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印光法师嘉言录

理事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内分:理事、心性、悟证、宗教、持咒、出家、谤佛、师道、戒律、经典、中阴、四土、舍利、臂香、境界、神通、秘传、扶乩、炼丹、事须适宜、富强、预防灾祸诸类)

●(以下论理事)世出世间之理, 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 不出因果二字。众生沉九界, 如来证一乘, 于心性毫无增减。其所以升沉迥异, 苦乐悬殊者, 由因地之修德不一, 致果地之受用各别耳。阐扬佛法, 大非易事。唯谈理性, 则中下不能受益。专说因果, 则上士每厌闻熏。(中略)然因果、心性, 离之则两伤, 合之则双美。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 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 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而末法众生, 根机陋劣。禅、教诸法, 唯仗自力, 契悟尚难, 何况了脱?唯有仗佛力之净土法门, 但具真信切愿, 纵五逆十恶, 亦可永出轮回, 高预海会。此不可思议之最上乘法, 宜理事并谈, 诫劝齐施。【书一】七

●须知净土法门, 具四法界。所有事相, 皆事事无碍之法界也。读而修者, 切不可执理废事。倘一执之, 则事理两丧。如人知意根最胜, 而废弃五根, 则意根亦无地可立矣。唯即事以明理, 由理以融事者, 方可无过。所谓净土要旨, 全事即理。理事圆融, 即契本体。早知师已饱餐王膳, 而犹汲汲于献芹者, 不过表穷子思归之寸忱, 兼欲雪往昔谤法之愆尤也。【书一】四

●今之聪明人, 虽学佛法, 以未亲近具眼善知识, 率皆专重理性, 拨弃事修, 及与因果。既拨事修因果, 并理性而失之。所以每有才高等辈, 词惊鬼神, 究其行为, 与市井无知无识者无异。其病根, 皆由拨事修因果之所致也。俾上智者徒生怜愍, 下愚者依样妄为。所谓以身谤法, 罪过无量。【书一】十三

●知之匪艰, 行之维艰。世有一班掠虚汉, 闻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 或由阅教参宗, 悟及此理。遂谓我与佛同, 而了无所用其若修若证。遂放心恣意于一切境缘之中。误谓六尘即觉, 贪瞋痴即戒定慧, 何须制心摄身, 无绳自缚。此种见解, 最为下劣。谓之执理废事, 拨无因果。如以画饼充饥, 陵空作屋, 自误误人, 罪岂有极?以善因而招恶果。三世诸佛, 名为可怜悯者。【书一】六五

●今人多尚空谈, 不务实践。劝修净业, 当理事并进, 而尤须以事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 全事即理。终日事持, 即终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 一闻理持, 便觉此义深妙。兼合自己懒惰懈怠, 畏于劳烦持念之情, 遂执理废事。既废于事, 理亦只成空谈矣。【书一】八十

●事持者, 信有西方阿弥陀佛, 而未达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 如子忆母, 无时暂忘。此未达理性, 而但依事修持也。理持者, 信西方阿弥陀佛, 是我心具, 是我心造。心具者, 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 依心具之理而起修, 则此理方能彰显, 故名为造。心具即理体, 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 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 即称性起修。是心是佛, 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 性德方显。虽悟理而仍不废事, 方为真修。否则便堕执理废事之狂妄知见矣。故下曰:“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 为系心之境, 令不暂忘也。”此种解法, 千古未有。实为机理双契, 理事圆融。非法身大士, 孰克臻此!以事持纵未悟理, 岂能出于理外?不过行人自心未能圆悟。既悟焉, 则即事是理。岂所悟之理, 不在事中乎?理不离事, 事不离理, 事理无二。如人身心, 二俱同时运用。断未有心与身, 彼此分张者。达人则欲不融合而不可得。狂妄知见, 执理废事, 则便不融合矣。【书二】三四

●此心周遍常恒, 如虚空然。吾人由迷染故, 起诸执著。譬如虚空, 以物障之, 则便不周遍、不常恒矣。然不周遍、不常恒者, 乃执著妄现。岂虚空果随彼所障之物, 遂不周遍、不常恒乎?是以凡夫之心, 与如来所证之不生不灭之心, 了无有异。其异者, 乃凡夫迷染所致耳, 非心体原有改变也。弥陀净土, 总在吾人一念心性之中。则阿弥陀佛, 我心本具。既是我心本具, 固当常念。既能常念, 则感应道交, 修德有功, 性德方显, 事理圆融, 生佛不二矣。故曰:“以我具佛之心, 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 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书二】三四

●宗门所说, 专指理性, 非论事修。所以然者, 欲人先识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之理。然后依此理, 以起修因证果, 超凡入圣, 即众生而成佛道之事。【论】三

●克论佛法大体, 不出真俗二谛。真谛则一法不立, 所谓实际理地, 不受一尘也。俗谛则无法不备, 所谓佛事门中, 不舍一法也。教则真俗并阐, 而多就俗说。宗则即俗说真, 而扫除俗相。须知真俗同体, 并非二物。譬如大圆宝镜, 虚明洞彻, 了无一物。然虽了无一物, 又复胡来则胡现, 汉来则汉现, 森罗万象俱来则俱现。虽复群相俱现, 仍然了无一物。虽复了无一物, 不妨群相俱现。宗则就彼群相俱现处, 专说了无一物。教则就彼了无一物处, 详谈群相俱现。是宗则于事修而明理性, 不弃事修。教则于理性而论事修, 还归理性。正所谓称性起修, 全修在性, 不变随缘, 随缘不变, 事理两得, 宗教不二矣。【论】十一

●所言念佛三昧, 说之似易, 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念, 久当自得。即不能得, 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 当必稳得蒙佛接引, 带业往生。事一心, 若约蕅益大师所判, 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 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 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 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 外现作凡夫, 则此之二一, 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 则事一尚不易得, 况理一乎?当过细看光与永嘉某居士之极长一信, 则可知。至于悟无生以后, 护持保任, 销熔余习, 彼自了明, 何须预问。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否则纵令饮者说得十分的确, 而未饮之人, 究不知其是何滋味。以居士将此悟无生忍, 看得容易, 恐自己或悟而不知保任护持, 致余习复蒙, 得而复失, 故有此问。

真无生忍, 实非小可, 乃破无明证法性, 最下者为圆教初住菩萨, 即别教之初地也, 谈何容易。祈且依光《文钞》所说而行, 待其悉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 及信愿行俱能不被一切知识异说所夺, 此后若有余力, 不妨兼研诸大乘经论, 以开智识, 以为宏净土之根据。如是则虽是凡夫, 可以随机利生, 行菩萨道。且勿妄意高远, 恐或于事理不清, 则难免着魔。永嘉某居士之长信, 专治此病。彼病与汝病, 名目不同, 性质是一, 光固不愿多说, 祈于彼信领会之。须知悟后之人, 与未悟之人, 其修持仍同, 其心念则别。未悟无生者, 境未至而将迎, 境现前而攀揽, 境已过而忆念。悟无生者, 境虽生灭, 心无生灭, 犹如明镜, 来无所黏, 去无踪迹。其心之酬境, 如镜之现象, 绝无一毫执著系恋之思想。然虽于境无心, 犹然波腾行海, 云布慈门, 凡世间纲常伦理, 与夫上宏下化之事, 必须一一认真实行, 虽丧身命, 不肯逾越。且莫认作于境无心, 便于修持自利利他、上宏下化之事, 悉皆废弛。若存此见, 则是深着空魔, 堕于顽空。由兹拨无因果, 肆意冥行, 乃成以凡滥圣、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阿鼻地狱种子矣。此中关系, 甚深甚深, 光固不得不为略陈其利害也。【书一】九七

●若约实际理体而论, 则凡圣生佛、因果修证, 俱不可得。若据修持法门而谈, 则如来上成佛道, 众生下堕阿鼻, 皆不出因果之外。明理性不废事修, 则为正知。执理性废弃事修, 则成邪见。毫厘之差, 佛狱立判。【记】十八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