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娄机撰。前有楼钥《序》,称为《史汉字类》。案司马在前,班固在后,倒称“班马”起於杜牧之诗,於义未合,似宜从钥《序》之名。然机《跋》实自称“班马”,今姑仍之。其书采《史记》、《汉书》所载古字,僻字,以四声部分编次。
小学类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雯、史夔、周起渭、陈世儒、贾国维等合力完成。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
小学类
《尔雅翼》训诂书。宋代罗愿作。解释《尔雅》草木鸟兽虫鱼各种物名,以为《尔雅》辅翼,所以名为《尔雅翼》。 罗愿字端良,徽州歙县人。此书作成于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度宗咸淳六年(1270)王应麟守徽州时,得方回访得的罗从曾孙的家藏本刻于郡斋。 书分32卷。卷一至卷八为释草,卷九至卷十二为释木,卷十三至卷十七为释鸟,卷十八至卷二十三为释兽,卷二十四至卷二十七为释虫,卷二十八至卷三十二为释鱼。包容
小学类
通释三十卷,是全书的主要部分。对许慎的原文进行解释,并采用朱的反切注音。徐锴广泛引证,采用以古书证古书和以今语证古语两种方法,对《说文解字》中的古义、名物进行疏证、说明。 部叙二卷,说明540部首的分部依据。 通论三卷,发挥文字俗体的含义。 袪妄一卷,驳斥李阳冰的谬误。该卷被后人称为“最为可取”。 类聚一卷,对同类名物的文字说明其类。 错综一卷,说明古人造
小学类
△《易音》·三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顾炎武撰。《音学五书》之三也。其书即《周易》以求古音。上卷为《彖辞》、《爻辞》,中卷为《彖传》、《象传》,下卷为《系辞》、《文言》、《说卦》、《杂卦》。其音往往与《诗》不同,又或往往不韵。故炎武所注,凡与《诗》音不同者,皆以为偶用方音,而不韵者则阙焉。考《春秋传》所载繇词,无不有韵,说者以为《连山》、《归藏》之文。然汉儒所传,不过《周
小学类
《匡谬正俗》·八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唐颜师古撰。师古名籀,以字行,雍州万年人。历官秘书监。事迹具《唐书》本传。是书永徽二年其子符玺郎扬庭表上於朝,高宗敕录本付秘阁。卷首载扬庭《表》,称“藁草才半,部帙未终”,盖犹未竟之本。又称“谨遵先范,分为八卷,勒成一部”,则今本乃扬庭所编。宋人诸家书目多作
小学类
唐代颜元孙的《干禄字书》是收录唐代俗文字的一部字书,对于研究近代汉字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前所见的版本有故宫博物院藏拓本、唐石刻本、四库全书本、夷门广牍本等。 《干禄字书》大历九年(774年)原刻石,因模拓漫漶,故在开成四年(839年)由刺史杨汉公重新摹刻,尔后亦渐磨灭。宋初尚有原刻本和杨摹本流传。原刻与重摹两石,行列、字数均不同,惜年久早佚。南宋初已有木刻版流行。现存石刻为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
小学类
△《毛诗古音考》·四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陈第撰。第有《伏羲图赞》,已著录。言古韵者自吴棫。然《韵补》一书,庞杂割裂,谬种流传,古韵乃以益乱。国朝顾炎武作《诗本音》,江永作《古韵标准》,以经证经,始廓清妄论。而开除先路,则此书实为首功。大旨以为古人之音,原与今异。凡今所称叶韵,皆即古人之本音,非随意改读,辗转牵就。如“母”必读&am
小学类
小学类
《说文解字》内容共十五卷,以小篆为研究对象,同时参照小篆以外的古文、籀文,其中一至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十五卷为叙目,每卷都分上下两篇,实为三十卷。共收字头9353个,重文(古文、异体等)1163个,字头以小篆为准,兼有古文、籀文等异体。[1] 《说文解字》首创汉字部首,全文共分部首540个,从“一”部开始到“亥部结束,同部字的第一个字就是
小学类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
小学类
△《钦定音韵阐微》·十八卷 康熙五十四年奉敕撰,雍正四年告成。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文,具述圣祖仁皇帝指授编纂之旨,刊刻颁行。自汉明帝时西域切韵之学与佛经同入中国,所谓以十四音贯一切字是也。然其书不行於世。至汉、魏之间,孙炎创为翻切。齐梁之际,王融乃赋双声。等韵渐萌,实暗合其遗法。迨神珙以后,其学大行。传於今者有司马光《指掌国》、郑樵《七音略》、无名氏《四声等子》、刘鉴《切韵
小学类
《方言校笺(附索引)》旧本前后错乱、讹字衍文、脱落倒置等错误甚多,周祖谟先生以南宋李孟传刻本为底本,校以各种传刻本,全面吸收了清代学者戴震、卢文招、王念孙等人的校勘成果,同时参校了多种宋代以前的古书,写出了详尽的校记,从而整理出这个比较清晰可靠的《方言校笺(附索引)》校本。
小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