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古今图书集成

明伦汇编家范典出继部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出继部总论

礼记

丧服

夫为人后者其妻为舅姑大功

此舅姑谓夫之所生父母

继父不同居也者必尝同居皆无主后同财而祭其

祖祢为同居有主后者为异居

母再嫁而子不随往则此子与母之继夫犹路

人也故自无服矣今此子无大功之亲随母以往

其人亦无大功之亲故云同居皆无主后也于是

以其货财为此子同筑宫庙使之祭祀其先如此

则是继父同居其服期也异居有三一是昔同今

异二是今虽同居却不同财三是继父自有子即

为异居异居者服齐衰三月而已此云有主后者

为异居则此子有子亦为异居也

为慈母后者为庶母可也为祖庶母可也

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之无母者父命之为子

母此谓为慈母后者也若庶母尝有子而子已死

命他妾之子为其后故云为庶母可也若父之妾

有子而子死己命己之妾子后之亦可故云为祖

庶母可也石梁王氏曰为慈母后者为庶母为祖

庶母后皆可谓既是妾子此三母皆妾皆可以妾

生之子为后

仪礼

丧服

为人后者

释曰此出后大宗其情本疏故设文次在长子

之下也按丧服小记云继别为大宗继祢为小宗

大宗即下文为宗子齐衰三月彼云后大宗者则

此所后亦后大宗者也

传曰何以三年也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何如而可

为之后同宗则可为之后何如而可以为人后支子

可也为所后者之祖父母妻妻之父母昆弟昆弟之

子若子

若子者为所为后之亲如亲子

释曰云何以

三年者以生己父母三年彼不生己亦为之三年

故发问比例之传也云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者

答辞也雷氏云此文当云为人后者为所后之父

阙此五字者以其所后之父或早卒今所后其人

不定或后祖父或后曾高祖故阙之见所后不定

故也云何如而可为之后问辞同宗则可为之后

答辞此问亦问比类以其取后取何人为之答以

同宗则可为之后以其大宗子当收聚族人非同

宗则不可谓同承别子之后一宗之内若别宗同

姓亦不可以其收族故也又云何如而可以为人

后问辞云支子可也答辞以其他家适子当家自

为小宗小宗当收敛五服之内亦不可阙则适子

不得后他故取支子支子则第二已下庶子也不

言庶子云支子者若言庶子妾子之称言谓妾子

得后人适妻第二已下子不得后人是以变庶言

支支者取支条之义不限妾子而已若然适子不

得后人无后亦当有立后之义也云为所后者之

祖父母已下之亲至若子谓如死者之亲子则死

者祖父母则当己曾祖父母齐衰三月也妻谓死

者之妻即后人之母也妻之父母昆弟昆弟之子

并据死者妻之父母妻之昆弟昆弟之子于后人

为外祖父母及舅与内兄弟皆如亲子为之着服

也若然上经直言为人后不言为父此经直言为

所后者之祖父母及妻及死者外亲之等不言死

者缌麻小功大功及期之骨肉亲者子夏作传举

疏以见亲言外以包内骨肉亲者如亲子可知也

继母如母

释曰继母本非骨肉故次亲母后谓己母早卒

或被出之后继续己母丧之如亲母故云如母但

父卒之后如母明父在如母可知下期章不言者

举父没后明父在如母可知慈母之义亦然皆省

文也故皆举后以明前也若然直言继母载在三

年章内自然如母可知而言如母者欲见生事死

事一皆如己母也

传曰继母何以如母继母之配父与因母同故孝子

不敢殊也

因犹亲也

释曰传发问者以继母本是路人

今来配父辄如己母故发斯问答云继母配父即

是胖合之义既与己母无别故孝子不敢殊异之

继父同居者

释曰继父本非骨肉故次在女子子之下案郊

特牲云夫死不嫁终身不改诗共姜自誓不许再

归此得有妇人将子嫁而有继父者彼不嫁者自

是贞女守志亦有嫁者虽不如不嫁圣人许之故

齐衰三年章有继母此又有继父之文也

传曰何以期也传曰夫死妻子幼子无大功之亲

与之适人而所适者亦无大功之亲所适者以其货

财为之筑宫庙岁时使之祀焉妻不敢与焉若是则

继父之道也同居则服齐衰期异居则服齐衰三月

必尝同居然后为异居未尝同居则不为异居

妻谓年未满五十子幼谓年十五已下子无

大功之亲谓同财者也为之筑宫庙于家门之外

神不歆非族妻不敢与焉恩虽至亲族已绝矣天

不可二比以恩服尔未尝同居则不服之

释曰

何以期也者以本非骨肉故致问也传曰已下并

是引旧传为问答自此至齐衰期谓子家无大功

之内亲继父家亦无大功之内亲继父以财货为

此子筑宫庙使此子四时祭祀不绝三者皆具即

为同居子为之期以继父恩深故也言妻不言母

者已适他族与己绝故言妻欲见与他为妻不合

祭己之父故也云异居则服齐衰三月必尝同居

然后为异居者此一节论异居继父言异者昔同

今异谓上三者若阙一事则为异居假令前三者

皆具其后或继父有子即是继父有大功之内亲

亦为异居矣知此父死为之齐衰三月入下文齐

衰三月章继父是也云必尝同居然后为异居者

欲见前时三者具为同居后三者一事阙即为异

居之意云未尝同居则不为异居谓子初与母往

继父家时或继父有大功内亲或己有大功内亲

或继父不为己筑宫庙三者一事阙虽同在继父

家亦名不同居继父全不服之矣释曰郑知妻

谓年未满五十者案内则妾年五十闭房不复

御何得更嫁故未满五十也云子幼谓年十五已

下者案论语云可以托六尺之孤郑亦云十五已

下知者见周礼乡大夫职云国中自七尺以及六

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七尺谓年二

十六尺谓年十五十五则受征役何得随母则知

子幼十五已下言已下则不通十五以其十五受

征明据十四至年一岁已上也云大功之亲谓同

财者下记云小功已下为兄弟则小功已下疏故

得兄弟之称则大功之亲容同财共活可知云为

之筑宫庙于家门之外者以其中门外有己宗庙

则知此在大门外筑之也必在大门外筑之者神

不歆非族故也若在门内于鬼神为非族恐不歆

之是以大门外为之随母嫁得有庙者非必正庙

但是鬼神所居曰庙若祭法云庶人祭于寝也神

不歆非族大戴礼文云夫不可二者据传云妻明

据继父而言以其与继父为妻不可更于前夫为

妻而祭故云夫不可二也云此以恩服尔者并解

为继父期与三月云未尝同居则不服之者以其

同居与异居有服明未尝同居不服可知

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

释曰此谓其子后人反来为父母在者欲其厚

于所后薄于本亲抑之故次在孙后也若然既为

本生不降斩至禫杖章者亦是深抑厚于大宗也

言报者既深抑之使同本疏往来相报之法故也

传曰何以期也不贰斩也何以不贰斩也特重于大

宗者降其小宗也为人后者孰后后大宗也曷为后

大宗大宗者尊之统也禽兽知母而不知父野人曰

父母何算焉都邑之士则知尊祢矣大夫及学士则

知尊祖矣诸侯及其大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

尊者尊统上卑者尊统下大宗者尊之统也大宗者

收族者也不可以绝故族人以支子后大宗也适人

不得后大宗

都邑之士则知尊祢近政化也大祖始封之君

始祖者感神灵而生若稷契也自由也及始祖之

所由出谓祭天也上犹远也下犹近也收族者谓

别亲疏序昭穆大传曰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

食而弗殊虽百世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继父不同居者

尝同居今不同

释曰此则期章云必尝同居

然后为异居者也但章皆有传惟庶人为国君及

此继父不传者以其庶人已于寄公与上下旧君

释讫继父已于期章释讫是以皆不言也

为人后者为其昆弟

释曰在此者以其小宗之后大宗欲使厚于大

宗之亲故次之在从父昆弟之下

传曰何以大功也为人后者降其昆弟也

释曰案下记云为人后者于昆弟降一等者故

大功也若然于本宗余亲皆降一等也

为人后者于兄弟降一等报于所为后之兄弟之子

若子

言报者嫌其为宗子不降

释曰谓支子为大

宗子后反来为族亲兄弟之类降一等云于所为

后之兄弟之子若子者此等之服其义已见于斩

章云言报者嫌其为宗子不降者以其出降本亲

又宗子尊重恐本亲为宗子有不降服之嫌故云

报以明之言报是两相为服者也

春秋四传

跻僖公

春秋文公二年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僖公

左传逆祀也于是夏父弗忌为宗伯尊僖公且明见

曰吾见新鬼大旧鬼小先大后小顺也跻圣贤明也

明顺礼也君子以为失礼礼无不顺祀国之大事也

而逆之可谓礼乎子虽齐圣不先父食久矣故禹不

先鲧汤不先契文武不先不窋宋祖帝乙郑祖厉王

犹上祖也是以鲁颂曰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皇皇后

帝皇祖后稷君子曰礼谓其后稷亲而先帝也诗曰

问我诸姑遂及伯姊君子曰礼谓其姊亲而先姑也

仲尼曰臧文仲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废六关

妾织蒲三不仁也作虚器纵逆祀祀爰居三不知也

公羊传大事者何大祫也大祫者何合祭也其合祭

奈何毁庙之主陈于太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

太祖五年而再殷祭跻者何升也何言乎升僖公讥

何讥尔逆祀也其逆祀者何先祢而后祖也

谷梁传大事者何大是事也着祫尝祫祭者毁庙之

主陈于太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于太祖跻升也先

亲而后祖也逆祀也逆祀则是无昭穆也无昭穆则

是无祖也无祖则无天也故曰文无天无天者是无

天而行也君子不以亲亲害尊尊此春秋之义也

胡传有事者时祭大事祫也合群庙之主食于太庙

升僖于闵之上也闵僖二公亲则兄弟分则君臣以

为逆祀者兄弟之不先君臣礼也君子不以亲亲害

尊尊故左氏则曰祀国之大事而逆之可乎子虽齐

圣不先父食久矣公羊则曰其逆祀先祢而后祖也

谷梁则曰逆祀则是无昭穆也无昭穆则是无祖也

闵僖非祖祢而谓之祖祢者何臣子一例也夫有天

下者事七世诸侯五世说礼者曰世指父子非兄弟

也然三传同以闵公为祖而臣子一例是以僖公父

视闵公为礼而父死子继兄亡弟及名号虽不同其

为世一矣

何氏曰僖公闵兄不得为父子尝为臣继闵而

立庙坐宜次闵下范氏曰僖公虽长已为臣矣

闵公虽小已为君矣臣不可以先君犹子不可以

先父故以昭穆父祖而喻临川吴氏曰闵僖曾

为君臣义同父子闵犹父也僖犹子也跻僖于闵

之上是先子后父也刘氏曰僖公于闵非父子

也然与亲父子相袭无以异臣子一体也君之则

我以臣事之父之则我以子奉之是故为人后者

则为之子矣彼不以子继父则必以臣继君君臣

犹父子则父子犹君臣也舜之有天下祖颛顼而

宗尧尧非同姓也受国焉尔非同姓尚宗之况亲

亲乎蜀孙氏曰世与昭穆云者据父子之正而

言也若兄弟则昭穆同不得以世数之矣高氏

曰父子相继礼之常也至于传之兄弟则亦不得

已焉耳既授以国则所传者虽非子亦犹子道也

传之者虽非其父亦犹父道也汉之惠文亦兄弟

相继而当时议者推文帝上继高祖而惠帝亲受

高祖天下者反不得与昭穆之正至于光武当继

平帝又自以世次当为元帝后皆背经违礼而不

可传者也凡人君以兄弟为后者必非有子者也

引而为嗣臣子一体矣而当嗣者反以兄弟之故

不继所受国者而继先君则是所受国者竟莫之

嗣生则以臣子事之死则以兄弟治之忘生倍死

况己实受之后君今乃自继先君不唯弃后君命

己之意又废先君传授之命人民土地则归之己

而父子之礼则耻不为此皆不可者也岂所以重

受国之意也

仲婴齐卒

春秋成公十有五年春王三月乙巳仲婴齐卒

公羊传仲婴齐者何公孙婴齐也公孙婴齐则曷为

谓之仲婴齐为兄后也为兄后则曷为谓之仲婴齐

为人后者为之子也为人后者为其子则其称仲何

孙以王父字为氏也然则婴齐孰后后归父也归父

使于晋而未反何以后之叔仲惠伯傅子赤者也文

公死子幼公子遂谓叔仲惠伯曰君幼如之何愿与

子虑之叔仲惠伯曰吾子相之老夫抱之何幼君之

有公子遂知其不可与谋退而杀叔仲惠伯弒子赤

而立宣公宣公死成公幼臧宣叔者相也君死不哭

聚诸大夫而问焉曰昔者叔仲惠伯之事孰为之诸

大夫皆杂然曰仲氏也其然乎于是遣归父之家然

后哭君归父使乎晋还自晋至柽闻君薨家遣墠帷

哭君成踊反命于介自是走之齐鲁人徐伤归父之

无后也于是使婴齐后之也

谷梁传此公孙也其曰仲何也子由父疏之也

胡传婴齐者公子遂之子公孙归父之弟也归父出

奔齐鲁人徐伤其无后也于是使婴齐后之故书曰

仲婴齐此可谓乱昭穆之序失父子之亲者以后归

父则弟不可为兄嗣以后襄仲则以父字为氏亦非

杜氏曰婴齐襄仲子归父弟宣十八年逐东门

氏既而使婴齐绍其后曰仲氏何氏曰弟无后

兄之义为乱昭穆之序失父子之亲故不书仲孙

明不与子为父孙问书仲婴齐与叔老无异矣何

以见讥其为兄后乎茅堂胡氏曰婴齐乃公子

遂之子当称公孙今鲁人以之后归父书曰仲见

其以父字为氏可谓乱昭穆之序矣何氏谓不言

仲孙明不与子为父孙按鲁自有仲孙蔑叔孙豹

故叔彭生叔老不言叔孙则仲婴齐宜亦不书孙

矣刘氏曰谷梁谓子由父疏不得称公孙则归

父何故称公孙乎庐陵李氏曰以仲遂生而赐

氏俾世其卿之说考之则仲固为族无可疑矣故

刘炫曰仲遂受赐为仲氏故子孙称仲氏是也谷

梁说尤失之

汉班固白虎通

封公侯

始封诸侯无子死不得与兄弟何古者象贤也弟非

贤者子孙春秋传曰善善及子孙不言及昆弟昆弟

尊同无相承养之义以闵公不继庄公也昆弟不相

继之义至继体诸侯无子得及亲属者以其俱贤者

子孙也重其先祖之功故得及之礼服传曰大宗不

可绝同宗则可以为后为人作子何明小宗可以绝

大宗不可绝故舍己之父往为后于大宗所以尊祖

重不绝大宗也春秋传曰为人后者为人子者继世

诸侯无子又无弟但有诸父庶兄当谁庶与兄推亲

之序也王者受命而作兴灭国继绝世何为先王无

道妄杀无辜及嗣子幼弱为强臣所夺子孙皆无罪

囚而绝重其先人之功故复立之论语曰兴灭国继

绝世诛君之子不立者义无所继也诸侯世位象贤

也今亲被诛绝也

蔡邕独断

为后论

文帝弟虽在三礼兄弟不相为后文帝即高祖子于

惠帝兄弟也故不为惠帝后而为第二宣帝弟次昭

帝史皇孙之子于昭帝为兄孙以系祖不得上与父

齐故为七世光武虽在十二于父子之次于成帝为

兄弟于哀帝为诸父于平帝为父祖皆不可为之后

至元帝于光武为父故上继元帝而为九世故河图

曰赤九世会昌谓光武也十世以光谓孝明也十一

以兴谓孝章也成虽在九哀虽在十平虽在十一不

称次

唐杜氏通典

为人后总论

周制为人后者子夏曰何如而可为之后同宗则可

为之后何如而可以为人后支子可也又曰为人后

者孰后后大宗也曷为后大宗也尊之统也禽兽知

母而不知父野人曰父母何算焉都邑之士则知尊

祢矣大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诸侯及其太祖天子

及其始祖之所自出尊者尊统上卑者尊统下大宗

者尊之统也大族者收族者也不可以绝故族人以

支子后大宗也嫡子不得后大宗也

汉石渠议大宗无后族无庶子己有一嫡子当绝父

祀以后大宗不戴圣云大宗不可绝言嫡子不为后

者不得先庶耳族无庶子则当绝父以后太宗闻人

通汉云大宗有绝子不绝其父宣帝制曰圣议是也

魏刘德问以为人后者支子可也长子不以为后同

宗无支子惟有长子长子不后人则大宗绝后则违

礼如之何田琼答曰以长子后大宗则成宗子礼诸

父无后祭于宗家后以其庶子还承其父

晋范汪祭典云废小宗昭穆不乱废大宗昭穆乱矣

先王所以重大宗也岂得不废小宗以继大宗乎汉

家求三代之后弗得此不立大宗之过也岂不以宗

子废绝图籍莫纪若常有宗主虽丧乱要有存理或

可分布掌录或可藏之于名山设不尽在决不尽失

且同姓百代不婚周道也而姓自变易何由得知一

已不知或容有得婚者此大违先王之典而伤自然

之理由此言之宗子之重于天下久矣汪子宁以为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三千之罪无后为重夫立大宗

所以铨序昭穆弥沦百代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

食而弗殊礼尽于此义诚重矣方之祖考于斯为薄

若今舍重适轻违亲就疏则是生不敬养没不敬享

生人之本不尽孝子之事靡终非所以通人子之情

为经代之典夫嫡子存则奉养有主嫡子亡则蒸尝

靡寄是以支子有出后之义而无废嫡之文故嫡子

不得后大宗但云以支子继大宗则义已畅矣不应

复云嫡子不得继大宗此乃小宗不可绝之明文也

若无大宗唯不得收族耳小宗之家各统昭穆何必

乱乎汪又曰大宗者人之本也尊之统也人不可以

无其本所以立大宗也上理祖祢尊尊之道着矣下

理子孙亲亲之义明矣傍理昆弟天伦之理达矣存

则合族以食序以昭穆导以德行别以礼义没则禘

祭太祖陈其亲疏殇与无服莫不咸在此则孝子之

事终矣立人之道竭矣小宗之家五代则迁安知始

祖之所从出宗祀之所由来敬宗所以尊祖祢不为

重乎然要当以穆继昭既明大宗不可以绝则支子

当有继祖是无父者矣

出后子为本亲服议

晋武帝太康中尚书令史遂殷表云父翔少继叔父

荣荣早终不及持重今祖母姜亡主者以翔后荣从

出降之制断殷为大功假二十日愚以为翔既不及

荣持重服虽名户别继奉养姜故如亲子便依降例

情制为轻且因是翔之嫡子应为姜之嫡孙乞得依

令遣宁去职尚书奏礼无不及还重之制翔自应降

姜殷无缘还重诏可贺循为后服议按丧服曰为人

后者于兄弟降一等报于所为后之子兄弟若子时

人论者多以为后者子孙皆计本亲而降意所不安

或曰嫡子不为人后者直谓己嫡不以出后当以支

子耳无明于后者之子见舍本亲何以言不得为人

后耶答曰五服之制其属有六一去本系以名为正

名正则男女有别上下不悖若假之以号者则轻其

权定之以名者则尊其统故曰有嫡子者无嫡孙何

为言无正以不得名之不得名之则卑其服若得名

之则重其制此之有无尊卑之宜则是彼之后者嫡

庶之例也至于庶子为后称名不言孝为墠而祭以

其尚有贰志不专故也其子则定名而处庙以为彼

情可制此义宜惇故也岂非顾本有已复统有节哉

或曰所后在五服之外父制周年而已无服疏亲戚

之恩非先圣之意耶荅曰何为其然礼有节权恩义

相顾为所生无绝道其余皆宜权制也夫初出后者

离至亲之侧为别宗之胄阙晨□之欢废终养之道

顾复之恩靡报罔极之情莫伸义虽从于为后恩实

降于本亲故有一降之差若能专心所继后者之子

上有所承于今为同财之密顾本有异门之疏若以

父服辄当后者至于生不及祖父母诸昆弟父有重

制而已无服又出母齐衰而杖其子又不从服今出

后者于父母乃为不杖之周恐其子不得反重也礼

失于烦故约以取通是以后者之子出母之孙其礼

阙而不载生在他邦父已不税其义幽而不彰既以

不疑父之出母何独迟疑别宗之祖耶服之所降其

品有四君大夫以尊降公子大夫之子以厌降公之

昆弟以旁尊降为人后者女子子嫁者以出降四降

之名同止一身出者之子岂当独以为传代称乎生

长于外不得言出犹继父未尝同居不为异也又父

报出子诚是疏己稠彼子以父为旁尊则知所天在

此初出情重故不夺其亲而与其降承出之后义渐

轻疏而绝其恩绝其恩者以一其心其心一则所后

亲所后亲则祭祀敬祭祀敬则宗庙严宗庙严则社

稷重重社稷以尊百姓齐一身以肃家道此殆圣人

之意也

宋崔凯丧服驳云代人或有出后大宗者还为其祖

父母周与女子子出适不降其祖同义凯以为女子

出适人有归宗之义故上不降祖下不降昆弟之为

父后者今出后大宗大宗尊之统收族者也故族人

尊之百代不迁其父母报之周所谓尊祖故敬宗也

又曰持重于大宗降其小宗降其小宗还当为其祖

父母大功耳又云代人有出为大宗后还为其父母

周其子从服大功者凯以为经文为人后者为其父

母周为其兄弟降一等此指为后者身也不及其子

则当以其父所后之家还计其亲疏为服纪耳按晋

刘智释疑或问礼为人后者为当唯出子一身还本

亲也鲁国孔正阳等议以为人后者服所后之亲若

子为其本亲降一等不言代降一等者以至其子以

义断不复还本亲故也礼云若子者则于本父母不

若子矣刘智又按礼为人后者于兄弟降一等此出

子及其子孙皆为人后者也甲无后故乙为之后乙

之子孙皆去其亲往为甲后皆当称为人后服本亲

不伤于后者若子则其孙亦然矣本亲有自然之恩

降一等足以明所后者为重无缘得绝之矣儒林掾

谢袭称学士张檐之从祖母丁丧士本是亲祖母亡

父出后求详礼典辄□助教陈福议当诸出为人后

者还服本亲皆降一等自为后者之身及为后者之

子追服大功如福议则檐之不应废业王彪之答如

所云族人后大宗者出后者子于本祖无服孙不服

祖于情不安是以诸儒之说义旨总谓为人后者虽

在五服之外皆降本亲一等无孙不服本祖之条按

记云夫为人后其妻为舅姑大功郑元云不二降也

其妻于舅姑义服犹不二降况其子孙骨肉至亲便

当无服乎礼疑则重义例亦明如礼之例诸出后者

及子孙还服本亲于所后者有服与无服皆同降一

等谓檐之当服大功

出后者为本父母服议

晋王冀按丧服云为人后者其为父母持重于大宗

者降其小宗也按经传为人后者固自降其亲也所

以降其亲者已受重于大宗必为所后之父服斩故

也制其体例若受重于大宗而不为所后之父服斩

则自非经所谓为人后者之义也凡既受命出为人

后而不为所后之父制服固非礼也还为其亲斩亦

非礼也均其失宁居过重无居过轻夫恩由义厌情

为礼黜是以五服之疏属有相为重者矣天性之父

子有相为轻者矣屈伸进退有自来也今奉义则已

不为所后之父服崇恩复不成所生之丧二者□阙

未知其详将何所居且传叙经意但为既后大宗无

二斩之道非不斩之制也谈者不疑为后而不为所

后制服为非礼乃谓反服其亲为伤教斯盖惑之大

者也若不服所后之父复抑其反崇本恩则是凡为

后之子可有不服三年之理也愚谓为后之子及所

后服重则宜如礼降其所生若不及其所后制服则

宜还为其亲服斩考之义例即知人心在可通矣

养兄弟子为后后自生子议

东晋成帝咸和五年散骑侍郎贺乔妻于氏上表云

妾昔初奉醮归于贺氏后嗣不殖母兄群从以妾犯

七出数告贺氏求妾还妾姑薄氏过见矜愍无子归

之天命婚姻之好义无绝离故使夫乔多立侧媵乔

仲兄群哀妾之身恕妾之志数谓亲属曰于新妇不

幸无子若群陶新妇生前男以后当以一子与之陶

氏既产澄馥二男其后子辉再孕群即白薄若所育

是男以乞新妇妾敬诺拜赐先为衣服以待其生辉

生之日洗浴断脐妾即取还服药下乳以乳之陶氏

时取孩抱群恒诃止婢使有言其本末者群辄责之

诚欲使子一情以亲妾而绝本恩于所生辉百余日

无命不育妾诚自悲伤为之憔悴姑长上下益见矜

怜群续复以子率重见镇抚妾所以讫心尽力皆如

养辉故率至于有识不自知非妾之子也率生过周

而乔妾张始生子纂于时群尚平存不以为疑原薄

及群以率赐妾之意非唯以续乔之嗣乃以存妾之

身妾所以得终奉烝尝于贺氏缘守群信言也率年

六岁纂年五岁群始丧亡其后言语漏泄而率渐自

嫌为非妾所生率既长与妾九族内外修姑姨之亲

而白谈者或以乔既有纂其率不得久安为妾子若

不去则是与为人后去年率即归还陶氏乔时寝疾

曰吾母兄平生之日所共议也陌上游谈之士遽能

深明礼情当与公私共论正之寻遂丧亡率既年小

未究大义动于游言无以自处妾亦妇人不达典仪

唯以闻于先姑谓妾养率以为己子非所谓人后也

妾受命不天婴此茕独少讫心力老而见弃曾无蜾

羸式谷之报妇人之情能无怨结谨备论其所不解

六条其所疑十事如左夫礼所谓为人后者非养子

之谓而世之不深按礼文恒令此二事以相疑乱处

断所以大谬也凡言后者非并时之称明死乃主丧

生不先养今乃以生为人子乱于死为人后此妾一

不解也今谈者以乔自有纂不嫌率还本也原此失

礼为后之意传曰为人后者孰后后大宗也今乔上

非大宗率不为父后何系于有纂与无纂乎此妾二

不解也夫以支子后大宗者为亲属既讫无以序昭

穆列亲疏故系之以宗使百代不迁故有立后之制

今以兄弟之子而比之族人之子后大宗此妾三不

解也凡为后者降其本亲一等以成人之性奉父母

之命而出身于彼岂不异婴孩之质受成长于人不

识所生唯识所养者乎鄙谚有之曰黄鸡生卵乌鸡

伏之但知为乌鸡之子不知为黄鸡之儿此言虽小

可以喻大今以义合之后比成育之子此妾四不解

也礼传曰为人后者为所后祖父母妻妻之父母昆

弟昆弟之子若子若子者义比于子而恩非子也故

曰为后者异于为子也今乃以为后之公义夺育养

之至恩此妾五不解也与为人后者自谓大宗无后

族人既已选支子为之嗣矣今人之中或复重为之

后后人者不二之也自非殉爵则必贪财其举不主

于仁义故尤之也非谓如率为嫡长先定庶少后生

而当以为讥此妾六不解也妾又闻父母之于子生

与养其恩相半岂胞胎之气重而长养之功轻孔子

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故服三年诗曰父

兮生我母兮鞠我长我育我顾我畜我出入腹我欲

报之德昊天罔极凡此所叹皆养功也螟蛉之体化

为蜾裸班氏之族乳虎纪焉由此观之哺乳之义参

于造化也今率虽受四体于陶氏而成发肤于妾身

推嬠居湿分肌损气二十余年已至成人岂言在名

称之间而忘成育之功此妾一疑也夫人道之亲父

子兄弟夫妻皆一体也其义父子手足也兄弟四体

也夫妻判合也夫惟一体之亲故曰兄弟之子犹己

子故以相字也今更以一体之亲拟族人之疏长养

之实比出后之名此妾二疑也夫子之于父母其情

一也而有以父之尊厌母之亲以父之故断母之恩

以父之命替母之礼其义安取盖取尊父命也凡嫡

庶不分唯君所立是君命制于臣也慈母如母生死

弗怠是父命之行于子也妾之母率尊命则由群之

成言本义则乔之犹子计恩则妾之怀抱三者若此

而今弃之此妾三疑也诸葛亮无子取兄瑾子乔为

子乔本字仲慎及亮有子瞻以乔为嫡故改字伯松

不以有瞻而遣乔也盖以兄弟之子犹己子也陈寿

云乔卒之后诸葛恪被诛绝嗣亮既自有后遣乔子

举还嗣瑾祀明恪不绝嗣则举不得还亮近代之纯

贤瑾正达之士其兄弟行事如此必不陷子弟于不

义而犯非礼于百代此妾四疑也春秋传曰陈女戴

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取而字之传又曰为人后

者为之子往而承之也取而字之者母也往而承之

者子也在母母之仁也则蜾羸之育螟蛉在子子之

义也则成人之后大宗也苟能别以为己子与为后

之子不同文也则可与求礼情矣以义相况则宗犹

父也父犹母也庄姜可得子戴妫之子系之于夫也

兄弟之子可以为子系之于祖名例如此而论者弗

寻此妾五疑也董仲舒一代纯儒汉朝每有疑议未

尝不遣使者访问以片言而折中焉时有疑狱曰甲

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

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振

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裸负

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诏不当坐夫异姓

不相后礼之明禁以仲舒之博学岂暗其义哉盖知

有后者不鞠养鞠养者非后而世人不别此妾六疑

也又一事曰甲有子乙以乞丙乙后长大而丙所成

育甲因酒色谓乙曰汝是吾子乙怒杖甲二十甲以

乙本是其子不胜其忿自告县官仲舒断之曰甲生

乙不能长育以乞丙于义已绝矣虽杖甲不应坐夫

拾儿路旁断以父子之律加杖所生附于不坐之条

其为予夺不亦明乎今说者不达养子之义唯乱称

为人后此妾七疑也汉代秦嘉早亡其妻徐淑乞子

而养之淑亡后子还所生朝廷通儒移其乡邑录淑

所养子还继秦氏之祀异姓尚不为嫌况兄弟之子

此妾八疑也吴朝周逸博达古今逸本左氏之子为

周氏所养周氏又自有子时人不达者亦讥逸逸敷

陈古今故卒不复本姓识学者咸谓为当矣此妾九

疑也为人后者止服所后而为本父服周一也女子

适人降所生二也为父后者为出母无服三也诸侯

之庶子不得服其母四也庶子为王不敢服其母五

也凡此五者非致人情礼称以义断恩节文立焉率

情立行者蛮貊之道也患世人未能错综礼文表里

仁义乱于大伦故汉哀以诸侯嗣天子各还尊其私

亲以为得周公严父之义而不知其大悖国典夫未

名之子死而不哭既名之后哭而不服三殇之差及

至齐斩所禀所受其体一也而长幼异制等级若此

又今世人生子往往有杀而不举者君子不受不慈

之责有司不行杀子之刑六亲不制五服之哀宾客

不修吊问之礼岂不以其蠢尔初载未夷于人乎生

而杀之如此生而弃之受成长于他人则追名曰本

吾子也乃全责以父子之恩自同长养之功此妾十

疑也□下太常廷尉礼律博士按旧典决处上博士

杜瑗议云夫所谓为人后者有先之名也言其既没

于以承之耳非□存之称也率为乔嗣则犹吾子群

之平素言又恻至其为子道可谓备矣而猥欲同之

与为人后伤情弃义良可悼也昔赵武之生济由程

婴婴死之日武为服丧三年夫异姓名义其犹若此

况骨肉之亲有顾复之恩而无终始之报凡于氏所

据皆有明证议不可夺廷史陈序议令文无子而养

人子以续亡者后于事役复除无回避者听之不得

过一人令文养人子男后自有子男及阉人非亲者

皆别为户按乔自有子纂率应别为户尚书张闿议

贺乔妻于氏表与群妻陶辞所称不同陶辞乔妻于

氏无子夫群命小息率为乔嗣一年乔妾张生纂故

骠骑将军顾荣谓群乔已有男宜使率还问与为人

后者不同故司空贺循取从子纮为子鞠养之恩皆

如率循后有晚生子遣纮归本率今欲乔即便见遣

于表养率以为己子非谓为人后立六义十疑以明

为后不□存之称生言长嫡死乃言后存亡异名又

云乞养人子而不以为后见于何经名不虚立当有

所附于古者无此事也今人养子皆以为后于又云

为人后者族人选支子为之嗣非谓如率为嫡先定

庶幼后生而以为讥此乃正率宜去非所以明其应

留也且率以若子之轻义夺至亲之重恩是不可之

甚也于知礼无养子之文故欲因今世乞子之名而

博引非类之物为喻谓养率可得自然成子避其与

后之讥乎丹阳尹臣谟议按于所陈虽烦辞博称□

非礼典正义可谓欲之而必为之辞者也臣按尚书

闿议言辞清允折理精练难于之说要而合典上足

以重一代之式愚以为宜如闿议

出后子为本庶祖母服议

晋刘氏问曰弟子遭所生母艰弟子有儿出后伯父

承嫡当心丧三月不徐邈答曰庶祖母服礼无正条

往年临川王服太妃已为成制今出后承嫡者当依

为人后降本亲一等宜制大功九月宋庾蔚之谓庶

子为父后不得服其所生以服废祭故也已出伯父

即为祖嫡何由得服父之所生乎

为庶子后为庶祖母服议

晋王冀答刘系之问云凡不继大宗而立后及为后

而不为所后制服皆非礼也然据已为后则不得不

从为后之制若庶子立后不继祖宗己服无重可传

亦何居而不服庶子若先受重承事则制有疑谓当

与庶祖母同宋庾蔚之谓所后父若承祖后则己不

得服庶祖母也父不承重己得为庶祖母一周庶无

传祭故不三年也

居所后父丧有本亲丧服议

晋韩康伯问荀讷云有人奉其伯后服制未除复有

本父丧当复应还所生两处作丧位不若作垩室今

当服斩先斩以居垩耶答曰今身有所后重服未练

虽有所生之丧无所改易既练则当服周布冠帻首

绖齐衰先丧既练已有垩室唯当服周以居之耳不

复还本家作丧位韩重问既为人后先服重制岂当

有改然今要当有时还本哭临并本亲赴吊不设丧

位情为不安可于本亲兄弟次作垩室归来处之不

荀重答意谓身有所后重服当不得复于本兄弟庐

次作垩室归可设哭位而已宋庾蔚之谓礼齐衰斩

衰之受服大功变既练之服计缕升数从其粗者若

升数同则不变绖带而已今代则不然应别制本亲

周服还本家则着之时代不同不得全依礼今以垩

室为对吊之所故应还本家立垩室在诸弟之下以

受吊设使本家远便当于别室不得于所后灵前受

本亲丧之吊

出后者却还为本父服及追服所后父议

或问许猛云为人后时有昆弟后昆弟亡无后当得

还不若得还为主不猛答云丧服传曰何如而可以

为人后支子可也嫡子不得后大宗然大宗虽重犹

不夺己之正以后之也推此而论小宗无支子则大

宗自绝矣子不绝父之后本家无嗣于义得还出后

者还本追服或曰甲有子丙后叔父乙甲死丙已降

服周涉数年乙之妻又亡丙服父在为母之服今叔

父自有子丙既还本当追报甲三年服不若遂即吉

则终身无斩衰之服博士曹述初议曰礼大宗无子

族人以支子后之不为小宗立后明弃亲即疏叔非

大宗又年尚少自可有子甲以丙后非礼也子从父

此命不得为孝父亡则周叔妻死制母服于义谬也

今归本宜制重以全父子之道或难曹曰礼日月过

而后闻丧则有税服当闻丧之日哀情与始遭丧同

是以闻丧或在数十年后犹追服重甲死丙即知丧

哀情已叙为出后降周者服制耳三年之丧称情而

立闻父丧积年哀戚久除今更制重是服非称情之

义若依税服失其类矣且子为父不过再周丙尝为

甲已服周矣今复制重是子为父服三周也岂礼意

乎答曰丙于礼无后乙之义丙既不得成重制于乙

又阙父子之道人子之情岂得无追远之至戚乎就

使情轻于日月已过而后闻丧服父之礼宁可便废

今以哀戚久除方制重服为难过矣父之于子兼尊

亲之至重礼制斩衰三年明其兼重也齐衰周服非

所以崇尊亲之至重丙虽尝为甲服周岂礼也哉而

数以为父三周乎或难曰礼妇人有父丧未练而夫

家遣之则为父服三年既练而见遣则已犹如为人

后者亦为所后斩衰三年为父服周服制既同则义

可相准若甲死未练而丙归则应为三年今丧已久

于礼不应追服答曰礼妇人适人则降父服周为夫

三年既练而见遣父服除矣重制已成于夫故虽及

父母之家父亡不得复为父服三年不二斩之义也

妇人于礼得成其重制于夫丙于礼无后乙之义虽

甲丧久除而丙归既已不得成重于乙今又不为甲

追制重服是丙为人子终无服父之道也

张湛为曹曰礼所称为人后后大宗所以承正统若

非大宗之主所继非正统之重无相后之义今乙虽

无子于礼不应取后于甲甲之命丙丙之后甲皆为

违礼若如前议则兄弟以子相养者代代有之此辈

甚众时无讥议盖同系一祖兄弟所生犹如己子非

犯礼违义故也虽非礼之正义亦是一代成制由来

故事岂可以甲命独为非理丙从便为失道此之得

失自当与代人共之耳今所疑于丙既当持服与不

议者以为丙归宜制重引税服为例恐非明证夫税

服者自谓日月已过而后闻丧闻丧之日即初死之

时为制服之始今月数得全哀情得叙为人后者父

终则尽心极哀但逼于所后抑情降服以尊父命及

其还归论丧则已积年即事则必有降杀而方复追

所谓不称情者矣过时而不知丧则是平吉之人既

初闻之则同于始死与丧过而归何得为例若谓丙

既不得全重制于乙又阙子道于甲故更服重即所

谓全父子之道犹非税服乎又设难云妇人父丧既

练而见遣为父服周以准为人后者既还所生父丧

已久于礼不追此议何疑答曰正以妇人得成制于

夫丙不得成重制于乙今丙于礼诚无后乙之义然

据受父命为人子与妇人出适者皆为本亲降服一

等为所后及夫制服三年其义正同也今以妇人既

练见遣重制已成于夫故不为父三年今谓丙本不

应为乙后然丙既奉命为乙子则许其降本亲之服

及其丧过而归则重制成于所后矣若不服重制其

本亲乃岂可终身无斩衰之服直是率怀而言无所

依据耳

又范宁问孔德泽云甲无子取其族子乙为后所生

父没降服周甲晚自生子乙归本家后甲终乙当有

服不若服当制何服孔答曰代人行之似当无服继

母尝为母子既出服周推此粗可相兄范又难必当

有服未辨服之定准云继母既出服周此礼所出为

分明释耳孔又答云继母出为服周是父没而嫁贺

循要记亦谓之出当以舍此适彼不独在嫁可以意

领故不必继于本也江熙难范云往因礼亲反因礼

疏何嫌顿尽乎未若相遗于江湖既还宜各反服也

宋庾蔚之云尝为父子爱敬兼加岂得事改便同疏

族方之继母嫁于情为安

继殇后服议

晋刘系之问荀讷礼丧服小记为殇后者服以其服

按郑元云言为后据承之也殇无为人父之道以本

亲之服服之按礼取后或可缌麻之亲或五服之内

若如郑旨各从本亲则为殇后者可有无服之理殇

虽无为人父之道今既承之不得不称之为父而无

服之处丧即情寻义无服之理有疑讷答曰今相承

继在殇者既殁之后主人近亲皆以殇服服之疏族

为后更当斩衰三年轻重殊驳非称情立文也且后

大宗当为祭主于先人轻降之服不可久废祭祀若

应重服者记当曰服斩文约而旨明今之所服似非

服重也当以为后之故本施成人而不从殇耳

庶子为人后其妻为本舅姑服议

晋贺循云庶子为人后为其母缌麻三月庶子之妻

自如常礼尊所不降也自天子通于大夫皆然孔瑚

问虞喜曰愚谓庶子之妻不得如礼服其私亲者以

为身为宗主奉修祭祀以别尊卑故也凡妇服夫党

皆降一等唯公子厌至尊故其妻从轻而服重尽礼

于皇姑则人情所许愚谓不得以公子为例喜答曰

谓庶子为人后上继祖祢此则厌于承重不得伸其

私情故为所生服止缌麻其妇当依公子之妻尽礼

皇姑从轻服重不系于夫哀帝兴宁中哀靖皇后有

章太妃之丧尚书奏至尊缌麻三月皇后齐衰周按

礼有从轻而服重公子为公所厌故不得申舅不厌

妇故得以本服綦毋遂驳支子不继祖祢故妻得伸

皇姑夫人致齐而会于太庙后服不宜逾至尊亦当

缌也

女子为继父服议

唐圣历元年太子左庶子王方庆尚书问太子文学

徐坚曰女子年幼小而早孤其母贫窭不能守志携

以适人为后夫之鞠养及长出嫁不复同居今母后

夫亡欲制继父服不可不知人间此例甚众至于服

纪有何等差前代通儒若为议论坚答曰仪礼丧服

经继父同居齐衰周谓子无大功之亲与之适人所

适亦无大功之亲而所适者以货财为之筑宫庙岁

时使之祀焉者也郑元曰大功之亲同财者也筑宫

庙于家门之外神不歆非族也以恩服耳未尝同居

则不服也小戴礼记继父服并有明文斯礼经之正

说也至于马融王肃贺循等并称大儒达礼史无异

文唯傅元着书以为父无可继之理不当制服此礼

焚书之后俗儒妄造也袁准作论亦以为此则自制

父也乱名之大者窃以父犹天也爱敬斯极岂宜腼

貌继以他人哉然而邈尔穷孤不能自立既随其母

托命他宗本族无养之人因托得存其继嗣在生也

实赖其长育及其死也顿同之行路重其生而轻其

死笃其始而薄其终称情立文岂应如是故袁傅之

驳不可为同居者施焉昔朋友之死同爨之丧并制

缌麻详诸经典比之于此盖亦何嫌继父之服宜依

正礼今女子母携之重适人寄养他门所适慈流情

均膝下长而出嫁始不同居此则笄总之义无不毕

备与筑宫立庙无异焉盖有继父之道也戴德丧服

记曰女子子适人者为继父服齐衰三月不分别同

居异居梁氏集说亦云女子子适人者服继父与不

同居者服同今为服齐衰三月窃为折衷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

为人后议

胡致堂曰礼曰为人后者为其父母降不敢贰尊也

既名其所后为父母则不得名其所生曰父母矣而

礼有为其父母降是犹以父母名之何也此所谓不

以辞害意也立言者顾不可曰为其伯父伯母叔父

叔母降故假曰父母以明当降之义降则不可名之

曰父母矣宣帝初有司奏请戾太子及悼后之谥首

言为人后者云云后言故太子谥曰戾云云首尾皆

是也而中有称亲之言则非也诏书问故太子未及

史皇孙虽包含意指有司直对太子良娣之谥可也

而前据经义后上戾名中特称亲为史皇孙以中帝

意岂非奸说乎夫亲深言之则非父不可当若曰文

王之为世子有父之亲是也泛言之则所厚者皆可

称若曰亲者无失其为亲是也有司之言果何从欤

若避曰考故以亲言是疏之也知其不可称考而姑

曰亲以包举之是不正名亦疏之也以其不得于言

知其不契于理既为伯叔父母之后而父母之则当

降所生父母而伯叔父母之称昭昭然矣

又曰西汉自孝成而后三世无嗣王莽篡时汉祚既

绝光武平祸乱奋然崛起虽祖高祖而帝四亲非与

哀朝尊崇藩统同事于义未有大不可者然一闻张

纯等议断然从之曾无留难章陵四祠蔑有异等寡

恩之谮既不闻于当年失礼之议又不生于后代以

是较之宣哀过举益明而礼所载为人后者为其父

母降而不得祭岂可违而不守哉

马廷鸾曰愚按胡氏之说辨则辨矣而施之宣帝之

世则不可敢问宣帝而欲称其所生之父母也将为

伯父乎为叔父乎于所后父为兄则伯父也于所后

父为弟则叔父也而宣帝则有所后祖无所后父者

也昭帝崩亡嗣宣帝以兄孙为叔祖后者也不得其

所后之父而父之则何以称其所生之父乎先是昌

邑王以兄子入继则考昭帝可也典丧可也昭帝葬

矣易月之制终矣昌邑废矣宣帝始以兄孙入继当

时惟言嗣孝昭皇帝后而已则未知其为子乎为孙

乎必也升一等而考昭帝则又将降一等而兄史皇

孙矣可不可乎有司未有所处姑缘其所生父直称

之曰皇考而已故曰胡氏辨则辨矣施之宣帝之世

则不可当俟通儒而质之

按光武即帝位以昭穆当为元帝后遂祀昭宣元于

太庙躬执祭礼而别祀成哀以下于长安使有司行

事此礼之变也然其时汉已为王莽所篡光武起自

匹夫诛王莽夷群盗以取天下虽曰中与事同创业

又其祖长沙定王与武帝同出景帝则于元成服属

已为疏远先儒胡致堂谓虽远祖高帝而不绍元帝

自帝其舂陵侯以下四亲而祠之于义亦未为大失

者此也则成哀而下行既非尊属又已远姑不废其

祀可矣至于晋元帝以琅琊王而事惠怀愍简文以

会稽王而事成帝以下诸君君臣之义非一日矣一

旦入继大统即以汉世祖为比遽欲自尊而于其所

尝事之君于行为侄者即摈之而不亲祀此何礼耶

况又取已祧之远祖复入庙还昭穆之位则所以严

祀宗庙者不几有同儿戏乎

为兄后议

刘敞曰礼天子之庙三昭三穆与太祖而七诸侯二

昭二穆与太祖而五所谓昭者父道也所谓穆者子

道也天子诸侯未必皆身有子故或取于兄弟之子

以为嗣亲同则取其贤者贤同则取其长者长同则

卜其吉者非兄弟之子则弗取故不以诸兄为嗣兄

亦尊也不以诸弟为嗣弟己之伦也此古者七庙五

庙之序所以昭穆不相越迭毁不相害也至于后世

国家多事或传之诸兄或传之诸弟盖有不得已者

焉则礼散久矣然既已受天下国家则所传者虽非

子亦犹子道也传之者虽非父亦犹父之道也以天

下国家为重矣春秋僖公实闵公之兄闵公遭弒僖

不书即位明臣子一礼也公孙婴齐卒春秋谓之仲

婴齐以谓为人后者为之子当下从子例不得复顾

兄弟之亲称公孙也春秋之义有常有变夫取后者

不得取兄弟此常也既已不可及取兄弟矣则正其

礼使从子例此变也故僖公以兄继弟春秋谓之子

婴齐以弟继兄春秋亦谓之子所谓常用于常变用

于变者也既正其子名则僖公不得不以闵公为昭

归父不得不以婴齐为穆既正其昭穆则迭毁之次

不得不以一代一也而儒者或疑礼无后兄弟之文

遂以春秋书仲婴齐为不与子为父孙非也子为父

孙诚非礼之正有不得已者春秋正其为臣子一体

而已故实公孙婴齐而谓之仲婴齐若春秋本不听

其为后者则当书曰公孙婴齐卒学者问之曰此仲

婴齐曷为谓之公孙婴齐不与为兄后也乃可矣夫

春秋家犹重之况国乎国尔犹重之况天下乎故凡

继其君虽兄弟必使子之继其大宗虽兄弟必使子

之如继其君继其大宗而不使子是教不子而轻其

所托也此文公所以受逆祀之贬也然春秋固为衰

世法非太平正礼也太平之世未尝有也

宋史礼志

兄弟继统入庙

宋真宗咸平三年户部尚书张齐贤等言王制天子

七庙谓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前代或有兄弟

继及亦移昭穆之列是以汉书为人后者为之子所

以尊本祖而重正统也又云天子绝期丧安得宗庙

中有伯氏之称乎其唐及五代有所称者盖礼官之

失非正典也请自今有事于太庙则太祖并诸祖室

称孝孙孝曾孙嗣皇帝太宗室称孝子嗣皇帝其尔

雅考妣王父之文本不为宗庙言也历代既无所取

于今亦不可行诏下礼官议议曰按春秋正义跻鲁

僖公云礼父子异昭穆兄弟昭穆同此明兄弟继统

同为一代又鲁隐桓继及皆当穆位又尚书盘庚有

商及王史记云阳甲至小乙兄弟四人相承故不称

嗣子而曰及王明不继兄之统也及唐中睿皆处昭

位敬文武昭穆同为一世伏请僖祖室止称庙号后

曰祖妣顺祖室曰高祖后曰高祖妣翼祖室曰曾祖

后曰曾祖妣祝文皆称孝曾孙宣祖室曰皇祖考后

曰皇祖妣祝文称孝孙太祖室曰皇伯考妣太宗室

曰皇考妣每大祭太祖太宗昭穆同位祝文并称孝

子其别庙称谓亦请依此诏都省复集议曰古者祖

有功宗有德皆先有其实而后正其名今太祖受命

开基太宗缵承大宝则百世不祧之庙矣岂有祖宗

之庙巳分二世昭穆之位翻为一代如臣等议礼为

人后者为之子以正父子之道以定昭穆之义则无

疑矣必若同为一代则大宗不得自为世数而何以

得为宗乎不得为宗又何以得为百世不祧之主乎

春秋正义亦不言昭穆不可异此又不可以为证也

今若序为六世以一昭一穆言之则上无毁庙之嫌

下有善继之美于礼为大顺于时为合宜何嫌而谓

不可乎翰林学士宋湜言三代而下兄弟相继则多

昭穆异位未之见也今详都省所议皇帝于太祖室

称孙窃有疑焉诏令礼官再议礼官言按祭统曰祭

有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

也公羊传公孙婴齐为兄归父之后春秋谓之仲婴

齐何休云弟无后兄之义为乱昭穆之序失父子之

亲故不言仲孙明不以子为父孙晋贺循议兄弟不

合继位昭穆云商人六庙亲庙四并契汤而六比有

兄弟四人相袭为君者便当上毁四庙乎如此四世

之亲尽无复祖祢之神矣温峤议兄弟相继藏主夹

室之事云若以一帝为一世则当不得祭于祢乃不

及庶人之祭也夫兄弟同世于恩既顺于义无否元

宗朝禘祫皇伯考中宗皇考睿宗同列于穆位德宗

亦以中宗为高伯祖晋王导荀崧议大宗无子则立

支子又曰为人后者为之子无兄弟相为后之文所

以舍至亲取远属者盖以兄弟一体无父子之道故

也窃以七庙之制百王是遵至于祖有功宗有德则

百世不迁之庙也父为昭子为穆则千古不刊之典

也今议者引汉书曰为人后者为之子殊不知弟不

为兄后子不为父孙春秋之深旨也父谓之昭子谓

之穆礼记之明文也又按太宗享祀太祖二十有二

载称曰孝弟此不易之制又安可追改乎唐元宗谓

中宗为皇伯考德宗谓中宗为高伯祖则伯氏之称

复何不可臣等参议自今合祭日太祖太宗依典礼

同位异坐皇帝于太祖仍称孝子余并遵旧制

袁氏世范

睦亲篇

同姓之子昭穆不同亦不可以为后鸿雁微物犹不

乱行人乃不然至以叔拜侄于理安乎况启争端设

不得已养弟养侄孙以奉祭祀惟当抚之如子以其

财产与之受所养者奉所养如父如古人为嫂制服

如今世为祖承重之意而昭穆不乱亦无害也

荆川稗编

天子继兄弟统宜自继其父议

东晋穆帝升平五年五月崩皇太后令立琅邪王丕

哀帝也仪曹郎王琨议今立之于大行皇帝属则兄

弟凡奠祭之文皆称哀嗣斯盖所以仰参昭穆自同

继统在兹一人不以私害义专以所后为正今皇太

后德训弘着率母仪于内主上既纂业承统亦何得

不述遵于礼尚书谢奉议太常位次自以君道相承

至于昭穆之统礼兄弟不相为后明义也今应上继

康帝意谓不疑此国之大事将垂之来代仆射江霦

议兄弟不相为后虽是旧说而经无明据此语不得

施于王者王者虽兄弟既为君臣则同父子故鲁跻

僖公春秋所讥左传曰子虽齐圣不先父食闵公弟

也而同于父僖公兄也而齐于子既明尊之道不得

复叙亲之本也公羊传曰逆祀者何先祢而后祖谷

梁传曰先亲后祖逆祀也君子不以亲亲害尊尊兄

弟也由君臣而相后三传之明义如此则承继有叙

而上下洽通于义为允应继大行皇帝扬州刺史蓝

田侯臣述议推宗立君以为人极上古风淳必托有

道洎乎后代争乱渐兴故继体相传居正守位以塞

奔竞非私其亲或时有艰难而嗣裔幼劣故有立长

成皇帝深达帝道不私亲爱越授天伦庙无毁迁统

业恒固康皇帝既受命于成帝宗庙社稷之重已移

于所授主上宜为康皇嗣谢奉又议五帝之道以天

下为公唯德与贤不私其亲逮殷周则继代承业虽

百王迭逮而典谟不易所以镇系人心闲邪息乱今

大晋宗祀配天成帝疾痛皇嗣幼冲深推社稷迁于

康王轨同唐虞高义大行天祚不永还嗣本位考之

先典求之人情咸谓主上应继成帝太常臣夷等五

人议曰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成帝舍嗣嫡之爱授

重天伦道崇先代康帝祗承明命正统既移至尊应

继康帝嗣诏从述议

日知录

为人后

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此临文之不得不然隋书刘子

翊云其者因彼之辞是也后儒谓以所后为父母而

所生为伯叔父母于经未有所考亦自尊无二上之

义而推之也宋欧阳氏据此文以为圣人未尝没其

父母之名辨之至数千言然不若赵瞻之言辞穷直

书为简而当也

宋史赵瞻传中书请濮安懿王称亲瞻争曰仁宗

既下明诏子陛下议者顾惑礼律所生所养之名

妄相訾难彼明知礼无两父贰斩之义敢裂一字

之辞以乱厥真且文有去妇出母者去已非妇出

不为母辞□直书岂足援以断大义哉臣请与之

廷辨以定邪正石林燕语濮议廷臣既皆欲止

称皇伯欧阳文忠力诋以为不然因引仪礼及五

服敕云为人后者为其父母则是虽出继而于本

生犹称父母也时未有能难之者司马君实在谏

院独疏言为人后而言父母此因服立文舍父母

则无以为称非谓其得称父母也

按经文言其父母其昆弟者大抵皆私亲之辞

黄氏日钞曰欧公被阴私之谤皆激于当日主濮议

之力公集濮议四卷又设为或问以发明之滔滔数

万言皆以礼经为其父母一语谓未尝因降服而不

称父母耳然既明言所后者三年而于所生者降服

则尊无二上明矣谓所生父母者盖本其初而名之

非有两父母也未为人后之时以生我者为父母已

为人后则以命我者为父母立言者于既命之后而

追本生之称自宜因其旧以父母称未必其人一时

并称两父母也公亦何苦力辨而至于困辱危身哉

况帝王正统相传有自非可常人比邪观先朝嘉靖

之事至于入庙称宗而后知圣人制礼别嫌明微之

至也永叔博闻之儒而未见及此学者所以贵乎格

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谓所生之父母报之亦为之

服期也重其继大宗也故不以出降

出继部艺文

太和三年诏魏明帝

礼皇后无嗣择建支子以继大宗则当纂正统而奉

公义何得复顾私亲哉汉宣继昭帝后加悼考以皇

号哀帝以外藩援立而董宏等称引亡秦惑误时朝

既尊恭皇立庙京师又宠藩妾使比长信叙昭穆于

前殿并四位于东宫僭差无礼人神弗佑而非罪师

丹忠正之谏用致丁傅焚如之祸自是之后相踵行

之昔鲁文逆祀罪由夏父宋国非度讥在华元其令

公卿有司深以前世行事为戒后嗣万一有由诸侯

入奉大统则当明为人后之义敢为邪佞导谀时君

妄建非正之号以千正统谓考为皇称妣为后则股

肱大臣诛之无赦其书之金策藏之宗庙着于令典

释思赋

曹植

家弟出养族父郎中伊予以兄弟之爱心有恋然

作此赋以赠之

彼朋友之离别犹求思乎白驹况同生之义绝重背

亲而为疏乐鸳鸯之同池羡比翼之共林亮根异其

何戚痛别干之伤心

为人后序宋册府元龟

礼曰大宗无后小宗之子后之食其旧德世禄之荣

可尚非我族类蒸尝之享奚宜若乃虞世绪之中衰

惧家声之莫继择纯谨于宗党承肯构于天性先王

之教所以重似续君子之心繇是广亲爱既礼经之

明训亦人情之常道也其有国封已废王泽复加选

于支属授以爵土斯又表明庭继绝之恩示人臣同

体之义焉苟或违厥彝训乱夫昭穆远取异姓俯徇

私昵岂独王制之所禁故乃神理之不歆

濮安懿王典礼议司马光

谨按仪礼丧服为人后者传曰何以三年也受重者

必以尊服服之为所后者之祖父母妻妻之父母昆

弟昆弟之子若子若子者皆如亲子也又为人后者

为其父母传曰何以期也曰不贰斩也特重于大宗

降其小宗也又为人后者为之子不敢复顾私亲圣

人制礼尊无二上若恭爱之心分施于彼则不得专

一于此故也是以秦汉以来帝王有自旁支入承大

统者或推尊父母以为帝后皆见非当时取讥后世

臣等不敢引以为圣朝例况前代入继者多宫车晏

驾之后援立之策或出母后或出臣下非如仁宗皇

帝年龄未衰深维宗庙之重祗承天地之意于宗室

众多之中简拔圣明授以大业亲为先帝之子然后

继体承祧永有天下濮安懿王虽于陛下有天性之

亲顾复之恩然陛下所以负扆端冕富有四海子子

孙孙万世相承者皆先帝之德也臣等窃以为今日

所以崇奉濮安懿王典礼一准先朝封赠期亲尊属

故事考之古今实为宜称

再上濮安懿王典礼议前人

向诏群臣议濮安懿王典礼王珪等二十余人皆以

为宜准先朝封赠期亲尊属故事凡两次会议无一

人异辞而政府之意独欲尊濮王为皇考巧词饰说

惑误圣德政府言仪礼本文五服年月敕皆云为人

后者为其父母之服者不谓之父母不知如何立文

此乃政府欺罔天下之人谓其皆不识文理也又言

汉宣帝光武皆称其父为皇考臣案宣帝承昭帝之

后以孙继祖故尊其父为皇考而不敢尊其祖为皇

祖者以与昭帝同昭穆也光武起布衣诛王莽冒矢

石以得天下名为中兴其实创业虽自立七庙犹非

大过况但称皇考其谦损甚矣今陛下亲为仁宗之

子以承大业传曰国无二君家无二尊若复尊濮王

为皇考则置仁宗于何地乎

晋出帝论欧阳修

呜呼古之不幸无子而以其同宗之子为后者圣人

许之着之礼经而不讳也而后世闾阎鄙俚之人则

讳之讳则不胜其欺与伪也故其苟偷窃取婴孩襁

褓讳其父母而自欺以为我生之子曰不如此则不

能得其一志尽爱于我而其心必二也而为其子者

亦自讳其所生而绝其天性之亲反视以为伯叔父

以此欺其九族而乱其人鬼亲疏之序凡物生而有

知未有不爱其父母者使是子也能忍而真绝其天

性欤曾禽兽之不若也使其不忍于中而外阳绝之

是大伪也夫闾阎鄙俚之人之虑于事者亦已深矣

然而苟窃欺伪不可以为法者小人之事也惟圣人

则不然以谓人道莫大于继绝此万世之通制而天

下之公行也何必讳哉所谓子者未有不由父母而

生者也故为人后者必有所生之父有所后之父此

理之自然也何必讳哉其简易明白不苟不窃不欺

不伪可以为通制而公行者圣人之法也又以谓为

人后者以所承重故加其服以斩而不绝其所生之

亲者天性之不可绝也然而恩有屈于义故降其服

以□服外物也可以降而父母之名不可改故着于

经曰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服自三代以来有天下国

家者莫不用之而晋氏不用也出帝之于敬儒绝其

父道臣而爵之非特以其义不当立不得已而绝之

盖亦习见闾阎鄙俚之所为也五代干戈贼乱之世

也礼乐崩坏三纲五常之道绝而先王之制度文章

扫地而尽于是矣如寒食野祭而焚纸钱天子而为

闾阎鄙俚之事者多矣而晋氏起于彝狄以篡逆而

得天下高祖以耶律德光为父而出帝于德光则以

为祖而称孙于其所生父则臣而名之是岂可以人

理责哉

为人后议曾巩

礼大宗无子则族人以支子为之后为之后者为所

后服斩衰三年而降其父母期礼之所以如此者何

也以谓人之所知者近则知亲爱其父母而已所知

者远则知有严父之义知有严父之义则知有尊祖

知有尊祖则知大宗者上以继祖下以收族不可以

绝故有以支子为之后者为之后者以受重于斯人

故不得不以尊服服之以尊服服之而不为之降己

亲之服则犹恐未足以明所后之重也以尊服服之

又为之降己亲之服然后以谓可以明所后者之重

而继祖之道尽此圣人制礼之意也夫所谓收族者

记称与族人合食序以昭穆别以礼义之类是特诸

侯别子之大宗而严之如此况如礼所称天子及其

始祖之所自出者此天子之大宗是为天地宗庙百

神祭祀之主族人万世之所依归而可以不明其至

尊至重哉故前世人主有以支子继立而崇其本亲

加以号位立庙奉祀者皆见非于古今诚由所知者

近不能割弃私爱节之以礼故失所以奉承正统无

二上之意也若于所后者以尊服服之又为之降己

亲之服而退于己亲号位不敢以非礼有加也庙祀

不敢以非礼有奉也则为至恩大义固己备矣而或

谓又当易其父母之名从所后者为属是未知考于

礼也礼为人后者为所后者之祖父母父母妻之父

母昆弟昆弟之子若子者此其服为所后者而非其

为己也为其父母期为其昆弟大功为其姊妹适人

者小功皆降本服一等者此其服为己而非为所后

者也使于其父母服则为己名为所后者是则名与

实相违服与恩相戾矣圣人制礼不如是之舛也且

自古人为后者不必皆亲昆弟之子族人之同宗者

皆可为之则有以大功小功昆弟之子而为之者矣

有以缌麻袒免无服昆弟之子而为之者矣若当从

所后者为属则亦当从所后者为服从所后者为服

则于其父母有宜为大功为小功为缌麻为袒免为

无服者矣而圣人制礼皆为其父母□使足以明所

后者重而已非遂以谓当变其亲也亲非变则名固

不得而易矣戴德王肃丧记曰为人后者为其父母

降一等服齐衰期其服之节居倚庐言语饮食与父

在为母同其异者不祥不禫虽除服心丧三年故至

于今着于服令未之有改也岂有制服之重如此而

其名遂可以绝乎又崔凯丧服驳曰本亲有自然之

恩降一等则足以名所后者为重无缘乃绝之矣夫

未尝以谓可以绝其亲而辄谓可以绝其名是亦惑

矣且支子所以后大宗若为推其严父之心以尊祖

也顾以尊祖之故而不父其父岂本其恩之所由生

而先王教天下之意哉又礼适子不可为人后者以

其传重也支子可以为人后者以非传重也使传重

者后己宗非传重者后大宗其意可谓即乎人心而

使之两义俱安也今若使为人后者以降其父母之

服一等而遂变革其名不以为父母则非使之两义

俱安而不即乎人心莫大乎如是也夫人道之于大

宗至尊至重不可以绝尊尊也人子之于父母亦至

尊至重不可以绝亲亲也尊尊亲亲其义一也未有

可废其一者故为人之后为降其父母之服礼则有

之矣为之绝其父母之名则礼未之有也或以谓欲

绝其名者盖恶其为二而欲使之为一所以使为人

后者之道尽也夫迹其实则有谓之所后有谓之所

生制其服则有为己而非为所后者有为所后而非

为己者皆知不可以恶其为二而强使之为一也至

于名者盖生于实也乃不知其不可以恶其为二而

欲强使之为一是亦过矣藉使其名可以强使之为

一而迹其实之非一制其服之非一者终不可以易

则恶在乎欲绝其名也故古之圣人知不可以恶其

为二而强使之为一而能使其属之疏者相与为重

亲之厚者相与为轻则以礼义而已矣何则使为人

后者于其所后非己亲也而为之服斩衰三年为其

祭主是以义引之也于其所生实己亲也而降服齐

衰□不得与祭是以礼厌之也以义引之则属之疏

者相与为重以礼厌之则亲之厚者相与为轻而为

人后之道尽矣然则欲为人后之道尽者在以礼义

明其内而不在于恶其为二而强易其名于外也故

礼丧服齐不杖期章曰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此见

于经为人后者于其本亲称父母之明文也汉祭义

以谓宣帝亲谥宜曰悼魏相以为宜称尊号曰皇考

立庙后世议者皆以其称皇立庙为非至于称亲称

考则未尝有以为非者也其后魏明帝尤恶为人后

者厚其本亲故非汉宣帝加悼考以皇号又谓后嗣

有由诸侯入继正统者皆不得谓考为皇称妣为后

盖亦但禁其猥加非正之号而未尝废其考妣之称

此见于前世议论为人后者于其本亲称考妣之明

文也又晋王坦之丧服议曰罔极之重非制教之所

裁昔日之名非一朝之所去此出后之身所以有服

本亲也又曰情不可夺名不可废崇本叙恩所以为

降则知为人后者未有去其所出父母之名此古人

之常理故坦之引以为制服之证此又见于前世议

论为人后者于其本亲称父母之明文也是则为人

后者之亲见于经见于前世议论谓之父母谓之考

妣其大义如此明文如此至见于他书及史官之记

亦谓之父母谓之考妣谓之私考妣谓之本亲谓之

亲者则不可一二数而以为世父叔父者不特礼未

之有载籍以来诚未之有也今欲使从所后者为属

而革变其父母之名此非常异义也不从经文与前

世数千载之议论亦非常异义也而无所考据以持

其说将何以示天下乎且中国之所以为贵者以有

父子之道又有六经与前世数千载之议论以治之

故也今忽欲弃之而伸其无所考据之说岂非误哉

或谓为人后者于其本亲称父母则为两统二父其

可乎夫两统二父者谓加考以皇号立庙奉祀是不

一于正统怀二于所后所以着其非而非谓不变革

其父母之名也然则加考以皇号与礼及古之称皇

考者有异乎曰皇考一名而为说有三礼曰考庙曰

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是则以皇考

为曾祖之庙号也魏相谓汉宣帝父宜称尊号曰皇

考既非礼之曾祖之称又有尊号之文故魏明帝非

其加悼考以皇号至于光武亦于南顿君称皇考庙

义出于此是以加皇号为事考之尊称也屈原称朕

皇考曰伯庸又晋司马机为燕王告祢庙文称敢昭

告于皇考清惠亭侯是又达于群下以皇考为父殁

之通称也以为曾祖之庙号者于古用之以为事考

之尊称者于汉用之以为父殁之通称者至今用之

然则称之亦有可有不可者乎曰以加皇号为事考

之尊称者施于为人后之义是干正统此求之于礼

而不可者也达于群下以皇考为父殁之通称者施

于为人后之义非干正统此求之于礼而可者也然

则以为父殁之通称者其不可如何曰若汉哀帝之

亲称尊号曰恭皇安帝之亲称尊号曰孝德皇是又

求之于礼而不可者也且礼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

天子其尸服以士服子无爵父之义尊父母也前世

失礼之君崇本亲以位号者岂独失为人后奉祀正

统尊无二上之意哉是以子爵父以卑命尊亦非所

以尊厚其亲也前世崇饰非正之号者其失如此而

后世又谓宜如期亲故事增官广国亦可谓皆不合

于礼矣夫考者父殁之称然施于礼者有朝廷典册

之文有宗庙祝祭之辞而已若不加位号则无典册

之文不立庙奉祀则无祝祭之辞则虽正其名岂有

施于事者顾言之不可不顺而已此前世未尝以为

可疑者以礼甚明也今世议者纷纷至于旷日累时

不知所决者盖由不考于礼而率其私见也故采于

经列其旨意庶得以商确焉

上世宗为人后疏明蒋冕

臣闻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臣备员内阁预闻大

政心知其非而事失其守者不一而足其为溺职甚

矣误国负君将安用之两月以来陛下欲尊崇所生

立庙大内臣与同官毛纪费宏反复论辨至数千言

未蒙采纳窃思陛下嗣承丕基固因伦序素定然非

圣母昭圣皇太后懿旨与武宗皇帝遗诏则将无所

受命于武宗自当为武宗之后特兄弟之名不容紊

故但兄武宗考孝宗母昭圣而于孝庙武庙皆称嗣

皇帝称臣称御名以示继统承祀之义今乃欲为本

生父母立庙奉先殿侧臣虽至愚断知其不可自古

人君嗣位谓之承祧践祚皆指宗祀而言礼为人后

者为大宗以大宗尊之统也亦宗庙祭祀而言自汉

至今未有为本生父母立庙大内者汉宣帝为叔祖

昭帝后止立所生父庙于葬所光武中兴本非承统

平帝而止立四亲庙于章陵宋英宗父濮安懿王亦

止即园立庙陛下先年有旨立庙安陆与前代适同

得其当矣岂可既奉大宗之祀又兼奉小宗之祀夫

情既重于所生义必不专于所后将孝武二庙之灵

将安托乎窃恐献帝之灵亦将不能安虽圣心亦自

不能安也迩者复允汪俊之去趣张璁桂萼之来人

心益骇是日廷议建庙天本晴明忽变阴晦至暮而

风雷大作天意如此陛下可不思变计哉

与张璁辨继统之义书胡铎

礼官之说谓皇上以小宗后大宗宜重大宗置小宗

此泥于戴记宗法之论也足下复引大宗小宗为辨

其间不能以寸夫国有统家有宗嫡长子承王者之

统其次适为族人之宗故宗法为卿大夫公子设耳

君统九族不为九族宗何也有位则统无位则宗君

不与族人为宗惧尊也小宗可以绝大宗不可以

不世故以小宗后大宗而礼又谓适子不得后大宗

若国统绝而立君寓立贤之意不必论其行辈虽从

祖伯叔皆可虽适子亦可继统与后宗原不同条也

子云上以兴世子入继武宗之统非继武宗之嗣其

言精矣天亲不可以人为父改而称叔侄改而称子

非天叙之典也铎谓皇上承遗诏遵祖训兄终弟及

之文可谓正其始矣其继武宗之统以主宗庙之祀

非若宗法必为之后而后得其祀者故以伦则武宗

兄也孝宗伯考也以位则皆君也皇上以弟代兄以

臣道事先君岂不名正言顺何必考孝宗而后为继

耶但既考献后必有称宗入庙之事子当豫发其议

以为之防杜小人逢迎之隙乃为以道事君者耳

继统说史桂芳

宋濮园议云汉宣光武万世法司马光失言汉昭无

嗣昌邑又废汉宣承汉高统不以侄孙继嗣为羲黄

后非叔祖可私汉臣无学例以庶人继嗣谥史皇孙

为悼考寻改皇考程子大儒亦泥庶人礼文不达正

统大义汉宣本心自明惜为汉臣所蔽遏抑孝享至

情周公成文武之德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戾太子

皇祖史皇孙皇考俱宜称帝戾太子妻妾子女皆死

非命史皇孙寄养外家史氏孝昭未拔置宫中养之

为子而遗所生祖父不可为万世法至光武情理尤

悖莽弒平帝摄位三年篡位十八年汉统绝矣光武

起舂陵畎亩间削群盗创一统吕东莱曰高祖创西

汉光武创东汉皆是创业垂统此言至当又与汉宣

误绍不同谓之继统且不可而况继嗣乎司马光以

为上继元帝误矣且元帝有子成帝孙哀平嗣位三

世在位三十七年与汉昭无嗣不同安可诬以无后

而张继乎光武既非出继他支安可强割私亲之爱

而忘其祖父乎既不上祀以天子之礼而傲以天子

之衮冕陵祭祖父乎不追称皇祖谥某帝而祝文称

曰巨鹿尉又不追尊皇考谥某帝而祝文称南顿令

父不得因子之贵子不得伸尊亲之情陷光武于不

孝汉臣不学之罪也司马光又陷英宗于不孝天子

继统不继嗣与他人继后不同天子继统仍当称所

生父母为帝他人不得顾私亲欧阳修亦是他人可

称伯天子不可称伯继统者继羲黄万世之统为人

后者为一人之后受其财产而已故奔操武后为变

统不得为正统为闰位不得为正位常人之情难割

所生之亲圣人制礼以节之怜其无后也无后则无

祀若天子虽无后必有奉祀小宗惜程子大儒亦误

为拂情之议胡新安大谬当时举朝名臣不知大道

虽伊川大儒亦不知况韩琦乎历宋元至明刘定之

尤不知定之曰修昔也赞仁宗以立为后之子而今

也导英宗以忘其后之父背先帝而谀嗣君薄大统

而厚本生于礼经为不合于直道为不纯老罢官山

居二十年方悟此义欧阳仅窥其门未穷其奥惜哉

而定之以为谀君谬矣天子继统与凡人继嗣自有

大道情安则理到不得不着定论以开万世群蒙

为人后解薛蕙

礼之所以立后曰重大宗也小宗无子以为可以绝

者也故不为之立后大宗无子不可以绝故立后以

继之小宗不可拟大宗故曰重大宗也曷为后大宗

不后小宗重本也大宗者祖之正体也本也小宗者

祖之旁体也支也本存而支亡亡而犹存也尊者存

焉耳本亡而支存存而犹亡也存者微矣是故小宗

无后祖不绝大宗无后祖绝矣礼之后大宗不后小

宗重绝祖也虽然大宗者卿大夫之礼也古者公子

为卿大夫及始仕而为大夫者谓之别子继别子者

谓之大宗故曰大宗者卿大夫之礼也此卿大夫也

而不可绝益知天子之不可绝矣大宗者继别云尔

曰尊之统也收同族云尔曰收族者也天子之统受

之始祖始祖受之天不啻尊之统也内治同姓外治

异姓不啻收族者也甚大宗矣是故不可绝也故天

子无嗣建支子以后天子礼也支子后天子适子不

为后乎礼之正者支子为后礼之变者适子亦为后

矣何言乎礼之变者适子亦为后适子不为后者非

他也传小宗之统焉耳明小宗之统为重也益知天

子之统为尤重矣故适子可以后大宗可以后大宗

斯可以后天子矣天子者始祖之体大统之所在尊

则无上亲则本始也诸侯虽有尊焉不敢信其尊矣

虽有亲焉不敢专其亲矣信其尊嫌于贰君专其亲

嫌于贰祖故诸侯适子后天子者不敢遂其尊亲也

尊亲者人之至重也然而不敢遂焉示犹有至重者

也继大统者因斯举也而知其所由来则可以事天

可以保宗庙可以有天下是故明于为人后之义者

措诸天下无难矣

为人后辩前人

陛下继祖体而承适统合于为人后之义坦然明白

乃有二三臣者诡经畔礼以惑圣听其曰陛下为献

帝不可夺之适嗣按汉石渠议曰大宗无后族无庶

子止有一适子当绝父祀以后大宗否戴圣曰大宗

不可绝礼言适子不为后者不得先庶子耳族无庶

子则当绝父以后大宗晋范汪曰废小宗昭穆不乱

废大宗昭穆乱矣岂得不废小宗以继大宗乎此二

说者其亦得礼意矣夫谓得礼意者以其别祖祢之

统权大宗小宗之轻重而达于立后之义也盖人子

虽有适庶其亲亲之心一也而礼适子不为后庶子

得为后者此非亲其父母有厚薄也直系于传重收

族不同耳今之言者不推本祖祢惟及其父母而止

此弗忍薄其亲而忍遗其祖也其曰为人后者为之

子乃汉儒邪说此踵欧阳修之谬也夫为人后者为

之子其言出于公羊固汉儒所传者然于仪礼实相

表里古今以为折衷未有异论者也藉若修之说其

悖礼甚矣礼为人后者斩衰三年此子于父母之丧

也以父母之丧服之不曰为之子而何其言之悖礼

一也传言为所后者之祖父母妻妻之父母昆弟昆

弟之子若子其若子者由为之子故尔传明言若子

今顾曰不为之子其言之悖礼二也为人后者不为

之子然则称谓之间将不曰父而仍曰伯父叔父乎

其言之悖礼三也又立后而不为之子则古立后者

皆未尝实子之而姑伪立是人也是圣人伪教人以

立后而实则无后焉耳其言之悖礼四也夫无后者

重绝祖考之祀故立后以奉之今所后既不得而子

则祖考亦不得而孙矣岂可以入其庙而奉其祀乎

其言之悖礼五也由此观之名汉儒以邪说无乃其

自名也抑二三臣者亦自度其说之必穷也于是又

为遁词曰夫统与嗣不同陛下之继二宗当继统而

不继嗣此一言者将欲以尽废先王为人后之义欤

则尤悖礼之甚者也夫礼为大宗立后者重其统也

重其统不可绝乃为之立后至于小宗不为立后者

统可以绝则嗣可以不继也是则以继统故继嗣继

嗣所以继统也故礼为人后言继嗣也后大宗言继

统也统与嗣非有二也其何不同之有自古帝王入

继者必明为人后之义而后可以继统盖不为后则

不成子也若不成子夫安所得统而继之故为后也

者成子也成子而后继统又将以绝同宗觊觎之心

焉圣人之制礼也不亦善乎抑成子而后继统非独

为人后者尔也礼无生而贵者虽天子诸侯之子苟

不受命于君父亦不敢自成尊也春秋重授受之义

以为为子受之父为臣受之君故谷梁子曰臣子必

受君父之命斯义也非直尊君父也亦所以自尊焉

耳今说者谓伦序当立斯立已是恶知礼与春秋之

意哉若夫前代之君间有弟终而兄继侄终而伯叔

父继者此遭变不正者也然多先君之嗣先君于己

则考也己于先君则子也故不可考后君而亦无两

统二父之嫌若晋之哀帝唐之宣宗是已其或诸侯

之嗣则未有仍考诸侯而不考天子者也陛下天伦

不先于武宗正统不自于献帝是非予夺至为易辨

而二三臣者猥欲比于遭变不正之举故曰悖礼之

尤者也

为人后议罗虞臣

或问谱之不予人之为后者何也曰今之为人后以

利焉而已抑本而诬礼者之为也吾何予焉曰然则

如何而后可以为人后曰卜子夏曰为人后者孰后

后大宗也大宗不可绝故族人以支子后之晋张湛

曰后大宗所以承正统也若所继非正统之重无相

后之义今也所后非大宗之主小宗五世之嫡而辄

为之置后无乃与先王之制异乎宗之嫡死而无子

然后得为置后庶子不置后不继祖与祢也非所后

而后焉是曰诬礼舍天性之爱而父他人孝子所不

忍也是曰抑本苟有田产财计则争为之后无则虽

犹子于世父弃也是曰怀利三者皆自叛于先王之

教者也吾何予焉曰然则庶子之无后者不为厉乎

曰礼曰殇与无后者从祖祔食不斩祭也如之何其

为厉也曰人有抱其同宗之子而育者则亦可以为

后乎曰可螟蛉之体化为蜾裸班氏之族乳虎纪焉

养育之恩大矣哉其称之为父母也岂若今之立继

者之比欤曰然则其于本生也其名也如之何曰父

母之名何可废也昔宋崔凯曰本亲有自然之恩降

一等亦足以明所后者为重无缘乃绝之矣夫未尝

谓可以绝其亲而遽谓可以绝其名是惑矣曰不几

于二本乎曰礼不有继父慈母之名乎曰其服也则

如之何曰比之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期报

长子亦可为人后议前人

孙远死而无嗣其弟重以长子彬后之或曰重之命

非也长子不得为后曰斯重宗之义也吾将以重为

知礼矣昔子思兄死而使其子白续伯父以主祖及

曾祖之祭盖远嫌也以己代兄是谓夺宗以子继伯

父则有父命焉其孔氏之家之变礼乎重之命恶得

为非

出继部纪事一

前汉书戾太子据传太子有三男一女及太子败皆

同时遇害卫后史良娣葬长安城南史皇孙皇孙妃

王夫人及皇女孙葬广明皇孙二人随太子者与太

子□葬湖太子有遗孙一人史皇孙子王夫人男年

十八即尊位是为孝宣帝帝初即位下诏曰故皇太

子在湖未有号谥岁时祠其议谥置园邑有司奏请

礼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故降其父母不得祭尊祖之

义也陛下为孝昭帝后承祖宗之祀制礼不逾闲谨

行视孝昭帝所为故皇太子起位在湖史良娣冢在

博望苑北亲史皇孙位在广明郭北谥法曰谥者行

之迹也愚以为亲谥宜曰悼母曰悼后比诸侯王园

置奉邑三百家故皇太子谥曰戾置奉邑二百家史

良娣曰戾夫人置守冢三十家园置长丞周卫奉守

如法以湖阌乡邪里聚为戾园长安白亭东为戾后

园广明成乡为悼园皆改葬焉后八岁有司复言礼

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天子悼园宜称尊号曰皇考

立庙因园为寝以时荐享焉益奉园民满千六百家

以为奉明县尊戾夫人曰戾后置园奉邑及益戾园

各满三百家

成帝纪绥和元年春正月诏曰朕不蒙天佑至今未

有继嗣天下无所系心定陶王欣于朕为子慈仁孝

顺可以承天序继祭祀其立欣为皇太子冬十一月

立楚孝王孙景为定陶王

定陶共王康传康薨子欣嗣成帝无子征入为皇太

子上以太子奉大宗后不得顾私亲乃立楚思王子

景为定陶王奉共王后

孔光传绥和中上即位二十五年无继嗣至亲有同

产弟中山孝王及同产弟子定陶王在定陶王好学

多材于帝子行而王祖母傅太后阴为王求汉嗣私

事赵皇后昭仪及帝舅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故皆

劝上上于是召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光右将军廉

褒后将军朱博皆引入禁中议中山定陶王谁宜为

嗣者方进根以为定陶王帝弟之子礼曰昆弟之子

犹子也为其后者为之子也定陶王宜为嗣褒博皆

如方进根议光独以为礼立嗣以亲中山王先帝之

子帝亲弟也以尚书盘庚殷之及王为比中山王宜

为嗣上以礼兄弟不相入庙又皇后昭仪欲立定陶

王故遂立为太子

师丹传哀帝即位成帝母称太皇太后成帝赵皇后

称皇太后而上祖母傅太后与母丁后皆在国邸自

以定陶共王为称高昌侯董宏上书言秦庄襄王母

本夏氏而为华阳夫人所子及即位后俱称太后宜

立定陶共王后为皇太后事下有司时丹以左将军

与大司马王奔共劾奏宏知皇太后至尊之号天下

一统而称引亡秦以为比喻诖误圣朝非所宜言大

不道上新立谦让纳用莽丹言免宏为庶人傅太后

大怒要上欲必称尊号上于是追尊定陶共王为共

皇帝尊傅太后为共皇太后丁后为共皇后郎中令

冷褒黄门郎段犹等复奏言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

皆不宜复引定陶藩国之名以冠大号车马衣服宜

皆称皇之意置吏二千石以下各供厥职又宜为共

皇立庙京师上复下其议有司皆以为宜如褒犹言

丹议独曰圣王制礼取法于天故尊卑之理明则人

伦之序正人伦之序正则乾坤得其位而阴阳顺其

节人主与万民俱蒙佑福尊卑者所以正天地之位

不可乱也今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皇为

号者母从子妻从夫之义也欲立官置吏车服与太

皇太后□非所以明尊卑无二上之议也定陶共皇

号谥已前定义不得复改礼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

天子其尸服以士服于亡爵父之义尊父母也为人

后者为之子故为所后服斩衰三年而降其父母期

明尊本祖而重正统也孝成皇帝圣恩深远故为共

王立后奉承祭祀令共皇长为一国太祖万世不毁

恩义已备陛下既继体先帝持重大宗承宗庙天地

社稷之祀义不得复奉定陶共皇祭入其庙今欲立

庙于京师而使臣下祭之是无主也又亲尽当毁空

去一国太祖不堕之祀而就无主当毁不正之礼非

所以尊厚共皇也丹由是浸不合上意遂策免丹丹

既免数月上用朱博议尊傅太后为皇太太后丁后

为帝太后与太皇太后及皇太后同尊又为共皇立

庙京师仪如孝元皇帝

后汉书祭祀志光武帝建武三年正月立亲庙雒阳

祀父南顿君以上至舂陵节侯时寇贼未夷方务征

伐祀仪未设至十九年盗贼讨除戎事差息于是五

官中郎将张纯与太仆朱浮奏议礼为人子事大宗

降其私亲礼之设施不授之与自得之异意当除今

亲庙四孝宣皇帝以孙后祖为父立庙于奉明曰皇

考庙独群臣侍祠愿下有司议先帝四庙当代亲庙

者及皇考庙事下公卿博士议郎大司徒涉等议宜

奉所代立平帝哀帝成帝元帝庙代今亲庙兄弟以

下使有司祠宜为南顿君立皇考庙上至舂陵节侯

群臣奉祠时议有异不着上可涉等议诏曰以宗庙

处所未定且祫祭高庙其成哀平且祠祭长安故高

庙其南阳舂陵岁时各且因故园庙祭祀园庙去太

守治所远者在所令长行太守事侍祠惟孝宣帝有

功德其上尊号曰中宗于是雒阳高庙四时加祭孝

宣孝元凡五帝其西庙成哀平三帝主四时祭于故

高庙东庙京兆尹侍祠冠衣车服如太常祠陵庙之

礼南顿君以上至节侯皆就园庙南顿君称皇考庙

巨鹿都尉称皇祖考庙郁林太守称皇曾祖考庙节

侯称皇高祖考庙在所郡县侍祠

张纯传纯在朝历世明习故事以宗庙未定昭穆失

序乃与太仆朱浮共奏言元帝以来宗庙奉祠高皇

帝为受命祖孝文帝为太宗孝武帝为世宗如旧制

又立亲庙四世推南顿君以上尽于舂陵节侯礼为

人后者则为之子既事太宗则降其私亲今禘祫高

庙陈序昭穆而舂陵四世君臣□列以卑厕尊不合

礼意设不遭王莽而国嗣无寄推求宗室以陛下继

统者安得复顾私亲违礼制乎昔高帝以身受命不

由太上宣帝以孙后祖不敢私亲故为父立庙独群

臣侍祠臣愚谓宜除今亲庙以则二帝旧典愿下有

司博采其议诏下公卿大司徒戴涉大司空窦融议

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亲庙宣元皇帝尊

为祖父可亲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别为南顿君

立皇考庙其祭上至舂陵节侯群臣奉祠以明尊尊

之敬亲亲之恩帝从之

清河孝王庆传庆母宋贵人庆就国邓太后以殇帝

襁抱远虑不虞留庆长子佑与嫡母耿姬居清河邸

至帝崩立佑为嗣是为安帝太后使中黄门送耿姬

归国帝所生母左姬卒于京师庆立凡二十五年薨

永初元年太后崩有司言清河孝王至德淳懿载育

圣明承天奉祚为郊庙主汉兴高皇帝尊父为太上

皇宣帝号父为皇考序昭穆置园邑太宗之义旧章

不忘宜上尊号曰孝德皇皇妣左氏曰孝德后孝德

皇母宋贵人追谥曰敬隐后乃告祠高庙使司徒持

节与大鸿胪奉册书玺绶清河追上尊号又遣中常

侍奉太牢祠典护礼仪侍中刘珍等及宗室列侯皆

往会事尊陵曰甘陵庙曰昭庙置令丞设兵车周卫

比章陵复尊耿姬为甘陵大贵人

河间孝王开传开子蠡吾侯翼为平原怀王后翼卒

子志嗣为大将军梁冀所立是为桓帝梁太后诏追

尊河间孝王为孝穆皇夫人赵氏曰孝穆后庙曰清

庙陵曰乐成陵蠡吾先侯曰孝崇皇庙曰烈庙陵曰

博陵皆置令丞使司徒持节奉册书玺绶祠以太牢

尊翼夫人马氏为孝崇博园贵人

解渎亭侯淑传淑以河间孝王子封淑卒子长嗣长

卒子宏嗣为大将军窦武所立是为灵帝建宁元年

窦太后诏追尊皇祖淑为孝元皇夫人夏氏曰孝元

后陵曰敦陵庙曰靖庙皇考长为孝仁皇夫人董氏

为慎园贵人陵曰慎陵庙曰奂庙皆置令丞使司徒

祠太牢

伏恭传恭字叔齐琅琊东武人司徒湛之兄子也湛

弟黯字稚文以明鲁诗改定章句作解说九篇位至

光禄勋无子以恭为后恭性孝事所继母甚谨

邓骘传骘弟阊卒阊妻耿氏有节操痛邓氏诛废子

忠早卒乃养河南尹豹子嗣为阊后耿氏教之书学

遂以通博称永寿中与伏无忌延笃着书东观官至

屯田校尉

三国志诸葛亮传乔字伯松亮兄瑾之第二子也本

字仲慎与兄元逊俱有名于时论者以为乔才不及

兄而性业过之初亮未有子求乔为嗣瑾启孙权遣

乔来西亮以乔为己适子故易其字焉拜为驸马都

尉随亮至汉中年二十五建兴元年卒子攀官至行

护军翊武将军亦早卒诸葛恪见诛于吴子孙皆尽

而亮自有胄裔故攀还复为瑾后

魏志文德郭皇后传皇后父永后早丧兄弟以从兄

表继永后拜奉车都尉

晋书孝愍帝纪帝讳邺字彦旗武帝孙吴孝王晏之

子也出继后伯父秦献王东袭封秦王永嘉六年九

月秦王为皇太子怀帝崩即皇帝位

秦献王柬传柬字弘度无子以淮南王允子郁为嗣

与允俱被害又以吴王晏子邺嗣怀帝崩邺入纂帝

位国绝

吴敬王晏传晏字令平洛京倾覆遇害时年三十一

愍帝即位追赠太保五子长不显名与晏同没余四

子祥邺固衍邺即愍帝

礼志愍帝建兴四年司徒梁芬议追尊之礼帝既不

从而右仆射索綝等亦称引魏制以为不可故追赠

吴王太保而已穆帝崩哀帝立帝于穆帝为从父昆

弟穆帝舅褚歆有表中书答表朝廷无其仪诏下议

尚书仆射江虨等四人并云闵僖兄弟也而为父子

则哀帝应为帝嗣卫军王述等二十五人云成帝不

私亲爱越授天伦康帝受命显宗社稷之重已移所

授纂承之序宜继康皇尚书谢奉等六人云继体之

正宜本天属考之人情宜继显宗也诏从述等议上

继显宗

清河康王遐传遐美容仪有精彩武帝爱之既受封

出继叔父城阳哀王兆永康元年薨时年二十八四

子覃钥铨端覃嗣立及冲太孙薨齐王冏表曰东宫

旷然冢嗣莫继天下大业帝王神器必建储副以固

洪基今者后宫未有孕育不可庶幸将来而虚天绪

礼兄弟之子犹子故汉成无嗣继由定陶孝和之绝

安以绍兴此先王之令典往代之成式也清河王覃

神姿岐嶷慧智早成康王正妃周氏所生先帝众孙

之中于今为嫡昔薄姬贤明文则承位覃外祖恢世

载名德覃宜奉宗庙之重统无穷之祚以宁四海颙

颙之望覃兄弟虽□出绍可简令淑还为国祚不替

其嗣辄谘大将军□及群公卿士咸同大愿请具礼

仪择日迎拜遂立覃为皇太子既而河间王颙胁迁

大驾表成都王□为皇太弟废覃复为清河王永嘉

初前北军中候任城吕雍度支校尉陈颜等谋立覃

为太子事觉幽于金墉城未几被害时年十四葬以

庶人礼

河间平王洪传洪二子威混威嗣徙封章武其后威

既继义阳王望更立混为洪嗣混历位散骑常侍薨

及洛阳陷混诸子皆没于胡而小子滔初嗣新蔡王

确亦与其兄俱没后得南还与新蔡太妃不协太兴

二年上疏以兄弟并没在辽东章武国绝宜还所生

太妃讼之事下太常太常贺循议章武新蔡俱承一

国不绝之统义不得替其本宗而先后傍亲按滔既

已被命为人后矣必须无复兄弟本国永绝然后得

还所生今兄弟在远不得言无道里虽阻复非绝域

且鲜卑恭命信使不绝自宜诏下辽东依刘群卢谌

等例发遣令还继嗣本封谓滔今未得便委离所后

也元帝诏曰滔虽出养自有所生母新蔡太妃相待

甚薄滔执意如此如其不听终当纷纭更为不可今

便顺其所执还袭章武

羊祜传有善相墓者言祜祖墓所有帝王气若凿之

则无后祜遂凿之相者见曰犹出折臂三公而祜竟

堕马折臂位至公而无子帝以祜兄子暨为嗣暨以

父殁不得为人后帝又令暨弟伊为祜后又不奉诏

帝怒□收免之太康二年以伊弟篇为巨平侯奉祜

司马彪传彪字绍统高阳王睦之长子也出后宣帝

弟敏少笃学不倦然好色薄行为睦所责故不得为

嗣虽名出继实废之也彪由此不交人事而专精学

习故得博览群籍终其缀集之务

贾充传充薨充妇广成君郭槐以外孙韩谧为黎民

子奉充后郎中令韩咸中尉曹轸谏槐曰礼大宗无

后以小宗支子后之无异姓为后之文无令先公怀

腆后土良史书过岂不痛心槐不从咸等上书求改

立嗣事寝不报槐遂表陈是充遗意帝乃诏曰太宰

鲁公充崇德立勋勤劳佐命背世殂殒每用悼心又

其子早终世嗣未立古者列国无嗣取始封支庶以

绍其统而近代更除其国至于周之公旦汉之萧何

或豫建元子或封爵元妃盖尊显勋庸不同常例太

宰素取外孙韩谧为世子黎民后吾退而断之外孙

骨肉至近推恩计情合于人心其以谧为鲁公世孙

以嗣其国自非功如太宰始封无后如太宰所取必

以己自出不如太宰皆不得以为比

皇甫谧传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

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

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

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

择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

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

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

百家之言

宋书谢弘微传弘微从叔峻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

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

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年十岁出继

袭峻爵建昌县侯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

书数千卷国吏数人而已混闻而惊叹谓国郎中令

漆凯之曰建昌国禄本应与北舍共之国侯既不措

意今可依常分送弘微重违混言乃少有所受混与

族子灵运瞻曜弘微□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其外

虽复高流时誉莫敢造门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

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谓瞻等曰汝诸人

虽才义丰辩未必皆惬众心至于领会机赏言约理

要故当与我共推微子常云微子吾无间然又云微

子异不伤物同不害正若年迨六十必至公辅义熙

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改适琅邪王练

公主虽执意不行而诏与谢氏离绝公主以混家事

委之弘微混仍世宰辅一门两封田业十余处僮仆

千人唯有二女年数岁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

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迁通直郎高祖受命晋陵公

主降为东乡君以混得罪前代东乡君节义可嘉听

还谢氏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库充盈门

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东乡君叹曰

仆射平生重此子可谓知人仆射为不亡矣中外姻

亲道俗义旧见东乡之归者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

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

之党恭谨过常伯叔二母归宗两姑晨夕瞻奉尽其

诚敬内或传语通讯辄整其衣冠婢仆之前不妄言

笑由是尊卑小大敬之若神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

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元嘉九年东乡君薨资财巨万

公私咸谓室内资财宜归二女田宅僮仆应属弘微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内人皆化弘微之让

一无所争东乡君葬混墓开弘微牵疾临赴病遂甚

十年卒

晋熙王昶传昶二妾各生一子并卒泰始六年以第

六皇子燮字仲绥继昶改昶封为晋熙王燮袭爵食

邑三千户太宗既以燮继昶乃下诏曰夫虎狼护子

猴□负孙毒性薄情亦有仁爱故识念气类尚均群

品况在人伦可忘天属晋熙太妃谢氏沈刻无亲物

理罕比征北公虽孝道无替而遭此不慈自少及长

阙恩鞠之

乃至休否莫关寒温不访晨昏屏塞定

省靡因事无违忤动致诮责毒句发口人所难闻加

恶备苦过于雠隙遂事愤于宗姻义伤于行路公故

妃郗氏妇礼无违逢此严酷遂以忧卒用夭盛年又

谢氏食则丰珍衣则文丽奉己之余播覃群下而诸

孙纩不温体食不充饥付于姆你之手纵以任军之

路遇其所生弃若粪土□缕比之重囚穷困过于下

使诚皇规方远沙塞将一公修短不讳亦难豫图兼

妾女累弱一第领主防闲之道人理斯急朕所以诏

第六子燮奉公为嗣欲以毗整一门为公继绍但谢

氏待骨肉至亲尚相弃蔑况以义合免苦为难患萌

防渐危机须断便可还其本家削绝蕃秩

东平王子嗣传子嗣字孝叔孝武帝第二十七子也

大明七年生仍封东平王食邑二千户继东平冲王

休倩休倩母颜性理严酷泰始二年子嗣所生母景

宁园昭容谢上表曰故东平冲王休倩托荄璇极岐

嶷夙表降年弗永遗绪莫传孝武皇帝敕妾子臣子

嗣出继为后既承国祀方奉烝荐庶覃遐庆式延于

远而妾颜训养非恩抚导乖理情阙引进义违负螟

昔世祖平日诡申慈爱崩背未几真性便发犹逼畏

崇宪少欲藏奄自兹以后专纵严酷实显布宗戚宣

灼宫闱用伤人伦爰恻行路妾天属冥至感切实深

伏愿干渥广临曲垂照赐复改命还依本属则妾母

子虽陨之辰犹生之年许之其年赐死时年四岁

武陵王赞传赞字仲敷明帝第九子也泰始六年生

某年诏曰世祖孝武皇帝虽恃尊堕惠勋狭政弛乐

饮无餍事因于宁泰任威纵费义缘于务寡故以积

怨动天流殃继嗣景和肇衅义嘉成祸世祖继体陷

宪无遗昔皇家中圮含生惧灭赖英孝感奋扫雪冤

耻勋缵坠历拯兹穷氓继绝追远礼训攸尚况既帝

且兄而缺斯典今以第九子智随奉世祖为子武陵

郡大明之世事均代邦可封智随武陵王食邑五千

户寻世祖一门女累不少既无厘总义须防闲诸侯

虽不得祖称天子而事有一家之切且归宁有所疹

疾相营得失是任闺房有禀朕应天在位恩深九族

庶此足申追睦之怀敷爱之旨

小名录张冲字思约吴人冲出继伯父景彻景彻字

樝父卲小字梨宋文帝戏景彻曰樝何如梨彻答曰

梨是百果之宗樝何敢及

南齐书鱼复侯子响传子响字云音世祖第四子也

豫章王嶷无子养子响后有子表留为嫡世祖即位

为辅国将军南彭城临淮二郡太守见诸王不致敬

子响勇力绝人关弓四觓力数在园池中帖骑驰走

竹树下身无亏伤既出继车服异诸王每入朝辄忿

怒拳打车壁世祖知之令车服与皇子同永明三年

迁右卫将军仍出为使持节都督豫州郢州之西阳

汝南二郡军事冠军将军豫州剌史明年进号右军

将军进南豫州之历阳淮南颍川汝阳四郡入为散

骑常侍右卫将军六年有司奏子响体自圣明出继

宗国大司马臣嶷昔未有嗣所以因心鞠养陛下弘

天伦之爱臣嶷深犹子之恩遂乃继体扶疏世祚垂

改茅蒋庵蔚冢嗣莫移诚欣惇睦之风实亏立嫡之

教臣等参议子响宜还本乃封巴东郡王迁中护军

常侍如故

衡阳元王道度传道度无子太祖以第十一子钧继

道度后隆昌元年遇害明帝即位以永阳王子仍

本国继元王为孙子世祖第二十子也永泰元年

见害复以武陵昭王晔第三子子坦奉元王后

江传宋明帝□出继从叔愻为从祖渟后于是

仆射王俭启礼无后小宗之文近世缘情皆由父祖

之命未有既孤之后出继宗族也虽复臣子一揆而

义非天属江忠简后嗣所寄唯一人傍无眷属

宜还本若不欲江愻绝后可以小儿继愻为孙尚

书参议谓间世立后礼无其文荀顗无子立孙坠礼

之始何琦又立此论义无所据于是还本家诏使

自量立后者

王奂传奂字彦孙出继从祖中书令球故字彦孙为

雍州刺史辄杀宁蛮长史刘兴祖上大怒收之奂子

彪陈兵闭拒皆伏诛奂弟女为长沙王晃妃世祖

诏曰奂自陷逆节长沙王妃男女并长且奂又出继

前代或当有准可特不离绝

张冲传冲字思约吴郡吴人父柬通直郎冲出继从

伯侍中景后永明八年监青冀二州刺史事冲父初

卒遗命曰祭我必以乡土所产无用牲物冲在镇四

时还吴园中取果菜流涕荐焉

王延之传延之父升之都官尚书延之出继伯父秀

才粲之延之家训方严不妄见子弟虽节岁问讯皆

先克日子伦之见儿子亦然

梁书阮孝绪传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也父彦之

宋太尉从事中郎孝绪七岁出后从伯引之引之母

周氏卒有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

以归引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临贺王正德传正德字公和临川靖惠王第三子也

少粗险不拘礼节初高祖未有男养之为子及高祖

践极便希储贰后立昭明太子封正德为西丰侯邑

五百户自此怨望恒怀不轨□睨宫扆觊幸灾变普

通六年逃奔于魏有司奏削封爵七年又自魏逃归

高祖不之过也复封其爵中大通四年为信武将军

封临贺郡王邑二千户又加左卫将军而凶暴日甚

招聚亡命侯景知其有奸心乃密遗正德书正德览

书大喜曰侯景意暗与我同此天赞也遂许之及景

至江正德潜运空舫诈称迎荻以济景焉朝廷未知

其谋犹遣正德守朱雀舫景至正德乃引军与景俱

进景推正德为天子改元为正平元年景为丞相台

城没复太清之号降正德为大司马正德有怨言景

闻之虑其为变矫诏杀之

魏书南安王祯传祯子英英子熙以元乂隔绝二宫

起兵赴难为乂斩于邺街熙异母弟义兴出后叔父

并洛肃宗初除员外散骑侍郎及熙之遇害也义兴

以别后故得不坐

城阳王长寿传长寿长子多侯早卒次子鸾字宣明

始继叔章武敬王及兄卒还袭父爵身长八尺腰带

十围以武艺着称

河间王若传若字叔儒年十六未封而薨追封河间

谥曰孝诏京兆康王子太安为后太安于若为从弟

非相后之义废之以齐郡王子琛继

陆俟传俟子丽丽子定国定国子昕之尚显祖女常

山公主无子以昕之从兄希道第四子彰为后彰字

明远本名士沈年十六出后事公主尽礼丞相高阳

王雍尝言曰常山妺虽无男以子彰为儿乃过自生

高崇传崇字积善父潜显祖初归国赐爵开阳男居

辽东诏以沮渠牧犍女赐潜为妻封武威公主拜驸

马都尉加宁远将军卒舅氏坐事诛公主痛本生绝

嗣遂以崇继牧犍后改姓沮渠景明中启复本姓袭

胡叟传叟元妻敦煌宋氏先亡无子后庶养者亦皆

早夭竟以绝后叟死无有家人营主凶事胡始昌迎

而殡之于家葬于墓次即令一弟继之袭其爵始复

男虎威将军叟与始昌虽宗室而性气殊诡不相好

附于其存也往来乃简及亡而收恤至厚议者以为

非必敦哀疏宗或缘求利品秩也

于忠传忠自知必死表曰先帝录臣父子一介之诚

昭臣家世奉公之节故申之以婚姻重之以爵禄至

乃位亚三秩班九命自大明利见之始百官总己

之初臣复得猥摄禁戎缉宁内外斯诚社稷之灵兆

民之福臣何力之有焉但陛下以叡明御皇太后

以圣善临朝衽席不遗簪履弗弃复乃宠穷出内荣

遍宫闺外牧两河入参百揆顾服知妖省躬识戾而

臣将慎靡方致兹□疚自去秋苦痢缠绵迄今药石

备尝日增无损又今年已来力候转恶微喘绪息振

复良难鸿慈未酬伏枕涕咽臣薄福无男遗体莫嗣

贪及余生谨陈宿抱臣先养亡第四弟第二子司徒

掾永超为子犹子之念实切于心乞立为嗣传此山

河灵太后令曰于忠表如此既诚勋宜录又无子可

矜临危所祈不容致夺可特听如请以彰殊效

北齐书袁聿修传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魏中书

令□之子也出后叔父跃七岁遭丧居处礼度有若

成人九岁州辟主簿性深沈有鉴识清净寡欲与物

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知赏

周书豆卢宁传宁字永安封楚国公初宁未有子养

弟永恩子绩及生子赞亲属皆请赞为嗣宁曰兄弟

之子犹子也吾何择焉遂以绩为世子世以此称之

及宁薨绩袭爵

柳庆传庆出后第四叔及遭父忧议者不许为服重

庆泣而言曰礼者盖缘人情若于出后之家更有苴

斩之服可夺此从彼今四叔薨背已久情事不追岂

容夺礼乖违天性时论不能抑遂以苫□终丧既葬

乃与诸兄负土成坟

邵惠公颢传翼字干宜武成初封西阳郡公早薨谥

曰昭无子以杞国公亮子温为嗣后坐亮反诛国除

出继部纪事二

隋书刘子翊传子翊为侍御史时永宁令李公孝四

岁丧母九岁外继其后父更别娶后妻至是而亡河

间刘炫以无抚育之恩议不解任子翊驳之曰传云

继母如母与母同也当以配父之尊居母之位齐杖

之制皆如亲母又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者自

以本生非殊亲之与继也父虽自处傍尊之地于子

之情犹须隆其本重是以令云为人后者为其父母

并解官申其心丧父卒母嫁为父后者虽不服亦申

心丧其继母嫁不解官此专据嫁者生文耳将知继

母在父之室则制同亲母若谓非有抚育之恩同之

行路何服之有乎服既有之心丧焉可独异三省令

旨其义甚明今言令许不解何其甚谬且后人者为

其父母□未有变隔以亲继亲继既等故知心丧不

殊服问云母出则为继母之党服岂不以出母族绝

推而远之继母配父引而亲之乎子思曰为伋也妻

是为白也母不为伋也妻是不为白也母定知服以

名重情因父亲所以圣人敦之以孝慈弘之以名义

是使子以名服同之亲母继以义报等之己生如谓

继母之来在子出之后制有浅深者考之经传未见

其文譬出后之人所后者初亡后之者始至此复可

以无抚育之恩而不服重乎昔长沙人王毖汉未为

上计诣京师既而吴魏隔绝毖于内国更娶生子昌

毖死后为东平相始知吴之母亡便情系居重不摄

职事于时议者不以为非然则继母之与前母于情

无别若要以抚育始生服制王昌复何足云乎又晋

镇南将军羊祜无子取弟子伊为子祜薨伊不服重

祜妻表闻伊辞曰伯生存养己伊不敢违然无父命

故还本生尚书彭礼议子之出养必由父命无命而

出是为叛子于是下诏从之然则心服之制不得缘

恩而生也论云礼者称情而立文仗义而设教还以

此义谕彼之情称情者称如母之情仗义者仗为子

之义名义分定然后能尊父顺名崇礼笃敬苟以母

养之恩始成母子则恩由彼至服自己来则慈母如

母何得待父命又云继母慈母本实路人临己养己

同之骨血若如斯言子不由父纵有恩育得如母乎

其慈继虽在三年之下而居齐期之上礼有伦例服

以称情继母本以名服岂藉恩之厚薄也至于兄弟

之子犹子也私昵之心实殊礼服之制无二彼言以

轻如重自以不同此谓如重之辞即同重法若使轻

重不等何得为如律云准枉法者但准其罪以枉法

论者即同真法律以弊刑礼以设教准者准拟之名

以者即真之称如以二字义用不殊礼律两文所防

是一将此明彼足见其义取譬伐柯何远之有又论

云取子为后者将以供承祧庙奉养己身不得使宗

子归其故宅以子道事本父之后妻也然本父后妻

因父而得母称若如来旨本父亦可无心丧乎何直

父之后妻论又云礼言旧君其尊岂复君乎已去其

位非复纯臣须言旧以殊之别有所重非复纯孝故

言其已见之目以其父之文是名异也此又非通论

何以言之其旧训殊所用亦别旧者易新之称其者

因彼之辞安得以相类哉至如礼云其父析薪其子

不克负荷传云卫虽小其君在焉若其父而有异其

君复有异乎斯不然矣斯不然矣今炫敢违礼乖令

侮圣干法使出后之子无情于本生名义之分有亏

于风俗徇饰非于明世强媒□于礼经虽欲扬己露

才不觉言之伤理事奏竟从子翊之议

郑译传译字正义父道邕魏司空译颇有学识兼知

锺律善骑射译从祖开府文宽尚魏平阳公主则周

太祖元后之妹也主无子太祖令译后之由是译少

为太祖所亲文宽后诞二子译复归本生

房彦谦传彦谦字孝冲年十五出后叔父子贞事所

继母有逾本生子贞哀之抚养甚厚后丁所继母忧

勺饮不入口者五日

薛道衡传道衡以忆高颎帝令自尽妻子徙且末有

子五人收最知名出继族父孺孺与道衡偏相友爱

收初生即与孺为后养于孺宅至于成长殆不识本

唐书薛收传收字伯褒蒲州汾阴人隋内史侍郎道

衡子也出继从父孺年十二能属文以父不得死于

隋不肯仕郡举秀才不应

按隋书唐书所

载互异故并列之

崔植传植字公修佑甫弟庐江令婴甫子也佑甫病

谓妻曰吾殁当以庐江次子主吾祀及卒护丧者以

闻帝恻然召植使即丧次终服补弘文生

戴胄传冑无子以兄子至德为后至德干封中累迁

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阅十数年父子继为宰相

世诧其荣

辽史耶律隆运传隆运本姓韩名德让西南面招讨

使匡嗣之子也赐姓名薨无子清宁三年以魏王贴

不子耶鲁为嗣天祚立以皇子教卢斡继之

宋史李昉传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父超晋工部郎

中集贤殿直学士从大父右资善大夫超无子以昉

为后初超未有子昉母谢方娠指腹谓叔母张曰生

男当与叔母为子故昉出继于超昉再相因表其事

求赠所生父母官诏赠其祖温太子太傅祖母权氏

莒国太夫人超太子太师谢氏郑国太夫人

蔡齐传齐无子以从子延庆为后既殁有遗腹子曰

延嗣延庆字仲远既为伯父齐后齐晚得子乃归其

宗籍家所有付之无一毫自予莱人义焉

宇文绍节传绍节字挺臣祖虚中签书枢密院事父

师援显谟阁待制父子皆以使北死无子孝宗愍之

命其族子绍节为之后

马廷鸾传廷鸾字翔仲本灼之子继灼兄光后甘贫

力学既冠里人聘为童子师遇有酒食馔则念母藜

藿不给为之食不下咽

曹觐传觐字仲宾曹修礼子也叔修古卒无子天章

阁待制杜祀为言于朝授觐建州司户参军为修古

司马梦求传梦求叙州人温国公光之后也母程归

及门夫死誓不他适旌其母曰节妇梦求其族子取

以为后

吕祖俭传祖俭除籍田令中丞何淡所生父继室周

氏死淡欲服伯母服下太常百官杂议祖俭贻书宰

相曰礼曰为伋也妻者是为白也母今周氏非中丞

父之妻乎将不谓之母而谓之何中丞为风宪首而

以不孝令百僚何观焉

濮安懿王允让传允让字益之嘉佑四年薨年六十

五赠太尉中书令追封濮王谥安懿仁宗在位久无

子乃以王第十三子宗实为皇子仁宗崩皇子即位

是为英宗治平元年宰相韩琦等奏请下有司议濮

安懿王及谯国夫人王氏襄国夫人韩氏仙游县君

任氏合行典礼诏须大祥后议之二年乃诏礼官与

待制以上议翰林学士王珪等奏曰谨按仪礼丧服

为人后者传曰何以三年也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

为所后者之祖父母妻妻之父母昆弟昆弟之子若

子谓皆如亲子也又为人后者为其父母传曰何以

期不二斩持重于大宗降其小宗也为人后者为其

昆弟传曰何以大功为人后者降其昆弟也先王制

礼尊无二上若恭爱之心分于彼则不得专于此故

也是以秦汉以来帝王有自旁支入承大统者或推

尊其父母以为帝后皆见非当时取议后世臣等不

敢引以为圣朝法况前代入继者多宫车晏驾之后

援立之策或出臣下非如仁宗皇帝年龄未衰深惟

宗庙之重祗承天地之意于宗室众多之中简推圣

明授以大业陛下亲为先帝之子然后继体承祧光

有天下濮安懿王虽于陛下有天性之亲顾复之恩

然陛下所以负扆端冕富有四海子子孙孙万世相

承皆先帝德也臣等窃以为濮王宜准先朝封赠期

亲尊属故事尊以高官大国谯国襄国仙游并封太

夫人考之古今为宜称于是中书奏王珪等所议未

见详定濮王当称何亲名与不名珪等议濮安于仁

宗为兄于皇帝宜称皇伯而不名如楚王泾王故事

中书又奏礼与令及五服年月敕出继之子于所继

所生皆称父母又汉宣帝光武皆称父为皇考今珪

等议称濮王为皇伯于典礼未有明据请下尚书省

集三省御史台议奏方议而皇太后手诏诘责执政

于是诏曰如闻集议不一权宜罢议令有司博求典

故以闻礼官范镇等又奏汉之称皇考称帝称皇立

寝庙序昭穆皆非陛下圣明之所法宜如前议为便

自是御史吕诲等弹奏欧阳修首建邪议韩琦曾公

亮赵□附会不正之罪固请如王珪等议既而内出

皇太后手诏曰吾闻群臣议请皇帝封崇濮安懿王

至今未见施行吾载阅前史乃知自有故事濮安懿

王谯国夫人王氏襄国夫人韩氏仙游县君任氏可

令皇帝称亲濮安懿王称皇王氏韩氏任氏并称后

事方施行而英宗即日手诏曰称亲之礼谨遵慈训

追崇之典岂易克当且欲以茔为园即园立庙俾王

子孙主奉祠事翌日诲等以所论列弹奏不见听用

缴纳御史□诰家居待罪诲等所列大抵以为前诏

称权罢集议后诏又称且欲以茔为园即追崇之意

未已英宗命合门以诰还之诲等力辞台职诲等既

出而濮议亦寝至神宗元丰二年诏以濮安懿王三

夫人可并称王夫人云

允让二十八子宗佑克己自约萧然若寒士好读书

尤喜学易嘉佑中从父允初未立嗣咸推其贤诏以

宗佑为后泣曰臣不幸幼失怙恃将终身悲慕忍为

人后乎敢以死请仁宗怜而从之

范镇传镇迁翰林学士中书议追尊濮王两制台谏

与之异诏礼官检详典礼镇判太常寺率其属言汉

宣帝于昭帝为孙光武于平帝为祖其父容可称皇

考议者犹非之谓其以小宗合大宗之统也今陛下

既以仁宗为考又加于濮王则其失非特汉二帝比

凡称帝若考若寝庙皆非是

司马光传英宗立光料必有追隆本生事即奏言汉

宣帝为孝昭后终不追尊卫太子史皇孙光武上继

元帝亦不追尊巨鹿南顿君此万世法也后诏两制

集议濮王典礼学士王珪等相视莫敢先光独奋笔

书曰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顾私亲王宜准封赠期

亲尊属故事称为皇伯高官大国极其尊荣议成珪

即命吏以其手□为按既上与大臣意殊御史六人

争之力皆斥去光乞留之不可遂请与俱贬

欧阳修传英宗以疾未亲政皇太后垂帘左右交构

几成嫌隙韩琦奏事太后泣语之故琦以帝疾为解

太后意不释修进曰太后事仁宗数十年仁德着于

天下昔温成之宠太后处之裕如今母子之间反不

能容邪太后意稍和修复曰仁宗在位久德泽在人

故一日晏驾天下奉戴嗣君无一人敢异同者今太

后一妇人臣等五六书生耳非仁宗遗意天下谁肯

听从太后默然久之而罢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

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

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帝将追崇濮王

命有司议皆谓当称皇伯改封大国修引丧服记以

为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服降三年为期而不没父母

之名以见服可降而名不可没也若本生之亲改称

皇伯历考前世皆无典据进封大国则又礼无加爵

之道故中书之议不与众同太后出手书许帝称亲

尊王为皇王夫人为后帝不敢当于是御史吕诲等

诋修主此议争论不已皆被逐惟蒋之奇之说合修

意修荐为御史

何淡传淡字自然进御史中丞淡有本生继母丧乞

有司定所服礼寺言当解官淡引不逮事之文乞下

给谏议之太学生乔朱有成等移书于淡谓足下

自长台谏此纲常之所系也四十余年以所生继母

事之及其终也反以为生不逮而不持心丧可乎奉

常礼所由出顾以台谏给舍议之识者有以窥之矣

澹乃去

高宗吴皇后传后开封人被选入宫与张氏并为婉

仪寻诏立为皇后初伯琮以宗子召入宫命张氏育

之后时为才人亦请得育一子于是得伯玖更名璩

中外议颇籍籍张氏卒并育于后后视之无间伯琮

性恭俭喜读书帝与后皆爱之封普安郡王后常语

帝曰普安其天日之表也帝与决立为皇子

癸辛杂识止安陈公振字震亨居吴门无子有同姓

昌世者为人端□每加敬爱因延之家塾常从容与

言命继之事且托之访历久未有所启问之以难其

人为对则曰得如子者乃佳昌世皇恐不敢当又久

之问如初昌世谢未敢轻有所进乃曰如此则无出

于子矣昌世固辞不敢强之再三乃勉承命后因语

及曩尝梦谒家庙觉有拜于后者顾视则昌世也此

意遂决昌世以其泽入仕尝倅三衢摄郡于公帑纤

毫无所取穆陵闻之擢为郎淳佑间也

齐东野语何自然本何佾德显之子其母姚氏死即

出继何修德扬后佾再娶周氏及自然为中司日周

氏死自然以不逮事申审合解官申心丧下礼官议

以为母无亲继之别朝廷不以为然复下给舍台谏

议太学生朱九成等各上台谏书论其当去集议既

上虽以为礼有可疑义当从厚合听解官然竟以礼

律不载无所折衷自然去后数日书库官方庭坚于

隋书刘子翊传永宁令李公孝四岁丧母九岁外继

其后父更别娶后母至是而亡河间刘炫以无抚育

之恩议不解任子翊时为侍御史驳之曰传云继母

如母与母同也又曰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期按期者

自以本生非殊亲之与继也又曰亲继既等心丧不

殊又曰如谓继母之来在子出之后制有浅深则出

后之人所后者初亡后之者始至此复可以无抚育

之恩而不服重乎又曰苟以母养之恩始成母子则

恩由彼至服自己来则慈母如母何待父命又曰继

母本以名服岂藉恩之厚薄也又曰炫敢违礼乖令

侮圣干法使出后之子无情于本生名义之分有污

于风俗事奏竟从子翊之议礼官具白于庙堂议乃

定乃知读书不多不足以断疑也

昌化章氏昆弟二人皆未有子其兄先抱育族人一

子未几其妻得翃其弟言兄既有子盍以所抱子与

我兄告其妻妻犹在蓐曰不然未有子而抱之甫得

子而弃之人其谓我何且新生那可保也弟请不已

嫂曰不得已宁以吾新生与之弟初不敢当嫂卒与

之已而二子皆成立长曰翃字景韩季曰诩字景虞

翃之子樵槱诩之孙铸鉴皆相继登第遂为名族孝

友睦□之报如此妇人有识尤可尚也

闻见前录司马温公以康节之故遇其孤伯温甚厚

公无子以族人之子康为嗣康字公休其贤似公识

者谓天故生之也公休与伯温交游益厚公薨公休

免丧元佑间方欲大用亦不幸特赠谏议大夫公休

有子植方数岁公休素以属伯温至范纯夫内翰辈

皆曰将以成温公之后者非伯温不可朝廷知之伯

温自长子县尉移西京国子监教授俾植得以卒业

因经纪司马氏之家植字子立既长其贤如公休天

下谓真温公门户中人也亦早死无子温公之世遂

金史移剌履传履父聿鲁早亡聿之族兄兴平军

节度使德元无子以履为后方五岁晚卧庑下见微

云往来天际忽谓乳母曰此所谓卧看青天行白云

者耶德元闻之惊曰是子当以文学名世及长德元

生子震德元殁尽推家赀与之

卫绍王传卫绍王六子大定二十六年赐名猛安曰

琚按出曰瑄按辰曰璪泰和七年诏按辰出继郑王

永蹈后诏曰朕追惟郑邸误蹈非彝□窆原野多历

岁年怛然轸怀有不能已乃诏追复王爵备礼改葬

今稽式古典命汝为郑王后守其祭祀

元史魏初传初从祖璠无子以初为后初好读书尤

长于春秋为文简而有法比冠有声中统元年始立

中书省辟为掾史兼掌书记未几以祖母老辞归隐

居教授会诏左丞许衡学士窦默及京师诸儒各陈

经史所载前代帝王嘉言善政选进读之士有司以

初应诏帝雅重璠名方之古直询知初为璠子叹奖

久之即授国史院编修官

辍耕录俞俊娶也先普化次兄丑驴女博颜帖木儿

无他兄弟因利也先之财愿继其后竟不恤亲父小

宗之祀为重博颜帖木儿将赴乡试谓人曰若忝一

荐有司以礼敦遣先就北宅上马赴府公宴毕却归

新宅下马北宅丑驴所居新宅也先普化所居人戏

之曰昔人有二天今子有二父何其幸欤博颜帖木

儿赧甚

明外史晋恭王棡传端王知烊薨无子再从子简王

新嗣靖王庶子新化王表槏荣泽王表□皆怀王

弟端王诸父也表槏前死谥恭裕子知嗣为新化

王亦前死谥端和二子新新□端王请新嗣新

化王未封而端王薨表□谋摄府事端王妃王氏曰

王无后次及新化王新化王父子卒有孙新在即

召入府拜几筵为丧主表□忿曰我尊行顾不得王

上疏言新端和王长子不得为人后新宜嗣新

化王新□宜嗣晋王礼部议新宜嗣追封祖表槏

为安王父知爝为康王

兴献皇帝佑杬传佑杬宪宗第三子正德十四年薨

谥曰献王薨二年而武宗崩召世子入嗣是为世宗

礼臣毛澄等援汉定陶宋濮王故事考孝宗改称佑

杬为皇叔父兴献大王王妃蒋为皇叔母帝命集议

未决进士张璁上书请帝兴献王帝大悦会王妃至

自安陆止通州不入帝恚甚启张太后欲避天子位

奉王妃归藩群臣惶惧太后命进王为兴献帝妃为

兴国后璁更为大礼或问以进而主事霍韬桂萼给

事中熊浃议与璁合帝益心动谕辅臣杨廷和蒋冕

毛纪帝后加称皇廷和等不奉诏合廷臣争之未决

嘉靖元年禁中火廷和及给事中邓继曾朱鸣阳引

五行五事为废礼之证乃辍称皇议加称本生父兴

献帝设安陆祠署视祖陵用太常卿汪举议祭用十

二笾豆乐用八佾帝心终不慊璁益引都御史席书

吏部郎方献夫及黄绾黄宗明疏为助三年三月加

称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兴国太后为本生母

章圣皇太后建庙于奉先殿侧以席书为礼部尚书

专其事建室奉天殿西曰观德殿祭如太庙召璁萼

献夫为翰林学士修撰吕楠邹守益少卿胡侍御史

段续陈相皆以劾书等得罪璁益言考孝宗称献皇

帝本生父之妄七月谕去献皇帝本生号九月诏伯

孝宗兄武宗称献皇帝曰皇考璁萼等骤贵干进险

谲者争以言礼希上意百户随金录事钱子勋言献

皇帝宜迁葬天寿山帝谓不宜泄王气乃止尊陵名

曰显陵黄屋监卫如七陵光禄署丞何渊请立世室

太庙七年命璁等集明伦大典复追论廷和等罪加

上尊谥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亲制显陵碑封

松林山为纯德山从祀方泽次五镇以安陆州为承

天府十七年四月通州同知丰坊请加尊皇考庙号

称宗以配上帝是月加上尊谥知天守道洪德渊仁

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祔太庙其年

十二月太后崩上尊谥曰慈孝贞顺仁敬诚一安天

诞圣献皇后初杨廷和等议以益王次子崇仁王厚

炫为兴王奉献王祀帝不允封除初献帝有长子厚

熙生五日而卒嘉靖四年赠岳王谥怀

毛澄传澄字宪清昆山人武宗崩澄偕大学士梁储

寿宁侯张鹤龄驸马崔元太监韦霦等迎兴献王长

子厚熜于安陆既至将谒见有议用天子礼者澄曰

今即如此后何以加岂他日劝进辞让之礼当遂废

乎世宗践阼甫六日有旨议献王主祀及尊称澄大

会文武群臣上议曰考汉成帝立定陶王为皇太子

立楚孝王孙景为定陶王奉共王祀共王者皇太子

本生父时大司空师丹以为恩义备至今陛下入承

大统宜如定陶王故事以益王第二子崇仁王厚炫

继兴王后袭封兴王主祀事又考宋濮安懿王之子

入继仁宗后是为英宗司马光谓濮王宜尊以高官

大爵称皇伯而不名范镇亦言陛下既考仁宗若复

以濮王为考于义未当乃立濮王园庙以宗朴为濮

国公奉濮王祀程颐之言曰为人后者谓所后为父

母而谓所生为伯叔父母此生人之大伦也然所生

之义至尊至大宜别立殊称曰皇伯叔父某国大王

则正统既明而所生亦尊崇极矣今兴献王于孝宗

为弟于陛下为本生父与濮安懿王事正相等陛下

宜称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

妃为皇叔母兴献王妃凡祭告兴献王及上笺于妃

俱自称侄皇帝某则正统私亲恩礼兼尽可以为万

世法议上帝愠曰父母可更易若是耶五月四日旨

下再议澄复会廷臣上议曰礼为人后者为之子自

天子至庶人一也兴献王子惟陛下一人既入继大

统奉祀宗庙是以臣等前议欲令崇仁王厚炫主兴

献王祀至于称号陛下宜称为皇叔父兴献大王自

称侄皇帝名实以宋程颐之说为可据也本朝之制

皇帝于宗藩尊行止称伯父叔父自称皇帝而不名

今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大王又自称名尊崇之典已

至臣等不敢复有所议因录程颐代彭思永议濮王

礼疏进览帝不从其月二十四日命博考前代典礼

再议以闻澄乃复会廷臣上议曰臣等会议者再请

改称兴献王为叔父者明大统之尊无二也然加皇

字于叔父之上则凡为陛下伯叔诸父皆莫能与之

齐矣加大字于王之上则天下诸王皆莫得而□之

矣兴献王称号既定则王妃称号亦随之天下王妃

亦无以同其尊矣况陛下养以天下所以乐其心不

违其志岂一家一国之养可同日语哉此孔子所谓

事之以礼者其他推尊之说称亲之议似为非礼推

尊之非莫详于魏明帝之诏称亲之非莫详于宋程

颐之议至当之礼要不出于此并录上魏明帝诏书

当是时帝既锐欲推崇所生而进士张璁复抗疏极

言礼官之谬帝益心动持澄等疏久不下至八月朔

再命集议澄等乃复上议曰先王制礼本乎人情武

宗既无子嗣又鲜兄弟援立陛下于宪庙诸孙之中

是武宗以陛下为同胞之弟考孝宗母慈寿无可疑

矣可复顾私亲哉疏入帝不怿复留中会给事中邢

寰请议宪庙王妃邵氏徽号澄上言王妃诞生献王

实陛下所自出但既承大统则宜考孝宗而母慈寿

太后矣孝宗于宪庙皇妃宜称皇太妃则在陛下宜

称皇太太妃如此则彝伦既正恩义亦笃疏入报闻

其月帝以母妃将至下礼官议其仪澄等请由崇文

门入东安门帝不可乃议由正阳左门入大明东门

帝又不可澄等执议如初帝乃自定其仪悉由中门

入时尊崇礼犹未定张璁复进大礼或问帝益向之

至九月末乃下澄等前疏复令博采舆论以闻澄等

知势不可已谋于内阁加称兴王为帝妃为后而以

皇太后懿旨行之乃上疏曰陛下孝心纯笃亲洒宸

翰谕以至情天地百神实所共鉴但臣等一得之愚

已尽于前议兹欲仰慰圣心使宜于今而不戾乎情

合乎古而无悖乎义则有密勿股肱在非臣等有司

所敢擅也帝迫于众议乃以十月二日谕廷臣以慈

寿皇太后旨加兴王号曰兴献帝妃曰兴国太后皇

妃邵氏亦尊为皇太后既诏告天下加恩百僚矣十

二月十日复传谕加称皇帝内阁杨廷和等既封还

御批帝犹不允于是澄等抗疏力争又偕九卿乔宇

等合谏帝意未回澄犹执奏不已明年嘉靖元年正

月清宁宫后三小宫灾澄复以为言会朝臣亦多谏

者事迄获止澄端亮有学行论事侃侃不挠帝欲推

崇所生尝遣中官谕意至长跪稽首澄骇愕急扶之

起其人曰上意也上言人孰无父母奈何使我不获

伸必祈公易议因出囊金畀澄澄奋然曰老臣悖耄

不能隳典礼独有一去不与议已耳抗疏引疾至五

六上帝辄慰留不允二年四月疾甚复力请乃许之

舟至兴济而卒

张璁传璁字秉用永嘉人举于乡七会试不第正德

十六年登第世宗初践祚议追崇所生父兴献王廷

臣持之议三上三却璁测知帝意以是年七月朔上

疏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

下养陛下嗣登大宝即议追尊圣考以正其号奉迎

圣母以致其养诚大孝也廷议执汉定陶宋濮王故

事谓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顾私亲夫天下岂有无

父母之国哉记曰礼非天降非地出人情而已汉哀

帝宋英宗固定陶濮王子然成帝仁宗皆预立为嗣

养之宫中其为人后之义甚明故师丹司马光之论

行于彼一时则可今武宗无嗣大臣遵祖训以陛下

伦序当立而迎立之遗诏直曰兴献王长子未尝着

为人后之义则陛下之兴实所以承祖宗之统与预

立为嗣养之宫中者较然不同议者谓孝庙德泽在

人不可无后假令圣考尚存嗣位今日恐弟亦无后

兄之义且迎养圣母以母之亲也称皇叔母则当以

君臣礼见恐子无臣母之义礼长子不得为人后圣

考止生陛下一人利天下而为人后恐子无自绝其

父母之义故在陛下谓入继祖后而得不废其尊亲

则可谓为人后以自绝其亲则不可夫统与嗣不同

非必父死子立也汉文承惠帝后则以弟继宣帝承

昭帝后则以兄孙继若必夺此父子之亲建彼父子

之号然后谓之继统则古有称高伯祖皇伯考者皆

不得谓之统乎臣窃谓今日之礼宜别立圣考庙于

京师使得隆尊亲之孝且使母以子贵尊与父同则

圣考不失其为父圣母不失其为母矣帝方扼廷议

得璁疏大喜曰此论出吾父子获全矣亟下廷臣议

廷臣大怪駴交起击之礼官毛澄等执如初会献王

妃至通州闻尊称礼未定止不肯入帝闻而泣欲避

位归藩璁知之益自喜乃着大礼或问上之且曰非

天子不议礼愿奋独断揭父子大伦明告中外以皇

叔父皇叔母不正之名决不可称然后大伦正而大

礼定其意盖不欲礼官议也朝士益恶之其冬兴王

加称兴献帝璁亦除南京刑部主事以去追崇议且

寝至嘉靖三年正月帝得桂萼疏心动复下廷议汪

俊代毛澄为礼部执如澄璁复上疏曰陛下遵兄终

弟及之训论序当立礼官不思陛下实入继大统之

君而强比与为人后之例绝献帝天性之恩蔑武宗

相传之统致陛下父子伯侄兄弟名实俱紊宁负天

子不敢忤权臣此何心也伏睹圣谕云兴献王独生

朕一人既不得承绪又不得徽称罔极之恩何由得

报执政窥测上心有见于推尊之重故今日争一帝

字明日争一皇字而陛下之心亦日以不帝不皇为

歉既而加称为帝谓陛下心既慰矣故留一皇字以

觇陛下将来未尽之心遂敢称孝宗为皇考称兴献

帝为本生父父子之名既更推崇之义安在乃遽诏

告天下乘陛下不觉陷以不孝礼曰君子不夺人之

亲疏不可夺亲也陛下尊为万乘父子之亲不可得

而夺之又可容人之夺之乎故今日之礼不在皇与

不皇惟在考与不考若徒争一皇字则执政必姑以

是塞今日之议陛下亦姑以是满今日之心臣恐天

下知礼者必将非笑无已也与桂萼第二疏同上帝

益大喜立召两人赴京命未逮两人及黄崇明黄绾

复合疏力争及献帝改称本生皇考阁臣以尊称既

定请停召命帝不得已从之二人已在道复驰疏曰

礼官惧臣等面质故先为此术求遂其私若不亟去

本生之称天下后世终以陛下为孝宗之子堕礼官

欺蔽中矣帝益心动复召二人比抵都众汹汹欲扑

杀之萼惧不敢出璁阅数日始朝给事御史张翀郑

本公等连章力攻帝益不悦特授二人翰林学士二

人力辞且请面折廷臣之非给事御史李学曾吉棠

等言璁萼曲学阿世圣世所必诛以传奉为学士累

圣德不少御史段续陈相又特疏论并及席书帝责

学曾等对状下续相诏狱刑部尚书赵鉴亦请置璁

萼于理语人曰得俞旨便捶杀之帝责以朋奸亦令

对状璁萼乃复列欺罔十三事力折廷臣及廷臣伏

阙哭争尽系诏狱予杖由是衣冠丧气璁等势大张

其年八月卒用其议以定

殷士儋传士儋字正甫拜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世

宗定宗藩条例亲王无后以兄弟及兄弟之子嗣不

得以旁支继嘉靖末肃怀王薨无子其大母定王妃

请以辅国将军缙嗣礼部议缙实怀王从叔不

可承祧诏许以将军摄府事及帝即位定王妃复请

前尚书高仪执不可得旨如先帝令缙乃重赂中

官属宗人为奏祈必得士儋持之甚力帝以肃藩越

在远塞不王无以镇之遂许缙嗣士儋又疏争且

曰肃府自甘州徙兰州实内地即云边郡宜别选郡

王贤者理府事帝意坚不可夺士儋乃请封为郡王

诸宗如缙者率以此令从事帝终不许

王焘传焘字浚仲昆山人少孤贫九岁为人后族人

有谋其产者焘举以让之独迎养嗣祖母及母惟谨

郑濂传郑文厚生钦铢文融无子以钦嗣钦尝刺血

疗本生父文厚疾

秦文传文引疾归惟日督教子姓弟礼礼子鸣雷出

后伯父文嘉靖二十二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终南

京礼部尚书

丁士美传士美同时馆阁着声者诸大绶字端甫授

修撰三年秩满当受封故事为人后者封不及本生

父母大绶出后叔父疏请以己恩命貤封所生自是

永制后居本生父母丧衰绖蔬水三年

出继部杂录

家语孔子与门人习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焉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列延谓射之者曰

奔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得入其余皆

入盖去者半

读书杂钞公叔木有同母异父之昆弟死问于子游

子游曰其大功乎狄仪有同母异父之昆弟死问于

子夏子夏曰我未之前闻也鲁人则为之齐衰愚谓

妇人无再适虽见于礼者有继父之文而子夏所谓

我未之前闻鲁人则为之齐衰是卫人未有此事而

鲁人有之

容斋五笔唐世赠典唯一品乃及祖余官只赠父耳

而长庆中流泽颇异白乐天制集有户部尚书杨于

陵回赠其祖为吏部郎中祖母崔氏为郡夫人马总

准制赠亡父亦请回其祖及祖母散骑常侍张惟素

亦然非常制也是时崔植为相亦有陈情表云亡父

婴甫是臣本生亡伯佑甫臣今承后嗣袭虽移孝心

则在自去年以来累有庆泽凡在朝列再蒙追荣或

有陈乞皆许回授臣猥当宠擢而显扬之命独未及

于先人今请以在身官秩并前后合叙勋封特乞回

充追赠则知其时一切之制如此伯兄文惠执政乞

以己合转官回赠高祖既已得旨而为后省封还固

近无此比且失于考引唐时故事也

齐东野语胡致堂寅字明仲谪新州尝着读史管见

数千万言及论汉宣帝立皇考庙曰既为伯父母叔

父母之后而父母亡则当降所生父母而伯父母叔

父母之称昭昭然矣称谓既如此则三年之丧宜降

其服期又昭昭然矣称谓既如此服丧又如此则情

之主乎内者隆所当隆杀所当杀不敢交夺于幽隐

之中又昭昭然矣其论哀帝议立定陶王后曰故为

人后者不顾私亲安而行之犹天性也当是时而责

为人后者绝私亲之顾彼反得以旁缘不孝之似而

责之顾私亲者至以孝自居不顾者反陷于罪辟云

云其论晋出帝追封敬儒为宋王曰服而或加或降

者以恩屈于义也屈所生之恩以伸所厚之义则恩

轻而义重矣恩轻而义重则所生父母固可名之曰

伯父母叔父母矣为此论者皆是欲借此以自解然

持论太过所谓欲盖而益彰前辈盖尝评之故今详

着始末于此固非敢轻议先儒也若夫定陶立后敬

儒封王纷纷为是无定者皆父子私心不能自克互

相自欺以致此耳若昭陵立英宗为皇子诏曰濮安

懿王之子犹朕之子也思陵立寿皇为皇子诏曰艺

祖皇帝七世孙也明白洞达大哉王言后世安得而

拟议之哉

罗虞臣谱法或问谱法有进有黜曰他姓之子后吾

宗虽成派吾其犹黜诸吾宗之子为他姓后虽易世

吾其犹进诸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