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畿辅通志 四库本

卷一百十一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一百十一

涿州移置考         王 恽

至元八年秋九月予以省觐来涿因拜谒孔子清庙

遂读唐贞元中使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彭城刘公

建孔庙碑乃知州治本幽州卢龙军属邑范阳县也

至代宗大歴初诏始分范阳归义固安三县为涿州

治范阳涿州郡即涿州故地为名按舆地广记汉初

髙祖始立涿郡魏文帝改范阳郡其地左碣石右督

亢南控郑城百里而遥北连幽蓟百里而近唐已来

中间控制蕃戎部落甚众又河流萦带前后有林麓

陂池之利周广磅礴郁为藩及徧读辽统和廿八

年州刺史广陵髙公移庙碑阴记云旧庙本在南城

东北隅是年刺史髙公移置南城东南隅康庄之左

因复悟今州城南北若连环然意者置州时展筑南

城而广大之今市中隔门本故县城南门也观此前

后证据甚明无可疑者噫予往来幽涿间葢十年于

兹尝以隔门之制为惑询访土俗莫详其故且方物

之辨一事弗知君子耻诸不图闻一得二使数年之

疑一旦涣然氷释亦可喜也特表而出之敢贻涿之

好事君子以俟更考云

遂作颂曰杰彼神台在京之郊金城内阻灵关外包

上倚天倪下镇地轴太行为臂沧海为腹崇台峩峩

虎以居之羣山巃嵸龙以翼之于铄帝徳与台无穷

于隆神台与天斯同崇台有伟鸾驾爰止天子万年

以介景祉

冶河考           王 祎

冶河在真定路平山县西门外经井陉县流入本县

东北十里入滹沱河元贞元年正月十八日丞相完

泽等言徃年先帝尝命开真定冶河已发丁夫人役

适値先帝升遐以聚众罢之今请卒其事从之皇庆

元年七月二日真定路言龙花判官庄诸处壊堤计

工物申请委都水监及本路官自平山县西北歴视

滹沱冶河合流急注真定西南关由是再议照冶河

故道自平山县西北河内改修滚水石堤下修龙塘

堤东南至水碾村改引河道一里蒲吾桥西改辟河

道一里上至平山县西北下至宁晋县疏其淤淀筑

堤分其上源入旧河以杀其势复有程同程章二石

桥阻咽水势拟开减水月河二道可乆且便下相栾城

县南视赵州宁晋县诸河北之下源地形低下恐水

泛经栾城赵州壊石桥阻河流为害由是议于栾城

县北圣母堂东冶河东岸开[减水河]可去真定之患

省准于二年二月都水监委官与本路及廉访司官

同诣平山县相视计修治总计冶河始自平山县

北关西龙神庙北独石通长五千八百六步共役夫

五千为工十八万八百七无风雨妨工三十六日可

代国考           尹 耕

考之代自入汉以来其国数易大抵有三曰山北也

山南也山东也山北之代旧国也始于商汤歴代因

之是故齐桓之所服赵襄之所并代成安阳之所封

公子嘉之所奔赵歇陈余之所王夏说之所守刘喜

之所弃陈豨之所监皆是也所谓蔚之废城也山南

之代徙都也始于髙帝十一年分山北为郡而稍割

太原地益之以自为国是故文帝之始封中年之所

徙入继之所自临幸之所履以及子武子参之所分

后武徙淮阳子参之所合皆是也所谓晋阳中都也

东山之代再徙也始于武帝元鼎中汉广关以常山

为阻徙代于清河后王莽继絶改号广宗是故王义

之所都子年之所废如意之所复皆是也所谓清河

也语其都则始为代继为晋阳中都终为清河前后

三变也语其号则始为代继为代太原复为代终为

广宗前后四变也故夫凡言代王代相国其在文帝

以前者为吾土而以后者否凡言代郡代守尉则上

自赵秦下终两汉皆吾土也执是以徃可以迎刄于

古牒矣

代郡考           尹 耕

夫代国之故按考可知也代郡纷纷为论不一则后

之人疑焉葢有谓代之治广南有上党铜鞮蔚不过

其北境者又有谓今代州为代在雁门南蔚不可指

为代者于是引韩信斩夏说于阏与以证代之治广

诬文帝都代为今代州以证代之在南无惑乎人之

疑也夫代吾蔚也为国则都蔚为郡则治蔚国有迁

变不过文帝之晋阳如意之清河郡有更置不过隋

初之雁门唐初之曲阳秀容而已史皆载之不相淆

也今以诸地里志考之前汉代所领县十八代为蔚

灵丘广昌为今灵丘广昌延陵平舒为今广灵东安

阳为蔚废定安县马城为马邑阳原为州桑干参

合髙栁皆近塞地且如为中部都尉治卤城近参合

当城直桓都皆不在南所不考者道人班氏狋氏北

平邑而已后汉所领县十一皆前汉之故而无延陵

且如阳原参合灵丘广昌卤城晋所领县三广昌平

舒而加富城后魏所领县四平城太平武周永固则

曷尝南及阏与与今代州邪夫文帝不都代代国考

辩之明矣夏说之阏与不过出师于彼以逆韩信之

来可遂以阏与为代地耶葢自乌桓鲜卑之杂居而

边界渐移建安黄初之不竞而边郡多废自兹以降

元魏属之司牧齐人止置灵丘而代遂不郡矣唐之

初也代于突厥乃因隋改雁门为代郡也则置代

于雁门因后周置蔚州于灵丘也则侨治蔚于阳曲

又侨治于秀容皆非旧也迨贞观破突厥置郡灵丘

而仍蔚旧称矣天宝更定名复定代都而仍雁门旧

地自此以后更变不常要不出此遂以代为代以蔚

为蔚而不知蔚之旧为代代之旧为雁门也于戏代

可移之南也而磨笄之山不可移雁门可改为代也

而勾注之山不可改究沿革者亦惟本之禹贡表山

川以定强域斯万世可求也

蔚废代城考         尹 耕

蔚城东二十里许有故墟焉俗呼代王城周回二十

五里九门遗趾俱在金波泉发源其北夹城东南流

即搜神记所谓始筑时亡西南板于泽中自立者也

长老曰葢昔有居是城而称代王者与燕约相捄置

传鼓为信寇至传鼓燕捄不至王出奔国为墟又曰

废城南数里小山即鼓台也余寻之果然今仍名擂

鼓埚其言有证矣而竟不知所谓代王者何人也一

统志曰蔚东有代王城即汉代县故城文帝封代居

此郡旧志亦云夫文帝封代固矣约燕相捄寇至出

奔文帝无是也史记曰文帝都晋阳迁中都其幸太

原也复晋阳中都三岁租而蔚无闻焉又文帝分其

故国王二子武为代都晋阳参为太原都中都皆即

其故都而蔚不与焉然则谓蔚之废城为文帝所居

可乎废城非文帝所居而诬文帝以被寇出奔可乎

文帝自代入奉宗庙其故都亦必培植以示不忘而

谓遂为墟可乎及考之髙帝纪十一年下诏曰代地

居恒山北近边数有寇难以为国颇取山南太原之

地益属代代之云中以西为云中郡则代受边寇益

少矣乃立子恒为代王都晋阳后迁都中都夫蔚城

代故都也汉髙帝建王喜因之其谓数有寇难以为

国者以喜之奔还也颇取山南太原之地益属代则

代南矣云中以西为云中郡则云中不属代矣汉又

有代郡则代亦不属代矣代不代而存其名此后人

之所疑也是故知文帝之封代而不知其未尝至蔚

也知晋阳中都之复都而不敢援以为证也知文帝

之未尝被寇出奔而不敢为之辩也附之说纷然

矣且王喜之封也与卢绾同时草昧之际披荆棘立

城邑日不暇给燕代与国土壤接近则相为捄也必

矣燕捄不至王喜出奔长老所传信而有征也鉴王

喜之失国而徙都因代之南徙而置之此髙帝之筹

而代因之南也一统志郡志不询长老之详不考史

文之实不稽十一年之诏见一代王城遂指为文帝

不亦惑哉又擂鼓埚在废城南更东南则为蔚之九

宫口由此百六十里可以达易今道虽湮塞而问之

樵人可知也史言卢绾王燕时都易则所谓传鼓者

不愈信矣乎噫子长足迹遍九州岛其以是夫

冶河考           赵文奎

冶河今不来矣而名存焉或者其故道也然故道亦

多泉处时流时竭因其流引而就城沼且闸而出者

百年矣予初至栾西北沼中乃行车马惟东南有少

水河渠数步秋水下来始溢及赵次年夏又竭又至

秋后方涓涓不絶旧至赵洨趣漳今亦不能但隍

池阔大壮増于栾耳然自栾而北其泉处惟水河铺

为最民不解疏浚用其利徒蕃萑苇又北至羊市村

至许营至贾村数沮洳处至赵波口而又泉潴广数

亩黝藏荇?然其流乃甚细东南行二十余里至水

河铺而始大自赵波口北为王村王村西为孙村皆

枯漕或卤泽又西至三教村浅平无河此今河源委

也王村北又一枯河民种植其中北通滹沱之支河

俗谓之运粮河汉永平十年因冶河终于蒲吾开通

漕船谓之大面渠受绵蔓水东南由今河至下曲阳

入于洨唐总章二年引大白渠东流入真定以溉田不

可复寻遗迹耳今支河起自马山滹沱不涨不来涨

时受其溢东行五十余里至恒山古城复入滹沱以

逺真定之患然亦不能至王村之枯河而况于冶河

与葢冶河自元时于平山县东溃嘉阳堰入滹沱为

真定城西南之害其不来久矣今滹沱去真定西南

十二里所谓嘉阳堰者已沦没无迹徒马山河尚存

而亦不行冶水于何而考之哉元史谓改辟冶河故

道筑堤分其上源入旧河以杀其势即今支河也又

曰宁晋诸河北之下源地形低下恐水泛经栾城赵

州壊石桥阻河流为害议于栾城县北圣母堂东冶

河东开[减水河]可去真定之患其开处即今水河

铺也分向东容诸村畧存彷佛此旧河所经由也予

尝往来常山赵国之交见枯渎所在问其水来去未

尝不有感于古今之变且陵谷迁移事之大者今不

为考后益难辩矣

京营兵制考         李廷机

国家兵制初葢视汉代云汉有南北军卫尉主南军

中尉主北军其后南军增期门羽林北军增八校秩

与执金吾皆无差等说者曰分其权也我国家所设

锦衣等十二卫以卫中宫仿南军留守等四十八卫

以卫京师拟北军而分隶五府与八校意同有事则

将握兵兵随将事已则兵归于府府归于朝卒有意

外之虞生于一军而四军足以制其死命葢髙皇帝

以神武乆处行间洞悉戎机虽当櫜弓戢矢之时而

所为善藏利器强干固本执长而御宇内者渊乎

微矣成祖祚燕仍立五府增七十二卫而设五军神

机三千三大营五军营有步兵有骑兵教阵法神机

营皆步兵习火器三千营皆骑兵专扈从而岁令河

南山东大宁四都司军番上练阅于京师营各用勲

臣二人为提督自是因而不改而承平日久兵政弛

废迨己巳之变国统几危景泰初于肃愍公始剏议

于三大营中简厥骁鋭分为十营还其老弱谓之老

家营即于故三营提督六人中惟举其二为总兵而

以本兵董之营各领以都督一人有如遇警檄其营

则都督以所部出名为头拨葢三大营至团营一变

也天顺初年罢之八年复置成化初年罢之三年复

置当是时团营凡十有二行之既乆?练寖怠兵多

阘茸于是乃立东西官廰号曰聴政又一变也嘉靖

庚戌罢团营复三大营而改三千之名为神枢总督

则勲臣协理则少司马弹压则台省而五军营之为

副将者二左右前后叅将者四游击将军者四枢机

二营之为副将者一叅将者二佐击将军者六自嘉

隆至于今间微有増损而制固不变今三大营将领

副叅游佐坐营号头中军千把总见为官者五百二

十有竒而为军者十二万为备兵者十万有竒一大

营中有战兵有车兵有城守有备兵葢分为三十小

营合为三大营又合为戎政府云国初制兵患其聚

而难制故主于分既分之患其散而无纪故主于合

分合之间莫不有权存焉而谭者或以为兵利分不

利合无纪之患失在政不在制也夫兵犹水也汇为

巨浸溢为洪流则且有溃决冲啮不可捍御之患疏

之别之以杀其势则汩然赴海而趋老子有言鱼不

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假人葢髙皇之虑逺矣夫

收太阿之权役臂指之势其为初制哉

本朝

首善书院考         孙承泽

京师首善之地元宫梵宇鸱吻相望而独无学者敬业

乐羣之所往年罗念庵先生讲学于佛寺徐华亭相

国讲学于射所识者谓元朝曾建太极书院于京师

聘儒士赵复为师讲明洛闽之学而明乃无之天启

二年邹南皋冯少墟两先生起废至京正値兵火震

撼人心披靡两先生忧之谓亲君死长之义非以道

学提撕之不可御史台诸公构书院一所于宣武门

内东墙下两先生朝退公余不通宾客不赴宴輙

入书院讲学绅衿有志于学者环而静聴或间出问

难无不畅其所懐一时转相传说咸知顾名义重廉

耻士风为之稍变未几逆珰用事郭允厚朱童辈

相继疏论以讲学为门户未几杨公涟二十四罪之

疏上附珰者嗾珰谓此皆门户中人也党祸大作善

类一空而御史倪文焕奏毁书院弃

先师木主于路左壁有记为叶文忠向髙文董文敏其昌

书并碎焉书院既毁逆祠乃建及逆祠毁而书院不

复建葢以秉政大臣犹袭门户以锢天下向学者于

时朝臣有习西裔之学者遂请聚类而居之吁可嘅

矣因辑其畧俾后之有志复兴者有所考云

漳河源流考         贺应旌

漳河之迹肇于禹贡详于水经散见于诸子百家其

源有二一出山西乐平县为清漳一出山西长子县

为浊漳迤逶分流以及林虑北钦山口合为一故由

彰徳之西达于磁折于临漳而汜滥于成安以下诸

县地前则汇渚沁汾潞之水后则集沙滏洺沱之水

抵天津入海其大较然矣自临漳以上皆山陵坂崅

也势建瓴不可停成安而下地皆平坦故纵其性之

所如而弥漫渟流斯放焉其经纪于肥乡也在禹

贡有至于衡漳之说在唐史有韦令防漳之说在宋

金元传史与学碑有修堤受漂没之说是肥乡之有

漳水实与运相终始者也其去来迁徙不常不见

经传无从考究自有明三百年没城者凡五浸城者

不胜书散而波荡村落者则岁以为常矣其在唐宋

元以前绕临漳县东直达魏县元城之南境正値黄

河经小滩镇一带北流漳入则尾闾泄之而其余支

以及成肥永曲之间其害小及黄河渐东南下吕

梁之险着徐淮之道通沿黄河旧址淤塞成邱漳咽

而不能泄而祸斯烈于诸县矣其在嘉靖戊戌由向

王口经回隆镇艾家口入于卫而肥之无漳者十年

及嘉靖癸夘河决磁州以东临漳以西四十里磁州

守秦姓者曲周人遂极力筑务本堤挽河由枯桃园

趋苏胡寨以还入于卫而肥之无漳者十五年及隆

庆己巳决临漳由成安达肥乡直绕城下数年而复

南徙或从魏之回隆经元城以达馆陶或从花佛堂

南决泛滥广平西南若栁林屯龎儿庄南温油房等

村而肥之有漳而不甚为害者又几三十余年突自

万歴戊戌其素所经歴者几成髙阜势不能顺流南

下始不得不复入肥乡之四境焉万歴乙巳知县曹

公昕沿城外一里许创立新堤万公廷搢各加増筑

其外日积而髙其内日洼而卑识者已有沉灶产蛙

之虑所幸蒋公嘉训周公汝弼皆能频年阴雨绸缪

不至陨越不料署事者范公应祯以膜外置之壬戌

六月肥城遂遭沉刼之惨不可救药嗣是王公国祚

李公春英谭公诚言相继修葺十有余年而迄今屋

宇俭陋委巷空虚元气尚未大复也其最甚而伤禾

杀稼荡产析庐四望苍茫城乡俱困者一则天启之

丙寅一则崇祯之癸酉一则顺治之甲午以迄今康

熙之壬寅皆竒灾也自万歴戊戌以后其势常在肥

之西乡自顺治壬辰以后其势常在肥之东乡今壬

寅突决成安之野庄口绕堤数匝四围胥化稽天而

又有蚁穴溃于北长流迅于西薄肤侵床岌岌难保

书奕篇云水以漳名者甚多当阳有漳上有漳鄣

郡有漳亳州有漳安州有漳而皆不如晋赵清浊合

流之漳猛而烈狂而肆沮洳而善幻肥何徳于漳而

自开辟以迄今兹不舍昼夜之如斯也善哉张雪頾

之言曰成安者漳之门庭曲周者漳之邮舍而肥乡

者则漳之腹心又曰漳有十功曰获秔稻曰易膏沃

曰填污下曰通舟楫曰资莲藕曰备旱干曰增林木

曰省粪畜曰聚鱼虾曰广薪蜀又曰漳有十过曰克

城郭曰溺性命曰阻贸易曰决堤防曰没村落曰壊

封植曰混阡陌曰淤禾稼曰苦栖息曰悲迁徙功不

如过之多功之及于民者或以月计或以岁计而过

之及于民者则其量十世其量百世也故曰肥乡之

有漳水实与运相终始者也道不通乎漕运平江

之竒谁闻事难资于灌溉西门之显迹不着人居

僻壤祸惨黄河敬述近代源流以聴当事采酌其一

切利害淤塞疏凿防浚已见陈公盘防堤议中不录

其自晋代以上沿革已详郦道元水经注中亦不録

磨笄山辨          尹 耕

磨笄之辨诸家不同有谓在保安州东即鸡鸣山者

有谓在飞狐县东北百五十里者有谓在山东济南

府长清县者要皆求之于典籍文字之间而不稽之

于道里徒步之下是故语意近真而指摘各异考者

转増疑惑莫可较一也夫代为蔚地其去济南辽絶

甚矣长清之山本名马头无可辨也鸡鸣在蔚东北

百五十里其去恒山则又倍之岂所谓自上临下可

见之地邪况保安上谷属也春秋之际在外据之元

非代壤而谓夫人者望夫于此自杀于此不亦缪哉

考之魏土地记曰磨笄山在代郡东南二十五里一

名马头山夫代郡废城在蔚城东今其东南二十余

里所谓马头山者人人知之但不知其即为磨笄耳

而顾他求之可乎又括地志曰磨笄山在飞狐县东

北蔚州去山近舍之不言飞狐去山逺取以为较遂

使考者不循其故不玩其微求之于蔚东北之道里

则以鸡鸣为是求之以马头之名称则以长清为疑

葢琐琐于典籍文字之间而不于道里徒步之下也

渤海辨           王 奂

自河间属有渤海之名后之作志者遂将歴代人物

系渤海者尽入河间志不知渤海之地有三其在中

国者曰郡曰县郡则两汉晋魏隋也郡治迁徙不一

所属亦异在幽冀兖三州地县则金元也一县而已

属山东濵州之倚郭其在外国者曰国惟唐有之按

唐灭髙丽后粟末靺鞨率众挹娄之东牟曰地直营

州东二千里南北抵新罗东抵穷海西抵契丹后尽

得扶余沃沮弁韩朝鲜海北诸国地方五千里有五

京十五府十二州中宗封为渤海国王此唐时渤海

之始也其王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

所以其人材亦遂挺出立功中国列于朝右者不乏

国至后唐时为辽主所灭其地又为东丹若夫中国

河间之渤海则西汉渤海郡治浮阳县国二十六属

幽州东汉渤海郡治南皮县国八属冀州晋渤海郡

治南皮县十属冀州北魏渤海郡治南皮县四南皮

东光修安陵而已属冀州隋渤海郡治阳信县六属

兖州部也岂与粟末海外之域同日语哉彼营平已

距长安数千里况渤国又在其东其去幽冀不啻霄

壤奈何以在彼之人物而滥竽此地耶故唐之李懐

光为靺鞨人辽之夏行美髙模翰元之任哥为渤海

人均渤海国也旧志误收今皆汰出其有疑似未辨

者以此考之

新安县志辩疑        张可举

新安为恒卫诸水汇流之区而土人乃以为九河下

流夫九河故道在今河间府属地此以九河名者以

大河南北凡水皆从河名如大江南北凡水皆从江

名也志谓此九河与禹贡之九河自异而分野所指

九河疑即此则亦信此众水名为九河且以之当分

野讵不误耶葢此地属古冀州东北边地九河故道

属古兖州西北边地在唐尧时大河自大伾北流至

碣石入海即今天津地也冀兖交际地势最下自九

年洪水弥漫连海大禹于兖地大河近海之处分疏

九道谓之九河及大河南徙九河故道得成安土今

谓之河间府者谓昔在河之间也新安视九河故道

更洼禹功告成则壤成赋之后始有道纪因书曰恒

卫既从者从其道也注疏谓易水东注渥水渥水即

水经所谓大渥淀小渥淀者也恒水出恒山北谷东

合滱水又东合于易卫水出灵寿县东合滹沱河东

北合于易葢易即渥水得易而擅易之名也今犹名

为渥易河而社名易阳社禹贡止撮恒卫二名而该

易滱滹沱在其中其它入恒卫易滱滹沱诸水尚多

也奚止九水而已哉今诸水流行汇合视昔无异特

易滹沱二名仍旧恒卫诸水皆更名矣今呼为漕为

徐为雹为一亩泉为方顺为平为唐为沙为滋为白

沟者是也而土人皆呼曰河又以其密迩九河故道

遂指九者为九河焉夫北方惟一九河如南方惟一

九江安得讹传以淆疆域乎然则分野所传谓禹贡

所载之九河与此地相邻同一分野也非谓此另为

分野之九河而禹贡之九河另一分野也至秦时此

地为上谷故号其郡为上谷郡夫谷以水注溪为名

谓之上谷者以此谷视天下诸谷最上也是此地虽

属上谷郡而郡之以上谷名实以此此地截长补短

方五十里而众水交注若斯之多每逢水患土人狎

视见为寻常今年闰六月暴雨频仍水集弥漫北跨

容城南跨髙阳西跨安州东跨任邱雄县如镜湖然

城村庐舍如浮沤官民之免于溺者幸也既而余繇

易州过南宫东遶转北而还其于诸水流行汇合灼

之甚真乃知繇任邱北至雄县亘一长堤为南北孔

道以济行人当枣林庄有桥数空泄迤南诸水赵堡

口有桥数空泄迤北诸水水小不大壅则堤桥无损

新安不至渰没今年水大壅甚遂至断枣林堤一里

余塌赵堡桥三空壅水始泄新安所以仅溺而获免

倘堤桥不塌而壅水不泄则新安不沦于乌有哉今

为后日计莫如于断堤塌桥处各建桥梁十数空以

堤相接即遇大水桥空众多可以泄而不壅堤可保

其不断桥可保其不塌而孔道不至再损新安亦不

至被溺两相便利垂之永逺不必于此外别议疏浚

之方也此议予已请申当道然犹恐其不行而所以

免水患之则无踰于此者故敢于辩九河之末因

附赘焉

本朝

菑时隶幽州辩        王士祯

按周礼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其泽

薮曰貕养其川河泲其浸菑时河即九河泲即济水

多在今济兖之境禹贡济河惟兖州是也而菑时二

水在今青济二郡之间其去幽州且千余里今幽之

巨浸不少顾远取诸青兖之水何与及序并州曰其

川虖池呕其浸涞易反在幽州一二百里之内舍

近取逺又何与若医无闾即今北镇在辽东其距河

济菑时又如风马牛之不相及何以同得隶幽州耶

尔雅燕曰幽齐曰营陆氏曰尔雅有徐幽营而无青

梁并周职方有青幽并而无徐梁营以是揆之则周

公定九州岛省营州入幽州而齐之菑时诸水遂改隶

幽州矣然菑时二水皆近在临淄封内即太公所都

营邱之地顾不以隶青而以隶幽是又不可知也存

疑以俟世之能读九邱者云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