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picture/mlogo.png)
金匮类著作。清李彣撰。三卷。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好诗文,笃志医学,曾从张卿子、潘邓林两师研经数年,因欲“究伤寒论之旨者,舍金匮要略无由从”,遂取而释之,首刊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卷一为从脏腑经络先后病起至血痹虚劳病止,卷二为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起至黄疸病止,卷三从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起至果实菜谷禁忌止。计二十五篇。每篇列有总论,概言其要;中列仲景原文,后有李氏之注,多按《素问》、《
玄学五术
清·强健撰。成书于乾隆廿四年(1759年)。全书约15万字,分为16卷。卷首列有著者自序、张仲景自序、伤寒论读法、伤寒直格总论,并转录林亿、严器之序。本书主要内容有:第一卷辨平脉,第二卷伤寒序例,辨痉湿暍脉证,第三至第六卷六经病脉证治,第七卷霍乱、阴阳易、瘥后劳复及汗、吐、下病脉证治等,第八卷伤寒原方,第九卷望色篇、舌法图注,第十至十三卷伤寒类证,第十四卷附变通方,第十五十六卷诸家名论。本书编次
玄学五术
清·陆懋修(九芝)著,成书于清·光绪十年(1884),全书共4卷。作者认为,当时病家独不闻阳明之治法,以致治阳明病本有法却至于无法可法,故释《伤寒》而独取阳明病篇,正是为了强调并彰明张仲景治阳明之法。陆氏临床上治阳明病多应手而效,不解世人何故多死于阳明病。正是基于这样一些认识,陆氏对阳明病遂尤加留意。而有比较成熟的见解和独到体会。他说:阳明无死证,凡勘病必先能治伤寒,凡勘伤寒病必先能治伤寒,凡勘
玄学五术
伤寒著作。8卷。日本川越正淑(衡山)著于文化元年(1804年)。正文每条首列原文,次为作者之阐论,释文较为详尽明了,同时对其他注家之得失确误亦有评论。于伤寒例、平脉辨脉,以及可与不可诸篇内容,作者以为均非仲景所著,故删而不录。收录于《皇汉医学丛书》第七册,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据1936年世界书局铅印本校勘翻印。
玄学五术
清周南、吕临等合辑。这是一部介绍居家宅地风水形势的典籍,全书共八卷:相宅全书、黄帝授、搜源鉴、八卦九宫探原穷本论、天机相宅秘奥、相宅形图说、阳宅本旨、阳宅真诀。此为寿南堂藏板,清乾隆45年刊本,书名页右下角有书价「木记」。
玄学五术
温病类著作。清吴贞撰。三卷。是书原名《伤寒指掌》,何廉臣重辑改今名。何氏评价云: 学有渊源,语多精实,举凡新感伏气之原因,寒暑湿燥之证候,水化火化之传变,……纤屑靡遗,故曰: 感证宝筏。有《何氏医学丛书》 本,一九二一年绍兴明强书局铅印单行本。
玄学五术
又名 《万氏家传伤寒摘锦》。伤寒类著作。明万全(约1495—1585) 撰。二卷。全有《育婴秘诀》 已著录。本书初刊于明嘉靖二十八年 (1549),因书中重点选摘 《伤寒论》 中有关六经脉证治法条文,间采《内经》等医籍有关论述为补充,故名“摘锦”。上卷为三阳经病之证治。下卷除记有三阴经病之证治外,尚记有伤寒两感,差后劳复、阴阳易、痉、湿、喝,霍乱等脉证治法,并逐条注释。由于所选条文除摘自 《伤寒
玄学五术
伤寒类著作。明刘纯撰。一卷。纯字宗厚(一作景厚),为当时名医,祖籍淮南,洪武中移居咸宁(今陕西西安一带)。著有《玉机微义》、《医经小学》等书。本书依《内经》、《伤寒论》之理,补入后世方药治法,约撰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约刻于永乐十七年(1419)。列载从发热起至循衣模床止伤寒病证八十七条,温病、疟疾等八条。以病证为纲,体例与杂病治例同,不标六经、亦不分表里。每证推其病源治法。如发热病,治法
玄学五术
时疫著作。日本后藤省(仲介)撰于日享保十六年(1732年)。书分伤风名义、六经辨解、伤风大意、浅证治例、深证治例、闭证治例、脱证治例、脉论等共8章。作者谓风即是寒,风之伤人,初袭于经,继侵于腑,因有六经之别,据此深阐其义。此书收入《三三医书》中。现存1732年文泉堂刻本。《皇汉医学丛书》第八册,1936年上海世界书局刊行(国家图书馆扫描本);早稲田大学図书馆扫描本
玄学五术
金匮类著作。清陈念祖集注,唐宗海补正。九卷。宗海有 《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 已著录。此书为五种之一。唐氏认为,陈修园 《金匮要略浅注》一书,虽能集众之长,但尚有缺误,遂加以补充订正,于光绪十九年(1893) 辑成是书。卷一为脏腑经络先后病、痉湿暍病脉证,卷二为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疾、中风历节病脉证,卷三血痹虚劳证治、肺痿、肺痈、咳嗽上气脉证,卷四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脉证及腹满寒疝宿食脉证,卷
玄学五术
本书系根据贺季衡先生生前未能出版的《指禅室医案》原稿整理。贺老先生系孟河名医马培之先生之高足,又独创了丹阳贺派,辨证用药,独树一帜,闻名遐迩。适逢抗战爆发,书稿未能付印。经过辗转周折,封存了84年的书稿终于面世。全书选取了贺老先生毕生临床的精华病案,涵盖内外妇儿各科,特别宝贵的是病案中保持了连续完整的病情变化及用药转归,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玄学五术
日·丹波元坚撰。成书于1843年。全书约6万字,分为5卷。卷一列叙述、阴阳总述,卷二分述六经病,卷三述合病并病、温病风温,卷四述坏病、兼变诸证,卷五述霍乱、瘥后劳复。作者在钻研其父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的基础上,参考各家学说,针对《伤寒论》中所述病情、病机予以重点剖析,以补《辑义》之不足。其特点有三:①论病机,注重正气。认为邪气侵入,随其人阳气之盛衰化而为病,于是有寒热之分。大抵阳之变阴,皆因其
玄学五术
《伤寒论》别本。北宋治平二年(1065)林亿等校完《伤寒论》后的第二年,又校讫《金匮玉函经》,林亿在其序中说:“《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钱超尘氏考证,此书并非王叔和所集,而是由南朝秘管仲景医方之医师所集;其时代上限,不早于《大智度论》译讫之年(东晋义熙二年,公元406),下限不晚于隋文帝即位之年(开皇元年,公元581)。孙思邈撰《千金翼方》所披阅之本,主要是《金匮玉函经》,此书虽
玄学五术
又名《伤寒药品体用》。日本医家川越正淑著。全书分上、下两卷,共约1.6万字。上卷论理,下卷说药,所及药物为《伤寒论》所用药物70味。作者认为,以往凡说药品,唯驱广远,而不知约,论其主治亦多弥纷。因而指出,“药品不可不约以疗其疾病,主治不可不统以取其要。此余之所著《伤寒用药研究》也。”本书简明扼要,较切实用。此书在中国初版于1936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有印行,为《皇汉医学丛书》之一。
玄学五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