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

关灯
护眼
字体:
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

唐 道宣撰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序(作者非无标名显别)

京兆崇义寺沙门释道宣撰述

夫戒德难思。冠超众象。为五乘之轨导寔三宝之舟航。依教建修定慧之功莫等。住持佛法群籍于兹息唱。自大师在世偏弘斯典。爰及四依遗风无替。逮于像季时转浇讹。争锋唇舌之间。鼓论不形之事。所以震岭传教九代闻之拔萃出类智术而已。欲明扬显行仪匡摄像教。垂彝范训末学。纽既绝之玄纲树已颠之大表者。可得详而评之。岂非凭虚易以形声。轨事难为露洁者矣。然则前修托于律藏指事披文而用之。则在文信于实录。而寄缘良有繁滥。加以学非精博。臆说尤多取类寡于讨论。生常异计斯集。致令辨析衅戾轻重倍分。众网维持同异区别。自非统教意之废兴。考诸说之虚实者。孰能辟重疑遣通累。括部执诠行相者与。常恨前代诸师所流遗记止论文疏废立问答要抄。至于显行世事方轨来蒙者。百无一本。时有锐怀行事而文在义集。或复多列游辞而逗机未足。或单题羯磨成相莫宣。依文用之不辨前事。并言章碎乱未可披捡。所以寻求者非积学不知。领会者非精炼莫悉。余因听采之暇顾眄群篇。通非属意。俱怀优劣。斐然作命直笔具舒。包异部诚文括众经随说。及西土贤圣所遗此方先德文纪。搜驳同异并皆穷核。长见必录以辅博知。滥述必剪用成通意。或繁文以显事用。或略指以类相从。或文断而以义连。或征辞而假来问。如是始终交映隐显互出。并见行羯磨。诸务是非。导俗正仪。出家杂法。并皆揽为此宗之一见。用济新学之费功焉。然同我则击其大节。异说则斥其文繁。文繁谁所乐之。良由事不获已。何者。若略减取其梗概。用事恒有不足。必横评不急之言。于钞便成所讳。今图度取中务兼省约。救急备卒。勒成三卷。若思不赡于时事。固有阙于行诠。则略标旨趣以广于后。然一部之文义张三位。上卷则摄于众务成用有仪。中卷则遵于戒体持犯立忏。下卷则随机要行托事而起。并如文具委。想无紊乱。但境事寔繁良难科拟。今取物类相从者以标名首。至于统其大纲。恐条流未委。更以十门例括方镜晓远诠。

标宗显德篇第一

集僧通局篇第二

足数众相篇第三(别众法附)

受欲是非篇第四

通辨羯磨篇第五

结界方法篇第六

僧网大纲篇第七

受戒缘集篇第八(舍戒六念法附)

师资相摄篇第九

说戒正仪篇第十

安居策修篇第十一(受日法附)

自恣宗要篇第十二(迦絺那衣法附)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随戒释相篇第十四

持犯方轨篇第十五

忏六聚法篇第十六

二衣总别篇第十七

四药受净篇第十八

钵器制听篇第十九(房舍五行调度众具法附)

对施兴治篇第二十

头陀行仪篇第二十一

僧像致敬篇第二十二(造立像寺法附)

计请设则篇第二十三

导俗化方篇第二十四

主客相待篇第二十五(四仪法附)

瞻病送终篇第二十六

诸杂要行篇第二十七(谓出世正业比丘所依法)

沙弥别法篇第二十八

尼众别行篇第二十九

诸部别行篇第三十

第一序教兴意。夫至人兴世益物。有方随机设教。理无虚授。论云。依大慈门说于毗尼。故律云。世尊慈念故而为说法。二为对外道无法自居显佛法人尊道高。故制斯戒。观下律中。凡所制者并怀异术。故文云。若不撰结则令外道以致余言。三为对异宗故来。宗则有其多别。且如萨婆多部。戒本繁略指体未圆。接俗楷定于时数。御法例通于无准。今昙无德部人法有序轨用多方。提诱唯存生善。立教意居显约。上则通明教兴。今据当宗以辨。夫教不孤起必因人。人既不同教亦非一。故摄诱弘济轨用实多。贵在得其本诠。诚难核其条绪。所以约开制验。旨在为人显持犯。谅意存无过。今束一律藏以五例分之。则教兴之意可见也。一以遮性往分性恶。则通于化制。遮戒因过便起。然则性戒文缓而义急谓随诸重戒并有开文。文虽是开。开实结犯。纵成持也。持之寔难。如淫则三时无乐。毁訾则始终慈救。既是根本贪嗔。何能禁心无逸。故知义存急护也。遮戒一往制止有益便开。开之过兴还复令制。岂非为存化俗恐坠枉坑。大慈设教意唯捡失。故毗尼母论具立缓急二仪令寻之以通望也。二以开制往征。教则通于二世。故下文云。以世尊是一切智人故。制已更开开已还制。此通未来教也。如五分。虽我所制。于余方不为清净者则不应用。虽非我所制。于余方必应行者不得不行。此如来在世教也。然二教相融互兼彼此。三以报有强弱。教亦重听。就制则深防限分。约行则山世不同。四以机悟为先。教门轻重致隔。五部异执岂不然耶。五以事法相对。法唯楷式乖旨则事不成。事通情性故随境制其得失。或托三性之缘或随世讥而起。且略引诸条薄知方诣。总撮包举者。莫非拯接凡庸心怀泥曰而兴教矣。故文云。世尊何故制增戒学。为调三毒故。云何为学。为求四果故。下诸门中所述制意止随前事。令后进者寻条知本焉。

第二制教轻重意。轻重两意裁断寔难。何者。原彼能施之教。教主穷机之人。又推此所为之人。人唯应药之器。所以药病相扣。利润无方。岂可以情断宁复言论测也。虽然重核其远标。实被于来裔。在文自显。何假证成。今序斯大略所谓有七。一兴厌渐顿。二结正业科。三报果不同。四摄趣优劣。五起情虚实。六开制互立。七约行彰异。如谊静二仪也。凡此诸例并制教之本怀据断之宗体。

第三对事约教判处意。自佛法东流几六百载。诸师穿凿判割是非竞封同异不可称说。良由寻讨者不识宗旨。行事者昏于本趣。故须学师必约经远。执教必佩真文。何事被于毁讥。岂复沦乎蚩责。今判其持犯。还约其受体。体既四分而受。岂得异部明随。犹恐不晓大纲。更示其分齐。谓辄将己所学者判他持犯。脱罹愆失。其唯不学愚痴。今通立定格共成较准。一披条领释然大观。

第四用诸部文意。统明律藏。本实一文。但为机悟不同致令诸计岳立。所以随其乐欲成立己宗。竞采大众之文用集一家之典。故有轻重异势。持犯分涂。有无递出。废兴互显。今立四分为本。若行事之时必须用诸部者不可不用。故善见云。毗尼有四法。诸大德有神通者抄出令人知。一本者。谓一切律藏。二随本三法师语者。谓佛先说本。五百罗汉广分别流通。即论主也。四意用。谓以意方便度用及三藏等广说也。先观根本。次及句义。后观法师语。与文句等者用。不等者莫取(第六卷中广明律师法)。正文如此。然行藏之务实难。取舍之义非易。且述其大诠以程无惑。谓此宗中文义俱圆约事无缺者当部自足。何假外求。余有律文不了。事在。废前有义无文无文有事。如斯众例并取外宗成此一部。又所引部类必取义势相关者可用证成。必缓急重轻是非条别者准论不取。故文列四说令勘得失。十诵墨印义亦同之。若此以明则心境相照。动合规猷。繁略取中理何晦没。若不镜览诸部偏执一隅。涉事事则不周。挍文文无可据。遂师心臆见各竞是非。互指为迷诚由无教。若四分判文有限。则事不可通行。还用他部之文以成他部之事。或二律之内文义双明。则无由取舍。便俱出正法。随意采用。然行用正教亲自披阅。恐传闻滥真故也。又世中持律略有六焉。一唯执四分一部不用外宗(如持衣说药之例文无止但手持而已)。二当部缺文取外引用(即用十诵持衣加药之类)。三当宗有义文非明了(谓狂颠足数睡聋之类)。四此部文义具明而是异宗所废(如舍净地直言说戒之类)。五兼取五藏通会律宗(如长含中不冷更试外道)。六终穷所归大乘至极(如楞伽涅槃僧坊无烟禁断酒肉五辛八不净财之类)。此等六师各执正言无非圣旨。但由通局两见故有用解参差。此钞所宗意存第三第六。余亦参取得失随机。知时故也。

第五文义决通意。夫理本绝名。故立名标其宗极。名随事显。故对事而备斯文。然考斯律藏言事并周。但为年代渺邈声彩靡追。法为时移事多残缺。加以五师捃拾情见不同。重由翻译失旨妄生构立。又为抄写错漏相承传滥。所以至于寻究纷虑良多。今总会之以通其大见。若文义俱阙。则可举一以例诸。或就理有而成前事。或在文虽具而于义有阙。便以义定之。故论言。以理为正故也。或义虽必立当部无文。则统关诸部以息余谤。然文义决通诚难废立。自非深明律相善达开遮。不然便有累于自心固无益于他境。故律云。文义俱同。文同义异。文异义同。文义俱异。具舒进止不劳叙释。然决判是非者。必总通律藏之旨。并识随经之文。如上六师所明。乃可究斯教迹。故十诵云。比丘有三事决定知毗尼相。一本起。二结戒。三随结。应思惟观察二部戒律并及义解毗尼增一开遮轻重。如五大色是不净遮。非色净不遮。如是等筹量本末已用也。明了论亦云。比丘能知五相名解毗尼。不看他面。文略同上。广如彼说。

第六教所诠意。诠教之文文虽浩博。撮其大趣止明持犯。然持犯之境境通内外。内谓行心之结业。外谓情事之顺违。但令教行相循始终无犯则为持也。若生来不学于法无闻。修造善恶义兼福罚。今欲科罪。但使与教相应。不问事情虚实。并名犯也。此通名持犯也。若结篇正罪穷诸治罚。必令束其方便揽成业果。使量据核其实情。轻重得于理教。则断割皎然。更何芜滥。此别名持犯也。

第七道俗七部立教通局意。显理之教乃有多途。而可以情求大分为二。一谓化教。此则通于道俗。但泛明因果识达邪正。科其行业沉密而难知。显其来报明了而易述。二谓行教。唯局于内众定其取舍立其网致。显于持犯决于疑滞。指事曲宣文无重览之义。结罪明断事有再科之愆。然则二教循环非无相滥。举宗以判理自彰矣。谓内心违顺托理为宗则准化教。外用施为必护身口便依行教。然犯化教者但受业道一报。违行教者重增圣制之罪。故经云。受戒者罪重不受者罪轻。文广自明所以更分者。恐迷二教之宗体妄述业行之是非。故立一门永用蠲别。

第八僧尼二部行事通塞意。然二部同戒同制则事法相同。行用仪式类准僧法。具在诸门。随事详用。若辨成犯相者戒本自分。隐而难知者具在随相。余有约位之戒。谓轻重不同有无互缺犯同缘异。而是当世盛行种相难知者。及别行众行等法方列尼别行法中。此但分其宗类。犹未显其来诠。诸有不同之意具在大疏。

第九下三众随行异同意。二众沙弥若约戒体同大僧无作。捡其本数唯显于十。就余随行。类等尘沙。结罪居第五篇。就位。在诸戒末。自外行法不同取舍有异者。各就别篇具明。式叉摩那六法是其学宗。戒体更不重发。自余随行对治同诸三众学之。必有不同具如尼别法所显。

第十明钞者。引用正文去滥传真科酌意。初明引用正经。次明世中伪说。后明钞兴本意。初言正本者。僧祇律(是根本部余是五部)。昙无德部(四分律也钞者所宗)。萨婆多部(十诵律也)。弥沙塞部(五分律也)。迦叶遗部(解脱律此有戒本)。婆粗富罗部(律本未至。此依大集别)。毗尼母论。善见论。摩得勒伽论。萨婆多论(并传)。毗奈耶律。明了论(释正量部。并真谛三藏疏)。五百问法出要律仪(梁武帝准律集)。自余众部文广不列。并大小乘经及以二论与律相应者名随经律。并具入正录。如费长房开皇三宝录十五卷中。次明诸师异执。法聪律师。覆律师(出疏六卷)。光律师(两度出疏)。理.隐.乐三师(各出抄)。遵统师(疏八卷)。渊律师(有疏)。云.晖.愿三师(各自出抄疏)。洪胜二师(有抄)。首律师(有疏二十卷)。砺律师(有疏十卷)。基律师(有疏)。已外昙瑗僧祐灵裕诸师已下及江表。关内河南。蜀部诸余流传者。并具披括一如义钞。次明世中伪经。诸佛下生经。六帙净行优婆塞经十卷。独觉论。金棺经。救疾经。罪福决疑经。毗尼决正论。优波离论。普决论。阿难请戒律论。迦叶问论。大威仪请问论。五辛经。宝鬘论。唯识普决论。初教经。罪报经。日轮供养经。乳光经。应供行经。福田报应经。宝印经。沙弥论。文殊请问要行论。提谓经。如是等人造经论总有五百四十余卷。代代渐出。文义浅局多附世情。隋朝久已焚除。愚丛犹自滥用。且述与律相应者。如前所列。余文存略。后明钞兴本意。夫钞者固令撮略正文包括诸意也。余智同萤曜。量实疏庸。何敢轻侮猷言。动成戏论。虽然学有所承。承必知本。每所引用先加覆捡。于一事之下废立意多。诸师所存情见繁广。今并删略止存文证。及教通余论理相难知。自非通解。焉能究尽。具如集义钞所显。而抄略证文多不具委。但取文义堪来入宗者。自外不尽之文。必欲寻讨知其始末。则非钞者之意。故文云。诸比丘欲不具说文句。佛言听之。毗尼母论云。佛令引要言妙辞直显其义。庶令临机有用无待访于他人。即事即行。岂复疑于罪福。犹恐后代加诸不急之务增益其中。使真宗芜秽行者致迷鸟鼠之喻复存于兹日矣。此之十条并总束诸门例科分析。若揽收不尽自下别论。夫宅身佛海餐味法流。形厕僧伍行唯三位。若遵仰正戒识达持犯。则中卷之中体相具矣。自行既成外德彰用。则上卷之中纲领存矣。自他两德成相多途。则下卷之中毛目显矣。此三明行无行不收。三卷摄文无文不委。然则事类相投更难量拟。若长途散释则寡于讨论。必随相曲分便过在繁碎。今随宜约略通结指归。使举领提网毛目自整。载舒载览随事随依。

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