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部 易类 书类 诗类 礼类 春秋类 孝经类 五经总义类 四书类 乐类 小学类 启蒙蒙学
史部 正史 编年 野史 别史 杂史 纪事本末 诏令奏议 传记 史钞 载记 时令 地理 目录 史评 职官 政书
子部 儒家 兵家 法家 农家 医家 天文算法 术数 艺术 谱录 杂家 类书 小说家 释家 道家
集部 楚辞 别集 总集 诗文评 词曲
道藏 道藏藏外 洞神部 洞玄部 洞真部 太平部 太清部 太玄部 续道藏 正一部
佛藏 佛藏藏外 般若部 阿含部 嘉兴藏 续藏经印度撰述 大小乘释经部 礼忏部 续藏经史传部 诸宗著述部 宝积部 本缘部 大集部 法华部 华严部 经集部 密教部 涅槃部 经论部 经疏部 论集部 论疏部 律疏部 毗昙部 瑜伽部 中观部 诸宗部 律藏 古逸部 疑似部 目录部 大藏经史传部 事汇部 外教部 此土著述 大乘般若部 大乘宝积部 大乘大集部 大乘单译经 大乘华严部 大乘论 大乘律 大乘涅槃部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 宋元续入藏诸论 西土圣贤撰集 小乘阿含部 小乘单译经 小乘论 小乘律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
小说 神怪小说 历史演义 英雄传奇 世情小说 谴责小说 狭邪小说 讽刺小说 侠义公案
英语小说 英语经典小说 英语名人传记 英语励志小说 英语短篇小说 英语科幻小说 英语儿童小说 英语宗教小说 双语小说
散文精选 抒情散文 爱情散文 情感散文 优美散文 随笔散文 名家散文 写景散文
名言名句 经典语录 励志名言 名言警句 人生格言 名人名言 爱情格言 读书名言 友情名言 亲情名言
人生智慧 励志人生 人生感悟 心灵鸡汤 为人处世 人生美文 哲理故事
诗词大全 现代诗歌 古诗词 爱情诗歌 散文诗 爱国诗歌 优美诗歌
心情日记 心情日记 QQ说说 伤感 爱情 随笔 说说 励志 感悟 思念 寂寞
情感文章 爱情文章 友情文章 感动世间 伤感文章 亲情文章
故事大全 民间故事 鬼故事 武侠故事 世间百态 博弈故事 传奇故事 侦探悬疑 奇闻异事 情感故事 迷案追踪 神话故事 童话故事 历史故事 名人故事 创业故事
读者文摘 看点 家事 心事 职场 视野 社会 文苑 生活 点滴 人物 人生 读者文摘 文明
综合其他 外国文学 历史传记 儒理哲学 文学艺术 诗词戏曲 佛教书籍 玄学五术 学术杂记 天文地理 类书文集 古典文学 人物传记 儿童文学 励志书籍 侦探推理 武侠小说 科幻小说 故事大全 健康养生 财经管理 科普书籍 综合其他
五宗原
全一卷。又作五宗源、五宗元。明代汉月法藏撰。崇祯元年(1538)刊行。今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密云圆悟之法嗣汉月法藏由于反对曹洞宗抹杀五家宗旨,仅单传释迦拈花一事,故评之为室中密授之死法,乃强调自威音王以来,无一言一法非五家宗旨之符印,为纠正曹洞宗之误而着此书。书成之后,其法弟木陈道忞著「五宗辟’,呵骂汉月。其门人潭吉弘忍则撰‘五宗救’非难木陈,极力为师辩护。此外,汉月之师密云圆悟,斥其为名利之
佛教书籍
人鉴
李圆净撰,二十五篇,分为一、忠 二、孝 三、悌 四、节 五、信 六、廉 七、俭 八、谦等等,每篇都有解读和两个善恶因果故事,事例殷实可靠,善恶显著,祸福分明,警惕性强,便于改过。读此书,等于上一堂历史人物课、道德教育课,远祸邀福课。可以提高自己德行,树立正气,扩大胸襟,明辨是非,也知道了因果报应真实不虚。待人处事有此正反两方面兰本,做人就有方向。只向忠孝仁爱正义方面行去,无须利用权势巧计诈骗,所
佛教书籍
碧岩录译注
全称《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亦称《碧岩集》。宋代禅宗僧人佛果克勤 (圆悟) 著。宋徽宗政和年间克勤住持澧州石门夹山灵泉禅院时, 将雪窦重显 (980—1052) 的《颂古百则》加以评唱,经门 人编辑而成。善会曾以 “鸟含花落碧岩前” 的诗句咏夹 山,故夹山又称为碧岩,是为书名之来由。雪窦《颂古百 则》用偈颂的形式表达禅宗掌故,十分注意修辞,为丛林 称重。克勤则于每段公案和偈颂之前加一提纲式的垂示
佛教书籍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全译
凡八卷。唐代般若译。略称本生心地观经、心地观经。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册。乃释迦如来于耆阇崛山,为文殊师利、弥勒等诸大菩萨叙述出家住阿兰若者,如何观心地、灭妄想,而成佛道。计分序品、报恩品、厌舍品、无垢性品、阿兰若品、离世间品、厌身品、波罗蜜多品、功德庄严品、观心品、发菩提心品、成佛品、嘱累品等十三品。关于本经之传译,据卷首御制序载,此经梵本系唐高宗时代之师子国王所献,逮元和年间,始由般若三藏等八人奉
佛教书籍
御制拣魔辨异录
凡八卷。又作拣魔辨异录。清世宗撰,雍正十一年(1733)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明代临济宗僧汉月法藏撰有‘五宗原’一书,其门人潭吉弘忍亦撰‘五宗救’一书以批驳当时曹洞宗之主张,遂引起当世禅林间之论诤,及至清代,犹有余波。世宗即撰本书,谓法藏、弘忍等人之宗乘主张为邪魔异说,并列举彼等之语录及著作,一一加以驳斥。又指出彼等之传人饮酒食肉、破毁戒律,危害佛教甚钜,必须翦除,故世宗曾以实际行动迫害法
佛教书籍
法句经译注
佛教经典。亦称《法句集经》、《法句集》、《昙钵经》、《昙钵偈》等。古印度僧人法救(Dharmatrata,约前1世纪)著。早期佛教经典主要是以偈颂形式出现的,法救从各种佛典中“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而编著此经。该经主要收录了佛教的一些道德格言,阐述了佛教遵奉的道德准则,主张抛弃世俗欲望,诵经读典,守戒行律,追求佛教智慧,以求清静解脱。该经通常被看成是佛教的入门读物,南传佛教上座
佛教书籍
百喻经译注
全名《百句譬喻集经》。亦名《百句譬喻经》、《百譬经》。佛教典籍。“譬喻”原为佛教十二品经之一,指以各种譬喻来叙述佛教道理。由古印度僧人僧伽斯那集录佛教经典中的一百则寓言故事编成,原名《痴花鬘》。南朝齐求那毗地译。四卷(一作二卷)。现存寓言九十八则,大都是原流传于印度的民间故事,寓意深刻,趣味隽永,具有一定的道德训诫意义。该经末尾对这些寓言与佛教教义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作了说明,谓“如阿伽陀药,树叶
佛教书籍
百论译注
佛教论书。古印度*提婆著,后秦*鸠摩罗什译.2卷。全书分10品,即舍罪福品、破神品、破一品、破异品、破情品、破尘品、破因中有果品、破因中无果品、破常品和破空品。继承龙树的中观学说,其特点为破而不立,全面破斥古代印度佛教以外的其它哲学流派。汉译本中,注有“修妬路”的段落是提婆的原文,此外是世亲的解释。此论传入中国后,成了三论宗依据的主要经典之一,又间接影响了禅宗的思想。其推理方法对中国古代逻辑学的
佛教书籍
万法归心录
佛教著述。清康熙十五年(1676)祖源超溟著。一卷。问答体。以“须悟万法,归于一心”为宗旨,从十个方面阐述禅宗思想,即:一警省俗迷、二儒释论理、三释道辨伪、四顿悟修证、五教乘差别、六惟心净土、七禅分五宗、八十魔乱正、九经语引证、十劝善印施。书前有序文多篇。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佛教书籍
十牛图颂
一卷。全称《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宋代廓庵师远撰绘,一说清居禅师作。《十牛图》依次为:一、寻牛,二、见迹,三、见牛,四、得牛,五、牧牛,六、骑牛归家,七、忘牛存人,八、人牛俱忘,九、返本还源,十、入鄽垂手。此十图以牧牛为主题,并各附自序及偈颂,以阐示修禅的方法和顺序。收入《续藏经》。《十牛图颂》与《信心铭》、《证道歌》、《坐禅仪》合刊,称《四部录》。
佛教书籍
比丘尼传白话文
中国佛教史书。简称《尼传》。四卷,有序。南朝梁时宝唱撰。宝唱,俗姓岑。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人。十八岁投建初寺僧祐律师出家,住庄严寺,博涉经律。曾听处士顾道旷等讲经史、《庄》、《易》。齐末避乱至浙江、福建一带。梁天监四年(505)回到京师,敕为新安寺主。宝唱素以博学多识著称,十一年(512)参与僧伽婆罗译场,笔受《阿育王经》等十一部经。后又受梁武帝之命,掌华林宝云经藏,广搜遗逸经籍。先后助僧旻
佛教书籍
大乘起信论译注
佛教论书。 此论开篇即称 “论曰: 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摩诃衍是梵语译音,就是 “大乘”,所以汉文译为《大乘起信论》。传为古印度著名的大乘论师马鸣所作,南朝名僧真谛所译。但自隋唐以来,历代都有人对这部论书的作者及译者表示怀疑。近代佛教界的学者各持一端,一派说是南北朝时期中国人伪撰而托名马鸣的,另一派则坚持认为是马鸣所作。有趣的是,这部大乘佛教的重要论著却曾在印度本土一度失传,而由唐朝名僧玄奘由
佛教书籍
修禅要诀
《修禅要诀》一卷,北天竺佛陀波利随问略说,慧智传译,收入日本《卍新纂续藏经》第六十三册.内容主要是论述修禅的要领及其注意事项,在我国禅宗寺院还颇有影响。《修禪要诀》是佛教的重要典籍,学者常据以研究禅宗坐禅之法,日本学者对其研究最为深入。该书题北天竺佛陀波利随问略说,明恂随录,慧智传译,时为唐仪凤二年(677)。收入《卍新纂续藏经》第63册(以下简称续藏经本)
佛教书籍
五家宗旨纂要
凡三卷。又作三山来禅师五家宗旨纂要。清代三山灯来撰,性统编。康熙四十二年(1703)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全书论述禅宗五家特殊之宗风及重要法门,然重点在临济宗与曹洞宗上。并附录三身四智说及八识拈评。所述各家宗风,如:临济宗之全机大用、曹洞宗之正偏相资、沩仰宗之师资(徒)唱和、云门宗之出语高古、法眼宗之见色明心等,所述各家法门则有临济宗之四料简、三玄三要,曹洞宗之正偏五位、四宾主等,且一一略
佛教书籍
永嘉禅宗集注
凡二卷。明代僧无尽传灯重编并注释,熹宗天启二年(1622)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一册。唐庆州刺史魏静曾编集永嘉集,揭示永嘉玄觉之修禅要义及悟道历程,然传灯以为永嘉集之内容杂乱,迭有讹谬,与永嘉玄觉之本意相去甚远,故将原有之十项目(慕道志仪、戒憍奢意、净修三业、奢摩他颂、毗婆舍那颂、优毕叉颂、三乘渐次、理事不二、劝友人书、发愿文)更改次序与内容为:归敬三宝、发宏誓愿、亲近师友、衣食诫警、净修三业、
佛教书籍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