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古今图书集成

明伦汇编官常典宗藩部之3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不必再给口粮听令从宜生理庶宗室有资生之路

而国家垂永久之图矣疏入上下其章礼部尚书高

仪言元佐所奏凿凿可行但事体重大臣等不敢擅

议请通行各王府将奏内事理虚心评议务求允当

条列以闻容臣等再会廷臣熟议上请宸断施行上

从之

隆庆四年立王府宗正命缙袭封肃王定王府军

校员役工食

按明大政纪四年夏四月以镇平王府镇国中尉睦

为周府宗正载堂赵府宙桢唐府载&#崇府各如

例从河南抚按官举也郑府及方城万安建德等官

宗室鲜少姑以其教授领之冬十月命肃府辅国将

军缙袭封为王仍支辅国将军禄礼部覆奏缙

以怀王从父例不得继袭此先帝独断皇上亲裁且

肃府初封甘州今徙兰州在内地不得称极边即选

择郡王贤者使理府事自足镇护不必变更条例上

不听竟封王盖太监陈洪入其贿为奥援部议不能

夺也

按明会典凡郡王厨校四年议准各郡王民校民厨

不分例前例后每位民校二十名每名征银十两民

厨二名每名征银八两其看坟民校有宫眷者准留

六名无宫眷者准留三名每名征银八两佥派送用

按续文献通考肃恭王贡錝子真淤弘治四年封世

子嘉靖五年卒谥安和次子弼桄初封镇国将军嘉

靖十一年改封世孙十七年嗣赠其父曰靖隆庆四

年十一月肃府辅国将军缙既理府事乃谋袭爵

入赂内官陈洪嗾延长王真&#代奏礼部尚书殷士

儋以例却之旨曰极边重地须用亲王镇之士儋复

奏言条例亲王绝非亲弟侄不得袭缙怀王从父

也而又驾为极边肃府昔封甘州诚为极边今徙兰

州则内地矣即云边郡但选郡王之贤者以理府事

自足扞卫何必更张以徇私请而挠公典乎不听

隆庆五年册封潞王定王亲升授官职例礼部请议

定宗藩事宜

按明大政纪五年正月册封皇四子翊镠为潞王三

月定王亲升授官职例时给事韩楫言王亲不任京

官会典虽有其文然已故及无子孙者不在禁例中

请&#吏部以后升除官员除王亲同祖亲支仪宾郡

县主未故者宜照例不任京职其不系同祖与夫人

以下之亲及系同祖而妃与仪宾郡县主已故者一

体升除京职其男为郡县乡君仪宾者亦如之疏下

吏部复请行各省抚按官查核擢用从之六月礼部

请议定宗藩事宜覆河南抚按栗永禄杨家相礼科

给事张国彦等奏也大略言历考前代未尝有宗室

而坐食县官者我圣祖独厚宗亲世授爵禄恩至渥

也然圣祖当天潢发源之始故奉以数郡而易供今

日当宗支极茂之时则竭天下之财而难给以天下

通论之国初亲郡王将军纔四十九位今则玉牒内

见存者共二万八千九百二十四位岁支禄粮八百

七千万石有奇郡县主君及仪宾不与焉是较之国

初数百倍矣天下岁贡京师者止四百万石而宗室

禄粮不啻倍之然特论平时耳万一遇水旱凶荒征

输无出将何以处之又特论目前耳将来传世万亿

生齿无算又何以处之今上下公私两受其困良以

恩施寡节而供输之策穷禁缚太严而资生之路绝

今日之势有不容不变通者且祖庙之制亲尽则祧

而袭封之典曾不少变是待祖宗者薄而待子孙者

厚恩礼不几于倒施乎今之论者动曰祖制不敢轻

议然观洪武初亲王禄米五万石不数年后以供给

难继减至万石其后待庆辽肃谷诸王俱岁给五百

石是高皇帝制禄已无定矣永乐间秦鲁唐府各五

千石辽韩伊府各二千石肃府仅七百庆府虽七百

五十石而郡王常于数内拨给是文皇帝颁禄已变

更矣为今日计国家财力无措则不得不限服制以

杀其禄给禄给既减则不得不听自便以开其生路

生路既开则不得不严法制以禁其为非盖审时酌

变为国家经久之图莫有过于此者伏望皇上谘求

长策容本部以先后诸臣条议通限各府议至之日

本部即请大集廷议恭候圣明独断以成一代章程

以定万世法守上报可

按明外史潞简王翊镠穆宗第四子神宗母弟隆庆

二年生生四岁而封万历六年之藩卫辉翊镠以帝

爱弟居邸久冠婚之费视帝加盈时海内殷富左右

以封殖导王王肆王庄&#畿内比之藩还县官遂以

内臣司之皇店皇庄之名自此益侈翊镠居藩多所

求请无不应者请赡田则以景邸原出予之多至四

万顷请食盐则先予淮继予长芦已乃予河东岁为

常其后福藩遂缘为故事国初亲王禄奉外稍给草

场牧地间以废壤河滩请者多不及千顷部臣得执

奏不尽从也景王载圳就藩时赐予概裁省楚地旷

多闲田诏悉予之景藩除潞得景故籍部臣无以难

也至福邸时版籍更定民力益绌尺寸皆夺之民间

海内骚然论者推原事始颇以翊镠为口实云

按明会典禄米本折秦王岁支禄米一万石米钞

中半兼支嘉靖四十四年奏辞本色一千石岁支九

千石本色四千石折色五千石

晋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嘉靖四十四年奏辞一

千石岁支米九千石

周王岁支本色禄米二万石袭封支一万二千石弘

治十六年支一万石隆庆二年奏辞一千石岁支九

千石

楚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隆庆二年奏辞一千石

岁支九千石

鲁王岁支禄米一万石米钞中半兼支隆庆二年奏

辞折色二千石岁支八千石本色五千石折色三千

蜀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嘉靖四十五年奏辞一

千石岁支九千石

代王岁支禄米六千石米钞中半兼支

肃王岁支禄米一千石本色七百石折色三百石隆

庆四年本府辅国将军承袭王爵仍支辅国将军禄

米岁八百石本色三分折色七分

辽王岁支禄米二千石国除

庆王岁支禄米一万石本色七千五百石折色二千

五百石嘉靖四十四年奏辞一千石岁支九千石本

色七千石折色二千石

宁王岁支禄米一万石米钞中半兼支国除

岷王岁支本色禄米一千五百石

韩王岁支禄米三千石本色二千石折色一千石

渖王岁支禄米一万石本色六千石折色四千石嘉

靖四十四年奏辞一千石岁支九千石本色五千五

百石折色三千五百石

唐王岁支本色禄米五千石嘉靖五年奏准本色粟

米三千石外再给粳米一千石其余折色共岁支六

千石本色四千石折色二千石

伊王岁支本色禄米二千石国除

赵王岁支禄米一万石米钞中半兼支弘治十六年

定拟本色八千石折色二千石隆庆三年奏辞本色

一千石岁支九千石本色七千石折色二千石

郑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隆庆元年加增四百石

岁支米一万零四百石

襄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

荆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嘉靖四十五年奏辞五

百石岁支九千五百石

淮王岁支禄米一万石米钞中半兼支

德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隆庆二年奏辞一千石

岁支九千石

秀王岁支禄米一万石国绝

崇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嘉靖四十四年奏辞五

百石岁支九千五百石

吉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嘉靖四十四年奏辞一

千石岁支米九千石

徽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国除

岐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国绝

益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嘉靖四十四年奏辞二

千石岁支八千石

衡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嘉靖四十四年奏辞二

千石岁支八千石

雍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国绝

寿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国绝

汝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国绝

泾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国绝

荣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嘉靖四十四年奏辞一

千石岁支九千石

景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国绝

靖江王岁支本色禄米一千石弘治十六年改本折

中半兼支

秦府郡王初封岁支禄米二千石本色五百石折色

一千五百石袭封一千石米钞中半兼支

晋周楚鲁蜀代辽渖唐伊赵郑襄荆德崇徽一十七

府郡王初封岁支禄米各二千石袭封各一千石俱

米钞中半兼支

肃庆宁韩淮五府郡王初封岁支禄米一千石米钞

中半兼支袭封同

吉益衡荣四府郡王岁支禄米一千石三分本色七

分折钞

岷府郡王初封岁支禄米五百石米钞中半兼支袭

封同

以上各郡王禄米嘉靖四十四年定不分初封袭

封俱岁支一千石三分本色七分折钞惟岷府仍

旧例各王府镇国辅国奉国将军镇国辅国奉国

中尉米钞本折中半兼支(

按此条通纪禄米本折备载历年更变之数因

隆庆间屡议宗藩事宜故为附录于此)

隆庆六年议准王府民校原系徭编雇役有奸徒冒

充者查革问遣

按明会典云云

神宗万历二年定诸王府赐祭迎接礼仪并宗庶仪

宾赡给禄米及宗藩差员勘合给缴之制

按明会典万历二年议准凡朝廷遣祭于各王府若

龙亭至本府于大门外降阶跪迎入庙迁主于傍宣

读毕复降阶叩谢又奏准各宗过期年远查其抄

结明白者准与请名照依宗庶事例岁给养赡米五

十石本折中半兼支若其年岁未远者照常准请名

封又题准仪宾及郡县主君或有不能偕老先后

短折者例给养赡食常禄三分之一减半支给又

议准凡宗藩勘合许各王府差来员役执批告领本

司验批给发即于封袋上填注发行月日及姓名期

限仍置立文簿登记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湖广每

季终江西广西四川每上下半年将发过公文号数

领赍日期人役姓名通行各布政司知会各布政司

亦照所议奉到勘合将紧要节略攒造文册报部其

年终奏缴仍旧

万历六年宗藩事例宗藩要例书成定诸王出合读

书仪

按明通纪六年十二月宗藩事例宗藩要例书成颁

示诸侯王先是肃皇帝时公族繁盛国用困竭以故

礼官所裁宗藩条例多刻意抑损甚或自相乖乱不

可训阁臣张居正张四维申时行等念诸侯王皆骨

肉至亲而至是不足以称天子亲亲至意乃略举事

例未妥者十一事上言请&#礼官集群臣议着为宪

令昭示诸侯王今大宗伯潘晟所定宗藩事例徐公

所定宗藩要例诸侯要例诸侯王既感泣益亲上而

厚薄亲疏有体又不至重困民财足称不刊矣

按明会典六年详定是日王出合先期一日内侍官

设坐于书堂内坐西面东设书案于座之左侧置书

于案设写字案于座之右侧置笔砚仿纸于案是日

早辅臣率领讲读侍书官于书堂门外稍南面北拱

立伺候王入书堂内坐定令旨说先生每来辅臣率

各官进入行四拜礼分班侍立内侍官举书案就案

左立讲读官以次进立于案前授书各十遍讫令旨

先生每吃酒饭内侍官答应各官出王暂入书堂南

间少憩辅臣再率各官入侍王写字讲书候王出坐

定令旨说先生每来辅臣同各官入照前分班侍立

内侍官举写字案于座前侍书官进至案前看写字

写毕内侍官撤写字案举讲书案于座前讲读官以

次进讲毕各官行一拜礼出仍于书堂外向北立王

进内各退辅臣看所写字圈注于旁以备劝益一次

日以后每日早王出书堂各官进见行一拜礼其授

书讲书看字&#如前仪辅臣止侍看三日三日后讲

读侍书官径自如仪授书讲书看写字辅臣不预至

写字毕每日轮一内侍官捧仿纸送内阁圈注一王

每日所读书大学一本书经一本授书务要字样真

正讲书直说大意务要通晓先一日进讲章三日一

温书就温讲写字先用影本以后写熟对帖自写一

各官酒饭止是初入书堂时令旨说一次以后不必

再说只于讲书罢令旨与先生每茶吃内侍官答应

岁率为常一每年假日圣节前后通九日千秋节九

日正旦初一日至二十日花朝一日清明一日端午

前后通三日七夕一日中秋一日重阳前后通三日

冬至前后通五日腊八一日除夕前五日每月朔望

各一日遇大风雨暂免遇大寒大暑该住歇时请旨

定夺一讲读侍书官俱于归极门南廊给与酒饭一

先期一日各该内外执事官俱赴书堂演礼又令春

讲定以二月初旬起至五月初旬暂止秋讲定以八

月初旬起至十月中暂止又题准辍讲之后内侍书

官照常启请寻温旧书及日写字送阁圈注讲读等

官遵先年事例半月恭诣书堂启请诵书习讲或别

授新书等项以&#忠益

万历七年重定诸王以下封典婚姻请名禄米及世

子以下袭封之制

按明会典七年议准将军以下其生母年逾七十者

许其陈请各从子爵秩准与封号又议准请名封

过期者非特恩不许滥给冠带又议准各王府庶

男婚资照庶女例一概免给又议准凡查出擅婚

照例分别成婚在嘉靖二十八年以前者所生子女

已封者免革未封查无别碍始准请封成婚在二十

八年以后者所生子女仍照例止许请名不许请封

其已封者准半禄终身日后子孙一体止给名粮

又议准郡王故绝无人管理奉祀者例前官给府第

候宫眷终后仍入官变卖以充禄粮又议准罪宗

庶人见在食粮七十二石者照擅婚例减为五十石

原系生三子以上减半者止二十五石俱本折中半

兼支以后子孙请名之后年足十五以上者方给口

粮不论人数多寡俱岁支本色各十二石年十五以

下者仍随父母养赡其高墙闲宅正犯已故所遗家

属释放回府原已赐名者岁给本色米十二石无名

者许其照例请名之后亦给本色米十二石各日后

子孙名粮如之如止遗母妻无可倚赖者岁给养赡

米各六石终身其以前释放者照例分别查给又

议准冒滥妾媵之子姑许请名岁止给与本色米十

二石子孙如之其现在食粮岁给五十石本折中半

兼支者姑准终身日后凡子孙俱如今例又议准

仪宾于妻亡之后俱住支常禄郡县主君于仪宾身

故之后俱半给养赡仪宾丁忧常禄仍许支给又

议准以后宗室越关奏扰已封者降为庶人送闲宅

居住给与口粮未封未名及花生传生等项俱札顺

天府递回该府收管不送闲宅致冒口粮是年令

亲王无子旁枝袭继者于本爵禄米内岁拨二百石

给与该府宫眷养赡又议准世子早逝其子承袭

而追封者子孙封爵姑免查革若原非听继亲王人

数特以子进封而得追封者虽在例前其次嫡庶子

止授本等官职已封者姑俟身终其子改正若追封

在例后者虽系世子其次子止照原议授以本等官

宗藩部汇考十四

明六

神宗万历十年更定宗藩承袭封典婚姻祭葬禄米

一切礼仪格式

按明会典万历十年议准亲王庶子袭封亲王而嫡

母不存者生母许封次妃

弘治

十年例

但不得滥请继妃

封号郡王庶子袭封郡王而嫡母不存者生母亦许

封次妃俱止请&#知会不给诰命冠服身后与祭一

坛无葬若已故准追封次妃其亲王庶子初封郡王

者生母止封夫人

弘治

四年例

不在次妃之例将军中尉

如嫡母不存其生母亦各从子之爵秩授封夫淑恭

宜安人止行文该府知会俱不给诰命祭葬若已故

者亦准追封其养母庶母不许一概滥请至于生母

年老多疾其子愿请出府就养者许其陈乞

嘉靖十

一年例

子多者仍听递相迎养凡酌议工价是年议准郡

王初封者爵秩虽同然有帝孙王孙之异系帝孙者

仪仗房屋冠服及身后坟价俱照例全给其余郡王

仪仗房屋冠服止令自备不必奏请关给身后坟价

量给一半如妃先故给与造坟以后王故之日止开

圹合葬若王故在万历七年例前而妃今故者不必

补给世子坟价与郡王同至于将军中尉郡县主君

等房屋冠服坟价一概停免是年议准凡亲王薨

子幼许抚按官推举郡王一位请&#暂管府事凡一

应奏请名封钤束宗仪事件悉令管理惟钱粮止许

稽查不许收掌待嗣子年长稍知事体即便具奏回

避其另城郡王薨子幼亦听抚按官于将军中尉内

推举一位请&#摄理府事俱要伦次相应贤能素着

者方行推选不得&#情滥举致启争端

嘉靖四

十四年例

凡查革冒封是年议准郡王无继统之例其进封亲

王或薨故绝嗣或犯罪革爵者子孙弟侄及旁枝疏

族俱不准承袭王爵先年有冒封过者许各自首姑

准本爵终身不分同城另城其长子次子俱止授世

次本等爵级有以前加封者悉令改正若隐匿不首

查出之日即行削夺不俟终身凡进缴册印是年

议准郡王初封给有册印其缘事降革者例当缴夺

若薨故而本支尽绝无人收藏者亦当追缴(

正德二年及嘉

靖四十三年例)

今后遇有此项通送亲王奏缴不许稽迟留

外以致弊端其有进封亲王或改封世子及虽故绝

本府尚有人奉祀者止令缴印不必缴册

万历

七年例

是年议准宗室新生子女三日后即具启各该亲郡

王及管理府事者审实取具收生亲识宫眷人等保

结明白按季类奏或因事稽迟许于下季补奏每年

终备将奏报过子女攒造文册一样二本赍部一转

送宗人府比对一收贮礼部查考如有不依期奏报

及未经保结明白朦胧妄报者俱候年终将长史教

授等官量罪重轻参治所报子女日后不许请名请

弘治十年正德四年例

同但当时一年一次奏报

奏报格式某王臣

某谨奏为报生事据某郡王某等启称本王长子长

孙镇辅奉国将军中尉某等妃夫淑恭宜安人第几

妾某氏于某年月日嫡庶生第几子女等例该报生

乞为转奏等因具启到臣查得宗藩要例内宗支奏

报一款宗室新生子女三日后即具启各该亲郡王

及管理府事者审实取具收生亲识宫眷人等保结

明白按季类奏或因事稽迟许于下季补奏如有不

依期奏报及未经保结明白朦胧妄报者俱候年终

将长史教授等官量罪重轻参治所报子女日后不

许请名请封等因今某等第几子女等俱系某季该

报生人数已令长史教授某人等遵例审实具结送

部外理合奏报伏乞&#下该衙门登记以便日后奏

请名封臣等不胜感戴天恩之至为此具本专差校

尉某人赍捧谨具奏闻(

奏本背面俱要细书对本长史教授及用宝典宝等官职

名后仿此)

计开某郡王府一某王长子长孙镇国奉国将

军中尉某年若干岁正配妃夫淑恭宜安人某氏于

某年月日嫡生第几子女如系庶出者云第几妾某

氏于某年月日庶生第几子女收生妇某氏例该奏

报凡查参玉牒是年议准各王府玉牒册每年八

月以里遵照册式攒造一样二本册尾明注监造某

官对同某官书写某役差人赍送到部一转送宗人

府一收贮礼部除过期不到者听宗人府查参外其

造到文册但有开载不明或嫡庶混淆或名位舛错

或那移封期或增减年岁等情弊本部即将经管员

役指名参究原册驳回另造

嘉靖四

十四年例

其本年内殇

卒位数照依宗支岁报册一体开报以备查考玉

牒册式某王某生子几位女几位第一子某某年

月日母妃某氏嫡生收生妇某氏某年月日奏报某

年月日具奏赐名某年月日册封为世子某年月日

具奏选婚某年月日奉礼部某字几号勘合选到某

府州县某籍某人第几女某氏某年月日册封为世

子妃某年月日入府成婚某年月日袭封为某王妃

某氏同日进封为某王妃王某年月日薨妃某年月

日薨

如系次嫡庶子已封郡王改封世

子并从亲进封者俱要明白开注

第二子某某

年月日母妃内助几妾某氏嫡庶生收生妇某氏某

年月日奏报某年月日具奏赐名某年月日册封为

某郡王某年月日具奏选婚某年月日奉礼部某字

几号勘合选到某府州县某籍某人第几女某氏某

年月日册封为某郡王妃某年月日入府成婚王某

年月日薨妃某年月日薨

仿此

第一女某年月日母

妃内助几妾某氏嫡庶生收生妇某氏某年月日奏

报某年月日具奏请封某年月日奉礼部某字几号

勘合封为某郡主选配仪宾某人某年月日冠带成

婚郡主某年月日卒仪宾某年月日卒

傲此

某郡王

某生子几位女几位第一子某某年月日母妃某氏

嫡生收生妇某氏某年月日奏报某年月日具奏赐

名某年月日授封为长子某年月日具奏选婚某年

月日奉礼部某字几号勘合选到某府州县某籍某

人第几女某氏某年月日封为长子夫人某年月日

奉某字几号勘合入府成婚某年月日册封为某王

夫人某氏同日进封为妃王某年月日薨妃某年月

日薨

如系次嫡庶子已封将军

改封长子者俱要明白开注

第二子某某年月

日母妃内助几妾某氏嫡庶生收生妇某氏某年月

日奏报某年月日具奏赐名某年月日授封为镇国

将军某年月日奉礼部某字几号勘合选到某府州

县某籍某人第几女某氏某年月日封为镇国将军

夫人某年月日奉某字几号勘合入府成婚将军某

年月日卒夫人某年月日卒

仿此

第一女某年月日

母妃内助几妾某氏嫡庶生收生妇某氏某年月日

奏报某年月日具奏请封某年月日奉礼部某字几

号勘合封为某县主选配仪宾某人某年月日冠带

成婚县主某年月日卒仪宾某年月日卒

仿此

镇国

将军某生子几位女几位第一子某第一女辅国将

军某生子几位女几位第一子某第一女奉国将军

某生子几位女几位第一子某第一女镇国中尉某

生子几位女几位第一子某第一女辅国中尉某生

子几位女几位第一子某第一女奉国中尉某生子

几位女几位第一子某第一女以后某字辈照依世

次由郡王以至将军中尉同前开造凡名封奏结

是年议准宗室子女请名请封俱由各该亲郡王及

管理府事者审实定于每季仲月类奏一次仍取具

本位亲支如无亲支以次挨及房族宗室五位并长

史教授等官两邻收生人等不致扶同欺隐甘结于

具奏之时一并差人赍送到部转行宗人府备查生

年月日父爵母封明白回报仍将礼部收贮玉牒文

册查对相同方与题覆其或查无奏报及有差错者

行布政司查勘若有扶同隐匿将额外滥收妾媵并

乞养过房来历不明乐妇花生传生子女捏作嫡出

庶出朦胧冒请名封者本部查出或被奏告事发将

本位参降爵级保勘宗室罚革禄米长史教授等官

革职一应甘结人等行巡按御史提问以枉法论罪

弘治间及嘉

靖三十年例

如王奏到三月以外而长史教授等结

未到致妨查题者礼部每上下半年查参一次行巡

按御史将长史教授等官提问是年议准凡亲郡

王将军中尉之子不分长次嫡庶俱年五岁请名亲

王嫡庶子女及世孙郡王嫡长子长孙俱年十岁请

封十五岁选婚亲王次嫡庶孙郡王次嫡庶子及嫡

庶女将军中尉嫡庶子女俱年十五岁请封即与选

婚若因事&#延未能如期奏请者男请名请封过期

五年以下查题十年以下行勘十五年以下勘明另

题止给名粮五十石本折中半兼支十五年以上立

案如系听继王爵人数过期年久例应另题立案者

临期请旨定夺男选婚女请封过期十年以下查题

十五年以下行勘十五年以上立案其庶人请给名

粮亦许十五岁具奏过期一如选婚例行凡稽查

奏勘是年议准王府奏请名封婚礼等项长史教授

等官将历年册籍备查的确及审据各该人役保勘

明白与例相合启王如式具奏不得受贿徇私将违

碍事情混行奉扰亦不得因而留难勒掯累苦贫宗

其礼部行勘事件该布政司务要查核明确依限回

覆不得止据长史教授申文抄写以了前件亦不得

迟延日久以致守候不便今后但有奏请违碍责在

长史教授等官回报草率及迟至一年之外者责在

该布政司官听本部酌量事情重轻参奏奏请格

式一男请名某王臣某谨奏为乞恩请名事据某

郡王某等启称本王长子长孙镇辅奉国将军中尉

某等嫡庶第几子等各年岁已足例该请名乞为转

奏等因具启到臣查得宗藩要例内名封奏结一款

宗室子女请名请封俱由各该亲郡王及管理府事

者审实定于每季仲月类奏一次仍取具本位亲支

如无亲支以次挨及房族宗室五位并长史教授等

官两邻收生人等不致扶同欺隐甘结于具奏之时

一并差人赍送到部等因今据某等第几子等俱系

某季该请名人数已令长史教授某人等查勘明白

遵例具结送部外理合开列类奏伏乞&#下礼部照

例赐名臣等不胜感戴天恩之至为此具本专差校

尉某人赍捧谨具奏闻计开某郡王府某王长子长

孙镇辅奉国将军中尉某年若干岁于某年月日奏

请授封为某爵于某年月日奉礼部某字几号勘合

会选到某府州县军民籍某人第几女某氏为配于

某年月日具奏于某年月日奉礼部某字几号勘合

授封为妃夫淑恭宜安人于某年月日入府成婚于

某年月日嫡生第几子收生妇某氏已于某年月日

奏报今见年五岁例该请名如系庶出者即于入府

成婚之下云于某年月日因年足若干岁妃夫淑恭

宜安人某氏无出遵例具奏娶妾于某年月日奉礼

部某字几号勘合选到某府州县军民籍某人第几

女某氏于某年月日入府为第几妾于某年月日庶

生第几子收生妇某氏已于某年月日奏报今见年

五岁例该请名一男请封某王臣某谨奏为乞恩

请封选婚事据某郡王某等启称本王长子长孙镇

辅奉国将军中尉某等嫡庶第几子某等各年岁已

足例该请封选婚乞为转奏等因具启到臣查得宗

藩要例内名封奏结一款宗室子女请名请封俱由

各该亲郡王及管理府事者审实定于每季仲月类

奏一次仍取具本位亲支如无亲支以次挨及房族

宗室五位并长史教授等官两邻收生人等不致扶

同欺隐甘结于具奏之时一并差人赍送到部等因

今据某等第几子某等俱系某季该请封人数已令

长史教授某人等查勘明白遵例具结送部理合开

列类奏伏乞&#下礼部照例赐给封号诰命禄米从

人等项准令于本境官员军民良家女内选择具奏

婚配臣等不胜感戴天恩之至为此具本专差校尉

某人赍捧谨具奏闻计开(

同前但某年月日奏报下云于某年月日具奏赐名

某今见年一十五岁例该请封选婚)

一女请封

以上具类奏格式

一亲王子女请封合用单本格式某王臣某谨奏为

乞恩请封事窃照臣见年若干岁于某年月日荷蒙

圣恩册封臣为某王于某年月日具奏选婚于某年

月日奉礼部某字几号勘合会官选到某府州县某

籍某人女某氏为配于某年月日具奏册封为某王

妃于某年月日入府成婚于某年月日嫡生第几子

如系庶生者云妃某氏于某年月日入府成婚无出

于某年月日具奏选妾于某年月日奉礼部某字几

号勘合会官选到某府州县某籍某人女某氏于某

年月日入府为第几妾于某年月日庶生第几子收

生妇某氏于某年月日奏报于某年月日具奏赐名

某今年足十岁例该请封已令长史某等取具某王

等无碍结状送部外理合具奏伏望皇上笃念亲亲

乞&#礼部照例赐给封号册印等项遣官册封臣不

胜感戴天恩之至为此具本专差校尉某人赍捧谨

具奏闻

凡亲王子女报生请名选婚及亲郡王并妃请

封或亲王选妾例应单本具奏者俱仿此

是年议准凡宗室有犯罪革爵者未封子女无论革

前革后所生一概不许请封

嘉靖四

十四年例

其已封而无

同恶情由者备查所犯轻重分别奏请止系越关讦

奏等项革爵者已封子孙姑免查革若犯该败伦伤

化人命强盗等项子孙除同恶随坐外其余一体降

为庶人日后不许援引远年宽宥事例觊复封爵(

万历

七年例)

其在内法司及在外抚按等官但有干系宗室

降革等项者俱备开所犯招由行移礼部知会以便

查考又议准行礼次序凡遇迎接诏赦亲王先率

郡王将军中尉于殿前台上行五拜礼毕亲王侍立

于龙亭之傍郡王等爵分班侍立于台上俟文武官

先行四拜礼毕郡王等爵俱同各官跪听宣读读毕

仍复原班候各官再行八拜礼毕以次而退

万历

六年例

若郡王管理亲王府事及另城郡王管理府事者迎

接诏赦文武官俱于本布政司府州衙门行礼抄黄

送管理郡王自率宗仪行礼

嘉靖

六年例

其拜贺圣节等

项亦照爵职崇卑立班行礼如有错乱失序及倨慢

不恭者许典仪等官纠举听本王参治凡代行礼

仪是年议准各王府迎接诏赦及庆贺等项礼仪如

亲郡王年老有疾不能行礼者先期奏请世子长子

代行其府中诸务仍自行管理不许世子长子干预

以起衅端若王果患笃废之疾难管理者具奏行勘

明白请&#世子长子代理

正德

四年例

至于王已老疾世

子长子先故者亦许世孙长孙代行若以世孙行礼

请给世子冠服者请旨定夺又议准各郡王并将

军中尉赍奏事宜除机密重情或与亲王干涉及郡

王分封不在一城居住者许令径自差人具奏外其

余凡有奏请务要令长史教授备启亲王及另城郡

王参详明白应该奏闻者方许给批差人赍奏(

弘治十三

年例)

若本非机密本无干涉而捏称机密干涉及假以

建言为报复之举者奏词立案不行仍将本爵参降

禄米差来人役照拨置例问发边卫永远充军辅导

等官通行参究其无藉棍徒诈骗各府财物交通歇

家潜住京师打点者许缉事衙门访拿照例问遣

又议准宗室如有构讼及请乞婚封禄粮等项合行

长史教授启王转奏如亲郡王不与转奏许差家人

于守巡抚按衙门具告即与行勘轻则启王议处重

则会奏请旨奏内亦要明开曾否经长史教授守巡

抚按等官告理抄奏到部查勘明白题请究治不许

私自越关来京奏扰如或故违禁例已封者题请降

为庶人送发闲宅拘住给与口粮养赡其无名封及

花生传生等项俱径札顺天府递回该府收管不送

闲宅致冒口粮若宗妇宗女犯者顺付公差人等伴

送回府已封者题请革去封号仍罪坐夫男削夺封

职凡所奏情词一概立案不行随行巡按御史根究

同行拨置之人问拟边卫永远充军该府长史教授

等官失于防范通候年终类参每一府而岁至三起

以上者降调一起二起者行巡按御史提问罚治如

有需索抑勒失误应得名封以致本宗不得已而冒

禁者勘明之日将辅导官参究革职又议准改正

乐工凡亲王迎接诏&#及朝贺宴享合用乐工各该

布政司遵照会典所载原额查将先年各府退出数

内拨还二十七户听候供用但不得狎近女乐致有

花生冒滥之弊郡王原无拨给乐工不许妄援奏讨

其另城郡王如遇迎接诏赦等项行礼许有司拨送

吹鼓手十二名应用事毕即回原籍当差

万历

七年例

又议准宗室子女年十五以上奏行境内官员军民

之家及居官入籍年久者选择婚配要家世清白年

岁相应虽系重结王亲亦必服属无碍方许题请授

封成婚如有远方流移军匠并祖父过犯及本府军

校厨役子女朦胧冒选者革退另选如已经授封成

婚者夫淑恭宜人等革去封号所生子女照擅婚例

止许请名不许请封郡县主君等仪宾革去职事各

该保勘员役及主婚媒证人等依律治罪如有营求

拨置情由及本府军校厨役与王府为婚者俱问发

边卫永远充军

万历

七年例

其初选有之日长史教授等

官取具媒证人等甘结重加保勘申呈巡按御史转

行布政司核勘无碍照依类奏事例于每季仲月具

奏一次先期巡按御史行长史教授等官启王具本

齐发其布政司文结免其复具止用长史教授等官

粘连媒证人等甘结缴部若王奏已到而巡按奏未

到按季咨都察院行催如巡按奏先到一面查题迟

至半年以外而王奏与长史教授等结未到者每上

下半年同名封类参一次行巡按御史将辅导等官

提问坐以抑勒之罪请婚格式某王臣某谨奏

为乞恩婚礼事据某郡王某等启称长子长孙镇辅

奉国将军中尉某等选到某氏等各家道清白年岁

相应堪为婚配伏乞转奏等因具启到臣查得宗藩

要例内选择婚配一款选有之日长史教授等官取

具媒证人等甘结重加保勘申呈巡按御史转行布

政司核勘无碍照依类奏事例于每季仲月具奏一

次先期巡按御史长史教授等官启王具本齐发其

布政司文结免其复具止用长史教授等官粘连媒

证人等甘结缴部等因今据某等选到某氏等俱系

某季该封人数已令长史教授某人查勘明白申呈

巡按衙门核实具奏外伏乞&#下礼部照例赐给封

号诰命等项行令成婚臣等不胜感戴天恩之至为

此具本专差校尉某赍捧谨具奏闻计开某郡王府

一长子长孙镇辅奉国将军中尉某见年若干岁系

某王将军中尉某妃夫淑恭宜安人某氏嫡生如系

庶出者云第几妾某氏庶生先于某年月日具奏请

封选婚于某年月日奉礼部某字几号勘合会选到

某府州县某籍某人嫡妻某氏所生第几女某氏见

年若干岁堪为婚配凡选娶继配是年议准凡亲

郡王妃病故而未有子者许奏请选继

天顺

四年例

止请

&#封为继妃不给册命冠服若元妃题封之后未及

遣官行礼病故者亲王继妃准给册命冠服仍遣官

册封郡王继妃止给册命不遣官册封不给冠服(

万历

七年例)

如已有子不分嫡出庶出俱不许选继止照内

助事例有妾推举一妾无妾奏选一人以管理家事

抚育子女不许请授次妃封号

弘治

间例

将军中尉正配

病故而未有子及已经授封未经成婚病故者俱许

选继如年五十以下子尚幼小者亦许选娶内助(

嘉靖

二十八年例)

若虽无子止奏选内助妾媵者听从其便(

正德

四年例)

至于继室病故而复无子者亦止许选妾不许

再奏选继其亲王世子郡王长子不分有无子嗣俱

准选继以共承宗祧止请&#知会俟袭封王爵之日

世子继妃进封为亲王继妃长子继夫人进封为郡

王继妃一体遣官册封世孙长孙亦照世子长子例

万历

九年例

奏请格式一选娶继配某王臣某谨

奏为乞恩遵例选继事据世子世孙某等某郡王等

启称长子长孙镇辅奉国将军中尉某等因嫡配妃

夫淑恭宜安人某氏等病故乞要遵例选继乞为转

奏等因具启到臣查得宗藩要例内选娶继配一款

亲郡王妃病故而未有子者许奏请选继止请&#封

为继妃不给册命冠服若元配题封之后未及遣官

行礼病故者亲王继妃准给册命冠服仍遣官册封

郡王继妃止给册命不遣官册封不给冠服将军中

尉正配病故而未有子及已经授封未经成婚病故

者俱许选继其亲王世子郡王长子不分有无子嗣

俱准选继以共承宗祧止请&#知会俟袭封王爵之

日世子继妃进封为亲王继妃长子继夫人进封为

郡王继妃一体遣官册封世孙长孙亦照世子长子

例行等因今据某等具启前来已令长史教授某等

查勘明白理合按季开列类奏伏乞&#下礼部将某

等照例题请准令于本境官员军民良家女内选娶

一人以为继室臣等不胜感戴天恩之至为此具本

专差校尉某赍捧谨具奏闻

如亲郡王止引亲郡王例将军中尉止引将军

中尉例世子长子止引世子长子例其亲郡王世

子世孙长子长孙系单本具奏者仿后开来历格

式叙于前奏内不必列计开

计开亲郡王一某王某见年若干岁于某年月日具

奏册封为某王某年月日具奏选婚奉礼部某字几

号勘合选到某府州县某籍某人第几女某氏为配

某年月日册封为某王妃某年月日入府成婚某年

月日病故&#无所生子女例应选继世子世孙长子

长孙一某王世子世孙某郡王长子长孙见年若干

岁于某年月日具奏册封为某爵某年月日具奏选

婚奉礼部某字几号勘合选到某府州县某籍某人

第几女某氏为配某年月日册封为某妃夫人某年

月日入府成婚如有子开出有无子开出无某年月

日病故例应选继将军中尉一某府将军中尉某见

年若干岁于某年月日具奏授封为某爵某年月日

奉礼部某字几号勘合选到某府州县某籍某人第

几女某氏为配某年月日授封为某夫淑恭宜安人

某年月日入府成婚某年月日病故&#无所生子女

例应选继

如系未封未婚病故者俱于为配下云未曾授

封未经成婚某年月日病故

一选娶内助某王臣某谨奏为乞恩选娶内助事据

某郡王某等启称妃夫淑恭宜安人某氏等病故乞

要遵例选娶内助乞为转奏等因具启到臣查得宗

藩要例内选娶继配一款亲郡王妃病故如已有子

不分嫡出庶出俱不许选继止照内助事例有妾推

举一妾无妾奏选一人管理家事抚育子女将军中

尉正配病故如年五十以下子尚幼小者亦许选娶

内助等因今据某等具启前来已令长史教授某等

查勘明白理合按季开列类奏伏乞&#下礼部将某

等照例题请准令于本境官员军民良家女内选娶

内助就作本位第一妾臣等不胜感戴天恩之至为

此具本专差校尉某赍捧谨具奏闻计开某郡王府

一某王镇辅奉国将军中尉某年若干岁于某年月

日奏请授封为某爵于某年月日奉礼部某字几号

勘合选到某府州县某籍某人第几女某氏为配于

某年月日授封为某妃夫淑恭宜安人于某年月日

病故除报丧外&#未娶有妾媵遗下子女无人抚育

例应选娶内助

如本位下有妾者病故下云因年足若干岁正

配无出先于某年月日奉礼部某字几号勘合娶

到某府州县某籍某人第几女某氏为第一妾例

应进为内助

为内助

是年议准凡亲王妾媵许奏选一次多者止于十人

世子及郡王额妾四人长子及将军额妾三人中尉

额妾二人

弘治

间例

世子郡王选婚之后年二十五岁嫡

配无出具启亲王转奏长史司仍申呈巡按御史核

实具奏于良家女内选娶二人以后不拘嫡庶如生

有子则止于二妾至三十岁复无出方许仍前具奏

选足四妾长子及将军中尉选婚之后年三十岁嫡

配无出照例具奏选娶一人以后不拘嫡庶如生有

子则止于一妾至三十五岁复无出方许仍前具奏

长子将军娶足三妾中尉娶足二妾至于庶人必年

四十以上无子方许奏选一妾

嘉靖三

十一年例

凡选妾禁

例悉如选婚不许滥选流移过犯及本府军校厨役

之家各王府每年备将妾媵姓氏来历并入府年月

攒造文册送部其子女生年月日并名位行次即填

注本妾项下以备名封查考但有不遵明例或年未

及而预陈或已生子而复娶将本宗参奏罚治所生

子女中尉以上照滥妾例行庶人不给名粮奏选

格式某王臣某谨奏为乞恩选娶妾媵事据某郡

王某等启称本王长子长孙镇辅奉国将军中尉某

等妃夫淑恭宜安人某氏无出某等年足若干岁乞

要照例选妾等因具启到臣查得宗藩要例内妾媵

限制一款世子郡王选婚之后年二十五岁嫡配无

出具启亲王转奏长史司仍申呈巡按御史核实具

奏于良家女内选娶二人以后不拘嫡庶如有生子

则止于二妾至三十岁复无出方许仍前具奏娶足

四妾长子及将军中尉选婚之后年三十岁嫡配无

出照例具奏选娶一人以后不拘嫡庶如生有子则

止于一妾至三十五岁复无出方许仍前具奏长子

将军娶足三妾中尉娶足二妾至于庶人必年四十

以上无子方许奏选一妾等因今据某等具启前来

已令长史教授某等查勘明白申呈巡按衙门核实

具奏外理合按季开列类奏伏乞敕下礼部将某等

照例准令于本境官员军民良家女内选娶一人以

为第几妾臣等不胜感戴天恩之至为此具本专差

校尉某赍捧谨具奏闻

如世子郡王奏内止云世子郡王例长子将军

中尉奏内止云长子将军中尉例

计开某郡王府一世子某郡王长子长孙镇辅奉国

将军中尉某等年若干岁于某年月日奏请授封为

某爵嫡配某氏于某年月日奉礼部某字几号勘合

授封为妃夫淑恭宜安人并无生有子嗣例该选妾

妾媵册式某亲王某位下除正妃外妾几人第一

妾某氏系某府州县某籍某人第几女某年月日奉

礼部某字几号勘合选娶某年月日入府成婚某年

月日故

如系隆庆五年以前止开例前以礼娶到不开

勘合号数

第一子某某年月日生某年月日奏报某年月日赐

名某年月日封

后有子以次开造

第一女某年月日生某年月日奏报某年月日封

后有女以次开造若原无所生子女即于本妾

位下注无出二字

第二等妾同前某郡王某位下除正妃外妾几人第

一妾某氏系某府州县某籍某人第几女某年月日

奉礼部某字几号勘合选娶某年月日入府成婚某

年月日故

如系嘉靖二十三年以前止开例前以礼娶到

不开勘合号数

第一子某某年月日生某年月日奏报某年月日赐

名某年月日封

后有子以次开造

第一女某年月日生某年月日奏报某年月日封

后有女以次开造若原无所生子女即于本妾

位下注无出二字

第三等妾同前镇国将军某位下除夫人某氏外妾

几人第一妾某氏辅国将军某位下除夫人某氏外

妾几人第一妾某氏奉国将军某位下除淑人某氏

外妾几人第一妾某氏镇国中尉某位下除恭人某

氏外妾几人第一妾某氏辅国中尉某位下除宜人

某氏外妾几人第一妾某氏奉国中尉某位下除安

人某氏外妾几人第一妾某氏以上俱照式开造

是年议准宗室奏选正配选有之日仍奏请封号候

有成命方许成婚若成婚在未封之先者谓之擅婚

所生之子止许请名不许请封年足十五岁以上岁

给口粮五十石本折中半兼支其女任其择配俱不

给婚嫁之资

嘉靖二

十八年例

若不经奏选不请封号私自

成婚者比之擅婚违碍尤甚所生子女比照滥妾例

行如有听继王爵系擅婚私婚之子有碍请封者临

期请旨定夺是年题准凡宗室之子年十岁以上

俱入宗学其师即以本府教授纪善等官选取学行

俱优者充之若宗生众多则分置数师或于宗室中

推举一人为宗正主领其事令各生诵习皇明祖训

孝顺事实为善阴骘等书至于四书五经史鉴性理

亦相兼讲读俟年至十五许照例请封先给禄米三

分之一仍习学五年验有进益亲王方与奏请出学

支本等全禄

嘉靖四

十四年例

另城者该府郡王或管理府

事者奏请其有放纵不循礼守法者学师具启各该

亲郡王小则径自训责大则参奏降革凡奏讨书

籍是年议准宗室中有读书好礼奏讨书籍及以书

院请名者礼部俱与题覆请给但不许假借虚名以

滋欺罔书籍簿数书院名额俱取自上裁其盖造书

院止自备工料不得因而干涉有司烦扰百姓违者

许抚按官参治

嘉靖四

十三年例

是年议准郡王故绝所

遗府第屯厂庄田等项教授等官逐一查理明白申

呈抚按衙门除嘉靖四十四年例前官给府第听管

理奉祀者承住安奉香火外如有原出亲王拨给者

仍留宫眷养赡身终之后复归亲王若郡王存日有

自置产业量给三分之一与管理奉祀者为岁时祭

祀之需其余皆留宫眷养赡身终之后听有司从公

分给亲支如无人管理奉祀者其府第别产听从宫

眷变卖养赡是年题准王府承奉等官额设一正

一副俱照次序迁转承奉正副员缺该典宝正副挨

补典宝正副员缺该典膳正副挨补典膳正副员缺

该典服正副挨补典服正副员缺该门官挨补门官

员缺该内使升补不容一概滥请其各处无名内使

私自净身人等有托故擅入王府因而拨置害人贻

累宗室者抚按官严加禁治

正德十

六年例

若各王府收用

私自净身之人及有违例保升者听礼部查参并将

长史等官究治

嘉靖四

十四年例

凡奏讨内使是年议准

亲王内使如司冠司衣司佩司履司乐司弓矢之属

总数不过十名若果原额缺人具实奏讨司礼监择

其老成读书者量拨四名世子及郡王原未经拨给

者各量拨二名其将军中尉不许违例滥请(

嘉靖四十四年

例)

至于内使冠带限以到府年分亲王内使须历十

年之上郡王内使须历十二年之上方许具奏请给

年浅者不得朦胧奏讨

嘉靖

八年例

其净身男子平巾查

系礼部分拨者方与题请若各王府私收者不准

是年议准郡王厨役止许拨给二名有护卫仪卫去

处护卫仪卫拨给无护卫仪卫者有司拨给(

嘉靖三十一年

例)

其校役不拘郡王旧封新封俱以二十四名为额

除原系护卫佥拨者仍于本卫佥拨外其不系护卫

佥拨者有护卫去处该卫拨与军余十二名民间佥

派十二名无护卫去处俱于民间佥派

嘉靖

八年例

每名

每年于徭编内民厨征银十两民校征银十二两解

赴布政司转发该府雇人代役原拨民厨民校掣回

有司当差不许仍令身当隐蔽差役如有占&#不发

者听抚按官参奏其绝封郡王府除另城管理府事

者量留民校十名照例征银雇役外其余民校民厨

尽数发还有司原系征银者免派若革除亲王坟所

给守坟军校五名是年议准宗室中有孝友兼至

及妇女守节贞烈足以激励风化者各具实迹奏闻

以凭覆勘明白或立坊旌表或请&#&#谕或加赠封

号长史教授官并宗仪人等不许需索抑勒亦不许

扶同欺罔有辜恩典凡罪宗是年议准罪宗庶人

着止与名粮凡男女婚嫁之资一概免给其高墙闲

宅正犯己故者所遗家属人等许各该抚按官奏请

释放回本府居住

嘉靖四

十四年例

仍备查先年所犯情由

如系党逆于纪罪恶深重者子孙止从宽释不许滥

请名粮若犯该败伦伤化人命强盗等情见在子孙

许其请名岁各给本色米十二石身终即止其有止

犯越关讦奏等项请名之后亦各岁给本色米十二

石日后子孙如之

万历

九年例

如止遗母妻无子孙可倚

赖者岁给养赡米各六石终身私收妾媵止许释放

不在养赡之例凡庶人冠带是年议准凡罪犯革

爵及擅婚滥妾越关过期各庶人准给口粮养赡俾

无失所已为恩厚更不许请乞冠带以滥朝廷名器

如违例渎奏一概立案不行是年议准亲王故绝

及世子世孙长子长孙未袭病故而无子者其各宫

眷养赡就于继袭亲郡王本色禄米内拨给亲王宫

眷岁给米二百石世子世孙宫眷一百石长子长孙

宫眷五十石各终身是年议准亲王薨逝其子应

袭封及世孙承重者先请&#管理府事俟服制已满

方许请封不得服内陈乞

正德

四年例

若薨而绝嗣许亲

弟亲侄进封为亲王如无亲弟亲侄以次推及伦序

相应者进封该有期功服制亦先请&#管理府事俟

本等服制满日请封日后子孙除承袭亲土外其余

俱照依原封世次授以本等爵级不准加封若嘉靖

四十四年例前加封者姑准照常传袭例后加封者

查照世次改正其进封者所支禄米如原系郡王仍

支郡王禄原系将军中尉仍支将军中尉禄日后子

孙袭王亦照始进封之禄支给

万历

七年例

是年议准

亲王薨逝世子先故或以孙承袭而追封世子为亲

王或亲王故绝旁枝进封而追封其父为亲王其次

子以下俱照依原封世次授以本等爵级不准加封

若嘉靖四十四年例前加封者姑准照常传袭例后

加封者查照世次改正凡郡王封典是年议准凡

郡王薨逝原与亲王同城者其子孙服满之日照常

请封若另城者应袭子孙先请&#管理府事亦候服

制满日请封故绝者俱不得袭封与亲王同城者其

宗支自奉亲王约束止许推举伦序相应之人以本

等爵职请&#管理府事亦不得陈乞继封

正德

四年例

以郡王进封亲王者其郡爵亦不许补袭请&#奉祀

如前例

嘉靖四

十四年例

凡追封郡王是年议准郡王薨

逝长子先故其孙承袭之后例得追封长子为郡王

其次子以下俱照依原封世次授以本等爵级不得

比世子例前追封亲王例冒请加封

弘治

七年例

其追封

亲王郡王之嫡配已故一体追封为亲郡王妃若系

见存亦准加封但止请&#知会不遣官册封不给冠

服等件

弘治

十年例

凡请改封典是年议准亲王嫡长

子封为世子次嫡庶子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封为

长子次嫡庶子封为镇国将军如世子长子有故亲

王次嫡子改封世子郡王次嫡子改封长子或妃年

五十以上无出及妃已故亲王庶长子亦改封世子

郡王庶长子亦改封长子若未封者径得请封亲王

嫡长孙封为世孙郡王嫡长孙封为长孙亲王嫡长

曾孙封为曾世孙郡王嫡长曾孙封为曾长孙如世

孙长孙有故次嫡庶孙应继王爵者亦许改封为世

孙长孙

嘉靖四

十四年例

凡庶子袭封是年议准亲郡王

娶有内助妾媵不论入府先后已未加封所生之子

皆为庶子如嫡子有故庶子袭封父爵定以庶长承

袭若有越次争袭朦胧奏扰者将本宗参究罚治辅

导官并同谋拨置之人行巡按御史提问治罪是

年议准亲王郡王镇国辅国奉国将军之女选中仪

宾俱免其赴京谢恩凡选有之日该王府长史与教

授等官申呈巡抚都御史巡按御史衙门详允就便

冠带成婚各于年终具本类奏

万历

七年例

如所选之仪

宾有未及成婚而即病故者许另为选择婚配(

嘉靖四十

四年例)

其仪宾成婚之后各王府照例请给诰命禄米

从人该布政使司仍具结到部以凭题覆奏请期限

照男选婚女请封之例如过期十年以下者查题十

五年以下者行勘十五年以上者立案凡请封妃

父是年议准亲郡王选有婚配奏请授封为妃即将

妃父授五城兵马职衔亲王妃父授兵马指挥世子

及郡王妃父授兵马副指挥移咨吏部铨注衙门继

妃之父亦照例请授其次妃及追封王妃之父俱不

许滥请如妃父原有官职可称及世子郡王妃进封

为亲王妃其父已有职衔者不必再请

洪武

间例

又议

定革除亲王坟所给守坟军校五名祖制封藩初

拟亲王五万石既以官吏军士俸给弥广因监唐宋

之制定为万石后令米钞兼支有中半者有本多于

折者其则不同今天潢日蕃而民赋有限势不能供

且冒滥滋多奸弊百出故嘉靖间更定条例是年复

颁要例宗禄皆有限制亲王米一万石郡王米二千

石镇国将军米一千石辅国将军米八百石奉国将

军米六百石镇国中尉米四百石辅国中尉米三百

石奉国中尉米二百石郡主及仪宾米八百石县主

及仪宾米六百石郡君及仪宾米四百石县君及仪

宾米三百石乡君及仪宾米二百石皇太子次嫡子

并庶子既封郡王之后必俟出阁每岁拨赐与亲王

子已封郡王者同女俟及嫁每岁拨赐与亲王女已

嫁者同郡王嫡长子袭封郡王者其岁赐比初封郡

王减半支给

万历二十九年册封福王瑞王惠王桂王

按明通纪十五年阁臣申时行等恭请宸断&#举建

储封王吉典疏曰昨年言事诸臣屡请建储道路流

传妄有窥测臣等心窃非之以为皇上亲洒宸翰谕

示臣等明旨昭然布告四方圣志何尝不定而乃设

不然之虑为此纷纷以故逡巡待命逾年于兹矣及

自新岁以来则臣等亦有不容已于言者盖闻自古

帝王或遇天象有警民生可虞则必深思远图多举

吉祥善事以慰悦群情导迎和气臣等仰稽星象俯

察舆情窃谓今日吉祥善事无如建储闱封王爵以

正纲常明典礼敷恩泽庶几人心咸悦天意自孚而

言者尚未之及也臣等请毕陈其说夫国家有大纲

常若父子兄弟伦序一定而不可易者是已有大典

礼若建储封王彝章具在而不可废者是已昔我太

祖高皇帝三年四月之诏有曰朕闻帝王之子居嫡

长者必正储位其众子当封以王爵分茅胙土大哉

圣谟其为纲常典礼计至精至备真万世圣子神孙

所当遵守而不违者伏惟皇长子聪明岐嶷睿质非

凡前此诞生之年即已诏告寰区奏闻郊庙今届六

龄矣天序既已默定人心又皆翕从此圣祖所谓宜

正储位者也又惟皇第三子祥征艮索序属宗盟虽

未及胜衣趋拜之年亦已有砺山带河之重此圣祖

所谓宜封王爵者也查得本朝故事成祖以永乐二

年立仁宗为皇太子即封赵王英宗以天顺元年立

宪宗为皇太子即封德崇等王世宗嘉靖十八年东

宫二王俱在幼冲亦同日受册载在实录历历可考

臣等绎思列圣传家世守之法仰体皇上爱子均一

之情窃谓皇长子宜正位东宫皇第三子宜即分封

大国一时&#举尤为盛事诗曰文王孙子本支百世

又曰穆穆皇皇宜君宜王盖言成周之盛也今匕鬯

有归盘石有辅长幼之伦既正本支之传益隆在祖

宗列圣在天之灵岂不燕喜且使内而六宫外而百

官远而四海九州六军万姓无不欢欣踊跃其以慰

安人心斡旋天意岂曰小补而已臣等职在辅弼国

家休戚同之故敢不避烦渎辄效其愚伏望皇上俯

察迩言早定大计将册立册封吉典及时举行不胜

幸甚二十九年冬册立元子为皇太子时冠婚&#举

翰林院检讨沈撰元良颂册封福王瑞王惠王桂

王恭上圣母慈圣宣文明肃贞寿端献皇太后徽号

群臣奉表称贺存问在籍阁臣申时行&#曰卿等赞

襄密勿辅朕有年前屡有疏揭劝朕册立朕志己定

待期举行但因卖直沽名之辈屡来激聒故从延缓

知卿等忠言至计尚郁于怀今元子气体充盈学业

精进已册立为皇太子冠婚&#举暨诸子封为福王

瑞王惠王桂王率文武百官奉册宝加上圣母尊号

曰慈圣宣文明肃贞寿端献皇太后国本己定庆溢

宫庭念卿等家居系心良切兹遣官赍&#存问仍令

该布政司官办备羊酒花银五十两彩缎四表里一

同持送以示优眷卿其加餐自爱特谕知之

按明外史福恭王常洵传王神宗第三子母郑贵妃

最幸初王皇后无子王妃子光宗最长常洵次之贵

妃谋夺嫡帝为不立太子十余年间廷臣坐争国本

窜谪者相踵其后帝上畏太后下迫廷臣言二十九

年始册立东宫而封常洵为福王婚费三十万营洛

阳邸第二十八万十倍常制廷臣请王之国者数十

百奏置弗省至四十二年始令常洵就封洛阳当是

时海内全盛帝所遣税使矿使数十人月有奉日有

进明珠异宝文毳锦绮山积他搜括赢羡亿万计贵

妃斥十之九以资常洵之渖时出宫门召还数四期

以三岁一入朝下诏赐庄田四万顷所司争之力得

减半中州腴土不足取山东湖广田益之又奏乞故

大学士张居正所没产及江都至太平沿江荻洲杂

税并四川盐井榷茶银以自益伴读承奉诸官假履

亩为名乘传由河南北入齐楚间所至骚动又请淮

盐千三百引设店洛阳与民市中使至淮扬支盐干

没要求辄数倍而中州旧食河东盐以改食淮盐故

禁非王肆所出不得鬻晋引遏不行九边军饷由此

绌廷臣请改给王盐于河东且无与民市帝卒弗听

帝深居久群臣章奏率寝遏独福藩信使通籍中左

门一日数请朝上夕报可四方奸人亡命探风旨走

利如骛暋不畏死张差庞保刘成之变缘是而生

按瑞王常浩传王神宗第五子母周端妃初东宫未

立有三王&#封之旨常浩以年相亚至与常洵&#称

匹嫡然隆重非常洵比也二十九年既立太子封常

浩为瑞王与福惠桂三王同日出阁恩礼维均及常

洵以长先之藩帝虑伤郑贵妃心忽忽不乐于诸子

谊寝薄常浩年二十有五矣就婚命不下群臣交章

争率寝遏日索部帑为婚费赢十八万藏宫中久之

且言冠服不能备或谓仍以充福邸日给云天启七

年之藩汉中按惠王常润传王神宗第六子母李

贵妃万历二十九年封福邸之藩内庭蓄积为空中

官计索部帑以实宫中藉诸王冠婚为辞所需辄数

十万珠宝称是户部不能给常润与弟常瀛年二十

未选婚其后兵事急始减杀成礼天启七年之藩荆

州按桂恭王常瀛传王神宗第七子母李贵妃万

历二十九年封天启七年之藩衡州

万历四十一年兵部请福王之国福王请减庄田

按明通纪四十一年三月兵部请福王之国内传养

赡地土不完钱粮未到今巳春暮明春行阁臣叶向

高封还奏本十二月福王上疏请减庄田发内阁票

拟大学士叶向高方从哲吴道南等同回奏云伏蒙

发拟福王请减庄田本内传前奉明旨已减过一万

如何又辞送票还照前旨出旨来此系旧例不是新

特恩钦此臣等仰见福王谦冲节损为国为民之美

意真足追古昔之贤王不胜钦服而皇上前此已减

过一万今又惓惓以旧例为言亦足见圣心之无私

也上乃先以札谕福王明春之国又谕内阁臣令传

示钦天监择日来看真是圣明毫无成心从谏如圜

千古帝王未有如皇上者也

万历四十二年定福王之国事宜准释楚宗幽禁

按明通纪四十二年正月诸司请定福王之国水陆

路程发摃护送诸应用事宜时吉期已近都察院亦

催补河南巡按以便料理福藩公务二月十二日内

阁拟进圣母遗命赦稿疏云臣叶向高方从哲吴道

南等据部所开楚宗一款须禀圣裁臣等窃念诸宗

当日讦奏楚王戕杀巡抚自犯不赦之罪即重加惩

创原不为过惟是坐谋反则人以为冤且重辟六人

已足正法其余诸宗禁锢十年并其家属皆被幽系

男女杂居天日不见号呼痛苦之声日夜不绝见于

抚院各官及守备中官之疏读者皆为伤心酸鼻所

以中外诸臣连章苦请曾经礼部都察院看议奏俱

留中未发今九卿诸臣又同心合辞谓其当赦臣等

不得不为开列如蒙圣慈悯念准与释放将圣母在

天之灵见祖宗列圣亦自欢然但事干宗室当断自

宸衷非臣等所敢专擅者也三月谕内阁云览卿等

所拟赦诏内宽释楚宗幽禁姑准所拟

万历四十五年十月命鼎渭准封代藩世子

按明通纪云云

光宗泰昌元年定瑞惠桂三王封国

按明通纪泰昌元年八月定瑞惠桂三王封国初议

汉中东昌平阳已而惠桂二府改荆州衡州

熹宗天启元年赐三王府庄田命营缮郎督造惠桂

二王府&#免亲藩贡马荆王助饷上嘉其忠义贮之

按明通纪天启元年正月赐三王府庄田二月遣营

缮郎王惟光吴之甲督造惠桂二王府礼部上言二

藩&#建奉圣旨惠王分封荆州乃皇祖成命依议于

见在旧城营建以免各宗移徙工费浩烦该部酌议

协济毋致偏累一方&#免亲藩贡马闰二月荆王助

饷上嘉其忠义命所司贮之

天启二年桂王生子请名&#&#鲁王保邹滕二县功

给桂王继妃册命冠服追封第二皇弟为简怀王

按明通纪二年三月丁未桂王第一子生上疏请名

命照福王庶子例行六月山东妖贼复陷邹滕二县

鲁王捐资保城上以藩屏有赖深嘉之桂王选继妃

诏给册命冠服十一月乙卯礼部接出圣旨皇二弟

追封为简怀王十二月山东巡抚赵彦奏请&#励贤

王上曰鲁藩素着贤声今又捐资助饷除乱安民有

光屏翰着写&#&#励加白金百两文绮十端以见优

礼至意

天启五年册封衡鲁等王命刻宗藩限禄成书以信

王成婚命建府第

按明通纪五年六月初一日册封衡鲁庆渖周蜀德

光泽永和各王十一月命各抚按刻宗藩限禄成书

以便遵行十二月文书房递出揭帖奉圣旨朕弟信

王婚礼合用府第着该衙门上紧修盖务要如法坚

固毋得渗漏虚费工程该衙门知道

天启六年文书房传出圣旨信王婚礼大礼吉日着

礼部行钦天监选择

按明通纪云云

天启七年二月初二日信王出府成婚命在京文武

百官俱备朝服初五日赴府行礼

按明通纪云云

愍帝崇祯十四年册封定王

按明外史定王慈炯庄烈帝第三子太子母弟初生

帝御门受贺崇祯十四年六月谕礼臣朕第三子年

已十龄敬遵祖制宜加王号但既受册封必具冕弁

翼善冠服而会典开载年十二或十五始行冠礼十

龄受封加冠二礼可&#行乎于是礼臣历考经传及

本朝典故以奏定于是岁册封越二年行冠礼至九

月封为定王十一月命选新进士为检讨国子助教

等官为待诏充王讲读官以两殿中书充侍书

崇祯十五年册封永王

按明外史永王慈照庄烈帝第四子母田贵妃崇祯

十五年三月册封为永王

宗藩部汇考十五

皇清一

大清会典

国家稽古定制授封同姓初列爵为九等后为十

等俱宗人府具题请

旨授封其遣官往封宣册诸仪仍礼部掌之

凡袭爵嗣封者俱由宗人府具题请

旨咨送礼部铸宝印行册封诸礼凡授封亲王世

子及亲王妃世子妃金

册郡王郡王妃镀金银

册其

册文及

宝文由翰林院撰定移送中书科书写汉字

宝文移取礼部儒士篆写其

宝印由礼部铸造其

册由工部制造制造库工匠至中书科镌刻镌毕

呈内阁覆阅传礼部仪制司官员给发凡授

封贝勒贝子及贝勒贝子夫人郡主县主郡君

册赭金黄套面银签镇国公以下奉恩将军以上

镇国公夫人以下奉恩将军恭人及乡君以上

龙边

诰命锦面玉轴牙签黄带已上金册镀金银册

制俱同惟页数之多寡视册文之长短页片之

厚薄随金银之轻重工部各照礼部开送定式

成造其贝勒及郡主贝勒夫人以下或用纸册

或用诰命制详礼部亲王郡王印池银质镀金

册印箱架用斗牛云文钉铜质镀金事件袱褥

袋垫等件以红缎为之余制俱同和硕亲王

金宝龟钮方三寸六分厚一寸玉柱文多罗郡

王镀金银印麒麟钮方三寸四分厚一寸玉柱

文凡封诸王贝勒王妃等册宝诰命由礼工

二部制造册诰文由翰林院撰拟大学士等阅

定进呈

御览后中书科缮写该部铸克填青其应给纸册诰

命中书科缮写送阁用

宝凡亲王等封号俱大学士选拟奏请

钦定凡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等

册诰文由翰林院题定文式填名咨送中书科

凡王妃夫人公主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等

册诰文由内阁题定文式填名咨送中书科凡

册封亲王世子郡王及亲王世子郡王嫡妃以掌

院学士充副使长子贝勒贝子及长子妃贝勒

贝子夫人以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等

官充正副使有品笔帖式宣读

王朝颁禄首重懿亲视爵秩之尊卑定俸给之多寡

银米兼支岁有定额详列于后和硕亲王岁支

银一万两米五千石世子岁支银六千两米三

千石多罗郡王岁支银五千两米二千五百石

长子岁支银三千两米一千五百石多罗贝勒

岁支银二千五百两米一千二百五十石固山

贝子岁支银一千三百两米六百五十石镇国

公岁支银七百两米三百五十石辅国公岁支

银五百两米二百五十石一等镇国将军岁支

银四百一十两米二百五石二等镇国将军岁

支银三百八十五两米一百九十二石五斗三

等镇国将军岁支银三百六十两米一百八十

石一等辅国将军岁支银三百一十两米一百

五十五石二等辅国将军岁支银二百八十五

两米一百四十二石五斗三等辅国将军岁支

银二百六十两米一百三十石一等奉国将军

岁支银二百一十两米一百五石二等奉国将

军岁支银一百八十五两米九十二石五斗三

等奉国将军岁支银一百六十两米八十石奉

恩将军岁支银一百一十两米五十五石郡主

岁支银二百五十两米一百二十五石县主岁

支银二百二十两米一百一十石郡君岁支银

一百九十两米九十五石县君岁支银一百六

十两米八十石乡君岁支银一百三十两米六

十五石亲王仪仗旗枪五对攒竹桦皮竿长

八尺上安铁枪头下有铁桦皮枪帽饰以红

缨系云缎旗长三尺阔二尺三寸上销金云蟒

豹尾枪一对朱红攒竹竿长八尺一寸画三色

金云蟒上安镀金枪头下有铁红油枪帽画

五色云蟒饰以红缨下悬豹尾纛二对以缎为

旗红缎火焰边长三尺三寸阔七尺五寸上销

金云蟒朱红熏竹竿长一丈四尺间缠以藤下

钉铁箍上安镀金顶饰以红缨大刀二口吾杖

二对朱红攒竹为之长七尺两末贴金铜箍沥

粉贴金云二段立瓜二对朱红攒竹柄长五尺

三寸贴金铜箍刻木为瓜立置于上承以龙头

瓜及龙头俱沥粉贴金卧瓜二对刻木为瓜卧

置于上柄长五尺五寸余制同立瓜骨朵二对

朱红攒竹柄贴金铜箍刻木为骨朵承以龙头

贴金饰共长七尺红绣曲柄伞一把顶径五尺

冒以红罗垂三檐绣五龙风衣二件带二条伞

骨三十二根竹铁相间朱红攒竹柄长九尺五

寸柄曲处用铁心贴金龙头承伞顶安贴金木

葫芦红绣花伞二把红罗为之上绣四季花直

柄长九尺余制同曲柄伞红瑞草伞二把红罗

为之上销金瑞草余制同红绣伞红绣扇一对

心高二尺三寸阔二尺三寸五分面背皆红罗

面绣四季花背销金团花朱红合竹柄长九尺

二寸黑绣扇一对面背皆皂罗面绣孔雀背销

金团花余制同红绣扇明轿一乘面阔二尺二

寸进深一尺八寸高三尺三寸地平阔二尺二

寸进深二尺九寸俱施羊肝漆洒金上下雕玲

珑花卉直竿二根各长一丈五尺横竿二根各

长六尺二寸肩扛四根各长五尺撑竿二根各

长一尺八寸俱红漆贴金饰红布幰衣油绸雨

衣各一件郡王仪仗旗枪四对朱红攒竹竿

各长八尺贴金云蟒上安铁枪头下有铁红

油枪帽画五色云蟒饰以红缨悬云缎销金云

蟒旗纛一对吾杖二对立瓜二对卧瓜一对骨

朵一对红绣曲柄伞一把红瑞草伞二把红绣

扇二把黑绣扇二把纛以下诸制俱同亲王仪

仗惟曲柄伞绣龙四已上仪仗俱工部造办

其世子及王妃郡主等仪仗系自备充用制见

礼部仪制司凡撰拟诸王贝勒及文武大臣

谥号由宗人府礼部题准移文内阁撰拟奏请

钦定王府坟茔亲王享堂五间门三间描画五彩

飞金小花围墙一百丈门外房五间碑亭一座

守冢人十家世子郡王享堂三间门三间画五

彩小花围墙八十丈门外房三间碑亭一座守

冢人八家贝勒贝子享堂三间门三间红油围

墙七十丈门外房三间守冢人六家郡主同镇

国公辅国公享堂三间门三间红油围墙六十

丈守冢人四家县主郡君县君同凡清明岁

暮祭

荣亲王坟上桌用二十七盘下桌用二十三盘珍

羞署供糖&#果品掌醢署供亲王府官俱满

缺包衣大四员阿敦大二员布大衣大一员乌

林大二员法克师大四员衣杭大二员郡王

府官俱满缺包衣大三员阿敦大一员布大衣

大一员乌林大二员法克师大四员衣杭大二

员边卫充军罪名例一王府设谋拨置旗

校舍余人等一郡王将军中尉凡有奏请启

王参详后奏如违赍奏人员一王府人役假

借威势侵占民田攘夺财物致伤人命除真犯

死罪外徒以上一王府禄米本府旗校官庄

人等干预拨置折收银两多收米麦索要财物

及邀截纳户用强兑支并擅自差人下府州县

催征骚扰者杖以上

国初于

笃恭殿前列署十为诸王议政之所

国初定贝子戴三眼孔雀翎根缀蓝翎镇国公辅

国公戴二眼孔雀翎根缀蓝翎凡亲王以下

国初各照爵秩拨赐田园不支俸禄

国初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准于锦州各设庄一

所盖州各设庄一所其额外各庄俱令退出

国初设六部各以贝勒总理部务后俱撤

国初定王贝勒贝子等除犯谋叛等重罪外其余

过犯或黜夺人丁或罚赎银两不拟处死监禁

太宗文皇帝崇德元年

大清会典凡封爵崇德元年定

显祖子孙考论功德列爵九等一等为和硕亲王二等

为多罗郡王三等为多罗贝勒四等为固山贝

子五等为镇国公六等为辅国公七等为镇国

将军八等为辅国将军九等为奉国将军其余

俱为宗室又定

皇上庶妃所生子封镇国将军亲王侧室妾媵所生

子封辅国将军郡王侧室妾媵所生子封奉国

将军有功绩者量加封授出自

上裁又定亲王女为和硕格格郡王女为多罗格

格贝勒女为贝勒多罗格格贝子女为固山格

格公女为公格格又定王贝勒及王贝勒妃

夫人俱给纸册授封又定王以下将军以上

俱由内院官具奏引至

崇政殿前行册封礼王妃等遣官授封又定诸

王册印俱于

崇政殿赐授册封诸王贝勒礼是日诸王贝勒

及文武各官俱于

崇政殿前分翼序立内院官捧册印置

殿内黄案上请

旨授封内院官引诸王贝勒依次进跪

殿前宣册官及捧册官于黄案东西向立次第宣

册毕捧册印授诸王贝勒王等捧受转授从官

从官跪接王等次第各复原位立册封礼毕捧

册印官前行王等随后分翼进至

清宁宫前捧册印官分翼东西侍立鸣赞官赞排

班赞进赞跪叩头王等于

皇上前行三跪九叩头礼

皇后前行二跪六叩头礼毕捧册印官前行王等随

后由

大清门次第出即于门前诸王贝勒相贺照封号

爵位对行二跪六叩头礼毕各回府第诸王妃

贝勒夫人等各于王贝勒前行庆贺礼毕王府

属员各于王前庆贺行二跪六叩头礼贝勒府

属员各于贝勒前庆贺行一跪三叩头礼又

定宗室内有因功升授者自奉国将军升辅国

将军次第论功加封至和硕亲王亲王有功酌

给赏赐其有罪降封者自和硕亲王递降一等

至奉国将军得罪降为闲散宗室其或因大功

越升或因重谴黜革者不论等级冠服是

年定亲王冠顶三层上&#红宝石中嵌东珠八

颗前舍林嵌东珠四颗后金花嵌东珠三颗带

用金镶玉版四片嵌东珠四颗郡王冠顶三层

上&#红宝石中嵌东珠七颗前舍林嵌东珠三

颗后金花嵌东珠二颗带用金镶玉版四片嵌

绿松石四颗贝勒冠顶三层上&#红宝石中嵌

东珠六颗前舍林嵌东珠二颗后金花嵌东珠

一颗带用金镶玉版四片嵌红宝石四颗贝子

冠顶二层上&#红宝石中嵌东珠五颗前舍林

嵌东珠一颗后金花嵌东珠一颗带用金镶玉

版四片嵌蓝宝石四颗镇国公冠顶二层上&#

红宝石中嵌东珠四颗前舍林嵌东珠一颗后

金花嵌绿松石一颗带用金镶玉版四片嵌蓝

宝石四颗辅国公冠顶二层上&#红宝石中嵌

东珠三颗前舍林嵌绿松石一颗后金花嵌宝

石一颗带与镇国公同镇国将军冠顶上&#红

宝石带用金镶圆版嵌红宝石四颗辅国将军

冠顶上&#蓝宝石带用圆金版奉国将军冠顶

上&#水晶石带用玲珑鋄金方铁版亲王嫡妃

冠顶大簪舍林项圈各嵌东珠八颗侧妃冠顶

等项各嵌东珠七颗郡王嫡妃冠顶大簪舍林

项圈各嵌东珠七颗侧妃冠顶等项各嵌东珠

六颗贝勒嫡夫人冠顶大簪舍林项圈各嵌东

珠六颗侧夫人冠顶等项各嵌东珠五颗贝子

嫡夫人冠顶大簪舍林项圈各嵌东珠五颗侧

夫人冠顶等项各嵌东珠四颗镇国公嫡夫人

冠顶大簪舍林项圈各嵌东珠四颗辅国公嫡

夫人冠顶大簪舍林项圈各嵌东珠三颗郡主

冠顶大簪舍林项圈各嵌东珠六颗县主冠顶

大簪舍林项圈各嵌东珠五颗郡君冠顶大簪

舍林项圈各嵌东珠四颗县君冠顶大簪舍林

项圈各嵌东珠三颗乡君冠顶大簪舍林项圈

各嵌东珠二颗未入八分公夫人镇国将军辅

国将军夫人奉国将军淑人冠顶服饰止准正

室各照其夫品级用凡坐褥亲王郡王冬用

豹皮夏用蟒缎贝勒冬用虎皮夏用闪缎以上

俱衬红白毡

红上

白下

贝子冬用裁去头爪虎皮夏

用缎镇国公超品公冬用方虎皮夏用红褐辅

国公冬用狼皮夏用红褐镶青褐镇国将军冬

用獾皮夏用青褐辅国将军冬用貉皮夏用青

布以上俱衬红毡奉国将军冬用野山羊皮夏

用蓝布俱衬白毡仪仗是年定亲王销金

红伞二柄纛二杆旗十杆立瓜一对骨朵一对

吾杖二对执事人青衣红带青帽银顶上插红

翎郡王销金红伞一柄纛一杆旗八杆卧瓜一

对吾杖二对执事人衣带帽顶与前同贝勒销

金红伞一柄纛一杆旗六杆骨朵一对红杖一

对执事人衣带帽顶与前同以上仪仗赴

御前不许排设贝子彩画云红伞一柄豹尾枪二

杆旗六杆红杖一对执事人衣带帽顶与前同

城内止用伞杖镇国公红伞一柄豹尾枪二杆

旗六杆红杖一对执事人衣带帽顶与前同城

内止用红杖辅国公红伞一柄豹尾枪一杆旗

六杆红杖一对执事人青衣红带蓝翎红毡帽

城内止用红杖镇国将军金黄伞一柄旗六杆

城内用夜不收二名开路后随人六名辅国将

军执事与镇国将军同城内用夜不收二名开

路后随人四名奉国将军旗四杆城内用从人

四名亲王妃清道旗一对红杖一对吾杖一

对销金红伞一柄青扇一把拂子一对金唾盂

一金水盆一轿车红盖红帏青镶盖角青垂檐

执事人青衣红带青帽银顶上竖红翎赴朝或

坐轿或坐车止用伞扇红杖吾杖侧妃轿车红

盖红帏蓝镶盖角蓝垂檐郡王妃清道旗一对

吾杖一对销金红伞一柄青扇一把拂子一对

金水盆一轿车红盖红帏蓝镶盖角蓝垂檐执

事人衣帽同前赴朝或坐轿或坐车止用伞扇

吾杖侧妃轿车青盖青帏红镶盖角红垂檐贝

勒夫人红杖一对销金红伞一柄拂子一对轿

车青盖青帏红镶盖角红垂檐执事人衣帽同

前赴朝或坐轿或坐车止用伞红杖侧夫人车

青盖蓝帏红镶盖角红垂檐贝子夫人车青盖

蓝帏红镶盖角红垂檐赴朝坐车侧夫人车蓝

盖蓝帏红垂檐镇国公夫人车蓝盖蓝帏红垂

檐辅国公夫人车蓝盖蓝帏青镶红垂檐镇国

将军夫人车青盖蓝帏青垂檐辅国将军夫人

车蓝盖蓝帏蓝垂檐奉国将军淑人车蓝盖白

帏蓝垂檐郡主吾杖一对销金红伞一柄青

扇一把拂子一对轿车青盖青帏红镶盖角红

垂檐赴朝或坐轿或坐车止用伞扇吾杖县主

红杖一对销金红伞一柄拂子一对车青盖蓝

帏红镶盖角红垂檐赴朝坐车止用伞红杖郡

君红杖一对销金青伞一柄车蓝盖蓝帏红垂

檐赴朝坐车用伞红杖县君红杖一对车蓝盖

蓝帏红镶青垂檐赴朝坐车用红杖乡君车蓝

盖蓝帏红镶青垂檐凡过诸王府门是年

定亲王府门郡王过并随从人员俱不下马贝

勒过鞠躬趋马过随从人员俱下马亲王妃郡

王妃过序长幼应下舆者步行过不应下舆者

径过随从妇女各照其主固伦公主和硕公主

郡主县主过并随从妇女俱不下车马随从人

员俱下马郡君县君过不下舆随从男妇俱下

车马贝子和硕公主额驸民公以下官员及军

民人等过俱下马贝勒夫人以下官员命妇及

军民人等妇女过俱下车马郡王府门与亲王

同贝勒府门贝子镇国公过不下马随从人员

俱下马辅国公和硕公主额驸民公以下官员

及军民人等过俱下马贝勒夫人过序长幼应

下舆者步行过不应下舆者径过随从妇女各

照其主郡君县君过并随从妇女俱不下车马

随从人员俱下马贝子夫人以下官员命妇及

军民人等妇女过俱下车马回避仪是年

定亲王出行郡王遇让道行贝勒遇执事回避

让道旁行贝子镇国公固伦额驸和硕公主额

驸遇勒马鞠躬侧立道旁候过辅国公镇国将

军民公都统尚书以下遇俱下马立道旁候过

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遇相让尊长在先分路行

郡主以下县君以上遇停车候过郡王出行贝

勒公主以下遇与遇亲王回避仪同贝勒出行

贝子镇国公固伦额驸和硕公主额驸遇让道

旁行辅国公镇国将军民公都统尚书遇勒马

侧立道旁候过辅国将军副都统侍郎等官以

下遇俱下马立道旁候过固伦公主和硕公主

遇贝勒让道行郡主县主郡君遇相让分路行

县君遇停车候过贝子出行镇国公和硕公主

额驸遇分路行辅国公镇国将军民公都统尚

书遇让道旁行辅国将军副都统侍郎及参领

等官遇勒马侧立道旁候过佐领等官以下遇

俱下马候过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遇贝子勒马

候过郡主县主遇贝子让道行郡君县君遇相

让分路行镇国公出行辅国公镇国将军民公

都统尚书遇分路行辅国将军副都统侍郎及

参领等官遇勒马侧立道旁候过佐领以下等

官遇俱下马候过辅国公出行镇国将军都统

尚书等官遇分路行辅国将军副都统侍郎等

官遇让道旁行奉国将军参领佐领等官遇勒

马立于道旁候过护军校骁骑校等官及军民

人等遇俱下马候过镇国将军出行辅国将军

副都统侍郎等官遇分路行奉国将军参领佐

领等官遇勒马立于道旁候过护军校骁骑校

等官及军民人等遇俱下马候过辅国将军出

行奉国将军参领等官遇让道旁行佐领等官

遇勒马候过护军校骁骑校等官及军民人等

遇俱下马候过奉国将军出行佐领等官遇让

道行护军校骁骑校等官及军民人等遇俱勒

马候过凡闲散宗室遇亲王以下辅国将军

以上俱下马遇民公以下大臣俱不下马分路

行凡觉罗有职者各照品级回避无职者遇亲

王以下辅国将军以上俱下马遇民公都统尚

书等官俱引马回避其余各官俱不回避让道

行凡奉

钦差及赍捧

&#旨或

钦赐恩赏者遇王等于道及过王府门不下马是

年定每年元旦

皇上率亲王以下副都统以上及外藩来朝王等诣

堂子上香行三跪九叩头礼毕还宫每月初一

日亲王以下贝子以上每府派一人斋戒一日

堂子内供献每年四月初八日内府并每旗王

贝勒一位依次

堂子备供春秋二季立竿致祭亲王郡王贝勒

每家各祭三竿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每家各祭

二竿镇国辅国奉国将军每家各祭一竿不祭

者听其无爵宗室不祭凡致祭日期初一日

皇上致祭初二日礼亲王府初三日郑亲王府初四

日睿亲王府初五日肃亲王府初六日英郡王

府初七日豫郡王府初八日额尔克楚赫虎儿

贝勒府初九日罗罗浑贝勒府初十日额勒浑

贝勒府十一日饶余贝勒府此定期内若遇

皇上致祭则应祭之家停祭贝子公等依次致祭

凡祭三竿之家于定期内各祭一竿过十一日

后再各祭二竿或致祭日有两三家同祀神者

仍依次俟应先祭之家祭毕次祭之家方祭如

诸王贝勒于定期致祭之日有事不得祭预期

知会礼部令次祭之家致祭其有事者随便补

祭凡为马群致祭者亲王以下辅国公以上许

祭镇国将军以下不许祭有违例多祭并争祀

神者议处又定宗室封王者立家庙致祭

又定亲王生辰及元旦日该旗都统以下佐领

以上官员齐集称贺行二跪六叩头礼郡王生

辰及元旦日本府属员齐集称贺行二跪六叩

头礼贝勒生辰及元旦日本府属员齐集称贺

行一跪三叩头礼若该属官员无事不至府行

庆贺者治罪

崇德二年

大清会典崇德二年定亲王郡王贝勒女不论已嫁

未嫁者父升随升父降随降

崇德三年

大清会典崇德三年定亲王以下至宗室所生子女

年及一岁许将其名并所生年月日时母氏某

收生妇某开列送宗人府详载册籍其另室所

居妾媵所出者亦准记籍如将未居另室妾婢

所出并抚养异姓之子谎报者治以重罪

崇德年

大清会典

国家定鼎燕京以内城房屋分给八旗诸王各随

旗分居住其营建规制各有定式崇德间定亲

王府台基高一丈正房一座厢房二座内门盖

于台基之外绿瓦朱漆两层楼一座并其余房

屋及门俱在平地盖造楼房大门用平常筒瓦

其余用板瓦郡王府台基高八尺正房一座厢

房二座内门盖于台基上两层楼一座正房及

内门用绿瓦两厢房用平常筒瓦俱朱漆余与

亲王同贝勒府台基高六尺正房一座厢房二

座内门盖于台基上用平常筒瓦朱漆余与郡

王同贝子府正房厢房俱在平地盖造大门用

朱漆板瓦又定王府不遵定制台基过高及

多盖房屋者俱治罪又定亲王以下宗室以

上者俱系金黄带婚礼崇德间定亲王行

纳币礼珍珠金银花缀缎蟒缎缎袍褂裙共

九袭蟒缎缎衾褥七&#金项圈一具金大簪小

簪各三枝金耳坠全副金戒指十枚定婚日设

宴五十席娶日设宴六十席凡宴日亲王以下

及大臣等固伦公主亲王妃以下俱会宴纳朝

臣女给女父蟒缎朝衣一领帽带靴全给女母

蟒袍褂裙各一件金耳坠全副鞍马二匹纳外

藩王贝勒台吉等女定婚行七九礼用鞍马盔

甲缎布银器等物以下俱同筵宴宰牲五九次

行聘礼纳外藩亲王女鞍马十二匹盔甲十二

副闲甲二十四副缎六十匹布六百匹银桶银

盆银茶桶各一具纳外藩郡王女鞍马十匹盔

甲十副闲甲二十副缎五十匹布五百匹银桶

银盆银茶桶各一具纳外藩贝勒女鞍马八匹

盔甲八副闲甲十六副缎四十匹布四百匹银

桶银盆银茶桶各一具纳外藩台吉女鞍马六

匹盔甲六副闲甲十二副缎三十匹布三百匹

银盆银茶桶各一具娶日宴宰牲七九外藩王

贝勒台吉及妃夫人等送女来者给夏衣各一

袭冬衣各一袭貂裘各一领&#带一围刀全撒

袋一副弓矢全盔甲一副鞍马二匹蟒缎缎三

十匹布二百匹银桶银盆银茶桶各一具随从

男妇给赏三十人衣服有差凡女之兄弟来送

给时衣各一袭郡王行纳币礼珍珠金银花

缀缎蟒缎缎袍褂裙共八袭蟒缎缎衾褥六

&#金项圈一具金大簪小簪各三枝金耳坠全

副金戒指八枚定婚日设宴四十席娶日设宴

五十席凡宴日诸王大臣及公主王妃等会宴

如亲王例纳朝臣女给女父母服物如亲王例

纳外藩王贝勒台吉等女定婚行礼筵宴与亲

王同次行聘礼纳外藩亲王郡王女与亲王纳

外藩郡王女例同纳外藩贝勒台吉女与亲王

纳外藩贝勒台吉女同娶日宴宰牲七九外藩

亲王郡王及妃送女来者给与衣物并给女之

兄弟赏随从男妇衣服俱如亲王例外藩贝勒

台吉及夫人送女来者给与时衣貂裘&#带撒

袋鞍马如亲王例蟒缎缎二十五匹布一百五

十匹银桶银茶筒各一具随从男妇给赏二十

五人衣服有差贝勒行纳币礼珍珠金银花

缀缎蟒缎缎袍褂裙共七袭蟒缎缎衾褥五

&#金项圈一具金大簪小簪各三枝金耳坠全

副金戒指六枚定婚日设宴三十席娶日设宴

四十席凡宴日郡王以下诸大臣及郡王妃以

下俱会宴纳朝臣女给女父蟒缎朝衣一领帽

带靴全给女母缎袍褂裙各一件金耳坠全副

鞍马一匹马一匹纳外藩王贝勒台吉等女定

婚行五九礼筵宴宰牲三九次行聘礼用鞍马

八匹盔甲八副闲甲十六副缎四十匹布四百

匹银桶银盆银茶筒各一具娶日宴宰牲五九

外藩亲王郡王及妃送女来者给与衣物并给

女之兄弟赏随从人衣服俱如亲王例外藩贝

勒台吉及夫人送女来者给时衣各一袭貂裘

一领猞狸狲裘一领&#带一围刀全撒袋一副

弓矢全鞍马一匹蟒缎缎二十匹布一百匹银

茶筒一具随从男妇给赏二十人衣服有差

贝子行纳币礼珍珠金银花缀妆缎蟒缎缎袍

褂裙共六袭蟒缎缎衾褥四&#金项圈一具金

大簪小簪各二枝金耳坠全副金戒指四枚定

婚日设宴二十席娶日设宴三十席凡宴日贝

勒以下大臣等及贝勒夫人以下俱会宴纳朝

臣女给女父缎朝衣一领帽带靴全给女母缎

袍褂裙各一件金耳坠全副鞍马一匹纳外藩

王贝勒台吉等女定婚行三九礼筵宴宰牲二

九次行聘礼鞍马六匹盔甲六副闲甲十二副

缎三十匹布三百匹银盆银茶筒各一具娶日

宴宰牲三九外藩亲王郡王及妃送女来者给

与衣物并给女之兄弟赏随从男妇衣服俱如

亲王例外藩贝勒台吉及夫人送女来者给与

时衣各一袭貂裘一领狐裘一领&#带一围刀

全撒袋一副弓矢全鞍马一匹蟒缎缎十五匹

布七十匹银茶筒一具随从男妇给赏十五人

衣服有差镇国公行纳币礼绣花妆缎蟒

缎袍褂裙共五袭蟒缎缎衾褥四&#金项圈一

具金大簪小簪各二枝金耳坠全副金戒指四

枚定婚日设宴十八席娶日设宴二十八席纳

朝臣女给女父母服物与贝子同纳外藩王贝

勒台吉等女定婚行二九礼筵宴宰牲二九次

行聘礼鞍马五匹盔甲五副闲甲十副二十

五匹布二百五十匹银盆银茶筒各一具娶日

宴宰牲三九外藩亲王郡王及妃送女来者给

与衣物并给女之兄弟赏随从男妇衣服俱如

亲王例外藩贝勒台吉及夫人送女来者给与

衣物并给女之兄弟给赏随从男妇衣服俱如

贝子例辅国公行纳币礼绣花妆缎蟒缎缎

袍褂裙共四袭蟒缎缎衾褥三&#金项圈一具

金大簪小簪各二枝金耳坠全副金戒指四枚

定婚日设宴十六席娶日设宴二十六席纳朝

臣女给女父母服物与镇国公同纳外藩王贝

勒台吉等女定婚行一九礼筵宴宰牲二九次

行聘礼鞍马四匹盔甲四副闲甲八副缎二十

匹布二百匹银盆银筒各一具娶日宴宰牲三

九外藩亲王郡王及妃送女来者给与衣物并

给女之兄弟给赏随从男妇衣服俱如亲王例

外藩贝勒台吉及夫人送女来者给与衣物并

给女之兄弟给赏随从男妇衣服俱如镇国公

例镇国将军行纳币礼缎衣三袭缎衾褥二

&#布衣一袭布衾褥一&#金项圈一具金簪二

枝金耳坠全副定婚日宴宰牲六娶日设宴十

五席辅国将军行纳币礼缎衣二袭缎衾褥

一&#布衣一袭布衾褥一&#金项圈一具金簪

二枝金耳坠全副定婚日宴宰牲四娶日设宴

十席奉国将军行纳币礼缎衣二袭缎衾褥

一&#布衣一袭布衾褥一&#金簪二枝金耳坠

全副定婚日宴宰牲三娶日设宴八席郡主

婚礼亲王女嫁于朝臣进聘礼马十五匹鞍十

五副盔甲十五副定婚日嫁日筵宴如亲王例

嫁于外藩王贝勒台吉等定婚行七九礼(

用骆驼马

羊)

筵宴宰牲五九次行聘礼马六十匹牛六十

头羊六百只娶日筵宴宰牲七九媵送侍婢八

名男妇五户县主婚礼郡王女嫁于朝臣进

聘礼马十三匹鞍十三副盔甲十三副定婚日

嫁日筵宴如郡王例嫁于外藩王贝勒台吉等

定婚行礼筵宴如亲王女例次行聘礼马五十

匹牛五十头羊五百只娶日宴宰牲七九媵送

侍婢七名男妇四户郡君婚礼贝勒女嫁于

朝臣进聘礼马十一匹鞍十一副盔甲十一副

定婚日嫁日筵宴如贝勒例嫁于外藩王贝勒

台吉等定婚行礼如亲王女例筵宴宰牲三九

次行聘礼马四十匹牛四十头羊四百只娶日

宴宰牲五九媵送侍婢六名男妇三户县君

婚礼贝子女嫁于朝臣进聘礼马九匹鞍九副

盔甲九副定婚日嫁日筵宴如贝子例嫁于外

藩王贝勒台吉等定婚行礼如亲王女例筵宴

宰牲二九次行聘礼马三十匹牛三十头羊三

百只娶日宴宰牲三九媵送侍婢五名男妇二

户乡君婚礼镇国公女辅国公女嫁于朝臣

进聘礼马七匹鞍七副盔甲七副定婚日嫁日

筵宴如镇国公辅国公例嫁于外藩王贝勒台

吉等定婚行礼如亲王女例筵宴宰牲二九次

行聘礼马二十五匹牛二十五头羊二百五十

只娶日宴宰牲三九其镇国公女媵送侍婢四

名男妇二户辅国公女媵送侍婢三名男妇二

户丧仪崇德间定和硕亲王丧闻

上辍朝三日遣礼部官视祭葬礼

钦赐初祭大祭造坟匠役由工部拨给多罗郡王丧

上辍朝二日遣礼部官视祭葬礼

钦赐初祭大祭造坟匠役由工部拨给多罗贝勒丧

上辍朝一日遣礼部官视祭葬礼

钦赐初祭大祭造坟匠役由工部拨给固山贝子丧

上遣礼部官视祭葬礼

钦赐初祭大祭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丧闻

上遣礼部官视祭葬礼

钦赐初祭大祭王贝勒贝子婚娶之子卒亲王妃郡

王妃贝勒夫人贝子夫人郡主县主郡君县君

丧闻

遣礼部官致祭内外王公相见仪崇德间定

外藩亲王见内亲王内亲王出殿降阶迎内亲

王居左外亲王居右俱由中门入内亲王在东

向西立外亲王在西向东立外亲王行二跪六

叩头礼内亲王答礼礼毕内亲王坐于东外亲

王坐于西其随从官员于殿外行二跪六叩头

礼随伊主后坐宴毕随从官员行一跪一叩头

礼外亲王离位行一跪一叩头礼内亲王答礼

外亲王起行内亲王送至阶下回府本府官送

出府门外外藩郡王见内亲王内亲王出殿

迎不降阶内亲王由中门先入外郡王随后入

内亲王在东向西立外郡王在西向东立外郡

王行二跪六叩头礼内亲王跪受半礼答半礼

毕内亲王坐于东外郡王坐于西其随从官员

于殿外行二跪六叩头礼随伊主后坐宴毕随

从官员先行一跪一叩头礼外郡王离位行一

跪一叩头礼内亲王答跪拱手不叩外郡王起

行内亲王惟送出殿不降阶本府官送出府门

外外藩贝勒见内亲王内亲王离坐迎不出

殿外贝勒由西旁门入行二跪六叩头礼内亲

王躬身拱手礼毕内亲王坐于中外贝勒坐于

西旁其随从官员于殿外行二跪六叩头礼随

伊主后坐宴毕随从官员先行一跪一叩头礼

外贝勒离位行一跪一叩头礼内亲王躬身拱

手外贝勒起行内亲王不送本府官送出府门

外外藩贝子见内亲王部堂官引进殿外贝

子行二跪六叩头礼内亲王躬身拱手坐受礼

毕外贝子在西侧坐其随从官员于殿外行二

跪六叩头礼随伊主后坐宴毕贝子离位行一

跪一叩头礼内亲王躬身拱手坐受随从官员

在殿外行一跪一叩头礼外贝子起行内亲王

不送本府官送出府门外外藩公见内亲王

礼与外藩贝子见内亲王礼同外藩亲王见

内郡王内郡王迎至大门内郡王居东外亲王

居西俱由中门入内郡王在东向西立外亲王

在西向东立对行二跪六叩头礼毕内郡王坐

于东外亲王坐于西其随从官员行二跪六叩

头礼随伊主后坐宴毕随从官员先行一跪一

叩头礼外亲王内郡王各就坐行一叩头礼外

亲王起行内郡王送至大门内回本府官送出

府门外外藩郡王见内郡王礼与外藩亲王

见内亲王礼同外藩贝勒见内郡王礼与外藩

郡王见内亲王礼同外藩贝子见内郡王礼与

外藩贝勒见内亲王礼同外藩公见内郡王礼

与外藩贝子见内亲王礼同外藩亲王见内

贝勒内贝勒出府门外迎内贝勒居东外亲王

居西俱由中门入外亲王先行内贝勒稍后外

亲王在西向东立内贝勒在东向西立对行一

跪三叩头礼毕外亲王坐于西内贝勒坐于东

其随从官员行一跪三叩头礼随伊主后坐宴

毕随从官员先行一跪一叩头礼外亲王内贝

勒各就坐行一叩头礼起行时让外亲王先行

内贝勒稍后送出府门外外藩郡王见内贝

勒内贝勒迎至大门内贝勒居东外郡王居西

俱由中门入外郡王在西向东立内贝勒在东

向西立对行一跪三叩头礼毕外郡王坐于西

内贝勒坐于东其随从官员行一跪三叩头礼

随伊主后坐宴毕随从官员先行一跪一叩头

礼外郡王内贝勒各就坐行一叩头礼外郡王

起行内贝勒送至大门内回本府官送出府门

外外藩贝勒见内贝勒礼与外藩郡王见内

郡王礼同惟初见时内外贝勒各行一跪三叩

头礼随从官员亦行一跪三叩头礼外藩贝

子见内贝勒礼与外藩贝勒见内郡王礼同惟

初见时外贝子行一跪三叩头礼内贝勒跪而

拱手随从官员亦行一跪三叩头礼外藩公

见内贝勒礼与外藩贝子见内郡王礼同惟初

见时外藩公及随从官员俱各行一跪三叩头

礼外藩亲王郡王贝勒见内贝子公内贝子

公出大门外迎外亲王等居西先入内贝子公

居东后入外亲王等在西向东立内贝子公在

东向西立对行一跪一叩头礼毕外亲王等坐

于西内贝子公坐于东其随从官员行一跪一

叩头礼内贝子公于座拱手随从官员各随伊

主后坐宴毕随从官员先行一跪一叩头礼内

贝子公仍于座拱手外亲王等内贝子公各就

坐行一叩头礼外亲王等起行内贝子公送出

大门外候乘马方回外藩贝子见内贝子内

贝子出堂迎内贝子居东外贝子居西俱由中

门入内贝子在东向西立外贝子在西向东立

外贝子行一跪一叩头礼内贝子答礼毕内贝

子坐于东外贝子坐于西其随从官员行一跪

一叩头礼随伊主后坐宴毕随从官员先行一

跪一叩头礼外贝子离位行一跪一叩头礼内

贝子答礼外贝子起行内贝子送出堂本府官

送出府门外外藩公见内贝子礼与外藩贝

子见内贝勒礼同惟初见时外藩公及随从官

员俱行一跪一叩头礼外藩贝子见内公内

公出大门迎外贝子居西内公居东俱由中门

入内公在东向西立外贝子在西向东立对行

一跪一叩头礼毕外贝子坐于西内公坐于东

随从官员行一跪一叩头礼随伊主后坐宴毕

随从官员先行一跪一叩头礼外贝子与内公

各就坐对行一叩头礼外贝子起行内公送至

大门本府官送出府门外外藩公见内公礼

与外藩贝子见内贝子礼同

崇德九年

大清会典凡岁满崇德九年定和硕亲王之子以下

奉国将军之子以上男至二十岁女至十五岁

列名具题请

旨授封又定亲王以下奉国将军以上有薨故者

其子弟即准承袭不必俟其岁满

宗藩部汇考十六

皇清二

世祖章皇帝顺治元年

大清会典顺治元年题准岁给俸银亲王一万两郡

王五千两贝勒二千五百两贝子一千二百五

十两公六百二十两

顺治二年

大清会典顺治二年题准分给园地亲王包衣大六

晌郡王以下包衣大五晌各府执事人员俱给

地有差又题准王以下各官所属壮丁计口

给地六晌停支口粮又题准给诸王贝勒贝

子公等大庄每所地一百三十晌

或一百二十晌至七十晌不等

半庄每所地六十五晌

或六十晌至四十晌不等

园每所地三十晌

或二十五晌至十晌不等

顺治三年

大清会典顺治三年题准

京城内外无主园地酌量拨给诸王府

顺治四年

大清会典亲王妃以下仪仗顺治四年定亲王妃纛

二杆吾杖一对立瓜一对卧瓜一对骨朵一对

红方伞二柄红绣花伞二柄曲柄伞一柄青绣

宝花扇一把红绣孔雀扇一把轿车红盖红帏

青镶盖角青垂檐侧妃与郡王妃同郡王妃纛

二杆吾杖一对立瓜一对骨朵一对红绣宝花

伞二柄红绣孔雀扇二把轿车红盖红帏蓝镶

盖角蓝垂檐侧妃与贝勒夫人同贝勒夫人吾

杖一对立瓜一对红绣宝花伞一柄青绣花扇

一把轿车青盖青帏红镶盖角红垂檐侧夫人

与贝子夫人同贝子夫人车青盖蓝帏红镶盖

角红垂檐侧夫人与镇国公夫人同镇国公夫

人车蓝盖蓝帏红垂檐侧夫人与辅国公夫人

同辅国公夫人车蓝盖蓝帏红镶青垂檐侧夫

人车亦同是年以郑亲王殿台基逾制及擅

用铜狮龟鹤罚银二千两

顺治五年

大清会典顺治五年定宗室封王无嗣者

太庙祔祭有嗣者令其子孙立家庙致祭是年题准

亲王给园十所郡王给园七所每所地三十晌

顺治六年

大清会典顺治六年题准袭封王贝勒贝子公等伊

祖父所遗园地除拨给应得之数外其余地亩

不必撤出仍留本家又题准凡加封王贝勒

贝子公等各照本爵拨给园地

顺治七年

大清会典顺治七年议准岁给俸禄亲王银一万两

米六千石郡王银四千两米二千石贝勒银二

千两米一千四百石贝子银一千两米八百石

公银五百两米六百石将军银八十两郡主米

五百石县主米三百石郡君米二百石是年

题准拨给亲王园八所郡王园五所贝勒园四

所贝子园三所公园二所每所地三十晌嗣后

凡初封王贝勒贝子公等俱照此例拨给镇国

将军园地四十晌辅国将军园地三十晌奉国

将军园地二十晌奉恩将军园地一十晌凡给

过园地者停给家口粮米又题准给郡主园

地各三十晌县主郡君县君园地各二十五晌

顺治八年

大清会典顺治八年

谕诸王必俟农隙之时方许放鹰勿得玩违以致蹂

躏田禾是年议准岁给俸银亲王一万两郡

王五千两贝勒三千两贝子二千两公一千两

已上每俸银二两给俸米三斛是年各部复

令亲王郡王兼摄九年亦撤

顺治九年

大清会典顺治九年

谕诸王宗室觉罗内有孝友义顺及守节贞烈者宗

人府核实具奏礼部题请旌表是年题准我

朝封王以本王素行为号与前代以地名为号者

不同以后嗣王袭封先行换册暂用旧宝印候

赐有封号另铸宝印换给又题准诸王贝勒贝子

公等授封谢

恩礼部具题于每月三朝日进

殿前行礼又题准应袭王爵者必以嫡妃子承

袭若嫡妃无子方准次妃子承袭又议准给

亲王世子俸银六千两又题准贝勒以下薨

故者应袭一子不俟岁满即封余子仍俟岁满

授封若父在得封之子未分居之先薨故者其

子岁未满不准即封又题准亲王以下所生

子女详开某王某贝勒某妃夫人某氏所生子

名某并生子之年月日时收生妇某保结某送

宗人府记籍贝子以下至宗室俱照此例开明

送宗人府又题准亲王府台基高一丈台基

上盖房五座内盖两层楼房一座贴金彩画五

爪龙及各样花草柱施纯色红青不许雕刻龙

首用绿脊绿瓦殿楼门基高与府台基等座位

高八尺长一丈一尺阔九尺座基高一尺五寸

施以朱漆贴金彩画五爪龙后屏绘五爪龙及

五色云止用绘漆雕刻有禁殿前门首用石栏

杆世子府台基高八尺殿楼房屋及门绘金彩

四爪龙余与亲王同郡王府与世子同贝勒府

台基高六尺台基上盖房五座堂房及门贴金

彩画各样花草柱施纯色红青用平常筒瓦堂

门台基高与府台基等贝子府台基高二尺堂

房及门贴金彩画各样小花草柱施纯色红青

堂门台基高与府台基等镇国公辅国公府俱

与贝子府同冠服是年题准亲王冠顶三

层共嵌东珠十颗舍林嵌东珠五颗后花嵌东

珠四颗服用五爪四团龙补及五爪龙缎满翠

四补等缎世子冠顶三层共嵌东珠九颗带用

金镶玉版四片每片嵌东珠三颗服与亲王同

郡王冠顶二层共嵌东珠八颗舍林嵌东珠四

颗后花嵌东珠三颗带四片每片嵌东珠二颗

服与亲王同贝勒冠顶三层共嵌东珠七颗舍

林嵌东珠三颗后花嵌东珠二颗带四片每片

嵌东珠二颗服用四爪两团补及蟒缎妆缎等

项贝子冠顶三层共嵌东珠六颗舍林嵌东珠

二颗后花嵌东珠一颗带四片每片嵌东珠一

颗服与贝勒同镇国公冠顶二层共嵌东珠五

颗舍林嵌东珠一颗后花嵌绿松石一颗带四

片每片嵌&#睛一颗服用四爪方蟒补余与贝

勒同辅国公冠顶二层共嵌东珠四颗舍林后

花带嵌珠数及服色俱与镇国公同镇国将军

冠顶中节嵌东珠一颗带用金镶方玉版每片

嵌红宝石一颗服用麒麟补余与贝勒同辅国

将军冠顶上衔红宝石中节嵌小红宝石一颗

带用圆金版每片嵌红宝石一颗服用狮补余

与贝勒同奉国将军冠顶上衔红宝石中节嵌

小蓝宝石一颗带用起花金圆版服用豹补余

与贝勒同奉恩将军冠顶上衔蓝宝石中节嵌

小蓝宝石一颗带用起花金镶银圆版服用虎

补余与贝勒同亲王嫡妃冠顶等项各嵌东

珠十颗服用翟鸟五爪四团龙补五爪龙缎妆

缎满翠四补等缎侧妃冠顶等项各嵌东珠九

颗服与嫡妃同世子嫡妃冠顶服饰与亲王侧

妃同侧妃冠顶等项各嵌东珠八颗服与嫡妃

同郡王嫡妃冠顶服饰与世子侧妃同侧妃冠

顶等项各嵌东珠七颗服用蟒缎妆缎各色花

素缎贝勒嫡夫人冠顶服饰与郡王侧妃同侧

夫人冠顶等项各嵌东珠六颗服与嫡夫人同

贝子嫡夫人冠顶服饰与郡王侧妃同侧夫人

冠顶等项各嵌东珠五颗服与嫡夫人同镇国

公嫡夫人冠顶等项各嵌东珠五颗服与贝子

夫人同侧夫人冠顶等项各嵌东珠四颗服与

嫡夫人同辅国公嫡夫人冠顶等项各嵌东珠

四颗服与贝子夫人同侧夫人冠顶等项各嵌

东珠三颗服与嫡夫人同郡主冠顶等项各

嵌东珠八颗服用翟鸟五爪四团龙补五爪龙

缎妆缎满翠四补等缎县主冠顶等项各嵌东

珠七颗服用蟒缎妆缎各样花素缎郡君冠顶

服饰与县主同县君冠顶等项各嵌东珠五颗

服与郡君同镇国公女乡君冠顶等项各嵌东

珠四颗服与县君同辅国公女乡君冠顶等项

各嵌东珠三颗服与县君同凡坐褥亲王冬

用纯貂皮夏用五爪红龙缎世子郡王冬用猞

猁狲镶貂皮夏用四爪蓝蟒缎贝勒冬用猞猁

狲皮夏用蓝妆缎贝子冬用白豹皮夏用蓝缎

镶妆缎以上俱衬红白毡

红上

白下

镇国公冬用红

豹皮夏用青闪缎辅国公冬用裁去头尾红豹

皮夏用青闪缎镇国将军冬用狼皮夏用红褐

镶青褐辅国将军冬用獾皮夏用青布镶红布

奉国将军冬用貉皮夏用青布以上俱衬红毡

奉恩将军冬用野山羊皮夏用蓝布衬白毡

仪仗是年题准亲王红罗绣花曲柄伞一柄

红罗销金伞二柄红罗绣花伞二柄红罗绣花

扇二把青罗绣孔雀扇二把立瓜二对卧瓜二

对骨朵二对吾杖二对大纛二杆条纛二杆旗

十杆大刀二口豹尾枪二杆马六匹京城内止

用曲柄伞一柄绣花伞二柄绣花扇二把并立

瓜卧瓜骨朵吾杖马四匹世子红罗绣花曲柄

伞一柄红罗销金伞二柄红罗伞一柄红罗绣

花扇二把青罗绣孔雀扇二把立瓜二对卧瓜

一对骨朵一对吾杖二对大纛一杆条纛二杆

旗八杆大刀二口马六匹京城内止用销金伞

二柄绣花扇二把并立瓜卧瓜骨朵吾杖马四

匹郡王红罗绣花曲柄伞一柄红罗销金伞二

柄红罗绣花扇二把青罗绣孔雀扇二把立瓜

二对卧瓜一对骨朵一对吾杖二对条纛二杆

旗八杆马六匹京城内止用销金伞二柄绣花

扇二把并立瓜卧瓜骨朵吾杖马二匹贝勒红

罗销金伞二柄红罗绣花扇二把立瓜一对卧

瓜一对骨朵一对吾杖一对条纛一杆旗六杆

马四匹京城内止用销金伞一柄立瓜卧瓜骨

朵吾杖贝子红罗销金伞一柄红罗绣花扇二

把立瓜一对骨朵一对吾杖一对条纛一杆旗

六杆京城内止用立瓜骨朵吾杖镇国公红罗

销金伞一柄青罗绣孔雀扇一把骨朵一对吾

杖一对旗六杆京城内止用骨朵吾杖辅国公

执事与镇国公同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

军执事仍照崇德元年定例以上仪仗出京城

俱排设遇元旦

万寿冬至大朝日除纛旗外余俱排设仪仗至下马

牌止亲王乘轿骑马至

午门外下郡王至

午门前两旁楼角下贝勒以下在阙门外下马牌

处下亲王以下贝勒以上坐八人明轿贝子以

下辅国公以上坐四人明轿贝勒贝子公坐轿

皇城外易马入愿骑马者听亲王妃纛二杆吾

杖一对立瓜一对卧瓜一对骨朵一对红绣宝

花伞二柄曲柄伞一柄青绣宝花扇二把红绣

孔雀扇二把轿车红盖红帏青镶盖角红垂檐

侧妃轿车青垂檐减青绣宝花扇二把余俱同

世子妃仪仗轿车与亲王侧妃同世子侧妃纛

二杆吾杖一对立瓜一对骨朵一对红绣宝花

伞二柄红绣孔雀扇二把轿车红盖红帏蓝镶

盖角蓝垂檐郡王妃仪仗与世子侧妃同轿车

照先定例郡王侧妃吾杖一对立瓜一对红绣

宝花伞一柄青绣宝花扇二把轿车青盖青帏

红镶盖角红垂檐贝勒夫人仪仗轿车与郡王

侧妃同贝勒侧夫人轿车青盖蓝帏红镶盖角

红垂檐贝子夫人以下奉国将军淑人以上车

俱各照先定例郡主纛二杆吾杖一对立瓜

一对骨朵一对红宝花伞二柄红孔雀扇二把

轿车红盖红帏蓝镶盖角蓝垂檐县主吾杖一

对立瓜一对红宝花伞一柄青花扇二把轿车

青盖青帏红镶盖角红垂檐郡君车青盖蓝帏

红镶盖角红垂檐县君车蓝盖蓝帏红垂檐镇

国公女乡君车蓝盖蓝帏青镶红垂檐辅国公

女乡君车蓝盖蓝帏红镶青垂檐是年更定

亲王婚娶设宴日亲王以下辅国公以上民公

侯伯以下副都统侍郎阿思哈尼哈番以上固

伦公主亲王妃以下郡君贝子夫人以上俱会

宴诸王公主等婚家自行礼请民公以下诸大

臣礼部传集纳朝臣女加给金二十两银一千

两自亲王以下各官为未分家子纳妇各照其

父行礼已分家子仍依本身品级世子郡王

纳妃俱如亲王例纳朝臣女加给金十两银七

百两贝勒婚娶设宴日郡王以下辅国公以

上民公侯伯以下都统尚书精奇尼哈番以上

郡王妃以下贝子夫人郡君以上俱会宴诸王

及王妃等婚家自行礼请民公以下诸大臣礼

部传集纳朝臣女加给金五两银五百两(

贝勒以下

行礼禁用珍珠装缀)

贝子婚娶设宴日贝勒以下辅国

公以上贝勒夫人以下辅国公夫人县君以上

及本旗副都统阿思哈尼哈番等官以上俱会

宴贝勒及夫人等婚家自行礼请诸大臣礼部

传集纳朝臣女加给银四百两镇国公婚娶

设宴日贝子以下奉国将军以上贝子夫人县

君以下乡君奉国将军淑人以上及本府属员

俱会宴婚家自行礼请传集纳朝臣女加给银

三百两辅国公婚娶俱如镇国公例设宴日

镇国公以下辅国将军以上县君镇国公夫人

以下乡君奉国将军淑人以上及本府属员俱

会宴婚家自行礼请传集郡主朝臣聘礼马

七匹鞍七副盔甲七副县主朝臣聘礼马五匹

鞍五副盔甲五副郡君朝臣聘礼马四匹鞍四

副盔甲四副县君朝臣聘礼马三匹鞍三副盔

甲三副乡君朝臣聘礼马二匹鞍二副盔甲二

副凡奉

皇上赐婚公主郡主等外藩王以下内外各官俱朝

服于

中和殿或于

位育宫谢

恩不赞行三跪九叩头礼成婚日再行三跪九叩头

礼又题准亲王郡王贝勒生辰及元旦日该

府属员听鸣赞人员赞唱行礼作乐鸣赞人员

听各府选择丧仪是年题准和硕亲王丧

上辍朝三日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都

统尚书精奇尼哈番以下佐领拜他喇布勒哈

番以上固伦公主和硕妃以下县君奉恩将军

恭人以上俱会丧府前陈设执事彩画棺内衬

五层府属官员并护军校等官以上命妇俱丧

服至大祭日除服

谕祭二次祭文内院撰给遣礼部官捧至坟其亲属

及府属官员俱于坟门外跪迎候过随入读文

奠酒时皆跪礼毕送

谕祭官于门外望

阙谢

恩行三跪九叩头礼宗人府题请

钦赐封谥内院撰给碑文工部为立碑建亭给造葬

价世子丧闻

上辍朝二日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都

统尚书精奇尼哈番以下参领以上固伦公主

和硕妃以下县君奉恩将军恭人以上俱会丧

府前陈设执事其彩棺殓衬府属官员及命妇

丧服除服

谕祭二次给碑文及题请封谥立碑建亭给造葬价

等项俱与亲王同惟牲醴品物造葬银两多寡

不等已下同多罗郡王丧闻

上辍朝二日一应丧仪俱与世子同多罗贝勒丧

上辍朝一日世子郡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

伯都统尚书精奇尼哈番以下副都统侍郎本

旗佐领以上和硕公主世子妃以下县君奉恩

将军恭人以上俱会丧府前陈设执事其彩棺

殓衬府属官员及命妇丧服除服并

谕祭二次给碑文及题请封谥立碑给造葬价等项

俱与亲王同惟不建碑亭固山贝子丧闻贝

勒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都统尚书精

奇尼哈番本旗参领郎中以上贝勒夫人以下

县君奉恩将军恭人以上俱会丧府前陈设执

事彩棺内衬三层府属官员及命妇丧服除服

谕祭二次给碑文及题请封谥立碑给造葬价等项

俱与贝勒同镇国公辅国公丧闻贝子以下

奉恩将军以上郡君贝子夫人以下奉恩将军

恭人以上俱会丧府前陈设执事其彩棺殓衬

府属官员及命妇丧服除服

谕祭二次给碑文及题请封谥立碑给造葬价等项

俱与贝子同镇国将军丧闻镇国公以下奉

恩将军以上俱会丧府前陈设执事朱棺内衬

一层

赐祭二次

谕祭文内院撰给一次遣礼部官捧至坟上迎送谢

恩如常仪礼部具题候

旨立碑碑文内院撰给石碑工部建立应否与谥宗

人府具题请

旨辅国将军丧闻镇国将军以下奉恩将军以上

俱会丧府前陈设执事朱棺内衬一层

赐祭二次

谕祭文内院撰给一次遣礼部官捧至坟上迎送谢

恩如常仪礼部具题候

旨立碑碑文内院撰给石碑本家自立应否与谥宗

人府具题请

旨今由工部立碑奉国将军丧闻辅国将军以下

奉恩将军以上俱会丧府前陈设执事朱棺内

衬一层

赐祭二次其

谕祭文内院撰给一次遣礼部官捧至坟上迎送谢

恩如常仪王贝勒贝子公婚娶之子卒不遣官致

祭许陈鞍马祭品各照其父例未婚娶幼子不

许造坟凡葬期亲王停丧本府候坟院造完

日发引期年而葬郡王贝勒停丧本府五月发

引七月而葬贝子以下公以上停丧本府三月

发引五月而葬其应会丧官员必俟敛后方回

家发引致祭日仍齐集和硕亲王妃丧闻亲

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固伦公主和硕妃以下

县君奉恩将军恭人以上俱会丧府前陈设执

事彩棺内衬五层府属官员并护军校等官以

上命妇俱丧服大祭日除服

谕祭一次祭文内院撰给遣礼部官捧至坟其亲属

并府属官员俱于坟门外跪迎候过随入读文

奠酒时皆跪礼毕送

谕祭官于门外望

阙谢

恩行三跪九叩头礼和硕亲王侧妃世子妃丧闻

世子郡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固伦公主和硕

妃以下县君奉恩将军恭人以上俱会丧府前

陈设执事其彩棺殓衬府属官员及命妇丧服

除服

谕祭一次与亲王妃同

惟牲醴品物多

寡不等以下同

世子侧妃

多罗郡王妃丧闻一应丧仪与亲王侧妃同

多罗郡王侧妃多罗贝勒夫人丧闻世子郡王

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和硕公主世子妃以下县

君奉恩将军恭人以上俱会丧其余丧仪与世

子侧妃同多罗贝勒侧夫人固山贝子夫人

丧闻贝勒以下奉恩将军以上郡主贝勒夫人

以下县君奉恩将军恭人以上俱会丧府前陈

设执事彩棺内衬三层其余丧仪与贝勒夫人

同固山贝子侧夫人镇国公夫人丧闻贝子

以下奉恩将军以上郡君贝子夫人以下县君

奉恩将军恭人以上俱会丧其余丧仪与贝子

夫人同镇国公侧夫人辅国公夫人丧闻贝

子以下奉恩将军以上贝子夫人县君以下奉

恩将军恭人以上俱会丧其余丧仪与贝子侧

夫人同辅国公侧夫人丧闻辅国公以下奉

恩将军以上俱会丧其余丧仪与镇国公侧夫

人同郡主一应丧仪与郡王妃同县主一应

丧仪与贝勒夫人同郡君一应丧仪与贝子夫

人同县君一应丧仪与镇国公夫人同乡君一

应丧仪与辅国公夫人同顺治间定奉恩将

军丧闻陈设执事朱棺内衬一层

赐祭二次无祭文又是年设宗人府以和硕亲王

或多罗郡王总领府事多罗贝勒为左宗正固

山贝子为右宗正镇国公或辅国公为左右宗

人掌

皇族之属籍以时修辑

玉牒纪载宗室子女嫡庶名封及生卒婚嫁谥葬等

事又题定王以下公以上原系都察院查点

今既设宗人府一切事务俱交宗人府仍令都

察院察参又题准郡王以上缘事或传至宗

人府问供或在本府问供具题候

旨定夺

顺治十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年题准宗室分爵十等亲王一子

封亲王余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郡王余子封

贝勒贝勒子封贝子贝子子封镇国公镇国公

子封辅国公辅国公子授三等镇国将军镇国

将军子授三等辅国将军辅国将军子授三等

奉国将军

已上镇国辅国奉国将军初封俱三等后

遇加封二等至一等

奉国将军子授奉恩将军奉恩将军子孙世授

奉恩将军又题准亲王一子封世子候袭亲

王爵郡王一子封长子候袭郡王爵辅国公一

子授辅国公其余授爵俱如前例又题准行

间奏绩封授郡王已经子孙承袭者如无亲生

子孙准亲兄弟及亲兄弟之子袭封至亲王之

子岁满照例封郡王者有亲生子孙准与承袭

如绝嗣不准承袭又议准岁给俸银亲王郡

王仍照旧例余俱酌量增减贝勒二千五百两

贝子一千三百两镇国公七百两辅国公四百

两一等镇国将军三百两二等镇国将军二百

七十五两三等镇国将军二百五十两一等辅

国将军二百二十两二等辅国将军二百两三

等辅国将军一百七十五两一等奉国将军一

百五十两二等奉国将军一百二十五两三等

奉国将军一百两奉恩将军七十五两已上每

银一两支米一斛又题准亲王世子郡王各

设官员敷陈四书五经诸史贝勒以下亦应讲

阅史鉴诸书亲王每府选取部院他赤哈哈番

内满洲汉军进士出身者各设一员给与四品

顶带世子每府选取部院笔帖式内满洲汉军

进士出身者各设一员给与五品顶带郡王每

府选取闲散满洲汉军进士出身者各设一员

给与六品顶带如进士不足于举人内考用举

人不足于各府护卫内选用又题准宗室内

节孝者各依等第颁给

恩赐亲王亲王嫡妃给银一百两缎十六匹世子亲

王侧妃世子嫡妃给银九十两缎十四匹郡王

郡主世子侧妃郡王嫡妃给银八十五两缎十

二匹贝勒县主郡王侧妃贝勒嫡夫人给银八

十两缎十一匹贝子贝勒侧夫人郡君贝子嫡

夫人给银七十五两缎十匹镇国公贝子侧夫

人县君镇国公夫人给银七十两缎九匹辅国

公镇国公侧夫人乡君辅国公夫人给银六十

五两缎八匹镇国将军辅国公侧夫人给银六

十两缎七匹辅国将军镇国将军夫人给银五

十五两缎六匹奉国将军辅国将军夫人给银

五十两缎五匹奉恩将军奉国将军淑人给银

四十五两缎四匹奉恩将军恭人给银四十两

缎三匹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

军女及闲散宗室并妻女给银三十五两缎二

匹以上俱由户部颁给内院撰拟

&#命一道&#谕凡旌表贞烈者自固伦公主亲王妃

以下辅国公夫人以上俱照等第除

钦赐羊酒纸张外礼部仍照定例另给羊酒纸张内

院撰文遣官致祭镇国将军夫人以下闲散宗

室妻女部给羊酒纸张内院撰文遣官致祭

是年定郡王以上祀追封祖父于家庙贝勒以

下祀追封祖父于坟墓一建庙庄亲王立一

庙礼亲王巽亲王谦郡王共立一庙肃亲王立

一庙饶余郡王端重亲王共立一庙&#亲王顺

承郡王共立一庙豫郡王立一庙克勤郡王衍

禧郡王共立一庙一祭期定于正月四月七

月十月岁暮日前期三日斋戒候

皇上祭

太庙诸王陪祭礼毕各回府致祭凡有荐新品物如

太庙未献之先不许家庙供献一庙制正殿五间台

基高二尺一寸院内东厢房三间贮祭器及祭

献等项西厢房三间贮乐器台基俱高一尺六

寸大门三间台高一尺六寸院内西旁门一座

院内东旁设焚帛炉一座大门外西旁设宰牲

房三间其正殿厢房大门俱五色彩画花草上

用绿琉璃瓦殿门墙外用红土内用石灰院墙

用红土绿瓦盖顶帛炉亦用绿瓦一牌位高

二尺宽四寸朱红色上刻追封谥号墨书设于

红油漆龛内设红片金帐幔其庙中王位以居

中为尊余分列左右如止一王正设中间一

供品每位前设红案一铜香炉一铜烛台二铜

花瓶二供汤饭&#品红案一盛帛红漆匣一供

牲槽一白磁爵六银镶象筋二双银匙二香盒

一酒尊一银壶一银杓一白色帛二端无妃者

止用帛一爵三匙一筋一双献帛红案一祭文

案一每王一位用豕一羊一&#品八盘饼四

盘饭二&#汤二&#所用乐器与王府乐器同

一致祭前三日王及子弟护卫所属官员执事

人等妃及随从妇女俱各斋戒前一日备办祭

品宰牲祭日于神位前供祭品大门两旁设鼓

乐毕王率子弟护卫所属官员俱朝服从庙大

门东旁门进至庙东檐下向西立子弟在&#上

向西立护卫及所属官员在&#下分班对立执

香盒人诣香案旁立引礼人引王从庙左门进

至香案前立子弟护卫所属官员各依本位向

上排立引礼人赞跪王跪赞上香执香盒人跪

进香王接柱香拱举上炉内又三上块香如左

右有王位者先诣左位次至右位次第上香毕

复位立引礼人赞跪叩兴门外作乐王行二跪

六叩头礼兴子弟护卫所属官员俱随行礼毕

乐止引礼人赞奠帛初献乐作执帛爵官捧帛

爵在王左跪接帛爵官在王右跪引礼人赞跪

王跪受帛拱举授右接帛官王又受爵拱举授

右接爵官王又受妃位前爵拱举授右接爵官

各官捧帛在前爵在后至位前捧帛官跪献三

叩头捧爵官立献各退乐止如两旁有王位护

卫捧帛酒分献引礼人赞兴王兴读祝人于祝

文案前一跪三叩头捧祝文在案东立引礼人

赞跪王及子弟护卫所属官员&#读祝人皆跪

引礼人赞读祝读毕读祝人捧祝文送至中位

前跪献于帛匣内三叩头退引礼人赞叩兴王

等俱行三叩头礼兴引礼人赞亚献乐作献爵

如初献仪乐止引礼人赞终献乐作献爵如亚

献仪乐止引礼人赞跪叩兴乐作王率子弟护

卫及所属官员行二跪六叩头礼毕兴乐止引

礼人赞捧祝帛诣燎炉前乐作捧祝帛官进前

一跪三叩头各捧祝帛兴捧香官跪取香置盒

内兴王率子弟等俱退在西旁立各官捧祝文

在前次帛次香俱从中道行至炉前焚祝帛赞

礼毕王等皆出乐止妃率随从妇女俱朝服从

西旁门入由庙右门进排立行礼毕撤祭物回

如王有事不得亲祭令子弟代祭如无子弟令

护卫代祭其奠帛祭品该王自行备办其引礼

人于所属官员内选充祝文内院撰给体式

又议准诸王皆在京师离坟茔相近随时亲诣

致祭其京城内各立家庙致祭俱令停止又

题准亲王造坟银五千两世子造坟银四千两

郡王造坟银三千两贝勒造坟银二千两贝子

造坟银一千两镇国公辅国公造坟银五百两

给价自造又题准亲王碑价银三千两世子

碑价银二千五百两郡王碑价银二千两贝勒

碑价银一千两贝子碑价银七百两镇国公辅

国公碑价银各四百五十两镇国将军碑价银

四百两又议准亲王石碑交龙首高四尺五

寸碑身高九尺阔三尺八寸七分龙趺高四尺

五寸郡王石碑交龙首高三尺九寸碑身高九

尺阔三尺八寸龙趺高四尺三寸贝勒石碑交

龙首高三尺六寸碑身高九尺阔三尺七寸三

分龙趺高四尺一寸贝子石碑交龙首高三尺

四寸碑身高九尺阔三尺六寸六分龙趺高四

尺镇国公及辅国公石碑交龙首高三尺三寸

碑身高九尺阔三尺六寸三分龙趺高三尺九

寸凡诸王贝勒文武大臣祭文碑文顺治间

由内阁撰定成式填名给发

顺治十一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一年题准封亲王世子及亲王妃

世子妃给金册封郡王及郡王妃给镀金银册

封贝勒及贝勒夫人郡主以下俱给授

诰命崇德元年册封诸公主礼是日内院捧册

置龙亭内陈设于

崇政殿请

旨授封持

节官前导次龙亭次册封官行至公主府门公主

率侍从妇女迎出仪门之东向西立设黄案一

于府门前册封官自龙亭捧置黄案上由仪门

入设于堂前幄内设

节案于册案之南册封官于

节案之东向西立公主随入于

节案之西向东立册封官引公主进至

节案之南向北立行二拜一跪一叩头礼毕公主

复跪宣册官及展册官于

节案之东向西立将满洲蒙古汉字三体册文次

第宣读毕仍置案上公主复行二拜一跪一叩

头礼宣读官自案上捧册授公主右旁侍女侍

女跪接转授公主公主捧受转授左旁侍女复

行二拜一跪一叩头礼毕公主送

节至仪门外册封官持

节复

命是日诸王贝勒及文武各官俱于

崇政殿前分翼序立

皇上升殿乐作升座乐止诸公主由右门至

崇政殿于

皇上前行六拜三跪三叩头礼次进

清宁宫于

皇后前行六拜三跪三叩头礼次诣

东关雎宫宸妃

西麟趾宫贵妃

东衍庆宫淑妃

西永福宫庄妃前各行四拜二跪二叩头礼毕

皇上还宫诸公主各回府第公主属员各于公主前

行庆贺礼顺治十一年题准郡主县主郡君授

封礼仪俱与公主同凡册封亲王妃世子妃郡

王妃贝勒夫人贝子夫人一应行礼迎送谢

恩仪注俱与册封公主礼同受封王妃等各于王等

前行四拜二跪二叩头礼属员妻各于妃等前

庆贺行四拜二跪二叩头礼又题准给亲王

牧厂方八里郡王牧厂方四里

顺治十二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二年覆准亲王牧厂方二里郡王

牧厂方一里额外多占者查出拨给新壮丁

又题准嗣王袭封者准称伊父原有封号其父

另给谥号又题准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

薨故者请

旨给与谥号又题准下嫁外藩郡主丧闻内院撰

谕祭文遣侍卫及礼部理藩院官读文致祭如常仪

下嫁外藩县主丧闻内院撰给

谕祭文遣礼部理藩院官读文致祭如常仪下嫁外

藩郡君丧闻遣礼部理藩院官致祭无祭文下

嫁外藩县君丧闻乡君丧闻遣官致祭与郡君

顺治十三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三年题准亲王薨妾媵殉节者礼

部给羊酒纸张内院撰文遣官致祭

顺治十四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四年题准亲王郡王嗣封者传至

宗人府礼部堂官宣授

册宝嗣王跪受贝勒以下奉恩将军以上传至宗

人府宗人府官颁给

诰命俱跪受若年幼者送至其府宣赐凡上

国初定亲王郡王每日常朝俱在朝房齐集是年

题准每月三次上

朝以日出时稽查又题准王以下公以上如有

议政之事进

朝者俱在王等朝房内齐集其每月三次常朝在

太和门齐集又题定诸王以下或往汤泉或

往扫墓或以他事出城停宿者俱诣告宗人府

诸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具题请

旨闲散宗室令宗人府酌量准假在京公主以下县

君以上亦诣告宗人府具题请

旨其余俱令宗人府酌量准假又题定王以下奉

恩将军以上凡有患病者宗人府委官不时察

验又题定郡王以上犯大罪传至宗人府讯

问若微罪止在本府讯问其贝勒以下俱传至

宗人府讯问

顺治十五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五年题定亲王以下至宗室十岁

之子以上者每旗会集一处五日步射一次十

日骑射一次岁满诸王以下每年春季三次秋

季三次令披甲射箭其盔甲器械于每年秋季

验阅一次至王等所属官员器械一并验阅

又题定诸王以下毋得溺于逸乐&#玩丝竹及

演戏观鱼在城外关厢放鹞并不许妄行狎

仍严饬各该长史等官令其规谏宗人府官不

时巡察有犯者该长史等官一并议处

顺治十七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七年题准封贝勒及贝勒夫人郡

主县主俱给纸册又题准亲王女和硕格格

汉文称郡主世子郡王女多罗格格称县主贝

勒女多罗格格称郡君贝子女固山格格称县

君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女称乡君未入八分

公以下女俱称宗女不授封又题准亲王世

子郡王正室汉文称亲王妃世子妃郡王妃贝

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正

室称夫人奉国将军正室称淑人奉恩将军正

室称恭人又题准如遇

圣驾巡幸王以下公以上每日早在

午门外齐集

顺治十八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八年题准亲王之子以下奉恩将

军之子以上年至十五岁准照应得爵秩具题

授封至十八岁具题令其上

朝又题准岁满所封郡王原系世袭王爵如有

绝嗣者应否袭封奏请

上裁又题准王贝勒贝子公将军等有嫡室所生

之子照例袭封如嫡室无子准以庶出之子袭

封又题准贝勒贝子庶夫人所生子授奉恩

将军是年议准贝子公戴翎俱照旧例诸王

府长史一等护卫戴一眼孔雀翎根缀蓝翎贝

勒府司仪长王府贝勒府二等三等护卫贝子

公府护卫及护军校俱戴染蓝翎诸王府散骑

郎有阿达哈哈番以上世职许戴一眼孔雀翎

根缀蓝翎其余虽加级不准戴是年题定诸

王以下每年春季二次秋季二次令其披甲射

箭凡弓箭数目亲王箭三千枝弓十张郡王

箭二千枝弓八张贝勒箭一千五百枝弓六张

贝子箭一千枝弓六张镇国公箭七百枝弓四

张辅国公箭六百枝弓四张镇国将军箭四百

枝弓二张辅国将军箭三百枝弓二张奉国将

军箭二百枝弓二张奉恩将军箭一百七十枝

弓二张又题定城内关厢永禁放鹞王以下

至宗室如有&#玩逸乐者令宗人府参奏是

年题准镇国将军碑价银五百两辅国将军碑

价银四百两

康熙元年

大清会典康熙元年定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有婚

事报明礼部具题布改为缎余俱照旧是年

题准贝子公女照随父升降例

康熙二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年定亲王立竿致祭之期第一康

亲王府第二显亲王府第三庄亲王府第四安

亲王府第五裕亲王府第六简亲王府是年

题准贝勒以下奉恩将军以上薨故者概停题

请追谥若应与谥者仍候

旨给赐

康熙四年

大清会典康熙四年定郡王立竿致祭之期第一温

郡王府第二惠郡王府第三信郡王府第四平

郡王府第五顺承郡王府是年题准贝勒以

下辅国将军以上薨故者应否与谥题请

上裁

康熙五年

大清会典康熙五年定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女嫁于

外藩媵送满洲男妇二名蒙古汉人男妇六名

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女媵送不许用满洲止用

蒙古汉人男妇六名宗室女媵送蒙古汉人男

妇四名

康熙六年

大清会典康熙六年建裕亲王府大门一座五间正

殿一座七间东西配楼二座每座九间左右顺

山房二座每座八间后殿一座五间左右正房

二座每座三间左右门二座每座三间牌坊门

一座寝殿一座七间抱&#五间东西配殿二座

每座五间南北厢房各二座每座三间后楼一

座七间随楼转角房二座每座八间仓房二十

三间围房二十三间周围墙一道长一百一十

五丈三尺高一丈六尺厚五尺其正殿正门覆

以绿色琉璃瓦又家庙正殿三间东西配殿

六间大门三间周围墙五十九丈花门一座燎

炉一座是年题准亲王妃侧妃郡王妃执事

人及轿夫用绣团狮子绿缎衣郡王侧妃贝勒

夫人执事人及轿夫用绿素缎衣凡王妃以

下公夫人以上

庆贺及赴朝仪仗至紫禁城止妃等至下马牌下

轿车亲王妃世子妃随入妇女四名郡王妃随

入妇女三名贝勒夫人随入妇女二名贝子夫

人公夫人随入妇女一名又题准郡主轿夫

执事人用绣团狮子绿缎衣县主轿夫执事人

用素绿缎衣凡郡主以下乡君以上

庆贺及赴朝仪仗至紫禁城止郡主等至下马牌

下轿车郡主随入妇女四名县主随入妇女三

名郡君随入妇女二名县君乡君随入妇女一

康熙八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七年题准

福陵

昭陵酌派宗室二员觉罗二员移居彼处以供祭献康

熙八年题准停令宗室觉罗往

陵居住其每岁四节大祭自贝勒以下奉国将军觉罗

二等阿思哈尼哈番以上酌量具题遣祭是

年题准凡奉

旨赐婚郡主以下者谢

恩行礼俱由礼部具题又定出嫁郡主县主归宁

母家有给人口者不准给满洲准给蒙古汉人

八名出嫁郡君以下乡君以上归宁准给蒙古

汉人六名出嫁镇国将军女以下宗女以上归

宁准给蒙古汉人四名

康熙九年

大清会典康熙九年题准已给封号诸王袭封时照

号应袭亲王郡王等量加封号又题准诸王

薨故者应于原号内加谥一字其已经给谥未

留原号者应于谥内增书原号是年议准亲

王以下辅国公以上丧闻本府属员具丧服外

正红旗礼亲王镶白旗肃亲王镶红旗承泽亲

王敬谨亲王克勤郡王福勒黑公正蓝旗饶余

亲王豫郡王镶蓝旗郑亲王恪僖贝勒靖宁贝

勒顾尔马洪贝子以上十二支若系本支所分

者本身及府属官俱具丧服各官命妇照其夫

例其非本支王以下公以上或应会丧或不应

会丧而愿会丧者俱摘冠缨从官亦照其主例

若系长辈不具丧服者听凡应会丧者进衙门

用常服办事如至丧家及坟所仍用丧服

御前公侯伯内大臣护军统领护军参领以上官员

及部员不应会丧者奉

旨遣往方许赴丧其余各旗护军统领护军参领护

卫各随本府王等赴丧各官命妇亦随本府王

妃等赴丧不许私往

康熙十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年礼部仪制司分析鸿胪寺职掌

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一应赏赐谢

恩由鸿胪寺具题传知又题准

皇上巡幸王等以下觉罗官员以上出城围猎放鹰

鹞概行停止惟亲丧送葬者准往其有以他事

告假者俱不准行又定

皇上巡幸王等以下觉罗官员以上概不准给假

康熙十一年

上谕宗人府贝子尚善性行端良凡事小心敬慎勤

劳为国着仍复其原多罗贝勒尔衙门即遵谕

行特谕康熙十一年闰七月初二日

康熙十二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二年题准凡封亲王世子郡王及

亲王妃世子妃郡王妃遣内大臣散秩大臣为

正使内阁翰林院学士礼部侍郎为副使礼部

列名奏请

钦点差宣读官同往宣读

册宝印文封贝勒贝子及贝勒夫人贝子夫人郡

主县主郡君遣内阁侍读学士侍读翰林院侍

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为正使礼部郎中

员外郎主事为副使内阁中书翰林院礼部有

品笔帖式同往宣读

册文封镇国公以下奉恩将军以上镇国公夫人

以下奉恩将军恭人以上县君乡君由宗人府

礼部给授

诰命又题准封贝子及贝子夫人郡君俱给纸

册又定

册诰文由翰林院撰拟中书科缮写金册由工部

镌造又题准礼部准宗人府咨具题请

旨册封将册封正副使官列官奏请

钦点前期一日礼部设

节案于王殿之正中设香案于

节案之南设册宝印案于

节案之东王府仪仗乐器设于殿前是日礼部设

彩亭于

太和门外设

节册宝印案于

太和殿前礼部官引正副使自

太和殿捧

节册宝印由

太和门出置彩亭内正副使等随后俱由中道出

行至王府王率本府属员作乐迎至府门外跪

候龙亭过兴随龙亭入殿乐止正副使捧

节册宝印置各案上于

节案之东向西立王于

节案之西向东立往封官引王至拜位向

节案行三跪九叩头礼作乐行礼毕乐止王进至

香案前跪宣册官于册案之东向西立宣读毕

正使官捧册授王王捧受转授从官从官跪接

副使官捧宝印授王王捧受转授从官从官跪

接王兴复诣拜位行三跪九叩头礼作乐礼毕

乐止王率本府属员作乐跪送

节至府门外正副使持

节复

命凡封贝勒贝子等有册无印其行礼同又题

准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子弟年满十岁者于

本府讲读经史诸书

康熙十三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三年建恭亲王府规制与裕亲王

府同其余府第多系自造大略相等诸王府

第康亲王府正红旗显亲王府镶白旗安亲

王府正蓝旗裕亲王府镶白旗恭亲王府正蓝

旗纯亲王府镶白旗庄亲王府镶红旗简亲王

府镶蓝旗顺承郡王府正红旗温郡王府镶白

旗平郡王府镶红旗信郡王府正蓝旗其余贝

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府第繁多不能悉载

康熙十四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四年议准镇国将军造坟银五百

两辅国将军造坟银四百两又题准镇国将

军碑价银三百五十两辅国将军碑价银三百

两又题准镇国将军碑式照一品例辅国将

军碑式照二品例

康熙十七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七年

谕赐谥诸王大臣等祭文碑文交翰林院撰拟内阁

阅又题准已故王贝勒贝子公等应补给之俸

不俟承袭当支给时一体支给

康熙十八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八年议准

盛京

三陵四时祭祀令

盛京将军副都统侍郎致祭停其差遣贝勒以下

及觉罗等官

孝陵仍照旧例具题遣祭若遇大事祭祀

四陵亲王以下镇国将军及觉罗并八旗文武大臣以

上酌量题遣是年题准和硕公主遇亲王郡

王停车候过遇贝勒相让分路行遇贝子贝子

让道行和硕公主额驸郡主额驸遇亲王郡王

俱下马立道旁候过遇贝勒勒马侧立道旁候

过遇贝子让道旁行遇镇国公分路行

康熙十九年

大清会典弓箭数目康熙十九年题定世子箭二千

五百枝弓九张长子箭一千七百枝弓七张

康熙二十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年题准亲王郡王谥号用一字

贝勒以下辅国将军以上谥号用二字

康熙二十二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二年议准

孝陵陵寝每年四节祭祀亲王以下宗室公等以上酌

量遣祭若遇大事祭祀

四陵亦照此例酌遣

康熙二十四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四年题准凡亲王世子郡王马

上用金黄扯手长子贝勒贝子马上用紫扯手

不许给与内外官员人等其从前给过者概行

禁止

康熙二十七年

上谕宗人府自古帝王展亲睦族列爵锡封原欲选

贤建能旌别淑慝俾咸知劝勉庆流奕世此国

家之常经&#励之至意也朕笃念亲亲恩礼罔

替年至十五即行授封但谊属本支必皆饬躬

砥行端良醇谨益自刻励动不逾则始无于

宗潢今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年至十五不

问贤否概予封爵以致视为故典罔知激劝嗣

后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子孙应俟其年至

何岁作何辨其贤否定其品级等第始应授封

着议政王贝勒大臣及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

上会同确议具奏特谕康熙二十七年二月初

九日

宗藩部汇考十七

上古

青阳

黄帝有熊氏封元嚣于青阳

按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

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元嚣是

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

按路史黄帝有熊氏元妃西陵氏曰儽祖生昌意元

嚣龙苖元嚣姬姓降居汦水生帝喾高辛氏

史记元嚣降居江水即汦水今之湔汦水大戴

礼青阳降居汦水又误以元嚣为青阳也

若水

黄帝有熊氏封昌意于若水

按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

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二曰昌意降

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

德焉

按路史黄帝有熊氏元妃西陵氏曰儽祖生昌意元

嚣龙苖昌意就德逊居若水有子三人长曰干荒次

安季悃干荒生帝颛顼是为高阳氏安处西土后曰

安息悃迁北土后为党项之辟为拓跋氏

姓书辩昌出昌意则昌或始封也然任后自有

颛顼高阳氏姬姓名曰颛顼黄帝氏之曾孙祖曰昌

意黄帝之震适也行劣不似逊于若水娶蜀山氏曰

景生帝干荒擢首而谨耳豭喙而渠股是袭若水

娶蜀山氏曰枢是为河女所谓淖子也淖子感摇光

于幽防而生颛顼渠头并干通眉带午渊而有谋疏

以知远年十五而佐小昊封于高阳都始孤棘二十

爰立乃徙商丘以故柳城卫仆皆为颛顼之虚

黄帝有熊氏封卞明于卞

按路史黄帝有熊氏元妃西陵氏曰儽祖生昌意元

嚣龙苖龙苖生吾融为吾氏吾融生卞明封于卞为

卞氏卞明其守降之南裔生白犬是为蛮人之祖

郭璞云卞一作吊盖古卞字故司马贞作算明

尔史索作苗龙融吾皆非

黄帝有熊氏封清于青

按路史黄帝有熊氏次妃方累氏曰节生休及清休

继黄帝者也是为帝鸿氏清次封清为纪姓是生小

昊青阳氏小昊青阳氏纪姓名质是为挈其父曰

清黄帝之第五子方&#氏之生也胙土于青是为青

阳元为纪姓配干类氏曰娥居河之微逆星流槎奏

便媚之乐乐而忘归震而生质白帝子也既生其渚

为陵秀外龙庭月县通袭青阳以处云阳故谡号

以青阳亦曰云阳氏以金宝历色尚白故又曰金天

氏(

按此以青为青阳则元嚣所封但当以江水及汦水为国今是编依正史以青阳属元嚣则清之分

封但谓之青以别于元嚣)

黄帝有熊氏封挥于张

按路史黄帝有熊氏次妃彤鱼氏生挥及夷彭挥次

十五主造弧矢及司率罟受封于张

黄帝有熊氏封夷彭于采

按路史黄帝有熊氏次妃肜鱼氏生挥及夷彭夷彭

纪姓其子始封于采是为左人

黄帝有熊氏封禺阳于任

按路史黄帝有熊氏次妃嫫母&#恶德充帝内之是

生苍林禺阳禺阳封于任为任姓谢章舒洛昌终

泉卑禺皆任分也后各以国令氏苍林姬姓生始均

是居北狄为始氏

南燕

黄帝有熊氏封伯倏于南燕

按路史黄帝有熊氏立后三妃子二十五别姓者十

二祈酉滕箴任苟厘结儇依及二纪也余循姬姓结

姓伯倏封于南燕后有吉氏姞氏孔氏密须阚允蔡

光敦逼燕鲁雍断密虽皆结分也后各以国令氏(

按荀

史记国语皆作荀左传隐公五年夏四月卫人以燕师伐郑疏南燕国姞姓黄帝之后小国无世家

不知其君号谥而路史以伯倏为姞姓之祖故录南燕为黄帝宗藩按路史本注云南燕伯爵本结

姓传多作姞读尹吉之吉)

按通鉴前编外纪曰帝元妃西陵氏之女曰嫘祖生

昌意元嚣龙苖二妃方累氏之女曰节生休及清三

妃彤鱼氏之女生挥及夷彭四妃曰嫫母貌恶德充

生苍林禺阳其众妾之子十六人总四妃之子为二

十有五其得姓者十有四人别为十二姓曰祁己滕

箴任荀嬉姞懁依二姬二酉及有虞氏有天下封帝

后为侯伯者十有九焉

夷防风氏

帝鸿氏封白民于夷别为防风

按路史帝鸿氏厘姓是为帝休母方累氏黄帝厌帝

休是立生白民及嘻嘻生季格季格生帝魁白民销

姓降居于夷是为白民之祖

汲冢书有白民之国出乘黄

其别为防风氏守封禺之间

少昊金天氏封倍伐于蔑

按路史小昊青阳氏元妃生倍伐降处缗渊既封蔑

为蔑氏

尹城

少昊金天氏封般于尹城

按路史小昊青阳氏次妃生般为弓正是制弓矢主

祀弧星封于尹城世掌官职

颛顼高阳氏封霆坚于安

按路史帝颛顼高阳氏娶邹屠氏生禹祖及梦八人

苍舒伯益梼演大临庞江霆坚中容叔达是为八凯

霆坚封安(

中音仲按颛顼氏之后封国甚多大概皆在帝喾尧舜之世惟安不言所封故编为

颛顼宗藩)

帝喾高辛氏封尧于唐

按竹书纪年帝喾高辛氏即位四十五年锡唐侯命

母曰庆都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

及长身长十尺有圣德封于唐

按路史帝尧陶唐氏姬姓高辛氏之第二子也母陈

丰氏曰庆都尝观三河之首赤帝显图奄然风雨庆

都遇而萌之黄云覆之震十有四月而生于丹陵曰

尧是曰放勋身侔十尺丰下兑上龙颜日角八采三

眸鸟庭荷胜琦表射出握嘉履翌窍息洞通聪明密

微其言不贰其德不回仁如天智如神明如日而晦

如阴好谋能深和而不怒忧而畏祸快而愉年有十

三佐挚封植受封于陶明人察物昭义崇仁禁诈伪

正法度不废穷民不敖亡告苦死者而哀妇人厎德

靡解百姓和欣于是改国于唐年十有七谡以侯伯

恢践帝曰陶唐氏

按通鉴前编目史记本纪曰帝姓伊耆名放勋帝喾

高辛氏之子帝挚之弟黄帝轩辕氏之曾孙也帝母

陈锋氏女曰庆都为高辛氏妃感赤龙之祥孕十有

四月而生帝于丹陵育于母家伊侯之国后徙耆故

曰伊耆氏年十有三佐帝挚封植受封于陶年十有

五复封于唐为唐侯挚在位九年荒淫暴虐天人厌

弃之诸侯尊帝为天子年十有六践天子之位于平

按史记本

纪与此互异

司幽

帝喾高辛氏封晏龙子司幽

按路史帝喾高辛氏次妃有陬氏曰常羲生太子

及月十二八元实沈阏伯晏龙叔戏巫人续牙猒越

也晏龙事虞为纳言是主琴瑟生司幽是为司幽之

帝喾高辛氏封巫人于巫

按路史帝喾高辛氏次妃有陬氏曰常羲生太子

及月十二八元实沈阏伯晏龙叔戏巫人续牙猒越

也巫人封巫为巫氏生臷民臷民盼姓

帝喾高辛氏封少子于蜀

按路史高辛氏以其少子封蜀帝喾高辛氏次妃

有陬氏曰常羲生太子及月十二八元实沈阏伯

晏龙叔戏巫人续牙猒越也巫人封巫为巫氏生臷

民臷民盼姓其侯于蜀者更生号后分苴

昌黎

帝喾高辛氏封猒越于昌黎

按路史帝喾高辛氏次妃有陬氏曰常羲生太子

及月十二八元实沈阏伯晏龙叔戏巫人续牙猒越

也高辛游海滨过棘城阚颛顼之虚乐之暨其归居

猒越于昌黎邑于紫蒙之野

陶唐氏

帝尧封弃于邰

按诗经大雅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

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

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灾

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诞置

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置之

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吁厥声

载路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

&#&#禾役穟穟麻麦瓜瓞唪唪诞后稷之穑有

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

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诞降嘉种

维秬维秠维维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

是任是负以归肇祀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

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

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卬盛于豆于豆于豋其香始

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

邰姜嫄之国也尧见天因邰而生后稷故国后

稷于邰命使事天以显神顺天命耳

以此成功

尧改封于邰就其成国之家室无变更也

此邰

为后稷之母家其国当自有君所以得封后稷者

或时君绝灭或迁之他所也中候握河纪云尧即

政七十年受河图其末云斯封稷契皋陶赐姓号

注云或云七十二年斯此封三臣止言封号不道

其时功成即封此言成功盖治水毕后地平天成

之时也稷之功成实在尧世其封于邰必是尧之

封矣故此笺及传皆以为尧

按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姜原为帝喾元妃生弃弃为儿时其游戏好种麻菽

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

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

有功帝舜曰弃黎民阻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

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

按路史帝喾高辛氏上妃有骀氏曰姜嫄清净专一

而好稼穑衣帝衣履帝敏居期而生惟元子披

颐象亢之每异嫄乃收之爰名曰而字之曰度

辰性敷而仁戏惟稷黍长研耕稼为唐天官乃国之

漦号后稷

漦与邰同武功邰城是

帝尧陶唐氏在位七十三载召舜而命以位正月上

日授终于天府而遂老焉于是修坛河洛择良议沈

仲月辛日昒明礼备荣光出河休气四塞越岁仲春

率百工沈璧于洛且告事礼圣姑射拜师沮洳升

首山道河渚遇五老而济焉乃赏侯伯封帝舜

有虞氏申锡群后封百里之骀赐姓妘氏益命以

为公(

按尚书尧七十载四岳荐舜又三载使陟帝位舜遂班瑞群后是时如稷契者谅已封矣至舜

特申锡之耳玩诸书自明稷契于唐尧为同父故编入宗藩与他隔朝受封者别)

帝尧封契于商

按诗经商颂元鸟篇天命元鸟降而生商

鳦遗卵娀氏之女简狄吞之而生契为尧司徒

有功封商尧知其后将兴又锡其姓焉

按长发篇浚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

方外大国是疆幅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帝黑帝也禹敷下土之时有娀氏之国亦始广

大有女简狄吞鳦卵而生契尧封之于商

元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率履不越遂视

既发

始尧封之商为小国舜之末年乃益其土地为

大国皆能达其教令

知尧封为小国舜益为大

国者中候握河纪说尧云斯封稷契皋陶赐姓号

是尧封之也考河命说舜之事云褒赐群臣赏爵

有功稷契皋陶益土地是舜益地为大国也自殷

以上大国百里握河纪注云稷契公也公即周礼

三公八命其出封加一等然则尧之封契已应百

里便是土地之极而又益之者以其身有大功特

加褒如周之赐鲁卫之属越礼特赐既赐之后不

必止于百里而已

按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

次妃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

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

封于商赐姓子氏

按路史帝喾高辛氏次妃有娀氏曰简狄仁而有礼

饮食必鼓感乙致胎&#而生契也聪明而仁尧

命司徒使布五教而民辑及虞不废是以受商赐姓

子氏商人谓之元王

所封乃华阴郑县有栾都城故潘邑也世本谓

契居蕃是矣中候握河纪云契皆尧封长发笺

云尧小封舜末年益为大妄也

帝尧陶唐氏在位七十三载召舜而命以位正月上

日授终于天府而遂老焉于是修坛河洛择良议沈

仲月辛日昒明礼备荣光出河休气四塞越岁仲春

率百工沈璧于洛且告事礼圣姑射拜师沮洳升

首山道河渚遇五老而济焉乃赏侯伯封偰

世本始封稷契皋陶褎进伯禹

帝舜有虞氏申锡群后封契七十里之商赐姓子氏

益命以为公

帝尧封阏伯于宋

按左传昭公元年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

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

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

商星

后帝谓尧也

按路史帝喾高辛氏次妃有陬氏曰常羲生太子

及月十二八元实沈阏伯晏龙叔戏巫人续牙猒越

也实沈阏伯居旷林干戈日寻后帝不臧迁阏于宋

是为商帝尧陶唐氏命遏伯长火居商丘祀大辰

而火纪时焉是食于心故因其出入而望之以修其

官而戒民事

大夏

帝尧封实沈于大夏

按左传昭公元年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

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

讨后帝不臧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

夏商

后帝谓尧也

按路史帝喾高辛氏次妃有陬氏曰常羲生太子

及月十二八元实沈阏伯晏龙叔戏巫人续牙猒越

也实沈阏伯居旷林干戈日寻后帝不臧迁沈于大

夏是为参

中路

帝尧封挚子于中路

按路史高辛崩而帝立袭高辛氏帝之立不善

九载以其仲立是为尧有子元元尧封之于中路历

夏侯服

音致挚立九年而唐侯德盛因禅焉

帝尧封子朱于丹

按路史帝尧陶唐氏初娶富宜氏曰皇生朱骜佷媢

克兄弟为阋嚚讼嫚游而朋淫帝悲之为制弈棋以

闲其情使出就丹

帝尧封庶子于留

按路史丹朱之兄考监明先死而不得立庶弟九其

封于留者为留氏

有虞氏

有庳

帝舜封弟象于有庳

按史记五帝本纪舜践帝位封弟象为诸侯

按路史帝舜践天子位建弟象于有畀

畀昌邑王贺传作鼻或作廙

按通鉴前编虞帝舜元载封弟象于有庳

通志曰舜既践位封其弟象于有庳象虽为诸

侯不得为政天子使吏治其民而纳其贡赋焉

帝舜封子义均于商

按竹书纪年二十九年帝命子义均封于商

按路史帝妃女罃生义钧及季厘义钧封于商是为

商均是喜歌舞(

按尧封契于商而舜申锡之又迁高辛子阏伯于商丘路史云迁阏于宋

是为商舜又封子均于商是唐虞之际共有三商未审各居何地)

帝舜封子季厘于缗

按路史帝舜妃女罃生义钧及季厘季厘封缗

夏后氏

有扈氏

夏后氏分封有有扈氏

按史记夏本纪赞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

国为姓故有有扈氏

帝启二岁伐有扈

按书经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

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

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

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

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有扈国名夏同姓马云姒姓之国为无道者京

兆鄠县即有扈之国也甘有扈郊地名马云南郊

地也甘水名今在鄠县西

按竹书纪年帝启二年王帅师伐有扈大战于甘

帝启四岁有扈氏来享灭之

按路史启继世有天下户氏不恭信相失度威侮五

行怠三正帝乃迁庙与有户大战甘泽乃召六卿

而誓整军实以伐之不胜六卿请攻之帝曰不可吾

地非浅民非寡也兵刀接焉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

不善也何以伐为于是般师琴瑟不张钟弗撞鼓弗

考不因席不仍味亲亲长长尊贤委能隐神期月而

户来享遂灭之复昭夏功

五观

帝启封子五人于卫为五观

按路史帝启在位十有六岁年九十一子太康立厥

弟五人分封于卫是为五观

楚语观射父云夏有五观与朱均管蔡&#列知

为姒姓

帝启十一岁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

按竹书纪年云云

武观即五观也观国今顿丘卫县

帝启十五岁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

观来归

按竹书纪年云云

帝太康元岁帝游洛表五观胥怨

按书经五子之歌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

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

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

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其一曰皇祖有训

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

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

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其

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

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

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其四曰明明我祖万

邦之君有典有则诒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

坠厥绪覆宗绝祀其五曰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

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

虽悔可追(

按五观为太康弟则五子为五观无疑而竹书纪年所纪似止一人且不相类武与

五字亦互异注谓武观即五观姑依年编入)

按竹书纪年帝太康元年即位居斟鄩畋于洛表

按路史雅德曰太康失邦五观胥怨

斟鄩氏

夏后氏之后分封有斟鄩氏

按史记夏本纪赞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

国为姓故有斟鄩氏斟氏

徐广曰一云斟氏鄩氏

帝太康元岁帝居斟鄩畋于洛表羿入居之

按竹书纪年太康元年癸未帝即位居斟鄩畋于洛

表羿入居斟鄩

帝仲康元岁帝居斟鄩

按竹书纪年仲康元年己丑帝即位居斟鄩

帝仲康七岁世子相出依斟灌斟鄩

按竹书纪年仲康七年陟世子相出居商丘依同姓

诸侯斟灌斟鄩

帝相二十七岁浇伐斟鄩大战于潍覆其舟灭之

按竹书纪年云云

斟灌氏斟氏(

按史记夏本纪赞有斟鄩氏斟氏而无斟灌氏左传竹书但有

鄩灌二斟无斟氏意斟氏非鄩即灌故附列于此)

帝仲康七岁世子相出依斟灌斟鄩

按竹书纪年仲康七年陟世子相出居商丘依同姓

诸侯斟灌斟鄩

帝仲康九岁相居于斟灌

按竹书纪年云云

帝相二十六岁寒浞灭斟灌

按左传襄公四年魏绛曰寒浞因羿室生浇及豷恃

其谗慝诈伪而不德于民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

二国夏同姓诸侯乐安寿光县东南有灌亭北

海平寿县东南有斟亭

按哀公元年伍员曰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

夏后相

后相失国依于二斟复为浇所灭

按竹书纪年帝相二十六年寒浞使其子浇帅师灭

斟灌

斟灌之墟是为帝丘

按通鉴前编帝丘卫地斟灌亦卫地相居帝丘与斟

灌相近非居于斟灌也

帝仲康封支子于邓

按路史帝仲康支子封邓

帝少康封庶子无余于越

按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

夏后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

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贺循会稽记云少康其少子号曰于越越国之

称始此越绝记云无余都会稽山南故越城是也

按吴越春秋启即天子之位治国于夏使使以岁时

春秋而祭禹于越立宗庙于南山之上禹以下六世

而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

号曰无余无余始受封人民山后虽有鸟田之利租

贡纔给宗庙祭祀之费乃复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

鹿而给食无余质朴不设宫室之饰从民所居春秋

祀禹墓于会稽

帝杼封弟曲列于缯

按史记夏本纪赞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

国为姓故有缯氏

按路史帝杼即位五岁征东海伐三寿乃封其仲曲

列于缯

有男氏

夏后氏之后分封有有男氏

按史记夏本纪赞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

国为姓故有有男氏

系本男作南

彤城氏彤氏

按彤氏意即彤城

氏之支族故附于此

夏后氏之后分封有彤城氏

按史记夏本纪赞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

国为姓故有彤城氏

周有彤伯盖彤城氏之后

按路史禹初姒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故有彤氏彤

城氏

褒氏

夏后氏之后分封有褒氏

按史记夏本纪赞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

国为姓故有褒氏

费氏弗氏刜氏

按系本费作弗则弗刜意

皆费之支族故附录于此

夏后氏之后分封有费氏

按史记夏本纪赞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

国为姓故有费氏

系本费作弗

按路史禹初姒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有弗氏刜氏

杞氏

按杞为周三恪之国

意夏时已封有杞欤

夏后氏之后分封有杞氏

按史记夏本纪赞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

国为姓故有杞氏

辛氏莘氏

按辛与莘本为

国故附莘于辛

夏后氏之后分封有辛氏

按史记夏本纪赞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

国为姓故有辛氏

按路史太康弟五人分封于卫是为五观其支于莘

者为莘氏辛氏甡氏观氏卜氏

楚有观氏世掌问卜

冥氏鄍氏

按鄍氏意即冥氏

支族故附鄍于冥

夏后氏之后分封有冥氏

按史记夏本纪赞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

国为姓故有冥氏

按路史禹初姒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有冥氏鄍氏

戈氏

夏后氏之后分封有戈氏

按史记夏本纪赞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

国为姓故有戈氏

帝相二十岁寒浞灭戈

按竹书纪年云云

泊氏

夏后氏之后分封有泊氏

按路史禹初姒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有泊氏

鬻氏

夏后氏之后分封有鬻氏

按路史禹初姒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有鬻氏

沈氏

夏后氏之后分封有沈氏

按路史禹初姒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有沈氏

姒氏

按禹初姒姓意

当时亦封有国

夏后氏之后分封有姒氏

按路史禹初姒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有姒氏

弋氏

按公羊传以鲁夫人定姒为定

弋定姒乃莒女意莒即弋国之后

夏后氏之后分封有弋氏

按路史禹初姒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有弋氏

纶氏

夏后氏之后分封有纶氏

按路史禹初姒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有纶氏

武丁封季父于河北曼曰蔓侯

按路史云云

祖庚封弟文于苑

按路史云云

祖庚封子于权

按路史云云

按左传杜注南郡

当阳县东南有权城

堂阳氏

太丁侯母弟堂阳为堂阳氏

按路史云云

商分封同姓黎为圻内诸侯

按书经西伯戡黎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

近王圻之诸侯在上党东北

按路史黎子国也西伯戡黎武王复以封汤后黎侯

丰舒奄之有黎氏&#氏

按黎为子

国子商姓也

商分封同姓有共国

按诗经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阻共

密须氏侵阮遂往侵共

按路史共子国也

共子

姓国

条氏

商分封同姓有条氏

按左传定公四年卫子鱼曰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

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分鲁公以殷民条氏

按路史注条氏商族分封后为民

徐氏

商分封同姓有徐氏

按左传定公四年卫子鱼曰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

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分鲁公以殷民徐氏

按路史注徐氏商族分封后为民

萧氏

商分封同姓有萧氏

按左传定公四年卫子鱼曰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

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分鲁公以殷民萧氏

按路史萧子国也

萧子

姓国

萧氏商族分封后为民

索氏

商分封同姓有索氏

按左传定公四年卫子鱼曰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

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分鲁公以殷民索氏

按路史索子国也

索子

姓国

索氏商族分封后为民

长勺氏

商分封同姓有长勺氏

按左传定公四年卫子鱼曰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

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分鲁公以殷民长勺氏

按路史注长勺氏商族分封后为民

尾勺氏

商分封同姓有尾勺氏

按左传定公四年卫子鱼曰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

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分鲁公以殷民尾勺氏

按路史注尾勺氏商族分封后为民

陶氏

商分封同姓有陶氏

按左传定公四年卫子鱼曰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

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分康叔以殷民陶氏

按路史注陶氏商族分封后为民

施氏

商分封同姓有施氏

按左传定公四年卫子鱼曰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

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分康叔以殷民施氏

按路史施子国也

施子

姓国

施氏商族分封后为民

繁氏

商分封同姓有繁氏

按左传定公四年卫子鱼曰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

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分康叔以殷民繁氏

路史

一作

按路史繁子国也

繁子

姓国

氏商族分封后为民

锜氏

商分封同姓有锜氏

按左传定公四年卫子鱼曰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

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分康叔以殷民锜氏

按路史注锜氏商族分封后为民

樊氏

商分封同姓有樊氏

按左传定公四年卫子鱼曰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

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分康叔以殷民樊氏

按路史注樊氏商族分封后为民

饥氏

商分封同姓有饥氏

按左传定公四年卫子鱼曰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

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分康叔以殷民饥氏

按路史饥子国也

饥子

姓国

饥氏商族分封后为民

终葵氏

商分封同姓有终葵氏

按左传定公四年卫子鱼曰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

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分康叔以殷民终葵氏

按路史终葵氏商族分封后为民

殷氏

商分封同姓有殷氏

按史记殷本纪赞太史公曰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

汤以来采于诗书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

殷氏

来氏

商分封同姓有来氏

按史记殷本纪赞太史公曰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

汤以来采于诗书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

来氏

按路史来子国也商国莱侯与太公争营丘及齐复

入莱共公浮柔奔棠晏弱迁之郳

空桐氏

商分封同姓有空桐氏

按史记殷本纪赞太史公曰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

汤以来采于诗书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

空桐氏

按路史空桐子国也

空桐

子姓国

稚氏

商分封同姓有稚氏

按史记殷本纪赞太史公曰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

汤以来采于诗书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

稚氏

按路史稚子国也

稚子

姓国

北殷氏

商分封同姓有北殷氏

按史记殷本纪赞太史公曰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

汤以来采于诗书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

北殷氏

目夷氏

商分封同姓有目夷氏

按史记殷本纪赞太史公曰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

汤以来采于诗书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

目夷氏

四时

商分封同姓有四时国

按路史四时子国也

四时

子姓国

商分封同姓有荼国

按路史荼子国也

荼子

姓国

商分封同姓有梅国

按路史梅子国也梅伯受醢之

梅子

姓国

商分封同姓有定国

按路史定子国也

定子

姓国

商分封同姓有巢国

按竹书纪年武王十三年巢伯来宾(

按武王于十三年克商巢伯言

来宾则商封可知左传杜注巢吴楚间小国庐江六县东有居巢城)

按路史巢子国也吴灭之

巢子

姓国

商分封同姓有郅国

按路史郅子国也

郅子

姓国

商分封同姓有同国

按路史同子国也

&#子姓

商分封同姓有髦国

按路史髦子国也

髦子

姓国

商分封同姓有扐国

按路史扐子国也

扐子

姓国

商分封同姓有段国

按路史段子国也

段子

姓国

商分封同姓有瓦国

按路史瓦子国也

瓦子

姓国

商分封同姓有铁国

按路史铁子国也

铁子

姓国

商分封同姓有沛国

按路史沛子国也

沛子

姓国

商分封同姓有向国

按路史向子国也

向子

姓国

鲜虞

商分封同姓有鲜虞国

按路史鲜虞子国也(

按鲜虞子姓国而杜预注左传谓为白狄别种在中山新市县

意亦如姬姓之有戎也)

商分封王子干于比

按史记宋微子世家王子比干者纣之亲戚也见箕

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

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

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按路史比子国也比干则受剖之比干死子坚逋长

难林为王氏林氏

商分封胥余于箕

按史记宋微子世家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

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

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

也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

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

忍为也乃披发佯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

传之曰箕子操武王既克殷访问箕子封箕子于朝

鲜而不臣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

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

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僮者纣也殷民闻之

皆为流涕

马融曰箕国名也子爵也索隐曰司马彪曰箕

子名胥余王肃以箕子为纣之诸父服虔杜预以

为纣之庶兄杜预云梁国蒙县有箕子冢

帝乙封元子启于微

按书经微子

微畿内国名子爵为纣卿士

微子若曰父师少师殷其弗或乱正四方我祖底遂

陈于上我用沈酗干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殷罔不小

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辜罪乃罔恒获

小民方兴相为敌雠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

涯殷遂丧越至于今曰父师少师我其发出狂吾家

耄逊于荒今尔无指告予颠隮若之何其父师若曰

王子天毒降灾荒殷邦方兴沈酗于酒乃罔畏畏咈

其长旧有位人今殷民乃攘窃神祗之牺牷牲用

以容将食无灾降监殷民用乂雠敛召敌雠不怠罪

合于一多瘠罔诏商今其有灾我兴受其败商其沦

丧我罔为臣仆诏王子出迪我旧云刻子王子弗出

我乃颠隮自靖人自献于先王我不顾行遁

按家语本姓解微子启帝乙之元子纣之庶兄以圻

内诸侯入为王卿士

按史记宋微子世家微子启者殷帝乙之首子而纣

之庶兄也纣既立不明淫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

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灭国惧祸至以告

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于是微子度

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

师太师曰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

治不如去遂亡纣为淫泆箕子谏不乃披发佯狂

而为奴王子比干直言谏纣纣怒杀王子比干刳视

其心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

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

以去矣于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周武王伐

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

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

位如故武王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使管叔蔡

叔傅相之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旦代行政当国管蔡

疑之乃与武庚作乱欲袭成王周公周公既承王命

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启代殷后奉其先

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

索隐曰按尚书以为殷王元子而是纣之兄吕

氏春秋云生微子时母犹为妾及为妃而生纣故

微子为纣同母庶兄

宗藩部汇考十八

周一

吴一

武王克商封仲雍后周章于吴

按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

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

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荆蛮文身

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

为文王太伯之&#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

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

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

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

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

子柯相立柯相卒子强鸠夷立强鸠夷卒子余桥疑

吾立余桥疑吾卒子柯卢立柯卢卒子周繇立周繇

卒子屈羽立屈羽卒子夷吾立夷吾卒子禽处立禽

处卒子转立转卒子颇高立颇高卒子句卑立是时

晋献公灭周北虞公以开晋伐虢也句卑卒子去齐

立去齐卒子寿梦立

按吴越春秋古公三子长曰太伯次曰仲雍雍一名

吴仲少曰季历季历娶妻太任氏生子昌昌有圣瑞

古公知昌圣欲传国以及昌曰兴王业者其在昌乎

因更名曰季历太伯仲雍望风知指曰历者适也知

古公欲以国及昌古公病二人托名采药于衡山遂

之荆蛮断发文身为夷狄之服示不可用古公卒太

伯仲雍归赴丧毕还荆蛮国民君而事之自号为勾

吴吴人或问何像而为勾吴太伯曰吾以伯长居国

绝嗣者也其当有封者吴仲也故自号勾吴非其方

乎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有余家共立以为勾吴

数年之间民人殷富遭殷之末世衰中国侯王数用

兵恐及于荆蛮故太伯起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

百余里在西北隅名曰故吴人民皆耕田其中古公

病将卒令季历让国于太伯而三让不受故云太伯

三以天下让于是李历莅政修先王之业守仁义之

道季历卒子昌立号曰西伯遵公刘古公之术业于

养老天下归之西伯致太平伯夷自海滨而往西伯

卒太子发立任周召而伐殷天下已安乃称王追谥

古公为太王追封太伯于吴太伯祖卒葬于梅里平

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简子督达达

子周章章子熊熊子遂遂子柯相相子疆鸠夷夷子

余乔疑吾吾子柯庐庐子周繇繇子屈羽羽子夷吾

吾子禽处处子专专子颇高高子句毕立是时晋献

公灭周北虞虞公以开晋之伐虢氏毕子去齐齐子

寿梦立而吴益强称王凡从太伯至寿梦之世与中

国时通朝会而国斯霸焉寿梦元年朝周适楚观诸

侯礼乐鲁成公会于锺离深问周公礼乐成公悉为

陈前王之礼乐因为咏歌三代之风寿梦曰孤在夷

蛮徒以椎髻为俗岂有斯之服哉因叹而去曰于乎

哉礼也

按注何像

疑作何据

简王二年春正月吴伐郯秋八月吴入州来

按春秋成公七年按左传七年春吴伐郯郯成季

文子曰中国不振旅蛮夷入伐而莫之或恤无吊者

也夫诗曰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其此之谓乎有上不

吊其谁不受乱吾亡无日矣君子曰知惧如是斯不

亡矣楚围宋之役师还子重请取于申吕以为赏田

王许之申公巫臣曰不可此申吕所以邑也是以为

赋以御北方若取之是无申吕也晋郑必至于汉王

乃止子重是以怨巫臣子反欲取夏姬巫臣止之遂

取以行子反亦怨之及共王即位子重子反杀巫臣

之族子阎子荡及清尹弗忌及襄老之子黑要而分

其室子重取子阎之室使沈尹与王子罢分子荡之

室子反取黑要与清尹之室巫臣自晋遗二子书曰

尔以谗慝贪婪事君而多杀不辜余必使尔罢于奔

命以死巫臣请使于吴晋侯许之吴子寿梦说之乃

通吴于晋以两之一卒适吴舍偏两之一焉与其射

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置其子狐庸焉使

为行人于吴吴始伐楚伐巢伐徐子重奔命马陵之

会吴入州来子重自郑奔命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

七奔命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

上国

上国诸夏

按史记吴太伯世家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自太

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

国其一吴在夷蛮十二世而晋灭中国之虞中国之

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

世王寿梦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

而&#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

吴于是始通于中国吴伐楚

简王十年冬十一月晋士燮齐高无咎宋华元鲁叔

孙侨如卫孙林父郑公子邾人会吴于锺离

按春秋成公十五年按左传十五年冬十一月会

吴于锺离始通吴也

灵王二年春楚公子婴齐帅师伐吴夏六月己未单

子晋侯宋公鲁侯卫侯郑伯莒子邾子齐世子光同

盟于鸡泽

按春秋襄公三年按左传三年春楚子重伐吴为

简之师克鸠兹至于衡山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

三千以侵吴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其能免者组甲

八十被练三百而已子重归既饮至三日吴人伐楚

取驾驾良邑也邓廖亦楚之良也君子谓子重于是

役也所获不如所亡楚人以是咎子重子重病之遂

遇心疾而卒夏晋为郑服故且欲修吴好将合诸侯

使士&#告于齐曰寡君使&#以岁之不易不虞之不

戒寡君愿与一二兄弟相见以谋不协请君临之使

&#乞盟齐侯欲勿许而难为不协乃盟于耏外六月

公会单顷公及诸侯己未同盟于鸡泽晋侯使荀会

逆吴子于淮上吴子不至

按史记吴太伯世家王寿梦十六年楚共王伐吴至

衡山

灵王四年夏鲁仲孙蔑卫孙林父会吴于善道秋晋

侯宋公陈侯鲁侯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

伯齐世子光吴人鄫人会于戚

按春秋襄公五年按左传五年夏吴子使寿越如

晋辞不会于鸡泽之故且请听诸侯之好晋人将为

之合诸侯使卫先会吴且告会期故孟献子孙文

子会吴于善道九月丙午盟于戚会吴且命戍陈也

灵王九年春晋侯宋公鲁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

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会吴于柤

按春秋襄公十年按左传十年春会于柤会吴子

寿梦也

灵王十一年秋九月吴子乘卒子遏立

遏诸樊名立

见下十三年

按春秋襄公十二年按左传十二年秋吴子寿梦

卒临于周庙礼也

灵王十二年秋吴侵楚

按春秋不书按左传襄公十三年秋吴侵楚养由

基奔命子庚以师继之养叔曰吴乘我丧谓我不能

师也必易我而不戒子为三覆以待我我请诱之子

庚从之战于庸浦大败吴师获公子党君子以吴为

不吊诗曰不吊昊天乱靡有定

灵王十三年春正月晋士&#齐崔杼宋华阅鲁季孙

宿叔老卫北宫括郑公孙虿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

人杞人小邾人会吴于向秋楚公子贞帅师伐吴

按春秋襄公十四年按左传十四年春吴告败于

晋会于向为吴谋楚故也范宣子数吴之不德也以

退吴人吴子诸樊既除丧将立季札季札辞曰曹宣

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

之遂弗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君义嗣也谁

敢奸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才愿附于子臧以无

失节固立之弃其室而耕乃舍之秋楚子为庸浦之

役故子囊师于棠以伐吴吴不出而还子囊殿以吴

为不能而弗儆吴人自皋舟之隘要而击之楚人不

能相救吴人败之获楚公子宜谷

按史记吴太伯世家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

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昧次曰季札季札

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

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

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

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

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

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

按吴越春秋吴子寿梦二十五年寿梦病将卒有子

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昧次曰季札季札

贤寿梦欲立之季札让曰礼有旧制柰何废前王之

礼而行父子之私乎寿梦乃命诸樊曰我欲传国及

札尔无忘寡人之言诸樊曰周之太王知西伯之圣

废长立少王之道兴今欲授国于札臣诚耕于野王

曰昔周行之德加于四海今汝于区区之国荆蛮之

乡奚能成天子之业乎且今子不忘前人之言必授

国以次及于季札诸樊曰敢不如命寿梦卒诸樊以

适长摄行事当国政吴王诸樊元年已除丧让季札

曰昔前王未薨之时尝晨昧不安吾望其色也意在

于季札又复三朝悲吟而命我曰吾知公子札之贤

欲废长立少重发言于口虽然我心已许之然前王

不忍行其私计以国付我我敢不从命乎今国者子

之国也吾愿达前王之义季札谢曰夫适长当国非

前王之私乃宗庙社稷之制岂可变乎诸樊曰苟可

施于国何先王之命有太王改为季历二伯来入荆

蛮遂城为国周道就成前人诵之不绝于口而子之

所习也札复谢曰昔曹公卒庶存适亡诸侯与曹人

不义而立于国子臧闻之行吟而归曹君惧将立子

臧子臧去之以成曹之道札虽不才愿附子臧之义

吾诚避之吴人固立季札季札不受而耕于野吴人

舍之诸樊骄恣轻慢鬼神仰天求死将死命弟余祭

曰必以国及季札乃封季札于延陵号曰延陵季子

灵王二十二年吴娶于晋

按春秋不书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晋将嫁女于

吴齐侯使析归父媵之

灵王二十三年夏楚子伐吴

按春秋襄公二十四年按左传二十四年夏楚子

为舟师以伐吴不为军政无功而还吴人为楚舟师

之役故召舒鸠人舒鸠人叛楚楚子师于荒浦使沈

尹寿与师祁犁让之舒鸠子敬逆二子而告无之且

请受盟二子复命王欲伐之薳子曰不可彼告不叛

且请受盟而又伐之伐无罪也姑归息民以待其卒

卒而不贰吾又何求若犹叛我无辞有庸乃还

灵王二十四年秋八月楚屈建帅师灭舒鸠冬十二

月吴子遏伐楚门于巢卒弟余祭立

按春秋襄公二十五年按左传二十五年秋楚薳

子冯卒屈建为令尹屈荡为莫敖舒鸠人卒叛楚令

尹子木伐之及离城吴人救之子木遽以右师先子

疆息桓子捷子骈子盂帅左师以退吴人居其间七

日子疆曰久将垫隘隘乃禽也不如速战请以其私

卒诱之简师陈以待我我克则进奔则亦视之乃可

以免不然必为吴禽从之五人以其私卒先击吴师

吴师奔登山以望见楚师不继复逐之傅诸其军简

师会之吴师大败遂围舒鸠舒鸠溃八月楚灭舒鸠

冬十二月吴子诸樊伐楚以报舟师之役门于巢巢

牛臣曰吴王勇而轻若启之将亲门我获射之必殪

是君也死疆其少安从之吴子门焉牛臣隐于短墙

以射之卒

按史记吴太伯世家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余

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

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季札

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景王元年吴子使札聘于鲁夏五月阍弒吴子余祭

弟夷末立

按春秋襄公二十九年按左传二十九年夏五月

吴人伐越获俘焉以为阍使守舟吴子余祭观舟阍

以刀弒之六月吴公子札来聘见叔孙穆子说之谓

穆子曰子其不得死乎好善而不能择人吾闻君子

务在择人吾子为鲁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举何以

堪之祸必及子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

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

墉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

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

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

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

东海者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豳曰美哉荡

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

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为之歌魏曰

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

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

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陈曰国无

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为之歌小雅曰美哉

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

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

王之德乎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

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

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

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

盛德之所同也见舞象箾南钥者曰美哉犹有憾见

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濩者

曰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见舞大夏

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见舞韶箾者

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

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

不敢请已其出聘也通嗣君也故遂聘于齐说晏平

仲谓之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齐国

之政将有所归未获所归难未歇也故晏子因陈桓

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乐高之难聘于郑见子产

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纻衣焉谓子产曰郑之

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之以礼不然

郑国将败适卫说蘧瑗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

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自卫如晋将宿于戚闻

钟声焉曰异哉吾闻之也辩而不德必加于戮夫子

获罪于君以在此惧犹不足而又何乐夫子之在此

也犹燕之巢于幕上君又在殡而可以乐乎遂去之

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瑟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

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族乎说叔向将行谓叔向曰

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家吾子好

直必思自免于难按公羊传二十九年夏吴子使

札来聘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

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其让国柰何谒也余祭也夷

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

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

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

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

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故谒也死余祭也立余

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

子使而亡焉僚者长庶也即之季子使而反至而君

之尔阖庐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

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

不从先君之命与则我宜立者也僚焉得为君乎于

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杀吾

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

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己也去之延陵终身不入

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

按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

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

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

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景王三年冬十一月吴子使屈狐庸聘于晋

按春秋不书按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冬吴子使屈

狐庸聘于晋通路也赵文子问焉曰延州来季子其

果立乎巢陨诸樊阍戕戴吴天似启之何如对曰不

立是二王之命也非启季子也若天所启其在今嗣

君乎甚德而度德不失民度不失事民亲而事有序

其天所启也有吴国者必此君之子孙实终之季子

守节者也虽有国不立

景王七年秋七月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沈

子淮夷伐吴遂灭赖冬吴伐楚

按春秋昭公四年吴伐楚不书按左传襄公二十

八年齐庆封来奔献车于季武子美泽可以鉴展庄

叔见之曰车甚泽人必瘁宜其亡也叔孙穆子食庆

封庆封汜祭穆子不说使工为之诵茅鸱亦不知既

而齐人来让奔吴吴句余予之朱方聚其族焉而居

之富于其旧子服惠伯谓叔孙曰天殆富淫人庆封

又富矣穆子曰善人富谓之赏淫人富谓之殃天其

殃之也其将聚而歼旃昭公四年秋七月楚子以诸

侯伐吴宋太子郑伯先归宋华费遂郑大夫从使屈

申围朱方八月甲申克之执齐庆封而尽灭其族将

戮庆封椒举曰臣闻无瑕者可以戮人庆封唯逆命

是以在此其肯从于戮乎播于诸侯焉用之王弗听

负之斧钺以徇于诸侯使言曰无或如齐庆封弒其

君弱其孤以盟其大夫庆封曰无或如楚共王之庶

子围弒其君兄之子麇而代之以盟诸侯王使速杀

之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璧士袒舆榇从之造

于中军王问诸椒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

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王从之迁赖于鄢楚子欲

迁许于赖使斗韦龟与公子弃疾城之而还申无宇

曰楚祸之首将在此矣召诸侯而来伐国而克城竟

莫校王心不违民其居乎民之不处其谁堪之不堪

王命乃祸乱也冬吴伐楚入棘栎麻以报朱方之役

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箴尹宜咎城锺离薳启强城

巢然丹城州来东国水不可以城彭生罢赖之师

按史记吴太伯世家王余祭三年齐相庆封有罪自

齐来&#吴吴予庆封朱方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

富于在齐七年楚公子围弒其王夹敖而代立是为

灵王十年楚灵王会诸侯而以伐吴之朱方以诛齐

庆封吴亦攻楚取三邑而去

索隐曰春秋经襄二十五年吴子遏卒二十九

年阍杀吴子余祭昭十五年吴子夷末卒是余祭

立四年余昧在位十七年系家倒错二王之年此

七年正是余祭之三年

景王八年冬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沈子徐人越

人伐吴

按春秋昭公五年按左传五年冬十月楚子以诸

侯及东夷伐吴以报棘栎麻之役薳射以繁扬之师

会于夏汭越大夫常寿过帅师会楚子于琐闻吴师

出薳启强帅师从之遽不设备吴人败诸鹊岸楚子

以驲至于罗汭吴子使其弟蹶由犒师楚人执之将

以衅鼓王使问焉曰女卜来吉乎对曰吉寡君闻君

将治兵于敝邑卜之以守龟曰余亟使人犒师请行

以观王怒之疾徐而为之备尚克知之龟兆告吉曰

克可知也君若驩焉好逆使臣滋敝邑休怠而忘其

死亡无日矣今君奋焉震电冯怒虐执使臣将以衅

鼓则吴知所备矣敝邑虽羸若早修完其可以息师

难易有备可谓吉矣且吴社稷是卜岂为一人使臣

获衅军鼓而敝邑知备以御不虞其为吉孰大焉国

之守龟其何事不卜一臧一否其谁能常之城濮之

兆其报在邲今此行也其庸有报志乃弗杀楚师济

于罗汭沈尹赤会楚子次于莱山薳射帅繁扬之师

先入南怀楚师从之及汝清吴不可入楚子遂观兵

于坻箕之山是行也吴早设备楚无功而还以蹶由

归楚子惧吴使沈尹射待命于巢薳启强待命于雩

娄礼也

按史记吴太伯世家王余祭十一年楚伐吴至雩娄

景王九年秋九月楚薳罢帅师伐吴

按春秋昭公六年按左传六年秋九月徐仪楚聘

于楚楚子执之逃归惧其叛也使薳泄伐徐吴人救

之令尹子荡帅师伐吴师于豫章而次于干溪吴人

败其师于房锺获宫厩尹弃疾子荡归罪于薳泄而

杀之

按史记吴太伯世家王余祭十二年楚复来伐次于

干溪楚师败走十七年王余祭卒弟余昧立

索隐曰春秋襄二十九年经曰阍杀吴子余祭

合在季札聘鲁之前倒错于此

王余昧二年楚公子疾弒其君灵王

索隐曰据春秋即余昧十五年也

景王十八年春正月吴子夷末卒子僚立

按春秋昭公十五年

按史记吴太伯世家四年王余昧卒欲授弟季札季

札让逃去于是吴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

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余昧后立今卒其子当代乃

立王余昧之子僚为王

索隐曰此文以为余昧子公羊传以为寿梦子

景王二十年冬楚人及吴战于长岸

按春秋昭公十七年按左传十七年冬吴伐楚阳

&#为令尹卜战不吉司马子鱼曰我得上流何故不

吉且楚故司马令龟我请改卜令曰鲂也以其属死

之楚师继之尚大克之吉战于长岸子鱼先死楚师

继之大败吴师获其乘舟余皇使随人与后至者守

之环而堑之及泉盈其隧炭陈以待命吴公子光请

于其众曰丧先王之乘舟岂唯光之罪众亦有焉请

藉取之以救死众许之使长鬣者三人潜伏于舟侧

曰我呼余皇则对师夜从之三呼皆迭对楚人从而

杀之楚师乱吴人大败之取余皇以归

按史记吴太伯世家王僚二年公子光伐楚败而亡

王舟光惧袭楚复得王舟而还

景王二十三年春楚伍员奔吴

按春秋不书按左传昭公二十年春王二月费无

极言于楚子曰建与伍奢将以方城之外叛自以为

犹宋郑也齐晋又交辅之将以害楚其事集矣王信

之问伍奢伍奢对曰君一过多矣何信于谗王执伍

奢使城父司马奋扬杀太子未至而使遣之三月太

子建奔宋王召奋扬奋扬使城父人执己以至王曰

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对曰臣告之君王

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

忍后命故遣之既而悔之亦无及已王曰而敢来何

也对曰使而失命召而不来是再奸也逃无所入王

曰归从政如他日无极曰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

国盍以免其父召之彼仁必来不然将为患王使召

之曰来吾免而父棠君尚谓其弟员曰尔适吴我将

归死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报闻免父之命不可以

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奔死免父孝

也度功而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父

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其勉之相从为愈伍尚归奢闻

员不来曰楚君大夫其旰食乎楚人皆杀之员如吴

言伐楚之利于州于公子光曰是宗为戮而欲反其

雠不可从也员曰彼将有他志余姑为之求士而鄙

以待之乃见鱄设诸焉而耕于鄙

按注州于

即吴子僚

按史记吴太伯世家王僚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来

奔公子光客之公子光者王诸樊之子也常以为吾

父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

即不传季子光当立阴纳贤士欲以袭王僚伍子胥

之初奔吴说吴王僚以伐楚之利公子光曰胥以父

兄为僇于楚欲自报其仇耳未见其利于是伍员知

光有他志乃求勇士专诸见之光光喜乃客伍子胥

子胥退而耕于野以待专诸之事

按吴越春秋楚平王有太子名建平王以伍奢为太

子太傅费无忌为少傅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娶于秦

秦女美容无忌报平王曰秦女天下无双王可自取

王遂纳秦女为夫人而幸爱之生子珍而更为太子

娶齐女无忌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深念平王一旦卒

而太子立当害己也乃复谗太子建建母蔡氏无宠

乃使太子守城父备边兵顷之无忌日夜言太子之

短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之心愿王自备

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诸侯将入为乱平王乃召伍

奢而按问之奢知无忌之谗因谏之曰王独柰何以

谗贼小臣而&#骨肉乎无忌承宴复言曰王今不制

其事成矣王且见擒平王大怒因囚伍奢而使城父

司马奋扬往杀太子奋扬使人前告太子急去不然

将诛三月太子奔宋无忌复言平王曰伍奢有二子

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可以其父为质而召之王使使

谓奢曰能致二子则生不然则死伍奢曰臣有二子

长曰尚少曰胥尚为人慈温仁信若闻臣召辄来胥

为人少好于文长习于武文治邦国武定天下执纲

守戾蒙垢受耻虽冤不争能成大事此前知之士安

可致耶平王谓伍奢之誉二子即遣使者驾驷封函

印绶往许召子尚子胥令曰贺二子父奢以忠信慈

仁去难就免平王内惭囚系忠臣外愧诸侯之耻反

进奢为国相封二子为侯尚赐鸿都侯胥赐盖侯相

去不远三百余里奢久囚系忧思二子故遣臣来奉

进印绶尚曰父系三年中心切怛食不甘味尝苦饥

渴画夜感思忧父不活惟父获免何敢贪印绶哉使

者曰父囚三年王今幸赦无以赏赐封二子为侯一

言当至何所陈哉尚乃入报子胥曰父幸免死二子

为侯使者在门兼封印绶汝可见使子胥曰尚且安

坐为兄卦之今日甲子时加于已支伤日下气不相

受君欺其臣父欺其子今往方死何侯之有尚曰岂

贪于侯思见父耳一面而别虽死而生子胥曰尚且

无往父当我活楚畏我勇势不敢杀兄若误往必死

不脱尚曰父子之爱恩往中出侥幸相见以自济达

于是子胥叹曰与父俱诛何明于世冤雠不除耻辱

日大尚从是往我从是决尚泣曰吾之生也为世所

笑终老地上而亦何之不能报雠毕为废物汝怀文

武勇于策谋父兄之雠汝可复也吾如得返是天佑

之其遂沈埋亦吾所喜胥日尚且行矣吾去不顾勿

使临难虽悔何追旋泣辞行与使俱往楚得子尚执

而囚之复遣追捕子胥胥乃贯弓执矢去楚楚追之

见其妻曰胥亡矣去三百里使者追及无人之野胥

乃张弓布矢欲害使者使者俯伏而走胥曰报汝平

王欲国不灭释吾父兄若不尔者楚为墟矣使返报

平王王闻之即发大军追子胥至江失其所在不获

而返子胥行至大江仰天行哭林泽之中言楚王无

道杀吾父兄愿吾因于诸侯以报雠矣闻太子建在

宋胥欲往之伍奢初闻子胥之亡曰楚之君臣且苦

兵矣尚至楚就父俱戮于市伍员奔宋道遇申包胥

谓曰楚王杀吾父兄为之奈何申包胥曰于乎吾欲

教子报楚则为不忠教子不报则为无亲友也子其

行矣吾不容言子胥曰吾闻父母之雠不与戴天履

地兄弟之雠不与同域接壤朋友之雠不与邻乡共

里今吾将复楚辜以雪父兄之耻申包胥曰子能亡

之吾能存之子能危之吾能安之胥遂奔宋宋元公

无信于国国人恶之大夫华氏谋杀元公国人与华

氏因作大乱子胥乃与太子建俱奔郑郑人甚礼之

太子建又适晋晋顷公曰太子既在郑郑信太子矣

太子能为内应而灭郑即以郑封太子太子还郑事

未成会欲私其从者从者知其谋乃告之于郑郑定

公与子产诛杀太子建建有子名胜伍员与胜奔吴

到昭关关吏欲执之伍员因诈曰上所以索我者美

珠也今我已亡矣将去取之关吏因舍之与胜行去

追者在后几不得脱至江江中有渔父乘船从下方

溯水而上子胥呼之谓曰渔父渡我如是者再渔父

欲渡之适会旁有人窥之因而歌曰日月昭昭乎侵

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子胥即止芦之漪渔父又歌

曰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事寖急

兮当奈何子胥入船渔父知其意也乃渡之千浔之

津子胥既渡渔父乃视之有其饥色乃谓曰子俟我

此树下为子取饷渔父去后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

苇之中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树下不

见因歌而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如是

至再子胥乃出芦中而应渔父曰吾见子有饥色为

子取饷子何嫌哉子胥曰性命属天今属丈人岂敢

有嫌哉二人饮食毕欲去胥乃解百金之剑以与渔

者此吾前君之剑中有七星价直百金以此相答渔

父曰吾闻楚之法今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

岂图取百金之剑乎遂辞不受谓子胥曰子急去勿

留且为楚所得子胥曰请丈人姓字渔父曰今日凶

凶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

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

也子胥曰诺既去诫渔父曰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

渔父诺子胥行数步顾视渔者已覆船自沈于江水

之中矣子胥默然遂行至吴疾于中道乞食溧阳适

会女子击绵于濑水之上筥中有饭子胥遇之谓曰

夫人可得一餐乎女子曰妾独与母居三十未嫁饭

不可得子胥曰夫人赈穷途少饭亦何嫌哉女子知

非恒人遂许之发其箪筥饭其盎浆长跪而与之子

胥再餐而止女子曰君有远逝之行何不饱而餐之

子胥已餐而去又谓女子曰掩夫人之壶浆无令其

露女子叹曰嗟乎妾独与母居三十年自守贞明不

愿从适何宜馈饭而与丈夫越亏礼仪妾不忍也子

行矣子胥行反顾女子已自投于濑水矣于乎贞明

执操其丈夫女哉子胥之吴乃被发徉狂跣足涂面

行乞于市市人观罔有识者翌日吴市吏善相者见

之曰吾之相人多矣未尝见斯人也非异国之亡臣

乎乃白吴王僚具陈其状王宜召之王僚曰与之俱

入公子光闻之私喜曰吾闻楚杀忠臣伍奢其子子

胥勇而且智彼必复父之雠来入于吴阴欲养之市

吏于是与子胥俱入见王王僚怪其状伟身长一丈

腰十围眉间一尺王僚与语三日辞无复者王曰贤

人也子胥知王好之每入语语遂有勇壮之气稍道

其雠而有切切之色王僚知之欲为兴师复雠公子

谋杀王僚恐子胥前亲于王而害其谋因谗伍胥之

谏伐楚者非为吴也但欲自复私雠耳王无用之子

胥知公子光欲害王僚乃曰彼光有内志未可说以

外事入见王僚曰臣闻诸侯不为匹夫兴师用兵于

比国王僚曰何以言之子胥曰诸侯专为政非以意

救急后兴师今大王践国制威为匹夫兴兵其义非

也臣固不敢如王之命吴王乃止子胥退耕于野求

勇士荐之公子光欲以自媚乃得勇士专诸专诸者

堂邑人也伍胥之亡楚如吴时遇之于途专诸方与

人斗将就敌其怒有万人之气甚不可当其妻一呼

即还子胥怪而问其状何夫子之怒盛也闻一女子

之声而折道宁有说乎专诸曰子视吾之仪宁类愚

者也何言之鄙也夫屈一人之下必伸万人之上子

胥因相其貌碓颡而深目虎膺而熊背戾于从难知

其勇士阴而结之欲以为用遭公子光之有谋也而

进之公子光光既得专诸而礼待之公子光曰天以

夫子辅孤之失根也专诸曰前王余昧立僚立自其

分也公子何因而欲害之乎光曰前君寿梦有子四

人长曰诸樊则光之父也次曰余祭次曰余昧次曰

季札札之贤也将卒传付适长以及季札念季札为

使亡在诸侯未还余昧卒国空有立者适长也适长

之后即光之身也今僚何以当代立乎吾力弱无助

于掌事之间非用有力徒能安吾志吾虽代立季子

东还不吾废也专诸曰何不使近臣从容言于王侧

陈前王之命以讽其意令知国之所归何须私备剑

士以捐先王之德光曰僚素贪而恃力知进之利不

睹退让吾故求同忧之士欲与之并力惟夫子诠斯

义也专诸曰君言甚露乎于公子何意也光曰不也

此社稷之言也小人不能奉行惟委命矣专诸曰愿

公子命之公子光曰时未可也专诸曰凡欲杀人君

必前求其所好吴王何好光曰好味专诸曰何味所

甘光曰好嗜鱼之炙也专诸乃去从太湖学炙鱼三

月得其味安坐待公子命之

按注千浔

当作千寻

按越绝书荆平王臣伍子奢得罪于王且杀之其子

子尚奔吴子胥奔郑王召子尚于吴曰子父有罪入

则免之不入则杀之子尚入复召子胥于郑曰子入

则免父死不入则杀之子胥介胄彀弓出见使者谢

曰介胄之士固不拜矣请有道于使者王以奢为无

罪赦而蓄之其子又何适乎使者还报王王知子胥

不入也杀子奢子尚子胥闻之奔至吴徒跣被发乞

于市三日市正疑之道于阖庐曰市中有非常人徒

跣被发乞于市三日阖庐曰吾闻荆平王杀其臣伍

子奢而非其罪其子子胥勇且智彼必经诸侯之邦

可以报其父仇者使召子胥入吴王下阶迎而唁数

之曰吾知子非恒人也何素穷如此子胥跪而垂泣

曰胥父无罪平王杀之而并其子尚子胥遁逃出走

唯大王可以归骸骨者惟大王哀之吴王曰诺上殿

与语三日夜语无复者王乃号令邦中无贵贱长少

有不听子胥之教者犹不听寡人也罪至死不赦

敬王元年秋七月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

鸡父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冬十月甲申吴太

子诸樊入郹

按春秋昭公二十三年吴入郹不书按左传二十

三年秋七月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

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锺离子瑕卒楚师熸吴公子

光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

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威克其爱虽小必济胡沈之

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楚令

尹死其师熸帅贱多宠政令不壹七国同役而不同

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

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

侯乖乱楚必大奔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陈整旅

吴子从之戊辰晦战于鸡父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

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系于后中军从王

光帅右掩余帅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

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使

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

大奔书曰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君臣之辞也

不言战楚未陈也楚太子建之母在郹召吴人而启

之冬十月甲申吴太子诸樊入郹取楚夫人与其宝

器以归楚司马薳越追之不及将死众曰请遂伐吴

以侥之薳越曰再败君师死且有罪亡君夫人不可

以莫之死也乃缢于薳澨

按疏吴子遏号诸樊何容

王僚子取遏号为名传误

按史记吴太伯世家王僚八年吴使公子光伐楚败

楚师迎楚故太子建母于居巢以归因以北伐败陈

蔡之师

敬王二年冬吴灭巢

按春秋昭公二十四年按左传二十四年冬十月

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沈尹戌曰此行也楚必亡邑

不抚民而劳之吴不动而速之吴踵楚而疆埸无备

邑能无亡乎越大夫胥犴劳于豫章之汭越公子仓

归王乘舟仓及寿梦帅师从王王及圉阳而还吴人

踵楚而边人不备遂灭巢及锺离而还沈尹戌曰亡

郢之始于此在矣王壹动而亡二姓之帅几如是而

不及郢诗曰谁生厉阶至今为梗其王之谓乎

按吴越春秋九年吴使光伐楚拔居巢锺离吴所以

相攻者初楚之边邑脾梁之女与吴边邑处女蚕争

界上之桑二家初攻吴国不胜遂更相伐灭吴之边

邑吴怒故伐楚取二邑而去

敬王五年夏四月吴公子光弒其君僚而自立

按春秋昭公二十七年按左传二十七年春吴子

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掩余公子烛庸帅师围潜

使延州来季子聘于上国遂聘于晋以观诸侯楚莠

尹然工尹麇帅师救潜左司马沈尹戌帅都君子与

王马之属以济师与吴师遇于穷令尹子常以舟师

及沙汭而还左尹郄宛工尹寿帅师至于潜吴师不

能退吴公子光曰此时也弗可失也告鱄设诸曰上

国有言曰不索何获我王嗣也吾欲求之事若克季

子虽至不吾废也鱄设诸曰王可弒也母老子弱是

无若我何光曰我尔身也夏四月光伏甲于堀室而

享王王使甲坐于道及其门门阶户席皆王亲也夹

之以铍羞者献体改服于门外执羞者坐行而入执

铍者夹承之及体以相授也光伪足疾入于堀室鱄

设诸置剑于鱼中以进抽剑刺王铍交于胸遂弒王

阖庐以其子为卿季子至曰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

废主社稷有奉国家无倾乃吾君也吾谁敢怨哀死

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复

命哭墓复位而待吴公子掩余奔徐公子烛庸奔锺

吾楚师闻吴乱而还

按吴越春秋十三年春吴欲因楚葬而伐之使公子

盖余烛佣以兵围楚使季札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

发兵绝吴后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心动伍胥知

光之见机也乃说光曰今吴王伐楚二弟将兵未知

吉凶专诸之事于斯急矣时不再来不可失也于是

公子见专诸曰今二弟伐楚季子未还当此之时不

求何获时不可失且光真王嗣也专诸曰僚可杀也

母老子弱弟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内无

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也四月公子光伏甲士于窋

室中具酒而请王僚僚白其母曰公子光为我具酒

来请期无变悉乎母曰光心气怏怏常有愧恨之色

不可不慎王僚乃被棠铁之甲三重使兵卫陈于道

自宫门至于光家之门阶席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使

坐立侍皆操长戟交轵酒酣公子光佯为足疾入窋

室裹足使专诸置鱼肠剑炙鱼中进之既至王僚前

专诸乃擘炙鱼因推匕首立戟交轵倚专诸胸胸断

臆开匕首如故以刺王僚贯甲达背王僚既死左右

共杀专诸众士扰动公子光伏其甲士以攻僚众尽

灭之遂自立是为吴王阖闾也乃封专诸之子拜为

客卿季札使还至吴阖闾以位让季札曰苟前君无

废社稷以奉君也吾谁怨乎哀死待生以俟天命非

我所乱立者从之是前人之遗命哭僚墓复位而待

公子盖余烛佣二人将兵遇围于楚者闻公子光杀

王僚自立乃以兵降楚楚封之于舒

敬王八年冬十二月吴灭徐伐楚拔舒

按春秋昭公三十年伐楚拔舒不书按左传三十

年吴子使徐人执掩余使锺吾人执烛庸二公子奔

楚楚子大封而定其徙使监马尹大心逆吴公子使

居养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戌城之取于城父与胡田

以与之将以害吴也子西谏曰吴光新得国而亲其

民视民如子辛苦同之将用之也若好吴边疆使柔

服焉犹惧其至吾又疆其雠以重怒之无乃不可乎

吴周之胄裔也而弃在海滨不与姬通今而始大比

于诸华光又甚文将自同于先王不知天将以为虐

乎使剪丧吴国而封大异姓乎其抑亦将卒以祚吴

乎其终不远矣我盍姑亿吾鬼神而宁吾族姓以待

其归将焉用自播扬焉王弗听吴子怒冬十二月吴

子执锺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己卯灭徐徐子章

禹断其发携其夫人以逆吴子吴子唁而送之使其

迩臣从之遂奔楚楚沈尹戌帅师救徐弗及遂城夷

使徐子处之吴子问于伍员曰初而言伐楚余知其

可也而恐其使余往也又恶人之有余之功也今余

将自有之矣伐楚何如对曰楚执政众而乖莫适任

患若为三师以肄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

归则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既罢而

后以三军继之必大克之阖庐从之楚于是乎始病

按史记吴太伯世家王阖庐元年举伍子胥为行人

而与谋国事楚诛伯州犁其孙伯嚭亡奔吴吴以为

大夫三年吴王阖庐与子胥伯嚭将兵伐楚拔舒杀

吴亡将二公子光谋欲入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

待之

按吴越春秋楚之白喜来奔吴王问子胥曰白喜何

如人也子胥曰白喜者楚白州犁之孙平王诛州犁

喜因出奔闻臣在吴而来也阖闾曰州犁何罪子胥

曰白州犁楚之左尹号曰&#宛事平王平王幸之常

与尽日而语袭朝而食费无忌望而&#之因谓平王

曰王爱幸宛一国所知何不为酒一至宛家以示群

臣于宛之厚平王曰善乃具酒于&#宛之舍无忌教

宛曰平王甚毅猛而好兵子必故陈兵堂下门庭宛

信其言因而为之及平王往而大惊曰宛何等也无

忌曰殆且有篡杀之忧王急去之事未可知平王大

怒遂杀&#宛诸侯闻之莫不叹息喜闻臣在吴故来

请见之阖闾见白喜而问曰寡人国僻远东滨海侧

闻子前人为楚荆之暴怒费无忌之谗口不远吾国

而来于斯将何以教寡人喜曰楚国之失虏前人无

罪横被暴诛臣闻大王收伍子胥之穷厄不远千里

故来归命惟大王赐其死阖闾伤之以为大夫与谋

国事吴大夫被离承宴问子胥曰何见而信喜子胥

曰吾之怨与喜同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

相救惊翔之鸟相随而集濑下之水因复俱流胡马

望北风而立越燕向日而熙谁不爱其所近悲其所

思者乎被离曰君之言外也岂有内意以决疑乎子

胥曰吾不见也被离曰吾观喜之为人鹰视虎步专

功擅杀之性不可亲也子胥不然其言与之俱事吴

王三年吴将欲伐楚未行伍子胥白喜相谓曰吾等

为王养士画其策谋有利于国而王故伐楚出其令

托而无兴师之意奈何有顷吴王问子胥白喜曰寡

人欲出兵于二子何如子胥白喜对曰臣愿用命吴

王内计二子皆怨楚深恐以兵往破灭而已登台向

南风而啸有顷而叹群臣莫有晓王意者子胥深知

王之不定乃荐孙子于王孙子者名武吴人也善为

兵法辟隐深居世人莫知其能胥乃明知鉴辩知孙

子可以折冲销敌乃一旦与吴王论兵七荐孙子吴

王曰子胥托言进士欲以自纳而召孙子问以兵法

每陈一篇王不知口之称善其意大悦问曰兵法宁

可以小试耶孙子曰可可以小试于后宫之女王曰

诺孙子曰得大王宠姬二人以为军队长各将一队

令三百人皆被甲兜鍪操剑盾而立告以军法随鼓

进退左右回旋使知其禁乃令曰一鼓皆振二鼓操

进三鼓为战形于是宫女皆掩口而笑孙子乃亲自

操枹击鼓三令五申其笑如故孙子顾视诸女连笑

不止孙子大怒两目忽张声如骇虎发上冲冠顶旁

绝缨顾谓执法曰取鈇锧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

信将之罪也既以约束三令五申卒不却行士之过

也军法如何执法曰斩武乃令斩队长二人即吴王

之宠姬也吴王登台观望正见斩二爱姬驰使下之

令曰寡人已知将军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

味宜勿斩之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法在军君

虽有令臣不受之孙子复撝鼓之当左右进退回旋

规矩不敢瞬目二队寂然无敢顾者于是乃报吴王

曰兵已整齐愿王观之惟所欲用使赴水火犹无难

矣而可以定天下吴王忽然不悦曰寡人知子善用

兵虽可以霸然而无所施也将军罢兵就舍寡人不

愿孙子曰王徒好其言而不用其实子胥谏曰臣闻

兵者凶事不可空试故为兵者诛伐不行兵道不明

今大王虔心思士欲兴兵戈以诛暴楚以霸天下而

威诸侯非孙武之将而谁能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战

者乎于是吴王大悦因鸣鼓会军集而攻楚孙子为

将拔舒杀吴&#将二公子盖余烛佣谋欲入郢孙武

曰民劳未可恃也楚闻吴使孙子伍子胥白喜为将

楚国苦之群臣皆怨咸言费无忌谗杀伍奢白州犁

而吴侵境不绝于寇楚国群臣有一朝之患于是司

马成乃谓子常曰太傅伍奢左尹白州犁邦人莫知

其罪君与王谋诛之流谤于国至于今日其言不绝

诚惑之盖闻仁者杀人以掩谤者犹弗为也今子杀

人以兴谤于国不亦异乎夫费无忌楚之谗口民莫

知其过今无辜杀三贤士以结怨于吴内伤忠臣之

心外为邻国所笑且&#伍之家出奔于吴吴新有伍

员白喜秉威锐志结雠于楚故强敌之兵日骇楚国

有事子即危矣夫智者除谗以自安愚者受佞以自

亡今子受谗国以危矣子常曰是曩之罪也敢不图

之九月子常与昭王共诛费无忌遂灭其族国人乃

谤止吴王有女滕玉因谋伐楚与夫人及女会蒸鱼

王前尝半而与女女怒曰王食鱼辱我不忍久生乃

自杀阖闾痛之葬于国西阊门外凿池积土文石为

&#题凑为中金鼎玉杯银樽珠襦之宝皆以送女乃

舞白鹤于吴市中令万民随而观之还使男女与鹤

俱入羡门因发机以掩之杀生以送死国人非之湛

卢之剑恶阖闾之无道也乃去而出水行如楚楚昭

王卧而寤得吴王湛卢之剑于&#昭王不知其故乃

召风湖子而问曰寡人卧觉而得宝剑不知其名是

何剑也风湖子曰此谓湛卢之剑昭王曰何以言之

风湖子曰臣闻吴王得越所献宝剑三枚一曰鱼肠

二曰盘郢三曰湛卢鱼肠之剑已用杀吴王僚也盘

郢以送其死女今湛卢入楚也昭王曰湛卢所以去

者何也风湖子曰臣闻越王元常使欧冶子造剑五

枚以示薛烛烛对曰鱼肠剑逆理不顺不可服也臣

以杀君子以杀父故阖闾以杀王僚一名盘郢亦曰

豪曹不法之物无益于人故以送死一名湛卢五金

之英太阳之精寄气托灵出之有神服之有威可以

折冲拒敌然人君有逆理之谋其剑即出故去无道

以就有道今吴王无道杀君谋楚故湛卢入楚昭王

曰其直几何风湖子曰臣闻此剑在越之时客有酬

其直者有市之乡三十骏马千匹万户之都二是其

一也薛烛对曰赤堇之山已令无云若耶之溪深而

莫测群臣上天欧冶死矣虽倾城量金珠玉盈河犹

不能得此宝而况有市之乡骏马千匹万户之都何

足言也昭王大悦遂以为宝阖闾闻楚得湛卢之剑

因斯发怒遂使孙武伍胥白喜伐楚子胥阴令宣言

于楚曰楚用子期为将吾即侍而杀之子常用兵吾

即去之楚闻之因用子常退子期吴拔六与潜二邑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吴人侵楚伐夷侵潜六始

用子胥之谋是为阖庐四年子胥传亦合今此书

以为三年何也

敬王九年秋吴人侵楚

按春秋不书按左传昭公三十一年秋吴人侵楚

伐夷侵潜六楚沈尹戌帅师救潜吴师还楚师迁潜

于南冈而还吴师围弦左司马戌右司马稽帅师救

弦及豫章吴师还始用子胥之谋也

敬王十年吴伐越

按春秋昭公三十二年不书按史记吴太伯世家

王阖庐五年伐越败之

敬王十二年秋楚人伐吴

按春秋定公二年按左传二年夏四月桐叛楚吴

子使舒鸠氏诱楚人曰以师临我我伐桐为我使之

无忌秋楚囊瓦伐吴师于豫章吴人见舟于豫章而

潜师于巢冬十月吴军楚师于豫章败之遂围巢克

之获楚公子繁

按史记吴太伯世家王阖庐六年楚使子常囊瓦伐

吴而击之大败楚军于豫章取楚之居巢而还(

按史记年

表在敬王十一年)

敬王十四年冬十一月庚午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

于柏举楚师败绩庚辰吴入郢

按春秋定公四年按左传四年春三月刘文公合

诸侯于召陵谋伐楚也沈人不会于召陵晋人使蔡

伐之夏蔡灭沈秋楚为沈故围蔡伍员为吴行人以

谋楚楚之杀郄宛也伯氏之族出伯州犁之孙嚭为

吴太宰以谋楚楚自昭王即位无岁不有吴师蔡侯

因之以其子干与其大夫之子为质于吴冬蔡侯吴

子唐侯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左司马

戌谓子常曰子沿汉而与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毁

其舟还塞大隧直辕冥厄子济汉而伐之我自后击

之必大败之既谋而行武城黑谓子常曰吴用木也

我用革也不可久也不如速战史皇谓子常楚人恶

子而好司马若司马毁吴舟于淮塞城口而入是独

克吴也子必速战不然不免乃济汉而陈自小别至

于大别三战子常知不可欲奔史皇曰安求其事难

而逃之将何所入子必死之初罪必尽说十一月庚

午二师陈于柏举阖庐之弟夫概王晨请于阖庐曰

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后大

师继之必克弗许夫概王曰所谓臣义而行不待命

者其此之谓也今日我死楚可入也以其属五千先

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

奔郑史皇以其乘广死吴从楚师及清发将击之夫

概王曰困兽犹斗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

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蔑有斗心矣半济而后

可击也从之又败之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

之败诸雍澨五战及郢己卯楚子取其妺季我

以出涉雎针尹固与王同舟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

庚辰吴入郢以班处宫子山处令尹之宫夫概王欲

攻之惧而去之夫概王入之左司马戌及息而还败

吴师于雍澨伤初司马臣阖庐故耻为禽焉谓其臣

曰谁能免吾首吴句卑曰臣贱可乎司马曰我实失

子可哉三战皆伤曰吾不可用也已句卑布裳刭而

裹之藏其身而以其首免楚子涉雎济江入于云中

王寝盗攻之以戈击王王孙由于以背受之中肩王

奔郧锺建负季以从由于徐苏而从郧公辛之弟

怀将弒王曰平王杀吾父我杀其子不亦可乎辛日

君讨臣谁敢雠之君命天也若死天命将谁雠诗曰

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唯仁者能

之违强陵弱非勇也乘人之约非仁也灭宗废祀非

孝也动无令名非知也必犯是余将杀女斗辛与其

弟巢以王奔随吴人从之谓随人曰周之子孙在汉

川者楚实尽之天诱其衷致罚于楚而君又窜之周

室何罪君若顾报周室施及寡人以奖天衷君之惠

也汉阳之田君实有之楚子在公宫之北吴人在其

南子期似王逃王而己为王曰以我与之王必免随

人卜与之不吉乃辞吴曰以随之辟小而密迩于楚

楚实存之世有盟誓至于今未改若难而弃之何以

事君执事之患不唯一人若鸠楚竟敢不听命吴人

乃退炉金初官于子期氏实与随人要言王使见辞

曰不敢以约为利王割子期之心以与随人盟初伍

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

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申

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

于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

无厌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

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

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

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

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

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按谷梁传子胥

父诛于楚也挟弓扶矢而干阖庐阖庐曰大之甚勇

之甚为是欲兴师而伐楚子胥谏曰臣闻之君不为

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雠臣

弗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正是日囊瓦

求之昭公不与为是拘昭公于南郢数年然后得归

归乃用事乎汉曰苟诸侯有欲伐楚者寡人请为前

列焉楚人闻之而怒为是兴师而伐蔡蔡请救于吴

子胥曰蔡非有罪楚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

若此时可矣为是兴师而伐楚吴入楚坏宗庙徙陈

器挞平王之墓昭王之军败而逃父老送之曰寡人

不肖亡先君之邑父老反矣何忧无君寡人且用此

入海矣父老曰有君如此其贤也以众不如吴以必

死不如楚相与击之一夜而三败吴人复立

按吴越春秋九年吴王谓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不

可入今果何如二将曰夫战借胜以成其威非常胜

之道吴王曰何谓也二将曰楚之为兵天下强敌也

今臣与之争锋十亡一存而王入郢者天也臣不敢

必王曰吾欲复击楚奈何而有功二将曰囊瓦者贪

而多过于诸侯而唐蔡怨之王必伐得唐蔡乃可曰

何怨二将曰昔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二枚善佩二

枚各以一枚献之昭王王服之以临朝昭公自服一

枚子常欲之昭公不与子常三年留之不使归国唐

成公朝楚有二文马子常欲之公不与亦三年止之

唐臣相与谋从成公从者请马以赎成公饮从者酒

醉之窃马而献子常子常乃遣成公归国群臣诽谤

曰君以一马之故三年自囚愿赏窃马之功于是成

公常思报楚君臣未尝绝口蔡人闻之固请献裘佩

于子常蔡侯得归如晋诉于子元与太子质而请伐

楚故曰得唐蔡而可伐楚吴王于是使使谓唐蔡曰

楚为无道虐杀忠良侵食诸侯困辱二君寡人欲举

兵伐楚愿二君有谋唐侯使其子干为质于吴三国

合谋伐楚舍兵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水为阵子

常遂济汉而阵自小别山至于大别山三不利自知

不可进欲奔亡史皇曰今子常无故与王共杀忠臣

三人天祸来下王之所致子常不应十月楚二师阵

于柏举阖闾之弟夫概晨起请于阖闾曰子常不仁

贪而少恩其臣下莫有死志追之必破矣阖闾不许

夫概曰所谓臣行其志不待命者其谓此也遂以其

部五千人击子常大败走奔郑楚师大乱吴师乘之

遂破楚众楚人未济汉会楚人食吴因奔而击破之

雍滞五战径至于郢王追于吴寇出固将亡与妹季

出河濉之间楚大夫尹固与王同舟而去吴师遂

入郢求昭王王涉濉济江入于云中暮宿群盗攻之

以戈击王头大夫尹固隐王以背受之中肩王惧奔

郧大夫锺建负季以从郧公辛得昭王大喜欲还

之其弟怀怒曰昭王是我雠也欲杀之谓其兄辛曰

昔平王杀我父吾杀其子不亦可乎辛曰君讨其臣

敢雠之者夫乘人之祸非仁也灭宗废祀非孝也动

无令名非智也怀怒不解辛阴与其季弟巢以王奔

随吴兵逐之谓随君曰周之子孙在汉水上者楚灭

之谓天报其祸加罚于楚君何宝之周室何罪而隐

其贼能出昭王即重惠也随君卜昭王与吴王不吉

乃辞吴王曰今随之僻小密近于楚楚实存我有盟

至今未改若今有难而弃之今且安静楚敢不听命

吴师多其辞乃退是时大夫子期虽与昭王俱亡阴

与吴师为市欲出昭王王闻之得免即割子期心以

与随君盟而去吴王入郢止留伍胥以不得昭王乃

掘平王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左足践腹右手抉其

目诮之曰谁使汝用谗谀之口杀我父兄岂不&#哉

即令阖闾妻昭王夫人伍胥孙武白喜亦妻子常司

马成之妻以辱楚之君臣也遂引军击郑郑定公前

杀太子建而困迫子胥自此郑定公大惧乃令国中

曰有能还吴军者吾与分国而治渔者之子应募曰

臣能还之不用尺兵斗粮得一桡而行歌道中即还

矣公乃与渔者之子桡子胥军将至当道扣桡而歌

曰芦中人如是再子胥闻之愕然大惊曰何等谓与

语公为何谁矣曰渔父者子吾国君惧惧令于国有

能还吴军者与之分国而治臣念前人与君相逢于

途今从君乞郑之国子胥叹曰悲哉吾蒙子前人之

恩自致于此上天苍苍岂敢忘也于是乃释郑国还

军守楚求昭王所在日急申包胥亡在山中闻之乃

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雠其以甚乎子故平王之臣

北面事之今于僇尸之辱岂道之极乎子胥曰为我

谢申包胥曰日暮路远倒行而逆施之于道也申包

胥知不可乃之于秦求救楚昼驰夜趋足踵跖劈裂

裳裹膝鹤倚哭于秦庭七日七夜口不绝声秦哀公

素沉湎不恤国事申包胥哭已歌曰吴为无道封豕

长蛇以食上国欲有天下政从楚起寡君出在草泽

使来告急如此七日哀公大惊楚有贤臣如是吴犹

欲灭之寡人无臣若斯者其亡无日矣为赋无衣之

诗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与子同雠包胥

曰臣闻戾德无厌王不忧邻国疆场之患逮吴之未

定王其取分焉若楚遂亡于秦何利则亦亡君之土

也愿王以神灵存之世以事王秦伯使辞焉曰寡人

闻命矣子且就馆将图而告包胥曰寡君今在草野

未获所伏臣何敢即安复立于庭倚墙而哭日夜不

绝声水不入口秦伯为之垂涕即出师而送之

按越绝书子胥居吴三年大得吴众阖庐将为之报

仇子胥曰不可臣闻诸侯不为匹夫兴师于是止其

后荆将伐蔡子胥言之阖庐即使子胥救蔡而伐荆

十五战十五胜荆平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操鞭捶

笞平王之墓而数之曰昔者吾先人无罪而子杀之

今此报子也后子昭王臣司马子其令尹子西归相

与计谋子胥不死又不入荆邦犹未得安为之奈何

莫若求之而与之同邦乎昭王乃使使者报子胥于

吴曰昔者吾先人杀子之父而非其罪也寡人尚少

未有所识也今子大夫报寡人也特甚然寡人亦不

敢怨子今子大夫何不来归子故坟墓丘冢为我邦

虽小与子同有之民虽少与子同使之子胥曰以此

为名名即章以此为利利即重矣前为父报仇后求

其利贤者不为也父已死子食其禄非父之义也使

者遂还乃报荆昭王曰子胥不入荆邦明矣

敬王十五年夏于越入吴楚申包胥以秦师败吴师

于军祥

按春秋定公五年秦败吴师不书按左传五年夏

越入吴吴在楚也六月申包胥以秦师至秦子蒲子

虎帅车五百乘以救楚子蒲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

先与吴人战而自稷会之大败夫概王于沂吴人获

薳射于柏举其子帅奔徒以从子西败吴师于军祥

秋七月子期子蒲灭唐九月夫概王归自立也以与

王战而败奔楚为堂溪氏吴师败楚师于雍澨秦师

又败吴师吴师居麇子期将焚之子西曰父兄亲暴

骨焉不能收又焚之不可子期曰国亡矣死者若有

知也可以歆旧祀岂惮焚之焚之而又战吴师败又

战于公&#之溪吴师大败吴子乃归囚闉舆罢闉舆

罢请先遂逃归叶公诸梁之弟后臧从其母于吴不

待而归叶公终不正视

按史记吴太伯世家王阖庐十年春越闻吴王之在

郢国空乃伐吴吴使别兵击越楚告急秦秦遣兵救

楚击吴吴师败阖庐弟夫概见秦越交败吴吴王留

楚不去夫概亡归吴而自立为吴王阖庐闻之乃引

兵归攻夫概夫概败奔楚楚昭王乃得以九月复入

郢而封夫概于堂溪为堂溪氏

按吴越春秋申包胥以秦师至秦使公子子蒲子虎

率车五百乘救楚击吴二子曰吾未知吴道使楚师

前与吴战而即会之大败夫概七月楚司马子成秦

公子子蒲与吴王相守私以间兵伐唐灭之子胥久

留楚求昭王不去夫概师败却退九月潜归自立为

吴王阖闾闻之乃释楚师欲杀夫概奔楚昭王封夫

概于棠溪阖闾遂归子胥孙武白喜留与楚师于淮

澨秦师又败吴师楚子期将焚吴军子西曰吾国父

兄身战暴骨草野焉不收又焚之其可乎子期曰亡

国失众存没所在又何杀生以爱死死如有知必将

乘烟起而助我如其无知何惜草中之骨而亡吴国

遂焚而战吴师大败子胥等相谓曰彼楚虽败我余

兵未有所损我者孙武曰吾以吴干戈西破楚逐昭

王而屠荆平王墓割戮其尸亦已足矣子胥曰自霸

王已来未有人臣报雠如此者也行去矣吴军去后

昭王反国乐师扈子非荆王信谗佞杀伍奢白州犁

而寇不绝于境至乃掘平王墓戮尸奸室以辱楚君

臣又伤昭王困迫几为天下大鄙然已愧矣乃援琴

为楚作穷劫之曲以畅君之迫厄之畅达也其词曰

王耶王耶何乖烈不顾宗庙听谗孽任用无忌多所

杀诛夷白氏族几灭二子东奔适吴越吴王哀痛助

忉怛垂涕举兵将西伐伍胥白喜孙武决三战破郢

王奔发留兵纵骑虏荆阙楚荆骸骨遭发掘鞭辱腐

尸耻难雪几危宗庙社稷灭严王何罪国几绝卿士

凄怆民恻悷吴军虽去怖不歇愿王更隐抚忠节勿

为谗口能谤昭王垂涕深知琴曲之情扈子遂不

复鼓矣子胥等过溧阳濑水之上乃长太息曰吾尝

饥于此乞食于一女子女子饲我遂投水而亡将欲

报以百金而不知其家乃投金水中而去有顷一老

妪行哭而来人问曰何哭之悲妪曰吾有女子守居

三十不嫁往年击绵于此遇一穷途君子而辄饭之

而恐事泄自投于濑水今闻伍君求不得其偿自伤

虚死是故悲耳人曰子胥欲报百金不知其家投金

水中而去妪遂取金而归子胥归吴吴王闻三师将

至治鱼为鲙将到之日过时不至鱼臭须臾子胥至

阖闾出鲙而食不知其臭王复重为之其味如故吴

人作鲙者自阖闾之造也诸将既从还楚因更名阊

门曰破楚门

按注以畅君之迫厄之畅达也以

畅畅字当作伤之畅之字当作而

敬王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吴败楚舟师

按春秋不书按左传定公六年夏四月己丑吴太

子终累败楚舟师获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楚

国大惕惧亡子期又以陵师败于繁扬令尹子西喜

曰乃今可为矣于是乎迁郢于鄀而改纪其政以定

楚国

按史记吴太伯世家王阖庐十一年吴王使太子夫

差伐楚取番楚恐而去郢徙鄀

索隐曰定六年左传四月己丑吴太子终累败

楚舟师杜预曰阖庐子夫差兄此以为夫差当谓

名异而一人耳左传又曰获番子臣小惟子及大

夫七人楚于是乎迁郢于鄀此言番番音潘楚邑

名子臣即其邑之大夫也

按吴越春秋复谋伐齐齐侯使女为质于吴吴王因

为太子波聘齐女女少思齐日夜号泣因乃为病阖

闾乃起北门名曰望齐门令女往游其上女思不止

病日益甚乃至殂落女曰令死者有知必葬我于虞

山之巅以望齐国阖闾伤之正如其言乃葬虞山之

巅是时太子亦病而死阖闾谋择诸公子可立者未

有定计波太子夫差日夜告于伍胥曰王欲立太子

非我而谁当立此计在君耳伍子胥曰太子未有定

我入则决矣阖闾有顷召子胥谋立太子子胥曰臣

闻纪废于绝后兴于有嗣今太子不禄早失侍御今

王欲立太子者莫大乎波秦之子夫差阖闾曰夫愚

而不仁恐不能奉统于吴国子胥曰夫差信以爱人

端于守节敦于礼义父死子代经之明文阖闾曰寡

人从子立夫差为太子使太子屯兵守楚留止自治

宫室立射台于安里华池在平昌南城宫在长乐阖

闾出入游卧秋冬治于城中春夏治于城外治姑苏

之台旦食山昼游苏台射于鸥陂驰于游台兴乐

石城走犬长洲斯且阖闾之霸时于是太子定因伐

楚破师拔番楚惧吴兵复往乃去郢徙于蒍若当此

之时吴以子胥白喜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

南伐于越

按注波太子下当又有子字波秦秦

字疑衍夫愚而不仁夫下当有差字

敬王二十四年夏五月于越败吴于檇李吴子光卒

子夫差立

按春秋定公十四年按左传十四年夏吴伐越越

子句践御之陈于檇李句践患吴之整也使死士再

禽焉不动使罪人三行属剑于颈而辞曰二君有治

臣奸旗鼓不敏于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归死遂自

刭也师属之目越子因而伐之大败之灵姑浮以戈

击阖庐阖庐伤将指取其一屦还卒于陉去檇李七

里夫差使人立于庭苟出入必谓己曰夫差而忘越

王之杀而父乎则对曰唯不敢忘三年乃报越

按越绝书阖庐冢在阊门外名虎丘下池广六十步

水深丈五尺铜椁三重坟

作澒

池六尺玉凫之流扁

诸之剑三千方圆之

三千时耗鱼肠之剑在焉千

万人筑治之取土临湖口筑三日而白虎居其上故

号虎丘

宗藩部汇考十九

周二

吴二

敬王二十六年春吴败越于夫椒越使大夫种行成

于吴秋八月吴侵陈

按春秋不书按左传哀公元年春吴王夫差败越

于夫椒报檇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

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以行成吴子将许之伍员

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昔有过浇

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

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

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

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

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

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

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句践能亲而

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于

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雠后虽悔之

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蛮夷而长寇雠

以是求伯必不行矣弗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

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三月越及吴

平吴入越不书吴不告庆越不告败也吴之入楚也

使召陈怀公怀公朝国人而问焉曰欲与楚者右欲

与吴者左陈人从田无田从党逢滑当公而进曰臣

闻国之兴也以福其亡也以祸今吴未有福楚未有

祸楚未可弃吴未可从而晋盟主也若以晋辞吴若

何公曰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对曰国之有是多矣何

必不复小国犹复况大国乎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

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楚虽无

德亦不艾杀其民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而未见德

焉天其或者正训楚也祸之适吴其何日之有陈侯

从之及夫差克越乃修先君之怨秋八月吴侵陈修

旧怨也吴师在陈楚大夫皆惧曰阖庐惟能用其民

以败我于柏举今闻其嗣又甚焉将若之何子西曰

二三子恤不相睦无患吴矣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

重席室不崇坛器不雕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

财用择不取费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其孤寡而共其

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

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吾

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败我也今闻夫差次有台榭

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

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雠而用之日新夫

先自败也已安能败我

按吴语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句践起师逆之江

大夫种乃献谋曰夫吴之与越惟天所授王其无庸

战夫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而未尝有所

挫也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夫谋必素见

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王不如设戎约辞行

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

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

心焉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

矣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寡君句践使

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曰昔

者越国见祸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句

践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

也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今句践申

祸无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垂之小

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句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

罪顿颡于边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越

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棰使之而辱军士使

寇令焉句践请盟一嫡女执箕以姓于王宫

一嫡男奉盘以随诸御春秋贡献不解于王府

大王岂辱裁之亦征诸侯之礼也夫谚曰狐埋之而

狐搰之是以无成功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

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

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惟天王秉利度义

焉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

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

反行吾振旅焉申胥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

好吴也又非慑畏吾甲兵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

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

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

诸夏之国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

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

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

为蛇将若何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

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吾军士乃许之成将

盟越王又使诸稽郢辞曰以盟为有益乎前盟口血

未干足以结信矣以盟为无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

以临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轻也吴王乃许之荒

成不盟

按史记吴太伯世家王夫差元年以大夫伯嚭为太

宰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二年吴王悉精兵以伐越

败之夫椒报姑苏也越王勾践乃以甲兵五千栖于

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而行成请委国为臣妾

敬王三十一年春吴伐陈夏鲁叔还会吴于柤

按春秋哀公六年按左传六年春吴伐陈复修旧

怨也楚子曰吾先君与陈有盟不可以不救乃救陈

师于城父秋七月楚子在城父将救陈卜战不吉卜

退不吉王曰然则死也再败楚师不如死弃盟逃雠

亦不如死死一也其死雠乎命公子申为王不可则

命公子结亦不可则命公子启五辞而后许将战王

有疾庚寅昭王攻大冥卒于城父

按史记吴太伯世家王夫差七年吴王夫差闻齐景

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子胥谏曰

越王勾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问疾且欲有所

用其众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越在腹心疾而王不

先而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遂北伐齐败齐师于

艾陵至缯召鲁哀公而征百牢季康子使子贡以周

礼说太宰嚭乃得止因留略地于齐鲁之南(

按左传召鲁征

百牢在明年夏按左传及吴语战艾陵在敬王三十六年今记在此索隐亦谓其错乱)

敬王三十二年夏鲁侯会吴于鄫

按春秋哀公七年按左传七年夏公会吴于鄫吴

来征百牢子服景伯对曰先王未之有也吴人曰宋

百牢我鲁不可以后宋且鲁牢晋大夫过十吴王百

牢不亦可乎景伯曰晋范鞅贪而弃礼以大国惧敝

邑故敝邑十一牢之君若以礼命于诸侯则有数矣

若亦弃礼则有淫者矣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

二以为天之大数也今弃周礼而曰必百牢亦唯执

事吴人弗听景伯曰吴将亡矣弃天而背本不与必

弃疾于我乃与之太宰嚭召季康子康子使子贡辞

太宰嚭曰国君道长而大夫不出门此何礼也对曰

岂以为礼畏大国也大国不以礼命于诸侯苟不以

礼岂可量也寡君既共命焉其老岂敢弃其国太伯

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岂礼

也哉有由然也反自鄫以吴为无能为也季康子欲

伐邾乃飨大夫以谋之子服景伯曰小所以事大信

也大所以保小仁也背大国不信伐小国不仁民保

于城城保于德失二德者危将焉保孟孙曰二三子

以为何如恶贤而逆之对曰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

帛者万国今其存者无数十焉唯大不字小小不事

大也知必危何故不言鲁德如邾而以众加之可乎

不乐而出秋伐邾及范门犹闻钟声大夫谏不听茅

成子请告于吴不许曰鲁击拆闻于邾吴二千里不

三月不至何及于我且国内岂不足成子以茅叛师

遂入邾处其公宫众师昼掠邾众保于绎师宵掠以

邾子益来献于亳社囚诸负瑕负瑕故有绎邾茅夷

鸿以束帛乘韦自请救于吴曰鲁弱晋而远吴冯恃

其众而背君之盟辟君之执事以陵我小国邾非敢

自爱也惧君威之不立君威之不立小国之忧也若

夏盟于鄫衍秋而背之成求而不违四方诸侯其何

以事君且鲁赋八百乘君之贰也邾赋六百乘君之

私也以私奉贰唯君图之吴子从之

敬王三十三年春正月吴伐鲁夏吴讨邾

按春秋哀公八年讨邾不书按左传八年春吴为

邾故将伐鲁问于叔孙辄叔孙辄对曰鲁有名而无

情伐之必得志焉退而告公山不狃公山不狃曰非

礼也君子违不适雠国未臣而有伐之奔命焉死之

可也所托也则隐且夫人之行也不以所恶废乡今

子以小恶而欲覆宗国不亦难乎若使子率子必辞

王将使我子张病之王问于子泄对曰鲁虽无与立

必有与毙诸侯将救之未可以得志焉晋与齐楚辅

之是四雠也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不

救何为三月吴伐我子泄率故道险从武城初武城

人或有因于吴竟田焉拘鄫人之沤菅者曰何故使

吾水滋及吴师至拘者道之以伐武城克之王犯尝

为之宰淡台子羽之父好焉国人惧懿子谓景伯若

之何对曰吴师来斯与之战何患焉且召之而至又

何求焉吴师克东阳而进舍于五梧明日舍于蚕室

公宾庚公甲叔子与战于夷获叔子与析朱鉏献于

王王曰此同车必使能国未可望也明日舍于庚宗

遂次于泗上微虎欲宵攻王舍私属徒七百人三踊

于幕庭卒三百人有若与焉及稷门之内或谓季孙

曰不足以害吴而多杀国士不如已也乃止之吴子

闻之一夕三迁吴人行成将盟景伯曰楚人围宋易

子而食析骸而爨犹无城下之盟我未及亏而有城

下之盟是弃国也吴轻而远不能久将归矣请少待

之弗从景伯负载造于莱门乃请释子服何于吴吴

人许之以王子姑曹当之而后止吴人盟而还齐悼

公之来也季康子以其妺妻之即位而逆之季鲂侯

通焉女言其情弗敢与也齐侯怒夏五月齐鲍牧帅

师伐我取欢及阐六月齐侯使如吴请师将以伐我

乃归邾子邾子又无道吴子使太宰子余讨之囚诸

楼台栫之以棘使诸大夫奉太子革以为政十年邾

隐公来奔齐甥也故遂奔齐

敬王三十四年春齐侯使公孟绰辞师于吴秋吴城

邗沟冬吴子伐齐

按春秋不书按左传哀公九年春齐侯使公孟绰

辞师于吴吴子曰昔岁寡人闻命今又革之不知所

从将进受命于君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冬吴子使来

儆师伐齐

敬王三十五年春鲁侯会吴伐齐冬楚公子结帅师

伐陈吴救陈

按春秋哀公十年按左传十年春公会吴子邾子

郯子伐齐南鄙师于鄎齐人弒悼公赴于师吴子三

日哭于军门之外徐承帅舟师将自海入齐齐人败

之吴师乃还秋吴子使来复儆师冬楚子期伐陈吴

延州来季子救陈谓子期曰二君不务德而力争诸

侯民何罪焉我请退以为子名务德而安民乃还

敬王三十六年夏五月鲁侯会吴伐齐甲戌齐国书

帅师及吴战于艾陵齐师败绩获齐国书

按春秋哀公十一年按左传十一年夏为郊战故

公会吴子伐齐五月克博壬申至于嬴中军从王胥

门巢将上军王子姑曹将下军展如将右军齐国书

将中军高无将上军宗楼将下军陈僖子谓其弟

书尔死我必得志宗子阳与闾丘明相厉也桑掩胥

御国子公孙夏曰二子必死将战公孙夏命其徒歌

虞殡陈子行命其徒具含玉公孙挥命其徒曰人寻

约吴发短东郭书曰三战必死于此三矣使问弦多

以琴曰吾不复见子矣陈书曰此行也吾闻鼓而已

不闻金矣甲戌战于艾陵展如败高子国子败胥门

巢王卒助之大败齐师获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陈书

东郭书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以献于公将战吴子

呼叔孙曰而事何也对曰从司马王赐之甲剑铍曰

奉尔君事敬无废命叔孙未能对卫赐进曰州仇奉

甲从君而拜公使太史固归国子之元置之新箧褽

之以元纁加组带焉置书于其上曰天若不识不衷

何以使下国吴将伐齐越子率其众以朝焉王及列

士皆有馈赂吴人皆喜唯子胥惧曰是豢吴也夫谏

曰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于我夫其柔

服求济其欲也不如早从事焉得志于齐犹获石田

也无所用之越不为沼吴其泯矣使医除疾而曰必

遗类焉者未之有也盘庚之诰曰其有颠越不共则

劓殄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邑是商所以兴也今君

易之将以求大不亦难乎弗听使于齐属其子于鲍

氏为王孙氏反役王闻之使赐之属镂以死将死曰

树吾墓槚槚可材也吴其亡乎三年其始弱矣盈必

毁天之道也

按史记世家诛

子胥事在前年

按吴语吴王夫差既许越成乃大戒师徒将以伐齐

申胥进谏曰昔天以越赐吴而王弗受夫天命有反

今越王句践恐惧而改其谋舍其愆令轻其征赋施

民所喜去民所恶身自约也裕其众庶其民殷众以

多甲兵譬越之在吴也犹人之有腹心之疾夫越王

之不忘败吴于其心也戚然服士以伺吾闲今王非

越是图而齐鲁以为忧夫齐鲁譬诸疾疥癣也岂能

涉江淮而与我争此地哉将必越实有吴土王盍亦

鉴于人无鉴于水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谏以不入

乃筑台于章华之上阙为石郭陂汉以象帝舜罢弊

楚国以间陈蔡不修方城之内逾诸夏而图东国三

岁于沮汾以服吴越其民不忍饥劳之殃三军叛王

于干溪王亲独行屏营傍偟于山林之中三日乃见

其涓人畴王呼之曰余不食三日矣畴趋而进王枕

其股以寝于地王寐畴枕王以墣而去之王觉而无

见也乃匍匐将入棘闱棘闱不纳乃入尹申亥氏

焉王缢申亥负王以归而土埋之其室此志也岂遽

忘于诸侯之耳乎今王既变鲧禹之功而高高下下

以罢民于姑苏天夺吾食都鄙荐饥今王将狠天而

伐齐夫吴民离矣体有所倾譬如群兽然一负矢

将百群皆奔王其无方收也越人必来袭我王虽悔

之其犹有及乎王弗听十二年遂伐齐齐人与战于

艾陵齐师败绩吴人有功吴王夫差既胜齐人于艾

陵乃使行人奚斯释言于齐曰寡人帅不腆吴国之

役遵汶之上不敢左右唯好之故今大夫国子兴其

众庶以犯猎吴国之师徒天若不知有&#则何以使

下国胜吴王还自伐齐乃讯申胥曰昔吾先王体德

圣明达于上帝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蓬蒿

以立名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今大夫老而又不自

安恬逸而处以念恶出则罪吾众挠乱百度以妖孽

吴国今天降衷于吴齐师受服孤岂敢自多先王之

钟鼓实式灵之敢告于大夫申胥释剑而对曰昔吾

先王世有辅弼之臣以能遂疑计恶以不陷于大难

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曰余令而不违夫不

违乃违也夫不违亡之阶也夫天之所弃必骤近其

小喜而远其大忧王若不得志于齐而以觉寤王心

吴国犹世吾先君之得之也必有以取之其亡之也

亦有以弃之用能援持盈以没而骤救倾以时今王

无以取之而天禄亟至是吴命之短也员不忍称疾

辟易以见王之亲为越之禽也员请先死将死曰而

县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遂自杀王

愠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见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

鸱夷而投之于江

按吴越春秋吴十二年夫差复北伐齐越王闻之率

众以朝于吴而以重宝厚献太宰嚭嚭喜受越之赂

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王信用嚭之计伍胥

大惧曰是弃吴也乃敢谏曰越在心腹之病不前除

其疾今信浮辞伪诈而贪齐破齐譬由盘石之田无

立其苗也愿王释齐而前越不然悔之无及吴王不

听使子胥使于齐通期战之会子胥谓其子曰我数

谏王王不我用今见吴之亡矣汝与吾俱亡亡无为

也乃属其子于齐鲍氏而还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

因谗之曰子胥为强暴力谏愿王少厚焉王曰寡人

知之未兴师会鲁使子贡聘于吴十三年齐大夫陈

成恒欲弒简公阴惮高国鲍晏故前兴兵伐鲁鲁君

忧之孔子患之召门人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丘

常耻之夫鲁父母之国也丘墓在焉今齐将伐之子

无意一出耶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

子弗许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北之齐见成恒因

谓曰夫鲁者难伐之国而君伐过矣成恒曰鲁何难

伐也子贡曰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

仁大臣无用士恶甲兵不可与战君不若伐吴夫吴

城厚而崇池广以深甲坚士选器饱弩劲又使明大

夫守之此易邦也成恒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

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恒何也子贡曰臣

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所不听者也今君又

欲破鲁以广齐隳鲁以自尊而君功不与焉是君上

骄下恣群臣而欲以成大事难矣且夫上骄则犯臣

骄则争此君上于王有遽而下与大臣交争如此则

君立于齐危于累卵故曰不如伐吴且吴王刚猛而

毅能行其令百姓习于战守明于法禁齐遇为擒必

矣今君悉四境之中出大臣以环之人民外死大臣

内空是君上无强敌之臣下无黔首之士孤主制齐

者君也陈恒曰善虽然吾兵已在鲁之城下矣吾去

之吴大臣将有疑我之心为之奈何子贡曰君按兵

无伐请为君南见吴王请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

迎之陈恒许诺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臣闻之王

者不绝世而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铢而移今万

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窃为君恐焉

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义存亡鲁害暴齐而

威强晋则王不疑也吴王曰善虽然吾尝与越战栖

之会稽入臣于吴不即诛之三年使归夫越君贤主

苦身劳力夜以接日内饬其政外事诸侯必将有报

我之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不可夫越之强

不过于鲁吴之强不过于齐主以伐越而不听臣齐

亦己私鲁矣且畏小越而恶强齐不勇也见小利而

忘大害不智也臣闻仁人不因居以广其德智者不

弃时以举其功王者不绝世以立其义且夫畏越如

此臣诚东见越王使出师以从下吏吴王大悦子贡

东见越王王闻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问曰此僻狭

之国蛮夷之民大夫何索然若不辱乃至于此子贡

曰君处故来越王勾践再拜稽首曰孤闻祸与福为

邻今大夫之吊孤之福矣孤敢不问其说子贡曰臣

今者见吴王告以救鲁而伐齐其心畏越且夫无报

人之志而使人疑之拙也有报人之意而使人知之

殆也事未发而闻之者危也三者举事之大忌也越

王再拜曰孤少失前人内不自量与吴人战军败身

辱遁逃上栖会稽下守海滨唯鱼&#见矣今大夫辱

吊而身见之又发玉声以教孤孤赖天之赐也敢不

承教子贡曰臣闻明主任人不失其能直士举贤不

容于世故临财分利则使仁涉患犯难则使勇用智

图国则使贤正天下定诸侯则使圣兵强而不能行

其威势在上位而不能施其政令于下者其君几乎

难矣臣窃自择可与成功而至王者惟几乎今吴王

有伐齐晋之志君无爱重器以喜其心无恶卑辞以

尽其礼而伐齐齐必战不胜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

以其兵临晋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宝车骑羽毛尽乎

晋则君制其余矣越王再拜曰昔者吴王分其民之

众以残吾国杀败吾民鄙吾百姓夷吾宗庙国为墟

棘身为鱼&#孤之怨吴深于骨髓而孤之事吴如子

之畏父弟之敬兄此孤之死言也今大夫有赐故孤

敢以报情孤身不安重席口不尝厚味目不视美色

耳不听雅音既已三年矣焦唇干舌苦身劳力上事

群臣下养百姓愿一与吴交战于天下平原之野正

身臂而奋吴越之士继踵连死肝脑涂地者孤之愿

也思之三年不可得也今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

事诸侯而不能也愿空国弃群臣变容貌易姓名执

箕帚养牛马以事之孤虽知要领不属手足异处四

支布陈为乡邑笑孤之意出焉今大夫有赐存亡国

举死人孤赖天赐敢不待令乎子贡曰夫吴王为人

贪功名而不知利害越王慥然避位子贡曰臣观吴

王为数战伐士卒不恩大臣内引谗人益众夫子胥

为人精诚中廉外明而知时不以身死隐君之过正

言以忠君直行以为国其身死而不听太宰嚭为人

智而愚强而弱巧言利辞以内其身善为诡诈以事

其君知其前而不知其后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

国伤君之佞臣也越王大悦子贡去越王送之金百

镒宝剑一良马二子贡不受至吴谓吴王曰臣以下

吏之言告于越王越王大恐曰昔者孤身不幸少失

前人内不自量抵罪于吴军败身辱逋逃出走栖于

会稽国为墟莽身为鱼&#赖大王之赐使得奉俎豆

修祭祀死且不敢忘何谋之敢其志甚恐将使使者

来谢于王子贡馆五日越使果来曰东海役臣勾践

之使者臣种敢修下吏少闻于左右昔孤不幸少失

前人内不自量抵罪上国军败身辱逋逃会稽赖王

赐得奉祭祀死且不忘今窃闻大王兴大义诛强救

弱困暴齐而抚周室故使贱臣以奉前王所藏甲二

十领屈卢之矛步光之剑以贺君吏若将遂大义敝

邑虽小请悉四方之内士卒三千人以从下吏请躬

被坚执锐以前受矢石君臣死无所恨矣吴王大悦

乃召子贡曰越使果来请出士卒三千其君从之与

寡人伐齐可乎子贡曰不可夫空人之国悉人之众

又从其君不仁也受币许其师辞其君即可吴王许

诺子贡去晋见定公曰臣闻虑不预定不可以应卒

兵不预办不可以胜敌今吴齐将战战而不胜越乱

之必矣与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君为之奈何定公

曰何以待之子贡曰修兵伏卒以待之晋君许之子

贡返鲁吴王果兴九郡之兵将与齐战道出胥门因

过姑胥之台忽昼假寐于姑胥之台而得梦及寤而

起其心恬然怅焉乃命太宰嚭告曰寡人昼卧有梦

觉而恬然怅焉请占之得无所忧哉梦入章明宫见

两蒸而不炊两黑犬嗥以南嗥以北两鋘殖吾宫

墙流水汤汤越吾宫堂后房鼓震箧箧有锻工前园

横生梧桐子为寡人占之太宰嚭曰美哉王之兴师

伐齐也臣闻章者德锵锵也明者破敌声闻功朗明

也两蒸而不炊者大王圣德气有余也两黑犬嗥

以南嗥以北者四夷已服朝诸侯也两鋘殖宫墙者

农夫就成田夫耕也汤汤越宫堂者邻国贡献财有

余也后房箧箧鼓震有锻工者宫女悦乐琴瑟和也

前园横生梧桐者乐府鼓声也吴王大悦而其心不

已召王孙骆问曰寡人忽昼梦为予陈之王孙骆曰

臣鄙浅于道不能博大今王所梦臣不能占其有所

知者东掖门亭长长城公弟公孙圣圣为人少而好

游长而好学多见博观知鬼神之情状愿王问之王

乃遣王孙骆往请公孙圣曰吴王昼卧姑胥之台忽

然感梦觉而怅然使子占之急诣姑胥之台公孙圣

伏地而泣有顷而起其妻从旁谓圣曰子何性鄙希

睹人主卒得急召涕泣如雨公孙圣仰天叹曰悲哉

非子所知也今日壬午时加南方命属上天不得逃

亡非但自哀诚伤吴王妻曰子以道自达于主有道

当行上以谏王下以约身今闻急召忧惑溃乱非贤

人所宜公孙圣曰愚哉女子之言也吾受道十年隐

身避害欲绍寿命不意卒得急召中世自弃故悲与

子相离耳遂去诣姑胥台吴王曰寡人将北伐齐鲁

道出胥门过姑胥之台忽然昼梦子为占之其言吉

凶公孙圣曰臣不言身名全言之必死百段于王前

然忠臣不顾其躯乃仰天叹曰臣闻好船者必溺好

战者必亡臣好直言不顾于命愿王图之臣闻章者

战不胜败走傽偟也明者去昭昭就冥冥也入门见

蒸而不炊者大王不得火食也两黑犬嗥以南嗥

以北者黑者阴也北者匿也两鋘殖宫墙者越军入

吴国伐宗庙掘社稷也流水汤汤越宫堂者宫室虚

也后房鼓震箧箧者坐太息也前园横生梧桐者梧

桐心空不为用器但为盲僮与死人俱葬也愿大王

按兵修德无伐于齐则可销也遣下吏太宰嚭王孙

骆解冠帻肉袒徒跣稽首谢于勾践国可安存也身

可不死矣吴王闻之索然作怒乃曰吾天之所生神

之所使顾力士石番以铁锤击杀之圣乃仰头向天

而言曰吁嗟天知吾之&#乎忠而获罪身死无辜以

葬我以为直者不如相随为柱提我至深山后世相

属为声响于是吴王乃使门人提之蒸丘豺狼食汝

肉野火烧汝骨东风数至飞扬汝骸骨肉糜烂何能

为声响哉太宰嚭趋进曰贺大王喜灾已灭矣因举

行觞兵可以行吴王乃使太宰嚭为右校司马王孙

骆为左校乃从勾践之师伐齐伍子胥闻之谏曰臣

闻兴十万之众奉师千里百姓之费国家之出日数

千金不念士民之死而争一日之胜臣以为危国亡

身之甚且与贼居不知其祸外复求怨侥幸他国犹

治救瘑疥而弃心腹之疾发当死矣瘑疥皮肤之疾

不足患也今齐陵迟千里之外更历楚赵之界齐为

疾其疥耳越之率病乃心腹也不发则伤动则有死

愿大王定越而后图齐臣言之决矣敢不尽忠臣今

年老耳目不聪以狂惑之心无能益国窃观金匮第

八其可伤也吴王曰何谓也子胥曰今年七月辛亥

平旦大王以首事辛岁位也亥阴前之辰也合壬子

岁前合也利以行武武决胜矣然德在合斗击丑丑

辛之本也大吉为白虎而临辛功曹为太常所临亥

大吉得辛为九丑又与白虎并重有人若以此首事

前虽小胜后必大败天地行殃祸不久矣吴王不听

遂九月使太宰嚭伐齐军临北郊吴王谓嚭曰行矣

无忘有功无赦有罪爱民养士视如赤子与智者谋

与仁者友太宰嚭受命遂行吴王召大夫被离问曰

汝常与子胥同心合志并一谋寡人兴师伐齐子

胥独何言焉被离曰子胥欲尽诚于前王自谓老狂

耳目不聪不知当世之所行无益吴国王遂伐齐齐

与吴战于艾陵之上齐师败绩吴王既胜乃使行人

成好于齐曰吴王闻齐有没水之虑帅军来观而齐

兴师蒲草吴不知所安集设阵为备不意颇伤齐师

愿结和亲而去齐王曰寡人处此北边无出境之谋

今吴乃济江淮逾千里而来侵我壤土戮我众庶赖

上帝哀存国犹不至颠陨王今让以和亲敢不如命

吴齐遂盟而去吴王还乃让子胥曰吾前王履德明

达于上帝垂功用力为子西结强雠于楚今前王譬

若农夫之刈杀四方蓬蒿以立名于荆蛮斯亦大夫

之力今大夫昏耄而不自安生变起诈怨恶而出出

则罪吾士众乱吾法度欲以妖孽挫&#吾师赖天降

哀齐师受服寡人岂敢自归其功乃前王之遗德神

灵之佑福也若子于吴则何力焉伍子胥攘臂大怒

释剑而对曰昔吾前王有不庭之臣以能遂疑计不

陷于大难今王播弃所患外不忧此孤僮之谋非霸

王之事天所未弃必趋其小喜而近其大忧王若觉

寤吴国世世存焉若不觉寤吴国之命斯促矣员不

忍称疾辟易乃见王之为擒员诚前死挂吾目于门

以观吴国之丧吴王不听坐于殿上独见四人向庭

相背而倚王怪而视之群臣问曰王何所见王曰吾

见四人相背而倚闻人言则四分走矣子胥曰如王

言将失众矣吴王怒曰子言不祥子胥曰非惟不祥

王亦亡矣后五日吴王复坐殿上望见两人相对北

向人杀南向人王问群臣见乎曰无所见子胥曰王

何见王曰前日所见四人今日又见二人相对北向

人杀南向人子胥曰臣闻四人走叛也北向杀南向

臣杀君也王不应吴王置酒文台之上群臣悉在太

宰嚭执政越王侍坐子胥在焉王曰寡人闻之君不

贱有功之臣父不憎有力之子今太宰嚭为寡人有

功吾将爵之上赏越王慈仁忠信以孝事于寡人吾

将复增其国以还助伐之功于众大夫如何群臣贺

曰大王躬行至德虚心养士群臣并进见难争死名

号显着威震四海有功蒙赏亡国复存霸功王事咸

被群臣于是子胥据地垂涕曰于乎哀哉遭此默默

忠臣掩口谗夫在侧政败道坏谀无极邪说伪辞

以曲为直舍谗攻忠将灭吴国宗庙既夷社稷不食

城郭丘墟殿生荆棘吴王大怒曰老臣多诈为吴妖

孽乃欲专权擅威独倾吴国寡人以前王之故未忍

行法今退自计无沮吴谋子胥曰今臣不忠不信不

得为前王之臣臣不敢爱身恐吾国之亡矣昔者桀

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今大王诛臣参于桀纣大

王勉之臣请辞矣子胥归谓被离曰吾贯弓接矢于

郑楚之界越渡江淮自致于斯前王听从吾计破楚

见凌之雠欲报前王之恩而至于此吾非自惜祸将

及汝被离曰数谏不听自杀何益何如亡乎子胥曰

亡臣安往吴王闻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赐属镂之

剑子胥受剑徒跣褰裳下堂中庭仰天呼怨曰吾始

为汝父忠臣立吴设谋破楚南服劲越威加诸侯有

霸王之功今汝不用吾言反赐我剑吾今日死吴宫

为墟庭生蔓草越人掘汝社稷安忘我乎昔前王不

欲立汝我以死争之卒得汝之愿公子多怨于我我

大有功于吴今乃忘我定国之恩反赐我死岂不谬

哉吴王闻之大怒曰汝不忠信为寡人使齐托汝子

于齐鲍氏有我外之心急令自裁孤不使汝得有所

见子胥把剑仰天叹曰自我死后后世必以我为忠

上配夏殷之世亦得与龙逢比干为友遂伏剑而死

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言曰

胥汝一死之后何能有知即断其头置高楼上谓之

曰日月炙汝肉飘风飘汝眼炎光烧汝骨鱼&#食汝

肉汝骨变形灰有何所见乃弃其躯投之江中子胥

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于是吴王谓被离

曰汝尝与子胥论寡人之短乃髡被离而刑之王孙

骆闻之不朝王召而问曰子何非寡人而不朝乎骆

曰吾恐耳曰子以我杀子胥为重乎骆曰大王气高

子胥位下王诛之臣命何异于子胥臣以是恐也王

曰非听宰嚭以杀子胥胥图寡人也骆曰臣闻人君

者必有敢谏之臣在上位者必有敢言之交夫子胥

先王之老臣也不忠不信不得为前王臣吴王中心

悷然悔杀子胥岂非宰嚭之谗子胥而欲杀之骆曰

不可王若杀嚭此为二子胥也于是不诛

敬王三十七年夏五月鲁侯会吴于&#皋

按春秋哀公十二年按左传十二年夏公会吴于

&#皋吴子使太宰嚭请寻盟公不欲使子贡对曰盟

所以周信也故心以制之玉帛以奉之言以结之明

神以要之寡君以为苟有盟焉弗可改也已若犹可

改日盟何益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

乃不寻盟吴征会于卫初卫人杀吴行人且姚而惧

谋于行人子羽子羽曰吴方无道无乃辱吾君不如

止也子木曰吴方无道国无道必弃疾于人吴虽无

道犹足以患卫往也长木之毙无不摽也国狗之瘈

无不噬也而况大国乎秋卫侯会吴于郧公及卫侯

宋皇瑗盟而卒辞吴盟吴人藩卫侯之舍子服景伯

谓子贡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

饩以相辞也今吴不行礼于卫而藩其君舍以难之

子盍见太宰乃请束锦以行语及卫故太宰嚭曰寡

君愿事卫君卫君之来也缓寡君惧故将止之子贡

曰卫君之来也必谋于其众其众或欲或否是以缓

来其欲来者子之党也其欲不来者子之雠也若执

卫君是堕党而崇雠也夫堕子者得其志矣且合诸

侯而执卫君谁敢不惧堕党崇雠而惧诸侯或者难

以霸乎太宰嚭说乃舍卫侯卫侯归效夷言子之尚

幼曰君必不免其死于夷乎执焉而又说其言从之

固矣

敬王三十八年夏六月晋侯鲁侯吴子会于黄池于

越入吴

按春秋哀公十三年按左传十三年夏公会单平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