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孙慎行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孙慎行〗(1565一1636年)字闻斯,号淇澳。明武进(今属江苏)人。万历进士。累官礼部右侍郎。熹宗时任礼部尚书。天启二年(1622),论大学士方从哲在红丸案中应负推荐医人的责任,为宦官所忌,次年托病辞官。后阉党作《三朝要典》,翻红丸案,指他为罪魁,议戍宁夏,因魏忠贤失败,得免。慎行之学,“从宗门人手,与天宁僧静峰,参究公案,无不了然”。他认为,儒者之之道,不从悟入。君子终日学问思辨行,便是终日戒惧慎独,而更无虚间以求一漠然无心光景。故舍学问思辨行,而另求一段静存动察工夫,以养中和者,未有不流于禅学者。关于理气性命范畴,慎行认为,“天理之流行即气数,元无二也”。一气之流行往来,必有过有不及,故寒暑不能不错杂,治乱不能不循环。人们“以人世畔援歆羡之心,当死生得丧之际,无可奈何而归之运命,宁有可齐之理”?但天唯福善祸淫,因为天全是一段至善,一息如此,终古如此。不然就生理灭息了。这就是万有不齐中的一点真主宰。这又是所谓“齐”。他反对将性与气质对立起来的说法,指出:“性善气质亦善,以□麦喻之,生意是性,生意默默流行,便是气;生意显然成象,便是质。如何将一粒分作两项,曰性好,气质不好?盖气禀实有不齐,生而愚知清浊,较然分途,如何说得气质皆善?然极愚极浊之人,未尝不知爱亲敬长。此继善之体,不以愚浊而不存,则气质之非不善可知。”(《明儒学案》)他也反对将人心道心分裂开来的观点,提出:“人心道心,非有两项心也。人之为人者,心;心之为心者,道。人心之中,只有这一些理义之道心,非道心之外,别有一种形气之人心也。盖后人既有气质之性,遂以发于气质者为形气之心,以为心之所具者,此些知觉,以理义实之,而后谓之道心。故须穷天地万物之理,不可纯是己之心也。若然则人生本来祗有知觉,更无理义,只有人心更无道心,即不然亦是两心夹杂而生也。”(同上)其著作有《困思抄》等。黄宗羲指出,理义之命、气运之命,理义之性、气质之性,理义之心、形气之心,“三者之说,天下浸淫久矣,得先生而云雾为之一开,真有功于孟子者也。阳明门下,自双江、念以外,总以未发之中,认作已发之和,谓工夫只在致和上,却以语言道断,心行路绝上一层,唤作未发之中。此处大段著力不得,只教人致和著力后,自然黑□撞著也。先生乃谓从喜怒哀乐看,方有未发。夫人日用间,岂必皆喜怒,皆哀乐?即发之时少,未发之时多,心体截得清楚,工夫始有著落。自来皆以仁义礼智为性,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为情,李见罗《道性编》欲从已发推原未发,不可执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而昧性,自谓提得头脑。不知有恻隐而始有仁之名,有羞恶而始有义之名,有辞让而始有礼之名,有是非而始有智之名。离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则心行路绝,亦无从觅性矣。先生乃谓孟子欲人识心,故将恻隐之心指为仁之端,非仁在而恻隐之心反为端也。如此则见罗之说不辨而知其非矣。”(《明儒学案》)刘宗周论曰:“近看孙淇澳书,觉更严密。谓自幼至老,无一事不合于义,方养得浩然之气,苟有不慊则馁矣。是故东林之学,泾阳导其源,景逸始入细,至先生而集其成矣。”(同上)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