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僧宝传

卷第二十七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明教嵩禅师禅师名契嵩、字仲灵、自号潜子。生藤州镡津李氏。

七岁、母锺施以事东山沙门某。十叁得度受具。

十九游方、时宁风有异女子姚。精严而住山。时年百馀岁、面如处子。嵩造焉、女子留之信宿。

中夜闻池中有如戛铜器声。以问女子。女子曰、噫此龙吟也。

闻者瑞徵、子当有大名於世行矣。无滞於是。下沅湘、陟衡岳。谒神鼎禅师、与语奇之。然无所契悟。

游袁筠间、受记於洞山公。嵩夜则顶戴观世音菩萨之像。

而诵其号、必满十万、乃以为常。

自是世间、经书章句、不学而能。是时天下之士、学古文。

慕韩愈拒我、以遵孔子。东南有章表民。黄聱隅、李太伯、尤雄杰者。

学者宗之。嵩作原教论十馀万言。

明儒释之道一贯、以抗其说。读之者畏服。未几复游衡岳。

罢归着禅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其志盖悯道法陵迟。

博考经典、以佛後摩诃迦叶。独得大法眼藏、为初祖。

推之下至于达磨多罗、为二十八祖。密相付嘱、不立文字。谓之教外别传。书成游京师。

知开封府龙图王公素、奏之仁宗皇帝、览之加叹。付传法院、编次入藏。下诏褒宠、赐紫方袍、号明教。嵩再奏辞让、不许。

宰相韩琦大参、欧阳。皆延见而尊礼之。留居闵贤寺、不受、再请东还。

於是律学者憎疾。相与造说以非之。

嵩益着书、援引古今、左证甚明。几数万言、禅者增气。

而天下公议、翕然归之。宁五年六月四日晨兴。写偈曰、後夜月初明、吾今独自行。不学大梅老、贪闻鼯鼠声。至中夜而化。维敛六根之不坏者叁。

顶骨出舍利、红白晶洁、状如大菽。常所持数珠、亦不坏。道俗合诸不坏。

葬于故居永安院之左。阅世六十有六、坐五十有叁夏。

有文集总百馀卷、六十万言。

其甥法澄、克奉藏之、以信後世。嵩居钱塘佛日禅院、或云惠日禅师。

应密学蔡公襄所请也。东坡曰、吾入吴尚及见嵩。其为人常。

盖嵩以为佛事云。

赞曰、是身聚沫耳。特苦业所持、本一念。

首楞严曰、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然但名为融通妄想。念常清净、正信坚固。

则名善根功德之力。嵩生而多闻、好辩而常。

死而火之、目舌耳毫为不坏。非正信坚固功德力乎。

余尝论人之精诚不可见。及其化也、多雨舍利。譬如太平无象。

而枯朽、为菌芝。嵩其尤着闻者。聪公可谓有子矣。蒋山元禅师禅师名赞元、字万宗、务州义乌人。双林传大士之远孙也。叁岁出家、七岁为大僧。性重迟、闲靖寡言。

视之如鄙人。然於传记、无所不窥。

吐为词语、多绝尘之韵、特罕作耳。年十五游方。至石霜、谒慈明禅师。

助舂破薪、泯泯混十年。慈明移南岳、又与俱。

及殁葬骨石於石霜。植种八年乃去。兄事蒋山心禅师。

心殁、以元继其席。舒王初丁太夫人忧、读经山中。

与元游如昆弟。问祖师意旨、元不答。王益扣之。

元曰、公般若有障叁、有近道之质一。更一两生来、恐纯熟。

王曰、愿闻其说。元曰、公受气刚大、世缘深。以刚大气、遭深世缘。

必以身任天下之重、怀经济之志。

用舍不能必、则心未平。以未平之心、持经世之志。何时能一念万年哉。

又多怒、而学问尚理。於道为所知愚、此其叁也。

特视名利如脱发。甘澹泊如头陀、此为近道。

且当以教乘滋茂之、可也。王再拜受教。自宁之初、王入对。遂大用至真拜。贵震天下、无月无耗。元未尝发视。

客来无贵贱、寒温外无别语。即敛目如入定、客即去。

尝馔僧、俄报火厨库、且及潮音堂。众吐饭苍黄、蚁窘蜂闹。而元啜啖自若、高视屋梁。食毕无所问。又尝出郭、有狂人入寺。手刃一僧、即自杀尸相枕。左右走报、交武於道。

自白下门、群从而归。元过尸处、未尝视。登寝堂危坐。

职事者侧立、冀元有以处之。而敛目如平日。

於是稍稍隐去、卒不问。王弟平甫、豪纵於人物、慎许可。

见元即悚然加敬。问佛法大意、元复有难色。

平甫固请为说。元曰、佛祖无所异于人。所以异者、能自护心念耳。岑楼之木、必有本、本於毫末。

滔天之水、必有原、原於滥觞。清净心中、无故动念。危乎岌哉、甚於岑楼。

浩然横肆、甚于滔天。其可动耶。佛祖更相付授。

必丁宁之曰、善自护持。平甫曰、佛法止于此乎。

元曰、至美不华、至言不烦。夫华与烦、去道远甚。

而流俗以之、申公论治世之法。犹谓为治者、不至多言。顾力行如何耳。

况出世间法乎。元丰之初、王罢政府。

舟至石头、夜造山拜坟。士大夫车骑、填山谷。王入寺、巳二鼓。

元出迎、一揖而退。王坐东偏、从官宾客满坐。王环视、问元所在。

侍者对曰。巳寝久矣、王笑之王。结屋定林、往来山中。

又十年、稍觉烦动。即造元相向、默坐终日而去。

有诗赠之、其略曰、不与物违真道广。每随缘起自禅深。

舌根巳净谁能坏。足迹如空我得寻。人以为实录。元佑之初、曰吾欲还东吴。促辨严俄化、王哭之恸。

塔於蒋陵之东。平甫状其行碑山中。

赞曰、舒王尝手题其像曰。贤哉人也、行厉而容寂。

知言而能默。誉荣弗喜、辱毁弗戚。弗矜弗克、人自称德。

有缁有白、来自南北。弗顺弗逆、弗抗弗抑。弗观汝华、唯食巳实。孰其嗣之、我有遗则。予读此词。

知其为本色住山人也。金山达观颖禅师禅师名昙颖、生钱塘丘氏。年十叁、依龙兴寺为大僧。

神情秀特、於书无所不观。为词章多出尘语。

十八九游京师。时欧阳文忠公、在场屋。颖识之、游相乐也。

初谒大阳明安禅师。问、洞上特设、偏正君臣意、明何事。

明安曰、父母未生时事。又问、如何体会。

明安曰、夜半正明天晓不露。颖惘然弃去。至石门、谒聪禅师。

理明安之语、曰师意如何。聪曰、大阳不道不是。

但口门窄、满口说未尽。老僧即不与麽。颖曰、如何是父母未生事。聪曰、粪墼子。又问、如何是夜半正明、天晓不露。

聪曰、牡丹丛下睡猫儿。颖愈疑骇、日扣之、竟无得益。自奋曰、吾要以死究之。不解终不出山。聪一日见普请。

问曰、今日运薪乎。颖曰然运薪。

聪曰、云门尝问、人般柴、柴般人、如何会。颖不能对。聪因植杖石坐。笑曰、此事如人学书。点画可效者工、否者拙。

何故如此、未忘法耳、如有法执、故自为断续。

当笔忘手、手忘心、乃可也。颖於是默契其旨。良久曰、如石头曰。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既曰契理、何谓非悟。

聪曰、汝以此句为药语、为病语。颖曰、是药语。

聪呵曰、汝乃以病为药、又可哉。颖曰、事如函得盖、理如箭直锋。妙宁有加者。

而犹以为病、兹未谕。聪曰、借其妙至是。

亦止明理事而巳。祖师意旨智、识所不能到。矧事理能尽乎。

故世尊曰、理障碍正知见。事障能续生死。

颖恍如梦觉、曰如何受用。聪曰语不离窠臼、安能出盖缠。

颖叹曰、涉吻、便落意思。皆是死门、终非活路。

即日辞去、过京师。寓止驸马都尉李端愿之园。日夕问道。一时公卿多就见。闻其议论、随机开悟。李公问曰、人死识归何所。答曰、未知生、焉知死。李公曰、生则端愿巳知。

曰、生从何来。李公拟议。颖其胸、曰。

在这、思量什麽。对曰、会也。只知贪程、不觉蹉路。

颖拓开曰、百年一梦。又问、地狱毕竟是有是无。

答曰、诸佛向无中说有、眼见空华。大尉就有中觅无、手水月。

堪笑、眼前见牢狱不避。心外见天堂欲生。

殊不知、欣怖在心、善恶成境。大尉但了自心、自然无惑。进曰、心如何了。

答曰、善恶都莫思量。又问、不思量後、心归何所。

颖曰、且请太尉皈宅。颖东游初、住舒州香峰。

移住润州因圣。太平隐静、明州雪窦。又移住金山龙游寺。嘉佑四年除夕。遣侍者持书、别扬州刀景纯学士。

曰、明旦当行、不暇相见、厚自爱。

景纯开书大惊、曰当奈何、复书决别而巳。

中夜候吏报、扬州驰书、船将及岸、颖欣然遣挝鼓、升座叙出世本末。谢裨赞丛林者、劝修勿怠。

曰吾化、当以贤监寺次补。下座、读景纯书毕。

大众拥步、上方丈。颖跏趺、挥令各远立。良久乃化。五年元日也。

阅世七十有二、坐五十有叁夏。颖英气压诸方。荐福怀禅师、诵十玄谈。至祖意、颖曰。当曰十圣未明此旨。

特以声律不协、故尔耳。叁贤十圣序、不如是。

怀曰、宗门无许事。颖熟视、以手画按。作十字曰、汝识此字乎。

汝以谓甑耳。怀无能言、颖拂衣去。曰、我要与汝死。

生吾不敌汝也。

赞曰、东坡曰、佛法浸远、真伪相半。寓言指法、大率相似。至于二乘禅定、外道神通。非我肉眼所能勘验。

然临死生祸福之际、不容伪矣。吾视颖之谢世。

无以异人适城市之易。然真大丈夫也哉。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