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部 易类 书类 诗类 礼类 春秋类 孝经类 五经总义类 四书类 乐类 小学类 启蒙蒙学
史部 正史 编年 野史 别史 杂史 纪事本末 诏令奏议 传记 史钞 载记 时令 地理 目录 史评 职官 政书
子部 儒家 兵家 法家 农家 医家 天文算法 术数 艺术 谱录 杂家 类书 小说家 释家 道家
集部 楚辞 别集 总集 诗文评 词曲
道藏 道藏藏外 洞神部 洞玄部 洞真部 太平部 太清部 太玄部 续道藏 正一部
佛藏 佛藏藏外 般若部 阿含部 嘉兴藏 续藏经印度撰述 大小乘释经部 礼忏部 续藏经史传部 诸宗著述部 宝积部 本缘部 大集部 法华部 华严部 经集部 密教部 涅槃部 经论部 经疏部 论集部 论疏部 律疏部 毗昙部 瑜伽部 中观部 诸宗部 律藏 古逸部 疑似部 目录部 大藏经史传部 事汇部 外教部 此土著述 大乘般若部 大乘宝积部 大乘大集部 大乘单译经 大乘华严部 大乘论 大乘律 大乘涅槃部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 宋元续入藏诸论 西土圣贤撰集 小乘阿含部 小乘单译经 小乘论 小乘律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
小说 神怪小说 历史演义 英雄传奇 世情小说 谴责小说 狭邪小说 讽刺小说 侠义公案
英语小说 英语经典小说 英语名人传记 英语励志小说 英语短篇小说 英语科幻小说 英语儿童小说 英语宗教小说 双语小说
散文精选 抒情散文 爱情散文 情感散文 优美散文 随笔散文 名家散文 写景散文
名言名句 经典语录 励志名言 名言警句 人生格言 名人名言 爱情格言 读书名言 友情名言 亲情名言
人生智慧 励志人生 人生感悟 心灵鸡汤 为人处世 人生美文 哲理故事
诗词大全 现代诗歌 古诗词 爱情诗歌 散文诗 爱国诗歌 优美诗歌
心情日记 心情日记 QQ说说 伤感 爱情 随笔 说说 励志 感悟 思念 寂寞
情感文章 爱情文章 友情文章 感动世间 伤感文章 亲情文章
故事大全 民间故事 鬼故事 武侠故事 世间百态 博弈故事 传奇故事 侦探悬疑 奇闻异事 情感故事 迷案追踪 神话故事 童话故事 历史故事 名人故事 创业故事
读者文摘 看点 家事 心事 职场 视野 社会 文苑 生活 点滴 人物 人生 读者文摘 文明
综合其他 外国文学 历史传记 儒理哲学 文学艺术 诗词戏曲 佛教书籍 玄学五术 学术杂记 天文地理 类书文集 古典文学 人物传记 儿童文学 励志书籍 侦探推理 武侠小说 科幻小说 故事大全 健康养生 财经管理 科普书籍 综合其他
易笺
八卷,清陈法著。以《易》是专言人事之书,彖辞、爻辞所言天地,雷、风等象也不是讲阴阳。《系辞》所说错综指揲蓍而言,谓错综七八六九之数, 以确定各卦之象。来知德以错综诸卦定象,是先错综其象,又以错综言数,是错综其象以定数,故被斥为颠倒之说。《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其书大旨,以为《易》专言人事,故彖爻之辞未尝言天、地、雷、风诸象,亦并不言阴阳。考《震》彖言‘震惊百里’,即象震雷;诸卦彖言‘利涉大川’,
玄学五术
本草征要
本草类著作。明李中梓(1588—1655)撰。二卷。中梓另有 《内经知要》已著录。作者因本草药物繁多,对药性阐发不彻,遂以《本草纲目》为主,删繁就简,取其精华,间附己意,详加注释而成此书。刊于崇祯十年(1637)。本书系《医宗必读》卷三~四。书中将药物分为草、木、果、谷、菜、金石、人兽、禽、虫、鱼等10类,共352种药物,每药编成对偶联句,以便初学诵习,并附加按语说明。现存《医宗必读》本及191
玄学五术
易原就正
清包仪撰。十二卷。《四库全书》本。此书解《易》,颇取陈抟、邵雍先天之学。然亦多能发明《易》理。《四库全书提要》指出:“观其《自序》,称早年闻有《皇极经世》而无由求得其书。自顺治辛卯至康熙己酉,七经下第,贫不自存,薄游麻城,乃得其书于王可南家。至江宁寄食僧寺,玩求其旨者一年,始有所得。盖亦孤寒之士,刻志自立者也。仪之学既从邵子入,故于陈抟先天图信之甚笃。其《凡例》并谓:行世《易》说,种不胜数,要皆
玄学五术
易图说
南宋吴仁傑撰。三卷。《通志堂经解》本。此书解说《易》图,时出新意。《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宋史·艺文志》载仁傑《古周易》十二卷、《易图说》三卷、《集古易》一卷。今《古周易》世罕传本,仅《永乐大典》尚有全文。此书其《图说》也。仁杰以为《易》先于文字存在,其时伏羲画卦,有卦有象而无辞; 后文王作彖,并著变爻覆卦之画,其时有彖有爻而未有爻辞;周公于爻画覆卦之下系辞,始成《易经》。
玄学五术
易小帖
五卷,清毛奇龄著。实为毛奇龄论《易》之语,由弟子编次成书。旧目原为十卷,后删为八卷,最后定为五卷。全书论说一百四十三条,皆讲《易》杂说,与毛奇龄《仲氏易》相发明。书中多引前人训诂,以纠近人说《易》之误,其说多申汉儒之论,而对王弼,陈抟驳斥最多。《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奇龄所著经解,惟《仲氏易》及《春秋传》二种是其自编,余皆出其门人之手,故中间有附入门人语者。此《小帖》凡一百四十三条,皆讲《易》之
玄学五术
易用
五卷,明陈祖念著。书前序称:“义理无穷,非言之能尽。故传注于汉,疏义于唐,议论于宋,日起而日变,而《易》之用则随时随事可以自察。是以君子居则观象玩辞, 动则观变玩占, 圣人所以言《易》者,如是而已。《传》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四库全书》本。此书不载六十四卦经文,但于每卦阐说其义;《系辞》以下诸传亦不录原文,唯各标明章目而诠释之。其说详论义理,间涉互体之说,务以切于人事
玄学五术
易像钞
明胡居仁(1434—1484)撰。居仁字叔心,号敬斋,余干(今属江西)人。其事迹见《明史·儒林传》。是书前有居仁自序,称读《易》二十年,有所得则抄积之,手定成帙,取先儒图书论说合于心得者录之。
玄学五术
易学启蒙小传
南宋税与权撰。一卷。《通志堂经解》本。此书大旨,乃引据旧说,阐发邵雍“后天《易》”之义,以补述朱熹《易学启蒙》之所未备。《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初,朱子作《易学启蒙》,多发邵氏先天图义。至与袁枢论后天《易》,则谓尝以卦画纵横,反覆求之,竟不得文王所以安排之意,是以畏惧不敢妄为之说。与权从魏了翁讲明邵氏诸书,于《观物篇》得后天《易》上下经序卦图。
玄学五术
易学象数论
《易》学著作。明末黄宗羲撰。六卷。前三卷主要论《易》象,后三卷主要论《易》数。作者认为,易学“至京房、焦延寿而流为方术,至陈抟而岐入道家”,后世学者为宋儒“象数”之言所迷惑,不明本原。自序称:“《易》广大无所不备,自九流百家借之以行其说,而《易》之本义反晦。世儒过视象数以为绝学,故为所欺。今一一疏通之,知其于《易》本了无干涉,而后反求《程传》,亦廓清之一端。”前三卷论《河图》、《洛书》、先天、方
玄学五术
易璇玑
南宋吴沆撰。三卷。《通志堂经解》本。此书凡论《易》之文二十七篇,每九篇为一卷。《自序》称:上卷明天理之自然,中卷讲人事之修,下卷备注疏之失。每卷九篇, 杂论 《易》义,计有法天、通六子、贵 中、初上定位、六九定名、天地变卦、 论变有四、有象、求彖、明位、明君道、 明君子、论养、论刑、论伐、辨圣、辨 内外、辨吉凶、通卦、通象、通爻、通 辞、通证、释卦、释系、存互体、广演 等二十七论。是书以观彖为主
玄学五术
本草易读
本草著作。8卷。旧题清汪昂编撰,徐灵胎、叶天士藏本,吴谦审定。疑系托名著作。书前有序,不署姓氏年月,序中评述历代本草。卷1~2列症107部,分别注出应用药物。卷3~8载药462味,简述性味功治、产地形状等。今有1926年上海大成书局石印本。
玄学五术
本草图经
本草著作。一名《图经本草》。20卷,目录1卷。宋苏颂奉勅撰于嘉祐三年至六年(1058~1061年)。作者仿唐代编《新修本草》之法,征集全国各地药图及解说,调查外来药并索取标本,绘制本草图,别撰图经。本书无总论。1~18卷大致对应于《嘉祐本草》3~20卷,部类药品多同;19~20卷为《本经》外“草类”与“木蔓”类,收载新增植物类。今存此书药物780种(新增药103种),于635种药名下,附本草图9
玄学五术
得配本草
药学著作。十卷。清·严洁、施雯、洪炜全撰。刊于1761年。该书详论配伍,谓 “得一药而配数药,一药收数药之功; 配数药而治数病,数病仍一药之效”,故以 “得配”名书。全书载药647种,分部析类均同《本草纲目》。除记明各药性味、归经、功用和主治外,详述各种不同药物之间相互配合应用,为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订出了药物的得、配、佐、和,并取前二字作为书名。现有清刻本。
玄学五术
易小传
六卷,宋沈该著。此书以正体发明爻象之旨,以变体拟议变动之意,以求合于观象玩辞,观变玩占之义。其论占全用《春秋左氏传》中的筮例,与当时言《易》者不主程颐,则宗邵雍之风大异。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又有《系辞补注》十余则,附于卷末。今本不见,已佚。《通志堂经解本》。此书不主程颐“义理”之说,亦不取邵雍“图书”之说,唯发爻象、变动之义,颇采《左传》筮例以为论证。《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沈该“绍兴中官至左仆
玄学五术
易学变通
六卷,元曾贯著。朱彝尊《经义考》载有《周易变通》,但以已佚。而《永乐大典》所录《周易》各卦,保存曾贯之说较多,标题作《易学贯通》。唯豫、随、无妄、大壮、晋、睽、蹇、中孚八卦,为《永乐大典》原缺。清《四库全书》编为六卷。曾贯,字传道,泰和 (今属江西)人。天历元年 (1328)举人,官绍兴府照磨。元末弃官家居,后御敌战败而死。著有《易学变通》、《四书类辨》、《学庸标目》,后二书皆湮没不传。该书纯以
玄学五术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