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许寿裳版的《鲁迅先生年谱》在鲁迅研究史上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完整地介绍鲁迅生平的第一部年谱,而且也因许寿裳作为鲁迅一生中患难相交、荣辱与共的挚友之一,使得这部带有诠释意向的《鲁迅先生年谱》有着无可代替的地位。有研究者指出,"许寿裳所掌握的材料,既丰富,且可信","他的关于前期鲁迅的研究文章,就更有重要价值,甚至可以说,凡是要研究前期鲁迅的研究者,都不能不参考许寿裳的研究论著。
历史传记
许寿裳与鲁迅有长达三十五年的交谊。自留学日本起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异骨肉。鲁迅去世后,许寿裳曾陆续撰写多篇回忆鲁迅的文章,资料翔实,理解深切,文笔生动,是研究鲁迅和我国现代文学史的珍贵材料。
历史传记
四卷。明曹履泰撰。曹履泰,字大来,盐官人,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擢吏科给事,被诬入闽,授太常少卿,再至兵部右侍郎,随唐王起兵,至黄台兵溃,跳崖,被两僧人救至黄严寺,未久死去。着有《浪吟集》一卷。曹履泰出宰同安(今属福建)时,边海不宁,郑芝龙出没海岛,兵将恐慌不已,他以一身独支危局,奖率闾井保甲,俾成精卒,鸠集渔舟贾舶,藉充战舰,使郑芝龙就抚,海患遂息。此编皆着者与道抚言事书牍,及晓谕约束之
历史传记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历史传记
军事史料书。清初施琅撰。琅,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随郑芝龙降清,康熙间任水师提督,率兵出征台湾。是书系其出征台湾及善后处理诸事的奏疏、告示、祭文以及官方嘉奖文等汇编。凡二卷,共39篇,皆按时序编次。记述了作者出征筹划、澎湖之役、平台湾之留弃、钱粮征收,以及有关清初东南沿海迁界之事等。有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刊本、《台湾文献丛刊》本、198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王铎全校注本等。
历史传记
《经筵玉音问答》的作者是胡铨,其生于宋徽宗崇宁二年(1102),卒于孝宗淳熙七年(1180)。此书流传版本不多,仅《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库《澹庵文集》本 。此书流传版本不多,仅《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库《澹庵文集》本 。
历史传记
署名野渡子, 《金陵被陷记》是目击者写的文章,记叙了一些太平军战斗情况和太一平天国首都的止灯台、经济状况,尽管作者站在反动的立场上,以曲笔叙事,但因其身经目击一,绘声绘色,还是有一些资针价值的。从对太平军攻克南京、镇江之战斗经过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太平军将领如何运用战争艺术和清军的腐败不堪,可以看到太平军的群众工作和人民群众对获得解放`的渴望。
历史传记
笔记。唐韩偓(842—9237 )撰。一卷。偓有《韩翰林集》已著录。是篇记发生在唐代帝王周边的十事,故名。共八百字。所记皆朝中琐闻细事,或偶涉政事。如武则天梦鹦鹉折两翅,狄仁杰解为起用庐陵王李显、相王李旦。两翅即全。后果追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即中宗,梦与政事偶合,所谓应验。皆为小说家言,略备史家参用。有《说郛》、《五朝小说》、《唐人说荟》、《唐代丛书》等丛书本。
历史传记
这本札记是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期(1910-1917)的日记和杂记。全书共分成十七卷,胡适先生将他自己的文学主张、思想演变都写成札记,或者把和朋友谈论的问题,或通信、或面谈的大概写在其中,有时也将自己想的问题、思想的材料、步骤、结论记在里面,还有他的自喜、夸大、野心、梦想等等。这样赤裸裸的记载,至少可以写出一个不受成见拘缚而肯随时长进的青年人的内心生活的历史。《胡适留学日记》记录了十七卷留学期间的札
历史传记
四卷。清杨懋建撰。杨懋建字掌生,号尔园。生卒年不详,道光辛卯(1831)举人。该书为笔记体,记京城戏曲艺人之事,与《教坊记》、《青楼集》内容相类。卷一为“长安看花记”,记着名艺人秀兰等二十一人事。卷二为“辛壬癸甲录”,记艺人韵香等十四人事。卷二所记诸人比卷一秀兰等行辈稍前。题为“辛壬癸甲录”,是因作者道光辛卯年(1831)入京,至甲午(1834)已四年,述此四年所闻见之人。卷三为“丁年玉笋志”,
历史传记
《国语》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国别体著作。他的编纂方法是以国分类,以语为主,故名“国语”。至唐,始有人疑问,或谓之西汉刘向校书所辑,或谓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陆续编成,近代包括康有为在内的多位学者怀疑是战国或汉后的学者托名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将存疑考证。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年)西征犬戎(约公元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公元前453年)。
历史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