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陆渊雷医案

疝气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庞世兄

初诊 自觉腹左有物下坠,平卧则起,行立则又坠,此尚未至赫尼亚程度,不过肠下垂症耳。久不已,阻碍消化,须用软布扎肠下部,兜起肠。服补气生肌之药,使肠系膜丰满,以维系之。脉太迟细,舌苔紫腻。肠胃小有积滞。

生芪18克,黑附块4.5克,太子参9克,生姜铜元大三片,当归6克,谷麦芽各9克(炒),升麻3克,白芍9克,川连1.5克,炙草3克。

【按】赫尼亚,即疝气。患者自觉左腹有物下坠,平卧则起,行立则又坠,乃是小肠疝气的初期,陆氏认为当属肠下垂症,中气不足证。治当服补气生肌之药,使肠系膜丰满,则能维系小肠不致下坠。陆氏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太子参、黄芪、升麻、炙甘草、当归,组成减味补中益气汤,升提中气,补益气血;黑附块辛温大热,温阳助气之升提上行;生姜、白芍、川连、谷麦芽,调和营卫,除胃肠积滞。诸药合奏益气升提,健脾消积之功效。

汤男

初诊 小腹痛牵连肾,本是所谓寒疝,寒冷则发,劳亦发,须自慎,勿受冷勿太劳力。

茴香6克,乌药6克,延胡4.5克,金铃肉9克,柴胡6克,桂枝6克,当归6克,山楂9克,黑附块4.5克。

二诊 颓疝服药后已不痛,但未收缩如常,可用外治。

雄黄30克,甘草21克,明矾60克,

上药煎浓汤时时熏洗。

【按】患者小腹痛连及肾,遇寒则发,劳累亦发,当属疝气之寒凝气滞证。治当温阳行气。陆氏以黑附块、桂枝二药,温通阳气、散寒祛湿、行气止痛;川楝子、茴香、乌药,行厥阴经过小腹,理气通络止痛,乃疝气之常用药组;延胡索、柴胡,行气解郁止痛;当归、山楂,活血消积、祛瘀止痛。二诊虽已不痛,但仍未复位,陆氏以温阳杀虫、消炎退肿的雄黄;和中缓急的甘草;收敛固涩、解毒杀虫、燥湿止痒的明矾;三味同煎外用熏洗,取收敛固涩、温阳去毒、缓急止痛之功效。此案以外治熏洗收功,多管齐下值得学习。

马男

初诊 疝气发作,腹中跳动不可耐。脉迟,舌上白苔。

柴胡6克,桂尖4.5克,延胡4.5克。川楝子6克,茴香4.5克,楂炭9克,黑附块6克,良姜3克,煅牡蛎30克。

二诊 疝痛减而未尽,腹中仍有跳动,脉迟弱,舌白胖有积苔,消化不良故也。

黑附块9克,太子参9克,良姜3克,制香附9克,淡吴萸4.5克,炒乌药6克,延胡6克,川楝子4.5克,茴香4.5克,煅牡蛎30克。

三诊 疝痛已止,自诉腹肌有块,其实非块,特挛急耳。

白芍15克,桂枝4.5克,太子参9克,生黄芪9克,当归9克,黑附块6克,良姜3克,延胡4.5克,川楝子6克,茴香4.5克,炒乌药3克,炙甘草3克,楂炭9克,生姜4片,红枣4枚,胶饴1小杯。

四诊 疝痛全止,挛痛亦瘥,脉仍太细弱,前方中肯,再加强心。

西洋参6克,远志6克,生芪6克,白术9克,良姜3克,白芍12克,桂尖4.5克,楂炭9克,仙灵脾9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红枣4枚,胶饴1小杯。

【按】中医认为,疝气病是由于小孩发育不健全,或者成年人体质虚弱,中气不足,寒气、湿气、浊气、怒气乘虚进入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不畅滞留,气机不畅是其病机核心。本案患者疝气发作,腹中跳动不适,脉迟,也应属于疝气病,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证。陆氏以柴胡、延胡索、川楝子、牡蛎、山楂炭,行气舒肝,散结止痛;桂枝尖、小茴香、黑附块、高良姜,温阳散寒,理气止痛。

二诊痛减,脉迟弱,当属消化不良,治当温阳行气,健运脾胃。陆氏在续用前方的基础上,加太子参益气健脾;制香附、乌药、吴茱萸,行气舒肝,调达气机,解肝气之不舒。三诊,痛止,腹中有挛急。治当辛甘缓急。陆氏以黄芪建中汤为主方治之。方中倍用白芍,缓急止痛;加饴糖甘缓和中;黄芪益气健脾;其余桂枝汤方药调和营卫,缓急止痛。再加延胡索、川楝子、小茴香、乌药等行气舒肝止痛。四诊疝痛全止,腹中挛急也好了,但脉仍细弱,在前方基础上加陆氏认为“强心”的西洋参、远志,和具有补肾温阳作用的仙灵脾。诸药合奏健脾益气,补养气血的作用。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