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大唐创业起居注

卷三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起攝政至即真日凡一百八十三日

義寧元年冬十一月甲子,少帝以帝爲丞相,進封唐王,位在王公上。以武德殿爲丞相府,改「教」稱「令」。萬機百度,禮樂征伐,兵馬糧仗,庶績羣官,並責成於相府。惟郊祀天地,四時禘祫奏聞,帝固辭不拜。公卿將佐等請曰:「公負孺子當朝,豈得辭乎?攝政公不入相,王室何依?臨茲大節,義無小讓。」帝嘆曰:「王家失鹿,遂使狐[120]同老狼。」乃奉詔受冊。乙丑,榆林、靈武、五原、平源[121]、安定諸郡,並舉城降,並遣使詣義軍請命。於是遣書發使,慰喻巴蜀。丙寅,置丞相府長史已下屬官。還以大將軍府僚裴寂等依次爲之。己卯,以隴西公爲唐王世子,改封燉煌公爲秦國公,四郎元吉爲齊國公。仍改太原留守爲鎮北府,總統山東諸郡。

十二月,隴西金城郡奴賊薛舉等,破賊率唐弼于扶風,自稱天子。初,弼遣使詣帝歸款,投狀扶風郡,而爲薛舉所圍。帝遣援兵往扶風,未至,弼黨在郡城外爲舉所圖。弼遂被郡守竇璡所殺。俄而璡及河池郡守蕭瑀,相繼歸京師。於是拜璡爲戶部尚書、上柱國,封燕國公;瑀拜禮部尚書,封宋[122]公。是月也,屈突通自潼關都尉府欲奔東都,關上劉文靜等諸軍追而獲焉,送之相府。帝見通,捨而禮之,謂曰:「公以清貞奉上,臣道不虧,孤所翹心,惟恨得卿之晚。」通拜款。劉[123]文靜等仍定弘農郡,及佐[124]諸縣。

義寧二年春正月,蜀漢及氐、羌所在諸郡雄豪并守長等,奉帝書,感悅,競遣子弟獻款,絡繹而至。所司報答,日有百餘,梁、益之間,宴如也。承詔封丞相長史裴寂爲魏國公,司馬劉文靜爲魯國公,趙興公神通爲鄭國公,永安公孝基爲蜀國公。自餘將佐殷開山、劉弘基已下,並以次封開國郡公、縣公焉。其日,令曰:「李密趦趄鞏洛,自許當塗,王城如燬,憂心孔棘。東都危逼,有若倒懸。西人之子,理本奔命,其左右大都督府所統諸軍,並宜誡嚴,以時式遏。有征無戰,是謂義師,招諭不從,勿難還也。初年孟月,春作方興,不奪農時,宜知其速。」於是以世子爲左元帥,秦王爲右元帥,左右二府諸軍十餘萬衆,引于滻水之北。仍以尚書蕭瑀爲相府司馬,劉文靜爲左元帥府長史,尚書竇璡爲掾,殷開山爲右元帥府長史司馬;又拜屈突通爲上柱國,封蔣國公、檢校行軍左右虞侯事,軍士以下僚佐等,皆選知名者爲之。帝親詣軍,勞而誓遣之。

二月,涿郡太守羅[125]藝與漁陽、上谷、北平、柳城等郡諸[126]官民,遣使送款。先是,平原賊竇建德聚衆數萬人,充斥河右、渤海、高陽等郡,大將軍府使人張道源所定趙郡、襄國、武安、清河等郡,至是並陷於賊;道源亦隨而沒焉。建德遂僭稱王,自號夏國。又南陽朱祭,衆有所望[127],並好食人,自稱可達汗,莫知可達汗之名有何義理,酷害異常。又有賊蕭銑,起兵於江陵。於是以華陽公鄭元璹爲太常卿,封沛國公,遣將兵出商山上洛道,定南陽以東諸郡。並遣使人左領軍大都督府司兵馬元規,慰撫安陸及荊襄間。三月,左右二元帥軍招諭東都,城門不敢[128],李密又不敢西寇。時逼農月,遂奉令旋師宜陽、新安二郡而還。留行軍總管史萬寶、盛彥師鎮宜陽,呂紹宗、任懷[129]鎮新安。

少帝以帝功德日懋,天曆有歸,欲行禪讓之禮,乃進帝爲相國,加九錫,賜殊物,加殊禮焉。冊曰:

於戲!維爾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錄尚書大丞相、新除相國、總百揆唐王:夫乾道貞觀,四象所以運行;坤德含弘,萬有馮其載育。是以天地交泰,資始由乎聖人;陰陽順成,總己歸其元輔。故能陶甄品物,代彼天工,息四海之羣飛,迴三靈之掩耀。百揆時序,五典克從。雖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方斯蔑如也。今將受[130]王典冊,其敬聽朕命:

上天不造,降禍于我國家,高祖棄盛業而昇龍,太上釋寶圖以委御,王室如燬,喪亂弘多,數屬道消,時鍾代季,郊廟絕主,有若綴旒,則我祖宗之業已墜于地矣。王應休明之運,從兆人之欲,奉七璽於代邸,飛六轡於周京。此乃綱我絕維,有大造於皇家者也。

曩者塞表省方,羣胡反噬,矢流君側,圍甚平城,淪陷指期,阽危莫恤。王釋位同謀,總伐千里。晨炊蓐食,倍道兼行。匈奴遠跡,乘輿反正。此則王之功也。

歷山飛稱兵燕趙,妄假名號,河朔響應,山西屯結。王首啓戎行,大殲醜類。此又王之功也。

夷狄貪婪,屬犯關塞,驅迫良善,殺略吏人。王鞠旅理兵,卷甲長駕,追奔逐北,掃地無遺。此又王之功也。

王威徒黨,潛謀逆亂,外交邊裔,內騁奸回,實繁有徒,傾覆宗社。王收戮兇渠,罪人斯得。此又王之功也。

四郊多壘,三輔倒懸,黃巾示宮闕之名,赤眉爲園陵之禍。凶荒仍歲,荊棘旅庭。王投袂義舉,星言電邁,取霍邑如[131]摧枯,舉秦關如反掌。克清河渭,志存匡復。此又王之功也。

北荒獯鬻,事藉羈縻,比者中原多故,龍堆道絕。王式遏有方,款關請吏,更敦鄰睦,復我舊藩。此又王之功也。

汾晉地險,連逃[132]攸聚,山藏川量,負罪稽誅,類馬騰之乞活,同嚴尤之盡赦。王懷柔伏叛,杖信示威,交臂屈膝,申其向化。此又王之功也。

河潼轉漕,密邇關畿,京坻委積,由來尚矣。羣凶據竊,一鼓而崩。此又王之功也。

京師危迫,姦臣放命,異一相之居內,同四凶之扇禍。王大誓師旅,興言感慨,蕩清上國,拯厥贅旒,暴市焚屍,並梟元惡。此又王之功也。

上天貽愛,莫甚乎人,爰祚聖哲,弼予冲幼,官守司存,社稷有奉,濟方割于下墊,爍員光於上參。此又王之功也。

唐弼凶竪,草竊岐陽,吞噬舊邦,侵逼都鄙。王制以銜策,觀其攜二,親離衆叛,我盡收之。此又王之功也。

華陽黑水,控接岷嶓,山川阻深,盡爲逋藪。義風所靡,化行江漢。此又王之功也。

薛舉崇姦,同惡相濟,僭擬輿服,滔天泯夏。西土遊魂,泰山肆毒。赫斯授律,咸俘醜類。岐隴齊築京觀,汧渭爲之不流。此又王之功也。

三蜀奧區,一都之會,夷民紛雜,蠻陬荒梗。王發一介之使,降咫尺之書,而靈關洞開,劍閣無隘。此又王之功也。

弘農甸服,襟帶河陝,鞠爲寇場,連城阻亂,長[133]策遠振,不征而服。此又王之功也。

王有濟天下之勳,重之以明德,爰初發跡,肇自鴻階,峻極比于嵩華,清瀾運于溟渤。體茲將聖,道被如仁,在物不失其宜,含靈咸安其所;春生夏長,信及四時;地平天成,義兼得一。總萬機之務,因百姓之心,保乂我皇家,弘濟乎多難者也。是以濟濟多士,庶政緝熙;穆穆四時,要荒式序。激清風以厲俗,暢和氣以調時。神功侔於造化,積德高於垂象。

朕又聞之,先王之宰物也,尊賢尚德,茂賞疇庸。五侯專征,九命作伯,周襄光錫,桓文是膺。大啓南陽,以表東海。況乃道冠伊、稷,功高晉、鄭。酬勳蔑爾,朕甚懼焉。今晉授相國,以河內、汲郡、清河、武安、魏郡、信都、高陽、平原、趙郡、襄國,通前三十郡,增封唐國。錫茲黑土,苴以白茅。爰定爾邦,用建冢社。昔周、邵分陝,咸爲保傅;毛、畢諸侯,入作卿士。內外之任,禮實攸宜。今授相國印綬,唐王璽紱,茅土金獸符第一至第五,竹使符第一至第十。相國禮絕羣后,任總所司,朝班彜數,宜以事革,其以相國總百揆,去錄尚書之號。上所假黃鉞內外都督丞相印綬,又加王九錫,其敬聽後命。以王繩紀禮度,哀矜折獄,罔不用情,無或遷志,是用錫王大輅、戎輅各一,玄牡二駟。以王分地敦本,人天是頼,疏爵務農,所寶惟穀。是用錫王袞冕之服,赤舄副焉。以王風雅所被,獯戎咸格,陰陽順理,遐邇宅心,是用錫王軒懸之樂,六佾之舞。以王翼宣皇道,義聲遐暢,三才所運,四海攸歸,是用錫王朱戶以居。以王登賢命秩,裒德升朝,思帝所難,能官流詠,是用錫王納陛以登。以王正色持衡,鎔範御下,式遏姦宄,蕩清華夏,是用錫王武賁之士三百人。以王威同夏日,志厲秋霜,刑厝有期,寬而不漏,是用錫王鈇、鉞各一,彤弓一,彤矢百,旅[134]弓十,旅矢千。以王霜露履踐,禋祀恭嚴,天地幽通,孝思至感,是用錫王秬鬯一逌,珪瓚副焉。唐國宜置丞相已下,一遵舊式。往欽哉!祗奉大禮,用膺多福,以光我高祖之休命,可不慎歟!侍中陳叔達之詞也。

帝私謂元從府僚曰:「少帝今時,可謂吾家所立。本謂[135]社稷,上報高祖,冀終隋氏,不失人臣。豈期孺子尚幼,未復明辟,僥倖之徒,諷其假孤名器。安有至尊羽儀天子之禮,假諸臣下,何以爲國?孤總朝政,此事不得不知。政由己出,還自錫進。貪天之功,以爲己力,孤不欺人,敢欺天也!」羣僚等固請曰:「蕭何爲相國,魯公用王禮,前賢不讓,請以爲不疑。」帝曰:「兩賢遇周、漢之初興,有大勳于二代。孤屬亂離之季世,值隋運之將盡,昏明時異,授受事殊。擬於其倫,實多慙德。然諸公欲孤行魏、晉之故事,爲豹變之鴻漸,聊爲吾子揚搉而陳之。曹、馬之興,不以義舉。英雄鼎峙,角逐爭衡。無君之人,欲速大位,逼脅孤寡,假詔自媒。因九錫而論功,矜百辟於殊禮,示難進於謙退,思厭塞於羣情。故路人咸見其心,有識呼爲狐媚。斯皆兆庶不推,謳歌不屬者也。宋、齊菆爾,處於江湖,地當漢之一郡,自稱尊號,可知必以魏、晉爲模階[136],習虞、夏而禪讓。功微五伯,禮盛二王,於是阿諛希旨之儔,申敦勸于抗矯;飾非輕薄之子,騁讓辭而偉畢。未聞桀、紂之胤,禪於殷、周之初。從此而言,斷可知矣。何輕易天命,以自厚誣。孤每觀前史,見斯事迹,未嘗不撫掌而笑。嗤彼羣迷,明賢所棄;見賢思齊,勿循前弊。」時有啓帝者,以爲即真之漸,舊事因循,相承作故。帝曰:「孤聞昇天無階,於何爲漸?必如來旨,事轉成疑。至若河濱仄陋,泗上亭長,令其位次受終,未易享國。所問功德何如,誰云位之大小。以孤堪守關中,能負孺子,見推相國,作鎮假王,漢有前蹤,不能違衆。欲以曹操、司馬炎爲例,九錫殊物,賜加非宜,不願擬議,亦恥老瞞[137]同傳。」公卿聞帝此旨,寤而厚顔,詣府陳謝。帝又謂之曰:「魏氏以來,革命不少,鴻儒碩學,世有名臣。佐命興皇,皆行禪代。不量功業之本,惟存揖讓之容。上下相蒙,遂爲故實。寧有湯、武接于夏、殷,不憲章于堯、舜;晉、魏隔於周、漢,翻祖述于勛、華。且堯之禪舜,二聖繼踵;舜因讓禹,以明堯哲。示天下爲至公,不私己於尊位。故賓虞以後,若脫屣焉。是知非堯不能讓舜,非舜不能命禹。商、周德所不逮,有撥亂反正之功,順天行誅,逆取順守,咸以至誠兼濟,無隱神祇,三五帝王,稱茲四聖,英聲茂實,飛騰萬古。堯、舜不及於[138]子,讓德而稱帝[139];湯武不私於後胤,力取而爲王。故道有降差,名有優劣,然立功立德,亦各一時。末葉後來,功德無紀,時逢屯否,擁兵竊命,託云輔政,擇立餘孽,頑嚚支庶,先被推崇,睿哲英宗,密加夷戮,專權任己,逼令讓位。雖欲己同於舜,不覺禪者非堯,貶德於唐、虞,見過于湯、武,豈不悖哉!魏、晉、宋、齊,爲惑已甚,託言之士,須知得失。」羣公退而悅服,私相謂曰:「相王格論,絕後光前,發明典謨,申理誓誥,可謂君子一言,定八代之榮辱矣。」帝又謂所親曰:「諸人雖復見吾言論,仍自不知至理。吾今一匡天下,三分有二,入關形勢,頗似漢高祖。且起軍甲子,旗幟已革,如何更於少帝之處,却受九錫而求殊禮。孺子有知,不容背[140]行此事;既成無識,此乃吾自爲之。立身以來,不欺暗室,如何今日,誣罔天聽?所區別帝王,激揚名理,以懲是古非今之輩,謬相勸逼。」於是惟改丞相府爲相府國[141],而九錫殊禮,並屬諸有司。

是月也,宇文化及兼弟智及等,并驍果武賁司馬龕、監門郎將裴乾通等,謀同逆,因驍果等欲還精銳,遂夜率之而圍江都宮,殺後主於彭城閣。初,驍果兵等苦於久在江都,咸思歸叛。至是,煬帝知唐據有西京,過江計定,仍先分驍果往守會稽,誑之云往東吳催米,故化及等因之而作難。於是隋主崩問至,帝乃率文武羣賢僚佐,從少帝舉哀於大興後殿。帝哭哀甚,有諫止帝者,帝曰:「吾爲人下,喪居何可不哀!然亦恨後主不亡於開皇之末,以延鼎祚耳。」化及等本自因思歸之衆而行殺逆,及以許公之子爲衆所推,至是遂僭稱尊號,率其同惡欲入關,以李密斷成臯,據洛口,乃圖北取黎陽倉,從白馬津而渡。帝乃遣統軍張倫將蒲津以東從兵,往魏郡道招慰化及等;繼遣淮安王神通往定山東諸郡。又募犯罪者數千人,聽効力贖罪,並張倫等並是淮安王節度焉。李密聞化及之趣河北,乃分兵遣別將徐世勣等屯黎陽拒守。化及從宛[142]道渡河,絕糧,遂頓於聊城縣。淮安王等率衆圖城,部分失機,行兵不利,退保魏郡。化及衆聚聊城,糧無所出。竇建德知其窮蹙,遂攻破之,獲化及兼弟智及,責以弑逆,並斬之而徇衆。煬帝蕭皇后亦沒于賊庭。於是江都宮人美女、珍寶金帛及乎玉璽,並建德有之,不逞之徒,因說建德送蕭皇后及宮人等,多賫金帛,重賂突厥,市馬而求援。

少帝年未勝衣,不經師傅,長於婦人之手,時事茫然。既知煬帝不存,惟求潛遜。夏四月,詔曰:

天禍隋國,大行太上皇遇盜江都,酷甚望夷,釁深驪北。憫予小子,奄紹丕愆,哀號永感,五情糜潰[143],仰惟荼毒,仇復靡申,形影相吊,罔知啓處。

相國唐王,膺期命世,扶危拯溺。自北徂南,東征西伐,總九合于一匡,決百勝于千里。糾率夷夏,大庇氓黎,保乂朕躬,繄王是賴。德侔造化,功格蒼旻,兆庶歸心,曆數斯在。屈人爲臣,載違天命。昔在[144]虞、夏,揖讓相推,苟非重華,誰堪命禹!當今九服崩離,三靈改卜,大運去矣,請避賢路。兆謀布德,顧己莫能,私僮命駕,須歸藩國。

予本代王,及予而代,天之所廢,豈其如是!庶憑稽古之聖,以誅四凶;幸值惟新之恩,預充三恪。雪恥怨於皇祖,守禋祀爲孝孫,朝聞夕殞,及泉無恨。今遵故事,遜於舊邸。庶官羣后[145],改事唐朝。宜依前典,趣上尊號。若釋重負,感泰兼懷,假手真人,俾除醜逆。濟濟多士,明知朕意。仍勑有司,凡是表奏,皆不得以聞。

章表不通,理難再請[146]。欲召公卿議之,漸以啓諭。於是文武將佐裴寂等二千人,不謀同辭,並不肯奏[147]詔,乃相率上疏勸進曰:

臣聞天下至公,非一姓之獨有,聖人達節,與萬物而推移。故五運遞興,百王更王,春蘭秋菊,無絕終古。玉疏石記,筆舌紛綸;垂統有光,煥乎寶籙。伏惟陛下資靈種德,稟慶至真,固縱惟神,生知乃聖。量包乎宇宙,智周乎品物,羣生塗炭,躋之仁壽。逢百六之厄,創業雲雷;追三五之蹤,財成天地。仲夏之半,龍躍晉陽;孟冬伊始,鳳翔灞上。鴻志蝟毛之反者,霧委來庭;觸柱拔山之大盜,風馳獻款。三晉子弟,共獯獫而陪麾;咸秦豪傑,連巴蜀而響應。英聲西被,懋德東漸,南諧交趾,北變幽都。躬未戎衣,手不提劍。機務成於雄斷,人傑得於才子。威加四海,功出一門,計極萬安,戰窮百勝。小往大來,算無遺策。時未期月,業倍前王。今古代興,膺斯撥亂。若茲之舉,如茲之速,載籍以來,未之前聞也。臣等誠歡誠喜,頓首頓首,死罪。[148]

竊以陛下承家開國,積德累功,世濟擬於高陽,纘緒盛於周武。載誕燭神光之異,儀形表玉勝之奇。白雀呈祥,丹書授曆。名合天渕,姓符桃李。君堯之國,靡不則天。星紀云周,奉時圖始。甲子之旦,不俟而﹝脫﹞,起兵西北,勢合乘乾。我來自東,位當出震。至八井深水之圖讖,唐唐李樹之驍[149]歌,固以備在人謠,無德[150]而稱者也。且夫體非常之道,立非常之功,實非常之人,有非常之事。不時正位,人神佇式[151],天命不常,惟德是與。遷虞事夏,抑有前規。臣等敢錄舊典,奉上尊號。當今萬機曠主,九有困窮,伏願降鑒回慮,憂世外己,上順天心,祗膺允執,俯從人願,屈就樂推。變黎庶于時雍,配上帝于宗祀。勿以王者兼濟之功,而爲匹夫獨美之操。昔之堯佐,咸大天工。績尤著者,胤饗稷卨,播穀之都,餘慶商周。臯陶好生洽人,今興陛下。盛德有後,其若是乎?四相三王,齊名踵武,千年得一,相繼風聲,符命所鍾,有自來矣。願納縉紳慺慺之情,允副億兆顒顒之望。率土更生,含靈幸甚。臣等誠惶誠恐,昧死以聞。頓首頓首,死罪死罪。

所司以表章奏聞。帝退所奏表,謂奏者曰:「吾固知如是。」拒而不答。裴寂等進見曰:「昔桀紂雖復不賢,亦各有子,未聞湯武臣[152]輔之。龜鏡已見,茲無所疑也。先人有言曰:『功蓋天下者不賞。』陛下欲讓至尊而為臣下,恐隋朝不然此事。且臣等唐之將佐,茅士大位,受之唐國。陛下不為唐帝,臣等應須去官。伏願深思,容臣等有地。」帝笑曰:「裴公何相逼之深,當為審思。」亦未之許。裴寂等又依光武長安同舍人強華奉赤伏符故事,乃奉:「神人太原慧化尼、蜀郡衛元嵩等歌謠、詩讖。慧化尼歌詞曰:『東海十八子,八井喚三軍。手持雙白雀,頭上戴紫雲。』又曰:『丁丑語[153]甲子,深藏入堂裹[154]。何意坐堂裹?中央有天子。』又曰:『西北天火照龍山昭[155],童子赤光連北斗。童子木上懸白旛,胡兵紛紛滿前後。拍手唱堂堂,驅羊向南走。』又曰:『胡兵[156]未濟漢不整,治中都護有八井。』又曰:『興伍伍,仁義行,武德九九得聲名。童子木底百丈水,東家井裏五色星。我語不可信,問取衛先生。』蜀郡衛元嵩,周天和五年閏十月,作詩:『戌亥君臣亂,子丑破城隍,寅卯如欲定,龍蛇伏四方。十八成男子,洪水主刀傍,市朝義歸政,人寧俱不荒。人言有恒性,也復道非常。為君好思量,何□□禹湯。桃源花□□,李樹起堂堂。只看寅卯歲,深水沒黃楊。』未萌之前,謠讖遍於天下,今覩其事,人人皆知之。陛下雖不以介懷,天下信為靈効。特此欲作,常人恐難[157]以免。須上為七廟,下安萬民。既膺符命,不得拘文牽旨,違天不祥。」裴寂等言之甚切。帝曰:「所以逡巡至於再三者,非徒推讓,亦恐羣公面諛,退為口實,然漢高云:諸侯王推高于寡人,以為皇帝位,甚便宜於天下之民,則可矣。孤亦何能有異之哉!」於是寂等再拜舞蹈,稱萬歲而出,遂與國子博士丁孝烏等數百人,具禮儀,擇良日,以武德元年,歲在戊寅,五月甲子,皇帝即位於太極前殿,設壇於長安城南,柴燎告天,冊文曰:

皇帝臣某,敢用玄牡,昭告于皇天后帝。生人以來,樹之司牧,睠命所屬,謂之大寶。曆數不在,罔一作時。或偷安。故舜、禹至公,揖讓而興虞、夏,湯、武兼濟,干戈而有商、周。事乃殊途,功成一致。後之創業,咸取則焉。

某承家慶,世祿降祉,曰祖曰考,累功載德。賜履參墟,建侯唐舊,地居戚里,門號公宮,不緒建基,足為榮矣。但有隋屬厭,大業爽德,饑饉師旅,民胥怨咨。謫見咎徵,昭於皇鑒,備聞卑聽,所不忍言。某守晉陽,馳心魏闕,授[158]手濡足,拯溺救焚。大舉義兵,式寧區宇。懲邊荒之辮髮,輯兆庶之離心。誓以捐軀,救茲生命;指除喪亂,期之乂安。有功繼世,無希九五,惟身及子,竭誠盡力,率先鋒鏑,誓以無二。再蒙弘誘,克濟艱難,電掃風驅,廓清大邑。傳檄而定峨嵋,拱手而平關隴。西戎即叙,東夷底定。非啟非贊,孰能茲速。尊立世嫡,翼奉宗隋,戮力輔政,無虧臣節。值鼎祚云革,天祿將移,謳歌獄訟,聿來唐邸。人神符瑞,輻湊微躬,遠近宅心,華夷請命。少帝知神器有適,大運去之,遜位而禪,若隋之初。讓德不嗣,羣情逼請。六宗闕祀,七政未齊,罪有所歸,恐當天譴。請因吉日,克舉前典,設壇肆類,祗謁上帝,惠茲下人。翼子謀孫,罔敢愆德,則小則大,無或有違。對越鴻休,伏深慙懼。謹遣太尉公裴寂等,用薦告之禮,瑞冊蒼璧,秬鬯清酌,薌合薌萁,明粢嘉蔬,禋祀于皇皇后帝。明靈降享,□□□備羽儀法物,臨軒大赦天下,改義寧三年[159]為武德元年。 □□□□□□□踐祚。

有司以子卯不樂,請擇他日。帝曰:「歲在戊寅,□□□□□□□始,此為難得,至今遇之,烏可失之。且殷周二代□□□□□□□所之,以為大吉,同域之誡,又甲于五行為木,木加于子,□□□良日雖欲勿用,其能捨諸。」故自起軍,逮乎入相登極,咸用甲子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120] 《藕香》本「狐」作「孤」。

[121] 《藕香》本「平源」作「平涼」。

[122] 《藕香》本「宋」字下有「國」字,作「宋國公」。

[123] 《藕香》本「劉」字下有「謝」字,作「劉謝文靜等」。傅校同。

[124] 《藕香》本無「佐」字。

[125] 「羅」字據《藕香》本及傅校補。

[126] 傅校「郡諸」作「諸郡」。

[127] 「南陽朱祭,衆有所望」,《藕香》本作「南陽朱粲,衆有數萬」。

[128] 「不敢」《藕香》本作「不啟」。

[129] 「任懷」《藕香》本作「任瓌」。

[130] 傅校「受」作「授」。

[131] 傅校「如」作「若」。

[132] 「連逃」《藕香》本作「逋逃」。

[133] 《藕香》本「長」作「杖」。

[134] 《藕香》本「旅」作「玈」。傅校同。按:「玈弓」,亦即黑弓。《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玈弓矢千。」

[135] 《藕香》本「謂」作「為」。

[136] 《藕香》本「階」作「楷」。

[137] 《藕香》本「瞞」作「韓」。傅校同。

[138] 傅校「於」下缺一字。

[139] 《藕香》本「帝」作「聖」。

[140] 《藕香》本「背」作「肯」。《學津》本、《唐宋》本、汲古閣本并同。

[141] 《藕香》本「相府國」作「相國府」。傅校同。

[142] 《藕香》本「宛」作「他」。

[143] 「憫予小子,奄紹丕愆,哀號永感,五情糜潰」,《隋書》卷五《恭帝本紀》作:「憫予小子,奄逮丕愆,哀號承感,心情糜潰」。

[144] 《隋書?恭帝紀》:「昔在」作「在昔」。

[145] 《隋書?恭帝紀》:「后」在「辟」。

[146] 《藕香》本「請」作「議」。

[147] 《藕香》本「奏」作「奉」。傅校同。

[148] 《藕香》本「死罪」下復有「死罪」二字。傅校同。

[149] 傅校「驍」作「謠」。

[150] 《藕香》本「德」作「得」。

[151] 傅校「不時正位,人神佇式」作「不時伫位,人神是式」。

[152] 《藕香》本有「而」字,作「未聞湯武臣而輔之」。

[153] 傅校「語」作「與」。

[154] 「裹」疑當作「裏」。

[155] 《藕香》本無「昭」字,作「西北天火照龍山,童子赤光連北斗……」。

[156] 《藕香》本無「兵」字。

[157] 「人恐難」三字據《藕香》本及傅校補。

[158] 《藕香》本「授」作「援」。傅校同。

[159] 《藕香》本「三年」作「二年」,《學津》本、《唐宋》本同。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