门者。破邪见之执。约真如门信妙理决定。约生灭门信业用不立。可谓理事圆通。真俗无滞。释摩诃衍论云。心真如门有十种名。一者名为如来藏门。无杂乱故。二者名为不二平等门。无差别故。三者名为一道清净门。无异岐故。四者名为不起不动门。离作业故。五者名为无断无缚门。无治障故。六者名为无去无来门。无上下故。七者名为出世间门。无四相故。八者名为寂灭寂静门。无往向故。九者名为大总相门。无别相故。十者名为真如门。无虚伪故。是名为十。如是十名。总摄诸佛一切法藏。平等义理法门名字。生灭门有十种名。一者名为藏识门。摄持一切染净法故。二者名为如来藏门。覆藏如来法身故。三者名为起动门。相续作业故。四者名为有断有缚门。有治障故。五者名为有去有来门。有上下故。六者名为多相分异门。染净之法过恒沙故。七者名为世间门。四相俱转故。八者名为流转还灭门。具足生死及涅槃故。九者名为相待俱成门。无自成法故。十者名为生灭门。表无常相故。如是十名。总摄诸佛一切法藏。种种差别法门名字。又夫真如者。虽在不起不动门。非是凝然不动。寂尔离缘。此落静尘。生于断见。斯乃随缘会寂。约法明真。是以无性因缘。理事一际。因缘无性。隐显同时。如义海云。入真如者。谓尘随心回转。种种义味。成大缘起。虽有种种。而无生灭。虽不生灭。而恒不碍一切随缘。今无生灭。是不变。不碍一切是随缘。随缘不变。是真如义。

问。上说一切众生皆有本觉。常熏无明成其净用。此真如妙用。诸佛化门。为在真如门中。生灭门中。

答。此是生灭门中本觉真如。故有熏义。真如门中。则无此义。由此本觉内熏不觉。令成厌求反流顺真。故云用也。涅槃经云。阐提之人。未来佛性力故。还生善根。佛性力者。即本觉内熏力成其净用。乃至八相成道。十地行位。并约世谛门收。

问。上立一心真如生灭二门。为复从何门入。疾得成就。

答。但从生灭门入。直至道场。不动尘劳而成正觉。起信论云。复次为令众生从心生灭门。入真如门故。令观色等相。皆不成就。云何不成就。谓析粗色渐至微尘。复以方分析此微尘。是故若粗若细。一切诸色。唯是妄心分别影像。实无所有。推求余蕴渐至刹那。相别非一。无为之法。亦复如是。离于法界。终不可得。如是十方一切诸法。应知悉然。犹如迷人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动。而实不动。若知动心即不生灭。即得入于真如之门。如上二谛之义。不可一向作一解。亦不可一向作二解。所以仁王经二谛品云。尔时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胜义谛中有世俗谛不。若言无者。智不应二。若言有者。智不应一。一二之义。其事云何。佛言。大王。汝于过去龙光王佛法中。已问此义。我今无说。汝今无听。无说无听。是即名为一义二义。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尔时世尊即说偈言。无相胜义谛。体非自他作。因缘如幻有。亦非自他作。法性本无性。胜义谛空如。诸有幻有法。三假集假有。无无谛实无。寂灭胜义空。诸法因缘有。有无义如是。有无本自二。譬如牛二角。照解见无二。二谛常不即。解心见无二。求二不可得。非谓二谛一。一亦不可得。于解常自一。于谛常自二。了达此一二。真入胜义谛。世谛幻化起。譬如虚空华。如影如毛轮。因缘故幻有。幻化见幻化。愚夫名幻谛。幻师见幻法。谛幻悉皆无。若了如是法。即解一二义。遍于一切法。应作如是观。故涅槃经况二鸟双游者。生死俱常无常。涅槃亦尔。在下在高。双飞双息。即事而理。即理而事。二谛即中。中即二谛。非二中而二中。是则双游义成。二鸟者。即鸳鸯鸟。双飞双止。双飞即况双照。双止即况双遮。亦是体用理事。不即不离。

问。真谛云何不称第一义谛。

答。真但对俗得名。未是中道。又通了一切法无我。但是真诠。未穷实性。不通真俗。如中道第一义谛者。非离二边称中。即是一切法之实性。遍通凡圣情与非情。故称第一。亦云无等。以无法可过。故称第一。以无法可比。故称无等。此非约胜劣而言。以一切法即真如一心故。所以起信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古释云。诸法既无。故唯心矣。如万像本空。唯是一镜。

问。妙明真心。遍一切处。云何涅槃经云。佛性除于瓦砾。

答。能所不同。不可执一。心境一味。不可称异。若以性从缘。则情非情异。为性亦殊。若泯缘从性。则非觉不觉。若二性互融。则无非觉悟。华严经云。真如无少分非觉悟者。则真如遍一切有情无情之处。若无少分非觉悟者。岂无情非佛性乎。又经意但除执瓦砾无情之见。非除佛性。则性无不在。量出虚空。宁可除乎。又古德云。觉性是理。觉了属事。如无情中。但有觉性。而无觉了。如水中但有火性。亦无火照。今言性者。但据理本。谁论枝末。又觉智缘虑名情。自性不改名性。愚人迷性生情。故境智不一。智者了情成性。故物我无二。

问。万法唯心。诚证非一。入楞伽经偈云。三界上下法。我说即是心。离于诸心法。更无有可得。若四维上下皆是自心者。则行住坐卧依何而住。若无依报所居。正报如何成立。

答。有识之身。无情之土。皆是内外四大。悉皆无体。且如地大。唯依风轮。众微所成。本无自性。但是有情心变。更无异理。安庠动止。皆在心中。似鸟飞空。不离空界。如鱼潜水。岂越水源。入楞伽经偈云。若一切唯心。世间何处住。去来依何法。云何见地中。如鸟虚空中。依心风而去。不住不观察。于地上而去。如是诸众生。依分别风动。自心中来去。如空中飞鸟。见是资生器。佛说心如是。故知举足下足。不离自心。如鸟若离空。何以骞翥。鱼若离水。岂得浮沉。所以西天祖师弥遮迦。问婆须蜜曰。何方而来。复往何所。答曰。自从心来。欲往无处。又此土五泄和尚。临终歇食三日而告寂。学人问云。师何处去。答。无处去。学人何不见。答。非眼所睹。故大集经云。佛言。即四大中求于菩提。不余处求。求时不见一切诸物。不见者。即是无处。无处者。即是无住。无住者。即是一切诸法之性。一切诸法若无性者。即是实相。实相者。非常非断。名毕竟节。金刚三昧经云。无住菩萨言。尊者。我从无本来。今至无本所。佛言。汝本不从。来今亦不至所。汝得本利不可思议。乃至色无处所。清净无名。不入于内。眼无处所。清净无见。不出于外。心无处所。清净无上。无有起处。清净无动。无有缘别。性皆空寂。乃至如彼心王。本无住处。凡夫之心。妄分别见。如如之体。本不有无。有无之相。见唯心识。云何无本。以无住故。有本则有住。无住则无本。明知众生业趣去来。诸圣净界动止。来是心来。去是心去。动是心动。止是心止。毕竟无有去。来动止而可得。不离法界故。则未有一法非心所标。是以文殊师利化善财童子。现三千世界满中台观。善财观之。忽然不现。世界皆空。问世界来去之处。文殊答言。从来处来。却归去处去。即是清净法界中来。却归清净法界中去。故知诸法所生。唯心所现。生灭去来。皆如来藏。斯乃穷迹达本。见法明宗矣。又如琉璃光法王子云。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我时了觉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乃至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令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故知群动无二唯一妄风。风赖众缘。本无依处。若能谛观风力无依。顿悟唯心不动。则本觉妙明。恒照法界。故云十方诸佛。传此一妙心耳。风力既无依。万法皆无主。来从缘有。去逐幻空。唯本觉心。本无生灭。所以法华经。但说一乘。开示于此。般若经。唯言无二付嘱于此。涅槃经。佛性平等。广喻于此。华严经。法界无尽。显现于此。无边妙旨。同归宗镜矣。

问。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既立一心为宗。云何复云无心是道。

答。心为宗者。是真实心。此心不是有无。无住无依。不生不灭。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为一切万物之性。犹如虚空体。非一切。而能现一切。只为众生不了此常住真心。以真心无性。不觉而起妄识之心。遂遗此真心妙性。逐妄轮回。于毕竟同中成究竟异。一向执此妄心。能缘尘徇物。背道违真。则是令息其缘虑妄心。若不起妄心。则能顺觉。所以云无心是道。亦云冥心合道。又即心无心。常顺本觉。未必灭心取证。却成背道。然虽即心无心。又不可。故起。此妄识心对境而生。无体可得。如海上波。随风断续。境界妄风不起。分别。识浪不生。密严经云。一切诸世间。譬如热时焰。以诸不实相。无而妄分别。觉因所觉生。所觉依能觉。离一则无二。譬如光共影。无心亦无境。量及所量事。但依于一心。如是而分别。能知所知法。唯依心妄计。若了所知无。能知则非有。所知无者。则是无境。能知无者。则是无心。妄心幻境既空。一道真心自现。故知但心不起。万法无生。才有起心。即成住着。如大法炬陀罗尼经云。佛言。一切住即是非住。但是思想移来。次第相续。故有生耳。乃至若正思惟。一切皆是无住住也。故知一切万法。皆从思生。凡有思惟。皆是邪思惟。若无思惟。即是正思惟。故云若正思惟。一切皆是无住住也。无住住者。乃万法之根本矣。

问。若云心同境空。了不可得者。如今介尔心起。果报非虚。一念善心。远阶佛果。一念恶想。长劫受殃。岂同外色前尘。性是无记。依心假有。体毕竟无。若缘念心。即应是有。

答。此一念心。亦不孤起。依他假有。内外皆空。此一念瞥起觉了能知之心。如阿难妄执在其七处。世尊一一推破。俱无所在。然因依之处。不过此七。世人同执。熏习坚牢。若非大圣子细推寻。情见无由可脱。此七处既破。则一切处皆无。可以即今现知。无劳更执。如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只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只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乃至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只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闇。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闇。名为见内。是义云何。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闇之时。此闇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闇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闇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闇。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闇。名见内者。无有是处。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法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像。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如上所推。即今生灭身中。妄心无寄。现量所知。分明无惑。可谓顿悟真心。直了无生矣。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