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picture/mlogo.png)
风土地理类笔记。十六卷。清李调元著。约成书于乾隆后期。首记民俗,所录优美民歌,多为好诗。全书时有粤方言词语,首卷专条尤为丰富。方言字及至今字书失收字不少。二、三卷记山川,特详水系、地貌。述山脉时附考证。文字清丽,可作山水游记读。博物、工艺比重大,记岭南珍禽异兽鳞介昆虫甚多,颇从经济资源角度着眼。又间附工艺流程、有关谣谚。近世西欧物质文明东渐足迹,亦有反映。卷七记少数民族,提供了民俗、民族、宗教、
天文地理
《西湖小史》一卷,清·李鼎著,书中记述西湖的一些名胜古迹,间有评论。李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和仲,生平不详。而山阴历史上曾有陆游杰出,一山之隔之会稽亦素称报仇雪耻之地,后之文人,视其先贤,何可愧哉!
天文地理
张江裁纂,民国27年(1938年)《京津风土丛书》铅印本。一卷。杨柳青旧为天津一大重镇,向无专志,此为首创,系张氏客津之时,游杨柳青后,以数日之力而成。分为疆域、河流、产业、民气、风俗、神庙、诗征。全志于风俗民情着墨较多,文笔朴茂,颇具地方特色。
天文地理
西域游记。元刘郁撰。一卷。郁,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蒙古宪宗二年(1252),蒙哥派六弟旭烈兀西征波斯(伊朗),八年攻下报达国(伊拉克巴格达),擒其王并遣使献捷。九年,蒙哥派常德西使见旭烈兀。正月自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西行经阿尔泰山进入新疆西北部,又西行经西亚地区阿富汗、伊朗、伊拉克一直到达阿拉伯半岛麦地那。是书记此行沿途见闻,约二千余字。对所经过的西亚各国地理山川、湖泊、气候、城镇
天文地理
明代方志。明王道修,韩邦靖纂。二卷。道,武城(今属山东)人。正德进士,历国子祭酒,终官吏部侍郎。邦靖字汝度,号五泉,陕西朝邑(今大荔)人。正德进士。官工部主事。著《五泉诗集》。邦靖因前代志书卷帙浩繁,记事欠详,文晦不白,于正德十四年(1519)成此志。二卷,分为七篇:总志、风俗、物产、田赋、名宦、人物、杂记。全书仅5700余字,《四库全书总目》谓:“古今志乘之简,无有过是书者,而宏纲细目,包括略
天文地理
道光本《来安县志》原由符鸿主持纂修。符鸿,湖南益阳人,乙丑(1805,嘉庆十年)进士,道光二年冬到任来安县令。道光三年清廷诏令各省纂修省志,因纂修《安徽通志》需向各府县征县志,符鸿遂组织人力在伍斯殡志的基础上纂修新志,至道光四年冬尚有人物、艺文等志未能纂辑完成,符鸿调任婺源县令,由代理县令张蕃锡继续组织人力修纂。道光六年,河南汜水举人刘廷槐继任县令,对已完成的县志稿不满意,主要认为繁简不当,考核
天文地理
清代典籍。张翼廷修,张士达、奎斌、邹铭勋纂。一册,不分卷。翼廷,字翊宸,河北承德人。士达,生平不详。光绪三十三年(1907)八月,翼廷以柳河知事聘士达编纂是书,并亲自审定。约八千字。为柳河县第一部方志。记事止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内容包括:历史、政绩录、耆旧录(缺)、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等,计15目。现有光绪三十三年抄本藏辽宁省图书馆。
天文地理
一作《新定续志》。南宋地方志。理宗景定年间郑瑶、方仁荣同撰。10卷。严州,治今浙江建德东北。此书所记始于孝宗淳熙年间,止于度宗咸淳年间。卷首载理宗立太子(即度宗)诏及咸淳间升严州为建德府省札,纪事年代已逸出景定,体裁略异于其他方志。叙述简洁,有助于严州地方史与宋史研究。今有《诵芬室丛书》本、《渐西村舍汇刊》本等,1990年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即据后者影印。
天文地理
《析津志》北京地方志。一名《析津志典》。元熊梦祥著。卷数无考。梦祥,字自得。江西丰城人。工翰墨,博读群书,旁通音律,以茂才异荐为白鹿洞书院山长。授大都路儒学提举,崇文监丞。后以老疾告归,年九十余著此书。以古时燕分野为“析木之津”和辽置析津府。名书。此书明初尚流行, 《永乐大典》依韵收录该书许多内容。明正统间杨士奇编《文渊阁书目》和成化时叶盛所编《菉竹堂书目》均著该书为三十四册。约在明万历间此书亡
天文地理
唐段成式撰于会昌三年(843年)至大中七年(853年)之间。一卷。会昌三年,作者与友人张希复、郑符访长安诸寺院,想补《两京新记》和《游目记》的缺漏,后因官职离开长安,大中七年重归长安,整理旧稿,写成此书。此文收录于《说郛》。记载唐长安(今陕西西安)寺及塔的事迹,包括其名称、地理位置、状况、景致、佛像,及在其间发生的传说。据此可探寻唐长安佛寺之分布。《寺塔记》分上下两卷,原为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
天文地理
清不著撰人名氏。书名全称应该叫“昌吉县呼图壁县丞乡土志”。书当成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前后。行政上,呼图壁县丞(呼图壁分县)隶属于新疆省迪化府昌吉县管辖,全称:“新疆省迪化府昌吉县呼图壁县丞(或呼图壁分县)”。
天文地理
明宋应星撰。1673年于江西分宜学署写成。现已残缺,只剩下《日记》六章。内容主要是据古代天象观测记载批判天人感应说。指出“儒者言事应以日食(蚀)为天变之大者”,但汉景帝当政的“二十六年中,日为之九食”,而王莽执政的“二十一年之中,日仅两食,事应果何如也?”根据记载和自己的观察说明日蚀现象“纯魄(月)与日同出,会合太阳之下(掩蔽了太阳),日方得食”。断言太阳本身也不断发生变化,“以今日之日为昨日之
天文地理
明顾炎武撰。顾炎武,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人。居亭林镇,又称亭林先生。明诸生。以后参加抗清斗争。清顺治十六年 (1659) 至康熙十六年 (1677)的十九年中,他多次拜谒明陵,并把在沿途和周围旅行的见闻写成了是书。书共2卷。上卷主要描述了明代帝后所葬在北京昌平县北天寿山处的十三座陵寝: 成祖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
天文地理
佚名修纂。清末推行新政,设立编书局,饬令各地采辑乡土志以充小学教材,遂修是志。内容简略,仅2000余字。列10目,叙该县历史、民族、地理、物产等。记事至光绪末年。1986年日本辑入《新疆省乡土志三十种》刊行。
天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