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妙法莲华经玄赞

卷第八(末)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八(末)

沙门基撰

法师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有三。一者上来最初一品序。述因由。次有八品名为正宗。前引信解品云。今此经中唯说一乘。此品又云开方便门显真实相。即以一乘正为经宗逗二乘者不定姓又并授记讫。后十九品名为流通。流通此经非正逗二乘退大心者。更无开权显实正说一乘之处。虽此品.及持品。渐有八部比丘尼等授记。因言总记。非更说一乘进令修学而与记故。皆是流通。流通之中分之为三。初之四品赞重流通。赞法赞人可尊可重令生喜仰。次之七品学行流通。学弘此经。正行.助行令无伤毁。后之八品付受流通。示相付嘱。禀命行故。亦即三周说流通也。问余经流通文少义略。今此经内因何广哉。答此品下云我所说经无量千亿。其中此经最难信解。诸佛秘要常自守护。从昔已来未曾显说。义旨深远生信者少。故此流通多于余经。又化大机易可成熟。化回心类稍难信解。故多流通种种劝励。初之四品赞重流通中初三品赞重。后持品流通。初三品中。法师一品显于此经。若人若法俱可尊重可轨可模。宝塔一品显法可重。说此经处塔涌闻法。天授一品虽亦明法意明能弘经人。其人可重为重法故。于其人所不吝躯命以身为床。其持一品既瞩此三。赞重义广。遂愿弘通。故此四品名赞重流通。余二流通至文当释。此乃最初品之来意。二者说十九品名为正宗。初十二品明一乘境。中分二。上来八品正明权实三根得记。次下四品叹人美法劝募持行。科判四品不异流通。故此品来。三者论中有七喻.三平等.十无上。第十示现胜妙力无上故。余残修多罗说。即是论云已下示二种力。一法力。二修行力。法力有五。一证.二信.三供养.四闻法.五读诵持说。初四俱弥勒品。即分别功德品及随喜功德品是。俱告弥勒故。后一常精进品。即法师功德品是。告常精进故。修行力有七。一持力.二说力.三行苦行力.四教化众生行苦行力.五护众生诸难力.六功德胜力.七护法力。持力有三品。法师安乐行持品。初法师品总明能持.所持人。之与法。次安乐行明持经者所修行法。后持品明能持者。故三皆名持力。上辨权实正逗二乘之机。未说能持所持可尊可重。今明此义故此品来。

释名者。可轨可持名之为法.可习可范目之为师。此教可轨此理可持双名为法。此法可习名为法师。故涅槃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遗教经言。波罗提木叉是汝大师。此品之中赞经可重。法即是师故名法师。此法为法师。能学法者可为摸范训匠群物。有法之师名为法师。此人.法师此品广明名法师品。品下双说法.及学者并名法师。义通为胜。

释妨难者。问为佛前佛后弘持此者并名法师为但灭后。答俱名法师。此中多以灭后名为法师。其现在得弟子之称。然现得记此中亦说名法师故。又以现在受持者易略而不说。灭后持者甚为难故。所以独得法师之名。又现习学者名为弟子。其八部等亦名法师。问持品亦持此经又亦可轨。何故此品独名法师。答虽标总称即是别名。无别能故。余品更有别义可名。况于此中双叹人.法。俱可师故又持品现在说法名持。此说灭后劝叹胜能名法师品。问此品亦有授记。何故不名授记品。答以少略故从多为品。

经。尔时世尊(至)三菩提。

赞曰。此品之中大文分二。初一段长行及颂明人法师。后一段长行及颂明法法师。初文有二。初明对佛现前法师。后明不对佛前法师。此初也。以药王久持此经。燃身供养故呼药王。名因药王告八万者。意正告彼授彼记故。所记众中有八部四众三乘类别。辨中边论有十法行。于一一行皆有四行。一自作.二劝他.三赞叹.四庆慰。今随喜者即是赞叹。举一例余。由小善根得菩提者。只如日光初。胐即有去暗之功。智景创晖遂有断痴之势。亦如云霞始布有资万卉之能。慈悲肇兴带荫群生之气故也。随喜一句当得菩提。信学此经定证何惑。

经。佛告药王(至)三菩提记。

赞曰。下明不对佛前法师。有二。初明闻已傍随喜者。后明正行六种法师。此初也。正乐听闻功德无量。今但举一闻随喜者。例余自作.劝他.庆慰功德何穷。又上解初学法师。下解久学法师。大菩萨故。

经。若复有人(至)合掌恭敬。

赞曰。下明正行六种法师。有二。初明正行六种法师悲愿来此后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下。明六种法师可尊可种。初中复二。初明于一句偈法行。后何况尽能受持下。明于多法行。初中复二。初标行六行者于诸佛所。成就悲愿生此人间。后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下。显是胜因来世作佛。初中复二。初明六种法师。后明悲愿来生。此初也。六法师者。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六供养。此明初五法师于经一偈行后一法师行供养行于经一偈及于一卷皆行供养。种种下财供养也。始从敬视如佛乃至合掌恭敬。合有十三。其尊重敬视如佛意业。合掌恭敬身业。二种内财。前随喜语业。余是外财。十法行者。谓书写.供养.施他.听闻.披读.受持.正开演.讽诵.及思.修。此举易行。且说六种。其余四种施他.听闻.思惟.修习。应皆行之难故不说。于经卷云供养。余五于一偈者互影彰故。轻重异故易难别故。

经。药王当知(至)生此人间。

赞曰。此明悲愿来生。此间计位观因不应来故。

经。药王若有人问(至)必得作佛。

赞曰。下显是胜因来世作佛。有二。初标后释。此初也。

经。何以故(至)而供养之。

赞曰。下释。有二。初显人尊可为供养。后显位高悲愿生此。此初也。瞻视也。奉敬也。深契佛心妙达理故。由是胜因当得成佛利益大故。

经。当知此人(至)妙法华经。

赞曰。此显位高悲愿生此。能说此经是圣者故。不尔云何名大菩萨。或即凡夫久修学者简异二乘及初学者名大菩萨。菩萨名通二乘人。有及初学故。或成就发心菩提当得胜果。已成因故能说是经。

经。何况尽能(至)广演此经。

赞曰。此明于多法行。舍净业果净土.天上.及上二界而不往生生此处故。智度论云。不退菩萨深爱法故闻则深心身毛皆竖。念佛慈悲则恻怆泣泪若闻深法则大欢喜。譬如军败怖惧倒地。闷绝死者。亲族见之欲知活者。以杖鞭之则起隐轸。不起隐轸即知不活。菩萨亦尔。若闻说佛功德妙理。欢喜毛竖色异悲泣。当知此辈必得菩提。异此闻经都无异相。当知此辈无菩提分。般若论云。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何况于此尽能受持。非大菩萨无是哀愍。

经。若是善男子(至)广为人说。

赞曰。下明六种法师可尊。可重。文分为二。初明五可尊。后释所以。五可尊者。一说者为佛使。二毁者罪过佛。三读诵佛庄严。四在处应赞礼。五应四事供养。此初也。三业顺佛故成佛使等使者意业。遣者语业。事者身业。又传佛教名使。用佛语名遣。同佛行名事。世尊三业所为所作。皆以此法利众生故。窃说一句当同佛业。公然多说理惬佛行。

经。药王若有恶人(至)其罪甚重。

赞曰。二毁者罪过佛。恶世损多故。大集经云。毁骂犯戒比丘。过出万亿佛身血。大般若胜天王会云。若杀大千界微尘数佛得罪尚轻。毁谤此经罪过于彼。永入地狱无有出期。今毁读诵者亦复如是。若损害佛不损二利行。佛不生恼故。损读诵者损二利之行生烦恼故。又虽毁佛佛无爱憎。不废说经利益弥广。若毁读诵者为有怨亲废其修习。又骂佛甚为难。骂读诵者甚为易。诫其勿尔故作是说。又佛在时众生根胜。虽有骂佛不退善心。虽自损深损他浅故。佛无已后众生垢重。毁持经者。一切闻已多退道心。自他损重。故作是说。华手经云。若人坏乱菩提心者。乃为毁灭一切众生大法光明。罪过五无间。五无间逆不毁坏一切佛法故。毁菩提心者则为毁坏一切佛法。又佛灭后依法读诵甚为难有。能为恶世众生善友。故毁骂者罪过骂佛。呰音兹此反。毁作讹。玉篇口毁曰呰呵也。

经。药王(至)肩所荷担。

赞曰。三读诵佛庄严。具佛众德。故读诵此经当具相好等一切庄严。故华严经说。菩萨有十种庄严。一大慈庄严救护一切众生故。二大悲庄严堪忍一切故。三大愿庄严所可发愿悉究竟故。四回向庄严建立一切诸佛功德妙庄严故。五功德庄严饶益一切众生故。六波罗蜜庄严度脱一切众生故。七智慧庄严除灭一切众生烦恼愚痴闇故。八方便庄严出生善门诸善根故。九一切智心坚固不乱庄严不乐异乘故。十决定庄严于正法中灭疑惑故胜鬘经说。摄受正法善男子。荷负重任。不但持经者能担四生。亦为佛肩之所荷担。佛所重故称佛心故。为有二义。一作二被。上来被义。言作义者。即是自肩。亦担如来肩所荷担大菩提也。即为荷担阿耨菩提故。荷音胡歌反。玉篇又何可反。担也揭也。负也。

经。其所至方(至)应以奉献。

赞曰。四在处应赞礼人尊。处胜故。五应四事供养。真实福田故。堪受妙供故。馔饮食也。具食也。或为撰字。

经。所以者何(至)三菩提故。

赞曰。此释所以。由此法华最深密故不付阿难。唯付药王等极秘密故。譬如用毒为药大医所堪。小师不能。故付菩萨不付声闻化声闻故故说此时须臾得闻。当得究竟大菩提也。言契真故自得果故令他得故。

经。尔时世尊(至)并供养持者。

赞曰。下十六颂分三。初二颂总叙法师可尊应可供养之所由。次十三颂颂前法师之德。后一颂结成法胜故人可尊。此初。分二。初一颂得任运智即真智性二空真理。后一颂得真智相。一切种即后得智。及智慧即根本智。分为二故。劝自受持。并供持者。于自然智但劝供养。明自受持得之何惑。

经。若有能受持(至)广说无上法。

赞曰。下十三颂颂前法师之德。中分二。初三颂叹法师胜。后十颂颂可尊可重。此初为三。初颂佛使次颂舍净土。后颂随愿自在。

经。应以天华香(至)供养说法者。

赞曰。下十颂颂可尊可重。分二。初四颂正叹法师可尊可重。后六颂校量罪福劝生尊重。初四颂为二。一颂重说法。三颂重受持。此初也。以说法者自然必得胜妙果报。故略赞之。如契经说若有戒足虽羸劣。而能辨说利多人。如佛大师应供养。爱彼善说故相似。俱舍亦云父母.病法师.最后身菩萨.设非得圣者施果亦无量。

经。吾灭后恶世(至)行于如来事。

赞曰。此三颂重受持。一颂劝敬。一颂供养。一颂佛使。演说读诵等皆是受持。

经。经若于一劫中(至)其罪复过彼。

赞曰。下六颂挍量罪福劝生尊重。为二。初二颂挍量罪。后四颂挍量福。此初也。

经。有人求佛道(至)其福复过彼。

赞曰。下四颂分二。初二颂对佛挍量。后二颂闻法挍量供养。此初也。赞佛易故心轻利少。赞持者难故心重利多。自他有多少故。如前准解。

经。于八十亿劫(至)我今获大利。

赞曰。此以闻法挍量供养。财供.法供有优劣故。法供养者谓闻法故。

经。药王今告汝(至)法华最第一。

赞曰。第三大段显法胜故。人成可尊。

经。尔时佛复告(至)难信难解。

赞曰。下第二段明法法师。中初长行后偈颂。长行有三。初明法难信解勿妄宣传。次在在处处若说若读者下。明是法身舍利应可供养。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下。明说法仪则。初中复二。初明法法师深妙。后明由此人法师复成胜德。初中复二。初法难信解。后勿妄宣传。此初也。三世经中此难信解。令舍权以就实。无生而有生。故知难信。道理幽玄迂回而方证。故知难解。

经。药王此经(至)况灭度后。

赞曰。下勿忘宣传妄授与人已上。诫之勿传。诸佛已下释其所以。佛常自守未曾显说。今方说之。佛在自说。声闻之中犹有怨嫉增上慢者。尚起避席。况佛灭后诽谤不信。

经。药王当知(至)手摩其头。

赞曰。此明由法。其人法师复成胜德。有七胜德。一佛衣覆。柔和忍辱具惭愧故。为佛慈悲之所覆故。二佛护念。由此根熟佛善护念诸菩萨故。三有大信。四有志愿。以欲胜解而为自体。五有善根。六佛共宿。同住慈悲心思空胜义舍故。七佛手摩头。佛教被心。佛所记别佛摄受故。

经。药王在在处处(至)尊重赞叹。

赞曰。下明是法身舍利应可供养。有二。初明是法身舍利。后明用此人成法师亦为胜德。初中有二。初标后释。标中有五处。一说处.二读处.三诵处.四书处.五经卷住处。十法行中供养施他听闻受持思量修习。不离此四处故。所以者何。下释中有二。初显是全身舍利。后应为供养。明理.智二皆圆满。故。即是具足法身.报身。由此返照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通取菩提.涅槃理.事双尽矣。是以佛教造像书法身舍利安于像中云。诸法从因生。如来说是因。彼法从缘灭。大沙门所说。是为法身舍利。故无量义经云。亦名坚固舍利。准金光明经如如.如如.智名法身。故经有处即有全身。

经。若有人(至)三菩提。

赞曰。下明由此人成法身。亦为胜德。有四。一礼供此塔得近菩提。二见闻此经善行胜道。三见闻此经得近正觉。四闻经惊疑新学.具慢。此初也。趣向法身故。此近初发心菩提。

经。药王多有人(至)菩萨之道。

赞曰。二见闻此经善行胜道。是正因故已入劫数名行善行。文有七行。一见.二闻.三读.四诵.五书.六持.七供养。故知说思修等真为善行。

经。其有众生(至)三菩提。

赞曰。三见闻此经得近初地正觉。有三。一法.二喻.三合。此初也。若闻是闻慧。信解思慧。受持修慧。

经。药王譬如(至)知水必近。

赞曰。此喻也。有人喻学出要者。渴乏喻在生死无正法水。须水者。论云喻佛性水成大菩提故。即教所诠之理性。初地菩提。须规求也。于高原者广平曰原。喻佛正法覆四生罗万像。出过众道之先。难可登陟说为高原。即以生死外道之教名平川。平川之中有高原故。穿凿求之者。凿者錾也穿也。以妙慧为先。三业为作具。简择推寻求菩提故。犹见干土者。即昔日权二乘教迹。全无大乘之相名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者二利不息故。转见湿土者谓逢般若空教大乘。有菩提之势与湿土名。遂渐至泥者喻闻此经教。知水必近者。论云受持此经得佛性水。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近于所诠佛智慧也。即显二乘教为远。大乘教为近。空教为疏中道教为亲。

经。菩萨亦复(至)三菩提。

赞曰。下合有二。初标后释。此标也。闻.解.习三如次三慧。十法行中初八闻慧。次一思慧。后一修慧。

经。所以者何(至)而为开示。

赞曰。此释所由。大菩提法有因有果。有近.正因。有远.傍因。教理行果智性.智相.五种智慧。并属此经。由经得故此经摄故。开方便门者即摄远.傍。昔说二乘教理行果显真实相者摄近.正因。今说一乘教理行果。一切皆尽故并属此经。又深固者深谓妙而难测。固谓不可破坏。佛所摄受佛所秘藏。如王齿印非余人物故。幽远者大劫修因。妙智证故。非佛不克。无人能到穷真本源。今化菩萨故谓开示。

经。药王若有(至)增上慢者。

赞曰。四闻经惊疑新学.具慢.初学菩萨.凡夫声闻故。初闻便惊.思起疑惑.修行怖畏。名为新学及增上慢。未入三位。

经。药王若有(至)云何应说。

赞曰。下第三大段明说法仪侧。有二。初教示仪轨。后若依我轨仪佛便随顺。初文有三。一问.二示.三结。此问也。

经。是善男子(至)广说斯经。

赞曰。下示。有二。初标后释。此初也。

经。如来室者(至)一切法空是。

赞曰。此释也。恒常安处寝息身心于慈悲。故名为室。维摩以空为舍。理究竟处自利舍故。此明于事。说法利他舍故。前第二卷渐次游行遂到父舍。以中道大乘为舍。以中.外相形名之为舍。彼是教舍此是行舍。亦不相违。心行调顺堪耐心劳苦。名柔和忍辱衣。外物不侵故。耐怨害.安受苦如次配之。崇贤.善拒恶法。三乘通行以惭.愧为上服。今说恶人.苦境不挠大乘别行。故说和忍为衣。亦不相违。又柔和之体即惭.愧故。安身心于空境。睹三事以漭然名空为座。维摩以四静虑为床。彼据智所生依以静虑定为床。今据智所缘依以法空为床。亦不相违。大慈悲有观也。衣.座二空观也。谓生空.法空如次。依十住毗婆沙。说法处师子座有四法。一先应恭敬礼拜大众然后升座。二众有女人应观不净。三威仪瞻视有大人相。颜色和悦人皆信受。不说外道经书心无怯畏。四于恶言问难当行忍辱。复有四法。一不轻自身。二不轻听者。三不轻所说。四不为利养。对法显扬瑜伽等中皆有问难说法等相。应广如彼。

经。安住是中(至)是法华经。

赞曰。三结也。

经。药王我于(至)听其说法。

赞曰。下若依我轨仪佛便随顺。有三。一令听.二得见.三令不忘念。此初。有三。一令化人集众。二化四众令听。三令八部往听。

经。我虽在异国(至)令得具足。

赞曰。此令得见及不忘念。逗音徒斗反逗留也又住也止也。作豆音。亦有作窦字。教能窦绎义故。逗音说文大句反又土豆反。今从徒斗反。有作[言*竇]不知所从。

经。尔时世尊(至)信受者亦难。

赞曰。下十八颂半分二。初十六颂半颂前所说。后二颂明能说.能受二俱益相。初文有三初一颂颂难信解勿妄宣传。次四颂颂法身舍利中人近菩提。后十一颂半颂说法仪轨。此初也。

经。如人渴须水(至)决定知近水。

赞曰。下四颂颂法为舍利中。人近菩提。有二。一颂半喻。二颂半合。此初也。燥音苏浩反。亦干也。

经。药王汝当知(至)近于佛智慧。

赞曰。此二颂半合也。

经。若人说此经(至)处此为说法。

赞曰。下十一颂半说法仪轨。中有二。初二颂半颂仪轨后九颂颂佛随顺此初。有二。一颂半标教。一颂释之。

经。若说此经时(至)集之令听法。

赞曰。下九颂颂佛随顺。分六。初一颂明行忍行。次三颂明我在余国。令化四众供养听法。一颂为作卫护。二颂现身令忆念。一颂具德方见佛。一颂令八部听法。此初二也。

经。若人欲加害(至)为作听法众。

赞曰。一卫护。二令忆念。寂寞者空无貌。一见佛具是德者具是忍辱。寂处读诵一令八部听。

经。是人乐说法(至)得见恒沙佛。

赞曰。此第二大段明能说.能受二俱益相。初颂能说者益。后颂能听者益。挂障也。碍止也。

见宝塔品

以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有四。一者论云。为除三种无烦恼人染慢说三平等。三慢者一信种种乘异二信生.死涅槃异。三信彼.此身异。三平等者。一乘平等如前已说。二为除信生死.涅槃异。故现多宝如来塔。入涅槃已后现身故。三为破彼此身异。显多宝佛摄一切佛身。论云略者多宝如来身一体示现摄取一切佛身故。由身平等但说一身摄诸佛身。又显自他身无差别故。十方分身佛集身无异故。彼身即我身。由后二义故此品来。二者论云十无上中。第五示现清净国土无上。示现多宝如来塔。多宝塔涌分身佛集。佛放一光。见于东方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颇梨为地。又佛变八方各四百万亿那由他国土为净。示佛国净。显今法胜不唯秽土以化生。亦于净佛国土以施化。佛国由来清净。故此品来。此为义残。三者初四品明赞重流通。上法师品显于此经若人若法皆可尊重。今此一品显法可尊。但说经处。多宝必听。以为灵证。劝发信心。故此品来。四者智度论云。有佛出世无人请说。便入涅槃者。如法华经多宝世尊。无人请故便入涅槃。后佛化身及七宝塔。证法华故一时出现。阿难传经以同闻为证。佛说此经以佛为证。故此品来。虽传此解意旨难知。多宝既灭作塔无请。如何有众。

释品名。佛体所居名塔。众珍所成名宝塔。以宝成故名宝塔。或塔如前。宝谓多宝多宝佛之塔。或多宝.及塔二名俱举。故名宝塔。见音户练反显现也。所现即宝塔名现宝塔。见音又古电反见睹也。由塔上升众人皆睹。所见即宝塔。宝塔之见故名见宝塔品。

解妨难者。依论此品既明净土十方佛集。何故不以为品名。答因塔上升希开。必召佛集将安诸佛。所以变为净土塔现为因方有佛集变为净土。证经为验。唯在见塔。故以为名。问何故不于净土为二乘说。说已证法方有净土。答欲显二乘后回趣大。初在秽方后居净土。

经。尔时佛前(至)住虚空中。

赞曰。下文初长行。中有二。初塔涌闻法证经胜妙。后将至颂云。尔时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下。募众说经方陈付嘱。初文复二。初塔涌印说证经之可信。故塔未开。多宝便叹如前所说者皆真实故。后塔开听说证经之可重。尔时四众见大宝塔住在空中。又闻塔中下是。初塔为证后身为证。证教证理次第证故。初文有三。一支提应现。二灵只敬奉。三叹佛神功印经妙德。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下是。初文有五。一标有塔。二明分量。三涌住。四严相。五所至。今此有初三。然论解十无上中。第五示现清净国土无上。故示现多宝如来塔。中有九。一一切佛土清净。二塔。三量。四略。五住持。六示现无量佛。七远离秽不净。八多宝。九同坐。此说多宝品中九种所由各有表故。一佛土清净者。解下光照见于十方。各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佛国。颇梨为地等清净土。二塔者解此塔现所由。三量者解此塔高下纵广量。或所见净土量。及十方各变量。四略者此释何故略唯一多宝佛证。更无余佛证耶。五住持者。解下佛答大乐说。此塔有多宝全身舍利住持所由。六无量佛者。解下释迦十方各无量分身佛集所由。七远离秽不净者解下释迦变此娑婆世界为清净。复更两重八方各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为清净。亦无大海江河山等所由。八多宝者。解佛名宝所由。九同坐者。解下释迦多宝二佛同坐所以。显各有表。论陈不依经之次第。随义总释。论云塔者示现如来舍利住持故。谓佛舍利全在塔中。表佛法身全在此经。故须塔涌。不尔但佛现何须塔涌耶。高五百由旬者。论云量者示现一切佛土清净。胜出世间善根所生。故大而且净。世间善根生非净而小。故佛地经云。胜出世间善根所起五者五根。百者百行。百行业道各资五根。方始得故。高五趣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者。出二十五有故。从地涌出住虚空中者。塔在东方。言涌出住空者。表佛涅槃已出生死。今还处世以济众生。生死.涅槃二无异故。又涌出者表说一乘超二乘故。住虚空者。表教诠于真理空故。

经。种种宝物(至)充遍世界。

赞曰。下明严相有二。初明八严。后重明幡盖严相。此初也。外严宝塔表内佛身.及法华经。皆有功德以为严饰。一种种严喻万德具。二五千烂楯喻信.进.念.定.慧力。各以百行业道资长方成五百。各除十恶故成五千。三龛室千万表禅定甚多。龛音口含反。龛塔也。一曰龙貌。非此义今从初。玉篇作龛枯耽反受也盛也取也。四幢表智德高显。五幡表诸总持转灭诸恶。六璎珞表三念住。七宝铃表四辨。八出香表修五分法身。证真灭惑即是无垢贤栴檀香。遍四生中灭诸烦恼能证真如。

经。其诸幡盖(至)七宝合成。

赞曰。此重明严饰幡盖之相。表具七圣财故。

经。高(至)四天王宫。

赞曰。此所至也。表高出四生之上以垂化故。

经。三十三天(至)尊重赞叹。

赞曰。此灵只敬奉有二。初三十三天雨华。后八部供赞。

经。尔时宝塔中(至)皆是真实。

赞曰。此叹佛神功。印经妙德。有二。初叹后印。如文可知。

经。尔时四众(至)却住一面。

赞曰。下第二段塔开听说。证经之可重。有三。初辨因由。次明开塔。是时大乐说菩萨以如来神力故。白佛言下是。后明见赞。即时一切众会皆见多宝如来于宝塔中坐下是。初文有二。初请。后答请中有二。初众人心请。后乐说言请。此初也。

经。尔时有菩萨(至)发是音声。

赞曰。乐说言请。

经。尔时佛告(至)有如来全身。

赞曰。下答有三。初标.次释.后结。此初也。论云住持者。示现诸佛如来法身自在身力故。化相法身自在力故。全身在塔住持。表佛法身自在力故。在此经教全身住持。

经。乃往过去(至)号曰多宝。

赞曰。下释有四。一佛身。二本愿。三诫敕。四愿遂。此初也。何故一多宝为证非多佛耶。论云略者多宝如来身一体。示现摄取一切佛身故。即是一身摄一切佛身。身平等故。亦显一乘摄诸义尽。何故多宝为证非余佛耶。论云多宝者示现一切佛土同宝性故。欲明事中报化佛等土同为宝性。亦表所诠理妙清净无差别故。

经。其佛本行菩萨(至)赞言善哉。

赞曰。二陈本愿。

经。彼佛成道已(至)起大塔。

赞曰。三彰诫敕。

经。其佛以神通愿力(至)善哉善哉。

赞曰。四愿遂也。

经。大乐说(至)善哉善哉。

赞曰。三结告也。

经。是时大乐说(至)见此佛身。

赞曰。上辨因由。下明开塔有四。一请。二答。三重请。四许开。此初也。

经。佛告大乐说(至)乃出现耳。

赞曰。下答有二。初陈多宝本愿。后召化佛。此初也。彼佛说经塔涌为证。塔开佛现化佛为证。又我塔开假分身以邀重。我今证说。明此经而可信故。愿彼佛分身佛集方可塔开。

经。大乐说(至)今应当集。

赞曰。此召化佛。问一佛所化不越三千。何故分身遍十方界。答随顺初见且说三千所化。上位不同何得分身不广。又身无异他即我身。

经。大乐说(至)礼拜供养。

赞曰。此重请也。

经。尔时佛放(至)国土诸佛。

赞曰。下许开。有二。初集分身。后正开塔。尔时释迦牟尼佛见所分身佛悉已来集下是。初文有四。一此光照去。二彼佛言来。三变土延宾。四持华慰主。是时诸佛各在宝树下是。问佛之分身圣心极鉴。何必要须光照方始言来。答佛之分身不假光而应集。但以欲令此生远见故放光以照之。又若不召而来。众生不知佛之神力。为令知佛神力及所说而可重故。放光照之。言一光者表说一乘无余二故。此光照去中有二。一东方。二例余方。初文有六。此初见佛。问何故须现无量佛耶。论云示现彼此所作业无差别故。彼此佛业教化众生。初权后实。所作同故。

经。彼诸国土(至)宝网罗上。

赞曰。此文有三。一土相。二眷属。三覆盖。何故须照一切佛土清净耶。论云示现诸佛实相境界中。种种宝间错庄严故。表一乘中具万德故。幔音莫半反。在傍曰帷在上曰幔。若覆作鞔。武安反。幔上安网以宝为之。如幔之饰故言网幔。

经。彼国诸佛(至)为众说法。

赞曰。此文有二。一说法。二助化。

经。南西北方(至)亦复如是。

赞曰。例余方也。

经。尔时十方(至)如来宝塔。

赞曰。第二彼佛言来。

经。时娑婆世界(至)悬诸宝铃。

赞曰。第三变土延宾。有四。一变大千。二佛便坐。三又广变。四佛方安。初中复二。初变土后移人。此初有三。初现净。次灭秽。后香华林。薮者散木为林。泽无水曰薮。何故变秽为净耶。论云示现一切佛国土平等清净故。释迦为恶众生现故。有此不净如无垢称说。问何故多宝塔升不变净土。分身佛集始变净土。答多宝示顺二乘现居秽土之相。分身为顺菩萨所以始变净土。又多宝顺二乘之往位故居秽土。分身顺二乘之后成故居净刹。主变有三时客坐有二位。问何故主人须三变土。答欲显分身佛数多故。又显次第至三极者。显此一乘三乘极故。又显本秽凡夫位也。初变大千表至声闻。次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表至独觉。后更变二百表出二乘至一乘位极满足故。问客佛世尊何须再坐。答欲令三变至于道故。若尔何故不三坐耶。答再证法华文义深故。又并多宝即是三坐。三证三变。

经。唯留此会众(至)置于他土。

赞曰。此移人。根熟堪闻故留。无缘不堪故去。

经。是时诸佛(至)而挍饰之。

赞曰。第二化佛便坐。有三。初佛.侍俱来。次树.座之相。后佛座不足。此初二也。问何故诸佛各唯一侍。答证经开塔不假侍人之能。传讯.轨仪一人足办。问侍者何处坐。答何须坐。问何故净名待客座假灯王。释迦延宾侍者无坐。答彼俗此佛。故事不同。

经。尔时诸佛(至)犹故不尽。

赞曰。此佛坐不足。

经。时释迦牟尼佛(至)皆令清净。

赞曰。下第三又广变。有二。初一变二百。后一变二百。已到.未到佛有异故。初文有五。初变土量。二变恶生。三变净相。四变恶土。五变土严。此初也。放光警觉有缘召佛。十方皆照。坐.佛必须齐等设座唯在八方。

经。无有地狱(至)置于他土。

赞曰。变恶生。

经。所化之国(至)以为庄挍。

赞曰。变净相也。

经。亦无大海(至)诸山王。

赞曰。变恶土也。亦有解云。下言令菩萨于鹫峰山散花者。不变会处故。所以上言唯留此会。此理不然。上言唯留此会众堪闻法故。五趣皆移。岂复待客变土为净。独留山处杂秽以示于客。必无此事。据实山处亦变令无。下言令于山中散花者。说旧山处故。又以净覆秽名之为移。未发心见秽已发心见净。隐秽彰净名之为移。移相移心故。但言移诸天人置于他土。不言移恶处置他土故。设诸人天亦似移故。又下文殊龙宫将出花现山中。何处有山已移之。故大般若经第三卷云三千大千世界。苏迷卢山.大苏迷卢山.轮围山.大轮围山。大苏迷卢即成上位佛土中有。

经。通为一佛国土(至)遍布其地。

赞曰。变土严也。宝交露幔者。幔以承露。以宝交杂饰于露幔。又以宝交饰或显露。或以幔覆之。又以宝交杂覆露于幔皆名露幔。

经。释迦牟尼佛(至)遍布其地。

赞曰。此第二变二百。文亦如前。

经。尔时东方(至)来集于此。

赞曰。下第四佛方安处。有三。初一方安。次例余方安。后遍满安。此初也。

经。如是次第(至)遍满其中。

赞曰。例余方安及遍满安。

经。是时诸佛(至)亦复如是。

赞曰。集分身中有四。此为第四持华慰主。有二。初明遣使。后明例遣。恐文不同故更重例。初举一方诸佛。后例七方。初文有三。初告去处。次令传语。后教散花。赍音节稽反持遣也。切韵作赍。掬音渠竹反取也。物在手应作匊。

经。尔时释迦牟尼佛(至)住虚空中。

赞曰。下正开塔。有三。初事讫住空。次时众起睹。后释迦正开。此初也。塔涌在空故随塔住。

经。一切四众(至)一心观佛。

赞曰。时众起睹。

经。于是释迦牟尼佛(至)开大城门。

赞曰。佛正开也。作吉祥兆故用右手。钥音以灼反。玉篇门键也。说文关下杜也。方言关东谓之键。关西谓之钥。钥是古字耳。有作籥。字林书俗作僮。笘也。何承天纂文云。关西以书篇为书籥。非此义。

经。即时一切众会(至)而来至此。

赞曰。第二大段开塔听说。证经之可重中。下第三段明见赞。有二。初见身闻言。后赞叹散华。此初也。

经。尔时四众等(至)及释迦牟尼佛上。

赞曰。赞叹散华。

经。尔时多宝佛(至)可就此座。

赞曰。长行中。下第二大段募众说经陈方付嘱。有三。初塔中同坐。次众处空中。后劝说付嘱。初文有二。初命后坐。此命也。

经。即时释迦牟尼佛(至)结跏趺坐。

赞曰。此坐也。问何故。二佛同坐一座。论云示现化佛.非化佛.法佛.报佛等皆为成大事故。即为成一大因缘。又表三乘同坐一乘之床。众生亦同一乘座故。

经。尔时大众(至)俱处虚空。

赞曰。下众处空中。有二。初请。后引。此初也。

经。即时释迦牟尼佛(至)皆在虚空。

赞曰。此引住空。表闻一乘住佛果故。

经。以大音声(至)付嘱有在。

赞曰。劝说付嘱也。此乃释迦之所募劝。准偈当知。

经。尔时世尊(至)不勤为法。

赞曰。下四十八颂。分二。初十二颂。颂前塔涌.闻法证经胜妙。后三十六颂。颂前募众说经陈方付嘱。初中复二。初一颂半塔涌印说。奖劝众人。后十颂半开塔.听说以劝众人。此初也。

经。此佛灭度(至)常为听法。

赞曰。下开塔.听说以劝众人。有二。初二颂因缘。后八颂半颂开塔。不颂前第三见赞。此初也。梵云阿僧企耶。此云无央数。央尽也。有作鞅于两反。说文颈靻也。非此中义。靻音之列反。此本在在所往。有云在在所住。在在已住。复言所住文义便重。故应从此言在在所往。所往至处.及所在处也。

经。又我分身(至)令国清净。

赞曰。下颂开塔。分四。初三分身集意。一颂变土。二颂半佛坐。二颂显身出香利生住法。此初二也。

经。诸佛各各(至)然大炬火。

赞曰。佛坐也。炬音其吕反。玉篇束薪灼之。

经。身出妙香(至)令法久住。

赞曰。显身出香利生说法。或释迦自出。或分身出香。乍长读文似分身出香。长行但有释迦烧香以待客。非客出香以设主。故此应知非定客出。如风摧枝化人从已如风靡草易可成故。

经。告诸大众(至)当知此意。

赞曰。下三十六颂颂前募众说经陈方付嘱。中分三。初九颂半陈募说经。次十九颂对比胜劣。后七颂半重募诸人结成胜行。初中有三。初三颂半募持.读.诵者令其自誓。显现在佛知彼之心。次四颂募护法者令其自愿。后二颂募说法者即为见我等劝令发愿。此初也。

经。诸佛子等(至)诸世界者。

赞曰。募护法者令其自愿。分四。一颂募护法。一颂护法即为供养我及多宝。一颂说多宝护法。一颂护法即供养化佛。

经。若说此经(至)宜发大愿。

赞曰。此二颂。一颂募说法者。即为见我身多宝及化佛。一颂.劝令发愿。

经。诸余经典(至)是则为难。

赞曰。下十九颂对比胜劣中分六。初五颂对比说难。次二颂对比书难。次二颂对比读难。次二颂对比为一人说难。次三颂对比听难。后五颂对比持难。此初也。初四举易。后一对比此经难信难解难入。理智深妙故陶练难成。不同前四神通可得。掷音直炙反投也。古作擿。

经。假使有人(至)是则为难。

赞曰。此对比书难。把音蒲巴反。或作爬搔也掊也。今取掊音薄友反。

经。若以大地(至)是则为难。

赞曰。此对比读难。

经。假使劫烧(至)是则为难。

赞曰。此对比为一人说难。

经。若持八万(至)是则为难。

赞曰。此对比听难。

经。若人说法(至)是则为难。

赞曰。下五颂对比持难。中分二。初三颂对比。后二颂结成持胜。此初也。

经。我为佛道(至)则持佛身。

赞曰。结成持胜。

经。诸善男子(至)自说誓言。

赞曰。下七颂半重募诸人结成胜行。分五。一颂半募持邀誓。一颂半顺佛心。一颂半顺正行。一颂绍佛位。二颂利世间。此初也。

经。此经难持(至)诸佛所叹。

赞曰。叹顺佛心。

经。是则勇猛(至)无上佛道。

赞曰。顺正行也。梵云杜多此言除弃。讹云头陀。此有十二如瑜伽声闻地说。

经。能于来世(至)住淳善地。

赞曰。此绍佛位。决定信厚名淳善地。有本为纯字唯是善也。

经。佛灭度后(至)皆应供养。

赞曰。此利世间。初一是智眼后。一应受供。华严经云。若以三千大千界 顶戴一劫中不动 彼之所作未为难 信是法者为甚难 大千尘数众生类 一切供养诸乐具 彼之功德未为难 信是法者为殊胜 若以掌持十方刹 于虚空中住一劫 彼之所作未为难 信是法者甚为难 十佛刹尘众生类 一切供养诸乐具 彼之功德未为难 信是法者为殊胜。

法华经玄赞卷第八(末)

天承元年(辛亥)四月廿四日法隆寺三经院药师寺善明房得业仁奉读受了。

僧觉印并摄释共之

保安三年六月九日书了法隆寺僧觉印之。

同年十二月十九日以兴福寺圆如房之本移点已了僧觉印为令法久住往生极乐也。

朱者皆点本也高名书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