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医学正传

虚损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内经》曰: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又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若夫七情五志之火飞越,男女声色之欲过淫,是皆虚损之所由也。《机要》曰:虚损之疾,寒热因虚而感也。感寒则损阳,阳虚则阴盛,损自上而下,一损损于肺,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心,血脉虚少,不能荣于脏腑,妇人则月水不通,三损损于胃,饮食不为肌肤,治宜以辛甘淡,过于胃则不可治矣。感热则损阴,阴虚则阳盛,损自下而上,一损损于肾,骨痿不能起于床,二损损于肝,筋缓不能自收持,三损损于脾,饮食不能消克,治宜以苦酸咸,过于脾则不可治矣。又曰:心肺损而色弊,肾肝损而形痿。《难经》曰:治损之法,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补其荣血,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是皆虚损病因治法之大要也,学人详之。

脉法

《脉经》曰:脉来软者为虚。缓者为虚。微者为虚。弱者为虚。弦者为中虚。

脉来细而微者,血气俱虚。脉小者,血气俱少。

《要略》曰:脉芤者,为血虚。脉沉小迟者,脱气。又曰:血虚,脉大如葱管。又曰:脉大而芤者,脱血。

方法

丹溪曰:天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为阴而居乎天之中,天之大气举之。日,实也,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而血常不足也。又曰: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阴也,补精以阴,求其本也。然味乃如谷菽果菜,出于天赋自然冲和之味,故有食人补阴之功,非醯酱烹饪调和偏浓之味,出于人为者也。经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非天赋之味乎。曰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非人为之味乎。善摄生者,不可谓味以补精,而遂恣于口腹,以自速其祸也。又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温,养也,温存以养,使气自充,气充则形完矣,曰补曰温,各有其旨。局方悉以温热药佐辅,名曰温补,岂理也哉。

又曰:人年老或虚损,精血俱耗,阴不足以配阳,孤阳几于飞越,天生胃气尚尔留连,又借水谷之阴,故羁縻而定耳。

局方用温剂劫虚,盖脾胃得温而食进,故亦暂可。夫质有浓薄,病有浅深,设或失手,何以收救。吾宁稍迟,计出万全,温剂补虚,决不敢用。

(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条)

丹溪治老人虚损,但觉小水短少,即是病进,宜以人参、白术为君,牛膝、芍药为臣,陈皮、茯苓为佐,春加川芎,夏加黄芩、麦门冬,秋冬加当归身,倍生姜,一日或一帖或二帖,小水之长若旧乃止,此老人养生之捷法也。(此丹溪养母之方也。)

四君子汤(局方) 治气虚。

人参(一钱五分) 白术 茯苓(各二钱) 甘草(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煎。如自汗或小水利者,去茯苓,加黄 二钱。无汗、小水不利者,只根据本方。

四物汤(局方) 治血虚。

川归(二钱) 川芎 芍药(各一钱五分) 熟地黄(二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煎服。春倍川芎,夏倍芍药,秋倍地黄,冬倍当归。

八物汤 治气血两虚。

四君子合四物汤共为一剂,如上法加减煎服。

六君子汤 治气虚挟痰。(方见ht 逆门。)

十全大补汤(局方) 治气血俱虚而挟寒者。

人参 黄 甘草 白茯苓 当归 白术 白芍药 肉桂 熟地黄 芎 (各等分)

上细切,每服一两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二大盏,煎至─盏,温服。(加减法宜详前论。)

大补阴丸 降阴火,补肾水。

黄柏(盐酒拌,新瓦上炒褐色) 知母(去毛酒拌湿炒,各四两) 熟地黄(须用怀庆者佳。酒洗焙干用) 龟板(酥炙黄,各六两)

上为细末,猪脊骨髓和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姜盐汤下。

补阴丸(一名虎潜丸)(丹溪)

黄柏(半斤,如前制) 知母(去毛,酒制炒) 熟地黄(各三两) 龟板(酥炙,四两) 白芍药(煨) 陈皮 牛膝(各二两) 虎胫骨(一两) 琐阳(酥炙) 当归(各一两五钱)

上为细末,酒煮羯羊肉为丸,盐汤下。冬,加干姜五钱。

加味虎潜丸(丹溪)

人参 黄 芍药(煨) 黄柏(盐酒炒) 当归(酒洗) 山药(各一两) 琐阳(酥炙) 枸杞子 虎胫骨(酥炙) 菟丝子(盐酒浸三宿,细研焙干,入诸药再研) 龟板(酥炙) 破故纸(炒) 杜仲(姜汁拌炒丝断) 五味子(各七钱五分) 牛膝(去芦,酒洗,二两) 熟地黄(四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猪脊骨髓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温酒或姜盐汤下。

滋阴大补丸(丹溪)

川牛膝(去芦) 山药(各一两五钱) 杜仲(姜汁拌炒丝断) 巴戟(去心) 山茱萸(去核) 肉苁蓉(酒浸洗新瓦上焙干) 五味子 白茯苓(去皮) 茴香(炒) 远志(去心,甘草同煮,各一两) 石菖蒲 枸杞子(各五钱) 熟地黄(二两)

上为细末,红枣肉和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淡盐汤或温酒空心下。与上虎潜丸相间服之,佳。所谓补阴和阳,生血益精,润肌肤,强筋骨,性味清而不寒,温而不热,非达造化之精微者,未足以议于斯也。

补肾丸(丹溪)

黄柏 龟板(各二两) 杜仲(各根据前制) 牛膝 陈皮(各二两) 干姜(五钱,冬加) 五味子(二钱,冬用一两)

上为细末,姜汁糊或酒糊为丸服,温酒或白汤空心下。

补天丸

紫河车(一具,即产孩胞衣也。古方不分男女。世传男用女胎、女用男胎者,俱以初胎者为胜,似为有理。若不可得,但求肥盛无病妇人者,俱可用。初取得,长流水洗净,去筋膜,以篾笼盛之,外以纸糊,使不泄气,焙干,要用时,以米醋浸一宿,焙干用)

上以前补肾丸药为末,同河车再研极细,酒糊为丸。或新取紫河车蒸熟,同前药末捣烂为丸亦可。

虚劳者,当以骨蒸药佐之。一云:气虚加补气药,血虚加补血药。

一方 用侧柏叶、乌药叶,俱以酒浸,九蒸九曝,亦同紫河车为丸,名补肾丸。

六味地黄丸(局方) 治肾经虚损,久新憔悴,盗汗发热,五脏齐损,瘦弱虚烦,骨蒸痿弱,下血咯血等证。

干山药 山茱萸(去核,各四两) 泽泻(去毛)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两) 熟地黄(八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人参固本丸(局方)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生地黄(各二两) 人参(去芦,一两) 熟地黄(二两)

上各焙干,同磨为末,勿犯铁器,炼蜜为丸。或只以天门冬、熟地黄二味,量酒浸捣膏,同三味末,杵千余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姜盐汤下。忌萝卜。

人参膏(丹溪)

人参一味,不拘多少,去芦细切,量水于银石器内,慢火煎如稠饧,瓷器盛贮,每服一、二匙,白汤点服。

补中益气汤(东垣) 治饮食失节,劳役所伤,暴伤元气,恶寒发热,证似伤寒者。(方见内伤门。)

益胃升阳汤(东垣) 血脱益气,古圣人之法也,先补胃气,以助生发之气,故曰阳生阴长,诸甘药为之先务,举世皆以为补,殊不知甘能生血,从阳而引阴也,故先理胃气,盖人之身谷为宝也。

柴胡 升麻(各二分五厘) 当归身(酒洗) 炙甘草 陈皮(各五分) 人参(久嗽不用) 炒神曲(各七分五厘) 黄 (一钱,蜜炙) 白术(一钱五分) 生黄芩(二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如腹中痛,每服加白芍药五分,中桂二分。如渴或口燥,加葛根三分。

附汤(严氏) 治阴虚气弱,虚汗大出不止,肢体倦怠。

川附子(炮) 黄 (蜜炙,各二钱)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参附汤(严氏) 治真阳虚乏,上气喘息,自汗盗汗,短气,头旋眼花。

人参(五钱) 川附子(炮去皮脐,一两)

上细切,分作三服,加姜水煎,温服。

茯神汤(济生) 治六脉虚软,咳则心痛,喉仲介介,或肿或痛。

茯神 人参 远志 通草 麦冬(去心) 黄 (蜜炙) 桔梗(各六分) 甘草 五味子(各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一片,水煎服。

补气汤(瑞竹堂方) 治气虚,脉浮而软,怔忡无时。

黄 (二分,一本作二钱) 人参 甘草(各一钱) 麦门冬(去心) 桔梗(去芦,各七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延寿丹(千金) 治诸虚百损,怯弱欲成痨瘵,及大病后虚损不复。凡人于中年后常服,可以却疾延年。

五味子 菟丝子(煮烂,另研) 川牛膝 杜仲(姜汁拌炒丝断) 川归(酒浸) 山药 天门冬 麦门冬(去心)

生地黄 熟地黄(各一两) 肉苁蓉(二两) 人参 白茯苓 大茴香 泽泻 地骨皮 鹿茸 菖蒲(九节者) 花椒 巴戟(去心) 远志(去心) 覆盆子(炒去汁) 枸杞子 柏子仁(各五钱)

上共磨为细末,勿犯铁器蒸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温酒或姜盐汤下。如大便溏、小便不利,加车前子二两。如精滑或梦遗,加赤石脂、山茱萸肉各五钱。忌萝卜菜。

斑龙丸(青囊集方) 治真阴虚损,老人虚人常服,延年益寿。

鹿角胶(炒成珠子) 鹿角霜 菟丝子(酒浸研细) 柏子仁(取仁洗净) 熟地黄(各半斤) 白茯苓 补骨脂(各四两)

上磨为细末,酒煮米糊为丸,或以鹿角胶入好酒烊化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姜盐汤下,昔蜀中有一老人货此药于市,自云寿三百八十岁矣,每歌曰:尾闾不禁沧海竭,九转金丹都谩说,惟有斑龙顶上珠,能补玉堂关下阙。当时有学其道者,传得此方。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仲景) 治六脉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人梦交,及盗汗自汗等证。

桂枝 白芍药(各三钱) 甘草(炙,二钱) 龙骨 牡蛎(各三钱)

上细切,加姜枣,水煎(愚恐此证不可用姜)。

(祖传方)

治心虚手振。

川归身(一两五钱) 川芎(一两) 粉甘草(一两五钱) 生地黄(一两五钱) 远志(去心,二两五钱) 酸枣仁 柏子仁(各三两) 人参(一两) 辰砂(五钱另研) 金箔(二十斤) 麝香(一钱) 琥珀(三钱) 茯神(七钱) 胆南星(五钱) 半夏(五钱) 石菖蒲(六钱)

上为极细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辰砂为衣,每服七、八十丸,津唾咽下,或姜汤送下。

(医案)

本邑在城金儒元,国子生也,年五十余,身略瘦,十年前得内伤挟外感证,一医用发表疏利之剂,十数日后,热虽退而虚未复,胸中痞满,气促眩运,召予治。以补中益气汤,间与东垣消痞丸、陈皮枳术丸等药调理而安,但病根未尽除而住药,故眩运或时而举,不甚重来。延至此年,因往杭城跋涉辛苦,而兼色欲之过,还家眩运大作。历数医,皆与防风、羌活、荆芥、南星、半夏、苍术等去风散湿消痰之剂,病愈重,一日十数次厥去,片时夏苏,凡动或转侧,即厥不知人事。举家徨徨叫哭,召予治,诊其六脉皆浮洪而濡。予晓之曰:此气血大虚证,幸脉不数而身无大热,不死。但恐病愈后,而有数年不能下榻行动。病者曰:只要有命,卧亦甘心。与大补气血之药,倍人参、黄 ,或加附子引经,合大剂一日三帖,又煎人参膏及作紫河车丸、补阴丸之类间服,如此调理二月余,服煎药二百余帖,丸药三、五料,用人参五六斤,其证渐不厥,饮食如故,但未能行动耳。次年闻王布政汝言往京师,道经兰溪,以舟载去彼,俟候求诊。

王公曰:此证阴虚,风痰上壅,因误服参、 多,故病久不愈。立方以天麻、菊花、荆芥、川芎等清上之药,亦未见效,住药。后越五、六年,方得起而步履如初。儒元不思昔日病剧而借参、 等药之功,遂以王公之语,归咎于予用药之误。

噫!彼时若非峻补,何以得一儒元见王公耶。呜呼!此诚得鱼忘筌、得兔忘蹄也,可胜叹哉。

东阳邑庠邹掌教先生一证,发大汗战,鼓栗振掉,片时许,发燥热,身如火烧,又片时许,出大汗如雨,身体若冰冷而就发寒战如前,寒后有热,热后有汗,三病继作而昼夜不息。庠生卢明夫与作疟症治,不效。召予,诊其右手阳脉数而浮洪无力,阴脉略沉小而亦虚,左三部比右差小而亦浮软。予曰:此阳虚证也。用补中益气汤,倍参、 ,减升、柴一半,加尿浸生附子一钱半,炒黄柏三分,干姜、薄桂各五分,大枣一枚,同煎服。一服而病去三分,二服而减半,四服寒热止而身尚有微汗,减去桂、附、干姜一半,服二帖全愈。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