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医学正传

疮疡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内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又曰膏粱之变,足生大疔。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东垣谓荣气即胃气也,盖胃气调和,则荣卫之气,皆顺流而无逆于肉理耳。若夫饮食失节,肥甘过伤,以致湿热蕴积于肠胃之间,烧烁腑脏,煎熬真阴,此经之所谓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味伤发热,久而增气。故湿热之气,聚于下集,阴火炽盛,蓄于八脉,八脉沸腾,逆于经隧,气凝血滞,故其滋养精微之气,不能如常荣于肉理,是以结聚而成痈肿矣,经曰热胜则肉腐是也。法当视其所发之地,各从其经而处治焉。夫发于身之表者,其名一十有七:曰脑发(督脉,足太阳经),曰背发(中属督脉,余皆足太阳经),曰鬓发(手足少阳经),曰眉发(手足太阳经,手足少阳经),曰 发(手足阳明经),曰腮颔发(手阳明经),曰髭发(手足阳明经),曰腋发(手太阳经),曰穿裆发(督衔任三脉),曰腿发(表足三阳,裹足三阴),曰肝痈(足厥阴经),曰喉痈(任脉,阳明经),曰脐痈(任脉,阳明),曰乳痈(内阳明经,外少阳经,乳头足厥阴经),曰臀痈(足太阳经),曰跨马痈(足厥阴经),曰囊痈(足厥阴经)。发于腔子之内者,其名有四:曰内疽,曰肺痈(手太阴经),曰肠痈(手太阳经,手阳明经),曰胃脘痈(足阳明经)。夫十二经有气血多少之不同,痈疽浅深之有异。是故为治之法,或疏散,或消毒,或针焙,或内托,或外消,或泻利,或补益。是故肿疡为实,宜泻利;溃疡为虚,宜补益;浮露而浅者为痈,宜外消;藏伏而深者为疽,宜内托,此千古不易之定议也。虽然其证有善而易治者为顺,恶而难消者为逆。其为眼白睛黑,目紧小者,一逆也;不能饮食,纳药而呕,食不知味,二逆也;伤痛渴甚,三逆也;膊项转动不便,四肢沉重,四逆也;声嘶色脱,唇口青黑,面目四肢浮肿,五逆也;烦躁时咳,腹痛甚,泄利无度,小便如淋,六逆也。脓血大泄, 肿尤甚,脓水臭败莫近,七逆也;喘促气短,恍惚嗜卧,八逆也;未溃先黑陷,面青唇黑便污,九逆也。又如噫气痞塞,喘咳,身冷自汗,目瞪耳聋,恍惚惊悸,语言错乱,皆是恶证。若夫动息自宁,饮食知味,一顺也;便利调匀,二顺也;神彩精明,语声清朗,三顺也;脓溃肿消,色鲜不臭,四顺也;体气和平,五顺也。

凡五顺见三则吉,九逆见六则危矣。先哲垂训,班班可考,学人其可不详察乎。

脉法

《脉经》曰:脉数身无热,内有痈也。一云: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中有脓,薏苡附子败酱汤主之。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苦有痛处,当发痈肿。脉微而迟,反发热,弱而数,反振寒,当发痈肿。

脉浮而数,身体无热,形嘿嘿,胸中微躁,不知痛之所在,此人当发痈肿。

脉滑而数,数则为热,滑则为实,滑则主荣,数则主卫,荣卫相逢,则结为痈,热之所过,则为脓也。

羽林妇病,医者脉之,知妇人肠中有脓,为下之即愈。盖寸口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滑则为荣,数则为卫,卫数下降,荣滑上升,荣卫相干,血为浊败,小腹痞坚,小便或涩,或时汗出,或复恶寒,脓为已成。设脉迟紧,聚为瘀血,下之即愈。

肠痈之为病,其身体甲错,腹皮急,按之软如肿状。

夫肠痈者,小腹肿,按之则痛,小便数如淋,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方法

丹溪曰:痈疽因阴阳相滞而生。盖气阳也,血阴也,血行脉内,气行脉外,相并周流。寒与湿搏之,则凝泣而行迟,为不及;热与火搏之,则沸腾而行速,为太过。气得邪而郁,津液稠粘,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此阴滞于阳也。血得邪而郁,隧道阻隔,或溢或结,积久渗出脉外,气为之乱,此阳滞于阴也。百病皆由于此,又不止于痈疽而已。

痈疽因积毒在脏腑,当先助胃壮气,使根本坚固,而以行经活血药为佐,参以经络时令,使毒气外发,施治之早,可以内消,此内托之意也。

或问内托之法,予曰:河间治肿 于外,根盘不深,形证在表,其脉多浮,病在皮肉,非气盛则必侵于内,急须内托,宜腹煎散,除湿散郁,使胃气和平。如或未已,再煎半料饮之。如大便闭及烦热,少服黄连汤。如微利及烦热已退,却与复煎散。如此使荣卫俱行,邪气不能内伤也。

《外科精要》谓排脓内补十宣散,治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溃,诚哉是言也。若用之于小疮疖与冬月,亦可转重就轻,移深居浅。若溃疡与夏月用之,其桂朴之温散,佐以防风、白芷,吾恐虽有参 ,难为倚仗。比见世人用此,不分轻重时令,经络前后,正若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危哉!

诸经惟少阳厥阴二经生痈疽宜预防之,以其多气少血也。血少而肌肉难长,疮久未合,必成死证。苟不知此,遽用驱逐利药,以伐其阴分之血,祸不旋踵。

肿疡内外皆壅,宜以托里表散为主。如欲用大黄者,宜戒猛浪之非。

溃疡内外皆虚,宜以补接为主。如欲用香散者,宜戒虚虚之失。

《外科精要》一书,惟务纪录旧方,应酬轻小证候耳。

痈疽始发,即以艾多灸之,可使轻浅,骑竹马灸法最妙。盖艾火畅达,拔引郁毒,此从治之意。惟头为诸阳所聚,艾炷宜小而少。若身上,必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亦有因灸而死者,盖虚甚,孤阴将绝,其脉必浮数而大且不鼓,精神必短而昏,无以抵当火气,宜其危也。

按河间灸刺法曰:凡疮疡须分经络部分,血气多少, 穴远近。从背出者,当从太阳经五穴选用,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是也。从鬓出者,当从少阳经五穴选用,窍阴、夹溪、临泣、阳辅、阳陵泉是也。从髭出者,当从阳明经五穴选用,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是也。从脑出者,则以绝骨一穴治之。(各穴点法,俱见《铜人针灸经》,兹不再具。)

蜞针之法,可施于轻小证候,吮出恶血。若积毒在脏腑者,徒竭其血于外,无益也。

外施贴药,亦发表之意。《精要》谓贴冷药有神效,夫气得热则散,得冷败敛,何谓神效?经曰发表不远热,是也。

(贴冷药,惟轻小疖毒可也。)

外科用针烙得脓后,服神仙追毒丸。此药能下积取毒,无取脓之功。若血气壮实,则脓自出,当以和气活血药,佐参补剂服之。

肿疡用手按之,热则有脓,不热则无脓。

脓出而反痛者,此为虚也,宜补之。亦有秽气所触而作痛者,宜和解之。风冷所逼者,宜温养之。

疽发深不痛者,胃气大虚,必死肉多而不知痛也。

肿疡时呕者,当作毒气上攻治之。溃后,当作阴虚补之。若年老溃后发呕不食,又宜参 白术膏峻补,随证加佐使药。河间谓疮疡呕者,湿气侵于胃也,宜倍白术。

痈疽发渴,乃血气两虚,用参、 以补气,当归、地黄以养血,或忍冬丸、黄 六一汤皆效。

加味十全大补汤,治痈疽溃后,补气血,进饮食,实为切要。凡脓血出多,阴阳两虚,此药有回生起死之功,但不分经络,不载时令,医者触类而长之可也。或见肿平痛宽,遂以为安,漫不知省,无补接调养之功,愈后虚证复见,因而转为他病而危剧者多矣。

蒲公英,化热毒,消恶肿,散结核,有奇功。田间路侧皆有之,三四月开黄花,似菊花,味甘。《衍义补遗》云:四时常花,花罢飞絮,节叶间折之有白汁出者是。能解食毒,散滞气,可入阳明太阴二经。同忍冬藤煎,以少酒佐而服之,捣烂 之亦妙。

白蜡属金,禀收敛坚凝之气,外科之要药也。生肌止血,定痛接骨,续筋补虚,常与合欢皮同入长肉膏药用之有神效。但未试其可服否,若合欢皮常服之验矣。

蓖麻子性善收,能追脓取毒,亦要药也。

痈疽已破未破,用皂角刺,能钻引至痛处。

取剩骨法:取久疽久痔漏中朽骨(俗名剩骨),用乌骨鸡胫骨,以信砒实之,盐泥固济,火 通红,地上出火毒,用骨研细,饭丸如粟米大,以皮纸拈送入窍内,外以拔毒膏药封之,其骨自出。

(以上丹溪方法凡二十三条)

恶疮发背脑疽等证方法:

升阳益胃汤(东垣) 治一切恶疮、发背、脑疽等证。

羌活(一钱五分) 独活(五分) 防风(五分) 本(一钱五分) 知母(一钱)

生地黄(一钱) 黄芩(三钱) 黄连(五分) 黄柏(五分) 当归(三钱) 防风梢(五分)

连翘(二钱) 人参(五分) 黄 (一钱五分) 生甘草(一钱) 陈皮(五分) 当归梢(五分) 苏木(五分) 炙甘草(一钱五分) 酒防己(五分) 泽泻(七分) 桔梗(一钱)

上细切,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二大盏,浸半日,煎至一盏,滴酒数十点,去渣临卧温服。忌饮水,再作脓,效迟。

初患二、三日者服之立消,作脓者立溃,随病上下食前后服。一人患脑疽,第八日肿硬如拳,即日晚服此药一剂,次日便平复,肿势消,更不疼痛,又服半剂,七日全愈如常。明之言:凡疮皆阴中之阳、阳中之阴二证而已。我治此疮,阳药七分,阴药三分,名曰升阳益胃散;胜十宣也,老人宜之,亦名复煎散,或加乳香没药各一钱尤妙。

当归羌活汤 治脑疽证。

黄芩(酒炒) 黄连(酒炒,各二钱) 黄柏(酒炒,一钱) 泽泻(五分) 连翘(一钱) 当归身(二钱) 防风羌活(各一钱) 甘草(炙,一钱) 山栀子(一钱) 独活(七分) 本(七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先浸一时许,入酒一匙,煎至八分,去渣食后稍热服,日进二服,三日尽六服,俱将药清汁调下后项槟榔散。

槟榔散(东垣) 大敛疮口。

槟榔 木香(各三钱)

上为细末,用前汤调下或敛疮口用之,决无疼痛,以蜡油调涂疮口,生肌敛肉甚速,别无恶肉,疮口易合平复,膏粱热疮所宜用也。贫人寒地及寒湿外来之寒疮,禁不可多用。

背疽方法:托里散(千金)治背疽并诸恶疮,如三日以里未针灸及利大便者,则可消矣。

羌活(一钱五分) 防风(酒洗,五分) 防风梢(五分) 本(一钱五分) 当归身(三钱) 当归梢(五分) 连翘(三钱) 黄芩(酒洗,三钱) 黄 (一钱五分生用) 人参(一钱五分) 炙甘草(一钱五分) 生甘草(五分) 陈皮(五分) 苏木 五味子 酒黄柏 酒防己(各五分) 桔梗 栀子 生地黄(酒洗,各一钱) 酒大黄(三钱) 酒黄连(一钱) 木猪苓(一钱五分) 麦门冬(二钱)

上细切,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三大盏,浸半日,煎至一盏,稍热服,后一服如前,并渣再煎服,忌冷水。此方如觉病,即便忙服,无不效者。若疮势已发三四日,或成脓,则不消也。崔经历二次发背疽,皆得此方而愈。

丹溪治背疽方,用大黄、防风、羌活、甘草节、生地黄、当归身、贝母、白芷、赤芍药、皂角刺、黄芩作大剂煎服,气虚加人参、黄 ,疮溃后亦宜加之。

附骨疽方法:丹溪曰:附骨疽者,皆因久得浓味,及劳役与酒后涉水得,此阳滞于阴之证也。又曰:环跳穴痛不止,防生附骨疽,以苍术为君,佐以黄柏之辛,行以青皮,冬加桂枝,夏加条芩,体虚者加杜仲、牛膝,以生甘草为使,作大料煎,入姜汁,食前饮之。痛甚者,恐前药十数帖发不动,少加麻黄。一二帖又不动者,恐疽将成,急掘地坑,以火 坑通红,沃以小便,令患者赤体坐于坑中,以席或绵衣围抱下体,使热气熏蒸,腠理开,气血通畅而愈。

羌活防己汤(东垣) 治附骨疽初发于太阳、厥阴、太阴分者。

羌活 川芎 苍术 防己 木香 连翘 射干 甘草 白芍药 木通 当归尾 苏木(各七分)

上细切,水酒各一大盏,煎至七分,食前服,美膳压之。

托里黄 汤(东垣) 治附骨疽初发于足少阳、阳明分者。

柴胡(一钱二分) 连翘(八分) 肉桂(八分) 鼠粘子(八分) 黄 (八分) 当归尾(一钱五分) 黄柏(四分) 升麻(四分) 甘草(炙,四分) 白芷(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酒一盏,水一盏半,煎至一大盏,空心服,美膳压之。

内托黄 酒煎汤(东垣) 治疮生腿外侧,或因寒湿,得附骨疽于足少阳经分,微侵足阳明经,坚硬漫肿,行步作痛,或不能行。

柴胡(六钱五分) 连翘(八分) 肉桂(八分) 大力子(炒) 黄 (各四钱一作四分) 当归尾(八钱) 黄柏(五分) 升麻(七分) 甘草(炙,五分) 白芷(二钱)

上细切,水酒各一盏,煎至一盏,食前温服。

黄连消毒饮(东垣) 治附骨疽。

黄连(一钱) 黄芩 黄柏(各五分) 生地黄(四分) 知母(四分) 羌活(一钱) 独活(四分) 防风(四分) 本(五分) 当归尾(四分) 桔梗(五分) 黄 (二分) 人参(二分) 甘草(三分) 连翘(四分) 苏木(二分) 防己(五分) 泽泻(二分) 陈皮(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煎服。一老人年七十,因寒湿地气,得附骨疽于左腿外侧少阳胆经之分,微侵足阳明经分,阔六七寸,长一小尺,坚硬漫肿,不辨肉色皮泽,但行步作痛,以指按至骨,大痛。与此药一服即止,次日坚软肿消而愈。

内托黄 柴胡汤(东垣) 治附骨疽。

生地黄(五分) 黄柏(三分) 肉桂(二分) 羌活(五分) 当归梢(七分半)

土瓜根(酒洗) 柴胡梢(各一钱) 连翘(一钱三分) 黄 (二钱)

上细切,作一服,酒一盏,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热服。贾德茂小男,于左大腿近膝股内,出附骨疽,不辨肉色,漫肿光泽木硬,疮势甚,又且左脚,乃肝之髀上也,更在足厥阴肝经之分,少侵足太阴脾经之分,其脉左二部细而弦,按之洪缓微有力,与此药而安。

臀痈方法丹溪曰:臀痈者,臀居小腹之后在下,此阴中之阴,道远位僻,虽曰太阳多血,然气运不到,血亦罕来,中年后尤虑患此。才有肿痛,参之脉证,但见虚弱,便与滋补血气,可保终吉。若无积补之功,其祸多在结痂之后,或半年已来乃病,多致失手,慎之慎之!

内托羌活汤(东垣) 治足太阳经中,左右尺脉俱紧,按之无力,尻臀生痈坚硬,肿痛大作。

羌活 黄柏(酒炒,各二钱) 防风 本 当归尾(各一钱) 肉桂(三分) 连翘 甘草(炙) 苍术 陈皮(各五分) 黄 (二钱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酒一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空心服,以衣复盖痈上,使药力行,去衣。

内疽方法丹溪曰:内疽者,皆因饮食之火,挟七情之火,相郁而发。饮食者阴受之,七情者脏腑受之,宜其发在腔子而头向外,非干肠胃肓膜也。宜以内托之药托出于外,以针开之而愈。先用四物汤加桔梗、香附、生姜煎服。脓出后,亦用四物汤调理而安。

肺痈方法丹溪:肺痈先须发表。《千金方》曰:病咳唾脓血,其脉数实,或口中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者,为肺痈。其脉紧数,为脓未成;紧去而但数者,脓已成也。

《要略》治肺痈,先以小青龙汤一帖,以解表之风寒邪气,然后以葶苈大枣泻肺汤、桔梗汤、苇叶汤随证用之,以取脓血,此治肿疡之例也。终以苇宙独行方(名黄昏汤)以补里之阴气,此治溃疡之例也。

黄昏汤(录验) 治胸中甲错隐痛,知为肺痈。

合欢木皮(一掌大)

上以水三盏,煮取一盏半,分二服。

葶苈大枣泻肺汤(录验) 治肺痈或肺胀喘促不得卧。

葶苈(一两,炒黄,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枚)

上以水三盏,煎大枣至二盏,去枣入葶苈一丸,再煎至一盏,搅匀服之。

苇叶汤(录验) 治咳,有微热,烦躁,胸心甲错。(出千金方。)

苇叶(二斤) 薏苡仁(半斤) 桃仁(五十个) 瓜瓣(半斤)

上以水一斗,先煮苇叶至五升,去渣入诸药,煮取二升,分温再服,当吐痰如粥而愈。

桔梗汤(录验) 治肺痈,心胸气壅,咳嗽脓血,神烦闷,咽干多渴,两脚肿满,小便赤黄,大便多涩。

桔梗 贝母(各一钱) 当归 栝蒌子(各八分) 枳壳(炒,五分) 薏苡仁(八分) 桑白皮(五分) 防己(五分) 甘草节(三分) 黄 (五分) 杏仁(去皮炒,另研) 百合(各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渣温服,不拘时。若大便秘者,加大黄;小便涩者,加木通。

又方(录验) 治前证。

栝蒌仁 当归 桔梗 贝母 白芷 甘草(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食后服。一方无贝母、白芷;有葶苈子。

肺痈已破入风者,不治。或用太乙膏丸服,以搜风汤吐之。

有吐脓血如肺痈状,口臭,他方不应者,宜消风散,入无病男子发灰,清米饮调下,可二服而愈。

(祖传方)

治肺痈,未成脓者立消,已成脓者立溃,其效如神。

用樟漆树叶,一名接骨木,又名健骨树,又名野黄杨,田畔路侧皆有之。

上一味细研,略入滤过,以酒调服。不饮酒人,入生姜研服。

肠痈方法丹溪曰:肠痈当作湿热积治,入风难治。

《千金》谓肠痈妄治必杀人,其病小腹肿,强按之则痛,小便数淋,时时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如肿状,脉数者,微有脓也。巢云:洪数已有脓,脉若迟紧者未有脓,甚者腹胀大,转侧有水声,或绕脐生疮,或脓自脐出,或大便脓血。(羽林妇证,具前脉法下。)

肠痈治法,《要略》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千金》以大黄牡丹汤。(丹溪)

灸法:屈两肘,正肘头锐骨端,灸一百壮,下脓血而安。

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

薏苡仁(一钱) 炮附子(一分) 败酱(三分)

上为细末,每服方寸匕,水二盏,煎至一盏,连渣顿服之,小盒饭下脓血而愈。

大黄牡丹汤

大黄(四分) 牡丹皮(一两)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另研) 芒硝(三合) 栝蒌子(半升)

上细切,用水六升,煎取一升,去渣入芒硝,再煎一沸,分三服,顿服之,有脓即下脓,无脓即下血。

(医案)

东阳吕俊文,得潮热,微似疟状,小腹右边有一抉,大如鸡卵作痛,右脚不能伸缩。一医作奔豚气治,十余日不验。

召予诊候其脉,左寸芤而带涩,右寸芤而洪实,两尺两关俱洪数。予曰:此大小肠之间欲作痈耳,幸脓未成,犹可治疗。

与五香连翘汤加减与之,间以蜈蚣炙黄,酒调服之,三日内平安。

乳梗方法丹溪曰:乳梗,多因乳母不知调养所致。盖乳房阳明所经,乳头厥阴所属,忿怒所逆,郁闷所遏,浓味所酿,以致厥阴之气不行,故窍闭而汁不通,阳明之血沸腾,故热甚而化为脓。或因所乳之子,膈有滞痰,含乳而睡,口气 热所吹而成结核。初梗,忍疼揉令核软,吮令汁透可散,否则结成矣。治法以青皮疏厥阴之滞,石膏清阳明之热,生甘草节行污浊之血,栝蒌子消导肿毒,或加没药、青橘叶、皂角刺、金银花、当归身,或汤或散,须以少酒佐之。若加艾火二三壮,于痛处灸之尤妙。彼粗工便用针刀,必成拙病。

乳痈,用蒲公英同忍冬藤入少酒煎服,即欲睡,是其效也。(丹溪)

乳痈未溃,以青皮、栝蒌仁、桃仁、连翘、川芎、橘叶、皂角刺、甘草节,随证加减煎服。已溃,以人参、黄 、川芎、当归、白芍药、青皮、连翘、栝蒌、甘草节煎服。

升麻托里汤(东垣) 治妇人两乳间出黑头疙,疮顶陷下作黑眼子,其脉弦洪,按之细小。

黄柏(二分) 肉桂(三分) 鼠粘子(五分) 黄 炙甘草节 当归身(各一钱) 连翘 升麻 葛根(各一钱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酒半盏,同煎至一盏,食后热服。

奶岩方法

石香程氏曰:奶岩始有核,肿结如鳖棋子大,不痛不痒,五、七年方成疮。初便宜多服疏气行血之药,须情思如意,则可愈。如成疮之后,则如岩穴之凹,或如人口有唇,赤汁脓水浸淫胸胁气攻疼痛,用五灰膏、金宝膏去其蠹肉,生新肉,渐渐收敛。此疾多生于忧郁积忿中年妇人。未破者尚可治,成疮者终不可治。(石香居士,程常,东阳人,丹溪高弟。)

十六味流气饮(局方) 治奶岩。

人参 黄 川归(各一钱) 川芎 肉桂 浓朴 白芷 甘草(各五分) 桔梗(三分) 防风 乌药 槟榔 芍药 枳壳 木香(各五分) 紫苏(一钱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或加青皮一钱,水二大盏,煎至一盏服。

单煮青皮汤(丹溪) 治妇人百不如意,久积忧郁,乳房内有核,如鳖棋子。

每服用青皮四钱细切,以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日二服。以上二方间服,至核消住药。

橘叶散(丹溪) 治证如前。

青皮 石膏( ) 没药 甘草节 当归头 金银花 蒲公英(各五分) 栝蒌子(一钱) 皂角刺(一钱五分,去尖,略炒出汗)

上细切,作一服,加青橘叶一小握,以酒一盏半,煎至一浅盏,食后或卧时服。

丁香散(丹溪) 治乳头破裂,或因小儿吹乳,血干自裂开多痛。

丁香(不拘多少)

上一味为末,干敷裂处。如燥,唾津调敷。

囊痈方法丹溪曰:囊痈者,湿热下注也,有作脓者,此浊气顺下,将流入渗道,因阴道或亏,水道不利而然,脓尽自安,勿药可也,惟在善于调摄耳。又有因腹肿渐流入囊,肿甚而囊自裂开,睾丸悬挂,水出,以辅炭末敷之,外以紫苏叶包裹,仰卧养之。

痈疽入囊者,曾治数人,悉由湿热入肝经处治,而用补阴药佐之。虽脓溃皮脱、睾丸悬挂者,皆不死(丹溪)。

一方(录验) 用野紫苏叶(面青背红者是也)焙干为细末敷之。如燥,以香油调敷。囊脱无皮者,外以青荷叶包之,其皮自生。

丹溪便毒方法

便毒是厥阴经湿热,因劳倦而发,用射干三寸,同生姜煎,食前服,得利二三行效。射干,开紫花者是,红花者勿用。

一方(丹溪) 用破故纸、鼠粘子微炒黑、牵牛炒、大黄酒蒸焙干,各等分为末,每服一两,酒调下。

又方(丹溪) 已结成脓者,用大黄(酒蒸)、连翘(各五钱)、枳实(三钱)、浓朴、甘草节(各三钱)、桃仁(二十一个)、生姜三片,分三服,水煎服之。

石香程氏曰:便毒一名跨马痈,此奇经冲任为病,而痈见于厥阴经之分野,其经多血,又名血疝,或先有疳疮而发,或卒然起核疼痛而发,皆热郁血聚而成也。初发宜疏利之,即散。变肿后,如常用托里内补之药。

苏方木散(疮疡集) 治便毒。

木鳖子(去壳) 当归尾(酒浸) 芍药 白芷 粉甘草 川芎 射干 忍冬藤(即金银花) 大黄(锉碎,酒浸湿纸包煨) 穿山甲(糠火煨炒黄脆) 没药(另研) 苏方木(各六钱,一作六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酒各一盏,煎至一盏,食前服。

玉烛散(疮疡集) 治便毒。

川芎 当归 生地黄 赤芍药 朴硝 大黄(根据前制) 甘草(炙,各八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煎,食前服。

牡蛎大黄汤(精要) 治同前证。

大黄(根据前制) 牧蛎(各二钱五分,火 ) 甘草(一钱) 栝蒌(一个,去皮)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瘰 方法

丹溪曰:瘰 必起于少阳一经,不守禁忌,延及阳明。大抵食味之浓,郁气之积,曰风曰热,皆此二端,拓引变换。

须分虚实,实者易治,虚者可虑。以其属胆经,主决断,有相火,且气多血少。妇人见此,若月经不作,寒热便生,稍久转为潮热,危矣。自非断欲食淡,神仙不治也。

治瘰 ,用立效散与栝蒌散相间服,神效。(丹溪)

本草云:夏枯草大治瘰 ,散结气,有补养厥阴血脉之功,而经不言。观其能退寒热,虚者可仗;若实者,以行散之药佐之,外以艾灸,亦渐取效。

治血少马刀瘰 肚泻,以四物汤倍酒炒芍药、牡蛎粉、陈皮、柴胡、甘草、黄连、玄参、炒神曲、桑椹膏。

石香程氏曰:瘰 之症,内经谓之结核者是也。结核有大小如大豆、银杏,连串而生者。形大如马刀者,谓之马刀疮。经别为火类,夫火亢之甚,必兼水化制之,其核故坚也。凡瘰 之起,始生于耳后足阳明、少阳二经,浸淫于太阳之经,渐随经流注于腋胁手足皆有也。治法,以火针刺入核中,不可透底,纳蟾酥膏于中,外用绿云膏贴之,三日后取去核中稠脓,脓尽取去核外薄膜。先破初起之核一枚,以绝其源,服药后出者皆愈。或不肯收,如银杏者,尽皆开了,用药取之。其自溃者,犹如木果之腐,熟肉虽溃而核犹存,故脓水淋漓,久难得愈,治者用铁烙烧赤,烙去其破核犹存者,并肉溃处。次用金宝膏、龙珠膏等药,追去蠹恶之根,遂能长肉而愈。随经络证候,服除风热兼引经之药,以除根本,可获全功也。

蟾酥膏

蟾酥(如大豆许) 白丁香(十五枚) 寒水石(些少, ) 巴豆(五粒) 寒食面(些少)

上各另研,和作一处再研,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用一丸或二三丸,纳入针窍中。如脓未尽,再用数丸,以脓尽为度。

绿云膏

黄连 大黄 黄芩 玄参 黄柏 木鳖子(去壳,各一钱)

上细切,用香油一两同煎焦色,去药入净松香五两,再煎成膏,滤入水中扯拔令金色,入铫再熬,放温入后药:猪胆(汁,三个) 铜绿(三钱,醋浸一宿,绵去渣)

上用竹 带温搅匀,然后如常摊贴,兼治疮口不干,加乳香、没药、轻粉尤妙。

金宝膏 去腐肉朽肉,不伤良肉新肉。

桑柴灰(五碗,用沸汤十碗淋汁,用草纸一层,皮纸二层,放罗底,次置灰于上淋之) 穿山甲(二两,煨胖) 信砒(二钱,另研) 杏仁(七枚,去皮,同信砒、穿山甲,研细) 生地黄(二两) 辰砂(一钱,另研) 粉霜(另研) 麝香(各五分)

上将灰汁滤澄清,下锅煎浓,下甲末,候焦干一半,下麝香,次下粉霜,干及九分,下辰砂,候成膏,下炒锻石末,以成块子,即收入小罐子内,勿见风。

龙珠膏

龙芽草(五两) 棘枣根(五钱) 海藻(二钱五分) 苏木(五钱)

上细切,量水二十碗,煎至十二三碗,滤去渣,又用:桑柴灰(二碗半) 锻石(二碗半) 苍耳草灰(二碗半) 以草纸二层,皮纸二层,放箩底,次置灰于上,用煎汤热淋,取灰汁十碗许澄清,入锅内煎成膏,用巴豆霜、白丁香、石膏、麝香、轻粉,瓷罐子收贮,每用取敷核上,再敷即去旧药并靥,再上新药,其核即溃而愈。根小者但只涂药于根上,其核自溃。

(以上皆石香方)

救苦化坚汤(东垣) 治瘰 、马刀、挟瘿,在耳下或耳后,下颈至肩上,或入缺盆中,乃手足少阳之经分。其瘰 在颏下,或至颊车,乃阳明之经分,受心脾之邪而作也。今将二证合而治之。

黄 (一钱,护皮毛间,补腠理虚及活血气,为疮家之圣药,又实表补元气之妙剂也) 人参(三分,补肺气之药也,如气短不调及喘者,宜加之) 炙甘草(五分,能调中,和诸药,泻火,益胃气,亦能去疮中之邪) 真漏芦 升麻(各一钱) 葛根(五分,此三味,俱足阳明本经药也) 连翘(一钱,此一味,乃十二经疮中之药,不可无也,能散诸血结气聚,此疮家之神药也) 牡丹皮(三分,去肠胃中留滞宿血) 当归身(三分) 生地黄(三分) 熟地黄(三分,此三味,诸经中和血、生血、凉血药也)

白芍药(三分,如夏月倍之,其味酸气寒,能补中,益气之虚,治腹痛必用之,冬寒不可用) 肉桂(二分,大辛热,能散结积,阴证疮疡须当少用之,此寒因热用之意。又为寒阴腹盖其疮,用大辛热去阴寒之气。如有烦躁者,去之) 柴胡(八分,功用连翘。如疮不在少阳经,则去之) 鼠粘子(三分,无肿不用) 羌活(一钱) 独活(五分) 防风(五分,以上三味,必问手足太阳症,脊痛项强,不可回顾,腰似折,项似拔者是也。其防风一味辛温,如疮在膈以上,虽无手足太阳经症,亦当用之,为能散结,去上部风邪)

昆布(二分,其味太咸,若坚硬者宜用,盖咸能软坚也) 荆三棱(炮,二分) 广术炮,三分,此二味,若疮坚硬甚者用之,如不甚坚硬者不须用) 益智(二分,如唾多者,胃不和也,或病患吐沫吐食、胃中寒者加之,无则勿用也) 麦 面(二钱,治腹中缩急,又能消食健脾) 神曲(炒,二分,食不消化者用之) 黄连(三分,治烦闷)

浓朴(姜制,一钱一分,如腹胀者加之) 黄柏(炒,三分,如有热或腿脚无力者加之,如有烦躁欲去衣者,肾中有伏火也,更宜加之,无则勿用)

上件共为细末,汤浸蒸饼捏作饼子,日干,捣如米粒大,每服三钱,白汤送下。如气不顺,加橘红。甚者,加木香少许。量病患虚实,临时斟酌与之,毋令药多妨其饮食,此为治之大法也。如止在阳明分者,去柴胡、鼠粘子二味,余皆用之。如在少阳分为马刀挟瘿者,去独活、漏芦、升麻、葛根,更加瞿麦三分。如本人素气弱,其病势来时,气盛而不短促者,不可用。考其平素,宜作气盛,而从病变之权也,宜加黄芩、黄连、黄柏、知母、防己之类,视邪气在上中下而用之。假令邪气在上焦,加黄芩(半酒洗,半生用),在中焦,加黄连(半酒洗,半生用),在下焦,则加酒制黄柏、知母、防己之类,选而用之。如大便不通而滋其邪盛者,加酒制大黄以利之。如血燥而大便干燥者,加桃仁泥、酒制大黄二味。如风结燥不行者,加麻仁、大黄以润之。如风涩而大便不行者,加煨皂角仁、大黄、秦艽以利之。如脉涩,觉身有气涩而大便不通者,加郁李仁、大黄,以除气燥也。如阴寒之病,为寒结秘而大便不通,以局方中半硫丸,或加炮附子、干姜,煎水冷服之。大抵用药之法,不惟疮疡一家,诸疾病重人素气弱者,当去苦寒之药,多加人参、黄 、甘草之类,泻火而先补其元气,余皆仿此。

柴胡连翘汤(东垣) 治男子妇人马刀疮。

中桂(一分) 当归梢(五各) 鼠粘子(炒另研) 炙甘草 酒黄柏 生地黄(各一钱) 柴胡(一钱五分) 黄芩(炒) 酒知母 连翘(各一钱五分) 瞿麦(二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稍热服。

消肿汤(东垣) 治马刀疮。

鼠粘子(炒,五分) 黄连(炒,五分) 当归梢 甘草(各七分) 栝蒌根黄(各一钱,蜜炙) 生黄芩 柴胡(去芦,各一钱二分) 连翘(二钱) 红花(少许)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柴胡通经汤(东垣) 治小儿项侧有核,坚而不溃,名曰马刀疮。

柴胡(去芦) 连翘 当归梢 生甘草 黄芩 鼠粘子(炒) 荆三棱(醋炒) 桔梗(各二分) 黄连(五分) 红花(少许)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后稍热服,忌苦药泄大便。

散肿溃坚汤(东垣) 治马刀疮,结硬如石,或在耳下,至缺盆中,或肩上,或胁下,皆手足少阳经中,及瘰遍于颏,或至颊车,坚而不溃,在足阳明经中所出,或二症疮已破,流脓水,并皆治之。

黄芩(八分,酒洗,半炒半生) 草龙胆(酒洗炒四遍) 栝蒌根(酒洗) 黄柏(酒制炒) 知母(酒炒) 桔梗(去芦) 昆布(酒洗,各五分) 柴胡(四分) 炙甘草 荆三棱(酒洗炒) 广术(酒拌炒) 连翘(各三分) 葛根(二分) 白芍药(二分) 当归梢(二分) 黄连(二分) 升麻(一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先浸半日,煎至一盏,去渣食后稍热服。于卧处伸足在高处,头低垂,每含一口,作十次咽下,服毕少顷,根据常安卧,取药在膈上停蓄故也。另攒一料作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余丸,以煎药汤送下,或加海藻五分炒入亦妙。以海藻反甘草,此东垣用药妙处,世医莫晓也。

升阳调经汤(东垣) 治瘰 绕颈,或至颊车,此皆出足阳明胃经中来,若疮深远,隐曲肉底,是足少阴肾经中来,乃戊脾传于癸肾,是夫传与妻,俱作块子坚硬,大小不等,并皆治之,或作丸亦可。

升麻(八分) 葛根 草龙胆(用酒四次制炒) 黄芩(各四分,酒制炒) 连翘(五分) 广术 荆三棱(二味俱酒制炒) 炙甘草(各四分) 当归梢(三分) 桔梗(五分) 芍药(三分) 黄柏(酒炒,二分) 知母(酒炒,一钱) 黄连(酒洗,五分) 黄芩(生,四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先浸半日,煎至一盏,去渣临卧稍热服。外另称十帖之数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百丸。服药时,足高,去枕仰卧,噙一口作十次咽之,留一口在后,送下丸药,服毕寝卧如常。

连翘散坚汤(东垣) 治耳下或至缺盆,或肩上,生疮坚硬如石,动之无根,名曰马刀疮,从手足少阳经中来也。或生两胁下,或已流脓,作疮未破,并皆治之。

柴胡(一钱二分) 草龙胆(酒制,四次) 土瓜根(酒制炒,各一钱) 黄芩(酒炒二次,七分) 当归梢 生黄芩 广术 荆三棱(酒炒) 连翘 白芍药(各五分) 炙甘草(三分) 黄连(酒炒,二次) 苍术(米泔浸,各二分)

上细切,作一服,外另秤十帖之数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余丸。煎者,用水二盏,先浸大半日,煎至一盏,去渣临卧稍热服,去枕仰卧,每口作十次咽下,留一口送下丸药,服毕如常安卧,更以后药涂之。

龙泉散(疮疡集)

龙泉粉(炒。即磨刀石上粉也) 瓦垄粉 广术 荆三棱(酒洗炒) 昆布(各五钱)

上同为细末,煎熟水调涂之,用此药去疾尤速。

三圣丸(济生) 治瘰 神效劫药。

丁香(五十粒) 班猫(十个,去翅及头足,炒) 麝香(一钱,另研)

上为末,用盐豉五十粒,汤浸烂研如泥,和前药末,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食前温酒送下,日三服,至五七日,觉小便淋沥,是药之效,便加服。或小便下如青筋膜之状,乃病之根也。忌湿面、毒食。

立验大圣散(疮疡集) 治瘰 劫药。

班猫(大者三十个,去头及翅足,用糯米一协议炒,米黄色,去米,用班猫) 面僵蚕(一钱,去丝嘴炒) 黑牵牛(半生半炒,共三钱,取头末一钱) 荆芥穗(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空心无灰老酒下。服此药须忌鱼肉酒醋盐酱及发风动气等物,止可吃菜蔬白粥。且如次早服药,隔夜不吃夜粥,黄昏煎川木通汤,调下玉屑妙灵散二钱重,次日五更,酒调立验大圣散一帖,如不能饮酒,用灯心木通汤调下,至日中,觉小腹攻痛,小便涩痛,又用灯心汤调下琥珀末一钱,或玉屑妙灵散亦可,当利恶物,从小便中出,如蒲萄肉状,中有凝血一点。或未下,三日后可再服,至日中前,用六丁神散一服催之,必然自下。五六日后,再催一服,以病根除尽为度。如项上有 一枚,取下恶物十枚,则尽病根。如有小腹攻急,茎中涩痛之恼,不必惊恐,过后便自平腹无事。

玉屑妙灵散

滑石细研为末,每服一钱,煎川木通汤调下。

六丁神散(疮疡集)

苦丁香(六枚,或秤五分重) 白丁香(一钱) 苦参末(五分) 赤小豆(一钱)

磨刀泥(青石者佳。一名龙泉粉) 大斑猫(七个,去头足,炒) 白僵蚕(去丝嘴,炒,各一钱)

上共为细末,每服一钱重,空心无灰酒调下。

瘿瘤方法:

破结散(大成方) 治石瘿、气瘿、筋瘿、血瘿、肉瘿、马刀、瘰 等症。

海藻(酒洗净) 龙胆草(酒洗) 海蛤粉 通草 贝母(去心) 昆布(酒洗净) 矾石(枯) 松萝(各三钱,今以桑寄生代效) 麦曲(炒,四钱) 半夏曲(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酒调,食后服,忌甘草、鲫鱼、鸡肉、五辛、生果。有人于项上生 ,大如茄子,潮热不食,形瘦日久,百方不效,后得此方,去松萝,加真桑寄生一倍服,三五日后,其疮软而散,热退而愈,屡医数人皆效。

南星散(疮疡集) 治皮肤颈项面上生瘤,大者如拳,小者如粟,或软或硬,不痒不痛,宜用此药。切不可辄用针灸,多致不救。

生南星(大者一枚)

上细研烂,入好醋五七点,杵如膏。如无生者,即以干者为末,醋调如膏。先以细针刺患处,令气透,却以膏药摊贴,觉痒则频换贴取效。

瘤者,气血凝滞结聚而成,或如桃李,或如瓜瓠。其名有六:曰骨瘤,曰脂瘤,曰脓瘤,曰血瘤,曰筋瘤,曰风瘤,以其中各有此物而名之也。以上诸瘤,通用龙珠膏治之。

龙珠膏(方见前瘰 条下。)

瘤宜服十六味流气饮。(方见前奶岩条下。)

凡瘿气,先须断浓味,用海藻一两、黄柏二两为末,置掌中,时时舐之,以津唾咽下,待消三分之二,止药。

结核方法

丹溪曰:大凡结核在项在臂在身,如肿毒不红不痛不作脓者,多是痰注不散,名曰痰核,用二陈汤加酒炒大黄、连翘、桔梗、柴胡煎服。

又方:治臂核作痛,用二陈汤加连翘、川芎、皂角刺、防风、黄芩(酒炒)、苍术煎服。

治耳后顶门各有一核,用炒僵蛋、酒蒸大黄、青黛、牛胆、南星为末,蜜丸噙化。

疔肿方法

石香程氏曰:疔肿之症,皆蓄热毒之深而成者也。近者多见因食灾牛疫马之肉,而成此证。其形有十三种,皆以形而名之耳:一曰麻子疔,二曰石疔,三曰雄疔,四曰雌疔,五曰火疔,六曰烂疔,七曰三十六种疔,八曰蛇眼疔,九曰盐肤疔,十曰水洗疔,十一曰刀镰疔,十二曰浮沤疔,十三曰牛狗疔。惟三十六种疔最为可畏,其状头黑浮起,形如黑豆,四畔大赤色,今日生一,明日生二,后日生三,乃至十数,犹为可治,若满三十六,则为不治之证也。夫十三种疔,其形状虽各不同,而其所由,皆热毒之甚也。治法并急用夺命丹下之,去其毒之锐势,次服化毒丸及内托散、二活散、雄麝汤,随证经络病势缓急,用引经药斟酌施治。如无他证,有热即退热,有肿则退肿。如身冷自汗,呕逆躁喘,狂喝妄语,直视者,皆毒气入内,不可治矣。如疔已拔去,用金银白芷散、加减十宣散调之,方获全安也。

今将十三种疔证候开列于后:一曰麻子疔,其状肉起,头如黍米,色稍黑,四边微赤,多痒,忌食麻子、近油衣布衣、并入麻田中行。

二曰石疔,其状皮肉相连,色如黑豆,甚硬,刺之不入,肉微痛,忌瓦砾砖石之属。

三曰雄疔,其状 头黑靥,四畔仰, 浆起,有水出,色黄,大如钱孔形高者,忌房事。

四曰雌疔,其状疮稍黄,向里靥,亦似灸疮,四面 浆起,心凹色赤,如钱孔者,忌房事。

五曰火疔,其状如汤火烧灼,疮头黑靥,四边有烟焰,又如赤粟米者,忌火烧烙。

六曰烂疔,其状色稍黑,有白斑,疮中溃,有脓水流出,疮形大小如匙面者,忌沸热食烂物。

七曰三十六疔,其状头黑浮起,形如黑豆,四畔起赤色,今日生一,明日生二,及至十数,未满三十六,犹可施治,若满三十六,药所不能治也,忌嗔怒蓄积怨恨。

八曰蛇眼疔,其状疮头黑皮浮生,形如小豆,状似蛇眼,大体硬,忌恶眼人看,并嫉妒人见,忌毒药。

九曰盐肤疔,其状大如匙面,四边皆赤,有黑粟粒起,大忌食盐味。

十曰水洗疔,其状大如钱形,中如钱孔,疮头白,里黑靥,汁出中硬,忌饮浆水、水洗、渡河。

十一曰刀镰疔,其状阔狭如薤叶大,长一寸,左侧肉黑如烧烙,忌刺及刀镰切割、铁刃所伤。可以药治,不可乱攻。

十二曰浮沤疔,其状疮体曲圆,少许不合,长而狭,如薤叶大,内黄外黑,黑处刺之不痛,黄处刺之痛。

十三曰牛狗疔,其状内色 起,掐不破。

上十三种疔疮初起,疮心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者难治。

其麻子疔一种,始末惟痒,初录忌者不得触犯,触犯者发作难治。其浮沤疔、牛狗疔两种无所禁忌,纵不愈亦不能杀人,其状寒热与诸疔不同。皆宜将护根据法治疗,禁忌不得触犯,若或触犯,脊强疮痛极甚不可忍者是也。又云:疔肿初发时突起如钉,故谓之疔,令人恶心恶寒,四肢强痛,一曰疮变为焦黑色,肿大光起,根硬,刺之不觉痛,皆其候也。在手足头面胸背骨节间最急,其余处则可治,毒入腹则烦闷恍惚似醉,如此者三二日间死矣,皆不可不速治也。

返魂丹 经云:汗之则疮愈。必用此药汗之。

乳香 没药 辰砂 雄黄(各一钱五分) 轻粉 片脑 麝香(各五分) 海羊(即蜗牛也,不拘多少) 蟾酥 青黛粉草 硼砂(各一钱)

上为细末,用海羊捣膏为丸,如难丸,加酒面糊些少,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兼生葱头二三个,细嚼咽下,疔肿及痈肿毒气入膈者,得微汗即解。一方,加铜绿、寒水石、轻粉、枯矾各一钱重。

按上药皆非发汗之药,盖能解毒,又能追逐毒气,从腠理为汗化也。

拔疔法:以黑牯牛牵于石塔上,必撒粪,候粪上生菌,取焙干,与 草叶等分为细末。先用竹筒两头去节,一头解十字路,将不解头套在疔上,以线紧缚竹筒,陷入肉内为度。以前药末一匙,滴水和之,放于筒内,少时药滚起,则疔自拔起。若一次未效,渐加度数,其疔必拔也。

夺命丹

巴豆(一两,去壳,醋煮一伏时) 黄丹(三钱,炒) 朱砂 雄黄(各三钱) 乳香郁金(各五钱) 大黄(一两) 轻粉(二十录) 蟾酥(一钱或五分) 飞罗面(三两)

上为细末,蜡水糊为丸,如绿豆大,随身年分虚实,加减丸数服之,以下其毒。如无夺命丹,雄黄丸代之亦效。

雄黄丸

雄黄 郁金(各一钱) 巴豆(十四粒,去壳) 麝香(少许) 皂角 全蝎(各一钱)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清茶送下。亦看大小虚实,斟酌加减丸数。

化毒丸

片脑 麝香(各五分) 砂 朱砂 雄黄(各二钱) 轻粉(十录) 蝉蜕(二十枚,洗去上)

上为细末,新取蟾酥为丸,如绿豆大,每用一丸,放于舌上,取涎而愈。

独蟾丸(并取蟾酥法。)

拿取活蟾(即大壮虾蟆,通身有傀垒者,俗名癞虾蟆,又名风鸡,大者重五六两,不拘几个)捉住后脚,以大桑叶或油单纸包掩其头,用铁钉一个,括取眉间白汁,溅于叶上,凝结如湿真粉,就丸如绿豆大,一蟾或作一丸,多者作二丸,悬当风处阴干。如患疔肿者,即以一、二丸置舌尖上,仰卧片时,其苦水满口,就以此水咽下。或以铍针刺开疔肿头上,纳药一丸于中,外以簿皮纸贴护之,勿令药脱落。背痈及一切痈肿初起时,亦可根据此法治之神效。(以上取蟾酥法,切防蟾酥汁入眼,人人眼即瞎。)

雄麝汤 解疔毒如神。(凡解毒,不可无雄黄、朱砂。)

雄黄(另研,一钱) 朱砂(另研,一钱) 真绿豆粉(二钱) 麝香(另研) 乳香(另研,各一钱) 白芷 茜草根 紫花地丁草(各二钱) 牡蛎 僵蚕 牛蒡子(炒) 大黄 金银花 青木香 栀子 荆芥穗 朴硝 甘草(各一钱) 胡桃(二十去壳膜)

上以白芷以后一十四味细切,用无灰酒一碗浸少时,擂细,又加水一碗,同煎至一碗,去渣及浊脚,入前雄黄等五味,调匀作一服。更审患处经络分野,根据东垣引经泻火药加之尤妙。欲利,倍加大黄、朴硝二味,临后下。茜草即过山龙。

二活散

羌活 独活 当归 乌药 赤芍药 金银花(酒洗) 连翘 天花粉 甘草节 白芷(各四钱五分) 红花 苏木 荆芥 蝉蜕 干葛(各三钱) 檀香(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煎苍耳汤调下。

取疔散

雄黄 砂 蟾酥 信石(各一钱) 巴豆(十粒) 轻粉(十录)

上将疔四畔用针刺破,醋调涂敷。疔落后,用长肉拔毒膏药贴之。

(以上俱见《疮疡集验》)

解毒丸

白芷(十两) 木香(五两) 砂(研,一钱六分) 贯众(晒干杵末,秤四两,取新者,去皮切) 朴硝(四两,另研) 萝卜子(去壳,醋浸炒,另研末,四两) 京墨八钱,另研)

上和匀,糯米糊丸,如龙眼大,青黛为衣,阴干,每服一丸,无灰酒磨化下。

贺蓝先生解毒丸 解诸药毒,及山岚瘴气,灾牛马猪羊肉毒,鱼腥面菜毒,暑热湿毒,伤寒湿毒,小儿斑疹喉痹急证,红赤痈肿,及诸般无名肿毒。

黄柏 贯众 茯苓 蓝根 葛根 生地黄 雄黑豆 甘草滑石 缩砂 阴地蕨 薄荷(各三两) 益智 大黄 寒水石 紫荷车(即金线重楼) 马勃 草龙胆 僵蚕(炒) 百药煎 山栀子(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一两分作十丸,细嚼,新汲水送下。小儿惊风,薄荷汁下。蜜水浸蒸饼为丸亦可。或加黄连、白芷。

万病解毒丸(局方)

射干 文蛤(即五倍子) 杏仁 石膏 续随子(去壳去油) 蚤休(即金线重楼) 土朱 大戟 山豆根 山茨菇 白药子 大黄(酒蒸,各二两) 麝香(二钱) 青黛(一两) 葳灵仙(一两) 白芷(一两) 黄连 风化硝(各五钱)

上为末,糯米糊为丸,如弹子大,青黛、滑石细研为衣,阴干。此药解一切毒,蛊毒,及鼠 河豚鱼毒,菌毒,疫死牛马肉毒,喉痹骨鲠竹木刺毒,并用急流水磨下。痈疽发背,疔肿疮疡,毒蛇犬咬,蜈蚣蜂蝎虿毒,刀斧汤,火伤,并用井花水磨下,并涂伤处。妇人鬼胎恶气,积块虫积,心胸痞满,肚腹膨胀,并用好酒磨下。

漏芦汤(千金) 治疔肿神效。

漏芦 连翘 黄芩 白蔹 枳壳 升麻 麻黄(去根节) 朴硝(各一两,另研) 大黄 紫花地丁 金银花(各五钱)

上除朴硝外,为细末,后入硝和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姜三片,薄荷三叶,煎至七分,空心温服,利下恶物,止药。地丁即大蓟也。(一云剪刀草,开黄花者名黄花地丁,开紫花者名紫花地丁。)

取疔肿方(疮疡集)

青木香根(五钱) 木香 雄黄 甘草(各一钱)

上为末,汤调下,以利去毒气,四五行即愈。

破毒散(疮疡集)

信石 砂 黄丹 雄黄 乳香(各一字) 斑猫(五个,去翅足炒) 麝香(少许)

上为末,取新蟾酥和丸,如绿豆大,以铍针破开疔头,纳药一丸在内,外以膏药护之。如无蟾酥,加面糊些少。

灸法:以大蒜烂捣成膏,涂疮四围,留疮顶,以艾炷灸之,以爆为度。如不爆,稍难愈,宜多灸,百余壮无不愈者。

(祖传方)

治食灾牛马肉成疔肿欲死者。

以 油木叶捣,绞取真汁一、二碗,顿服之,得大泻毒气而愈。如冬月无叶时,取嫩根研水服之,亦效。未利再服,以利为度。

诸疮方法:

活魂丹(丹溪) 治一切恶疮,大有神效。

血竭 乳香 没药 铜绿 枯白矾 黄丹 穿山甲(煨胖,一钱) 轻粉 蟾酥(各五分)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用蜗牛捣膏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重者二丸,用葱白一寸嚼烂裹药,热酒送下,食前服。

又方 用真僵蚕、蝉蜕二味,等分为末,香油调敷,拔疔效。

治诸般恶疮:经霜芭蕉叶为末,香油调敷。先用忍冬藤、葱、椒、苍耳草煎汤,洗疮净,挹干敷药,外以油纸掩之。

又方 治诸般恶疮,用松木上白蚁泥、黄丹各等分炒黑,香油调敷,用油纸夹上,日易。后用龙骨、没药,敛疮口收肉。

又方 治恶疮,用黄丹入香油煎,入朴硝抹之。

天泡疮,服防风通圣散,及用蚯蚓粪炒蜜调敷之。从肚皮上起者,里热发外,还用通圣散药妙。

又方 治天泡疮,用野菊花、枣木根煎汤洗,黄柏、滑石末敷。

治脚上沙疮,清水出者,用紫燕窠泥、略炒黄柏二味,共研为末,香油调敷。

治 疮,用白胶香一两,黄柏、石膏各一两,青黛五钱,龙骨五分,为末,香油调敷。

治 疮方:以香油一两,入胎发如梅大,煎焦烊,去渣,入白胶香、黄蜡各一两烊化,入生龙骨,赤石脂、血竭炒各一两搅匀,候冷瓷器盛,捏作薄片,贴疮上,外以竹箬包之,三日后翻过药再贴,从活血药煎汤洗之。

又治 疮方:用箭箬剪去两头,以黄柏煮汁令稠,和白胶香、萆麻子同捣成膏,摊箬糙面,折缚光面贴之。先以清茶放温洗,挹干贴之。

又方 治外 脚疮,用灶心黄土研极细,入黄柏、赤石脂、黄丹各五钱,轻粉、乳香、没药各一钱,细研和匀,以清油调如膏,以油绢摊药,将绢面贴于疮上,外以油纸掩之,扎缚定,纵痒不可开视,数日后未愈,再换药紧缚,直待结痂去药。先必以茶清洗疮净,敷药。

桃花散 治一切疮,生肌药。

白芨 白蔹 黄柏 黄连 乳香(另研) 麝香(另研) 黄丹(各等分)

上为细末,掺于疮上,二、三日,生肌平满如故。

治火烧及汤泡疮,用经霜桑叶焙干,烧存性,为细末,香油调敷或干敷,二、三日结痂平复。

又方 治火烧汤泡疮,时取黄蜀葵花,以香油浸之,其花日渐烊于油中,以此油敷疮即愈。或只收花焙干为末,香油调敷亦妙。

下疳疮,用青黛、海蛤粉、蜜陀僧、黄连为末,敷之。

又方 以鸡内金烧存性,为末敷之。

又方 治下疳疮,用凤凰退烧存性,研极细,香油调敷。外看疮大小,剪壳中白膜贴之。须静坐一日不动,即结痂矣。

头疮,用猪油二钱(半生半熟),雄黄、水银各二钱五分,和匀敷之。

金丝疮,其状如绳线,巨细不一,上下行至心即死,可于疮头上截经刺之,以出血,后嚼萍草根敷之,立愈。

手痴疮,用皂角、枯矾、轻粉、黄连、黄柏为末敷之。

砂疮,用塌地藤烧灰敷之。

诸疮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药,可施于资禀浓者。若禀气薄者,宜于补中益气汤中,加苦寒药也。若血热之人疮痛,宜四物汤加黄芩、鼠粘子、连翘,在下加黄柏。若肥人湿热疮痛,宜防风、羌活、荆芥、白芷,盖风能胜湿故也。

疥疮并马疥疮,用马鞭草,不犯铁器,捣取自然汁半盏饮尽,十日内愈,神效。

白癜风癣,以小麦摊石上,以铁器烧红压出油,搽之立效。

治风癣疙瘩,用梓树叶、木绵子、羯羊屎、鼠屎、 油敷之。

治癣疮,用浮萍末一两,苍耳子、苍术各二两,苦参一两五钱,香附二钱五分,黄芩五钱,水煎洗之。

身上虚痒,用四物汤加黄芩煎,调浮萍末一钱服。

又方 治通身痒,用凌霄花为末,酒调服一钱。

秘传一擦光 治疥疮,及妇人阴蚀疮、漆疮、天火丹、诸般恶疮,神效。

蛇床子 苦参 芜荑(各一两) 雄黄(五钱) 枯矾(一两二钱) 硫黄(五钱) 轻粉(二钱) 樟脑(二钱)

大枫子(五钱,取肉) 川椒(五钱)

上为细末,生猪油调敷。

又方 治证如前,兼小儿癞头疮治之。

蛇床子(一两) 雄黄(五两) 硫黄(一两) 枯矾(二两) 大枫子(五钱,取肉) 川椒(五钱) 黄柏(一两) 轻粉(二钱,另拌入) 牛皮岸(熏牛皮烟岸也。如无,以香炉岸代之,一两) 黄丹(一两)

上为细末,生猪油调敷。

(以上诸疮方法,皆《试效灵验方》)

凡先哲治痈疽要方,俱采摭干后,以备选用。

五香连翘汤(外科精要) 治痈疽未成脓者,服之可散,但当看时令及资禀加减用之。

乳香 木香 沉香 丁香 连翘 射干 升麻 木通 桑寄生 麝香 独活 大黄(各等分)

上细切,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七分,去渣温服。

内托复煎散(东垣) 托里健胃。

地骨皮 黄芩 茯苓 芍药 人参 黄 白术 桂心 甘草 防己 当归(各五钱) 防风(一两) 苍术(半斤)

上细切,先以苍术,用水五升,煎至三升,去术,入前十二味,再煎至三四盏,取清汁,作三四次,终日饮之。又煎苍术渣如前,再煎诸药渣服之。

白芷升麻汤 治手阳明经分臂上生痈,左右寸部脉皆短,得之俱弦,按之洪缓有力,此得之八风之变者。

白芷(一钱五分) 升麻 桔梗(各一钱) 甘草(炙半钱) 黄 (四钱) 酒黄芩(四钱) 生黄芩(三钱) 红花(五分)

上细切,分二服,水酒各一盏,煎至一盏,温服。

托里散(疮疡集) 治一切恶疡、发背、疔肿、便毒始发,脉洪数弦实,肿甚将作脓者,三服消尽。

大黄 牡蛎 栝蒌根 皂角刺 朴硝 连翘(各六分) 金银花 当归(各二钱) 赤芍药 黄芩(各四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酒各一盏,煎至一盏,四分服。

又托里散(疮疡集)

黄 当归 金银花 甘草(各等分)

上细切,每服一两,酒水合煎,更详部位,各加引经药尤妙。

乌金散(疮疡集) 治痈疽、疔肿、时毒、附骨疽、诸恶疮等证。若疮黑陷如石坚,四肢冷,脉细,或时昏冒,谵语循衣,烦渴危笃,服此汗之即疮起。

苍耳头(五月五日午时收采) 草乌头 火麻头(六月收采) 木贼(去节) 虾蟆头 桦皮节(酥炙) 麻黄(去根节)

上晒干,各等分,同入瓷器内,盐泥固济,烈火 ,从早至申时,如黑煤色为度,研为末,每服二钱,病重者三钱,热酒调下,未汗再进一服。如汗已干,却服解毒疏利之药。如修合此药,必选天时清明好日,于静室中合。

黄 六一汤(东垣) 治痈疽发渴。

黄 (六两,蜜炙) 甘草(一两,炙)

上细切,水煎,不拘时服。

一方(精要) 治一切疮疖痈疽发背殊效,亦能下瘀血。

大黄(三钱) 甘草 辰砂 血竭(各一钱)

上为细末,酒调服。

内托护心散(精要)

乳香(一两) 真绿豆粉(四两,一方用二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煎甘草汤或新汲水调下。

小五香汤(疮疡集)

木香 沉香 乳香 藿香 连翘(各二钱) 麝香(另研少许)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复元通气散(局方)

当归 穿山甲(煨脆,各五钱) 川芎 天花粉(炒) 青皮 陈皮(各一两) 大黄 甘草 黑丑(取头末,各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金银白芷散(东垣)

黄 当归(各一钱) 槟榔 川芎(各五分) 甘草(一钱) 天花粉(五分)

乳香 没药(各三分) 皂角刺(去尖炒) 金银花(各一钱五分) 防风(三分) 白芷(一钱)

上为细末,分三服,每服水酒各半盏煎,连渣服。

正铁箍散(疮疡集)

贝母(去心,五两) 白芷 苍耳草灰(醋拌晒干,各二两)

或加龙骨二钱尤妙。

上为细末,水调或香油调,贴疮上。

大铁箍散(疮疡集)

芙蓉叶 猪卷皮 木鳖子(各四两) 白芷 黄柏 寒水石(各二两)

大黄 紫荆皮(各一两) 赤豆 白蔹(各二两) 白芨(一两) 防风(五钱)

贝母(二两) 真地青 羌活(各一两)

上为细末,凉水调,围痈四畔。如肉脆,去白芨、白蔹,加生地黄、地榆,用芭蕉油调敷。热甚者,用三消散。

三消散(疮疡集) 退极热证,赤肿 赤者。

朴硝 焰硝 大黄 栀子(炒黑色) 寒水石 南星(各等分)

上为末,生地黄汁调涂贴,芙蓉叶汁调亦可。

云母膏(疮疡集) 治一切痈疽、疮疖、折伤等证。

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略炒) 白芷 没药 赤芍药 肉桂 当归 盐花 菖蒲 麒麟竭 黄 白芨 芎 木香龙胆草 白蔹 防风 浓朴 麝香 桔梗 柴胡 松脂 人参 苍术 黄芩 乳香 附子 茯苓 良姜 合欢皮(各五钱) 硝石 甘草 云母(各四两) 柏叶 桑白皮 槐枝 柳枝 水银(以绢另包,待膏成,以手细弹铺在上,名养膏母) 陈皮(各二两) 清油(四十两) 黄丹(二十两)

上除云母、硝石、麒麟竭、乳香、没药、麝香、黄丹、盐花八味另研外,余药并细切,入油浸七日,文火煎,以柳枝不住手搅,候匝沸乃下火,沸定又上火,如此者三次,以药黑色为度,去渣再熬,后入丹与八味末,仍不住手以槐枝搅,滴水中成珠不软不硬为度,瓷器收贮,候温将水银弹上。用时先刮去水银,或服或贴,随宜用之,其功甚大也。

太乙膏(疮疡集) 治一切痈疽疮疖,贴之神效,亦可内服,须详证经络,作汤使送下。

玄参 白芷 当归 肉桂 大黄 赤芍药 生地黄(各一两) 黄丹 真麻油(二斤)

上细切,入油浸,夏三日,冬十日,春秋七日,文火煎黑色,去渣入黄丹再熬,以槐柳枝不住手搅,滴水中成珠,不软不硬,瓷器收贮。

神异膏 治诸般痈肿疖毒殊效。

露蜂房(有蜂儿多者佳,一两) 玄参(五钱) 黄 (七钱五分) 金蛇蜕(五钱,用盐水洗净晒干) 杏仁(一两,去皮尖) 黄丹(五两,飞) 香油(十两) 乱发(如鸡子大一块,无病少年男子者佳,皂角水洗净)

上先将香油入乱发于铫中,文火熬,候发焦烊尽,以杏仁投入,候杏仁黑色,用真绵滤出渣,再将油入铫内,然后下黄 、玄参二味,文火熬一二时久住火,候片时火力稍息,渐入露蜂房、蛇蜕二味,以柳枝不住手搅,慢火熬至紫黑色,又再用绵滤过去渣,入炉中,文武火熬,下丹急搅千余转,滴水中成珠子,膏即成矣。冬月略嫩些,夏月略硬些,瓷器盛贮,随意摊贴。

(祖传方)

万捶青云膏(录验) 治诸般痈肿,未成脓者贴散,已成脓者拔毒追脓,腹中痞块,止疟疾,贴大椎及身柱,其效如神。

白松香(一斤,去木屑) 萆麻子(三百粒,去壳) 杏仁(三百粒,去壳) 铜青(三两) 乳香(一两五钱) 没药(一两五钱) 轻粉(二钱)

上共作一处,用铁捶木砧于日中捣成膏,如燥少加香油杵之,或用石臼木杵捣亦可,用瓷器盛,绯帛摊贴。(汤中做,不见火。)

一方(录验) 治背痈、附骨疽、乳痈及一切痈肿未成脓者,发散极效。

槐花(一两,炒焦色) 胡桃(十个,新鲜不油者,连壳 火煨熟,去壳)

上二味,于沙盆内研烂如泥,热酒调,和渣温服。如能饮酒人,多饮愈效,一醉后而痈肿散矣。

治痈疽发背及一切疖毒等证,效如神。

草(其叶长如牛舌,其气如猪臭者) 小蓟根 五爪龙(即五叶藤) 生大蒜上四味,各等分细研,用酒和匀,滤去渣,服一碗,得大汗通身而愈。

又方 治诸般痈肿神效。

新掘天门冬一味,约三五两,洗净,入沙盆内研细,以好酒荡起,滤去渣,顿服。未效,再服一二服必愈。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