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本草征要

第四卷·外治·食疗·附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第四卷\外治] (一)植物药

即冰片,味辛苦,性微温,无毒。入心、肺、肝三经。外用能治五官诸病,可引诸药达于深处。内服能开通关窍,驱逐祟邪。善消风而化湿,使耳聪而目明。芳香为百药之冠,香甚者,性温热。善于走窜,入骨搜风,能引火热之气,自外而出。

龙脑入骨,风病在骨髓者,宜也。若风在血脉肌肉,辄用脑麝,又引风入骨,如油入面,莫之能出。目不明,属虚者,不宜入点。

[第四卷\外治] (一)植物药

(见外科)

[第四卷\外治] (一)植物药

(见外科)

[第四卷\外治] (一)植物药

(见外科)

[第四卷\外治] (一)植物药

味辛、性偏温。可生毛发,宜窨冻疮。此叶有功于皮毛,发落者,用之沐头,可以新生。

[第四卷\外治] (一)植物药

味甘,性温。外用收水拔干,能治塌皮湿烂。婴儿以之扑撒,创伤以之止血。内服润人心肺,能于益气除风,头目眩晕酌投,痢疾亦可试治。此药以外用为主,内服甚少用。

[第四卷\外治] (一)植物药

味苦,性平,无毒。绣球风,阴囊湿痒。煎频洗,平复如常。可沐头长发,须烧灰煮汤。槐叶∶鼻气窒塞,煮汁,与葱豉调和同煎服。牙齿诸风,采嫩叶食。

[第四卷\外治] (一)植物药

味苦,性平,无毒。擦顽癣及虫疮,止肠风与久痢。肉浓而色红者真。不宜多服。外用无妨。

[第四卷\外治] (一)植物药

味辛,性热,有毒。内仁油黄者,不堪用。入丸,压去油。治疮癣疥癞,能劫毒杀虫。丹溪云∶“粗工以其油治风症,不知性热伤血,至有病未愈,而先失明者。”故当以外用为主。

[第四卷\外治] (一)植物药

土名掳萝藤。味苦,性寒,无毒。遍体生疮,煎汤洗渍。病后虚热,内服亦宜。此藤能利湿热,故小便不利或淋沥者,均可用之。

[第四卷\外治] (一)植物药

(见女科)

[第四卷\外治] (一)植物药

一名慎火草。味苦、酸,性寒,无毒。入心经。诸肿火丹能疗,一切游风可医。毒蛇伤咬,急用捣敷。大寒纯阴之品,故独入离宫,专清热毒。

中寒之人,服之有大害,惟外涂不妨耳。

[第四卷\外治] (一)植物药

(见清热解毒)

[第四卷\外治] (一)植物药

(见清散风热)

[第四卷\外治] (一)植物药

味辛,性温。入肺经。鼻难通,中生息肉。呼吸有碍,头疼咳嗽。以之塞鼻,内服亦可。此草专主辛通,但嚏多者勿用。虽可内服,宜少用。

[第四卷\外治] (一)植物药

(见附录淀粉类)

[第四卷\外治] (一)植物药

味酸、涩,性寒,无毒。生用捣汁含漱,能治咽喉剧痛。若稍稍咽下,尚无不可,多则不宜。

[第四卷\外治] (一)植物药

味甘、微咸,无毒。入肺、胃、大肠三经。外用作散,清咽喉口舌。内服小量,治痰火上炎。将半熟西瓜,留至冬至日。切一小口,纳入元明粉半斤,仍以切开之皮作盖,封悬透风之处,待其吐霜,频频扫下备用。也可加冰片十分之一,同研细,吹患处。

[第四卷\外治] (一)植物药

味辛、苦,性寒。清凉解毒、取汁外用。耳窍红肿,耳底胀痛。此草外治耳患有良效。但须洗净,捣汁用。

[第四卷\外治] (一)植物药

味苦,性涩。生肌收涩,生津化痰。一任金疮牙烂,尽教痔肿阴疳。口疮以蓬砂等分,研匀搽之有效。又能定痛生肌,故外科急需之。

[第四卷\外治] (一)植物药

(见食疗)

[第四卷\外治] (一)植物药

味甘,性温。小儿壮热,煎汤浴之。此《日华诸家本草》之经验也。用之确有良效。又《名医别录》云∶“和葛粉揩热痱疮良。”可见此皮叶宜于外治。

[第四卷\外治] (一)植物药

味甘、咸,性寒。腰足折伤,风痹香港脚。醋拌炒熟,熨之外治、汗出为度,加温互易。此物农村得之甚易,乃平和无害之法,其效甚佳。

[第四卷\外治] (一)植物药

味甘、辛,性平,有毒。口眼不正,疮毒肿浮。头风香港脚,瘰疠丹瘤。胞衣不下,子肠不收。如前诸症,皆从外治,不经内服,以其长于吸收,能拔病气出外。凡服蓖麻,一生不得食豆,犯之甚者能胀死。

[第四卷\外治] (一)植物药

味辛,性温,无毒。入脾、胃二经。破症积,辛散温行,内外同施。除邪气,杀虫化蛊。实者投之。臭烈殊常,故杀蛊辟恶,辛则能散,温则能行,故消积化蛊。

人之血气,闻香则顺,闻臭则逆;故凡虚人,虽有痞积,不可轻用。当先养胃气,胃强则坚积渐磨而消矣。经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盖重视于根本者乎。

制成膏药,外贴化痞积,平稳可取。

[第四卷\外治] (二)动物药

味辛,性温,无毒。入心经。忌大蒜。微研。作外治,用途甚广;若内服,多入丸丹。开窍通经,穿筋透骨。理客忤,治惊痫。杀虫蛊,去风痰。搜秽辟邪,催生堕胎。救卒中之内闭,消僵肿之疽瘿。走窜飞扬,内透骨髓,外彻皮毛。东垣云∶“搜骨髓之风,风在肌肉者,误用之,反引风入骨。证属虚者,概勿施用,必不得已亦宜少用”。李时珍谓其通诸窍。王好古谓其疗鼻窒不闻香臭。痨怯人及孕妇,不宜佩带。

[第四卷\外治] (二)动物药

味咸,性温,无毒。合金疮之要药,长肌肉之神丹。以钩刺插入大象皮中,顷刻创收,故主用如上。

[第四卷\外治] (二)动物药

味咸,性寒,无毒。入肝经。绢包,入豆腐中,煮一炷香,研极细。外用收口生肌,点睛退翳。绵裹塞耳治聋,涂面驻颜润泽。内服止渴除蒸,安魂定悸。禀太阴之精气而结,宜其主用多入阴经。

珠体最坚,研如飞面,方用,不细损人脏腑。病不由火热者忌之。

[第四卷\外治] (二)动物药

味辛、性温,有毒。入胃、肾二经。发背疔疽,五疳羸弱,立止牙疼,善扶阳事。入外科方有夺命之功。然轻用能发泡,烂人肌肉。

[第四卷\外治] (二)动物药

味苦、酸、涩,性平,无毒。入肺、胃二经。外治∶糁口疮,须臾可食,洗脱肛,顷刻能收。染须发之白,治目烂之。内服∶敛肺化痰,故止嗽有效,散热生津,故止渴相宜。上下之血皆止,阴阳之汗咸瘳。泻痢久而能断,肿毒发而能消。

五倍子、专收敛。咳嗽由于风寒者,忌之;泻痢非虚脱者,忌之;咳嗽由于肺火实者,忌之;误服反致壅满,以其收敛太骤,火气无从泄越耳。

[第四卷\外治] (二)动物药

味咸、性温,无毒。理痹痛痈疽,可穿筋透骨。取其脂熬化,就以其嗉盛之,则不渗漏。虽金银磁玉之器盛之,无不透漏者,此可见其入骨透髓之功,然但资外敷,不入汤丸。

[第四卷\外治] (三)矿物药

(见心经)

[第四卷\外治] (三)矿物药

味辛,性寒,有毒。以毒攻毒,解毒杀虫,仅作外用,灭虱有功。

[第四卷\外治] (三)矿物药

性味同水银。恶疮溃疡、久不愈合,拔毒生肌,外用有益。成人盗汗,小儿夜啼,为末津调,用以涂脐。疳蚀唇鼻,一切肿毒,用以外治,往往平复。手足皲裂,须发早白,涂之染之、收效亦速。痔疮日久,肛门下脱,烧烟先熏,煎汤坐浴。此药以外用为主,切勿内服。

[第四卷\外治] (三)矿物药

有大毒。搜脓拔毒,去腐生新,痈疡久久不愈,外用僵局能平。此药乃用水银等升华而成,有毒不能内服。外用伍乳香、没药为散,名三香散,撒于膏药,贴于疮口,化腐提毒,收效颇捷。

[第四卷\外治] (三)矿物药

(见泻下药)

[第四卷\外治] (三)矿物药

味苦、性平,有毒。研细,水飞。涂蛇虺之伤,杨梅疔毒,疥癣痔疡,遵法搽敷力不小。化痰涎之积,血瘀风淫,邪干尸疰,依方制服效偏奇。独入厥阴,为诸疮杀毒之药。与巴豆、郁金为伍醋丸,名雄黄解毒丸。治急症喉痹有良效,乃急救之药也。

[第四卷\外治] (三)矿物药

味酸、涩,性寒,无毒。入脾、胃二经。甘草为使。恶牡蛎、麻黄。外治∶收脱肛阴挺,理疥癣湿淫。内服∶消痰止利,涤热祛风。矾之用有四∶诸血脱肛,阴挺疮疡,取其酸涩而收也;喉痹、痈疽、蛇伤、虫毒,取其解毒也;吐风热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治风痰、泄痢、崩带,取其收而燥湿也。多服伤骨损心肺。

[第四卷\外治] (三)矿物药

味酸,性大热,有毒。入心、肾二经。畏细辛、朴硝、铁、醋,用莱菔剜空,入硫合定,糠火煨熟,紫背浮萍同煮,皂角汤淘去黑浆。外用∶杀虫燥寒湿。疥疮尽扫。内服∶壮阳坚筋骨,阴气全消。老年风秘,君半夏而立通。泄痢虚寒,佐蜡矾而速止,艾汤投一匕,阴毒回春。温酒送三丸,沉寒再造。秉纯阳之精,能补君火,可救颠危,乌须黑发,亦可引年,然须制炼得宜,断房者,方可用之,一有不当,贻祸非轻,故极少用。外治疥疮,收效甚速。然同时须服利湿解毒之剂,庶不致疮毒内攻,而生浮肿难治。

[第四卷\外治] (三)矿物药

(见咽喉药)

[第四卷\外治] (三)矿物药

(见涩大肠)

[第四卷\外治] (三)矿物药

味甘,性温。。水飞。散风热而肿消,祛痰气而翳退。金银之气所结,为眼科要药。

[第四卷\外治] (三)矿物药

味辛、酸,无毒。入肝经。内服∶眼科主风热之疼;外科止金疮之血;内科吐风痰之聚;女科理血气之痛。杀虫有效,疳证亦宜。色青入肝,专主东方之证,然服之损血。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味甘,性平,无毒。入肝、脾、肾三经。其色如酱,其状如虱。九蒸,晒。养血润肠,燥结焦烦诚易退。补中益气,风淫瘫痪岂难除。坚筋骨,明耳目,轻身不老。长肌肤,填脑髓,辟谷延年。补阴是其本职。又去风者,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李廷飞云,风病患久服,步履端正,语言不謇。神农收为上品。道书载其功能,洵服食之佳品。但令人肠滑,得白术并行为胜。

胡麻即黑芝麻,除上述者外,又能补肝肾,能润五脏,虚风眩晕,病后虚羸,须发早白,产妇乳少,常服之,均有益。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味甘,性微寒,无毒。熟者利大肠,下胞衣。生者摩疮肿,生秃发。生者,不宜过食。脾虚作泻者忌之。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北粳凉,南粳温。白粳凉,红粳温。晚稻得金气多,更凉。得宇宙之冲气,养生人之后天。色白而入肺清热,煮汁则止渴除烦。新米动气,胃强者何碍,陈廪冲淡,脾虚者宜餐。仲景白虎、桃花、竹叶石膏三汤,并用之,以清热补不足也。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味甘,性温。酿酒则热,熬汤更甚。脾虚最补,肺寒可瘳。大便既坚,而小便又缩。痘疮虽发,而自汗能收。

糯米,虽大补脾肺寒虚。但性极粘滞,病患及小儿不宜多食。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名医别录》分载黄梁、白粱与青粱。分述于下∶ 黄粱米味甘,性平,无毒。益气安中,治痹止泄,利小便,除烦热。白粱米味甘,性微寒,无毒。除胸膈热,益气和中。缓筋骨,止烦渴。青粱米味甘,性微寒,无毒。补脾益胃,补中益气。利小便,止泄痢。苏颂云“诸粱比之他谷,最益脾胃。”又能利水益肾,故《名医别录》谓青粱煮粥食之轻身长年。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即小米。味咸,性微寒,无毒。入脾、胃、肾三经。补气,养肾。开脾胃,益丹田,利小便而称良,治反胃与热痢。李时珍云“粟之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虚热、消渴、泄痢,皆肾病也。渗利小便,所以泄肾邪也。降胃火,而脾胃之病宜食之。”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味甘,性平。益心神,养胃气。以淮产者为佳,无壅滞生热之虑,有凉心润燥之功。故能治妇人脏燥。浮麦,即水淘浮起者。除虚热,敛心津。汗乃心之津液,养心退热,津血不为火扰,则可无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味甘、性温、无毒。入肺、脾、胃三经。甘温益气,补肺补中。鹅口杖疮,均堪外用。孟诜谓“烧灰和油涂杖疮,止痛不作瘢”。李时珍谓“嚼浓汁涂小儿鹅口疮有效。”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味甘,性寒、无毒。入脾、胃二经。安中益气,利胃宜脾。凉血解暑,辟除瘟疫。补诸不足,解苦瓠毒。孙真人云“稷,脾之谷也,脾病宜食之。”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味甘,性微寒,无毒。入肺、脾、大肠三经。利大肠,治筋挛。阳盛阴虚,夜不得眠。伍以半夏,睡足神安。亦可单用,煮粥食之,颇益人。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一名茭米,又名雕、雕菰。管子谓之雁膳。味甘,性冷,质滑,无毒。入肺、胃、肾三经。调肠胃,除热烦。止渴滋口燥,生津润嗌干。咽喉患者食之,滑利易于过关。此即茭白所结之颖果,如针状,作饭香脆,荒年且可济饥。根名茭白,详见菜部,另列专条。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味甘,性微寒,无毒。入肺、脾二经。淘净,晒,炒。健脾益胃,排脓除痹。祛风湿,理香港脚拘挛,保燥金,治痿痈咳嗽。泻痢不能缺也,水胀其可废乎。薏仁得地之燥,禀秋之凉,能燥脾湿,善祛肺热。

大便燥结,因寒转筋,及妊娠者并禁之。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味甘、性平,无毒。入脾、肾二经。补肾固精,而遗浊有赖,益脾养气,而泄泻无虞。使耳目聪明,愈腰脊酸痛。禀水土之气以生,独于脾肾得力。小儿不宜多食者,以其难消也。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味甘、酸,性平,无毒。入心、小肠二经。利水去虫,一味磨吞决效。散血排脓,研来醋敷神良。止渴行津液,清气涤烦蒸。通乳汁,下胞衣,产科要矣。除痢疾,止呕吐,脾胃宜之。赤豆,心之谷也,其性下行,入阴分,通小肠,治有形之病,消瘕散肿,虽溃烂几绝者,为末敷之,无不立效。

久服赤豆,令人枯燥,肌瘦、身重,以其行降令太过也。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味甘、性寒。入肝经。反榧子壳,恶鲤鱼。解热毒而止渴,去浮风而润肤。利小便以治胀,浓肠胃以和脾。绿豆属木,通于厥阴,解毒之功,过于赤豆,但功在绿皮,若去壳,即壅气矣。

胃寒者,不宜食。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味甘、性平,无毒。入肾经。活血散风,除热解毒。消水肿历节,能聪耳明目。

甘草与黑豆伍用,能解百药毒。盖甘草和中,黑豆散热,又均能解毒也。苏颂云∶“古称大豆解百药毒,试之不然。又加甘草,其验乃奇”。今以二药加骨碎补治中毒耳聋,得效。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味甘、性温,无毒。入脾经。去皮,炒。补脾胃而止吐泻,疗霍乱而清湿热。解诸毒大良、治带下颇验。色黄味甘,得乎中和,脾之谷也。能化清降浊,故有消暑之用。皮如粟色者,不可入药。

伤寒邪炽者,禁用。

花、叶∶均对暑期泻、痢有益。藤∶治转筋。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见发散)

[第四卷\食疗] (二)酿造与调味及饮料

味甘,性温,无毒。入脾经。止嗽化痰,千金方每嘉神效。脾虚腹痛,建中汤累奏奇功。瘀血熬焦和酒服,肠鸣须用水煎尝。

饴糖,虽能补脾润肺,然过用之,反能动火生痰,凡中满、吐逆、酒病、牙疳,咸忌之。

[第四卷\食疗] (二)酿造与调味及饮料

味甘、性寒,无毒。入脾经。生津解渴,除咳消痰。补脾缓肝,和中润肺。中满者少用。

[第四卷\食疗] (二)酿造与调味及饮料

味甘、性寒,无毒。功用与白者相仿,和血乃红者独长。(红白二种,皆蔗汁煎成。)多食能损齿生虫。作汤下小儿丸散者缪矣。

[第四卷\食疗] (二)酿造与调味及饮料

味甘、性平,无毒。入脾经。忌生葱。凡蜜一斤,入水四两,磁器中炼去沫,滴水不散为度和百药而解诸毒。安五脏而补诸虚。润大肠而悦颜色,调脾胃而除心烦。同姜汁行初成之痢,同薤白涂汤火之疮。采百花之英,合雨露之气酿成。其气清和,其味甘美,虚实寒热之正,无不相宜也。

大肠虚滑者,虽熟蜜亦在禁例。酸者,食之令人心烦;同葱食害人;同莴苣食,令人利下;食蜜饱后,不可食醋,令人暴亡。

[第四卷\食疗] (二)酿造与调味及饮料

味酸,性温,无毒。入肝经。浇红炭而闻气,产妇房中常起死。涂痈疽而外治,疮科方内屡回生。消心腹之疼,症积尽破。杀鱼肉之毒,日用恒宜。陈藏器曰∶“多食损筋骨、损胃、损颜色。”

[第四卷\食疗] (二)酿造与调味及饮料

味咸,性寒,无毒。入肾经。擦齿而止痛,洗目而去风。二便闭结,纳导随通。心腹烦疼,服吐即愈。治疝与辟邪有益,痰停与霍乱无妨。润下作咸,咸走肾。喘嗽、水胀、消渴,大忌食盐,或引痰生,或凝血脉,或助水邪,多食损颜色,伤筋力。故西北人不耐咸,少病多寿,东南人嗜咸,少寿多病。青盐,功用相同,入肝散风。

[第四卷\食疗] (二)酿造与调味及饮料

味辛,性大热,有毒。入胃、大肠二经。温中下气,消风去痰。食积与快膈称良,腹痛与胃寒共治。阴虚火旺之人忌用。毕澄茄即胡椒之大者,乃一类二种,亦易僭上。

[第四卷\食疗] (二)酿造与调味及饮料

味甘、苦,性微寒,无毒。入心、肺二经。畏威灵仙、土茯苓,恶榧子。消食下痰气。止渴醒睡眠。解烤炙之毒,消痔之疮。善利小便,颇疗头疼。禀土之清气,兼得春初生发之意,故其所主,皆以清肃为功,然以味甘不涩,气芬如兰,为良。茶禀天地至清之气,产于瘠砂之间,专感云露之滋培,不受纤尘之滓秽,故能清心涤肠胃,为振发之品。昔人多言其苦寒,不利脾胃,及多食发黄消瘦之说,此皆语其粗恶苦涩者耳。故入药须择上品,方有利益。茶子∶研末吹鼻,治头脑鸣响。

[第四卷\食疗] (二)酿造与调味及饮料

味苦、甘、辛,性热,有毒。入肺、胃二经。通血脉而破结,浓肠胃而润肌。宣心气以忘忧,助胆经以发怒。善行药势,可御风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消愁,过饮则损胃耗血,生痰动火。故沉湎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重则亡身。此大禹所以疏仪狄,周公所以着酒诰也。烧酒散寒破结,损人尤甚。

[第四卷\食疗] (三)菜蔬

一名山药。味甘,性平,无毒。入心、脾、肾三经。蒸透用。益气长肌,安神退热。补脾除泻痢,补肾止遗精。山药得土之冲气,禀春之和气,故主用如上,但性缓,非多用不效。

山药与面同食,不能益人。尚有藤上之珠芽、名零余子、另立专条。

[第四卷\食疗] (三)菜蔬

味甘、性平、(偏于温)无毒。入肝、肾二经。即山药藤上之珠芽,俗称山药果子。生晒干,切碎入药。若作食疗,煮熟,去皮,蘸糖食。补脾益肾,而重点在肾。聪耳明目,具防老之能。强健腰部,济弱扶倾。挽救虚损,转瘦为丰。馁者啖之不饥,老人食之驻颜。陈藏器云∶“零余子,功用强于薯蓣。”李时珍云∶“胜于山药,美于芋子。”

[第四卷\食疗] (三)菜蔬

味甘,性微寒,无毒。入心、肺二经。花白者入药。保肺止咳,驱邪定惊。耳聋耳痛,百合诸病。止涕泪多,利大小便。心主镇定,邪不能侵。肺相清肃,咳嗽可疗。涕泪,肺肝热也。二便不通,肾经热也。清火之后,复何患乎。仲景云∶“行住坐卧不定,如有神灵,谓之百合病,以百合治之,是亦清心安神之效欤。”

百合润肺,能通二便,中寒下陷者忌之。

[第四卷\食疗] (三)菜蔬

一名蹲鸱,旁生小者曰芋子。味甘、辛,性平,质滑,生则有毒。入胃、大肠二经。宽胃下气,利肠通闭,散结消瘰,补中充肌肤。止热渴,敷烫伤。多食反能滞气困脾。患瘰疠者,可常作食疗。

[第四卷\食疗] (三)菜蔬

又作茨菰。味甘、微苦,性微寒,无毒。入肺、肝二经。清肺而止咳嗽痰血,和血而治产后血闷。须去皮煮熟食。其叶又可作药引,风热咳嗽方中,加用一至三片为引,有良效。捣烂可涂丹毒。

[第四卷\食疗] (三)菜蔬

正名为菰,又作菰菜、茭笋。味甘,性冷,质滑,无毒。入肺、脾、胃、肾四经。去烦热,利五脏。开胃口,通两肠。滋人齿,除目黄。茭白为菜蔬之一,与鲫鱼为羹,能开胃口。又能治咽中溃烂,口舌生疮。茭草∶即菰叶。《日华诸家本草》谓其“利五脏”。

[第四卷\食疗] (三)菜蔬

味甘、咸,性寒,无毒。入肺经。清烦涤热,化痰软坚。和血下气,开胃加餐。治少寐,利咽喉。除香港脚,医咳嗽。散结气,消瘿瘤。《食疗本草》云∶“若热气塞咽喉者,汁饮之。”干嚼能治肺痈初起,咳唾臭痰。又能兼利小便。

[第四卷\食疗] (三)菜蔬

味甘,性寒,无毒。入脾、胃、肝三经。清胃脘之热逆,逐停聚之水湿。降浮上之阳气,宜老人之服食。消痰除烦,解毒清热。安下焦,调消渴。此菜凉滑鲜美,故张翰见秋风而动故乡鲈之思。多食令人嗜睡,故难寐之人,佐餐有益。以其质滑。咽部欠爽利者,用之亦宜。

[第四卷\食疗] (三)菜蔬

味甘,性寒,质滑,无毒。入心、脾二经。泄阳气,利水道。降而不升,静而止燥。令人入睡,消除烦恼。饥年代谷,可以免夭。气壅经络,用之多效。难以入睡或睡而不实,多虑者,常食此物有效。

[第四卷\食疗] (三)菜蔬

即椿之嫩芽,味微苦,性偏温。嫩芽瀹食,祛毒消风。李时珍谓∶“椿叶无毒。”然亦不可多食。

[第四卷\食疗] (三)菜蔬

味甘,性平。入胃、大肠二经。利五脏,和胃肠,活血脉,使血凉。治出血,医痔疮。以楮、槐、榆、柳、桑五种树上所生者为良。常食有益。

[第四卷\食疗] (三)菜蔬

味甘、淡,性寒。清神解热,清膈利肠。能消痰火,可医夜盲。亦作外治,汤火烫伤。为羹入馔,鲜爽清香。此为藻体,商品中常夹有沙子,宜捡净再用。

[第四卷\食疗] (三)菜蔬

味辛、性温,无毒。固精气、暖腰膝,强肾之功也。止泻痢,散逆冷,温脾之力欤。消一切瘀血,疗喉间噎气。韭根捣汁,去瘀血,治反胃。韭子∶固精生精,助阳止带。古方用韭,专治瘀血,盖酸入肝,辛能散,温能下也。多食则神昏目暗。

[第四卷\食疗] (三)菜蔬

味辛,性温。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能辟邪恶,最发痘疹。酒煎。掩头面含喷遍身,即发痘疹。

[第四卷\食疗] (三)菜蔬

味辛、性温,有毒。入脾、肾二经。忌蜜。消谷化食,辟祟驱邪。破癖多功,炙恶疮必效。捣贴胸前,痞格资外攻之益。研涂足底,火热有下引之奇。大蒜用最多,功至捷,外涂皮肉,发作疼,则其入肠胃而搜刮,概可见矣。

性热气臭,凡虚弱有热之人,切勿沾唇。即宜用者,亦勿过用,生痰动火,损目耗血,谨之。

[第四卷\食疗] (三)菜蔬

味辛、苦、性温、质滑、无毒。入心、胃、大肠三经。温中散结、下气散血。胸痹刺痛、心痛宜食。亦治久痢、咽中哽骨。轻身耐寒、能补不足。《本草汇言》谓∶“阴虚发热病,不宜食。”

[第四卷\食疗] (三)菜蔬

(见发散)

[第四卷\食疗] (三)菜蔬

(见发散)

[第四卷\食疗] (三)菜蔬

(见萱花下)

[第四卷\食疗] (四)瓜果

味甘淡,性偏凉,无毒。入心、肺、脾、大小肠五经。清解暑热,利水消痰。胸闷膈热,口渴心烦。肿胀溲少,湿困减餐。暑期连皮子煮食,颇能益人。冬瓜皮∶利水消肿。洗面去黑。冬瓜子∶清肺消痈。治肺痈、肠痈。

[第四卷\食疗] (四)瓜果

味甘,性寒。解暑除烦,利水醒酒。瓜性寒,曝之尤寒,稽含赋云∶“瓜曝则寒,油煎则冷”,物性之异也。一味单行,名天生白虎汤。但多食伤脾,助湿,至秋易患疟痢。甜瓜略同。

[第四卷\食疗] (四)瓜果

味甘,性平,无毒。化痰凉血,除热利膈。祛风解毒,清上称良。鼻病齿患,腮肿唇僵。食之有益,常用无妨。固气和胎,孕产如常。又能下乳,母子安康。根、藤、叶、络另有专条。

[第四卷\食疗] (四)瓜果

味甘,性平,无毒。入脾经。坚实肥大者佳。调和脾胃,具生津止泻之功。润养肺经,操助脉强神之用。经言∶枣为脾果,脾病宜食之。又曰∶脾病患,毋多食甘,毋乃相戾耶?不知言宜食者,指不足之脾也。如脾虚泄泻之类。毋多食者,指有余之脾也,如中满肿胀之类。凡用药者,能随其虚实而变通之,虽寻常品味,必获神功,苟执而泥之,虽有良剂,莫展其长,故学人以格致为亟也。

枣虽补中,然味过于甘、中满者忌之。小儿疳病及齿痛,痰热之人,俱不宜食;生者,尤为不利。红枣∶功用相仿,差不及耳。

[第四卷\食疗] (四)瓜果

味酸,性平。既能止渴生津,又可敛肺涩肠。口渴咽干,干咳少痰,大便稀溏者,以之作食疗,甚为有益。附∶核仁,除烦热,明眼目。吴普本草谓其益气不饥。

[第四卷\食疗] (四)瓜果

味甘、酸,性平。入肺、胃二经。利肺气、止吐逆。治渴、下气,主上焦热,能润五脏。此果主降、能润、故咽喉不利,口舌干燥者,用之甚宜。

[第四卷\食疗] (四)瓜果

味甘、酸,性寒,无毒。入心、肝、脾三经。外宣风气,内涤狂烦。润肺凉心,降火消痰。热嗽口渴,失音咽干。人知其清火消痰,不知其散风之妙。生之,可清六腑之热;熟之,可滋五脏之阴。初病连皮蒸食,病七日以上者,可去皮生食。

[第四卷\食疗] (四)瓜果

味甘,性寒,无毒。入肺、脾二经。润肺止咳嗽,清胃理焦烦。干柿∶俗称柿饼。能浓肠而止泄,主反胃与下血。柿霜∶清心而退热生津,润肺而化痰止嗽,口疮常发,用此含之。三者主用,大同小异。总之,整肃上焦火邪,兼有益脾之功也。

柿性颇寒,肺经无火,及风寒作嗽者、冷痢滑泄者忌之。不宜与蟹同食,令人腹痛作泻。

柿蒂∶止呃逆。

[第四卷\食疗] (四)瓜果

味甘酸,半熟者味兼涩。入胃、肠二经。止口渴,治泻痢。此果尤宜于暑期腹泻。舌红口渴者。以用将熟味兼涩者为佳。

[第四卷\食疗] (四)瓜果

味酸、性平,无毒。入脾、胃二经。去核。消肉食之积,行乳食之停。疝气为殃,茴香佐之而取效。儿枕作痛,沙糖调服以成功。发小儿痘疹,理下血肠风。善去腥膻油腻之积,与麦芽之消谷积者,不同也。核主催生、疝气。按胃中无积、及脾虚恶食者忌服。

[第四卷\食疗] (四)瓜果

味甘、性平。入肺、脾、大肠三经。清肺清肠、和脾开胃。咽喉疼痛声嘶,大便不调生痔。此果有制为糖脯者、便于啖食。肠风下利固宜,便秘亦可畅行、乃调节大肠之食疗佳品。其叶煎汤熏洗,可治痔疮肿痛。

[第四卷\食疗] (四)瓜果

味甘酸,性温。入肺、胃二经。润肺开胃,宽胸快膈。橘络,理气尤佳。另有专条。

[第四卷\食疗] (四)瓜果

味酸、甘,性平,无毒。入肝、胃二经。宽胸快膈,降气下气。咽喉觉阻,食之爽利。消滞醒酒均可,解渴辟臭咸宜。此饼能发胸中陈郁之气,食后,上则嗳气,中则腹鸣,下则矢气,患者每觉有松快之感。

[第四卷\食疗] (四)瓜果

味酸,性寒,无毒,入肺、胃二经。消食积,去肠胃中恶气。解酒毒,治饮酒人口气。妊妇口淡,不思进食,以之食疗,和畅胸膈。柚皮∶味甘、辛,性平。入肺、胃二经。消食快膈,散愤懑之气。化痰止咳,酒蜜浸之甚宜。

[第四卷\食疗] (四)瓜果

味甘,性温。入胃、肾二经。益气浓肠胃,补肾治腰脚。苏子由诗云,“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 此得食栗之益,故记之以歌诀也。

[第四卷\食疗] (四)瓜果

味甘、酸、涩,性温,无毒。咽喉燥渴,食之有益。泻痢带下,仗其酸涩。咽喉红肿剧痛,以石榴汁点之可止。

[第四卷\食疗] (四)瓜果

味甘、性平,无毒。入心、脾二经。补心虚而长智,悦胃气以培脾。除健忘与怔忡,能安神而熟寐。血不归脾莫缺,思虑过度者宜。不热不寒,和平可贵,别名益智者,为其助心生智也。归脾汤用为向导者,五味入口,甘先归脾也。道家用龙眼肉,细嚼千余,待满口津生,和津而咽,此即服玉泉之法也。

[第四卷\食疗] (四)瓜果

味甘、性平,无毒。入肺、肾二经。佐补骨而治痿强阴,兼胡粉而拔白变黑。久服润肠胃,恒用悦肌肤。通命门而理三焦,治腰脚与心腹痛。一幼儿痰喘,五日不乳,服人参胡桃汤,喘即定。明日,去胡桃衣、喘复作,仍连皮服,遂愈。盖皮有敛肺之功也。但用一味,空腹时连皮食之,最能固精。

肺有痰热,命门火炽者勿服。

[第四卷\食疗] (四)瓜果

味甘、苦、涩,性平、有小毒。入肺、肾二经。熟食有温华盖益气、定哮宁嗽,缩小便、止带浊之功。生用能涂,疥癣阴虱,防皴皱,浣油腻之效。

银杏,确有小毒,生食及熟者多食,均易中毒,小儿尤当慎之。

银杏叶∶敛肺平喘,能治咳喘而胸前痹痛。

[第四卷\食疗] (四)瓜果

又名叭哒杏。味甘,性平,偏温,无毒。入肺、胃二经。止咳嗽下气,消心腹逆闷。此物可炒食,一般不入煎剂。

[第四卷\食疗] (四)瓜果

味甘,小温,无毒。润五脏,补不足。泽皮肤,发不白。燥咳停,风眩默。虚秘者,宜常服。润燥通肠,乃老年颐养之品也。

[第四卷\食疗] (四)瓜果

味甘,性平,无毒。入脾、胃二经。益气力,实肠胃。调中进食,令人健行。此子食之益人,但不必多食。

[第四卷\食疗] (四)瓜果

味酸、涩、甘,性平,无毒。入胃经。清咽喉而止渴,浓肠胃而止泻。消酒称奇,解毒更异。迹其主用,约与诃黎勒相同。误中河豚毒,惟橄榄煮汁服之可解。诸鱼骨鲠,嚼橄榄汁咽之,如无橄榄,即以核研末,急流水调服,亦效。核∶烧炭、研末,与冰片、硼砂、西瓜霜、朱砂、薄荷等为伍,名锁匙散。治咽部红肿,局部不净者,吹之有良效,以其能吸附垢物也。

[第四卷\食疗] (四)瓜果

味甘,性平,无毒。入肺经。反绿豆。杀百种之虫,手到而痊,疗五般之痔,频尝则愈。消谷食而治咳,助筋骨而壮阳。东坡诗云∶“驱除三彭虫,已我心腹疾。”指其杀虫也。不问何虫,但空腹食榧子二十一枚,七日而虫下,轻者,两日即下矣。

丹溪云,榧子肺家果也。多食则引火入肺、大肠受伤。

[第四卷\食疗] (四)瓜果

味甘,性平,无毒。入心、脾、肾三经。泡去皮、心。心肾交,而君相之火邪俱靖,肠胃浓,而泻痢之滑脱均收。频用能涩精、多服令人喜。养神瘳。莲子脾家果也,久服益人。石莲子,乃九月经霜后,坚黑如石,堕水入泥者。今肆中石莲子,其味大苦,产广中树上,不宜入药。另有莲子心、莲花瓣、莲花须、莲房等,均入药用。详见莲心条。

[第四卷\食疗] (四)瓜果

味甘,性平。入心、脾二经。忌铁。生用则涤热除烦,散瘀而还为新血。熟用则补中和胃,消食而变化精微。藕性带涩,止血有功,产妇忌生冷,惟藕不忌,为能去瘀故也。另有藕节、藕皮等,俱能作药用。详见藕节条。

[第四卷\食疗] (四)瓜果

味甘、性寒,无毒。益气而消食,除热以生津。腹满须用,下血宜尝。同胡桃食,能化铜物于乌有。一味为末,能辟蛊毒。

孟诜云,有冷气人勿食,多食令人患香港脚,孕妇忌之。

尚有荸荠粉,商品称马蹄粉,详见附录中。

[第四卷\食疗] (四)瓜果

味甘、涩,性平,无毒。入肺、胃二经。下气和中,消痰快膈。除心胸烦热,止呕哕口渴。除秋燥咳嗽,去其皮嚼汁。治发热少津,而小便赤涩。与青粱米同煮,能润人心肺。蔗皮烧研,掺小儿口疳甚效。

[第四卷\食疗] (五)动物

味甘、咸,性平,无毒。入肺、肾二经。最辟妖邪,安五脏。善通小便,理烦蒸。产中亟取。崩带多求。鸡为阳禽,属木应风;在卦为巽,其色有丹、白、黄、乌之异,总不如白毛乌骨,翠耳金胸,为最上乘也。

[第四卷\食疗] (五)动物

味甘、咸,性平,无毒。入肺、肾二经。流行水腑。滋阴气以除蒸。闯达金宫,化虚痰而止嗽。类有数种,惟毛白而乌嘴凤头者,为虚痨良药。白属西金,黑归北水,故葛可久治痨,有白凤膏也。

[第四卷\食疗] (五)动物

即野鸭。味甘,性温。益气补中、平胃消食。治水肿与热毒,疗疮疖而杀虫。

[第四卷\食疗] (五)动物

味酸,性温,无毒。入肾经。益气力,补髓精。干道衰微,阳事难兴;坤元素弱,宫冷不孕。挽饥年之浮肿,返老者之颓雀属阳而性淫,故强壮阳事。下元有真阳谓之少火,火衰则阴痿精寒,火足则精旺阳强,雀卵之于人,火矣哉。

阴虚火盛者勿食。不可同李食,服术人亦忌之。

[第四卷\食疗] (五)动物

味甘,性平。入肺、脾、胃、肾四经。养阴润燥,益气补中。虚损痨瘵,咳嗽痰红。久病伤脾,憔悴不荣,补而不燥,润而不滞,入肾滋水,入肺壮气。入胃加餐,无往不利。虚人老人,常食均有效益。

[第四卷\食疗] (五)动物

味甘,性温,无毒。入脾经。补脾开胃,益气调中。牛乳有润肠之美。牛喉有去噎之功。牛为稼穑之资,不轻屠杀。自死者食之损人。

[第四卷\食疗] (五)动物

味甘、性温,无毒。入脾、肾二经。反半夏、菖蒲。忌醋。补中益气,安心止惊。宣通风气,起发毒疮。角堪明目杀虫,肝能清眼主翳。肾可助阳、血能医伤。东垣云∶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类是已。凡形气痿弱,虚羸不足者,宜之。羊血又主产后血晕闷绝。生饮一杯即活。中砒、、钟乳、矾石、丹砂之毒者,生饮可解。

羊食毒草,凡疮家及痼疾者,食之即发,宜忌之。

羊肝∶明目去翳、目患者、冬季常食有益。羊胆∶能明目。夷坚志。有二百味草花膏,即羊胆与蜜同熬而成,盖取羊食百草,蜂采百花而得名也。

[第四卷\食疗] (五)动物

味甘,性平,无毒。补虚痨之脊痛,益骨髓以除蒸。心血共朱砂,补心而治惊痫。猪肺同薏苡,保肺而蠲咳嗽。本益脾,可止泻而可化症,肾仍归肾,能引导而不能补益。猪∶水畜也。在时属亥,在卦属坎。其肉性寒,能生湿痰。

[第四卷\食疗] (五)动物

味咸、性温,无毒。入脾、肾二经。反商陆。畏杏仁,恶蒜。暖腰膝,而壮阳道,浓肠胃,而益气力。属土性温,故能暖脾,脾暖则肾亦旺矣。黄犬益脾,黑犬补肾,他色者,不宜用也。以其能者,可常食之。

[第四卷\食疗] (五)动物

味甘,性平。下水气、利小便。喘嗽香港脚、肿胀黄胆。刘河间曰∶“鲤之治水,凫之利水,所谓因其气相感也。”

[第四卷\食疗] (五)动物

味甘,性温。诸鱼属火,独鲫属土。忌麦冬、芥菜、沙糖、猪肝。和足阳明,实手阳明。运就下水,制泛滥水。可和胃实肠,而又能行水者,以性独属土。而自能制水也。

[第四卷\食疗] (五)动物

亦名白鳝。味甘,性平。煮食补虚损,烧烟熏蚊虫。能去风,又辟蛀。风瘙阴痒,湿痹骨蒸。张鼎云∶其骨烧烟,蚊化为水。熏竹木,辟蛀虫。置衣箱、辟诸蠹。

[第四卷\食疗] (五)动物

俗称黄鳝。味甘,性温,无毒。补中益血,逐风除痹。产后失调,食疗甚宜。血∶可涂口眼歪斜。

[第四卷\食疗] (五)动物

味咸,性偏温。入心、肺、脾、肾四经。降火滋肾,通肠润燥。精血亏损,怯弱虚劳。补养肺阴,免于短夭。阳事难兴,常餐得效。清炖食之,对虚人有益。

[第四卷\食疗] (五)动物

味甘,性平,偏温,无毒。潜阳、益人。补五脏,理虚劳。润毛发,消瘿气。吴鞠通先生于小定风珠方解中曾云∶“淡菜生于咸水之中而能淡,外偶内奇,有坎卦之象,能补阴中之真阳,其形翕阖,故又能潜真阳之上动。”李时珍《本草纲目》引阮氏云∶“淡菜生海藻上,故治瘿与海藻同功。”

本品与冬瓜同煮食,味尤美。

[第四卷\食疗] (五)动物

味甘,性温,无毒。煮软作羹汤,补虚主冷痢。去胸中邪热烦闷,治妇人产后虚损。商品俗称蛏干,作汤颇为鲜美,寓药于食,能消疾病于无形。蛏壳∶置瓦上,日晒夜露,待色转白,漂净为末,同冰片成散吹咽中,治喉风急症。

[第四卷\食疗] (五)动物

味咸,性寒,有小毒。畏紫苏、大蒜、木香。忌柿。和经脉而散恶血,清热结而续筋骨。合小儿之囟,解漆毒之疮。性寒,能发风,能薄药力。孕妇不宜食。爪能坠胎。

[第四卷\附录] (一)淀粉类食疗品

1.葛粉即葛根中之淀粉。味甘,性平,无毒。入胃经。为止渴生津之食疗佳品。宋·寇宗谓∶ “ 冬月取生葛,捣烂入水中,揉出粉,澄成垛。入沸汤中良久,色如胶,其体甚韧,以蜜拌食 ”。查葛根制为粉食,由来已久,唐·陈藏器即谓∶“作粉尤妙”;宋·苏颂亦谓∶“今人多作粉食”。风药多燥,唯葛根独润,作粉则性更和缓。《食医心鉴》治烦躁热渴,即以葛粉与粟米同煮食;又治小儿壮热呕吐,亦以葛粉水调,糜饮和食。余家治诸般咽喉症,每嘱患者食此,少加糖或蜜调服,味甚甘美。可起清热、止痛、止呕之作用。余曾用葛粉作赋形剂,将锁匙散制成含片,有易于结合及崩解之特点,颇便于应用。2.藕粉《宦游笔记》谓∶“淮以南,皆泽国。居人莳藕滤为粉,淘汰既净,去其渣滓,存其甘液,风吹日曝,渐成碎珠,以汤沃而食之,别有风味,亦野物之可尚者矣。尤著名者曰片粉,择藕之极佳者淘晒,人工十倍寻常,及其既成,则如白雪片片,纤尘不染,味亦绝胜”。明· 朱权(仙)云∶“藕捣浸澄粉,服食轻身益年”。《本草纲目拾遗》谓其“味甘气芬芳性平。调中开胃,补髓益血,通气分,清表热。常食安神生智慧,解暑生津,解渴止泻”。藕节也可以捣澄取粉,《本草纲目拾遗》谓其“味甘微带苦,性平。开膈,补腰肾,和血脉,散一切瘀血,生一切新血。产后及吐血者,食之尤佳”。藕粉质滑易于下咽,又能止血养阴,开胃生津,故用于喉证最宜。其果实莲子研磨成粉即为莲子粉。味甘性平无毒,入心、脾、肾三经。《本草经》谓其“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日华诸家本草》谓其“多食令人欢喜”。《新修本草》谓其“轻身益气,令人强健”。《本草蒙筌》谓其“安靖上下君相之火邪”。明·李时珍谓其“交心肾,浓肠胃,固精气,利耳目”。根据以上诸说,虚损喉症,如咽喉结核等,或兼神志之病,用之均宜。一般咽喉病而兼心、肾、脾、胃不足者,用之亦颇为适合。3.荸荠粉荸荠载于《名医别录》,原名“乌芋”。以其根如芋而色乌也。《尔雅》名之为“凫茈”,以凫喜食之也。又以音近而转为“凫茨”、“脐”宋·郑樵《通志》则作“地栗”,盖亦取其形似也。其地下块茎淘制成粉则为荸荠粉。味甘性微寒,质滑无毒,能入肺、胃、肠诸经。为清热化痰之品。唐·孟诜谓其“除胸中实热气”;苏颂谓其“浓人肠胃,不饥,能解毒”。《食规》谓可治“伤风失声”。余家治咽痛失音,用荸荠粉加糖,开水冲调频服。咽喉及食道肿瘤,汤水难下,调粉食之,可以易下;咽喉腐块难退,或角化如珠,难以剥脱者,可用荸荠粉伍硼砂等作吹药。本品又是眼科去翳之妙品。4.菱粉即菱肉所制之粉也。朱权云∶“捣烂澄粉食,补中延年”。《本草纲目拾遗》谓“能补脾胃,益气健力,耐饥行水,祛暑解毒,强脚膝”。余家遇老年而患慢性咽喉病,出现衰弱症状者,每劝其间服菱粉,确具有强健之功。5.芡粉即芡实所制之粉也。唐·苏敬谓“作粉食益人,胜于菱也”。《养余月令》谓其“益精气,强智力,灵耳目,固精添髓”。余家治喉症之慢性而兼虚损者,如便溏、遗精、带下等,每赏用之。喉蛾又兼关节疼痛,屡屡发作者亦宜之。《孙升谈圃》谓“人之食芡,必咀嚼之…… 能使华液流通,转相灌溉,其功甚于乳石也”。余每遇咽痛口干之患者,多使其嚼之,能令满口津生。庚子,余于役酒泉,每晚必嚼服十数粒,觉其确有殊功。6.山药粉山药原名薯蓣,后因唐代宗名预,避讳改为薯药;至宋英宗名署,遂又改为山药。味甘性平无毒(《本草经》则谓其小温),入心、脾、肾三经。为补益脾肾药,亦可补心安神。研磨成粉,调成糊状,加糖食之。余家每用此于喉症之调理善后。单用而量大,其力更专,其效更显。山药藤上所结之珠芽,名零余子。味甘性温无毒,入心、脾、肾诸经。为强壮补肾药。陈藏器谓其“益肾,强腰脚,补虚损,食之不饥”。李时珍则谓其“胜于山药,美于芋子” 。研磨成粉,可供食疗。余家经验,山药重在补脾,此物重在补肾,故肾虚所致之头眩耳鸣,腰酸脚弱,或兼有咽痛者,则必用之。7.百合粉由百合研磨而成。味甘性平无毒,入心、肺二经。能滋养五脏,益阴安神,润肺止咳,除热利尿。举凡心虚少寐,精神不宁;肺虚干咳,甚或吐血;阴虚热渴及脾肾失健,浮肿,小便不利等,用之均有益。《名医别录》曾谓其“治喉痹”,盖指后期而言。《随息居饮食谱》谓其“上理咽喉”。余家于喉痹、喉痈、白喉、喉痧等病后阴虚,或兼神志欠宁,咳嗽浮肿者,均用之。每仿《金匮要略》百合病诸方,依其需要,适当加入地黄、知母、滑石等,或伍以玉竹、天冬、麦冬、石斛等。山丹即百合之开红花者,主治略同,但其补力稍逊,以之入喉科方,亦甚相宜。《随息居饮食谱》云∶“清营涤暑,润燥通肠,或蒸或煮,亦可澄粉,益人”。注∶第二行之喉痹,应作急症关下喉痹。8.橡子粉由橡子研磨而成。味苦性微温无毒,入脾、胃、肾诸经。是代食品,也是收涩药。《列子· 说符》有“夏食菱芰,冬食橡栗”之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干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中也提到“拾橡栗”。唐·孙思邈谓其“非果非谷,而最益人……令人强健不饥”。《日华本草》谓其“煮食止饥,御歉岁”。李时珍谓其“如老莲肉,山人俭岁采以为饭,或捣浸取粉食”。以上均是代食之记载。至于如何食法,应当以水多次泡浸,淘去其涩味,蒸熟食之;或磨粉食之;亦有磨成浆汁,过滤后取其沉淀,晒干成粉应用者,其未沉淀部分,还可以做凉粉,或类似豆腐的食品。在治疗方面,概括言之,涩肠止泻,兼可固精。咽痛而伴有慢性腹泻的患者,温燥非其所宜,以橡子粉加糖冲调服用,平易而效宏。又咽喉结核与肠结核并见,且兼遗泄或带下者,亦宜用之。以上所举粉类食品,合而言之,均能治疗咽喉诸症;析而言之,则又有所区别∶大抵葛粉走表;荸荠粉清痰;藕粉和中;菱粉、莲子粉、百合粉、山药粉、零余粉均可补中,然又各有侧重;藕粉、莲子粉、百合粉、山药粉均能调和情志,然藕可除烦,莲令人喜,百合定惊,山药安神;芡粉、橡子粉虽均达下焦而起收涩作用,然芡之重点在前阴,橡之重点在后阴。若依病期而言,则葛粉宜于早期,发热或呕吐者非但不忌,且宜频服,后期口渴者,用之亦无忤;荸荠粉亦宜于早期,后期痰热仍重者,用亦无妨;山药粉、百合粉均宜于后期;菱粉则宜于后期及慢性病患者;莲子粉、芡粉、零余粉并宜于病后;橡子粉则宜于慢性病而肠滑者;藕粉则先后咸宜,乃通用之品。

[第四卷\附录] (二)谈中药的变通使用

中药的资源,相当丰富,中药的品种,相当繁多。我国疆域广大,过去由于交通的不便,尽管是甲地易得之品,往往乙地又有一时不济现象。再则,有些药材,本身就是很稀少的东西。所以古代医家,便想出种种解决的方法来,不但作为权宜之计,而且形诸笔墨,留给后人参考。考中药代用之法,由来已久,张仲景称无猪胆以羊胆代之,又说,无胆亦可用。《金匮·杂疗方》治饮食中毒方,用苦酒,而方后云∶“或以水煮亦得”。仲景以后方书,类此者,又层见不穷。今将此类资料,梳剔整理,述其要者,归纳成类,供从事中医中药者之参考。1.限于地域的变通使用(1)植物──《本事方》引柳柳州纂《救死方》用橘叶,注云∶“北地无叶,以皮代之”。又《圣济总录》治干香港脚之杉节汤,亦用橘叶,注云∶“皮亦得”。当是考虑北地使用之故。(2)水类──《千金方》风眩薯蓣汤,用江水,注云∶“秦中无江水处,以千里东流水代之 ”。又《琐碎录》治痔漏,以海水煎汤熏洗,注云∶“入盐煎亦得”。《苏沈良方》治肠痔,用河水,注云∶“井水亦得”。《鸡峰普济方》及《圣济总录》均有同样记载。2.照顾少数民族习惯的变通使用古方中变通使用之法,颇有可供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工作之参考者,特辑为一类,其最初立方,虽不必因此而设,但是,能以启发吾辈,俾得触类旁通。

《千金方》肺虚寒门用猪胰,注云∶“无猪胰,以羊胰代”。《圣惠方》治妇人乳痈方以猪胆汁调服,注云∶“以醋浆水服之亦得”。《圣济总录》摩傅神明膏用猪膏,注云∶“以牛酥代猪膏亦佳”。《圣惠方》治头疮方用猪脂调涂,注云∶“用麻油调亦可”。3.季节性的变通使用(1)冬雪夏水──魏氏鼻衄奇效散,须“频用雪块熨药上”。注云∶“无雪只冷水扫”。《保幼大全》治疮,用雪水,以雪水须预藏,故注云∶“无雪水,用新水”。(2)冬根夏叶──《博爱心鉴》谓水杨∶“春冬用枝,秋夏用叶”。《备急方》疗口中及舌上生疮方用蔷薇根,注云∶“冬用根,夏用枝叶”。《圣惠方》治妇人乳痈方用蔓菁叶,注云“冬无叶,即用根也”。(3)冬用干者──《古今录验》苏子汤,用苏子及生苏叶,注云∶“冬天煮干枝、茎叶亦佳”。《千金方》妊娠尿血方用生艾叶,注云∶“冬用干者”。4.鲜货与干货的变通使用(1)干代鲜──《圣惠方》治难产方“益母草捣汁三合,如无生者,用干者一握,以水煎服”。《圣济总录》治舌上出血清心散用刺蓟研绞取汁,注云∶“如无生汁,只捣干者为末,冷水调下”。又治小儿脾热方用桑根白皮,取自然汁,注云∶“如无新桑根白皮,取干桑白皮,细文献极多,如《深师方》五味子汤,《古今录验》桂心汤等均是。(2)鲜代干──《肘后方》治笃病新起早劳方用干苏,注云∶“无干者,生亦可用”。(3)分两须有变动──《本草新编》云∶“蒲公英百斤,无鲜草可用干者,干则不必百斤。三十斤便可,熬膏取七斤也”。《全婴方论》有云∶“如无生地黄,只用干地黄,每干地黄五两,当生地黄一斤。”以上为干须减量之例。《直指方》肠痈四圣散中,有生栝蒌一枚,注云∶“若干栝蒌,则用两枚。”又是干须加量之例。5.不同部份的变通使用这一类的文献很多,各举一二例,恕不详引。

(1)根代叶──《是斋百一选方》治小儿走马疳,用芭蕉杆或叶,注云∶“无即用根”。(2)根或根皮代花──《短剧方》茅花汤云∶“若无茅花,取茅根代之亦可”。又《伤寒百问歌》治鼻衄方云∶“无(茅)花,可以茅根代之”。《妇人良方》疗妇人乳痈方,以芙蓉花研烂,注云∶“若无花,只取根上皮,先用竹刀,刮去粗皮,但用内一层嫩白皮,研烂”。《经验秘方》仙方香连丸用葛花,注云∶“无葛花,以葛粉代之”。葛粉乃葛根中之淀粉也。(3)根代子──《证类本草》黄蜀葵条引《经验后方》用黄蜀葵子,注云∶“如无子,以根细切,煎汁令浓滑、待冷服”。(4)侧根(子根)代主根(母根)──《古今录验》牡丹丸中用乌头,注云∶“无乌头,附子亦可炮用之”。又《方氏家藏方》健脾散,亦以附子代乌头。(5)茎、叶代子──《澹寮方》苦参圆∶“苍耳子,无,则以茎叶代用”。《圣惠方》治龋齿方,用葫芦子,注云∶“茎叶亦可用”。(6)苗、叶、子代瓜──《圣济总录》消渴竹龙散用冬瓜,注云∶“无冬瓜,用冬瓜苗、叶、子煎汤俱可”。(7)枝代果、子──《圣惠方》治妊娠霍乱转筋方用木瓜,注云∶“如无木瓜,煎枝亦佳”。《圣济总录》胞衣不出槐子汤注云∶“如无(槐)子用枝”。(8)茎叶代花──《外科精要》金银花散注云∶“无花,用苗叶嫩茎代之”。(9)花代根、叶、子──《直指方》瞿麦汤,“如无茅根,只用茅花”。《圣济总录》肝藏风毒天麻汤用甘菊叶,注云∶“如无叶,以花代”。扬氏紫草散用红花子。注云∶“如无,红花代之”。(10)子代叶、花──《肘后备急方》疗小儿蠼疮方用蒺藜叶,注云∶“无叶,子亦可。” 注云∶“无花时,只用葵子。” (11)核代果──《朱氏集验方》治骨鲠方用橄榄,注云∶“若无橄榄,核烧为炭,亦可”。(12)骨代脏──《千金翼方》补虚劳方用羊心、肺、肝、肚、肾。注云∶“若无羊五脏,羊骨亦可用之”。(13)角代茸──《寿亲养老书》中有鹿茸方,注云∶“如无,以鹿角屑代之亦妙”。6.同类品的变通使用(1)同称异物──《叶氏录验》有用葵叶方,注云∶“如无葵叶,蜀葵子亦得”。(2)同物异称──《妇人良方》舒经汤云∶“无姜黄,用嫩莪术代之”。(3)同是油类──《外科精要》白龙膏,用杏子油,注云∶“芝麻油亦可”。(4)同类而易得──《活人事证后集》糜茸圆注云∶“无糜茸,以鹿茸代”。《活幼口议》暖金丹,“无牛黄,以黄牛胆代,加用”。7.功效相似的变通使用(1)疗风──《千金翼方》秦王续命大八风散,用牡荆子,注云∶“若无,用柏子仁代”。(2)润燥养阴──《活幼口议》黄散,用天门冬,注云,“麦门冬亦得”。(3)保肺──《圣济总录》咳嗽百部煎用生百合汁,注云∶“如无,以藕汁代”。(4)宁心──魏氏小儿安神圆用琥珀,注云∶“如无琥珀,以茯神代之”。(5)风痹──《朱氏集验方》独活寄生汤注云∶“无桑寄生,则以川续断代”。(6)除痰──《卫生家宝》中暑地榆夺命散用牛胆制天南星,注云∶“如无,以法制半夏代之”。(7)解热──《经心录》漏芦汤用白薇,注云∶“如无,则用知母”。《卫生宝鉴》地仙丹用青蒿,注云,“如无,则用竹叶。” (8)止血──《伤寒蕴要》及《医碥》生地黄汤,均用生藕自然汁,无藕则用刺蓟汁,再无则用刺蓟末。(9)活血──《千金方》之远志汤;茯苓汤;白芷圆;内补当归汤;及《外台秘要》引深师温脾丸,均以川芎代当归。(10)退黄──《医宗金鉴》于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下注云∶“无梓皮,以茵陈代之”。(11)下气──《寿亲养老书》云∶“如无乌药,用浓朴亦得”。《兰台轨范》引局方藿香正气散注云∶“大腹皮换槟榔亦可”。(12)温中──《肘后方》治心腹痛方云∶“无桂,用干姜亦佳”。(13)通下──《经心录》漏芦汤云∶“无大黄用芒硝。” (14)利水──《千金方》甘草圆有泽泻,注云∶“无泽泻,以白术代之”。(15)温肾──《活人事证》十柔圆有苁蓉,注云∶“无以鹿茸代之”。(16)调经──《妇人明理方》谓“丹参一味,主治与四物相同”。(17)外用治汤火伤──《圣惠方》治汤火所灼方用柳白皮,注云∶“用柏白皮亦佳”。8.代用其一两种功效前一类,是治疗功效,大致相若的,即某某可代某某。这一类,是仅代其一两种功效的,如茯苓代人参定心则可,代其它功能即不适宜。具体材料,仍分数类列下。(1)定心──《千金翼方》淡竹茹汤(亦见千金,但叙述较略),注云∶“若有人参,内一两,若无人参内茯苓一两半,亦佳,人参茯苓,皆治心烦闷及心惊悸,安定精神,有即为良” 。(2)除烦──《广济方》血气烦闷方用生藕,注云∶“竹沥亦得”。(3)发血中之表──张文仲疗晚发伤寒方用地黄,注云∶“无地黄,用豉一升”。《温病条辨》谓生地能发血中之表,此用豆豉,亦代其发表也。(4)止血兼化瘀──《千金方》白芷圆注云∶“无续断,以大蓟根代之”。大蓟根仅代续断之止血化瘀作用,其它不能代也。(5)下气──《圣济总录》小儿吐逆丁香汤,用花桑叶,注云∶“如无,则以枇杷叶代”。(6)宣中──《朱氏集验方》仙茅散,注云∶“无仙茅,则以好苍术代之”。(7)牙疼──魏氏姜黄散,注云∶“偶无姜黄,检本草云∶川芎亦治牙疼,遂以代之”。(8)解毒──《千金方》伤寒木香汤,内有犀角,注云∶“无犀角,以升麻代之”。9.应急的变通使用(1)──《圣济总录》苏合香丸注云∶“仓猝求人参不得,只白汤亦佳”。(2)──同上、治伤寒狂躁大安丸注云∶“如缓急无地黄汁,新水化下”。(3)──魏氏中风木香附子汤注云∶“附子炮去皮脐,若急中,不炮”。(4)──《肘后方》救猝死方破白犬以覆心上,注云∶“无白犬,小鸡亦佳”。10.降格以求、甚至缺之亦可(1)地道问题──《朱氏集验方》木瓜败毒散注云∶“无宣瓜,寻常木瓜亦可。” (2)品种问题──《千金方》治黄胆方,用小麦苗,捣绞取汁。注云∶“无小麦苗,野麦苗亦得”。范注云∶“用小麦胜也”。(3)大小──《广济方》下乳汁用栝蒌,须青色大者,注云∶“若无大者,用小者两枚。” 又《圣济总录》香港脚木瓜丸用木瓜大者一枚,注云∶“小者两枚亦可”。(4)颜色──《广济方》下乳汁用栝蒌,须青色大者。又注云∶“无青色者,黄色者亦好”。(5)触类旁通──《卫生家宝》紫金丹中用鹿脊骨,注云∶“以羊脊骨代之亦得”。《直指方》吐血地黄煎用鹿胶,注云∶“无鹿胶,以透明阿胶代用”。《方氏家藏方》王医师麝香 “如无鹿角胶,蜜和亦得。” (6)废物利用──《肘后方》治霍乱方注云∶“无新药,煮滓亦得”。(7)缺之亦可──《幼幼新书》引婴孺黄散,注云∶“若无黄,可缺也”。《济生方》五香连轺汤注云∶“桑寄生,无真者,宁缺之”。《施氏续易简方》丁附汤,注云∶“急切,无丁香亦得”。又《肘后方》治水病方亦云∶“无苏合,可缺之也”。11.结语以上就已有材料,分为十类。古人有言,“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观于上引种种,可悉变通使用,亦是一门学问,灵活而不呆板,辨证而不机械,若能通盘掌握,豁然于胸,自可随机应变。中医诊疗之特点,在于辩症论治,理、法、方、药,自有其规矩绳墨,然法有定而方药无定,立法既准,使用何药,可以广为选择,所以不惮辞费而广征博引者,意在多所启发,广我思路,俾临症使用时之灵活变通耳。若不加变化,目其为固定不移,认为某某等于某某,恐终将行之鲜效,则又非演述者落笔之本意也。从上引材料里,可以反映出,祖国的药用资源,是极其广泛的。过去的医务工作者,在向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是有其丰富经验的。就所录各条来看,有很多代用之品,并未载于本草书。温习此项材料,可以广开思路,对于扩大药源并充分的利用原有药材来说,会有一些参考意义。近年来,各地民间贡献出许多单方草药,编纂了许多草药方书,在群众的防病治病方面,在城乡的保建医疗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四卷\附录] (三)煎药水火之应用

李时珍云∶“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观夫茶味之美恶,饭味之甘,皆系于水火烹饪之得失,即可推矣。”余家对于煎药之水火,特加注意,虽不必拘泥,然在可能范围内讲究之,则能增加药效。故于本草征要之末,特附水、火二项,以备临症之参考。1.煎药用水(1)天水雨水即天上落雨之水,扬州俗称之为天落水。又可细分数种∶ 春水∶即立春以后落雨而得。虞搏《医学正传》谓“立春节雨水,可以煮中气不足,清气不升之药。”李时珍谓其“可煎发散及补中益气药。” 潦水∶潦,《说文》雨水大貌。《曲礼》有“水潦降”之说。韩退之诗“潢潦无根源。” 李时珍谓“降注雨水谓之潦,又淫雨谓之潦。”实即是指大雨与久雨所得之水。余家则以伏天豪雨之水称为潦水。但梅雨(亦作霉雨)之水则不取(芒种后逢壬为入梅,小暑后逢壬为出梅。)《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即用潦水成煎。无已谓“其味薄不助湿气而利热。” 李时珍则谓其“甘平无毒(宜)煎调脾胃去湿热之药。” 液雨水∶李时珍云∶“立冬后十日为入液,至小雪为出液,得雨谓之液雨,亦曰药雨。” 又谓“宜煎杀虫消积之药。” 李时珍又于“节气水”项下详为叙述云∶“立春清明二节贮水,宜浸造诸风脾胃虚损诸丹丸散及药酒,久留不坏。” 寒露冬至小寒大寒四节及腊月水,宜浸造滋补五脏及痰火积聚、虫毒诸丹丸并煮酿药酒与雪水同功。端阳日午时水(鉴案∶余十余岁时,曾一遇之。端阳午时,忽降豪雨,先父立命检查《本草纲目》及《本草纲目拾遗》加以研究。)李时珍谓其“宜造疟痢疮疡、金创百虫蛊毒诸丹丸。”赵学敏谓“五月五日雨、剖竹得水可刷治汗。” 小满芒种白露三节内水,造药酿酒醋一应食物,皆易败坏,人饮之,亦易生脾胃疾。

雨水除梅雨之水不宜煎药外,其它时间者,皆可用,但宜新不宜陈,取水之法,可于雨时张洁净布兜,下承以盆桶,亦可就瓦屋檐溜取得,须待落雨两小时以后者,方可用,否则檐瓦未经冲洗尽净,多含杂质。且必先贮于桶,待其沉清,再倒入缸内,彻去桶底之渣备用,以之煎茶煮饭,均甚宜人,较之江河湖池之水为优,比之井水则更优。雨水不宜用铅桶铅盆贮存,因雨水是软水,能溶解氧,具有腐蚀性质、若贮之能将铅溶于水中,于人不利。露水赵学敏谓“露本阴液,夜则地气上升,降而为露,其性随物而变。”余家煎药及制药所用露水,计取二种,分述于下∶ 荷叶露赵学敏谓∶“夏日黎明,日将出时,将长勺坐碗于首,向荷池叶上倾泻之,以伏露为佳,秋露太寒,花上者,性散,有小毒,勿用。”又谓“味甘,明目,宽中,解暑,利胸膈,下水膨气胀。”又谓∶“露本养阴扶阳,又得荷叶之清气,故能奏功如此。”余家制眼药,用荷叶露,内服亦有明目之功,咽喉不利之患者,久久不愈,疑虑重重,胸膈欠舒者,每令其清晨自取荷叶露煎药,往往得满意之效果。稻叶尖上露赵学敏谓∶“诸草木皆须天露始润,惟稻至酉时,其根上津润之气渐升,入夜乃达叶尖,至晓复自上而降于根,故无露之夜,稻叶独润。陈翠虚词‘一些珠露,阿谁运上稻花头’是也。”先六伯祖光奇公,每用此以治虚损之盗汗,有良效。盖以其既可自升自润,又能自降自收也。秋燥咽干者,用此亦有良效。雪水味甘性冷无毒。陈藏器谓其“解一切毒,治天行时气瘟疫。”吴瑞谓其“煎茶煮粥,解热止渴。”李时珍谓其“宜煎伤寒火热之药。”按雪水适应之症,多见于晚春长夏秋燥之时,落雪季节使用之机会反不多,故须预贮,且须用户(即医者)每年保存。余家治喉痧及白喉之毒火燔灼者,每用雪水煎药,颇能得满意之效果。或以之烹茶,饮之觉有“沁人心脾”之感。(2)地水活水即流水,又称千里水,东流水。流水乃对止水而言,活水乃对死水而言。朱熹诗有“源头活水来。”苏东坡诗“活水还须活火烹。”故余家称之以“活水。”李时珍云∶“流水者,大而江河、小而溪涧,皆流水也。其外动而性静,其质柔而气刚,与湖泽陂塘之止水不同,然江河之水浊,而溪涧之水清,复有不同焉。”陈藏器谓“千里东流二水,皆堪荡涤邪秽,煎煮汤药。”江河之水,汲取后必澄清而后用之,溪涧之水,多属山泉,须选择使用。总之,活水煎药,较诸池塘之水及井水为优。

逆流水与急流水亦属活水范畴。虞搏《医学正传》云∶“逆流回澜之水,其性逆而倒上,故发吐痰饮之药用之。急流水,湍上峻急,其性急速而下达,故通二便风痹之药用之。”寇宗谓∶“东流水,取其性顺急速,通膈下关也。倒流水,取其洄旋流,止上而不下也。”李时珍谓“逆流水,主治咽喉诸病……。”余家治咽喉病,喜用逆流水,若兼关节肿痛者,则用急流水,然须拘拘或带勉强也。甘澜水一名劳水。李时珍云∶“劳水,即扬泛水,张仲景谓之甘澜水,用流水二斗,置大盆中,以杓高扬之千万遍,有沸珠相逐,乃取煎药,盖水性本寒而体重,劳之则甘而轻,取其不助肾气,而益脾胃也。”又谓“主五劳七伤,肾虚脾弱,阳盛阴虚,目不能瞑……。”陈藏器则谓“病后虚弱,扬之万遍,煮药最验。”余家治喉病之慢性属虚而嘈杂少寐者,每用之。又可和蜜扬之,效更佳。井水一称井华水,汪颖谓“井水,新汲疗病,利人,平旦第一汲为井华水……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市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气味俱恶,不堪入药、食、茶、酒也。”又论及不得已而用之时谓“用须煎滚停一时候,碱澄,乃用之。 ”李时珍谓其须“取其土浓水深,源远而质洁者,食用可也。”虞抟谓其“宜煎补阴之药” 李时珍谓其“宜煎一切痰火气血药。”掌禹锡谓“凡饮水疗疾,皆取新汲清泉,不用停、污、浊、暖,非直无效,亦且损人。”总之,煎药用者,井水不若活水,更不若天水。尚有简易作外治之数法,附录于下备参。《嘉补注本草》谓其“治口臭”新汲水则“下鱼骨哽。”此二法皆出自《肘后方》,前者 “取水一杯,合口向水,张口取水气,哽当自下”后者则“正旦含井华水、吐弃。”又《直指方》“治饮酒齿痛,井水频含漱之。”皆简便易行,可以试用。2.煎药用火芦火与竹火芦即芦柴,竹即以竹劈之成块而代薪。李时珍谓其“宜煎一切滋补药。”又谓“火用陈芦。枯竹,取其不强,不损药力也。”吾乡普遍以芦柴作炊薪,故用之煎药,既便而易行,又能保证药之质量。稻麦穗火赵学敏谓“麦穗火煮饮食,主消渴、咽干、利小便。”“稻穗火、烹煮饮食、安神、利五脏六腑。”余家治肺燥嗌干咽痛者,喜用麦穗火。咽喉不利而兼神志欠宁者,则用稻穗火,均有裨益。产米之乡,二者皆不难致。若在北方,则稻穗得之不易。余尝逆旅于北京颐和园附近,周遭皆是稻田,亦曾介绍病家用之,因捶手可得也。桑柴火抱朴子谓“一切药,不得桑煎不服。桑能助药力,除风寒痹诸痛。”李时珍谓“凡一切补药诸膏,宜此火煎之。”又谓“桑木能利关节,养津液,得火则拔引毒瓦斯而祛逐风寒。”

此虽指炙法而言,然亦可作煎药用桑柴之参考。又于木部,桑枝之下注云“煎药用桑者,取其能利关节,除风寒湿痹诸痛也。观《灵枢经》治寒痹内热,用桂酒、法以桑炭炙布巾,熨痹处。治口僻,用马膏法,以桑钩钩其口,及坐桑灰上,皆取此意也。”余家治喉蛾而兼痹症者,每介绍病家以桑柴煎药,煎络石防风营柳汤,即指明用桑柴火,虽属遵循李氏之说,然亦于实践中证明其确有裨益。

炭火在昔煤炭未曾普通使用前,取暖、炖食,煎药,熨衣,大都皆用木炭,李时珍谓“栎炭火宜炼一切金石药,炭火宜烹煎焙炙百药丸散。”又谓“栎炭取其力紧,炭取其力慢。” 总之,炭火煎药,既便于掌握火候,又不致影响药力,宜采用。至煤炭煎药及煤油炉煎药,则不相宜,尤其煎喉症之药,更不相宜。以上附录三则,均是耿鉴庭讲解,耿引循记录。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