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妙法莲华经玄赞

卷第九(本)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九(本)

大慈恩寺沙门基撰

提婆达多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有三。一者论解六记中。第四无怨记云。与提婆达多记者。示佛世尊无怨恶故。故此品来。二者四品赞重流通中。此为第三。显持此经人可尊重。不吝躯命以求此法。于怨家所以身为床。故此品来。三者显此经妙用利益无边成道亦疾即是海会大众龙女成道。故此品来。

释名者。提婆天也。达多授也。佛之党弟。斛饭王之子。从天乞得。天授与之故名天授。

解妨者。此品亦明龙宫涌出.龙女成道。何故唯以天授为名。答天授良缘乃释迦之师傅。余虽显胜德非佛自事故。不以为品名。又从初立名天授往事。龙宫古涌出等现事故。问何故龙宫涌出.龙女道成不别为品合天授耶。答文殊顺缘之善友。非违己之良缘天授不然。显经可重故以违缘为品目。劝人持经。不以顺缘为品名。俱经良友。故合为品。

经。尔时佛告(至)无有懈惓。

赞曰。此品大文分二。初明天授与佛自身。违缘善友。欲显但能持经不问怨亲皆是善友。后明文殊与一切众生顺缘善友。说经益多速疾之力。初复分三。初明佛昔重法以求经。次明天授由经当来作佛。告诸四众提婆达多下是。后结闻经获益。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下是。初文有二。初明往昔求法。后明结会今古偈后文是。初中复二。初长行及偈明求法。后二颂求法所由。初长行分三。初明求法。次明仙许。后明随顺。求法有三。初明求法。次明修行。后明访求。击鼓宣令下是。此初也。惓音渠眷反正应作倦。玉篇懈也劬也极也止也。亦作券字。或作惓。不知惓字所从。

经。于多劫中(至)心不退转。

赞曰。下明修行。有四。一位高能下。二劣心能胜。三难财能施。四难位能捐。此初二也。

经。为欲满足(至)委政太子。

赞曰。此后二也。时世人下难位能捐.难财能施中。初施意。后所施。所施中初外财后内财。捐弃也废舍也。在君为政在臣为事。今弃君政非己任也。

经。系鼓宣令(至)供给走使。

赞曰。此明访求。

经。时有仙人(至)当为宣说。

赞曰。此明仙许。

经。王闻仙言(至)身心无倦。

赞曰。下明随奉。有二。初难行能为后难事能久。此初也。乃至者中间所经无量事业。谓打骂之曾不退等。

经。于时奉事(至)令无所乏。

赞曰。难事能久。

经。尔时世尊(至)身当为奴仆。

赞曰。五颂半颂前中分三。初二求法。一颂半仙许。二颂随顺。此初也。推击也。有作槌都回反槌樀也。字从木追。有作捶直泪反。关东谓捶关西谓棏。棏音竹革反。槌樀并非经义。

经。时有阿私仙(至)吾当为汝说。

赞曰。此仙许也。阿私仙者此云无比。

经。时王闻仙言(至)身心无懈惓。

赞曰。此随顺也。蓏作瓜音读。玉篇果谓桃李之属。蓏谓瓜瓞之属。又有核曰果无核曰蓏。又木实曰果草实曰蓏。又木上曰果地上曰蓏。

经。普为诸众生(至)今故为汝说。

赞曰。此二颂求法所由。劝示勤学。

经。佛告诸比丘(至)善知识故。

赞曰。此明结会今古。有二。初结会后领荷。领荷有二。初领十一别德。后领二种别德谓成觉.度生。

经。告诸四众(至)住不退转。

赞曰。下明天授由经当来作佛。行损害故近虽沉没。由经力故当成胜果无垢称云示现作魔王者多是不可思议解脱菩萨。唯有香象能与香象捔力斗战。非驴所堪。故知天授示现为也。授记有二。初记现在后记灭后。现在有四。一自体。二界名。三住寿。四利益。

经。时天王佛(至)不退转。

赞曰。此记灭后。有四。一法住。二起塔。三供养。四利益。

经。佛告诸比丘(至)莲华化生。

赞曰。下第三段结闻经获益。信心不疑当具五德。一不堕三恶趣。二生佛前。三常闻此经。四生人.天受乐。五佛前化生。凡难有八。谓三恶趣为三。四生佛前佛后。五诸根不具。六邪见世智辨聪。七边地即摄北洲。八长寿天。成实论说四轮摧八难。一住善处谓生中国。除五难谓三恶趣.边地.长寿天。二依善人谓遇佛。除生佛前佛后。三发正愿谓正见。除邪见.世智辨聪。四宿植善根。除诸根不具。今言不堕地狱等者离三途难。生佛前者除生佛前后。常闻此经除邪见.世智辨聪。生人.天受乐除诸根不具。佛前化生除边地.北洲.及长寿天。

经。于时下方(至)当还本土。

赞曰。下品第二大段明文殊顺缘善友说经。益多速疾。中分四。初智积请归。二释迦留止。三文殊涌出。四智积谈议。此初也。验此文意。智积请归明说经讫。故知八品正宗为胜。问何故白多宝。释迦留待。答侍者请还故白多宝。宾主之道释迦留之。

经。释迦牟尼佛(至)可还本土。

赞曰。二释迦留止。

经。尔时文殊师利(至)诣灵鹫山。

赞曰。下第三文殊涌出。有二。初涌出诣山。后下华致敬。此初也。问初标经首。及答弥勒并在会中。何故此言龙宫涌出。答利益多端去住咸益。佛创说一乘便即隐而不现。今为证验方出龙宫。此亦何失。从海涌出傍诣灵山。

经。从莲华下(至)却坐一面。

赞曰。此下华礼敬。既致礼世尊亦慰问菩萨。问分身既在不独两尊。何故文殊独礼二圣。答逐近偏归。未必要须普礼。相邻致敬不假普礼分身。又现前易礼远处难归。故知东土上人偏礼二圣。观音奉珠但为两分。分身犹在亦复何愆。

经。智积菩萨(至)其数几何。

赞曰。下智积谈议。有二。初辨所化多少。后辨所化迟速。偈后智积问下是。初显二益。一所度众二所化难。皆从声闻以入大故。后亦二益。一道成速二转恶身。去畜生之貌转女人之质。皆是经力所致然也。初文有六。一问化多少。二答数无央。三龙宫涌出。四文殊指示。五智积赞扬。六文殊告化。此初也。仁者周礼云仁者有六德。一曰仁郑玄爱人以及物曰仁。上下相亲曰仁。贵贤亲亲曰仁。杀身成人曰仁。仁忍也。好生恶杀曰仁。善恶含忍曰仁。

经。文殊师利(至)自当有证。

赞曰。答数无殃。须臾者玉篇云俄顷也。有云自当证知声不及此。

经。所言未竟(至)大乘空义。

赞曰。龙宫涌出。有二。初涌出诣山。后文殊化德。

经。文殊师利(至)其事如是。

赞曰。文殊指示。

经。尔时智积(至)令速成菩提。

赞曰。智积赞扬。

经。文殊师利(至)妙法华经。

赞曰。文殊告化。

经。智积菩萨(至)速得佛不。

赞曰。下辨所化迟速。有四。初智积问。二文殊答。三智积疑。四龙女现。此初也。

经。文殊师利(至)能至菩提。

赞曰。文殊答。有十六德。一龙。二女。三小。四慧利。五知根。六得总持法此闻持也。七得定。八了法。九得不退。十辨才。十一慈念。十二具德。十三迅辨。十四所说深远。十五仁慈谦冲。十六和雅。如上此女速至菩提。刹那顷者时之极小也。俱舍论说。百二十刹那为怛刹那量。腊缚此六十。此三十须臾。此三十昼夜。三十昼夜月。十二月为年。于中半减夜。华严经说。十信菩萨八相成道。今或说此劝示众人。伽耶山顶经净光天子问有几发心文殊答有四。一证发心谓入初地。二行发心次六地。三不退发心八九地。四一生补处发心。谓第十地。今此龙女或即第四发心。化为龙女。小而能学法华速得菩提。劝奖众人非为实尔。文殊问菩提经云。此四中初过声闻。次过独觉。次过不定地。后安住定地。据增胜为论不违前经。法印经菩提心有七。发菩提心论。有十发心。菩萨地有四缘十种发心。恐繁且止。

经。智积菩萨(至)便成正觉。

赞曰。智积疑也。有四。一时长。二行广。三处遍。四意大方得菩提。故生疑也。

经。言论未讫(至)度脱苦众生。

赞曰。下龙女现。有四。一龙女现赞。二鹙子申疑。三龙女道成。四时众获益。此初。有二。初现已归敬。后以颂赞叹。三颂半中。初二半赞。后一申诚。此讽诵偈。

经。尔时舍利弗(至)是事难信。

赞曰。下鹙子申疑。有二。初标后释。此初也。

经。所以者何(至)速得成佛。

赞曰。此释。有三。一秽身不得。能依胜法依胜人故。二时少不得。果妙大故。三障碍不得。离障无碍方圆觉故。超日明三昧经说。上座比丘谓慧施曰。不可女人身得成佛道。有三事隔五事碍故。何谓为三。在家从父母制。出嫁从夫制。夫亡从子制。亦同俗书三从之义。五碍同此。即彼经云。不得作梵天者。奉清净行无有垢行。修四等心善达四禅。及升梵天。淫恣无度。乃为女人。故不得作梵天。不得作帝释者。勇猛小欲乃作帝释。杂恶多态为其女故。不得作魔王者。十善具足尊敬三宝。奉事父母谦顺长年。乃作魔王。轻慢不顺毁失正教为女人故。不得作轮王者。行菩萨道慈愍群萌。供养三尊.先圣.师.父乃作轮王。主四天下化行十善。尊崇道德为轮王故。无有净行为女人故。不得作佛者。行菩萨心愍念一切。大慈大悲被大乘甲。消五荫化六衰。行三三昧解二无我。证无生忍体达一切。乃得成佛。女无此事故不得成。菩萨地言。一切女人成就烦恼.诸染污智。诸佛不以恶身能证无上大菩提。故说女人不得作佛。

经。尔时龙女(至)复速于此。

赞曰。下龙女道成。有二。初献珠发喻。后示现道成。此初。有四。一献珠。二返问。三直答。四结喻。

经。当时众会(至)演说妙法。

赞曰。示现道成有二。一见因二见果。

经。尔时娑婆(至)悉遥敬礼。

赞曰。下时众获益。有四。一喜礼。二得益。三无垢界动。四众会信受。此初也。

经。无量众生得受道记。

赞曰。彼土众生得益也。

经。无垢世界(至)而得受记。

赞曰。无垢界动。有二。初明见动。后明此益。由见彼动便证道果。

经。智积菩萨(至)默然信受。

赞曰。众会信受也。

持品

二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

来意有三。一者初科四品明赞重流通中。初之三品赞重人.法劝人流通。此之一品时众奉持。二者依十二品明一乘境。中分三。上来初八品正明权实三根得记。次上三品叹人美法劝募持行。此持一品禀命舍权持行实法。故此品来。三者论云持力有三。谓法师品.安乐行品.劝持品。法师通能所持。安乐行唯所持。此品唯明能持。故此品来。

释名者。持者住令不坏。书写.供养.乃至修行皆名为持。非唯十中一受持也。前明募说亦赞书读等人。今此云持。故知持通十行令法久住。众生利益总名持故。亦有经题名为劝持品。本论亦言劝持品。因前佛劝而令持之。或此品中。佛顾菩萨亦即劝持。理虽未爽然经多分单名持品。

经。尔时药王(至)说此经典。

赞曰。此品大文分三。初二万菩萨请此方持。以众生等多诸恶故。次四类声闻请他方持。此处难化不能堪故。后顾八十万亿那由他菩萨。此彼俱持力势大故。初文有三。初请护持。次明恶人。后明不怖弃命持经。此初也。

经。后恶世(至)远离解脱。

赞曰。此明恶人。有六。一世恶。二生恶。三根性恶。四烦恼多恶。五贪名利恶。六不欲解脱恶。增不善根即多烦恼。

经。虽难可教化(至)不惜身命。

赞曰。此明不怖弃命持经。由具六恶虽难可化。我不怖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弃命持法。

经。尔时众中(至)广说此经。

赞曰。下第二段四类声闻请他方持。有三。初五百。次八千。后尼众。此初也。

经。复有学无学(至)心不实故。

赞曰。此八千请。初标后释。此国有八恶愿于余国持经。一处恶。二人恶。弊困极也。又作嫳音扶列反。轻薄易怒貌。弊姎也。姎音于悦反。三慢恶。四德恶。五嗔恶。六浊恶。近外道故起诸见也。七谄恶。谄谀也。佞也倾身似有下也。睎意道言谓之谄。身语谄也。八心不实。口有心无。智度论云。世间众生善好者小。弊恶者多。或虽行善贫贱鄙陋。或虽富贵端正而行不善。或乐布施而乏资财。或富有财悭贪自弊。或见[宴-女+安]默无说。便谓憍高不为卑下接物。或见卑下引接恩慧普滋。便谓欺诳谄曲。或见能善言论。便谓恃此小智憍慢。或见质直无伪。便共欺诳调弄。将为痴钝陵辱。或见调善柔软。便共蹴踏骂毁。若见持戒修行。便谓所行矫异轻贱不敬。如是十种弊恶众生实难教化。为此等辈难可教化愿他国持。法鼓经中。迦叶白言。世尊我终不能摄受恶人。宁以两肩荷负须弥至百千劫。不能堪忍听彼恶人犯戒.灭法.谤法.污法.非法音声。世尊我宁属他为他仆使。不能堪忍听彼恶人犯戒.背法.违法.坏法非法音声。世尊我宁顶戴大地山海经百千劫。不能堪忍听彼恶人犯戒灭法自高毁他非法音声。世尊我宁恒受聋盲喑哑。不能堪忍听彼恶人毁犯净戒。为利出家受他信施非法音声。世尊我宁舍身疾般涅槃。不能堪忍听彼恶人毁犯净戒螺声之行。而身行谄曲口言虚妄。如是诸恶非法音声。故此声闻不愿于此持法华经。

经。尔时佛姨母(至)目不暂舍。

赞曰。下第三段尼众请持。有二。初授记后持经。初文有二。初二类得记。后二类喜领。初文复二。初母后妻。初中复二。初请后记。此初也。佛之小母。母之雁行故称姨也。

经。于时世尊(至)三菩提记耶。

赞曰。下记有二。初问后授记。此初也。梵云乔答摩。此云日炙种。亦云甘蔗种。男声中呼。佛是释迦姓之本望也。今云乔答弥。于女声中呼日。炙甘蔗种。是佛母故以弥声呼。讹云憍昙弥。若毁之曰泥土种牛粪种故曰弥。瞿昙姓。广此所因如西域记。

经。憍昙弥(至)俱为法师。

赞曰。下记中。初彰已说与授因记。后受果记。此初也。

经。汝如是渐渐(至)三菩提。

赞曰。此正记果。初姨母。后传记。

经。尔时罗睺罗母(至)独不说我名。

赞曰。下妻。有二。初念后记。此初也。

经。佛告(至)阿僧祇劫。

赞曰。此记。中初因后果。果中初体后寿。

经。尔时(至)心安具足。

赞曰。此二类喜领。初长行后颂。

经。诸比丘尼(至)广宣此经。

赞曰。第二持经。

经。尔时世尊(至)摩诃萨。

赞曰。下第三段顾八十万亿那由他菩萨持。中有二。初佛视后请持。此初也。以身加之发起众心令持经故。所以视之。故论本中名劝持品以身劝故。

经。是诸菩萨(至)我当云何。

赞曰。下请持。长行有三。一赞德。二念请。三言请。此初二也。德中初位次。阿惟越致此云不退八地已上。后转法轮下是所成德。心念有二。如文可知。

经。时诸菩萨(至)遥见守护。

赞曰。此言请中。初请持略有七行。无施他.听闻.供养三行易而略之。后请护。

经。即时诸菩萨(至)我等当广说。

赞曰。下有二十颂。分三。初一颂标当说。次十八颂释当忍受。后一颂结誓。此初也。

经。有诸无智人(至)我等皆当忍。

赞曰。下十八颂释当忍受。中分二。初十六颂行忍持。后二颂劝说持。初文有四。一颂骂打忍九。颂半慢谤忍。三颂毁辱忍。二颂半摈默忍。此初也。骂音莫下莫霸二反。詈音力智反。詈亦骂也。今解恶言及之曰骂。诽毁咒咀曰詈。

经。恶世中比丘(至)我慢心充满。

赞曰。下九颂半慢谤忍。有三。一颂举慢相。次七颂诽谤忍。一颂半结成忍。此初也。邪智故世智辨聪谄曲故赞朋所事。余之二慢其相可知。

经。或有阿练若(至)如六通罗汉。

赞曰。下七颂诽谤忍。中有四。二颂显恶人。一颂明假行。二颂诽谤行。二颂说恶行。此初也。梵云阿练若此云闲寂处。离村一俱卢舍。六百余步。

经。是人怀恶心(至)好出我等过。

赞曰。此明假行。

经。而作如是言(至)分别说是经。

赞曰。此诽谤行。

经。常在大众中(至)说外道论议。

赞曰。此说恶行诽音府谓反亦谤也。玉篇甫违反。谤音补矌反。玉篇毁也诅也。对人说其恶也。

经。我等敬佛故(至)皆当忍受之。

赞曰。结成忍也。

经。浊劫恶世中(至)护持佛所嘱。

赞曰。下三颂毁辱忍。分三。一所忍事。一忍辱意。一结护持。铠音苦爱反甲也。

经。世尊自当知(至)皆当忍是事。

赞曰。此摈默忍也。为此经故摈出我者。我当忍之。摈斥逐也。

经。诸聚落城邑(至)愿佛安隐住。

赞曰。此二颂劝说持。

经。我于世尊前(至)佛自知我心。

赞曰。此结誓也。

安乐行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有五。一者初科三流通中。上来四品赞重流通。自下七品学行流通。学弘此经正行助行。令无伤毁。虽已赞重若不说所学能行弘经之行。末世多难频生伤毁。不能弘通。故说七品学行流通。一安乐行。二涌出。三寿量。四分别功德。五随喜功德。六法师功德。七常不轻。其安乐一品所学弘经之行。涌出等六能行持经之人。人由法以成德。法藉人以弘宣。若无所学之行其人何由建德。故安乐品为所学行。若无能行之人其法无因广布。故涌出等为能行人。故前品后此品来也。二者后科十九品为正宗中有三。上来十二品明一乘境讫。次下二品明一乘行。此安乐行品明所行行。后涌出品明能行人。故次此二品来。三者为除七染慢中。第六集功德人。谓有功德人说大乘法。而取非大乘增上慢。为此说髻中明珠与之。求三乘果者名集功德人。昔虽总相为说大乘。彼心未定退趣一乘。而将为胜取非大乘。说功勋小但赐余物。如今既发心定欣大乘建功既大。故解明珠与之。论云第六人者说大乘法。以此法门一乘与之。令二乘同十地行满。今者如来密与解释。如解明珠与之。此品明之。故此品来。四者论解第十无上。七力中持力者。谓法师.安乐行.持品。此安乐行是所持行。前持品既明能持。必有所持之行。故此品来。即四安乐行文是。此是文残。前说明珠是后文故。五者论云。六者示现说无上故说髻中明珠与之。以此法赐如解珠与。所说之法更无上故。虽文有异俱说珠故。是前义残。故此品来。

释名者。离危怖曰安。适身心为乐。威仪可轨语言有则。心除谄慢之流。志蕴慈悲之品。缘涉靡辍名之为行。安乐是果。行是因义。安乐之行是依主释。若修因时离诸危怖。适悦身心名安乐行。即持业释。行通平.去。行此经时获安乐故。

释妨难者。问此品亦明解宝珠事。何故不为品名。答因明胜行赞经胜德。非欲对机正明珠事。故但以此安乐行为名。

经。尔时(至)能说此经。

赞曰。此品之中大文分二。初启请后开示。此初。有二。初赞扬希有。后请说轨仪。云何后世无伤损说。

经。佛告(至)安住四法。

赞曰。下开示有二。初告所问因安乐四行。后于品末颂中有二十一颂半。因便总告果安乐之相。读是经者常无忧恼下是。初告有三。一标答。二显答。三结答。其后显安乐果。颂次前一颂半我灭度后下是。此即初文。四法者下四段文。皆有长行及偈各是一行。一正身行。二正语行。三意离诸恶自利行。四心修诸善利他行。由此四行摄诸行尽。由质直故无恶不离。自利行满。由慈悲故无善不生。利他行满。经从胜说第三质直。第四慈悲。实皆通也。准下经文。初身行中亦明心行者。教行之时。其心安住空有之门。由住二门。以为根本引余行生。非是初行亦通于心。初行唯明离恶身行修善身行。故于四行中皆应说有空.有二种。唯在初行中说空.有行者。例余三行皆应具有。故住空.有二种是修四行之。通运身心。四名法者。法谓轨持。法是所依三业能依。此二俱是所行之行。安谓安处。住者依止。能行行者安处三业。依四行中名安住四法。或法者因义。要诸菩萨先观人法三事体空。遂能身离邪恶之仪。语合正善之则。灭谄诳之想起慈悲等之心。息自疮疣离他讥毁。大教弘而未已。多生益而无坠。此中之大意也。又前法师品入如来室。即此第四大慈悲心。著如来和忍之衣。坐如来法空之座。是此第一通行。灭妄想于空门。起真心于有府。故可以身语调而利济心意顺而道圆。是此之所由也。

经。一者(至)演说是经。

赞曰。释身行。中有三。一标行处亲近处。二别释。三结之于末后五句颂是也。或有经本为长行者今取作颂为正此标也。处谓处所即前法也。三业诸行所依行处可亲近处。行谓游息或复道理。如世说言。汝向何处行在。意言何道理中行在。其说经者于一切时。心常游息此处所中。或安心神于是道理处所中故。故名行处。亲谓亲辅。近谓习近。处义同前。行者身心所应亲辅。所习近处名亲近处。行谓内所行寝息身心行。亲近谓外境。外缘所狭习。是此二种粗相差别。身行有亲疏有总.别独名亲近处。余三不尔。但尔总得安乐行名。

经。文殊师利(至)摩诃萨行处。

赞曰。别释中分二。初明行处后亲近处。行处即是四行通因。起四行时应依此门而方起也。行处有三。一问。二释。三结。此初也。

经。若菩萨(至)心亦不惊。

赞曰。下释有三。初修有行次修空行后双拂二行。此初也。唯修有行以非空滞生死而无所证。唯修空行以非有滞涅槃而无所利。显成无住空.有双观。不同凡夫及二乘也。同无垢称。行不住道。又唯修有行以非空妄想以之而更长。但习空行而非有。真心无因而不生。故灭妄想于空门。起真心于有府。有.空双观方成中道。即是此之行处也。有行有四。一住忍地。且如说法之时怨害能容。苦逼能受.谛法能印。二柔和善顺。身随妙行。语起善言。心无恶想。外离粗矿名曰柔和。内契玄宗名为善顺。三而不卒暴。卒谓卒尔。暴谓纵横。终不卒尔纵横。非理三业举措既未圆善。一一起时皆须审谛。安徐思念智为前导。然后动发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名为不卒。设思而起亦不非理名为不卒暴。卒音粗没反。若仓猝作猝。猝音切韵则没.子出二反。俱非此用。玉篇为仓卒。亦为猝字。暴音薄报反。古作[武*(戶@巾)]字。四心亦不惊。设于大义曾所未闻。他所诘征违宗返己。供养.亲近.打骂.疏背.名利.威势.毁辱.摈默.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于此一切安固不动。心亦不惊。故有颂言 诸佛常游于世间 利乐一切有情类 八法热风邪分别 不能倾动不拘碍 或住忍辱地总句。语常柔和。善顺身安而不卒暴。内心恒亦不惊。三业顺此理而行于有。何经弘而见拥。忍辱名地者地是所依生长之义。以忍为依生长善故。喻之于地。又云从喻为名。行忍之时如地而忍顺违不动。故凿深溪而不怒。构崇堂而不爱。遇万物而皆载。任德用而逾大。掘扰发于甘泉。种莳竟无希赉。故行三忍标以地名。熟思熟思。可谓菩萨摩诃萨矣。或地是位义。于一切位常行忍故。

经。又复于法(至)如实相。

赞曰。此修空也。行者分别执著之义。于法无所行者。于一切法中唯见众生及法皆空。而不分别。执著为有。而观诸法如实相者。既观我.法二空为门。复观诸法如来藏性。法之真理如实体相。我法体无名之为空。其如来藏名为空性。不观二空门不见空真性。故此二种同名空观。

经。亦不行不分别。

赞曰。上来所观空有。恐滞空有之中。故今双观拂。谓虽观空而亦不行滞著空中。谓虽观有而不分别滞著有中。应俱无住而明观法。若有所住者则为非住。故下颂虽依人法二空解此二种。总是于法而无所行。摄于理无违。又复于法无所行观诸法空。颂言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故。亦不行.不分别如次不行我.我所执。观众生为空。颂言亦不分别是男是女等。由观此二我法为空。便证二空如实之性。又于法无所行者谓不行所说法中。唯观实相真如。亦不行者不行我能说中。亦不分别所授化者。即观三事法。人二种体性为空。而观真如实相为有。又一切法有二。一妄二真。于诸妄法应无所行。舍诸妄故。于法真性应常观察。求证达故。虽作此行亦不作真智行。于实相为有。亦不作俗智行于分别为空。故般若云。应无所行而行。是名为行。不行故无所不行。不分别故无所不分别。不行不分别故。妄幻皆除。无所不行不分别故真际咸达。由此双修照辨一切。于事依他住忍地等。于理成实观如实相。所执人法皆照为空。

经。是名菩萨(至)行处。

赞曰。结也。

经。云何名菩萨(至)亲近处。

赞曰。下明亲近处。有二。一问。二释。此问也。

经。菩萨(至)变现之戏。

赞曰。下释有二。初离外恶缘不可亲近处。返显不离外善缘可亲近处。即是人境。后外观真法可亲近处。返显外观妄法不可亲近处。即是法境。互影显彰。即分为二。然观真法应通余行。通引四故。寄初行明不唯初行。初文有二。初释后结。离诸恶缘。初修戒行常好坐禅。次修定行。后亲近处观空境等方修慧行。初文分三。初四为一段。次一为一段。后五为一段。初中复二。初明离四后明不离。此中三离。一损害缘。二恶见缘。三坏乱缘。菩萨虽复普化群生始行之人应为简择。非久学者亦复如是。又此许令说法导利。但和其光。不得随顺同尘交好。所以离之。遮初不遮后。遮同不遮异。遮顺不遮违。许化不许好。故不相违。若近王等唯自增损如律中说。若入王宫有十种过。吴王同辇一代为荣秦主让妻千龄受耻。外道邪人恒伺法短。故律不听自手与食况应亲近。尼揵子者离系外道也。文笔经书者。诗歌之类为文。碑志之属为笔。书者周礼六艺。五曰六书谓象形等。书著也著于竹帛等如音中解。今举彼类西方与此不同。路伽耶陀者先云恶答对人正言路迦也底迦。云顺世外道。逆路伽耶陀者先云恶征问人。正言缚摩路迦也底迦。云左顺世外道。执与前乖者名左顺世也。下一者言贯上二处。那罗等者文画其身。变现戏者作世幻术等。凶音许容反恶也。玉篇肝巩反恐惧也。今此从初。有作凶危咎也。恶不过也。阿含经言智者常怀忧如似狱中囚。愚者常喜悦犹如光音天。掉戏之人如无钩象.穴鼻驼牛难可禁制。又偈云汝已剃发著染衣。执持瓦钵行乞食。云何乐著戏笑法。既无法利失功德。由此不应相叉扑等。叉音丑佳反以拳加人。又作掴字。扑音蒲角反应作[打-丁+僕]字。

经。又不亲近(至)诸恶律仪。

赞曰。第四恶业缘。旃陀罗云屠者不律仪也。正言旃荼罗此云严帜。恶业自严行持标帜。摇铃持竹为自标故。此中举六。杂心有十二。谓屠羊.养鸡.养猪.捕鱼.捕鸟.猎师.作贼.魁脍.守狱.咒龙.屠犬.伺猎.涅槃经十六。牛羊猪鸡为利故买。肥已转卖。为利故买。买已屠杀。即为前八。九钩鱼.十猎师.十一劫夺.十二魁脍.十三捕鸟.十四两舌.十五狱卒.十六咒龙。对法第八有十四。屠羊.养猪.捕鸟.捕鱼.猎鹿.罝[少/兔].劫盗.魁[魅-未+會].害牛.缚象.立坛.咒龙.守狱.谗构.好为损等。此文意说。意思广重损害寔深。计利养命终身不辍。皆名不律仪故言好为损等。故此经言诸恶律仪。畋音徒贤反取禽兽也。又徒见反地平畋。畋今从初。有作田为田除害也。[改-己+魚]音语居反亦捕也。应作[(虎-儿+魚)*ㄆ]。玉篇[改-己+魚]语去反捕鱼也。又作渔[(虎-儿+魚)*ㄆ]又作鱼非也。

经。如是人等(至)无所悕望。

赞曰。此明不离。许和光而化之。不许同尘。故不亲狎。

经。又不亲近(至)无所悕求。

赞曰。此第二段。初离后不离。第五劣友缘。涅槃经言菩萨怖畏二乘如惜命人。寂调音天子所问经云。佛告文殊师利。譬如有人饥渴羸瘦宁。忍饥渴终不食于杂毒之食。菩萨亦尔。宁悭嫉破戒恶口懒堕志念无智。终不悕求二乘果地。佛告天子。如贪人食是轮王毒。故二乘者持戒精进。即是菩萨破戒懒堕。故不应亲近。来为说法不悕亲侠利养恭敬。

经。文殊师利(至)以为亲厚。

赞曰。下第三段。初离第六长染缘.第七非器缘.第八讥呵缘.第九非轨缘.第十散乱缘。后明自行。五离中此文有二。第六长染缘。第七非器缘。十诵律云。譬如熟食人之所食。一切女人亦复如是。令人爱著不能舍离。智度论云清风无形犹可捉。蚖蛇含毒犹可触。女人之心难可得。执剑向敌犹可胜。女贼害人难可禁。四分律说。数往白衣家有五种过。一数见女人。二见数相亲。三转亲侠四便生欲想。五或时致死次死苦恼。故应远离。五种不男者谓生便.除去.嫉妒.半月.灌洒。由有二过。男女烦恼恒俱行故。好人难得非法器故不应亲近。

经。不独入他家(至)不乐与同师。

赞曰。此中有三。第八讥诃缘.第九非轨缘.第十散乱缘。瑜伽论言。应离十四垢业。藏隐六方。远四恶友摄四善友。离十四垢业者。长阿含云。身语恶业有四。杀.盗.邪淫.妄语。不依此四作诸恶事。恶因有四。谓贪.嗔.痴.慢。不依此四起恶业。离六损财法。一耽酒.二博戏.三放荡。四迷著伎乐。五恶友相损。六渐随彼说。此六之中各有六种。如是合名十四垢业。藏隐六方者长阿含说。罗悦城中有长者子。名曰善生。积世相传于清旦时恒礼六方。令六方神常护家业。所作谐偶忽然值佛。问有是法不。佛答言有。与汝不同。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子为西方。亲友为北方。仆使为下方。沙门高德为上方。六方之中各有五事。言常藏隐在此六中。不生憍举随其所应。若能住此六方之中故言藏隐。远四恶友者。长阿含说。一者如亲恶友。畏而伏之实无亲意。二者美言恶友。言顺意违。三者敬顺恶友。心虽敬顺然于所作善恶皆从无相谏心。四者同事恶友。为恶事伴。或同饮酒.博戏.淫逸.及歌舞等。此四之中各各有四。言四可恶而常远之。摄四善友者。长阿含说。一止非善友。恶事相止故。二慈愍善友。苦事相怜故。三利人友乐事相与故。四同事善友。善事相同故。一一之中各各有四。皆广如彼不能繁引。

经。常好坐禅(至)初亲近处。

赞曰。此修定行及结也。常离阓闹独处闲居。诫初学者应自静住。诫久学者身虽处闹。心常静故。理实四行诸恶皆离。诸善皆修。且谈说经多所起者。故上下文唯说恶行以劝修习。非唯尔许。说经比丘于余戒行已具持故。上明人境下明法境。

经。复次(至)不转。

赞曰。第二亲近处。学慧行中有二。初教观后结之。教观中初空观后有观。真俗二谛观也。空观有十八句为三释。一云此中唯观遍计所执空。显真如无相一体之法。下有观方教作俗事观。十八句中分为八类。此有二类。初三句依三性以显真。由真体妙自性难知。故依诠显。初句依遍计所执无以显人法皆空故。第二依圆成实性。第三依依他起性染法颠倒。真如净法不颠倒故。次三句依常住以显真。有为有三品。中品可迁动。可随下品退败可随上品进转。无为不尔。

经。如虚空(至)不起。

赞曰。此有三类。初一句离二得以显真如。太虚空无能得所得性故。次一句举内证以显真如。名言不及唯智证故。次三句非有为以显真如。涅槃经言无因缘故名无生。以无为故名无出。无造业故名无作。此名无起体非因缘生。非体先有从他新出。亦非从业新所起作。

经。无名(至)无障。

赞曰。此有三类。初二句离诠旨以显真。无名相故。次一句离妄法以显真。无妄能取.所取相故。后四句举体妙以显真。大品经说超三世故无量。越十方故无边。离惑障品名无碍。离所知障品名无障。此中总显法性真如。是如实相无所执人法。亦非依他颠倒之体。体性常住非二得得。故唯内智证非因缘造。离名离义离能所取。非三世十方摄无惑智二障。应以此理而观真性。即前所云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或初三句显我如实性故大自在故。次三句显常无进退故。次七句显乐无生等故。次五句显净离妄三世十方等故。由对二性故成四德。或初六句空行境。次五句无相行境。后七句无愿行境。同观真如起三观故。

经。但以因缘有(至)故说。

赞曰。此有观也。上观一切法真空以起欣。此观一切法妄有而生厌。但遍三界五趣四生一切法境皆作是观以因缘。有。从二障倒.或四七倒.或心乱倒生故说为有。非真实有深生厌舍仁王经言。世界虚幻起。譬若虚空华。如影实皆无因缘故诳有。摄论亦言。乱相.及乱体应许为色识及与非色识。若无余亦无。心逢俗境应作是观。或此释伏难。谓有难言。若此性空语言道断。云何复说为空等耶。由待从彼颠倒所生。虚妄有法说为空性。非空体有。空亦空故。中论颂云。若有所不空应当有所空。所空不可得何况得于空。由此即答空亦无体。此依三论非中道宗。又有解云此待妄有颠倒生法故说为空非空定空。言因缘者因由缘藉之义。无垢称云。说法非有亦非无。一切皆待因缘立。此意说真非体实无。但非体定空。但除其病而不除法故。

经。常乐观如是(至)第二亲近处。

赞曰。结也。

经。尔时世尊(至)及亲近处。

赞曰。初二十七行半。颂前中分二。初二十三行颂。颂前二处。后。四颂半颂得安乐果。初中复二。初一颂半劝示。后二十一颂半颂前二处。此初也。

经。常离国王(至)皆勿亲近。

赞曰。下颂二处。分三初。十三颂半颂外人境有法二处。次二颂半颂初内有空法行处。后五颂半颂外真法境亲近处。长行中初说行处。次说亲近处。亲近处中。初离外妄有。后观外真空。今颂初离外妄亲近处。次方明内行处。后颂外真法亲近处。乍观文势初双颂行.亲近二处。结文双结故。然初文内无行处文。但以颂言于此恶缘无所畏心。无所悕望而为说法。义由柔和及善顺等。方无怖畏无所悕望名为行处。故文双举。实唯近处。十三颂半外亲近处。中分二。初十二半颂近处。后一颂结。初文复二。初六颂半颂离五缘。后六颂颂离四缘。不颂散乱缘。初复分二。初四颂半颂离。后二颂不离此初也。初一颂半离四缘。一损害。二坏乱。三恶业。四恶见。后三颂离一缘。谓劣友。前开后合。亦非次颂。

经。若是人等(至)而为说法。

赞曰。颂不离也。由观空有以游止心。故无畏等。名为行处。

经。寡女处女(至)一心念佛。

赞曰。此六颂颂离四处。一长染.二非器.三非轨.四讥诃。文分为五。一颂长染.非器二缘。二颂重颂恶业。魁音苦回反师也。脍音古外反割也。细切为脍。炫音户练反行卖也自媒也。一颂重颂坏乱长染。一颂颂非轨。屏音必郢反蔽也。若隐僻作偋音卑政反。又蒲定反。一颂讥诃里者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二十五家里居也。方居一里之中。乞食法有十三种。一住正戒。二住正威仪。三住正念。四住正见。五依法。六依时。七依处。八依次。九离贪。十离取著。十一离嗔恼。十二离粗矿。十三离憍慢心。此中初四住正乞食。次四住轨则。后五舍烦恼。如经广说。乞食为二事。一为自资行正道故。二为利生具檀舍故。受者施者各成六度所以行乞。缨珞经乞食为二十事。宝云经说随所乞得分为四分。一分拟与同梵行者。一分拟施贫下乞儿。一分拟施水陆众生。一分自食。然以一食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自食当怀食想。如食旷野子肉等。愿得法身离诸过失。念报施主恩如是想食。又如无垢称说大迦叶问疾无垢示之。

经。是则名为(至)能安乐说。

赞曰。结也。无所畏等名为行处。离恶外缘名为近处。

经。又复不行(至)菩萨行处。

赞曰。此颂有空法行处初颂法空。后一颂半生空。前说二处即有观故。颂更不颂住忍辱等。

经。一切诸法(至)是名近处。

赞曰。此五颂半颂外真法亲近处。为三。初一半颂十八句中生法二空离有为无为。次二颂如山心定。后二颂乱颂余句。随其所应如义应知。

经。若有比丘(至)无有怯弱。

赞曰。此四颂半明安乐果。分二。初一颂半标。后三颂释。离过非故所以无怯。怯畏也劣也多畏也。

经。文殊师利(至)说法华经。

赞曰。结也。

经。文殊师利(至)安乐行。

赞曰。第二正语行。有三。初标劝。次别示后。五颂显安乐果。此初也。

经。若口宣说(至)好恶长短。

赞曰。下别示。长行有二。初离恶后修善。善修如是安乐心故下是。初离七恶。此即初四。智度论云善人相者不自赞毁不赞毁他。若毁法者。百喻经说如二人洗父之脚。互相诽毁便令损折。

经。于声闻人(至)怨嫌之心。

赞曰。此离三过。怨音于愿反。无平音。又屈者作冤。枉作惌。屈草自覆作宛。故无也。嫌音户兼反心不平也。非但独离尔所语恶。随说经要且说尔所。下皆准知。明善亦尔。

经。善修如是(至)一切种智。

赞曰。此修善有三。一顺意为说。二各以大乘。三令得种智。

经。尔时世尊(至)随问为说。

赞曰。十六颂半分二。初十一颂半颂前。后五颂安乐果。颂前分八。此文有二。一颂安座处一。颂半轨仪。著新净衣。浣故名净。正法华云净洁被服。此下复云内外俱净。有作新染非也。

经。若有比丘(至)和颜为说。

赞曰。第三若逢缘至和颜为说。

经。若有难问(至)入于佛道。

赞曰。第四问答。得所令他得利益。

经。除懒堕意(至)咸令欢喜。

赞曰。初一颂第五自除恶染。后一颂半第六示其所说。懒堕是放逸与懈怠别。

经。衣服卧具(至)安乐供养。

赞曰。初一颂第七自不悕求。后一颂半第八教安心想。智度论云大慈怜愍为众说法。不为衣食名声势力。大慈悲故心清净故。得无生忍。如有颂言 多闻辨智巧言语 美说诸法转人心 自不如法行不正 譬如云雷而不雨 博学多闻有智慧 讷口拙言无巧便 不能显发法宝藏 譬如无雷而不雨 不广学问无智慧 不能说法无妙行 是弊法师无惭愧 譬如小云无雷雨 多闻.广智美言语 巧说诸法转人心 行法心正无所畏 如大云雷澍洪雨 法之大将持法镜 照明佛法智慧藏 持诵广宣振法铃 如海中船渡一切 亦如蜂王集诸味 说如佛言随佛意 助佛明法度众生 如是法师甚难值。得入旃檀林而但取其叶。既入七宝山而更取水精。有人入佛法不求涅槃乐。返求利供养是皆为自欺。故令不悕而为说法。

经。我灭度后(至)说不能尽。

赞曰。此五颂安乐果。分三。一颂标。二离恶。二获善。

经。又文殊师利(至)求其长短。

赞曰。第三意离诸恶自利行。长行中有二。一示行。二示果。示行有二。初教离恶后教修善当于一切众生下是。离恶有四此为初二。初行有三并意业。一离嫉妒。二离谄曲。三离诳诈。第二行不相非下皆语业。

经。若比丘(至)有所诤竞。

赞曰。后二离恶一。不恼他二不戏论。争音侧茎反捔也。诤斗也。二皆得。

经。当于一切(至)亦不多说。

赞曰。修善有三。一修意业住三想中。二修身业恭敬礼拜。三修语业平等说法少说贵说。

经。文殊师利(至)尊重赞叹。

赞曰。安乐果中有四。一无恼乱。二得善友。三得众听。四转入法。此四果皆与前行相应。恐文繁广故略不说。

经。尔时世尊(至)云汝不得佛。

赞曰。六颂分三。初二离恶。次三修善。后一劝修。此初也。初颂离七恶以质直。后颂离三过以传授。伪诈不实也。蔑音莫结反。说文相轻侮也。切韵无也。若轻作蔑。

经。是佛子说法(至)说法无障碍。

赞曰。明修善分三。初一于生修四行。次一敬菩萨。后一于佛起父想。

经。第三法如是(至)无量众所敬。

赞曰。此劝修也。

经。又文殊师利(至)生大悲心。

赞曰。第四心修诸善利他行。长行中分三。初明行法。次文殊师利是菩萨等下明安乐果。后于无量国下叹经胜妙。初文有二。初教慈悲后教作念。此初也。行法缘慈欲与法乐。故于在家出家起慈。此于菩萨种姓中起不怖生死苦。故于非菩萨。谓一阐提二乘等身。多怖众苦故起悲心。行众生缘悲及法缘悲。其实慈.悲二类双运。今据增上。亦不相违。华严经说。佛子菩萨有十种大悲常观众生。一观无所归依。二随逐邪道。三贫无善根。四长寝生死。五行不善法。六欲缚所缚。七在生死海。八久远长病。九无欲善法。十失诸佛法。

经。应作是念(至)不信不解。

赞曰。下教作念。有二。初念惛迷后念化导。此初也。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者。即法华经开昔逗小说三乘。示今逗大明一实。不近善友耳不曾闻。心曾不知不自觉悟。又不问人设闻不信。虽信不解惛迷之相。

经。其人虽不问(至)住是法中。

赞曰。此念化导。谓所化人今虽不闻等。后彼住于九地或是七地或凡圣地。或随何方域地。我成佛已必当引之住大乘法中。

经。文殊师利(至)无有过失。

赞曰。下明安乐果分二。初总标无失离诸危怖。后明有得胜果安乐。此初也。

经。常为比丘(至)皆得欢喜。

赞曰。下明有得胜安乐果有二。初明得三德。后释所由。此初也。一得名利。二诸天随侍。三问难欢喜。

经。所以者何(至)听所护故。

赞曰。此释所由。义深故佛护。佛护故有得。

经。文殊师利(至)受持读诵。

赞曰。下叹经胜妙。有二。初标胜妙。后喻合成。此初也。

经。文殊师利(至)降伏诸国。

赞曰。下明喻合成。有二。初喻.法合昔授权方。后喻.法合今施实教。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下是。初文复二。初喻后合。喻中有五。一法王施化喻。二众魔拒逆喻。三圣者伏除喻。四随功授道喻。五末赐此经喻。此初也。强力者胜生死故。轮王有四如瑜伽说。金轮望风顺化。银轮遣使方降。铜轮振威乃伏。铁轮奋戈始定。法身.自受用.他受用.化身如次配喻。今化二乘既是化佛。即取铁轮王为喻。起兵战故。威势谓神通智慧。诸国谓生死业惑。降伏者断灭义。

经。而诸小王不顺其命。

赞曰。众魔拒逆喻。分段.变易生死。及烦恼.所知障品。三种魔类并示现天魔等。名诸小王拒逆佛化难可除断名不顺命。

经。时转轮王(至)而往讨伐。

赞曰。圣者伏除喻也。象.马.车.步四名种种兵。喻声闻.缘觉。各有有学.凡.圣。令其伏断名往讨伐。

经。王见兵众(至)即大欢喜。

赞曰。随功授道喻。有二。初欢喜后赏赐。此初也。除断惑障.并分段生.死三魔之类。非伏天魔.及所知障品三种魔军名战有功。顺契佛心故大欢喜。

经。随功赏赐(至)奴婢人民。

赞曰。赏赐有三。初喻无为功德。合中言赐涅槃城故。次喻内有为行德五根五力等。后喻差别果德禅定解脱等如次配经三个或字。总相配喻。或断德生空理如田。众生毕竟空为宅。因中择灭如聚落。无学果满择灭涅槃如城邑。惭愧忍辱为衣服。五分法身.六恒住为严具禅定解脱等为种种珍宝。七圣财为金银等六通为象马车乘。生空智为奴驱策现前故。八胜处为婢胜伏所缘故。十遍处等为人庶处处遍满故。

经。唯髻中明珠至(至)必大惊怪。

赞曰。末赐大乘喻也。明珠即是法华大乘。是佛心首所持故言髻中。见功犹小不断智障品之四魔。法华会前尚住权智未为说此。王眷属者谓大菩萨。必惊怪者。见不顺机而说妙法。故生疑怪。

经。文殊师利(至)王于三界。

赞曰。下合亦五。此合法王施化。

经。而诸魔王不肯顺伏。

赞曰。此合众魔拒逆。

经。如来贤圣诸至与之共战。

赞曰。此合圣者伏除。

经。其有功者(至)令皆欢喜。

赞曰。此合随功授道。初喜后赐禅定等者合喻中下二或字。涅槃城者合初或字。准前喻配义可知也。

经。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赞曰。此合末赐此经。

经。文殊师利(至)而今与之。

赞曰。下喻法合今施实教。有二。初喻法合今与实。即记第立集功德人增上慢。后喻合与第一。即十无上中说无上也。初文有二。初喻后合。此初也。诸兵众者谓十地菩萨也。实破四魔破分段故。既小能破变易四魔为说。无量义经亦名妙法莲华。二乘圣者随其所应。全破分破分段三魔。当必能破变易四魔。发心悕大当必破故。如世军将功勋小者。待施功而爱赏。志意骁雄预赐勋佣之旨。奖进其心。故说为与此犹未入十地之位。且赐明珠之教。入十地已分破变易四魔。乃赐明珠之体。

经。如来亦复(至)亦大欢喜。

赞曰。下合有二。一喜。二与。此初也。此明已破分段四魔更起大心当破变易。有大功勋。故佛欢喜与此法华。非是一切但破分段四魔。不发大心。当破变易四魔。名大功勋者而皆赐此经。趣寂声闻不与之故。退心有学亦与之故。或复今者且据退心二乘无学已破分段四魔。名大功勋。不说趣寂。四魔有二。一分段。二变易。如破魔章说。今随要者。分段三魔体性可悉。欲界第六他化天子名曰天魔。变易三魔理亦可知。八地已上诸大菩萨示现为天魔。故无垢称云。示现为魔王者多是不可思议解脱菩萨。唯有龙象能与龙象为战诤故。如前已说。然彼降位降时不同。如理趣疏。今依大集经说。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如次能坏蕴.烦恼.死.及与天魔。

复次观有漏皆苦.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如次坏蕴.烦恼.死.及天魔。

复次观空.无相.无愿。具此三已回向菩提。如次坏四。

复次观身.受.心.法如次坏四。智度论云。菩萨得道故破烦恼魔。得法性身。故破蕴魔。得道及法性身。故破死魔。常一心入不动三昧。故破天魔。

经。此法华经(至)而今说之。

赞曰。此明与之。此经是佛之因。多饶怨谤。而今与之如解明珠。

经。文殊师利(至)今乃与之。

赞曰。此喻合与第一。即说无上。有二。初所诠理最先故得无上。

经。文殊师利(至)而敷演之。

赞曰。此能诠教最先故无上。

经。尔时世尊(至)佛所赞经。

赞曰。合初十四颂半颂第四行。中分二。初四颂颂安乐行。后十颂半颂经胜德初文有二。初一颂总标后三颂别颂。此初也。哀慈也愍悲也。

经。后末世时(至)令住其中。

赞曰。此三别颂。一颂一句颂起慈悲。一颂三句颂起思念。

经。譬如强力(至)明珠赐之。

赞曰。下十颂半颂经胜妙。中有二。初四颂喻后。六颂半合。此初也。初三颂喻权后。一颂喻实。权有三喻一王。二功。三赐。

经。如来亦尔(至)说此诸经。

赞曰。下六颂半颂合。中分二。初三颂半颂合昔权。后三颂颂合今实。此初也。今亦唯有三。一颂半法王。一颂功。一颂赐。说此诸经者说此会已前经。

经。既知众生(至)为汝等说。

赞曰。此合今实有二。一颂半颂合今实。一颂半颂合与第一。

经。我灭度后(至)如是四法。

赞曰。此第三段结成四行。

经。读是经者(至)如日之照。

赞曰。下二十一颂半。是第二大段明通安乐果。中分三。初四颂半明寤时果。次十六颂明梦中果。后一颂结前果。此初也。一颂半自体无六恶。一颂众生敬慕天为仆使。一颂外三恶不侵。一颂无畏聪慧。

经。若于梦中(至)而为说法。

赞曰。下梦中果。分五。此初二文。初一半见佛。后一半见自说法。

经。又见诸佛(至)合掌听法。

赞曰。此六颂半见佛授记。曲分为四。一颂半见佛说法。二颂身处证悟。一颂标记。二颂正授。

经。又见自身(至)常有是好梦。

赞曰。此二颂半见身寂静修行见佛。

经。又梦作国王(至)如烟尽灯灭。

赞曰。此四颂见身舍俗成道。分四。一颂见修行。一颂成道。一颂半利生。半颂入灭。

经。若后恶世中(至)如上诸功德。

赞曰。此结前果。

法华玄赞卷第九(本)

保安三年十二月廿一日以兴福寺圆如房之本移点已了法隆寺僧觉印为令法久住往生极乐也本者皆点本也以朱付左借名所所或本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