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山居存稿

跋敬史君碑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金石萃编》卷三〇录东魏兴和二年(540年)《禅静寺刹前铭敬史君之碑》。“史”即“使”,敬使君即敬显儁,他当颍州刺史时,曾修复禅静寺,僚佐及邑人立石颂德。敬显儁《北齐书》卷二六、《北史》卷五五有传,都很简略,兴和二年前的出身及历官不及此碑之详。前人题跋已多论及。但碑文中有些较重要的事迹,特别是碑阴题名,很值得注意,前人却未详考。本文就这二方面作一些补充,凡诸家已言者今不赘及。

碑文在叙述敬显儁为晋州刺史之后,有一段说他曾奉命镇压幽、冀地区的一次暴动,碑云:

又燕司失驭,编荒作逆,连黑山之众,峙黄巾之势,纵横海表,陆梁幽冀,震感皇衷,命公是讨。公……纷纭驰突,遂夷凶丑。凯旆而归,增隆宠秩,拜仪同三司。

如碑文所述,大致在东魏初,幽冀地区曾发生一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但《北齐书》和《北史》本传不载,遍检纪传,都没有记录。《魏书》卷一二、《北史》卷五《孝静纪》天平四年(537年)十二月称:“河间人邢摩纳、范阳人卢仲礼等各聚众反。”元象元年(538年)九月称:“大都督贺拔仁击邢摩纳、卢仲礼等,破平之。”此事又见于《北史》卷三〇《卢同附从子景裕传》,(1)知仲礼为卢同从子,景裕从兄,论时间、地点都相符。但邢摩纳、卢仲礼均河北大姓高门,这次暴动是在高欢沙苑败后,乘机起兵响应西魏,与碑文所云“黑山”、“黄巾”性质不合,而且镇压暴动的主将是贺拔仁,不及敬显儁,因此不能断言为一事。就碑文而论,这是一次失载的继杜洛周、葛荣之后的人民起义。

在镇压这次起义后,敬显儁被任为颍州刺史,碑文云:

韩地边险,绣连蛮楚。夏风攸改,彯伪成俗,密人不恭,张溪壑,黠虏因资,玩威疆场,历政为鲠(梗),莫能芟遏……拜(公)骠骑大将军、颍州刺史、大都督、颍州诸军事、仪同三司。

这一段是说敬显儁被任为颍州刺史前的颍州形势。《周书》卷二《文帝纪》下大统三年(537年)十月称:“东魏颍川长史贺若统与密县人张俭执刺史田迅举城降。”《魏书》卷一二《孝静纪》天平四年(537年)四月称:“先是,荥阳人张俭等聚众反于大騩山,通宝炬。壬辰,武卫将军高元盛讨破之。”据《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河南郡密县”条、《水经注》卷二二《潩水》,大騩山即在密县。张俭是荥阳人,但聚众却在密县。所以《周书》径以为“密县人”。碑文称“密人不恭”,亦即指张俭。这年十月,东魏颍州长史贺若统与张俭以颍州降西魏,元象元年(538年)正月,东魏行台任详等集合一支很大的兵力收复颍州。(2)

碑文没有说敬显儁参加元象元年正月反攻颍州的战事,其被任为颍州刺史当在此年正月以后。据碑文称“豹骄争先,鬼出电入,枭囚万计”,则他刚到任时,当地仍有战事。

从碑阴题名中我们可以知道敬显儁是带着他的一批宗族上任的。题名共二百二十九人,其中具官二十四人,多数是颍州所属军府及州府僚佐及守令等,而敬姓题名者十五人,除重复实十四人。

持节假征西将军、太中大夫、阳翟太守敬鸿显。

陈留太守敬忻,小郎君敬清奴。

州录事参军敬遵显。

骑兵敬穆。

州治中敬伏护。

中军将军敬景儁。

中兵敬干欢。

主簿敬频。

主簿敬子瑜。

都督敬世。

都督敬珍。

都督敬难阤。

都督敬文贤。

持节、假征西将军、平西将军、阳翟镇将、带阳翟太守,晋州平阳郡晋秋乡吉迁里人敬鸿显。

题名敬鸿显两见,计十四人,内太守二人(阳翟、陈留,其一以镇将兼),州治中一人,录事、骑兵、中兵各一人,主簿二人,都督四人,中军将军一人,小郎君一人。太守是地方官,非僚佐;中军将军是军号,小郎君未仕;其他十人都是僚佐,又只州治中是州佐,其他九人均颍州骠大府或督府僚佐及所属都督。值得一提的是州治中,自汉代以来州佐并由刺史辟举,例必以本州人充。治中是州的上佐,却以晋州平阳人充当,这表示北魏后期传统制度的破坏。(3)主簿则军府、州府均有,题名别有州主簿陈延、陈遵,知不加“州”字的主簿必是府佐。

这些敬姓人当然是随敬显儁来到颍州的,他们中间有的官阶较高,名义上由朝廷任命,实际上也是敬显儁署置。但却有一个问题,他们以及碑阴题名的其他州府、军府僚佐是前官还是现任?据碑正面在铭文后有如下一行:

新除使持节、都督颍州诸军事,骠骑将军、颍州刺史、当州都督崔叔仁。

知兴和二年(540年)立碑时,敬显儁已迁官,新任颍州刺史崔叔仁已到任。旧刺史所辟举或奏署的颍州文武官当然不可能在新刺史管下全部留任。敬显儁是骠骑大将军,第三列题名有“中坚将军、颍州骠大府仓曹参军向邕”。显儁已离任,“颍州骠大府”当然也不存在;新任刺史的军号是“骠骑将军”,没有加“大”,向邕假使被留任,也只能是“骠骑府”的仓曹参军,今称“骠大府”,知是前官。以向邕为例,题名所列职衔实是前官而非今职。这样,我们可以推测,敬姓族人随宗主敬显儁俱来,恐除极少数外亦须随宗主而俱去。

我怀疑敬显儁是带着以宗族为核心的部曲到颍州来的。在题名中有柴姓三人,“邑子外兵柴轨”、“颍阴令柴兴”、“许昌令柴儁”,又贾姓二人,“铠曹贾思庆”、“参军贾充”。按《太平寰宇记》卷四三“晋州姓氏”条称“平阳郡六姓:柴、贾、解、马、路、邓”。柴、贾五人得为颍州县令及军府僚佐,疑亦是与敬氏族人一起随敬显儁来的部曲。“外兵柴轨”独标“邑子”,当误。当然部曲非平阳大姓的更多,但无从考证。

这类带着部曲赴州任的事并不罕见。《北齐书》卷二一《高干附弟季式传》称:“季式兄弟贵盛,并有勋于时,自领部曲千余人,马八百匹,戈甲器仗皆备,故凡追督贼盗,多致克捷。”他任齐州刺史,就是带着他家部曲去的。

敬姓族人为核心的部曲是外来的力量,在颍州自有其大姓,这是当地的统治力量。

颍州本颍川郡,敦煌所出唐代氏姓书记“颍川郡七姓:陈、苟、韩、钟、许、庚、库”,(4)《太平寰宇记》卷七“河南许州姓氏”条:“颍川郡八姓:陈、荀、钟、许、厍、于、鲜于、鲜”。按敦煌姓氏书之“苟”显为“荀”之讹,“庚”显是“庾”之讹,颍川荀氏、庾氏都是魏晋高门。《寰宇记》之“于”当是“庾”音近而讹,“鲜”为“韩”之讹,“鲜于”又因“韩”、“庾”之讹而重出。我又疑氏姓书之“库”,《寰宇记》之“厍”也都是“庾”之讹,“庾”写作“”(5)形近而讹。颍川大姓除去疑误以外,为陈、荀、韩、钟、许、庾六姓,二书是一致的。陈、荀、韩、钟、庾都起于汉末,出了不少名人,无须赘述,唯许氏不详。今检碑阴题名,陈氏有九人:

州都陈始和。

州主簿陈延。

州主簿、别驾陈遵。

郡功曹陈敬。

都民望陈树。

民望陈世用。

邑子陈始明。

都督陈族。

都督陈胡。

按陈氏九人除都督二人不能确定其为颍川陈氏外,其余七人的职衔身份都表示他们是颍川首望。“州都”过去即州大中正的别称,(6)地位很高,例由朝廷大臣兼任;这里的“州都”乃刺史州府僚佐,地位较低。但不管怎样,任州都的仍是本州大姓。主簿、别驾、功曹是州郡首僚。碑阴题名,民望很多,而陈树独标“都民望”,表明陈氏地位高出于其他大姓。从陈氏职衔和身份上可以看到,与敬氏相反,他们所任均为州、郡府属,也即表明他们是被辟举的地方大姓。

荀氏只有长史荀乐一人,却是军府首僚;钟氏只钟遵一人,连上题名,当是长流参军,也是军府僚佐;庾氏也只有都督庾玩一人,乃军职。荀、庾二家均盛于东晋,特别是庾氏,大概留居颍川的地位降低,所以“民望”中也没有此二姓。钟氏也可能是渡江之故。韩氏题名有民望四人,都督二人,又韩章连上署名为邑子。颍川韩氏虽也是汉末高门,后世却不甚通显,但从题名中可以知道他们直到这时还是颍川大姓。许氏有民望三人,都督一人,党(党长)一人。

敦煌所出氏姓书和《寰宇记》所记颍川大姓基本上都在此碑题名中见到踪迹。荀、钟、庾三姓在本州地位显然降低,不但远不如陈氏,而且也比不上韩、许二姓。

不少魏晋旧门经历十六国以至北魏,业已衰微,北魏孝文帝定姓族,虽也考虑前代名位,主要还是当代官爵,所以像魏晋煊赫一世的陈、荀、钟、韩、庾这些颍川高门远不能与崔、卢、李、郑、王五姓七家相比。但如题名所表明的,他们之中有的还保持其在本乡的特殊地位,如陈氏;其他诸姓毕竟也都在僚佐中找到姓氏。

碑阴题名列民望四十一人,孙氏最多,共六人,韩氏、赵氏次之,各四人,以下许氏三人,陈、宋、王、阎、刘、张各二人,沈、药、李、姜、仇、聂、毛、屈、丘、马、龙各一人,内陈树称为“都民望”。“民望”是指未出仕的当地人士,主要是当地大姓。《魏书》卷七下《高祖纪》下太和二十年(496年)三月下诏称:“诸州中正各举其乡之民望,年五十以上守素衡门者,授以令长。”所谓“望”即族望之“望”。《魏书》卷七八《孙绍传》,延昌中(512—515年)上表,其中论选举之弊,有云:“中正卖望于下里,主按舞笔于上台。”“卖望”即受贿而提高族望。碑阴题名中称为“民望”的诸姓中,赵氏最显赫,有“安东将军、银青光禄大夫、颍州督府长史赵勤之”及“许昌太守赵文光”、“主簿赵安”、“都督赵珍”,所任却都非州、郡府僚佐。此外宋氏有颍州长史一人,士曹一人;孙氏有县令一人,祭酒一人。赵氏并无颍川一望,但《三国志·魏书》卷二三《赵俨传》称“颍川阳翟人也”,他在齐王芳时位至司空,少时和同郡辛毗、陈群、杜袭齐名,应是士族。题名的赵氏可能是他的后裔或族人。又州都除陈始和外还有个郭惠蚝。任州都者例为本州大姓,此外还有郎中郭延宾、临颍令郭叔。三国时郭图、郭嘉都是颍川人,(7)郭氏亦必是颍川著姓,但民望中却不见郭氏。

题名所列民望达二十一姓之多,他们应该在法令上都是大姓士族,如果再加上不见于民望而应为颍州士族的荀、钟、庾、郭四姓,则有二十五姓。其中除上举陈、荀、钟、韩、庾、许六姓外,孙氏以下十九姓在传世诸氏姓书中都没有颍川一望。这里说明诸氏姓书不一定总能反映各地现实情况,事实上现实的被承认为士族的总比氏姓书所记载的多得多;同样也说明题名所反映的只是一时的情况,所列“民望”中很多可能即是通过“中正卖望”而取得地位,获得法令上承认,但社会上未必都承认。但不管他是“魏晋旧门”,或者“后起新门”,乃至“滥厕清流”,在特定时期内他们是统治颍州的姓族。

西晋政权瓦解,北方各地大姓实际上统治各自的乡土。大姓豪强以坞营堡主、宗主的身份,以宗族乡里为基础,组成封建集团,他们是家长,又是封建领主和武装首领。北魏中期孝文帝改革以后加强中央集权,那种宗主督护制被废除了。但作为社会组织,宗族乡里间密切关系既然存在,在一定条件下仍然要反覆出现。在《敬史君碑》中我们可以看到以敬显儁为首的晋州平阳的宗族乡里组织,他们跟随敬显儁到颍州,即在颍州充任官职。我们也看到颍州大姓,有的是魏晋旧门,有的可能是后来兴起的“暴发户”,他们通过传统的辟举制或奏署充任军府特别是州府的要职。从这里清楚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结构的特点。

————————————————————

(1) 《魏书》卷八四《儒林卢景裕传》即以《北史》此传补。

(2) 并见《魏书》卷一二《孝静纪》。

(3) 严耕望《北朝地方政府属佐制度考》,载1948年《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九本(272页)。

(4) 《敬史君碑阴题名》第二列有“都督玩”。

(5) 日本池田温氏《唐代郡望表》有详细考证,见《东洋学报》第四一卷第三号(1959年)、第四号(1960年)。

(6) 《晋书》卷六〇《李含传》先称“本州(雍州)大中正傅只”,后录傅咸上表称:“臣从弟只为州都。”

(7) 《三国志》卷六《袁绍传》称“颍川郭图”。卷一四《郭嘉传》称“颍川阳翟人”。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