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或问》·二十卷、附《春秋五论》·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吕大圭撰。大圭字圭叔,号朴乡,南安人。淳祐七年进士。官至朝散大夫,行尚书吏部员外郎,兼国子编修、实录检讨官、崇政殿说书,出知兴化军。尝撰《春秋集传》,今已散佚。此《或问》二十卷,即申明《集传》之意也。大旨於三《传》之中多主《左氏》、《穀梁》,而深排《公羊》。於何休《解诂》,斥之尤力。考三
春秋类
△《春秋经解》·十三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宋孙觉撰。觉字莘老,高邮人。擢进士第,官至御史中丞。事迹具《宋史》本传。此书题曰:“龙学孙公”,盖其致仕之时,以龙图阁学士兼侍讲提举醴泉观也。觉早从胡瑗游,传其《春秋》之学,大旨以抑霸尊王为主。《自序》称《左氏》多说事迹,《公》、《穀》以存梗概。今以三家之说,较其当否,而《穀梁》最为精深,
春秋类
《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内府藏本〕 宋孙复撰。复字明复,平阳人。事迹详《宋史·儒林传》。案李焘《续通鉴长编》曰:“中丞国子监直讲孙复,治《春秋》不惑《传》、《注》。其言简易,得《经》之本义。既被疾,枢密使韩琦言於上,选书吏,给纸札,命其门人祖无择即复家录之。得书十五卷,藏秘阁。”然此书实十二卷。 考《中兴书目》
春秋类
书名。清马骕撰。取《左传》事迹,分为一百零八篇,十二卷。附录杜预、孔颖达序论及马骕所作左丘明小传一卷,辨例三卷,图表、览左随笔、名氏谱、左传字奇各一卷,合为二十卷。全书贯通春秋史事,颇便参考。
春秋类
国朝顾炎武撰。炎武一名绛,字宁人,昆山人。博极群书,精於考证,国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李光地尝为作《小传》,今载《榕村集》中。是书以杜预《左传集解》时有阙失,贾逵、服虔之《注》、乐逊之《春秋序义》今又不传,於是博稽载籍,作为此书。至邵宝《左觿》等书,苟有合者,亦皆采辑。若“室如悬罄”,取诸《国语》。“肉谓之羹”,
春秋类
△《春秋大事表》·五十卷、《舆图》·一卷、《附录》·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顾栋高撰。栋高有《尚书质疑》,已著录。是书以《春秋》列国诸事,比而为表:曰《时令》、曰《朔闰》、曰《长历拾遗》、曰《疆域》、曰《爵姓存灭》、曰《列国地理犬牙相错》、曰《都邑》、曰《山川》、曰《险要》、曰《官制》、曰《姓氏》、曰《世系》、曰《刑赏》、曰《
春秋类
△《春秋通论》·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旧本题曰“宋人撰”,不著名氏。诸家书目亦不著录。其书统论周及列国大势,推其兴废之由。周及鲁、齐、晋、宋、卫、郑、楚、秦,各为一篇,吴、越共为一篇,皆捃拾旧文,为事后成败之论。每句隶事而各引《传》以为之注。其言肤浅,无所发明。
春秋类
△《春秋道统》·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是书仅分上、下二卷,而抄本细字乃八巨册。不著撰人名氏,惟冠以乾道八年晋江傅伯成《序》,称为元祐间《春秋》博士刘绚质夫所作。考陈振孙《书录解题》载刘绚《春秋传》,无“道统”二字之名。《文献通考》作十二卷,《玉海》作五卷,与二卷之数亦不合。又振孙称所解明正简切,而此本并无解《经》之语,止钞撮《左氏传
春秋类
△《左传节文》·十五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旧本题“宋欧阳修编”,明万历中刊版也。取《左传》之文略为删削。每篇之首,分标《叙事》、《议论》、《词令》诸目。又标《神品》、《能品》、《真品》、《具品》、《妙品》诸名及《章法》、《句法》、《字法》诸字。前有庆历五年修《自序》。《序》中称胡安国《春秋传》及真德秀《文章正宗》,是不足与辨矣。
春秋类
是书为康熙二十四年(1685)士奇奉敕撰《春秋讲义》时,借机考订《春秋》地理而成,与《春秋讲义》一同奏进。一说此书为士奇请别人代撰,而署以己名。全书以《春秋》经传地名分国编次。
春秋类
〖春秋孔义〗十六卷。 明高攀龙撰。“孔义”即孔子之义,而非诸儒之义。此书大旨斟酌于左氏、公羊、谷梁、朝安国四传之间,无所考证,也无所穿凿。意主于以经解经,凡经无而传有者不敢信,而传无经有者不敢疑。偶引旧说,亦不出于四传之外。《四库全书总目》评价此书“虽持论稍拘,较之破碎缴绕、横生异议者,犹说经之谨言者”。朱彝尊《经义
春秋类
△《左氏君子例》·一卷、《诗如例》·一卷、《诗补遗》·一卷(内府藏本) 宋李石撰。石有《方舟易学》,已著录。《左氏春秋传》多有“君子曰”字,林栗指为刘歆所加,其说无据(案栗说见《经义考》所引)。石则以为《左氏传》有所谓“君子曰”者,又有称&ld
春秋类
春秋类
△《麟经统一篇》·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张杞撰。杞字成夫,湖州人。万历丁酉举人,官福清县教谕。其书不载《经》文,惟以《经》文之可作试题者截其中二三字为目,各以一破题括其意,即注胡《传》於下。后列合题数条,亦各拟一破题,并诠注作文之要。其体又在讲章下矣。
春秋类
春秋属辞比事记,四卷。清毛奇龄(1623-1716)撰。奇龄《春秋毛氏传》义例为二十二门,而其书则仍从《春秋》十二公之序,是书乃分门隶事。如沈菜、赵□之体。条理颇为明晰,考据亦多精核。大抵由其长于辨礼,《春秋》据礼立制,而是书据礼以断《春秋》,契于经旨,秩然有纪。至《周礼》一书与《左传》多不相合,因为《周礼》为王制,而《左传》皆为诸侯之事;《周礼》为初制,而《左传》皆数百年变革之余,强相牵附,徒
春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