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picture/mlogo.png)
方书。清董熿 (成章) 辑。辑年不详。此书据黄成章《寿身切术》增补而成。分为产、幼、头、耳、鼻、口内、腹内、肠内、浑身、急怪、疮毒、外伤、无形症等13门,收秘验方172首。现存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张万选重刻本。
玄学五术
全称《杨成博先生遗留穴道秘方》,杨成博著,杨成博生平事迹不详。伤科类中医著作,成书年代未详。论述点穴手法,被点穴后受伤症状的吉凶鉴别,以及医治的方药。方药按十二时辰、二十四节气分类,不同时辰、不同节气受伤,则用药不同。书末附有三条不论时辰、时节的跌打方。方药多用酒煎。
玄学五术
针灸学著作。2卷。谭志光编撰。成书于1923年。全书凡78章,系采集历代针灸著作、新译诸书、先人遗稿及与时贤讨论者,参以作者30余年临床经验编撰而成。凡人身十二经穴、十五络穴、奇经八脉、经外奇穴均予载录,用针施灸逐穴讲明,并以问答形式以便学者理解记忆。其问某经之穴,必载该经之图,使图说相辅,临症认穴庶无偏差。它如针刺之深浅、补泻之异同、各家之成见、医案效验,无不缕析详明,俾于实用。现存原稿本,藏
玄学五术
此为四库《文子缵义》的标点本,和道藏的《通玄真经缵义》不完全一样,读者可以对比阅读。南宋杜道坚撰。《文子》一书,旧注大半缺失。杜道坚居浙江武康计筹山升元观,其地有文子故迹,故注此书。采用前人旧注,不标姓名出处,自己所注,冠以“缵义”二字,以示区别。全书以道家清静无为、任其自然的思想为主,宣扬“全性保真,不亏其身,精通于天”、“返造化,含至和,未尝死生”的神仙信仰。
玄学五术
经络学著作。4卷。清陈惠畴编撰。初刻于光绪四年 (1878)。卷一列内景赋、三百六十五骨节名数、十二经营行次序逆顺歌等39篇; 卷二、卷三列十二经脉等84篇; 卷四列奇经八脉等48篇。全书首列内景赋而殿以经脉图,考定差讹,合其经旨,俾学者熟读其赋,继玩其图,然后深求《灵》、《素》之藏象阴阳,彰明较著,毫发无遗。又考正营行次序、穴属尺雨起止,分别经、筋、骨度、皮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而病之终始可得
玄学五术
针灸丛书。6卷。明·吴昆撰。刊于1618年。卷1《神照集》,论经脉流注经穴及奇穴;卷2《开蒙集》,载《窦太师标幽赋》(吴注)、八法针方(八穴)、五门针方(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及十二经补母泻子法;卷3《尊经集》,集录《内经》中有关针灸的内容共148节;卷4《旁通集》,为作者阐发针灸学的一些言论45节,修金针赋24条,对于八法的理论尤多独特的见解;卷5《纷署集》,分述身体各部位的腧穴(与卷一
玄学五术
针灸著作。清刘钟衡撰。不分卷。钟衡字时育,湘乡 (今属湖南) 人。见《内经》及历代流传的铜人图所绘人体脏腑,与实际检验多有不合,后受王清任 《医林改错》 启发。于光绪二十年(1894)至上海,购买大量西医书,遵循《医林改错》,参照西法,图绘脏腑,注其节略,并图绘十二经络部位,缀以歌诀而成此书。于光绪二十五年 (1899) 刊行。首载脏腑合图,如心肺合图、脾胃合图、肝与脾、肾与膀胱合图等,取其部位
玄学五术
针灸学著作。日本管周桂撰于1766年。此书首述作者临床常用70穴,次述临床各科证候之针灸法或出血法取穴,认为针刺之深浅宜从其病;施灸之壮数随病情之轻重及医者之经验而定,至于用针以铁制毫针为常,不须禁忌人神、血忌之类,以救急难之疾。现有 《皇汉医学丛书》本及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前版重印本。
玄学五术
针灸著作。清廖润鸿撰。一卷。润鸿字逵宾,绿江(今湖南沣陵)人。幼习儒学,喜天文、算术、地理、星卜诸学,兼通医术,尤长于针灸。编有《勉学堂针灸集成》等书。年逾四十时得杨继洲《针灸大成》,专心研读有所得,悟及习针灸首要熟穴法,遂参照《医宗金鉴》,考正穴法,正其讹舛,韵以五言,于同治十三年(1874)撰成此书。载有十四经脉、七经八脉、经外奇穴、腧穴分布、取穴方法、针灸禁忌等内容,并将针灸铜人图缩绘成小
玄学五术
方书。明喻政撰。一卷。政字正之,南昌 (今属江西)人。儒而兼医,自称遇异人传授而整理成书,全书约三万三千字。初刊于崇祯七年(1634)。首为四季正脉及收药、制药、煎药、服药等方面内容。次为治疗伤寒、霍乱、血风疮、梅核气、崩漏、小儿疳症等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共载方约三百首。选方简炼,药物易得,有一定参考价值。有 《三三医书》 本。
玄学五术
针法专著。又名 《针灸通论》。总分十九章。日本佐藤利信撰于1925年左右。此书乃为盲人学针而著。首论古今针之种类,金、银针之性质; 次述针之洗洁、贮藏法、制针法; 又次介绍针刺方法及针刺补泻,滞针、折针之处理,禁针之症和禁针之部位等。现有《皇汉医学丛书》本及单行本。
玄学五术
近代医家陆锦燧编著的一部中医方剂学著作,该书汇集了陆锦燧的用药方法和临床经验。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09/01出版,以1918年之《䱐溪单方选》、《䱐溪外治方选》石印本为底本合订,并据《䱐溪陆氏医述》本参校。
玄学五术
经脉著作。清李盛卿(彰五) 等考定,彭静山校注。此书由李氏及其夫人据 《内经》 经脉理论,对十二经气血流注重予考定,提出每一经的长短和在某时某刻某分与某经相交接的问题,并补充任督脉之气血流注。考证精微细致,不同于前人经脉循行十二经气血流注即子午流注纳子法之传统学说,为研究子午流注提供了新参考。原著刊于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1989年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彭氏校注本。
玄学五术
综合类著作。清郭诚勳编。四卷。诚勳字云台,海昌 (今浙江海宁县南) 人。成书于道光三年(1823)。约四万余言。首载伤寒心法,伤寒摘要,内伤摘要,杂证要旨赋等,辑录前人有关著述,加以注释,阐述医经中关于伤寒及内伤杂病要旨。次论内、外、妇、儿各科证治,并女科要旨、幼科要略总赋等。举凡七十五种证治。每证详述证、因、辨治、方药,后附辑录前人著述中有关论述或医案,亦掺有个人医案。末附集中备检方诀,分伤寒
玄学五术
针灸经穴专著。5卷。日本小坂元祐 (营升) 汇辑。卷1~3,述十二经、奇经八脉循行及腧穴;卷4述内景、七冲门;卷5述周身部位、骨骼之名称、位置,一穴数名者、同名穴、阿是穴、人身之四关、四海、反关脉、神门脉等。书中发挥十二经及365穴之条理,悉本《灵枢》、《素问》、《针灸甲乙经》诸书,附图多帧,引用书目多达90余种,其征详博。因而丹波元简序云: “世颛针灸者,能读是编而明明堂之义,莫有孔穴乖舛之弊
玄学五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