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妙法莲华经玄赞

卷第六(末)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六(末)

沙门基撰

信解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难。来意有二。一云鹙子上根闻法说而喜领。四人中品。承喻晓而忻悟。故譬喻后信解品生。二云论解七种具足。烦恼性众生有七增上慢。为对除此说七譬喻。中前品为第一。求势力人。起颠倒求功德。增上慢。求人天妙境界果报。为此说火宅喻。此品为第二。求声闻解脱人。一向增上慢。云我乘与如来乘无别。以如是颠倒取对治。专求声闻解脱。为此说穷子喻。前以无为乘及后乘无异说乘是一。劝令入于大乘。彼便迷执。今说如长者之比穷子。有为乘及初乘是异。劝令舍于执著。故前品后有此品生。

释名者。略有四门。一除疑名信。破迷名解。解音鞋买反。四人昔疑自不作佛。故于菩提心不喜乐。便于正觉亦不能悟由斯在坐身体疲懈。既闻喻说同前鹙子。疑悔皆除。故称信解。信即忍欲之净心。解乃印希之妙智。信已作佛解佛说意。二信除不信。解破不解。昔即解三而不信一。或信三而不解一。今乃解一而亦信三。解三而亦信一。心净复知故名信解。信即能了之心净。解乃所达之理明。解深信浅初后并说。由信故为入大乘之基。由解故作证真宗之本两能双举故名信解。信即印顺所闻之名。解乃悟趣权实之称。于权于实俱信俱解。三信显由他。解明自悟。前云其余声闻信佛语故随顺此经。非已智分故显由佛四人方信。既有信已自比解生。故名信解。信则顺他以心净。解乃显已而能知于人。于法并信并解。四信.解二言各有所简钝根正见信而不解。利根邪见解而不信。利根正见亦信亦解。钝根邪见不信不解。又初心凡夫信而未解。十地菩萨证解已信。地前趣入由信而解。一阐提辈不信不解。今为双简。是信之解非信不解非解不信。信而解故名为信解。皆取第三句。信者定趣之净心。解乃悟会之深智。于教于理俱信俱解。是比解故。随增义者解教实权之趣。信归一乘之旨。于理未证故不说解。以义通论俱缘教理。亦信亦解持业为名。解妨者。依毗婆沙说声闻有三品。上根唯一。谓舍利弗。独六十劫曾练根故。中根亦一。谓大目连。所余声闻皆属下性。何故今时四人领悟并为中品。答鹙子先悟。未爽彼宗。四人中根。何乖此理。望声闻以比况。中品独是目连。发向大性以归心兼四人而何爽。且如悟空善现.辨说满慈.持律婆离.头陀迦叶。各有一胜何必齐能。故四皆中未乖真趣。问何故七喻论名穷子。经中题品乃言信解。答信解为本方能说喻。论从破病穷子为名。经从根本法名信解名据胜立。未劳为例。

经。尔时慧命(至)欢喜踊跃。

赞曰。此品大文有三。初叙四人之喜敬。次申四人之领述。后陈四人之荷恩。下颂中云。世尊大恩下是。初中有二。初明欢喜。后明虔仰。此初也。慧命者应云具寿世俗之徒皆爱身恒之寿。圣者之辈并宝智慧之命叹愿双成故言具寿。单言慧命义便阙也又真谛般若名净命据断德惠命据智德今言具寿双显智断二德单言惠命义阙也。余三以姓为称。简小以大标名。善现以德彰题。但以慧命标德。近闻喻说得未曾有。远闻授记复生欢喜。踊跃义通近远俱说。或未曾有法即是授记。

经。即从座起(至)而白佛言。

赞曰。此明虔仰表有九义。一从坐起表从二乘发大心故。二整衣服表具任持菩萨戒故。三偏袒右肩表作一乘吉祥事故。四右膝著地表降昔执二乘心故。五一心表专求大不受余经一句偈故。六合掌表心冥佛说识权实故。七曲躬恭敬表自身心皆俯顺故。八瞻仰尊颜表心观教理。睹法化二身故。九而白佛言彰信解故。

经。我等居僧之首(至)三藐三菩提。

赞曰。下第二段申四人之领述。初长行后偈颂。长行有三。初法领。次喻领。后合领。法领有二。初彰昔不悕。后显今获得。我等今于佛前下是彰昔不悕者。佛昔说权我得权故。法华会前未悕得证一乘实法而当作佛。今获得者今闻一乘当得作佛。领佛初权后实化故。初文有二。初略后广。此略有四。一居僧之首。望重位隆。二年并朽迈。齿过力屈。三自谓已得涅槃。苦尽心泰。四无所堪任。性拙情疏。由此四义不复志求。无胜进意故昔不悕。

经。世尊往昔(至)心不喜乐。

赞曰。下广不悕。初谈往事后释所由。此初也。初中复二。初但修自行。佛说般若等时。唯念空.无相.无作等是后不乐大乘。于菩萨法等是。世尊往昔为诸菩萨说般若时久。我不欣悟身有劳倦。遂作三观。其空摄二行谓空无我观众生为空。无相摄四灭谛四行。观涅槃为无相。无作即是无愿摄所余十行。苦谛下二。集道各四。观诸有为一切无愿。此通有漏无漏。三慧所摄。不言三昧故。余义皆如瑜伽第十二略纂释。此依声闻三种观。说不说菩萨观也。于菩萨法。谓三十七菩提分法。略为七位。一四念住。身.受.心.法。以慧为体。谓由念力慧于境住。二四正断。谓律仪断.断断.防护断.修习断。以精进为体。精进起用能修断故。三四神足。谓欲.勤.心.观。以定为体。为此四种而修定故。四五根。谓信.勤.念.定.慧。如名以五为体出生善故。五五力。体即五根。难屈伏故离根别立。六七觉支。谓择法.精进.喜.念.定.舍.轻安。三是别境。择法念定。三是善数。勤.舍.轻安。一是遍行。谓喜。七八圣道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精进。其正思惟以慧为性。能发语言通佛有故。正语正业以无嗔痴所发身语为体。无贪所发名为正命。离五邪命故。俱以无表色思为体。余如自名。三十七种合体有九。一慧.二精进.三定.四信.五念.六喜.七舍.八轻安.九无表色遍行有一。谓喜。别境有三。谓念.定.慧。善有四谓信.勤.舍.轻安。色法有一。谓无表。如无垢称疏。菩萨所修与声闻异。故菩提分名菩萨法。第二游戏神通者。华严经说。菩萨有十法名游戏神通。一现舍天寿。二现受生。三现为童子种种戏笑。四现作出家。五现作苦行。六现向菩提树。七现降魔。八现乐寂静成无上道。九现转法轮。十现入涅槃。与论所说八相有异。第三净佛国土者。无垢称经第一有十八种因合为八类。谓发起无上菩提心.纯意乐.善加行.增上意乐此四各如自名。六度为六。合名止息。四无量四摄事。巧方便。菩提分。此四合名发起。凡所修善皆修回向。此如自名说息无暇自守戒行十善业道。此三名寂静。彼经香台品说八。一思于有情作诸善事不希善报。二思代彼受苦。我之善根悉回施与。三思于有情其心平等心无挂碍。四思于有情摧伏憍慢敬爱如佛。五信解增上。于未闻经无疑无谤。六于他利养无嫉妒心于已利养不生憍慢。七调伏自心常省已过不讥他犯。八恒无放逸常勤修善。此是八法无毁无伤。从此命终生余净土。广如净土章中所说。第四成就众生者外化利物。诸利他行。此中即是七地四菩萨行。谓菩提分行。此名菩萨法。诸神通行。波罗蜜行。此名净佛国土。成就有情行。于此四种大乘之中不生一念好乐之意。无堪趣故。

经。所以者何(至)好乐之心。

赞曰。此释所由有二。一道已满无苦心安。二年已迈齿过力屈。故于大法既非已望无一乐心。

经。我等今于佛前(至)不求自得。

赞曰。显今获得。获得大乘当作佛也。有三。一得记心领总领初周。二闻法生喜。别领喻说。此二领悟。三庆获善利。无量珍宝即大乘也。

经。世尊我等今者(至)以明斯义。

赞曰。下别陈喻有二。初总谈说喻。后正陈喻词。此初也。以佛前言诸有智者以喻得解。故今亦以喻领佛意。

经。譬若有人年既幼稚。

赞曰。下陈喻词有二。初喻昔不悕。后喻今获得。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下是。即是初喻昔住权而不悕。后喻闻今实而获得。初文有六。一最初发心喻。二舍父逃逝下退流生死喻。三年既长大下中还见佛喻。四父母念子下不肯修大喻。五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下化以二乘喻。六世尊尔时长者有疾下示大不悕喻。此即初文。初之四段同前所说。二万佛所。化以大乘。第五段方便引导生我法中第六段法华会前为说般若。但念空等不生欣乐。今获得中方是令忆本所行道。为说法华。幼者弱。稚者小。最初为十六王子时。教发大心尚密说故。未广修行名为幼稚。

经。舍父逃逝(至)五十岁。

赞曰。第二退流生死喻也。对法引经云。若有成世间增上品正见。虽经历千生终不堕恶道。彼据上品最初发心。今说下品发心是以退流生死。心未坚固不专乐佛名为舍父。背教违理常行恶行。喻如逃逝。逃者避也。逝者往也。行也去也。他国者生死也。久不可乐故。佛法为自国久令安乐故。涅槃经中。以佛法为他国非已分故。生死为自国是已分故。以此以彼相待不同。此以有性及发心已后为自他。彼以无性及未发心前为他.自亦不相违前虽以三界总为佛之大宅。今以为他国者。染.净体殊国分他.自。又依凡说亦不相违。又依大悲生死为宅。若依大智乃称他国。下喻说中总有五国。一久住他国。二遇向本国。三乃遍他国。四经历国邑。五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初及第三以生死为他国。第二以佛法为本国。第四亦总说佛法说法利宽如国。第五即人王之国。或喻佛法国之四众。或十乃至五十者驰流五道。名言种子各十业道之所资故。

经。年既长大(至)遇向本国。

赞曰。下第三段中。还见佛喻。即是未退大菩提心。前更重见佛。世世已曾从佛化故。此前逢佛皆化大乘。文有其三。初子长还国。次父先求觅。后子遇到城。此初也。于中有六。一根性渐成年既长大。习种姓也。二未修福.慧加复穷困。三轮转四生驰骋四方。四规出苦道以求衣食。五闻思慧心。由种姓逼日日善生渐渐游行。六幸逢佛法遇向本国。初教发大心。虽退流生死。今者还遇佛法内住。顺昔所修名到本国。驰奔。骋走也。

经。其父先来(至)中止一城。

赞曰。第二父先求觅。有三。一求子止城。二资财甚众。三客利丰广。此初也。父者化身。佛虽先来已经化导。众生自退。故名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生死中也。城者大乘。无垢称经云。为护法城。今以大乘法为城也。将说大乘以教发心故。城喻大乘法。

经。其家大富(至)悉皆盈溢。

赞曰。下资财甚众。有八。此中有二。一七宝喻七圣财丰足。二有为仓无为库。诸德悉皆盈溢。博物志云。松脂入地千年。化为茯苓。茯苓千年化为虎魄。一名红珠。广志曰。此物生处其上及傍不生草木。深者八九尺。大如斛。削去上皮中成虎魄有汁。初如桃胶。凝坚乃成其器。西方人用以为碗。

经。多有僮仆(至)牛羊无数。

赞曰。此有六种。一调伏烦恼为僮仆。驱策随心故。二方便善巧为臣佐。三妙愿及力为吏民。四五通。为象马。五五乘为车乘。六八万四千众行为牛羊无数。

经。出入息利(至)亦甚众多。

赞曰。此客利丰广。真俗谛教名入出利。入佛法中出生死故。或三乘教名出出生死故。人天教为入入生死故。令善渐生故名为息。息者长生之义。为愍众生教被生死故遍他国。三乘圣众处处。宣扬佛之正法。名商估贾客。宣尼云。求善价而估之即同于此。此类非一名众甚多。商者说文行卖也。玉篇通四方之珍异曰商旅。有作商商量也。非此义估音公户反字书无此字。唯尔雅郭璞音义释言。注中商贾作此字。切韵估市税也。贾者坐卖也。周礼九职。六曰司市。掌以商贾。以通货贿郑玄玉篇。通物曰商。坐卖曰贾。白虎通曰商之言商。商其远近通四方之物以聚之也。贾者固也。言固物以待民来求其利也。贾亦通语耳。故左传荀[勞-力+(乞-乙+止)]之在楚。郑贾人褚中以出之。史记阳翟贾人往来贩贱卖贵是也。客通名耳。

经。时贫穷子(至)所止之城。

赞曰。子遇到城。内道三乘名为聚落。此为总句。所有说法。神通之事名为国邑。此中意说。遍游内道以求出要。名游聚落。前文已说子长还国归佛法讫。故知。聚落不通外道。或听说法之浅深。或观神通之胜劣名历国邑。国宽喻说法。邑小喻神通。识众圣以否藏。还至佛法大乘教内名到父城。依后解云。幸逢佛法。初听大乘名到父城。佛自住大乘故。即是中途还逢大乘。

经。父每念子(至)心怀悔恨。

赞曰。第四段不肯修大喻。有四。一父恒念子。二子见惊走。三父令急捉。四子遂忧惶。初文有二。初总明思念。后别明思念。此初也。五十年者驰流五道。未曾向人说如此事者。我自昔来未曾对众说我曾教发大乘心。今者常念。望欲与之大乘财宝及一乘乐。但窃思念不彰于言。悔不早觅子教。恨子不早觅我故名悔恨。

经。自念老朽(至)每忆其子。

赞曰。下别思念。有二。初念付财。后念己乐。此初也。修行日久道先圆故名为老朽。福慧无穷故多财物。虽有菩萨。未化声闻令继佛位故言无子。或子少故亦名无子。一旦终没示入涅槃。大乘财物悉皆丧失。彼机未熟无所委付权实之法。是以悲深每恒念子。

经。复作是念(至)无复忧虑。

赞曰。此念已乐。无子付财。所以忧虑。子脱顺领岂不乐哉。坦音他但反。安和之义。

经。世尊尔时(至)住立门侧。

赞曰。下第二段子见惊走。有三。初到父门。次明见父。后明却走。此初也。佣音余封反亦赁也卖也。身心精进以求出要。心如佣赁展转。非是本心故求大乘。种姓所排幸至大乘。名遇到父舍。以大乘种子近生远熟故幸初逢。于中更值了义大乘名到父舍。大乘教.行能诠于理。能证于果名之为门。彼时未能专求普习行行证果。但知总相片听少教。修微少因名为门侧。时未全能听习大教行大乘行。示当亦听行故名为立。片时安处名之为住。又小机未会于大。不名正入其门。微亦信习故名门则。上来乃以佛法为国。于中一切大乘为城。大乘之中真实了义中道大乘名为父舍。即以教.行名之为门。

经。遥见其父(至)恭敬围绕。

赞曰。下明见父。有七此文有二。一见父安坐。二贵贱承奉。由去大乘不退位远。去真理远义名遥见。佛以四无畏为床。亦四静虑为床。以无贪.无嗔为宝机。以承戒足戒学迹故。具戒学者为婆罗门。慧学者为刹利。定学者为居士。又大乘.独觉.声闻三乘之众恭敬围绕。

经。以真珠璎珞(至)侍立左右。

赞曰。此文有二。一严饰身体。三念住为珠璎。二臣佐供卫。妙愿及力为吏民。示现调伏烦恼为僮仆。心持四摄为执白拂。体洁除垢故不离身心。名侍左右。

经。覆以宝帐(至)威德特尊。

赞曰。此中有三。一庄严外物。二出内财产。三结类尊高。四无量为宝帐。七净为华。总持为幡。五分法身及妙定润其身心。如香水洒地。教他以七觉如散众华。外用万行。以为严莹如列宝物。上名庄严。

外施法财名出。身自蕴德名内。取以释内内自取故。与以释外外与他故。又出内如前。众生机熟名取。佛应时化名与上为出内。

有如是等下结类尊高。洒音切韵所绮反扫也落也。又所买反。通俗文以水敛尘曰洒。玉篇汛也汛音思见反散也。此是初现化身净土胜妙之相。故子见走未见报身。亦非秽土。

经。穷子见父(至)悔来至此。

赞曰。此明却走。有三。一悔来。二起念。三疾走。此初也。见者比知非眼见非智证。以闻思比知也。十力。无畏名大力势。或以眼见佛大神通名见力势。非已能修非已能证故怀恐怖。此见化身。净土之相。由劝作佛。思不能行。求之当证名悔来至此。

经。窃作是念(至)强使我作。

赞曰。此起念也。王者法身王。等者。报身。等是相似义。或王者法之王。王等者如世之王。非我精勤之所能证。名非佣力得物之处。贫里者二乘也。不如往彼勤苦身心纵任有地。地即依止生长道处。肆音息利反。伸也陈也。伸陈役力得自纵任义。福慧可求名衣食易得。若久住大乘。佛脱强抑劝我修作非我所乐。此乃未退大前作此思念。强音巨良反抑也。或其两反及其亮反。

经。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赞曰。此疾走也。自揣不能修行大行。速退大心规求作处名疾走去。此时犹未住二乘中。

经。时富长者(至)心大欢喜。

赞曰。自下第三父令急捉。有三。一见喜。二念生。三令捉。此初也。识大乘姓近生缘熟。故见生喜。

经。即作是念(至)犹故贪惜。

赞曰。念生也。而忽自来其根熟故。甚适我愿顺本心故。我虽年朽。道成久故。犹故贪惜大悲深故。爱子情恋大悲深重。故言贪惜。

经。即遣傍人(至)疾走往捉。

赞曰。令捉。有二。初追后捉。理本绝言。以言显之不称正理。教名傍人一乘教也。或行可修名为正主。教且开悟故名傍人。悲心疾起名为急追。令入大乘顺先所习名曰将还。悲教急化故言使者疾走往捉。

经。穷子惊愕(至)何为见捉。

赞曰。自下第四子遂忧惶。有三。一子惊愕。二使逾急。三子闷绝。此初也。心不悕大行名惊愕。愕音五各反亦惊也。心口不伏修行求退。名称怨大唤。我情不欲大名不相犯。无端强授我之大乘名何为见捉。

经。使者执之逾急强牵将还。

赞曰。此使逾急。悲心击故教被弥切。抑令修学名强牵将还。用为今时入大乘之因。所以逼之。非佛于时不知根器而抑将还。

经。于时穷子(至)闷绝躄地。

赞曰。子闷绝也。情不乐大无所伤犯。名念无罪。不令我学小。返拘以大乘名被囚执。菩萨苦行实难可行。过已力分。恐将苦已名必定死。心弥不乐名转惶怖。休心不学退入生死名闷绝躄地。地者生死处故。擗音房益反抚心也。今既倒地正应作躄。亦有作僻。邪僻之义。非此中理。

经。父遥见之(至)莫复与语。

赞曰。下第五段化以二乘喻有六。一教发权心。二穷子欢喜下彼兴小意。三尔时长者将欲诱引下令修脱分。四尔时穷子先取其价下子遂依行。五其父见子愍而怪之下劝入善根。六即时长者更与作字下便成圣位。初文有二。初令放后使放。令放有二。初标止被大化教发权心。后释所由。此初也。子行犹远名父遥见。昔者已云遥见父故。且止大教暂示勿被。故言不须。莫抑授大乘令修大行。名勿强将来。用二乘权巧三归五戒之教。以被其心。如冷水洒面。且令悔灭。制伏十缠之惑。暂息八难之苦得生人天。少渐厌苦复本所忻名得醒悟。停授大乘莫复与语。醒醉除也。此时似醒入圣真悟。

经。所以者何(至)云是我子。

赞曰。释令放意。识声闻性远生近熟名知意劣。自德甚大彼怯能成名为子难。豪健也。淮南子智出万人谓之豪。亦为[敖/力]字。难音奴旦反患也痾也。知有大姓名审知子。堪当继位。隐密潜化名为方便未告大众云先我化。有大乘因言是我子。

经。使者语之(至)随意所趣。

赞曰。此使放也。大教停被。任学二乘名随所趣。

经。穷子欢喜(至)以求衣食。

赞曰。第二彼兴小意。适本机宜故欢喜。初发小心。故名得未曾有。从生死中发趣二乘菩提之意名从地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二乘功德少故名贫里规无漏法名求衣食。

经。尔时长者(至)无威德者。

赞曰。第三段令修脱分。说五停心.念处等故。文有二。初密遣二人。后二人依教。初中有三。一遣二人。二令传语。三拟问答。此初也。实无二体。设有二乘之教故言密遣。方便之教但化二乘故言二人。智慧狭劣名色憔悴。神通不大名无威德。或教偏故色悴。理阙故无威。或自德阙而称悴。他利寡而无威此皆发小心后。初教行二乘行时。广雅作憔悴。切韵三苍作憔悴。愁忧患也病也。玉篇亦作悴忧也伤也。

经。汝可诣彼(至)将来使作。

赞曰。令传语也。教令彼闻名汝诣彼。方便渐化故。言徐语。二乘学地名为作处。无漏之法胜过初教人天之善。名倍与直。彼心能遂而修学者。劝来修学名使作也。

经。若言欲何(至)亦共汝作。

赞曰。此拟问答。彼设若问修行何法。答言除粪。断烦恼也。修行大乘如作宝器。学小乘者犹如除粪不但行能断惑。教亦助断。借威势故故言供作。

经。时二使人(至)具陈上事。

赞曰。二人依教也。以教扣机如求穷子。以法称器。令彼闻知。故言得之。述断烦恼名陈上事。

经。尔时穷子(至)寻与除粪。

赞曰。此第四段子遂依行。先取价者。初发二乘菩提之心学闻思慧。此真胜德名为取价。后位方始作五停心.念处观等。渐折伏烦恼名寻除粪。与者为也。顺用佛言故名寻与。

经。其父见子愍而怪之。

赞曰。自下第五劝入善根。有三。一心伤。二身近。三共语。此初也。愍无相好.福慧。怪无求大之心。

经。又以他日(至)污秽不净。

赞曰。下身近有二。一见子。二身。同此初也。除粪已上是远世化。解脱分满位。见子愍已后是近世化。创教令入四善根位。异前解脱分名为他日况此皆是多劫修行。分位既异。故别说时。知根未熟潜施密化。又不以大乘教被。但以二乘生空教化。故言于窗牖中。不正视故。牖者导也。向也。将成道时方向鹿园。相见。此乃犹未是今生事。故名遥见。或由彼去圣位尚远亦名遥见。未得胜福故名羸瘦。羸弱也。不得胜智故名憔悴。烦恼名粪土。恶业名尘坌。坌音蒲闷反尘秽也。[土*孛]土曰坌。苦果名污秽。合此三种皆名不净。

经。即脱璎珞(至)除粪之器。

赞曰。此身同也。化身具德相好圆明居净土中。子见惊走。今现秽土秽垢尘身。化相隐之。如脱璎珞严身之具。亦如神力隐身常光但放一寻。非佛胜身相好但尔名脱上服。相同有漏名著粗弊垢衣。示有烦恼.恶业。如尘坌身。先说权教名为右手。用之先故。除粪器者二乘因行伏烦恼故。以教诠显义同手执。佛自示同断烦恼行。说权教故。

经。状有所畏(至)得近其子。

赞曰。下共语。有二。初总与语劝勉。后别与语教示。此初也。示怖众苦。慈悲接引如状有所畏。示现.教导.赞励.庆慰.劝行精进。名语勤作。此乃世世从佛化时故得近子。

经。后复告言(至)当加汝价。

赞曰。下别与语教示。有三。一不令西东。二随须即与。三假称父子。此初也。咄音当没反。说文相谓也。字书吐也。今取相谓。呼也。勿复退堕却入生死修外道法。名勿余去。加汝价者。与汝修慧四善根故。加于前位闻.思慧故。

经。诸有所须(至)好自安意。

赞曰。此随须即与。瓫器谓禅定。米面谓解脱.胜处.四无量等。因定所有诸功德也。此位亦学分修习故。盐醋谓生空本.后有漏二智。犹如盐梅调和诸味。此智亦尔调功德故。决意忻趣勿生疑难。老弊使人者。二乘之五通.四种神足作用弱故。立老弊名。以与汝等。汝可勤学以自安意。此说利根超得果者。次第得果者。瓫器谓初未至定米。面谓四谛.五根.五力等观。盐醋谓生空无我等行相。老弊使人四神足等。曾解脱分位所修之法。

经。我如汝父(至)如所生子。

赞曰。假称父子也。初标。后释。我道满名老。汝道软如少。父子之情既切。眷念之意逾深。既以如父子之言。亦何忧于困乏。亦不自轻己。专求出要名无欺。身常精进名无怠。心无烦恼嗔恨语无怨恶之言。此即折伏三业恶也。汝已能为方便谛观折伏烦恼。名都不见汝有如此恶。如余外道家修行之作人。亦都不见汝有诸恶。如我佛家初心凡夫之作人有所欺怠者。自今已后汝既近圣。如诸圣人我所生子。亦无有异。未得见谛仍非真子且名如子。

经。即时长者(至)名之为儿。

赞曰。自下第六便成圣位。有三。一初入圣。二住修道。三成无学。此初也。住凡位如假儿仍非是儿。入圣已是真儿方号为儿。故便作字。转亲近故此住初果。

经。尔时穷子(至)常令除粪。

赞曰。住修道也。此明金刚道前。虽得入圣欣于此遇。自知不及诸菩萨故。尚自谓是客作贱人。于二十余年喻二乘位。一一皆具无漏十法行。十业道。故常令除粪。恒断烦恼。或二十年者。加行.无间二位之中伏断除惑。或住修道。断上下界诸俱生惑。五下分结.五上分结。二类断故。或无间.解脱道断种.粗重二位别故。

经。过是已后(至)犹在本处。

赞曰。此明金刚道后。成无学已得亲近佛。识达生空同得解脱名相体信。入学佛法出利群生。无怖无染名无障难。又心相体信入.出二利亦无疑难。尚住二乘生空之理。不悕大果名止本处。是本所求所学处故。

经。世尊尔时(至)当体此意。

赞曰。下第六大段示大不悕喻。有二。初明示大后明不悕。初文复二。初标后释。此初复二。初知时后正告。有疾者十二年后众生烦恼展转增多。众生病故佛亦有疾。此于法华会前。知入涅槃时近所应度者皆将度讫名知死不久。菩萨.如来有为无为一切功德名仓库盈溢。溢满也。其中大乘许多二乘许少。如来许多。菩萨许少。无为许多。有为许少。所应取者自利万德。所应与者利他万德。汝应谙识悉应知之。述自先心当体此意。即令谙识大乘义旨.二利万德。此乃为说大般若等。令其识达大乘道理。而未付之教发大心。故奄含言当体此意。

经。所以者何(至)无令漏失。

赞曰。此释示大。如世父子身虽有异心事不殊。佛与二乘为不异者。一解脱等。二生空真如等。三意乐等。佛得众生平等意故。宜加用心求解大法。无令漏失勿忘不学。

经。尔时穷子(至)一餐之意。

赞曰。下明不悕。有二。初领而不悕。后犹住本处。此初也。须菩提等法华会前。领解空义。守护大乘。不愚于法知大乘理然无一念发大乘心。无悕佛果大乘法食一餐之意。故前说言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悕音虚机反。亦应作希希愿也。

经。然其所止(至)亦未能舍。

赞曰。此犹住本位。然其所止犹住二乘。二乘劣心亦未能舍。

经。复经少时(至)自鄙先心。

赞曰。下第二大段。喻今获得。有二。初父付后子获。世尊是时穷子下是。父付又二。一知时到二集众付。此初也。经少时者般若会后法华会中少长进故名为渐已。以解二空其意弘远名为通泰。通者开达。泰者安泰。成就大志者。昔发大心近生远熟故自鄙先心者。悔昔住小也。鄙者轻嫌轻嫌先时修小乘心。故鹙子先言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每自克责。正与此同。

经。临欲终时(至)皆悉已集。

赞曰。下集众付。有二。一命集二正告。此初也。今法华会去涅槃时才有五年。名将临命终。昔退大声闻之子会菩萨之亲族。国王等四喻四众也。或如自名即实彼类。

经。即自宣言(至)我之所生。

赞曰。下正告。有二。初牒昔后告今。忽于此间下是。牒昔有三。初牒最初发心。次牒退流生死。后牒权中余四久事。谓中途遇佛不肯修大。化以二乘示大不悕。此即初也。二乘作佛其事极难。故自宣之不遣余说。最初我为十六王子时。教之发大心。彼之善根我口所生。从佛法音而得生。故从佛法所生。尔乃是真生故。

经。于某城中(至)五十余年。

赞曰。牒退流生死也。某城者大乘也。最初一逢已教发趣大乘之心。若定性大乘及上品发心。未必退没今说不定姓及下品发心故。彼已复经退流生死故名某城。舍吾逃走。伶音郎丁反与零同。切韵伶者乐人。非此所明。俜音匹丁反。三苍云。伶俜犹联翩也。亦孤独貌。切韵若行不正。作竛竮。竛音郎丁反竮音普丁反亦作彾[彳*甹]。又行不正作跉[跳-兆+丁]。跉[跳-兆+丁]即令[打-丁+聖]音。今多作跉跰不知所说。有解云跉跰足履危险之貌。亦有本作跉俜字。此是孤单之状。或蹑五趣危险辛苦。或孤单辛苦驰流五趣舍佛等父母故名曰孤单。义虽可然不知何据。其跰音亦补诤反与迸同。跉不正迸散也。亦非此义。此中意言舍父母走常有不安。失侣孤危行不能正怖惧辛苦。

经。其本字某(至)怀忧推觅。

赞曰。此牒权中余四久事。中途既遇我我极谙委。世世从我所教化故。由此谙忆自他两名。昔住本城者。中途逢时还教大乘。故舍利弗修行。经六十劫方退就小。中间许时逢教大乘。故我住本城。怀忧推觅者。慈悲深故如似怀忧。见不肯修大乘。方便化以二乘。彼虽得果慈悲深故复示其大。而彼不悕。如是种种名为推觅。

经。忽于此间(至)是子所知。

赞曰。此告今也。佛地论说。法华会上不定种姓根机成熟。应舍分段受变易身回心向大。故言于此会遇得之。感应相符故。昔曾化以大乘。故言实是我子等。我之菩提.涅槃财物子所应得。是子所有。先所利他之出.自利之内功德。是子所知。我今皆付。

经。世尊是时(至)自然而至。

赞曰。此子获也。识自先来无心规佛。何期。根熟任运闻经当得作佛。名本无心有所悕求。佛果实藏自然而得。

经。世尊大富长者(至)我等为子。

赞曰。下第三段合领。有二。初合昔不悕。后合今获得。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下是。初文有五。第一合初发心。二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下合退流生死。三迷惑无知。下合不肯修大。四今日世尊令我思惟下合化以二乘。五然世尊先知我等下合示大不悕。不合第三中还见佛。中间逢佛亦是佛子。初逢亦子。故略不说。前喻具陈。世世从化前已有故。此初文也。子义如前。初教发心实住凡位。故言似子似圣真子。或此总相。说诸二乘似菩萨子。佛常说二乘亦是佛子。故鹙子前言今闻法华方知真佛子。

经。世尊(至)受诸热恼。

赞曰。二合退流生死。三苦者。一苦苦。二坏苦。三行苦。谓苦受自相。及顺苦受若根.若境.并相应法。五蕴一分是苦苦性。乖缘逼迫名之为苦。此苦即苦故名苦苦。即八苦中前之五苦。皆名苦苦。乐受自相.及顺乐受若根.若境.并相应法。于娈坏位能生忧恼故名坏苦。又由爱故令心娈坏亦名坏苦。五蕴一分是坏苦性。即八苦中。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皆是坏苦。舍受自相。及顺舍受若根.若境.并相应法.或于一时。由前二苦粗重所随。不离前二。无常易脱所随逐故。名为行苦。不唯舍受独名行苦。有漏五蕴全是行苦。即八苦中略摄一切五取蕴苦皆是行苦。如唯识第八缘生之中。诸文不同。由退流故。受此生死。或此不说昔日退流。但总相言三苦逼迫受诸热恼。

经。迷惑无知乐著小法。

赞曰。三合不肯修大。愚痴名迷。犹豫名惑。乐小法故不肯修大。

经。今日世尊(至)一日之价。

赞曰。四合化以二乘。有二。初依佛语得之不多。后叙小情遂以为足。此初也。思惟者。思修谛观。蠲亦除也。蠲除戏粪断烦恼障。勤加精进多劫专心。得至涅槃。一日价者。所获不多。大涅槃体三大劫得。名无数价。今六十劫即得解脱。岂非涅槃一日之价。又大涅槃三事圆满。名无数价。今乃唯得解脱。不得大慧法身。解脱之中唯得惑障解脱。不得智障解脱。唯得离分段生死解脱。非得离所知障及变易解脱。岂非涅槃一日之价。涅槃之体即解脱故。

经。既得此已(至)所得弘多。

赞曰。此叙小情遂以为足。穷贱心故。

经。然世尊(至)宝藏之分。

赞曰。自下第五示大不悕。有三。初知我乐小。佛不说我得。故不悕。二自得涅槃谓已满足。故不悕。三但为菩萨说不正为我说。故不悕。此初也。著弊欲者乐恶悕求小乘也。佛知乐小观根未熟。遂放舍我。不分明为我说我亦有佛分。故我不悕。佛无不择舍故择而舍我。

经。世尊(至)无有志求。

赞曰。自得涅槃谓已满足。故不悕也。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者。初说方便权教。意显真实一乘佛之智慧。由我已得涅槃价故。所以自谓满足。已为大得不知实事佛之智慧所以不悕。

经。我等又因(至)无有志愿。

赞曰。但为菩萨说。不正为我说。故不悕。有二。初标。后释。此标也。此说般若因佛智慧加持力故。随我等辈。为菩萨说。不正为我说。我等于此故不志愿。故瑜伽云。唯为发趣求大乘者说诸法空。正同于此。

经。所以者何(至)真是佛子。

赞曰。释第三不悕。知我乐小以方便力分明为我正说二乘之法。不正分明为我等辈说。亦应宜闻甚深般若。佛但奄含总相随我宣说般若等经。我等不知身有佛分。有佛种故真是佛子修学般若。由此愚故所以不悕大乘法也。

经。今我等方知(至)说大乘法。

赞曰。下合今获得有三。初知佛不悭大乘故得。次知佛唯以大乘化故得。后结领今得。此初文也。初标后释。文意可知。领方便品云。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亦无贪嫉意。断诸法中恶故。今知佛不悭。但我自乐小。不能学大乘。若有乐大乘心。佛则为我说。以不悭故。吝音力进反。鄙吝也。若惜作吝。惜已吝。故作鄙吝。

经。今此经中(至)大乘教化。

赞曰。此知佛唯以大乘化故得。今此经中。唯说一乘。故知但以一乘为宗。不说一身以为宗也。昔时毁呰声闻。但为化菩萨。令学一乘故。佛意既然。故我今得即领前言。如是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今此本言说于大乘今此经中。亦有本言说大乘法于此经中。义势相似。

经。是故我等(至)皆已得之。

赞曰。此结领今得。佛子得者。菩萨所得一乘因果。我今闻经发心求趣。如彼所得皆已得之。决定得故名皆已得。菩萨昔时初发心位如我今日。彼既究竟得。故我亦然名皆已得。理无异故。

法华经玄赞卷第六(末)

保安三年五月二十一日书写了法隆寺僧觉印之。

同年十二月六日以兴福寺圆如房之本移点已了。

本者皆点本也以朱书之也为令法久住往生极乐僧觉印为之。

大治六年辛亥正月二十九日丁卯申时奉传授善明房得业已了。

摄释等皆见之觉印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