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张全书》·二十二卷(内府藏本) 明徐必达编。周子书自《太极图说》、《通书》而外,仅得诗文,尺牍数首,附以年谱、传志及诸儒之论为七卷。张子书《正蒙》、《理窟》、《易说》而外,兼载语录、文集,其散见於《性理》、《近思录》、《二程书》者,蒐辑薈粹,别为拾遗附录,通十五卷。
儒家
△《下学编》·十四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祝洤撰。洤以蔡氏所纂《朱子近思续录》及近代《朱子近思续录》、《朱子文语纂》、《朱子节要》诸书皆为未善,乃掇取文集、语类,分十四门编次之,门为一卷,凡六百九十二条。其去取颇有苦心,然多窜易其原文。虽所改之处皆注其下曰原作某句,然先儒之书,意有所契,简择取之可也。意所不合,附论是非,破除门户,无所曲阿亦可也。学未必能出其上,而遽改古书
儒家
△《困勉斋私记》·四卷(编修周永年家藏本) 国朝阎循观撰。循观有《尚书读记》,已著录。是编乃其札记之文。初为三书,一曰《困勉斋私记》,一曰《困勉斋记忘》,一曰《求心录》。循观殁后,其同学韩梦周删除繁复,定为四卷,总名之曰《私记》。其学主於主敬克己,时时提醒此心,刻苦自立,而谆谆致戒於近名,於河津之派为近。
儒家
△《节孝语录》·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徐积撰。积字仲车,山阳人。登进士第。元祐初以荐授扬州司户参军,为楚州教授。历和州防御推官,改宣德郎,监中岳庙卒。政和六年赐谥节孝处士。事迹具《宋史·卓行传》。是书为其门人江端礼所录。《文献通考》载一卷,与今本合。其中说经之条,如释唐棣之华,偏其反而,谓偏当音遍,言开遍而复合。今考礼二名不偏讳注,偏读为遍,则偏遍
儒家
△《思通集》·二卷、《随意吟》·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秦望撰。望字元宫,无锡人。《思通集》皆杂论义理,自太极、阴阳、天地、鬼神、飞潜、动植之类,凡有会悟,随笔记之。《随意吟》乃所作杂诗,皆五言古体,亦多涉理路。
儒家
△《正蒙集解》·九卷(湖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李文炤撰。是编解张子《正蒙》,粗具训释,无所发明。其乾称篇以朱子取《西铭》自为一书,故删除不载。此与陈澔注《礼记》,删除《大学》、《中庸》亦何异乎?至其解,参两篇七政交食之理,皆据黄瑞节旧文,尤为疏略。
儒家
△《太极绎义》·一卷、《通书绎义》·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舒芬撰。芬有《周易笺》,已著录。此其所著《梓溪内集》之二种也。其说太极,大抵以《太极图》不本於《易》而本於《河图》。谓秋冬非肃杀,乃百物之所胎。土之寄王,惟夏秋之交。火烈金刚,水缓土柔,性之所以相近。火散金遒,木上水下,习之所以相远。皆与先儒之说不同,亦往往有难通之处。《通书》则不过随文解义
儒家
△《二程外书》·十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亦二程子门人所记,而朱子编次之,成於乾道癸巳六月,在《遗书》之后五年。后序称《遗书》二十五篇,皆诸门人当时记录之全书,足以正俗本纷更之谬。而於二先生之语则不能无所遗。於是取诸人集录,参伍相除,得此十二篇,以为《外书》。凡采朱光庭、陈渊、李参、冯忠恕、罗从彦、王蘋、时紫芝七家所录,又胡安国、游酢家本及《建阳大全》集印本三家,又传闻杂记
儒家
△《东莞学案》·(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吴鼎撰。鼎有《易训举要》,已著录。是书大旨以陈建《学蔀通辨》全为阿附阁臣,排陆以陷王,甚至取象山语录,割裂凑合而诬之以禅。因条列其说,为之诘难。一曰诬朱子学禅,二曰撰禅名色,三曰以遮掩禅机咎象山,四曰撰养神二字诬象山,五曰删节象山文字诬象山,六曰错解象山语罪象山,七曰嘲象山辟禅,八曰自禅,九曰骂先儒,十曰自誉,十一曰誉朝贵,十
儒家
△《二程粹言》·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杨时撰。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人。熙宁九年进士,官至国子祭酒。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兼侍读,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卒谥文靖。事迹具《宋史》本传。时始以师礼见明道於颍昌,相得甚欢。明道殁,又见伊川於洛。南渡以后,朱子及张栻等皆诵说程氏,屹然自辟一门户。其源委脉络,实出於时。是书乃其自洛归闽时以二程子门人所记师说,采撮编次,分为十
儒家
△《太极解拾遗》·一卷,《通书解拾遗》·一卷、《后录》·一卷,《西铭解拾遗》·一卷、《后录》·一卷(湖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李文炤撰。文炤有《周易本义拾遗》,已著录。是书以《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朱子只解其大义,因於原注下别加案语,发挥其说,故名曰《拾遗》。
儒家
△《正蒙释》·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明高攀龙集注,徐必达发明。攀龙有《周易易简说》,必达有《南京都察院志》,均已著录。叶向高序,称《正蒙》精深浩渺,朱子训释未尽,锡山高云从缘其指,广为集注。槜李徐德夫笃好此书,尝条其所见,谓之发明。以质云从之说,同者去之,异者存之,异而此失彼得者去之,短长互见者存之云云。则此书为必达所自定,非攀龙之本矣。
儒家
△《正蒙初义》·十七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王植撰。植有《四书参注》,已著录。是编诠释《正蒙》,於《性理大全》所收集释、补注、集解外,取明高攀龙、徐德夫、国朝冉觐祖、李光地、张伯行之注,列程、朱诸说之后。并采张子《经学》、《理窟语录》、《性理拾遗》三书相发明者,附录之,而各以己见参订於后。其大旨谓张子见道原,从儒释异同处入,故其言太虚皆与释氏对照。又谓太虚有三义,又谓程、
儒家
△《逸语》·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曹庭栋撰。庭栋有《易准》,已著录。是书前有自序谓虑群书沿袭,疑信相参,用是殚心潜体,削诬正误,以传其信云云。夫自秦、汉而后,百家多述孔子之言,真伪参半,庭栋虽称削诬正误,亦未见一一必出於孔子。又其序说行款,及每节注文分圈内圈外,俨然朱子《论语集注》体例。亦未免过於刻画也。
儒家
△《太极辨》·三卷(永乐大典本) 元孙自强撰。自强,会稽人。仕履未详。是书大旨谓圣人之言约而明,先儒之论详而汨。又谓汉、唐以来语焉而弗明,濂、洛诸贤明焉而未纯,学者因其辞之纷纭,不以异端傅会於圣经者鲜矣。故条举《太极图说》、《正蒙》及《朱子四书集注》诸书言性命者而辨之。其谓经典未尝离气质以言性,盖驳张子义理之性、气质之性之说。后来李光地《孟子札记》、《榕村语录》,皆与自强所
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