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古今图书集成

明伦汇编官常典卷官常总部之1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官常总部汇考一

有虞氏

虞舜咨四岳命十二牧九官

按书经舜典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询谋辟开也舜既告庙即位乃谋治于四岳之

官开四方之门以来天下之贤俊广四方之视听

以决天下之壅蔽

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

任人蛮夷率服

牧养民之官十二牧十二州之牧也王政以食

为首农事以时为先舜言足食之道惟在于不违

农时也柔者宽而抚之也能者扰而习之也远近

之势如此先其略而后其详也惇厚允信也德有

德之人也元仁厚之人也难拒绝也任古文作壬

包藏凶恶之人也言当厚有德信仁人而拒奸恶

也凡此五者处之各得其宜则不特中国顺治虽

蛮夷之国亦相率而服从矣

舜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

畴佥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

哉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帝曰俞汝往哉

奋起熙广载事亮明惠顺畴类也一说亮相也

舜言有能奋起事功以广帝尧之事者使居百揆

之位以明亮庶事而顺成庶类也佥众也四岳所

领四方诸侯之在朝者也禹姒姓崇伯鲧之子也

平水土者司空之职时是懋勉也指百揆之事以

勉之也盖四岳及诸侯言伯禹见作司空可宅百

揆帝然其举而咨禹使仍作司空而兼行百揆之

事录其旧绩而勉其新功也以司空兼百揆如周

以六卿兼三公后世以他官平章事知政事亦此

类也稽首首至地稷田正官稷名弃姓姬氏封于

邰契臣名姓子氏封于商稷契皆帝喾之子暨及

也皋陶亦臣名俞者然其举也汝往哉者不听其

让也此章称舜曰此下方称帝曰者以见尧老舜

摄尧在时舜未尝称帝此后舜方真即帝位而称

帝也

帝曰弃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

阻厄后君也有爵土之称播布也谷非一种故

曰百谷此因禹之让而申命之使仍旧职以终其

事也

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

亲相亲睦也五品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

者之名位等级也逊顺也司徒掌教之官敷布也

五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

友有信以五者当然之理而为教令也敬敬其事

也圣贤之于事虽无所不敬而此又事之大者故

特以敬言之宽裕以待之也盖五者之理出于人

心之本然非有强而后能者自其拘于气质之偏

溺于物欲之蔽始有昧于其理而不相亲爱不相

逊顺者于是因禹之让又申命契仍为司徒使之

敬以敷教而又宽裕以待之使之优柔浸渍以渐

而入则其天性之真自然呈露不能自已而无无

耻之患矣

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

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猾乱夏明而大也曾氏曰中国文明之地故曰

华夏四时之夏疑亦取此义也劫人曰寇杀人曰

贼在外曰奸在内曰宄士理官也服服其罪也吕

刑所谓上服下服是也三就孔氏以为大罪于原

野大夫于朝士于巿不知何据窃恐惟大辟弃之

于巿宫辟则下蚕室余刑亦就屏处盖非死刑不

欲使风中其疮误而至死圣人之仁也五流五等

象刑之当宥者也五宅三居者流虽有五而宅之

但为三等之居如列爵惟五分土惟三也孔氏以

为大罪居于四裔次则九州之外次则千里之外

虽亦未见所据然大□当略近之此亦因禹之让

而申命之又戒以必当致其明察乃能使刑当其

罪而人无不信服也

帝曰畴若予工佥曰垂哉帝曰俞咨垂汝共工垂拜

稽首让于殳斨暨伯与帝曰俞往哉汝谐

若顺其理而治之也曲礼六工有土工金工石

工木工兽工草工周礼有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

皮之工设色之工抟埴之工皆是也帝问谁能顺

治予百工之事者垂臣名有巧思庄子曰攦工倕

之指即此也殳斨伯与三臣名也殳以积竹为兵

建兵车者斨方銎斧也古者多以其所能为名殳

斨岂能为二器者与往哉汝谐者往哉汝和其职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

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帝曰俞往哉汝

上下山林泽薮也虞掌山泽之官周礼分为虞

衡属于夏官朱虎熊罴四臣名也高辛氏之子有

曰仲虎仲态意以兽为名者亦以其能服是兽而

得名欤史记曰朱虎熊罴为伯益之佐前殳斨伯

与当亦为垂之佐也

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佥曰伯夷帝曰俞咨伯

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伯拜稽首让于夔龙

帝曰俞往钦哉

典主也三礼祀天神享人鬼祭地祇之礼也伯

夷臣名姜姓秩序也宗祖庙也秩宗主叙次百神

之官而专以秩宗名之者盖以宗庙为主也周礼

亦谓之宗伯而都家皆有宗人之官以掌祭祀之

事亦此意也夙早寅敬畏也直者心无私曲之谓

人能敬以直内不使少有私曲则其心洁清而无

物欲之污可以交于神明矣夔龙二臣名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

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冑长也自天子至卿大夫之适子也栗庄敬也

凡人直者必不足于温故欲其温宽者必不足于

栗故欲其栗所以虑其偏而辅翼之也刚者必至

于虐故欲其无虐简者必至于傲故欲其无傲所

以防其过而戒禁之也教冑子者欲其如此而其

所以教之之具则又专在于乐如周礼大司乐掌

成均之法以教国子弟而孔子亦曰兴于诗成于

乐盖所以荡涤邪秽斟酌饱满动荡血脉流通精

神养其中和之德而救其气质之偏者也心之所

之谓之志心有所之必形于言故曰诗言志既形

于言则必有长短之节故曰歌永言既有长短则

必有高下清浊之殊故曰声依永声者宫商角征

羽也大抵歌声长而浊者为宫以渐而清且短则

为商为角为征为羽所谓声依永也既有长短清

浊则又必以十二律和之乃能成文而不乱假令

黄锺为宫则太簇为商姑洗为角林锺为征南吕

为羽盖以三分损益隔八相生而得之余律皆然

即礼运所谓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所谓律

和声也人声既和乃以其声被之八音而为乐则

无不谐协而不相侵乱失其伦次可以奏之朝廷

荐之郊庙而神人以和矣圣人作乐以养性情育

人材事神祇和上下其体用功效广大深切乃如

此今皆不复见矣可胜叹哉夔曰以下苏氏曰舜

方命九官济济相让无缘夔于此独言其功此益

稷之文简编脱误复见于此

帝曰龙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命汝作纳言夙夜

出纳朕命惟允

堲疾殄绝也殄行者谓伤绝善人之事也师众

也谓其言之不正而能变乱黑白以骇众听也纳

言官名命令政教必使审之既允而后出则谗说

不得行而矫伪无所托矣敷奏复逆必使审之既

允而后入则邪僻无自进而功绪有所稽矣周之

内史汉之尚书魏晋以来所谓中书门下者皆此

职也

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钦哉惟时亮天功

二十二人四岳九官十二牧也周官言内有百

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盖百揆者所以统庶官而

四岳者所以统十二牧也既分命之又总告之使

之各敬其职以相天事也曾氏曰舜命九官新命

者六人命伯禹命伯夷咨四岳而命者也命垂命

益泛咨而命者也命夔命龙因人之让不咨而命

者也夫知道而后可宅百揆知礼而后可典三礼

知道知礼非人人所能也故必咨于四岳若予工

若上下草木鸟兽则非此之比故泛咨而已礼乐

命令其体虽不若百揆之大然其事理精微亦非

百工庶物之可比伯夷既以四岳之举而当秩宗

之任则其所让之人必其中于典乐纳言之选可

知故不咨而命之也若稷契皋陶之不咨者申命

其旧职而已又按此以平水土若百工各为一官

而周制同领于司空此以士一官兼兵刑之事而

周礼分为夏秋两官盖帝王之法随时制宜所谓

损益可知者如此

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分北三苗

考核实也三考九载也九载则人之贤否事之

得失可见于是陟其明而黜其幽赏罚明信人人

力于事功此所以庶绩咸熙也北犹背也其善者

留其不善者窜徙之使分背而去也此言舜命二

十二人之后立此考绩黜陟之法以时举行而卒

言其效如此也按三苗见于经者如典谟益稷禹

贡吕刑详矣盖其负固不服乍臣乍叛舜摄位而

窜逐之禹治水之时三危已宅而旧都犹顽不即

工禹摄位之后帝命徂征而犹逆命及禹班师而

后来格于是考其善恶而分北之也吕刑之言遏

绝则通其本末而言不可以先后论也

夏后氏

夏后氏令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

按书经引征惟仲康肇位四海引侯命掌六师羲和

废厥职酒荒于厥邑引后承王命徂征告于众曰嗟

予有众圣有谟训明征定保先王克谨天戒臣人克

有常宪百官修辅厥后惟明明每岁孟春遒人以木

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其或不恭邦有

常刑

遒人宣令之官木铎金口木舌施政教时振以

警众也周礼小宰之职正岁帅治官之属徇以木

铎曰不用法者国有常刑亦此意也官以职言师

以道言规正也相规云者胥教诲也工百工也百

工技艺之事至理存焉理无往而不在故言无微

而可略也孟子曰责难于君谓之恭官师百工不

能规谏是谓不恭不恭之罪犹有常刑而况于畔

官离次俶扰天纪者乎

商汤制官刑儆于有位

按书经伊训制官刑儆于有位

言汤制治官刑法以儆戒百官

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

常舞则荒淫乐酒曰酣酣歌则废德事鬼神曰

巫言无政

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

殉求也昧求财货美色常游戏畋猎是淫过之

风俗

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

狎侮圣人之言而不行拒逆忠直之规而不纳

耆年有德疏远之童稚顽嚚亲比之是荒乱之风

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

有一过则德义废失位亡家之道

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

诸侯犯此国亡之道

臣下不匡其刑墨具训于蒙士

邦君卿士则以争臣自匡正臣不正君服墨刑

凿其□涅以墨蒙士例谓下士士以争友仆隶自

匡正疏正义曰此皆汤所制治官之刑以儆戒百

官之言也三风十愆谓巫风二舞也歌也淫风四

货也色也游也畋也与乱风四为十愆也舞及游

畋得有时为之而不可常然故三事特言恒也歌

则可矣不可乐酒而歌故以酣配之巫以歌舞事

神故歌舞为巫觋之风俗也货色人所贪欲宜其

以义自节而不可专心殉求故言殉于货色心殉

货色常为游畋是谓淫过之风俗也侮慢圣人之

言拒逆忠直之谏疏远耆年有德亲比顽愚幼童

爱恶憎善国必荒乱故为荒乱之风俗也此三风

十愆虽恶有大小但有一于身者皆丧国亡家故

各从其类相配为风俗臣下不匡其刑墨言臣无

贵贱皆当匡正君也具训于蒙士者谓汤制官刑

非直教训邦君卿大夫等使之受谏亦备具教训

下士使受谏也

成王训迪百官作周官

按书经周官惟周王抚万邦巡侯甸

即政抚万国巡行天下侯服甸服

四征弗庭绥厥兆民

四面征讨诸侯之不直者所以安其兆民十亿

曰兆言多

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归于宗周董正治官

六服诸侯奉承周德言协服还归于丰督正治

理职司之百官

王曰若昔大猷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言当顺古大道制治安国必于未乱未危之前

思患预防之

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

道尧舜考古以建百官内置百揆四岳象天之

有五行外置州牧十二及五国之长上下相维外

内咸治言有法

庶政惟和万国咸宁

官职有序故众政惟和万国皆安所以为正治

夏商官倍亦克用乂

禹汤建官二百亦能用治言不及唐虞之清要

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

言圣帝明王立政修教不惟多其官惟在得其

今予小子祇勤于德夙夜不逮仰惟前代时若训迪

厥官

言仰惟先代之法是顺训蹈其所建官而则之

不敢自同尧舜之官准拟夏殷而蹈之

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

义者此惟三公之任佐王论道以经纬国事和理

阴阳言有德乃堪之

官不必备惟其人

三公之官不必备员惟其人有德乃处之

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

此三官名曰三孤孤特也言卑于公尊于卿特

置此三者

贰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

副贰三公弘大道化敬信天地之教以辅我一

人之治

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

天官卿称太宰主国政治统理百官均平四海

之内邦国言任大

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

地官卿司徒主国教化布五常之教以安和天

下众民使大小皆协睦

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

春官卿宗庙官长主国礼治天地神祇人鬼之

事及国之吉凶宾军嘉五礼以和上下尊卑等列

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

夏官卿主戎马之事掌国征伐统正六军平治

王邦四方国之乱者

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

秋官卿主寇贼法禁治奸恶刑强暴作乱者夏

司马讨恶助长物秋司寇刑奸顺时杀

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

冬官卿主国空土以居民士农工商四人使顺

天时分地利授之土能吐生百谷故曰土

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

六卿各率其属官大夫士治其所分之职以倡

道九州牧伯为政大成兆民之性命皆能其官则

政治

六年五服一朝

五服侯甸男采卫六年一朝会京师

又六年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

周制十二年一巡守春东夏南秋西冬北故曰

时巡考正制度礼法于四岳之下如虞帝巡守然

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

觐四方诸侯各朝于方岳之下大明考绩黜陟

之法

王曰呜呼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

惟行弗惟反

有官君子大夫以上叹而戒之使敬汝所司慎

汝出令从政之本令出必惟行之不惟反改若二

三其令乱之道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从政以公平灭私情则民其信归之

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

言当先学古训然后入官治政凡制事必以古

义议度终始政乃不迷错

其尔典常作之师无以利口乱厥官

其汝为政当以仪典常故事为师法无以利口

辩佞乱其官

蓄疑败谋怠忽荒政不学墙面□事惟烦

积疑不决必败其谋怠惰忽略必乱其政人而

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临政事必烦

戒尔卿士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

此戒凡有官位但言卿士举其掌事者功高由

志业广由勤惟能果断行事乃无后难言多疑必

致患

位不期骄禄不期侈

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侈期而侈自来

骄侈以行己所以速亡

恭俭惟德无载尔伪

言当恭俭惟以立德无行奸伪

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为德直道而行于心逸豫而名且美为伪饰巧

百端为心劳苦而事日拙不可为

居宠思危罔不惟畏弗畏入畏

言虽居贵宠当思危惧无所不畏若乃不畏则

入可畏之刑

推贤让能庶官乃和不和政庬

贤能相让俊乂在官所以和谐庬乱也

举能其官惟尔之能称匪其人惟尔不任

所举能修其官惟亦汝之功能举匪其人亦惟

汝之不胜其任

王曰呜呼三事暨大夫敬尔有官乱尔有政

叹而□之公卿已下各敬居汝所有之官治汝

所有之职

以佑乃辟永康兆民万邦惟无斁

言当敬治官政以助汝君长安天下兆民则天

下万国惟乃无厌我周德

成王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作君陈

按书经君陈王若曰君陈惟尔令德孝恭

言其有令德善事父母行己以恭

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

言善父母者必友于兄弟能施有政令

命汝尹兹东郊敬哉

正此东郊监殷顽民教训之

昔周公师保万民民怀其德往慎乃司兹率厥常

言周公师安天下之民民归其德今往承其业

当慎汝所主此循其常法而教训之

懋昭周公之训惟民其乂

勉明周公之教惟民其治

我闻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所闻之古圣贤之言政治之至者芬芳馨气动

于神明所谓芬芳非黍稷之气乃明德之馨励之

以德

尔尚式时周公之猷训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汝庶几用是周公之道教殷民惟当日孜孜勤

行之无敢自宽暇逸豫

凡人未见圣若不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

此言凡人有初无终未见圣道如不能得见已

见圣道而不能用之所以无成

尔其戒哉尔惟风下民惟草

汝戒勿为凡人之行民从上教而变犹草应风

而偃不可不慎

图厥政莫或不艰有废有兴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

则绎

谋其政无有不先虑其难有所废有所起出纳

之事当用汝众言度之众言同则陈而布之禁其

尔有嘉谋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

汝有善谋善道则入告汝君于内汝乃顺行之

于外

曰斯谋斯猷惟我后之德

此善谋此善道惟我君之德善则称君人臣之

呜呼臣人咸若时惟良显哉

叹而美之曰臣于人者皆顺此道是惟良臣则

君显明于世

王曰君陈尔惟弘周公丕训无依势作威无倚法以

汝为政当阐大周公之大训无乘势位作威人

上无倚法制以行刻削之政

宽而有制从容以和

宽不失制动不失和德教之治

殷民在辟予曰辟尔惟勿辟予曰宥尔惟勿宥惟厥

殷人有罪在刑法者我曰刑之汝勿刑我曰赦

宥汝勿宥惟其当以中正平理断之

有弗若于汝政弗化于汝训辟以止辟乃辟

有不顺于汝政不变于汝教刑之而惩止犯刑

者乃刑之

狃于奸宄败常乱俗三细不宥

习于奸宄凶恶毁败五常之道以乱风俗之教

罪虽小三犯不赦所以绝恶源

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

人有顽嚚不喻汝当训之无忿怒疾之使人当

器之无责备于一夫

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为人君长必有所含忍其乃有所成有所包容

德乃为大欲其忍耻藏垢

简厥修亦简其或不修

简别其德行修者亦别其有不修者善以劝能

恶以沮否

进厥良以率其或不良

进显其贤良者以率勉其有不良者使为善

惟民生厚因物有迁

言人自然之性敦厚因所见所习之物有迁变

之道故必慎所以示之

违上所命从厥攸好

人之于上不从其令从其所好故人主不可不

慎所好

尔克敬典在德时乃罔不变允升于大猷

汝治人能敬常在道德是乃无不变化其政教

则信升于大道

惟予一人膺受多福

汝能升大道则惟我一人亦当受其多福无凶

其尔之休终有辞于永世

非但我受多福而已其汝之美名亦终凡称诵

于长世言没而不朽

宣帝元康二年诏赦吏职不称者特与更始

按汉书宣帝本纪元康二年春正月诏曰书云文王

作罚刑兹无赦今吏修身奉法未有能称朕意朕甚

愍焉其赦天下与士大夫厉精更始

师古曰言文王作罚有犯之者皆刑无赦今我

意有所闵闵吏修身奉法矣而未称其任故特赦

之与更始耳

元帝初元三年春令诸侯相位在郡守下

按汉书元帝本纪云云

成帝永始四年诏公卿列侯亲属近臣宜省改奢豫

以为民则

按汉书成帝本纪永始四年夏六月甲午诏曰圣王

明礼制以序尊卑异车服以章有德虽有其财而无

其尊不得逾制故民兴行上义而下利方今世俗奢

僭罔极靡有厌足公卿列侯亲属近臣四方所则未

闻修身遵礼同心忧国者也或乃奢侈逸豫务广第

宅治园池多畜奴婢被服绮縠设钟鼓备女乐车服

嫁娶葬埋过制吏民慕效寖以成俗而欲望百姓俭

节家给人足岂不难哉诗不云乎赫赫师尹民具尔

瞻其申敕有司以渐禁之青绿民所常服且勿止列

侯近臣各自省改司隶校尉察不变者

后汉

后汉制内外文武官相接之仪

按后汉书百官志注蔡质汉仪三署郎见光禄勋执

板拜见五官左右将执板不拜于三公诸卿无敬谒

者仆射见尚书令对揖无敬谒者见执板拜之左右

都候见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皆执板拜见丞郎皆

揖侍中陪见旧在尚书令仆射下尚书上今官出入

禁中更在尚书下司隶校尉见侍中执板揖河南尹

如之凡三公列卿将大夫五营校尉行复道中遇尚

书仆射左右丞郎御史中丞侍御史皆避车豫相回

避卫士传不得迕台官台官过后乃得去御史中丞

遇尚书丞郎避车执板住揖丞郎坐车举手礼之车

过远乃去尚书言左右丞敢告知如诏书律令郎见

左右丞对揖无敬称曰左右君丞郎见尚书执板对

揖称曰明时见令仆射执板拜朝贺对揖御史中丞

执宪中司朝会独坐侍御史见中丞执板揖少府符

着出见都官从事持板都官从事入少府见符着持

板城门门候见校尉执板不拜五营司马见校尉执

板不拜司隶校尉职在典京师外部诸郡无所不纠

封侯外戚三公以下无尊卑入宫开中道称使者每

会后到先去诣台廷议处九卿上朝贺处公卿下陪

卿上初除谒大将军三公通谒持板揖公仪朝贺无

敬台召入宫对见尚书持板朝贺揖诸州刺史初除

比诸持板揖不拜

武帝泰始四年夏诏以长吏能否责成守相冬班五

条诏书于郡国

按晋书武帝本纪泰始四年夏六月甲申朔诏曰郡

国守相三载一巡行属县必以春此古者所以述职

宣风展义也见长吏观风俗协礼律考度量存问耆

老亲见百年录囚徒理冤枉详察政刑得失知百姓

所患苦无有远近便若朕亲临之敦喻五教劝务农

功勉励学者思勤正典无为百家庸末致远必泥士

庶有好学笃道孝弟忠信清白异行者举而进之有

不孝敬于父母不长悌于族党悖礼弃常不率法令

者纠而罪之田畴辟生业修礼教设禁令行则长吏

之能也人穷匮农事荒奸盗起刑狱烦下陵上替礼

义不兴斯长吏之否也若长吏在官公廉虑不及私

正色直节不饰名誉者及身行贪秽谄黩求容公节

不立而私门日富者□谨察之扬清激浊举善弹违

此朕所以垂拱总纲责成于良二千石也于戏戒哉

冬十二月班五条诏书于郡国一曰正身二曰勤百

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

武帝天监元年诏议玩法惰官之罚

按梁书武帝本纪天监元年夏四月甲戌诏曰礼闱

文阁宜率旧章贵贱既位各有差等俯仰拜伏以明

王度济济洋洋具瞻斯在顷因多难治纲弛落官非

积及荣由幸至六军尸四品之职青紫治白簿之劳

振衣朝伍长揖卿相趋步广闼并驱丞郎遂冠履倒

错珪甑莫辨静言疚怀思返流弊且玩法惰官动成

逋弛罚以常科终未惩革夫槚楚申威盖代断趾笞

捶有令如或可从外详共平议务尽厥理

北魏

道武帝皇始元年秋九月戊午初建台省置百官封

公侯将军刺史太守尚书郎已下悉用文人

按魏书道武帝本纪云云

北周

武帝宣政元年宣帝即位诏制九条宣下州郡

按周书宣帝本纪宣政元年六月戊戌即皇帝位秋

八月壬申遣大使巡察诸州诏制九条宣下州郡一

曰决狱科罪皆准律文二曰母族绝服外者听婚三

曰以杖决罚悉令依法四曰郡县当境贼盗不擒获

者并仰录奏五曰孝子顺孙义夫节妇表其门闾才

堪任用者即宜申荐六曰或昔经驱使名位未达或

沉沦蓬荜文武可施宜并采访具以名奏七曰伪齐

七品以上已敕收用八品以下爰及流外若欲入仕

皆听预选降二等授官八曰州举高才博学者为秀

才郡举经明行修者为孝廉上州上郡岁一人下州

下郡三岁一人九曰年七十以上依式授官鳏寡困

乏不能自存者并加禀恤

文帝开皇四年夏四月己亥□总管刺史父母及子

年十五以上不得将之官

按隋书高祖本纪云云

开皇十四年冬闰十月乙卯制外官九品以上父母

及子年十五以上不得将之官

按隋书高祖本纪云云

开皇十七年诏诸司惩肃属官

按隋书高祖本纪开皇十七年春三月丙辰诏曰分

职设官共理时务班位高下各有差等若所在官人

不相敬惮多自宽纵事难克举诸有殿失虽备科条

或据律乃轻论情则重不即决罪无以惩肃其诸司

论属官若有愆犯听于律外斟酌决杖

炀帝大业五年春二月壬戌制父母听随子之官

按隋书炀帝本纪云云

中宗嗣圣六年武后颁九条以训百官

即武后

永昌元年

按唐书武后本纪永昌元年正月戊午布政于万象

神宫颁九条以训百官

代宗大历十四年德宗禁百官置邸贩鬻

按唐书德宗本纪大历十四年五月癸亥即皇帝位

六月己亥禁百官置邸贩鬻

太宗会同三年冬十二月丙辰诏契丹人授汉官者

从汉仪

按辽史太宗本纪云云

圣宗统和元年诏三京诸道等官当执公方县令佐

毋畏徇州官朝使征求

按辽史圣宗本纪统和元年冬十一月庚辰下诏谕

三京左右相左右平章事副留守判官诸道节度使

判官诸军事判官录事参军等当执公方毋得阿顺

诸县令佐如遇州官及朝使非理征求毋或畏徇恒

加采听以为殿最

统和十二年秋八月乙未下诏戒谕中外官吏

按辽史圣宗本纪云云

开泰七年秋九月戊辰诏内外官因事受赇事觉而

称子孙仆从者禁之

按辽史圣宗本纪云云

兴宗重熙九年冬十二月辛卯诏诸犯法者不得为

官吏诸职官非婚祭不得沉酗废事有治民安边之

略者悉具以闻

按辽史兴宗本纪云云

重熙十年秋七月壬戌诏诸职官私取官物者以正

盗论

按辽史兴宗本纪云云

重熙二十二年冬十一月辛卯诏诸职事官以礼受

代及以罪去者置籍

按辽史兴宗本纪云云

宋初定朝省集议之仪

按宋史礼志朝省集议前代不载其仪宋初刑政典

礼之事当集议者先下诏都省省吏以告当议之官

悉集都堂设左右丞于堂之东北南向御史中丞于

堂之西北南向尚书侍郎于堂东厢西向两省侍郎

常侍给事谏舍于堂之西厢东向知名表郎官于堂

之东南北向监议御史于堂之西南北向又设左右

司郎中员外于左右丞之后三院御史于中丞之后

郎中员外于尚书侍郎之后起居司谏正言于谏舍

之后如有仆射御史大夫即于左右丞中丞之前如

更有他官即诸司三品于侍郎之南东宫一品于尚

书之前武班二品于谏舍之南皆重行异位卑者先

就席左右丞升厅省吏抗声揖群官就坐知名表郎

官以所议事授所司奉诣左右丞左右丞执卷读讫

授中丞中丞授于尚书侍郎以次读讫复授知名表

郎官将毕左右丞奉笔叩头揖群官以一副纸书所

议事节署字于下授四坐监议御史命吏告云所见

不同者请不署字以官高者为表首如止集本省官

坐如常仪其知名表郎官监议御史坐仍北向惟仆

射以上得乘马至都堂他官虽同平章事亦止屏外

太祖干德二年诏尚书省台省翰林太常博士集议

内外群臣相见之仪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按礼志百官相见仪制干

德二年诏曰国家职位肇分轨仪有序冀等威之斯

辨在品式之惟明矧着位之庶官及内司之诸使以

至轩墀引籍州县命官凡进见于宰相或参候于长

吏既为总摄合异礼容稽于旧仪具无定法或传晋

天福周显德中以廷臣内职宾从将校比其品数着

为纲条载于刑统未为详悉宜令尚书省集台省官

翰林秘书国子司业太常博士等详定内外群臣相

见之仪翰林学士承旨陶谷等奏两省官除授假使

出入并参宰相起居郎以下参同舍人五品以上官

遇于涂敛马侧立须其过常侍以下遇三公三师尚

书令引避其值仆射敛马侧立御史大夫中丞皆分

路行起居郎以下避仆射遇大夫敛马侧立中丞分

路尚书丞郎郎中员外并参三师三公令仆郎中员

外兼参左右丞本行尚书侍郎及本辖左右司郎中

员外御史大夫以下参三师三公尚书令中丞兼参

大夫知杂事参中丞三院御史兼知杂及本院之长

大夫避尚书令以上遇仆射敛马侧立而避大夫遇

尚书丞郎两省官诸司三品以上金吾大将军统军

上将军皆分路余官遇中丞悉引避知杂兼避中丞

遇左右丞敛马侧立余皆分路郎中及少卿监大将

军以下皆避知杂三院同行如知杂之例少卿监并

参本司长官丞参少卿诸司三品遇仆射于途皆引

避诸卫大将军参本卫大将军东宫官参隔品凡参

者若遇于途皆避公参之礼列拜堂上位高受参者

答焉四赤县令初见尹趋庭受拜后升厅如客礼内

客省使谒宰相枢密使以客礼合门使以上列拜皆

答客省副使至通事舍人诸司使枢密承旨不答焉

自枢密使副宣徽使皆差降其礼供奉官殿直教坊

使副辞令官伎术官并趋庭倨受诸司副使参大使

通事舍人参合门使防御团练刺史谒本道节帅节

度防御团练副使谒本使并具军容趋庭延以客礼

少尹幕府于院长官悉拜防御本团练判官谒本道

节帅并趋庭上佐州县官见宰相枢密使及本属长

官并拜于庭天长雄武等军使见宰相枢密亦如之

参本府宾幕官及曹掾县簿尉参令皆拜王府官见

亲王如宾职见使长府县官兼三馆职者见大尹同

赤县令六品以下未尝参官见宰相枢密及本司长

官并拜阶上流外见流内品官并趋庭诸司非相统

摄皆称移牒分路者不得笼街及占中道依秩序以

分左右遇于驿舍非相统摄及名位县隔先至者居

之台省官当通官呵止者如旧式文武官不得假许

呼称以紊朝制当避路者若被宣召及有所捕逐许

横度焉又令诸司使副使通事舍人见宰相枢密使

升阶连姓通名展拜不答拜其见枢密副使参知政

事宣徽使以客礼展拜

干德四年夏六月丙午诏人臣家不得私养宦者

按宋史太祖本纪云云

开宝三年夏六月乙未禁诸州长吏亲随人掌厢镇

局务

按宋史太祖本纪云云

太宗太平兴国年又改定京朝官见本州长吏及

三司属官见本使礼仪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太平兴国以后又

制京朝官知令录者见本州长吏以客礼三司判官

推官主判官见本使如郎中员外见尚书丞郎之仪

太平兴国八年夏四月壬寅班外官戒谕辞

按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淳化元年命议正中外文武官称呼假借之失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职官志淳化元年国子

祭酒孔维上言中外文武官称呼假借逾越班制伏

请一切禁断太宗命翰林学士宋白等议之白请自

今文武台省官及卿监郎中员外并呼本官太常博

士大理评事并不得呼郎中诸司使诸卫将军未领

刺史者及诸司副使不得呼太保供奉官以下不得

呼司徒校书郎以下令录事不得呼员外郎判司簿

尉不得呼侍御待诏医官不得呼奉御其文武职事

州县官如有加检校兼试同正官者称之

淳化三年诏文武官父母在剑南峡路福建岭南者

皆迎侍违者纠举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刘昌言传淳化初昌言

骤用不为时望所服或短其委母妻乡里十余年不

迎侍别娶旁妻太宗既宠之诏令迎归京师本州给

钱办装县次续食时又有光禄丞何亮家果州秘书

丞陈靖家泉州不迎其亲下诏戒谕文武官父母在

剑南峡路漳泉福建岭南皆令迎侍敢有违者御史

台纠举以闻

按本传昌言骤用在赵普卒时

按普传为淳化三年故编录于此

真宗咸平二年春二月己酉戒百官比周奔竞有弗

率者御史台纠之

按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咸平四年夏四月壬子诏亲老无兼侍者特与近任

按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咸平年定开封府巡使及京官诸曹属见京尹之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咸平中诏开封府

左右军巡使京官知司录及诸曹参军到畿县见京

尹并趋庭设拜

咸平六年更定合门仪制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六年命翰林学士

梁颢等详定合门仪制成六卷因上言三司副使序

班朝服比品素无定列至道中筵会在知制诰后郎

中前今请同诸司少卿监班位在上如官至给谏卿

监者自如本品朝会大宴随判使赴长春殿起居引

驾其朝会引驾至前殿与诸司使同退

大中祥符二年夏禁群臣群饮冬以七条戒官吏是

年以添给钱赡外任官之不得挈家属者

按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二年夏四月壬寅诏禁

中外群臣非休暇无得群饮废职冬十一月丙戌作

文武七条戒官吏按职官志大中祥符二年诏外

任官不得挈家属赴任者许分添给钱赡其家

大中祥符五年命翰林学士李宗谔重定百官相见

仪制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大中祥符五年复

命翰林学士李宗谔等详定仪制文武百官遇宰相

枢密使参知政事并避起居郎以下遇给舍以上敛

马御史大夫遇东宫三师尚书丞郎两省侍郎分路

而行中丞遇三师三少太常卿金吾上将军并分路

而行知杂御史遇尚书侍郎诸司三品金吾大将军

统军诸位上将军分路而行三院同行如知杂例不

同行遇左右丞则避尚书丞郎郎中员外遇三师三

公尚书令则避郎中员外遇丞郎则避太常博士以

下朝官遇本司长官三师三公仆射尚书丞郎大夫

中丞知杂御史并避权知判者不避遇两省给舍以

上敛马京官遇丞郎给舍大卿监祭酒以上及本寺

少卿监司业并避诸军卫大将军以下遇上将军统

军亦避詹事遇上台官如卿监之例庶子少詹事至

太子仆遇东宫三师三少并避遇上台官如少卿监

例中允以下遇东宫三师三少并避遇宾客詹事敛

马遇上台官如太常博士例应合避尚书者并避三

司使其权知开封府如本官品避其台省官虽不合

避而职在统临者并避武班内职并依此品

仁宗天圣七年秋八月己亥诏命官犯正入赃毋使

亲民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明道元年春二月丙午诏仕广南者毋过两任以防

贪黩

接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景佑三年夏五月丙戌诏戒百官越职言事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宝元元年冬十月丙寅诏戒百官朋党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庆历元年春二月甲辰诏臣僚受外任者毋得因临

遣祈恩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庆历三年秋九月丁丑诏执政大臣非假休不许私

第受谒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庆历四年冬十二月丁酉诏州县以先帝所赐七条

相诲敕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皇佑五年夏五月甲子诏臣僚言机密事毋得漏泄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至和二年夏五月戊寅诏戒百官务饬官守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嘉佑四年夏四月辛卯诏中外臣庶居室器用冠服

妾媵有违常制必罚毋贷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英宗治平二年夏五月癸亥诏以综核名实励臣下

按宋史英宗本纪云云

哲宗元佑四年秋九月乙未检举先朝文武七条戒

谕百官遵守

按宋史哲宗本纪云云

元佑六年秋九月癸丑以执政官行谒禁法非便诏

有利害陈述勿禁

按宋史哲宗本纪云云

徽宗崇宁三年夏六月乙丑诏内外官毋得越职论

事侥幸奔竞违者御史台弹奏

按宋史徽宗本纪云云

大观二年复定王寮礼及诸京官拜见之仪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大观二年定王嘉

王府侍讲沈锡等奏二王出就外学其初见及侍王

礼仪讲说疏数之节请如故事手诏按祥符故事记

室翊善见诸王皆下拜真宗特以张士逊为王友命

王答拜以示宾礼今讲读辅翊之官职在训道亦王

友傅也可如例令王答拜群臣新授加恩出使赴台

参谢辞者尚书侍郎则三院御史各一员中丞大夫

皆对拜三院仍班迎不全班即不赴节度使宾客太

常宗正卿则御史一员中丞大夫皆对拜两使留后

至刺史秘书监至五官正上将军至郎将四厢都指

挥使及内职军校遥郡以上枢密都承旨及内职带

正员官者四赤县令三京司录节度行军至团练副

使幕职官任宪御者皆御史一员对拜中丞大夫对

揖亦令揖讫进言得参风宪再揖而退若曾任中书

门下及左右丞皆不赴加阶勋食邑章服馆合三司

开封府职事及内职转使额军额亦不赴台谢仆射

过正衙日台官大夫以下与百官并诣幕次致贺文

官一品二品曾任中书枢密院者不赴大夫中丞则

郎中少卿监大将军以下亦然本官约止则不赴仆

射赴上都省者罢此仪

政和元年冬十月辛卯以用事之臣多险躁朋比下

诏申儆

按宋史徽宗本纪云云

孝宗干道三年冬十一月己巳诏戒饬武臣及百官

按宋史孝宗本纪云云

干道六年夏五月甲戌诏戒饬百官

按宋史孝宗本纪云云

淳熙五年夏六月庚午饬百官及诸监司毋得请托

按宋史孝宗本纪云云

淳熙七年秋九月癸酉名省记法为淳熙重修百官

按宋史孝宗本纪云云

淳熙十六年光宗受禅诏戒敕官吏赃罚罪之显着

按宋史光宗本纪淳熙十六年二月壬戌孝宗内禅

帝即位丙子诏戒敕官吏己卯诏官吏赃罪显著者

重罚毋贷

宁宗嘉定元年春三月戊子下诏戒饬内外群臣

按宋史宁宗本纪云云

理宗宝庆元年秋八月丁巳诏戒贪吏

按宋史理宗本纪云云

绍定六年冬十月乙未诏戒贪吏

按宋史理宗本纪云云

淳佑二年春正月甲申朔诏作新吏法

按宋史理宗本纪云云

淳佑四年春正月壬寅朔帝制训廉谨刑二铭戒饬

中外冬十二月庚午诏戒饬百官

按宋史理宗本纪云云

淳佑十一年冬十二月戊辰诏以八事训饬在廷曰

肃纪纲用正人救楮币固边陲清吏道淑士气定军

制结人心

按宋史理宗本纪云云

宝佑四年春三月丙辰帝制字民训赐改秩亲民官

冬十一月癸丑诏戒群臣洗心饬行毋纵于货贿其

或不悛举行淳熙成法

按宋史理宗本纪云云

开庆元年春正月乙巳朔诏饬中外奉公法图实政

按宋史理宗本纪云云

度宗咸淳六年春正月丁卯上制字民牧民二训以

戒百官

按宋史度宗本纪云云

咸淳七年春正月乙丑诏戒贪吏

按宋史度宗本纪云云

熙宗天眷二年三月丙辰命百官详定仪制

按金史熙宗本纪云云

废帝天德二年十一月戊子以十二事戒约官吏十

二月丙午命外官去所属百里外者不许参谒百里

内者往还不过三日

按金史海陵本纪云云

天德三年以察勤惰为赏罚诏朝官称疾诊视无实

者坐之又戒敕宰相以下诏中外

按金史海陵本纪天德三年正月乙未上出猎宰相

以下辞于近郊上驻马戒之曰朕不惜高爵厚禄以

任汝等比闻事多留滞岂汝等苟图自安不以民事

自念耶自今朕将察其勤惰以为赏罚其各勉之闰

四月戊戌诏朝官称疾不治事者尚书省令监察御

史与太医同诊视无实者坐之五月壬子以戒敕宰

相以下官诏中外

正隆三年十一月癸亥诏有司勤政安民

按金史海陵本纪云云

正隆五年十二月戊辰禁朝官饮酒犯者死

按金史海陵本纪云云

世宗大定二年三月辛亥以廉平戒谕中外官吏

按金史世宗本纪云云

大定三年禁求仕官馈献权要

按金史世宗本纪大定三年十一月戊申诏求仕官

辄入权要之门追一官仍降除以请求有所馈献及

受之者具状奏裁

大定四年禁官吏屈法徇情

按金史世宗本纪四年九月乙酉上谓宰臣曰形势

之家亲识诉讼请属道达官吏往往屈法徇情宜一

切禁止

大定八年十月己丑朔以戒谕官吏贪墨诏中外

按金史世宗本纪云云

大定九年命宰臣宣谕百官毋徇默苟容

按金史世宗本纪九年四月己丑谓宰臣曰朕观在

位之臣初入仕时竞求声誉以取爵位亦既显达即

徇默苟容为自安计朕甚不取宜宣谕百官使知朕

大定十四年谕大臣宜尚经济之术

按金史世宗本纪十四年三月甲午上谓大臣曰海

陵纯尚吏事当时宰执止以案牍为功卿等当思经

济之术不可狃于故常也

大定十五年谕在位宜务忠臣之道

按金史世宗本纪十五年闰九月己酉朔上谓左丞

相良弼曰今之在官者须职位称惬所望然后始加

勉力其或稍不如意则止以度日为务是岂忠臣之

道耶

大定二十三年闰十一月甲午制外任官尝为宰执

者凡吏牍上省部依亲王例免书名

按金史世宗本纪云云

大定二十六年十月戊寅定职官犯赃同职相纠察

按金史世宗本纪云云

大定二十七年以戒百官微疾不治事谕宰臣

按金史世宗本纪二十七年二月己丑上谓宰臣曰

朕时或体中不佳未尝不视朝诸王百官但有微疾

便不治事自今宜戒之

章宗明昌二年二月壬辰□亲王及三品官之家毋

许僧尼道士出入冬十月甲午□司狱毋得与府州

司县官筵宴还往违者罪之

按金史章宗本纪云云

明昌四年令随路京府州县揭诸职官被罪获升姓

名以示劝惩

按金史章宗本纪明昌四年十一月丙戌诏诸职官

以赃污不职被罪以廉能获升者令随路京府州县

列其姓名揭之公署以示劝惩

明昌五年春正月丁酉初定长吏劝课能否赏罚格

按金史章宗本纪云云

承安二年集官吏于尚书省戒谕之

按金史章宗本纪承安二年五月丙子集官吏于尚

书省诏谕之曰今纪纲不立官吏弛慢迁延苟简习

以成弊职官多以吉善求名计得自安国家何赖焉

至于徇情卖法省部令史尤甚尚书省其戒谕之

承安四年冬十月壬午初定百官休假

按金史章宗本纪云云

泰和三年二月甲子定诸职官省亲拜墓给假例

按金史章宗本纪云云

泰和八年诏戒谕尚书省肃纪纲以正百官

按金史章宗本纪泰和八年十一月癸卯诏戒谕尚

书省曰国家之治在于纪纲纪纲所先赏罚必信今

乃上自省部之重下逮司县之间律度弗循私怀自

便迁延旷岁苟且成风习此为恒从何致理朝廷者

百官之本京师者诸夏之仪其勖自今各惩已往遵

绳奉法竭力赴功无枉挠以徇情无依违而避势一

归于正用范乃民

哀宗正大元年秋七月己亥诏谕百官各勤乃职

按金史哀宗本纪云云

官常总部汇考二

元详设职官禁令

按元史刑法志诸官府印章长官掌收次官封之差

故即以牒发次官次其下者第封之不得付其私人

诸有司凡荐举刑名出纳等文字非有故并须圆署

行之诸职官到任距上司百里之内公参百里之外

者免上司辄非理征会稽失公务者禁之诸内外百

司呈署文字并须由下而上论定而后行之诸省府

以下百司凡行公务置朱销簿按治官以时考之诸

职官公坐同职者以先到任居上辄越次而坐者正

之诸有司公事各官连衔申禀其上司者并自书其

名有故从对读首领官代书之具述其故于名下曹

吏辄代书其名者罪之诸职官受代听除之处从所

便具载解由私赴都者禁之诸职官承上司他委所

治阙官者许回申不得擅令首领官吏摄事诸官吏

在任与亲戚故旧及礼应追往之人追往者听余并

禁之诸职官频入茶酒巿肆及倡优之家者断罪罢

职诸内外官吏疾病满百日者作阙期年后仕诸行

省以下大小司存长官非理折辱其首领官者禁之

首领官有过失听申上司不得擅问长官处决不公

首领官执覆不从许直申上司诸随朝官无故不公

聚者坐罪选待诸受命职官阙期已及或有辨证勾

稽丧葬疾病公私诸务妨阻不能之任者许具始末

诣本处有司自陈保勘给据再叙并任元注地方有

司保勘不实者并坐之诸受除官员阙次未及辄先

往任所居住守代者从本管上司究之诸外任官员

谒告应有假故具曹状报所属仍置籍以记之有托

故者风宪官纠而罪之诸内外百司公移尊卑有序

各守定制惟执政出典外郡申部公文书姓不书名

诸人臣口传圣旨行事者禁之诸郡县版籍所司谨

庋置之正官相沿掌之诸职官得代及休致凡有追

会并同见任其婚姻田债诸事止令子孙弟侄陈诉

有司辄相侵陵者究之诸职官告吏民毁骂非亲闻

者勿问违者罪之诸职官私用民力者笞二十七记

过追顾直给其民诸在任官敛属吏俸赠去官者笞

四十七还职诸职官于所部非亲故及理应往复之

家辄行庆吊之礼者禁之违者罪之诸出使官员所

至辄受官吏筵宴及官吏辄相邀请并从风宪纠察

诸使臣所过州县无故不得入城有故入城者止于

公馆安宿辄宿于官民之家者从风宪纠之诸使臣

所至之处有亲戚故旧礼应追往者听诸官吏公差

辄受人赆行礼物者随事论罪官还职吏发邻道贴

补诸职官同僚相言者并解职别叙记过诸内外应

佩符职官辄以符付其傔从佩服者禁之诸官员朝

会服其朝服私致敬于人臣者罚诸职官居见任虽

有善政不许立碑已立而犯赃污者毁之无治状以

虚誉立碑者毁之

世祖中统二年夏四月乙卯命宣抚司官职官污滥

者量轻重议罚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中统三年春讲定中外官条格冬诏总管兼万户者

止理民事又诏军民官各从所管不相统摄

按元史世祖本纪中统三年春二月辛卯始定中外

官俸命大司农姚枢讲定条格冬十二月癸亥诏各

路总管兼万户者止理民事军政勿预其州县官兼

千户百户者仍其旧戊寅诏诸路管民官理民事管

军官掌兵戎各有所司不相统摄

中统四年春二月甲子车驾幸开平三月壬寅关东

蒙古汉军官未经训敕者令各乘传赴开平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元年始立诸路行中书省新立条格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元年秋八月乙巳立诸路行

中书省以中书左丞相耶律铸参知政事张惠等行

省事诏新立条格省并州县定官吏员数分品从官

职给俸禄颁公田计月日以考殿最均赋役招流移

禁勿擅用官物勿以官物进献勿借易官钱勿擅科

差役凡军马不得停泊村坊词讼不得隔越陈诉恤

鳏寡劝农桑验雨泽平物价具盗贼囚徒起数月申

省部又颁陕西四川西夏中兴北京三处行中书条

格定立诸王使臣驿传税赋差发不许擅招民户不

得以银与非投下人为斡脱禁口传敕旨及追呼省

臣官属

至元二年定府州县赴任公参之制

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按选举志凡赴任公参二

年定散府州县赴任官去上司百里之内者公参百

里之外者申到任月日上司官不得非理勾扰失误

公事

至元七年春正月丁卯定省院台文移体式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八年春二月戊申诏以治事日程谕中外官吏

冬十一月辛酉朔敕品官子孙儤直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十五年分别外官犯罪处治审问之例定行省

以下公务限期以抚恤百姓申谕军民官

按元史世祖本纪十五年夏五月甲午诸职官犯罪

受宣者闻奏受敕者从行台处之受省札者按察司

治之其宣慰司官吏奸邪非违及文移案牍从本道

提刑按察司磨刷应有死罪有司勘问明白提刑按

察司审覆无冤依例结案类奏待命自行中书以下

应行公务小事限七日中事十五日大事三十日秋

八月辛巳诏谕军前及行省以下官吏抚治百姓务

农乐业军民官毋得占据民产抑良为奴

至元十七年冬十月丙申命在官者任事一月后月

乃给俸或废事者斥之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十八年秋八月乙亥申严大都总管府兵马司

左右巡院敛民之禁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十九年夏申敕百官立限决事秋以定官吏赃

罪诏谕天下

按元史世祖本纪十九年夏六月壬子申敕中外百

官立限决事秋九月壬戌敕官吏受贿及仓库官侵

盗台察官知而不纠者验其轻重罪之中外官吏赃

罪轻者杖决重者处死言官缄默与受赃者一体论

罪仍诏谕天下

至元二十年春二月辛丑立官吏赃罪法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二十八年颁行至元新格使百司遵守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八年夏五月丁巳何荣祖以

公规治民御盗理财等十事缉为一书名曰至元新

格命刻板颁行使百司遵守

成宗元贞二年冬十月壬子车驾至自上都职官坐

赃经断再犯者加本罪三等

按元史成宗本纪云云

大德二年春三月丁亥朔申禁官吏受赂诣诸司首

者不得辄受

按元史成宗本纪云云

大德三年谕六部官各钦乃职

按元史成宗本纪大德三年春二月丁巳完泽等奏

铨定省部官以次引见帝皆允之仍谕六部官曰汝

等事多稽误朕昔未知其人为谁今既阅视且知姓

名其洗心涤虑各钦乃职复蹈前失罪不汝贷

大德七年严选守令定赃罪十二章

按元史成宗本纪七年春三月甲辰诏定赃罪为十

二章按哈剌哈孙传七年进中书右丞相尝言治

道必先守令近用多不得其人于是精加遴选定官

吏赃罪十二章及丁忧婚聘盗贼等制禁献户及山

泽之利

大德八年诏禁军民官不赴任及军官擅离所部

按元史成宗本纪八年春三月丁巳诏军民官已除

以地远官卑不赴者夺其官不叙军官擅离所部者

悉遣还翼违者论如律

武宗至大二年诏戒饬百官有司

按元史武宗本纪不载按仁宗本纪武宗即位诏

立帝为皇太子至大二年八月立尚书省诏太子兼

尚书令戒饬百官有司振纪纲重名器夙夜以赴事

至大三年敕省部官晨集暮退

按元史武宗本纪三年冬十月辛酉三宝奴言省部

官不肯勤恪署事敕自今晨集暮退苟或怠弛不必

以闻便宜罪之

仁宗延佑三年夏六月己卯诏谕百司各勤其职毋

隳废大政

按元史仁宗本纪云云

延佑七年英宗敕百司日勤政务

按元史英宗本纪延佑七年三月庚寅帝即位夏五

月甲辰敕百司日勤政务怠者罪之

英宗至治三年泰定帝谕百司借名器各遵世祖定

按元史泰定帝本纪至治三年八月癸巳即皇帝位

冬十二月乙酉谕百司借名器各遵世祖定制

泰定帝致和元年春正月乙亥诏谕百司凡不赴任

及擅离职者夺其官避差遣者笞之

按元史泰定帝本纪云云

文宗天历二年以臣僚职掌宣谕诸司趣内外官速

赴任

按元史明宗本纪天历二年四月乙未特命孛罗等

传旨宣谕燕铁木儿伯荅沙火沙哈八儿秃八即剌

等曰世祖皇帝立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及百司庶

府共治天下大小职掌已有定制世祖命廷臣集律

令章程以为万世法成宗以来列圣相承罔不恪遵

成宪朕今居太祖世祖所居之位凡省台百司庶政

询谋佥同摽译所奏以告于朕军务机密枢密院当

即以闻毋以夙夜为间而稽留之其他事务果有所

言必先中书院台其下百司及□御之臣毋得隔越

陈请宜宣谕诸司咸俾闻知按文宗本纪二年冬

十二月辛亥趣内外已授官者速赴任

至顺元年从台臣请以十二章计官吏赃罪

按元史文宗本纪至顺元年冬十月壬申御史台臣

言内外官吏令家人受财以其干名犯义罪止四十

七解任今贪污者缘此犯法愈多请依十二章计赃

多寡论罪从之

至顺二年夏敕百司勤事诏谕诸官吏在职役为人

行赇之罪冬命议朝官省觐之制

按元史文宗本纪二年夏五月丙申敕在京百司日

集公署自晨及暮毋废事六月癸亥诏诸官吏在职

役或守代未任为人行赇关说即有所取者官如十

二章论赃吏罢不叙终其身虽无所取讼起灭由己

者罪加常人一等冬十二月癸丑河南河北道廉访

副使僧家奴言自古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今官于

朝者十年不省觐者有之非无思亲之心实由朝廷

无给假省亲之制而有擅离官次之禁古律诸职官

父母在三百里于三年听一给定省假二十日无父

母者五年听一给拜墓假十日以此推之父母在三

百里以至万里宜计道里远近定立假期其应省觐

匿而不省觐者坐以罪若诈冒假期规避以掩其罪

与诈奔丧者同科御史台臣以闻命中书省礼部刑

部及翰林集贤奎章阁议之

顺帝至正九年定守令督摄之法

按元史顺帝本纪至正九年夏五月丙辰定守令督

摄之法路督摄府府督摄州州督摄县

至正二十年诏权摄官非朝廷允许不得之任

按元史顺帝本纪二十年秋八月甲辰诏诸处所在

权摄官员专务渔猎百姓今后非朝廷允许不得之

明太祖御制到任须知令官员关领赴任

按明会典关给须知太祖高皇帝御制到任须知

冠以□谕令凡除授官员皆于吏部关领赴任务一

一遵行毋得视为文具盖示人以入官之法也□

谕授职到任须知士人未官不可不知受任应行之

事但肯于闲中先知到任须知明白为官之道更有

何加若提此纲领举是大意以推之诸事无有不知

办与不办若人懒于观是纲领虽是聪敏过人为官

之事亦不能成若能善读勤观则永保禄位事不劳

而疾办此书所载学生及野人辈皆可预先讲读以

待任用且五经四书修身为治之道有志之士固已

讲习此书虽粗俗实为官之要机熟读最良故兹□

谕授职到任须知目录一祀神二恤孤三狱囚四

田粮五制书榜文六吏典七吏典不许那移八承行

事务九印信衙门十仓库十一所属仓□库务十二

系官头匹十三会计粮储十四各色课程十五鱼湖

十六金银□十七窑冶十八盐□十九公廨二十系

官房屋二十一书生员数二十二耆宿二十三孝子

顺孙义夫节妇二十四官户二十五境内儒者二十

六起灭词讼二十七好闲不务生理二十八祗禁弓

兵二十九犯法官吏三十犯法民户三十一警迹人

凡到任那一日便问先任官首领官六房吏典要诸

物诸事明白件数须知祀神有几各开祭祀国

之大事所以为民祈福各府州县每岁春祈秋报二

次祭祀有社稷山川风云雷雨城隍诸祠及境内旧

有功德于民应在祀典之神郡厉邑厉等坛到任之

初必首先报知祭祀日期坛□几所坐落地方周围

坛垣祭器什物见在有无完缺如遇损坏随即修理

务在常川洁净依时致祭以尽祀神之诚养济院

孤老若干各开养济院见在孤老月支粮米岁支

布匹逐一开报须亲自点视给赐毋致失所以副朝

廷存恤之意见在狱囚若干已未完各开刑狱

者死生所系实维重事报祀神之次即须报知本衙

门见禁罪囚议拟已完若干见问若干其拟议已完

者虽系前官之事亦宜详审决放见问者到任尤宜

究心中间要知入禁年月久近事体重轻何者事证

明白何者取法涉疑明白者即须归结涉疑者更宜

详审期在事理狱平不致冤抑入版籍官民田地

若干官粮民粮若干各开版籍田粮政事之大故

祀神理狱之次即须报知此件中间须要分豁军民

匠僧道医儒等户各若干官田地若干民田地若

干每岁民间夏秋二税粮若干官田租粮若干各分

款项开报以备度量支用节次圣旨制书及奉旨

榜文谕官民者若干曾无存者若干各开为官之

道政治禁令所当先知须考求节次所奉圣旨制书

及奉旨意出给榜文晓谕官民事件逐一考究讲解

立法旨意已未施行中间或有损缺不存者须要采

访抄写如法收贮永为遵守本衙门吏典若干各

开分科办事在吏典之能否必须先报吏典总数

若干然后分豁六房某房司吏几名典吏几名备细

开报所该房分须令常川掌管考其所办事务验其

能否勤怠以示惩劝各房吏典不许那移管事违

者处斩凡有司吏典各有所掌房分如刑房专掌

刑名户房专管钱粮该吏承管日久则知事首尾容

易发落近有司多听从吏员计嘱将所管房分时常

迁调以致所管事务不知首尾多生情弊今后各房

若有仍前那移管事者吏处斩官别议若一房事更

过十名二十名或二三名接管人人首尾不到了时

都着拿来要处斩其有事故接管者不拘此例承

行事务已完若干已施行未完若干未施行若干各

开六房吏典各将节次承受上司来文及照行事

件分豁已完若干已作施行未曾完结若干未作施

行若干各另开报除已完外未完事件要分事体急

缓重轻先后催并完结其未施行者即作施行毋致

沉匿稽迟以致耽误公事在城印信衙门若干各

开除本衙门外所属衙门如一府所辖州县学巡

检司水马驿河泊递运所仓□库务凡有印记衙门

若干逐一开报庶知所辖处所及所理庶务州县所

属印记衙门一体开报仓库若干各开凡本衙

门所有仓库须分豁报知某仓见储某年收到官粮

若干民粮若干几年官粮若干民粮若干已支若干

见存若干其库分依上分豁金银钱货什物某件若

干逐一开报以凭稽考支用无致侵没所属境内

仓□库务若干各开除本衙门仓库已报外所属

境内应有仓□库务某仓储某年所收官民粮米见

在若干某□所收竹木等项若干某库盛贮金银钱

货什物各若干某税课司局岁收钱钞若干逐一开

报庶知境内所产所税钱粮物货数目系官头匹

若干各开本衙门或有系官头匹及所属驿分所

有马驴孳畜等项头匹数目务要逐一取勘见数或

有孳生随即报知作数以凭稽考会计粮储每岁

所收官民税粮若干支用若干各开量入为出国

家经费重事须要开报每岁所收到入官租粮若干

民间税粮若干或漕运邻境或折收布匹钱钞货物

各若干及每岁官吏俸给军士月粮等项支用若干

各另开报庶知每岁所收及支用数目以候经度

各色课程若干各开所属境内出产货物及各色

课程酒醋茶矾等项各别开报每岁所收数目以凭

稽考支用鱼湖几处岁课若干备开各湖多少

所属境内若有鱼湖须报总计几处岁办鱼课若干

内某湖坐落某处岁办若干逐一开报以凭稽考

金银□分若干坐落何山川所在若干各开所属

境内有出产金银□分须知总计若干分豁坐落某

处金□额办数目若干某处银□额办数目若干须

要稽考实办数目以革侵欺隐匿之弊窑冶各开

是何伎器及瓦名色所属境内若有窑冶去处

须要各另开报某窑出产或铜铁锡岁办若干烧窑

去处所烧是何器物或或瓦碗碟什物等项名色

逐一开报近海郡邑煮海□分若干各开国用

所需多资铸山煮海之利以省民租所辖境内或系

边海郡邑须将所有煮海□分某□户若干该工

本钱若干岁办盐课若干所有□分逐一开报以凭

稽考公廨间数公用器皿裀褥之类若干各开

署事公厅及住歇房屋公用器皿皆民间所办须分

豁公厅左右两厢门屋后堂等项间数内公用什物

椅桌裀褥等项逐一开报遇有缺坏随即修理务在

整治洒扫洁净相沿交割其有毁坏者必须究治庶

令爱护使用免致重劳民力邑内及乡村系官房

舍有正有厢若干各开系官房舍若不以时整点

恐致颓敝埋没必须逐一开报某处官房几间正房

几间厢房几间其有便于民间租赁者约量租赁从

便住歇须令时加葺理免致颓敝书生员数若干

各开培养生员所以作成人才以资任用如一府

所属本府学肄业生员几名中间通经成才者几名

年幼及未成才者几名时加考试勉励劝勤惩怠遇

有缺员随即选补其有入学已久不遵教养者随即

黜退罚充令典若建言实封告讦把持公事者照依

已行榜文内事理治罪所属州县依前开报考试勉

励务求实效以称善俗良才之意耆宿几何贤否

若干各开设耆宿以其年高有德谙知土俗习闻

典故凡民之疾苦事之易难皆可访问但中间多有

年纪虽高德行实缺买求耆宿名色交结官府或蔽

自己差徭或说他人方便□政害民故到任之初必

先知其贤否明注姓名则善者知所劝恶者知所戒

自不敢作前弊矣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境内若干

各开如前官未明到任后须当日访以开之移

风易俗在于激劝善良所属境内或有孝子顺孙义

夫节妇孝行可称节操显着已行旌表者必须报知

数目其有未经旌表者必须亲自体访的实申请旌

表以励风俗境内士君子在朝为官者几户所

属境内有士人君子在朝为官及任府州县事者须

逐一开报几户及见任是何职事其有仕于朝廷年

老致仕还乡者一体开报境内有学无学儒者若

干各开所属境内之民贤愚不等其间儒者或有

精通经典或有长于文章或有牧民驭众之能或有

干办小才之用皆当察其能否记其姓名一可访问

以补政治二可充贡以资任用境内把持公私起

灭词讼者有几明注姓氏为政之要必先除奸去

恶则良善得安所辖境内或有把持公私事务说事

过钱教唆起灭词讼骗诈良善者着令备细开报但

恐到任之初一时吏典人等访寻不实以善为恶反

害忠良必须到任之后详细究问的实注其姓名以

候再犯则恶者知惧不敢为非矣毋得纵令吏典人

等指此为名□行取勘以致扰民好闲不务生理

异先贤之教者有几民有常产则有常心士农工

商各居一业则自不为非或有游手好闲不务生理

及行邪术左道以惑人视听扶鸾祷圣烧香结会夜

聚晓散并不孝不弟好饮赌博不遵先贤之教者须

采访姓名注于簿籍以示惩戒其人畏惧更改则止

若仍前不悛则治之以法毋得纵令吏典人等指此

为名□行取勘以致扰民本衙门及所属该设祗

禁弓兵人等若干各报数目本衙门见设祗从禁

子弓兵人等令报数目若干分豁额设定数到役日

月毋令容留滥设作弊境内士人在朝为官作非

犯法黜罢在闲几人至死罪者几人所属境内有

为官作非犯法断发他所工役迁徙安置家不存者

及罢闲在家住坐者须逐一开报其已犯死罪家小

见存者一体开报境内民人犯法被诛者几户

境内民人有作犯非为已经诛戮者逐一取勘数目

及所犯是何罪名境内警迹人若干各开所属

境内充警迹人若干逐一开报供报式样凡新

官到任其先任首领官六房吏典限十日以里将各

房承管应有事务逐一分豁依式攒造文册从实开

报如有隐漏不实及故不依式系文紊乱并十日以

里迁延不报者该吏各以违制律论罪有所规避从

重论吏房司吏张甲今将本房当该事务逐一开

报于后各房合设吏典计几十几名司吏几十几

名典吏几十几名吏房司吏几名一名张甲年几

十几岁开封府祥符县民籍某年某月某日参充历

俸几十几月一名李乙年几十几岁开封府陈留县

民籍某年某月某日参充历俸几十几月典吏几名

一名陈丙年几十几岁开封府杞县民籍某年某月

某日参充历俸几十几月一名王丁年几十几岁开

封府杞县民籍某年某月某日参充历俸几十几月

户礼兵刑工五房照吏房开写所属印信衙门计

几十几处各州县计几处县官止开本县所属州

几处陈州官四员知州陈戊由秀才某年月日到

任同知赵己由人材某年月日到任判官钱庚由聪

明正直某年月日到任吏目孙辛由吏员某年月日

到任余州照开县几处祥符县官四员知县李

壬由孝弟力田某年月日到任县丞吴甲由人材某

年月日到任主簿郑乙由干济某年月日到任典史

王丙由吏员某年月日到任余县照开学几处

府学一处教授一员冯丁明易经某年月日到任训

导四员陈戊明书经某年月日到任各名照开州县

学几处学正几员教谕几员训导几员税课司局

几处官几十几员税课司几处本府税课司一处

城南税课司一处税课局几处陈州税课局几处本

州税课局一处某税课局一处余州照开杞县税课

局本县税课局一处某税课局一处余县照开仓

几处官几员本府仓几处永丰仓军储仓各州县

照开巡检司几处官几员郑州巡检司几处河

阴巡检司一处各州照开封丘县巡检司几处中栾

巡检司一处各县照开水马驿几处官几员本

府驿几处大梁水驿一处大梁马驿一处陈州驿几

处本州驿一处杞县驿几处余州县照开河泊所

几处官几员陈州几处本州河泊所一处项城河

泊所一处祥符县几处本县河泊所一处余州县照

开金银□铁冶所几处官几员某处金□某处

银□某处铁冶所递运所几处官几员本府几

处祥符递运所一处陈桥递运所一处余照开陈州

递运所几处本州递运所一处余州照开中牟县递

运所几处本县递运所一处余县照开闸坝几处

官几员本府几处青陵闸一处广惠闸一处州县

几处某处闸一处某处坝一处僧官衙门几处官

几员僧纲司几处僧正司几处僧会司几处道

官衙门几处官几员道纪司一处道正司几处道

会司几处杂造局一处织染局一处永益库

一处司狱司一处批验所几处惠民药局一

处境内士君子为官者任朝官者几员一员胡

惠见任某官一员林辅见任某官任外郡者照开致

仕官几户计官共几员一员李义原任某官一员吴

善原任某官未完事件一件为起取人材等事某

年月日某衙门坐下该关填内府天字几百几十号

勘合起取人材蒋忠等几十几名经今几月未完祥

符县几十名如县官则写都隅已起送蒋忠等几名

未起送沈信等几名余州县照开一件为起取吏员

事某年月日某衙门坐下该关填内府地字几百几

十号勘合起取吏员史仁等几十几名经今几月未

完杞县几十几名已起送史仁等几名未起送杨乐

等几名余州县照开余件照开右中间各项该

载或有不尽者照依本处原有定额从实开报如无

原额不必开写毋得一□指此为由生事扰民右

甲所报合属印信衙门各房吏典等项数目及当该

未完事务逐一分豁依式开报中间并不敢繁文及

隐漏不实如蒙查勘争差甘当重罪无词年月日司

吏张甲画字典吏周丁画字户房司吏王庚今将

本房当该事务逐一开报于后户口数户几十几

万几千几百几十几户口几十几万几千几百几十

几口男子几十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口成丁几万

几千几百几十几口不成丁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

口妇女几十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口大口几万几

千几百几十几口小口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口一

民户几十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户一军户几千几

百几十几户一医户几百几十几户一儒户几百几

十几户一户几千几百几十几户一僧户几百几

十几户一道户几百几十几户一匠户几千几百几

十几户田粮数官民田地计几十几万几千几百

几十几顷田几十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顷地几万

几千几百几十几顷夏税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石

几斗几升秋粮几十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石几斗

几升官田地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顷几亩几分夏

税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石几斗几升秋粮几万几

千几百几十几石几斗几升官田几万几千几百几

十几顷几十几亩几分该税粮几万几千几百几十

几石几斗几升官地几千几百几十几顷几十几亩

几分该税粮几千几百几十几石几斗几升民田地

几十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顷几十几亩几分夏税

几千几百几十几石几斗几升秋粮几十几万几千

几百几十几石几斗几升民田几十几万几千几百

几十几顷几十几亩几分该税粮几万几千几百几

十几石几斗几升民地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顷几

十几亩几分该税粮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石几斗

几升仓库数一军储仓见储各色粮米几十几万

几千几百几十几石几斗几升粮米几十几万几千

几百几十几石几斗几升某年几十几万几千几百

几十几石几斗几升某年几十几万几千几百几十

几石几斗几升杂粮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石几斗

几升某年几千几百几十几石几斗几升某年几千

几百几十几石几斗几升各仓照开永益库见储

金银钱钞等项金几百几十几两银几千几百几十

几两钱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文钞几万几千几百

几十几锭黄铜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斤铁几万几

千几百几十几斤锡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斤黄麻

几千几百几十几斤绵几千几百几十几斤几两丝

几千几百几十几斤几两税课司局计几处岁办

课程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锭一本府税课司一处

岁办课程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锭一陈州税课局

一处岁办课程几千几百几十几锭一祥符县税课

局一处岁办课程几千几百几十几锭一各州县照

开鱼湖计几处岁办课程宝钞几千几百几十锭

铜钱几万几千几百文粮米几千几百几十石一乍

浦河泊所一处坐落海盐县某处岁办课程宝钞几

千几百几十几锭铜钱几万几千几百文粮米几千

几百几十石各湖照开盐□计几处岁该工本粮

米几万几千几百石岁办盐几万几千几百引一鸣

鸐□坐落慈溪县鸣鸐乡岁该工本粮米几千几百

石岁办盐几千几百引各□照开金银□一金□

一所坐落某处岁办金课几百几十几两一银□一

所坐落某处岁办银课几千几百几十几两各色

课程依本处原办课额开报一酒醋课程一商税一

契本钱一门摊钱一房地租赁钱一水磨课程一椒

课一油柞课一纸课一水碾课一姜课一水银课一

缸课一矾课一漆课一朱砂课一皮硝课一□毛课

一铸泻课岁办各几百几十几锭一窑课岁办几百

几十几石一□蜜课一黑锡黄丹课岁办各几百几

十几锭一竹山租岁办米几百几十几石一蒲苇网

门课一苶子油课一莲子课一石膏课岁办各几百

几十几锭农桑蓝靛一桑株共计几万几千几百

株一蓝靛岁办几千几百几十几斤一丝一绵岁办

各几百几十几斤会计粮储一各仓总计见储各

色粮米几十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石粮米几十几

万几千几百几石杂粮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石岁

用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石官吏俸给等项几千几

百几石军士月粮几万几千几百几石折收布匹几

千几百几十几石漕运邻境几万几千几百几石见

在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石足支几年几月系官

房屋几所正屋几十间厢屋几十间乡都几处府

不必开里长几百名坊长几十名未完事件一件

改造黄册事系某年某月某日某衙门坐下该关填

内府天字几百几十几号勘合经今几月未完某州

县几本计几件各州照开一件税粮事系某年夏税

秋粮过违限期几月未完计欠纳税粮几百几十几

石祥符县如县官则写都隅已纳几万几千几百几

十几石未纳几百几十石各县照开各件照开

右中间各项该载或有不尽者照依本处原有定额

从实开报如无原额者不必开写毋得一□指此为

由生事扰民右庚等所报本房承管户口田粮课

程等项及当该未完事件逐一分豁依式开报中间

并不敢繁文及隐漏不实如蒙查勘争差甘当重罪

无词年月日户房司吏王庚画字典吏陈辛画字

礼房司吏余乙等今将本房当该事务逐一开报于

后祭祀坛□社稷坛共几所本府社稷坛一所坐

落某处祭器什物牲匣四案桌十四竹笾四木豆四

簠二簋二酒尊二爵六铏一香炉三盥洗尊一杓一

盆一帨巾一锅五口桶四只各州县社稷坛几所一

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几所本府风云雷雨山川城

隍坛一所坐落某处祭器什物亦照社稷坛开各州

县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几所一郡厉邑厉坛几所

本府郡厉坛一所坐落某处祭器什物照前开各州

县邑厉坛几所应祀神祠一某州某神坐落何处一

某县某神坐落何处存恤孤老一本府养济院孤

老几名每名月支粮米几斗每名岁给布几匹各州

县照开奉到制书榜文几十几道一见在几十道

一道为禁治事某年某月某日降到各道照开一损

坏共几道一道为某事某年某月某日降到各道照

开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已旌表者几十几名一名

林真一名胡大书生员数本府儒学生员四十名

通经成材者几十名年幼未成材者几名各州县照

开境内儒者一名王戎一名陈中耆宿几名年

高有德可以访问民情者几名一名陈期年六十几

岁某都隅民籍有无公私过犯余件照开未完事

件一件历日纸札事系某年某月某日某衙门坐下

该关填内府黄字几十几号勘合经今几月未完计

几万几千几百张已起解几千几百张未起解几千

几百张一某州县该几千张如县则开都隅已起解

几千张未起解几千张一件岁贡生员事某年某月

某日某衙门坐下该关填内府宇字几十几号勘合

经今几月未完计几十名已起送几名未起送几名

余件照开右中间各项该载或有不尽者照依

本处原有定额从实开报如无原额者不必开写毋

得一□指此为由生事扰民右乙等所报本房承

管祭祀恤孤榜文学校等项及当该未完事件逐一

分豁依式开报中间并不敢繁文及隐漏不实如蒙

查勘争差甘当重罪无词年月日礼房司吏余乙画

字典吏吴丙画字兵房司吏陈午今将本房当该

事务逐一开报于后一本衙门弓兵祗禁几十名

弓兵几十名祗候几十名禁子几十名一水马驿

几处水驿几处大梁驿一处坐落某处船几十只水

夫一百几十名各驿照开马驿几处雍丘驿一处坐

落某处马几十匹几十匹驴几十匹马夫几十名

各驿照开一递运所几十几处中牟递运所一处

坐落某处车几十辆牛几十头船几十只递运夫一

百几十名各所照开一巡检司几十处河阴巡检

司一处坐落某处弓兵几十名各巡检司照开一

系官头匹马几匹几匹驴几匹牛几头羊几只

一急递铺几十处铺兵几百名一烽堠几处未

完事件一件为军务事某年某月某日某衙门坐下

该关填内府元字几号勘合勾取军人李大等几百

几名经今几个月未完已勾解李大等几十名未勾

解张三等几十名一件为佥补马夫事某年某月某

日某衙门坐下经今几个月未完计几十名已佥补

几十名未佥补几十名一件为取选力士事某年某

月某日某衙门坐下该关填内府黄字几号勘合起

取力士几名经今几个月未完已起送李四等几名

未起送于五等几名余件照开右中间各项该

载或有不尽者照本处原有定额从实开报如无原

额者不必开写毋得一□指此为由生事扰民右

午等所报本房承管水马驿递运所系官头匹等项

事务及当该未完事件逐一分豁依式开报中间不

敢繁文及隐漏不实如蒙查勘争差甘当重罪无词

年月日兵房司吏陈午画字典吏张巳画字刑房

司吏叶七今将本房当该事务逐一开报于后见

禁罪囚计几十起犯人几百几十几名议拟已完一

十起计囚人几百几十名见问三十一起计囚人几

百几十几名议拟已完一起张大等告人命事某年

某月某日入某禁经今几月一干几十人原告张大

等几名被告李乙等几名干连王二等几名有招几

十名死罪几名流罪几名徒罪几名杖罪几名笞罪

几名无招合疏放王二等几名一起李小一告诈伪

事照前开一起沈五告争婚事照前开见问一起王

小二告欺隐田粮事某年某月某日入禁经今几月

一干几十几人原告王小二等几名被告陈四等几

名干连陆二等几名一起戴辛告房屋事照前开一

起沈旺告被盗事某年某月某日入禁经今几月一

干几十几人原告沈旺一名被告牛二等一十几名

已获牛二等十名未获张小等几名干连杨大等几

名境内警迹人计十几名一名某人一名某人

未完事件一件赃罚事某年某月某日某衙门坐下

该关填内府宙字二十几号勘合追征犯人高小二

等赃钞经今几月未完计几十锭已纳几锭未纳几

锭一件钱三告诈伪事某年某月某日某衙门坐下

该关填内府洪字十几号勘合缉捕犯人蔡由等几

名经今几月未完计几名已勾解蔡由等几名未勾

解吕午等几名余件照开右中间各项该载不

尽者照本处原有定额从实开报如无原额不必开

写毋得一□指此为由生事扰民右七等所报本

房承管见禁罪囚并警迹人数目及当该未完事件

逐一分豁依式开报中间并不敢繁文及隐漏不实

如蒙查勘争差甘当重罪无词年月日刑房司吏叶

七画字典吏周三画字刑房司吏叶七今将境内起

灭词讼之人并犯法被刑官吏民人开报于后境

内起灭词讼之人一名张乙系某县人某年某月诬

告某人某事某衙门断决一百一名孔丙系某县人

某年某月某日教唆人告某事某衙门断决几十境

内为官犯法被刑罢闲在家计几名一名某人一名

某人断发他所工役迁徙安置计几名一名某人一

名某人犯死罪家小见存计几名一名某人一名某

人境内民人犯法被诛者几名计几十名一名某人

一名某人右件开报本房事务外将境内起灭词

讼之人并犯法被刑等项官吏民人照依后限开报

止许于原承文卷内牵查见数并不许妄行所属及

各都隅取勘以致惊扰人民违者治以重罪初限十

日不完杖六十次限十日不完杖八十终限十日不

完罪止杖一百年月日刑房司吏叶七画字典吏周

三画字工房司吏赵壬今将本房当该事务逐一

开报于后公厅间数计几百几十几间公厅几间

左右两厢几间官员房屋几十几间吏舍几十间

公用什物计几十几件交椅几十几把桌几十张裀

褥几件器皿几十件岁造匹纻丝几千几百匹

绫几千几百几匹罗几千几百几匹纱几千几百几

匹绢几千几百几匹绸几千几百几匹轮班人匠

几千几百几名金银匠几十名铁匠几十名铜匠几

十名锡匠几十名戗金匠几十名木匠几十名竹匠

几十名石匠几十名瓦匠几十名锯匠几十名刊字

匠几十名漆匠几十名络丝匠几十名绣匠几十名

织匠几十名绦结匠几十名弓箭匠几十名□船匠

几十名搭材匠几十名五墨匠几十名钉铰匠几十

名打捕户几百几十名岁办翎毛几万几千几百

几十几根皮货几千几百张铁冶几处岁办生铁

几万几千几百斤未完事件一件为起取人匠事

某年某月某日某衙门坐下该关填内府元字几号

勘合起取人匠李四等几十名经今几月未完已起

解李四等几十名未起解姚乙等几十名一件为岁

造匹事某年某月某日某衙门坐下该关填内府

黄字几号勘合岁造绢几百匹经今几月未完已

起解几百匹未起解几百匹余件照开右中间

各项该载不尽者照本处原有定额从实开报如无

原额者不必开写毋得一□指此为由生事扰民

右壬等所报本房承管岁造匹人匠等项及当该

未完事件逐一分豁依式开报中间并不敢繁文及

隐漏不实如蒙查勘争差甘当重罪无词年月日工

房司吏赵壬画字典吏张三画字

洪武四年定上官答僚属礼

按明会典洪武四年令凡揖礼下见上躬身举手齐

眼为敬上官随坐随立无答其次下官举手齐口上

官举手齐心答之

洪武五年定僚幕属吏见长官礼

按明会典五年令凡内外掾史令史书吏宣使奏差

人等晨谒长官必序立阶下一揖乃退长官不答礼

幕官拱手

洪武十六年令教官生员见上司遵宪纲行礼

按明会典十六年令教官生员见上司一遵宪纲行

礼如有出郭迎送及妄行跪礼过为称呼者听巡按

御史按察司官依律究问若上司故违宪纲者亦行

纠奏

洪武十八年定有司受职赴任礼仪

按明会典凡官员到任十八年定一有司新官受职

赴任者于未到城一舍二三十里而止即先令人报

知礼房吏告示官属及父老人等相率出城来会令

洒扫合祀神祗祠宇备牲醴祭仪以候谒告比至城

外斋宿三日第四日清晨父老人等导引入城遍诣

诸神祠如仪致祭其祝文曰维某年月日某官奉命

来官务专人事主典神祭今者谒神特与神誓神率

幽冥阴阳表里予有政事未备希神默助使我政兴

务举以安黎民予倘怠政奸贪陷害僚属凌虐下民

神其降殃谨以牲醴致祭神其鉴之尚飨一祭神

之礼新官到任之日诣神庙祭祀礼房先备牲酒等

物陈设礼生父老人等导引新官同僚属官吏诣庙

赞礼唱排班班齐鞠躬拜兴拜兴平身赞唱行初献

礼引赞引新官诣神位前赞唱跪新官跪赞唱众官

皆跪赞唱献爵执事者捧爵于左跪新官献毕仍授

执爵者以爵奠于神位前赞唱读祝执事者取祝跪

读毕赞唱俯伏兴平身赞唱行亚献礼执事以爵酹

酒奠于神位前终献如亚献仪毕赞唱鞠躬拜兴拜

兴平身礼毕一新官到任之日本衙门合备仪仗

皂隶前期一日出城伺候至日清晨首领官率领各

房吏典并合属生员人等迎接入城先诣神庙祭祀

毕引至本衙门仪门前下马具公服从中道入先于

月台上望阙设香案礼生引新官至香案前行五拜

三叩头礼毕上厅公座皂隶排衙报时辰□书案至

前吏房将公座呈押一参见礼先从皂隶次吏典

各行两拜礼新官坐受次合属官参见亦行两拜礼

新官拱手答礼次首领官见行两拜礼新官起身拱

手答礼次佐贰官行两拜礼新官出公座答礼如是

佐贰官到任先受所属并首领官行礼后至长官前

行两拜礼长官出公座答礼毕谕僚属曰朝廷设官

置吏欲其敬神恤民亲贤远奸兴利除害某不敏忝

兹重任尚赖一二僚属及邑中长者匡其不逮庶免

后艰其四境之内利有当兴弊有当革者某等当共

竭力为之以安黎庶谕毕署押公文各房吏典将该

管应有已未完结事件施行等项逐一开写须知呈

报新官署押文书如系长官则交割印信库仓匙钥

等件毕照各房呈报须知事目逐一发落署判公事

毕将所祭牲酒与官属父老享饮而退其九年考满

仍具牲酒率官属父老人等辞庙致祭就以祭物出

郊饯别而去其祝文及所谕之言礼生代说亦可

洪武二十年定各官相见礼仪

按明会典凡官员拜揖二十年定凡公侯驸马相见

各行两拜礼一品官见公侯驸马一品官居右行两

拜礼公侯驸马居左答礼二品见一品二品居右行

两拜礼一品居左答礼三品见二品三品居右行两

拜礼二品居左答礼四品见三品四品居右行两拜

礼三品居左答礼五品见四品五品居右行两拜礼

四品居左答礼六品以下仿此如三品见一品四品

见二品行两拜礼一品二品官答受从宜余品仿此

如有亲戚尊卑之分从行私礼凡官员聚坐二十

年定凡文武官公聚各依品级序坐若资品相同者

各照衙门次第序坐若王府官属与朝官坐立各照

品级为序俱在朝官之次凡官员相遇回避二十

年定凡驸马遇公侯分路而行一品二品遇公侯驸

马引马侧立须其过二品见一品二品趋右让道而

行三品遇公侯驸马引马回避遇一品引马侧立遇

二品趋右让道而行四品遇一品以上官引马回避

遇二品引马侧立遇三品趋右让道而行五品遇二

品以上官引马回避遇三品引马侧立遇四品趋右

让道而行六品遇三品以上官引马回避遇四品引

马侧立遇五品趋右让道而行七品遇四品以上官

引马回避遇五品引马侧立遇六品趋右让道而行

八品遇五品以上官引马回避遇六品引马侧立遇

七品趋右让道而行九品遇六品以上官引马回避

遇七品引马侧立遇八品趋右让道而行品级相等

者分路而行如有亲戚尊卑之分听从回避凡遇

王府将军于道驸马仪宾公侯让左文武一品至三

品官引马侧立四品以下官下马凡内官出入遇

驸马于道必须下马遇公侯一品二品官引马侧立

遇三品四品官分路而行凡公侯驸马一品二品

官随从火者人等非跟随本官而私自出入者凡遇

文武百官必须下马违者治罪凡所属官遇上司

官引马回避所属官品级高者遇上司官卑者分路

而行凡官员应合回避而路窄不可回避者则下

马拱立应分路者不得占中道凡文武官员出入

应合开道而自不开道致令应避官员不曾回避者

不问若因而生事者止问上官凡街巿军民人等

买卖及乘坐驴马出入者遥见公侯驸马一品以下

至四品官过往即便下马让道凡官员当避路者

若承宣召及祠祭官诣祠所并有捕逐者在道虽遇

应避之官不须回避凡属官见上司二十年令凡

属官见上司官必序立于堂阶之上总行一揖上司

拱手首领官答揖其公干节序见上司官皆行两拜

礼长官拱手首领官答礼凡官员公座二十年定

凡一应大小衙门官员每日公座行肃揖礼佐贰官

揖长官长官答礼首领官揖长官佐贰官长官佐贰

官拱手

洪武二十三年御制责任条例颁行天下

按明会典高皇帝惩吏职之弗称亲制责任条例一

篇颁行各司府州县令刻而悬之永为遵守务使上

下相司以稽成效今谨录之于左二十三年□方今

各省所用布政司府州县按察司官多系民间起取

秀才人材孝廉各人授职到任之后略不以到任须

知为重公事不谋体统不行终日听信小人浸润谋

取赃私酷害下民以此仁义之心沦没杀身之计日

生一旦系狱临刑神魂仓皇至于哀告恳切奈何虐

民在先当此之际虽欲自新不可得矣如此者往往

相继而犯上累朝廷下辱乡闾悲哀父母妻子孰曾

有鉴其非而改过也哉所有责任条例列于后一

布政司治理亲属临府岁月稽求所行事务察其勤

惰辩其廉能纲举到任须知内事目一一务必施行

少有顽慢及贪污坐视恬忍害民者验其实迹奏闻

提问设若用心提调催督宣布条章去恶安善倘耳

目有所不及精神有所不至遗下贪官污吏及无藉

顽民按察司方乃是清一府临州治亦体布政司施

行耳目有所不及精神有所不至遗下贪官污吏及

无藉顽民布政司方乃是清一州临县治亦体府治

施行耳目有所不及精神有所不至遗下贪官污吏

及无藉顽民本府方乃是清一县亲临里甲务要明

播条章去恶安善不致长奸损良如此则上下分定

民知所依巨细事务诉有所归上不紊政于朝廷下

不衔冤于满地此其治也欤若耳目有所不及精神

有所不至遗下无藉顽恶之民本州方乃是清一若

布政司不能清府府不能清州州不能清县县不能

去恶安善遗下不公不法按察司方乃是清一按察

司治理布政司府州县务要尽除奸弊肃清一方耳

目有所不及精神有所不至巡按御史方乃是清倘

有通同贪官污吏以致民冤事枉者一体究治一此

令一出诸司置立文簿将行过事迹逐一开写每季

轮差吏典一名赍送本管上司查考布政司考府府

考州州考县务从实效毋得诳惑繁文因而生事科

扰每岁进课之时布政司将本司事迹并府州县各

赍考过事迹文簿赴京通考敢有坐视不理有违责

任者罪以重刑呜呼今之布政司不拿所属贪赃官

吏又不申闻阘茸不才诸等不公不法亦不究问府

文到司并不审其为何但知递送而已府亦以州文

如此州亦以县文如此自布政司至府州县皆不异

邮亭耳所以不治为此也

洪武二十四年定学官与杂职坐次

按明会典凡官员聚坐二十四年令凡学官位于杂

职之上

洪武二十九年定王府将军与驸马仪宾公侯相见

之礼及外官朝觐旌别之法

按明会典二十九年令凡王府将军与驸马仪宾公

侯相见将军居左驸马等居右皆再拜与文武一品

至三品官相见将军居中各官拜将军答礼与四品

以下官相见各官拜将军坐受洪武初外官每年

一朝二十九年始定以辰戌丑未年为朝觐之期朝

毕吏部会同都察院考察奏请定夺其存留者引至

御前刑部及科道官各露章弹劾责以怠职来朝官

皆免冠伏候上命既宥还任各赐□一道以申戒饬

若廉能卓异贪酷异常则又有旌别之典以示劝惩

具载于后其有不时考察及每年开报考语皆为黜

陟之地故附列焉

洪武三十年定百官相见礼仪禁近侍官与外官交

接各官见内府跪拜

按明会典三十年令凡百官以品秩高下分尊卑其

品级近者相见行礼则东西对立稍卑者居西高者

居东其品秩相越二三等者卑者居下尊者居上其

相越四等者则卑者拜下尊者坐而受礼有事则跪

白如一品与二品相见二品居西行礼一品居东答

礼与三品四品相见三品四品居下行礼一品居中

答礼与五品以下相见一品坐受禀事则跪余仿此

凡司属官品级亚于上司官者禀事则跪凡近侍

官员难拘品级行跪拜礼亦不许与外官交接凡同

僚官品级有高下者不拘凡大小官员于内府相见

不许跪拜

宣宗宣德三年定科道坐次

按明会典凡官员聚坐宣德三年令御史给事中照

品级坐

宣德十年更定布政司以下新任祀神之制

按明会典十年奏准各布政司按察司府州县新官

到任于本处城隍庙会请应祀诸神用□羊二牲总

代宗景泰三年定科道序坐书衔之次

按明会典景泰三年令六科都左右给事中内外序

坐书衔俱居御史之左

宪宗成化二年定总兵巡抚等官名位之次

按明会典成化二年奏准凡镇守总兵巡抚等官列

坐总兵系伯爵以上者居左巡抚系佥都御史以上

者居右若总督提督军务等官自佥都御史以上俱

坐于总兵官侯伯之左列名于前

孝宗弘治十一年定王府长史三司相见之仪

按明会典弘治十一年议准王府长史不许行走三

司中门若相见之际须以礼待

弘治十五年定行太仆寺卿与御史相见礼仪

按明会典十五年奏准陕西行太仆寺卿与御史相

见比辽东山西等处例出入行中门正道

世宗嘉靖八年申巡按与守令官相接之令

按明会典嘉靖八年令巡按御史于守令官不许作

威挫辱知府相见不许行跪礼

官常总部汇考三

皇清一

太宗文皇帝崇德元年

大清会典回避仪

王公官员相遇或让道或迥避礼各不同凡以

明等威崇敬让也崇德元年定亲王出行郡王

遇让道行贝勒遇执事回避让道旁行贝子镇

国公固伦额驸和硕公主额驸遇勒马鞠躬侧

立道旁候过辅国公镇国将军民公都统尚书

以下遇俱下马立道旁候过固伦公主和硕公

主遇相让尊长在先分路行郡主以下县君以

上遇停车候过

郡王出行贝勒公主以下遇与遇亲王回避仪

贝勒出行贝子镇国公固伦额驸和硕公主额

驸遇让道旁行辅国公镇国将军民公都统尚

书遇勒马侧立道旁候过辅国将军副都统侍

郎等官以下遇下马立道旁候过固伦公主和

硕公主遇贝勒让道行郡主县主郡君遇相让

分路行县君遇停车候过

贝子出行镇国公和硕公主额驸遇各分路行

辅国公镇国将军民公都统尚书遇让道旁行

辅国将军副都统侍郎及参领等官遇勒马侧

立道旁候过佐领等官以下遇俱下马候过固

伦公主和硕公主遇贝子勒马候过郡主县主

遇贝子让道行郡君县君遇相让分路行

镇国公出行辅国公镇国将军民公都统尚书

遇分路行辅国将军副都统侍郎及参领等官

遇勒马侧立道旁候过佐领以下等官遇俱下

马候过

辅国公出行镇国将军都统尚书等官遇分路

行辅国将军副都统侍郎等官遇让道旁行奉

国将军参领佐领等官遇勒马立于道旁候过

护军校骁骑校等官及军民人等遇俱下马候

镇国将军出行辅国将军副都统侍郎等官遇

分路行奉国将军参领佐领等官遇勒马立于

道旁候过护军校骁骑校等官及军民人等遇

俱下马候过

辅国将军出行奉国将军参领等官遇让道旁

行佐领等官遇勒马候过护军校骁骑校等官

及军民人等遇俱下马候过

奉国将军出行佐领等官遇让道行护军校骁

骑校等官及军民人等遇勒马候过

凡闲散宗室遇亲王以下辅国将军以上俱下

马遇民公以下大臣俱不下马分路行

凡觉罗有职者各照品级回避无职者遇亲王

以下辅国将军以上俱下马遇民公都统尚书

等官俱引马□避其余各官俱不回避让道行

凡奉

钦差及赍捧

□旨或

钦赐恩赏者遇王等于道及过王府门不下马

凡过诸王府门是年定亲王府门郡王过并随

从人员俱不下马贝勒过鞠躬趋马过随从人

员俱下马亲王妃郡王妃过序长幼应下舆者

步行过不应下舆者径过随从妇女各照其主

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郡主县主过并随从妇女

俱不下车马随从人员俱下马郡君县君过不

下舆随从男妇俱下车马贝子和硕公主额驸

民公以下官员及军民人等过俱下马贝勒夫

人以下官员命妇及军民人等妇女过俱下车

郡王府门与亲王同

贝勒府门贝子镇国公过不下马随从人员俱

下马辅国公和硕公主额驸民公以下官员及

军民人等过俱下马贝勒夫人过序长幼应下

舆者步行过不应下舆者径过随从妇女各照

其主郡君县君过并随从妇女俱不下车马随

从人员俱下马贝子夫人以下官员命妇及军

民人等妇女过俱下车马

官员礼

凡大小官员行礼类依品级等次故相遇有让

道回避之分相见有序坐庭参之别

京官回避仪

崇德元年定固伦额驸出行镇国公和硕公主

额驸遇分路行辅国公镇国将军民公都统尚

书等官遇让道旁行辅国将军副都统侍郎参

领等官遇勒马立于道旁候过佐领等官以下

遇俱下马候过若额驸系亲王郡王贝勒各照

本爵

超品公和硕公主额驸出行都统精奇尼哈番

尚书等官遇让道旁行副都统侍郎参领等官

遇勒马立于道旁候过佐领等官以下遇俱下

马候过若额驸系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则各照

本爵

民公郡主额驸出行都统精奇尼哈番尚书等

官遇分路行副都统侍郎等官遇让道旁行参

领佐领等官遇勒马立道旁候过护军校骁骑

校等官及军民人等俱下马候过

都统精奇尼哈番尚书县主额驸出行副都统

侍郎等官遇让道旁行参领佐领等官遇勒马

立于道旁候过护军校骁骑校等官及军民人

等俱下马候过

内大臣副都统护军统领前锋统领郡君额驸

大学士侍郎等官出行参领等官遇让道旁行

佐领等官遇勒马候过护军校骁骑校等官及

军民人等俱下马候过

一等侍卫护卫参领前锋参领县君额驸学士

满启心郎郎中等官出行佐领等官遇让道旁

行护军校骁骑校等官及军民人等俱勒马候

二等侍卫护卫乡君额驸佐领汉启心郎员外

郎等官出行护军校骁骑校等官及军民人等

遇让道行

凡超品公以下文武各官命妇俱照本夫回避

凡奉

钦差及捧赍

敕旨或

钦赐恩赏者遇应回避官不下马分路行

太宗文皇帝崇德年

大清会典内外王公相见仪

崇德间定外藩亲王见内亲王内亲王出殿降

阶迎内亲王居左外亲王居右俱由中门入内

亲王在东向西立外亲王在西向东立外亲王

行二跪六叩头礼内亲王答礼毕内亲王坐于

东外亲王坐于西其随从官员于殿外行二跪

六叩头礼随伊主后坐宴毕随从官员先行一

跪一叩头礼外亲王离位行一跪一叩头礼内

亲王答礼外亲王起行内亲王送至阶下回府

本府官送出府门外

外藩郡王见内亲王内亲王出殿迎不降阶内

亲王由中门先入外郡王随后入内亲王在东

向西立外郡王在西向东立外郡王行二跪六

叩头礼内亲王跪受半礼答半礼毕内亲王坐

于东外郡王坐于西其随从官员于殿外行二

跪六叩头礼随伊主后坐宴毕随从官员先行

一跪一叩头礼外郡王离位行一跪一叩头礼

内亲王答跪拱手不叩外郡王起行内亲王送

出殿不降阶惟本府官送出府门外

外藩贝勒见内亲王内亲王离坐迎不出殿外

贝勒由西旁门入行二跪六叩头礼内亲王躬

身拱手礼毕内亲王坐于中外贝勒坐于西旁

其随从官员于殿外行二跪六叩头礼随伊主

后坐宴毕随从官员先行一跪一叩头礼外贝

勒离位行一跪一叩头礼内亲王躬身拱手外

贝勒起行内亲王不送本府官送出府门外

外藩贝子见内亲王部堂官引进殿外贝子行

二跪六叩头礼内亲王躬身拱手坐受礼毕外

贝子在西侧坐其随从官员于殿外行二跪六

叩头礼随伊主后坐宴毕贝子离位行一跪一

叩头礼内亲王躬身拱手坐受随从官员在殿

外行一跪一叩头礼外贝子起行内亲王不送

本府官送出府门外

外藩公见内亲王礼与外藩贝子见内亲王礼

外藩亲王见内郡王内郡王迎至大门内郡王

居东外亲王居西俱由中门入内郡王在东向

西立外亲王在西向东立对行二跪六叩头礼

毕内郡王坐于东外亲王坐于西其随从官员

行二跪六叩头礼随伊主后坐宴毕随从官员

先行一跪一叩头礼外亲王内郡王各就坐行

一叩头礼外亲王起行内郡王送至大门内回

本府官送出府门外

外藩郡王见内郡王礼与外藩亲王见内亲王

礼同

外藩贝勒见内郡王礼与外藩郡王见内亲王

礼同

外藩贝子见内郡王礼与外藩贝勒见内亲王

礼同

外藩公见内郡王礼与外藩贝子见内亲王礼

外藩亲王见内贝勒内贝勒出府门外迎内贝

勒居东外亲王居西俱由中门入外亲王先行

内贝勒稍后外亲王在西向东立内贝勒在东

向西立对行一跪三叩头礼毕外亲王坐于西

内贝勒坐于东其随从官员行一跪三叩头礼

随伊主后坐宴毕随从官员先行一跪一叩头

礼外亲王内贝勒各就坐行一叩头礼起行时

让外亲王先行内贝勒稍后送出府门外

外藩郡王见内贝勒内贝勒迎至大门内贝勒

居东外郡王居西俱由中门入外郡王在西向

东立内贝勒在东向西立对行一跪三叩头礼

毕外郡王坐于西内贝勒坐于东其随从官员

行一跪三叩头礼随伊主后坐宴毕随从官员

先行一跪一叩头礼外郡王内贝勒各就坐行

一叩头礼外郡王起行内贝勒送至大门回本

府官送出府门外

外藩贝勒见内贝勒礼与外藩郡王见内郡王

礼同惟初见时内外贝勒各行一跪三叩头礼

随从官员亦行一跪三叩头礼

外藩贝子见内贝勒礼与外藩贝勒见内郡王

礼同惟初见时外贝子行一跪三叩头礼内贝

勒跪而拱手随从官员亦行一跪三叩头礼

外藩公见内贝勒礼与外藩贝子见内郡王礼

同惟初见时外藩公及随从官员俱行一跪三

叩头礼

外藩亲王郡王贝勒见内贝子公内贝子公出

大门外迎外亲王等居西先入内贝子公居东

后入外亲王等在西向东立内贝子公在东向

西立对行一跪一叩头礼毕外亲王等坐于西

内贝子公坐于东其随从官员行一跪一叩头

礼内贝子公于座拱手随从官员各随伊主后

坐宴毕随从官员先行一跪一叩头礼内贝子

公仍于座拱手外亲王等内贝子公各就坐行

一叩头礼外亲王等起行内贝子公送出大门

外候乘马方回

外藩贝子见内贝子内贝子出堂迎内贝子居

东外贝子居西俱由中门入内贝子在东向西

立外贝子在西向东立外贝子行一跪一叩头

礼内贝子答礼毕内贝子坐于东外贝子坐于

西其随从官员行一跪一叩头礼随伊主后坐

宴毕随从官员先行一跪一叩头礼外贝子离

位行一跪一叩头礼内贝子答礼外贝子起行

内贝子送出堂本府官送出府门外

外藩公见内贝子礼与外藩贝子见内贝勒礼

同惟初见时外藩公及随从官员俱行一跪一

叩头礼

外藩贝子见内公内公出大门迎外贝子居西

内公居东俱由中门入内公在东向西立外贝

子在西向东立对行一跪一叩头礼毕外贝子

坐于西内公坐于东随从官员行一跪一叩头

礼随伊主后坐宴毕随从官员先行一跪一叩

头礼外贝子与内公各就坐对行一叩头礼外

贝子起行内公送至大门本府官送出府门外

外藩公见内公礼与外藩贝子见内贝子礼同

世祖章皇帝顺治元年

大清会典顺治元年定凡官吏犯赃审实者立行处

斩违禁多收钱粮火耗者即以犯赃论

顺治三年

大清会典凡官员赴任文凭顺治三年定在京官以

除授日为始在外官以领到吏部照会日为始

各依定限赴任其外官升转京职亦行给凭

世祖章皇帝参定律例于顺治三年刊布

大清律集解附例

职官有犯

凡京官及在外五品以上官有犯奏闻请

旨不许擅问六品以下听分巡御史按察司并分司

取问明白议拟闻奏区处

若府州县官犯罪所辖上司不得擅自勾问止

许开具所犯事由实封奏闻若许准推问依律

议拟回奏候委官审实方许判决

其犯应该笞决罚俸收赎纪录者不在奏请之

若所属官被本管上司非理凌虐亦听开具实

迹实封径自奏陈

以理去官

凡任满得代改除致仕等官与见任同

虽为事解任降等不追诰命者并与见任

封赠官与正官同其妇人犯夫及义绝者得与

其子之官品同犯罪者并依职官犯罪律拟断

惟致仕封赠官犯赃并与无禄人同科

无官犯罪

凡无官犯罪有官事发公罪亦得收赎纪录

卑官犯罪迁官事发在任犯罪去任事发犯公

罪笞以下勿论杖以上纪录通考为事黜革笞

杖以上皆勿论若事干埋没钱粮遗失官物罪

虽纪录勿论事须追究明白但犯一应私罪并

论如律

迁官者谓改除及差委权摄邻近官司得

代去任者谓考满丁忧致仕之类

同僚犯公罪

凡同僚犯公罪者

谓同僚官吏连署文案判断公事差错而

无私曲者

并以吏典为首首领官减吏典一等佐贰官减

首领官一等长官减佐贰官一等

四等官内如有缺员亦依四等官递减科

罪本衙门所设无四等官者止准见设员数

递减

若同僚官一人有私自依故出入人罪论其余

不知情者止依失出入人罪论

谓如同僚连署文案官吏五人若一人有

私自依故出入人罪论其余四人虽连署文

案不知有私者止依失出入人罪论仍依四

等递减科罪

若申上司不觉失错准行者各递减下司官吏

罪二等

谓如县申州州申府府申布政司之类

若上司行下所属依错施行者各递减上司官

吏罪三等

谓如布政司行下府府行下州州行下县

之类

亦各以吏典为首

公事失错

凡公事失错自觉举者免罪其同僚官吏应连

坐者一人自觉举余人皆免罪

谓缘公事致罪而无私曲者事若未发露

但同僚判署文案官吏一人能检举改正者

彼此俱无罪责

其断罪失错已行论决者不用此律

谓死罪及笞杖已决讫流罪已至配所徒

罪已役讫此等并为已行论决官司虽自检

举皆不免罪各依失入人罪律减三等及官

吏等级递减科之故云不用此律其失出入

人罪虽已决放若未发露能自检举贴断者

皆得免其失错之罪

其官文书稽程应连坐者一人自觉举余人亦

免罪主典不免

谓文案小事五日程中事十日程大事二

十日程此外不了是名稽程官人自检举者

并得全免惟当该吏典不免

若主典自举者并减二等

称监临主守

凡称监临者内外诸司统摄所属有文案相关

涉及虽非所管百姓但有事在手者即为监临

称主守者该管文案吏典专主掌其事及守掌

仓库狱囚杂物之类官吏库子斗级攒拦禁子

并为主守

其职虽非统属但临时差遣管领提调者亦是

监临主守

大臣专擅选官

一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

皆须从卑回避

滥设官吏

其罢闲官吏在外干预官事结揽写发文案把

持官府蠹政害民者并杖八十于犯人名下追

银二十两付告人充赏有所规避者从重论

擅离职役

凡官吏无故擅离职役者笞四十若避难因而

在逃者杖一百罢职役不叙所避事重者各从

重论

其在官应直不直应宿不宿各笞二十若主守

仓库务场狱囚杂物之类应直不直应宿不宿

各笞四十

一各衙门办事官吏承差不许倩人代替违者

俱问罪照行止有亏事例问革为民其代替者

别有职役一体问革

官员赴任过限

凡已除官员在京者以除授日为始在外者以

领照会日为始各依已定程限赴任若无故过

限者一日笞一十每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

□附过还职

若代官已到旧官各照已定限期交割户口钱

粮刑名等项及应有卷宗籍册完备无故十日

之外不离任所者依赴任过限论减二等

其中途阻风被盗患病丧事不能前进者听于

所在官司给凭以备照勘若有规避诈冒不实

者从重论当该官司扶同保勘者罪同

一凡官员赴任两司方面行太仆苑马寺卿少

卿及盐运司府州县正官除原定朱限外有违

至一月以上问罪三月以上送部别用半年以

上罢职内外凡领札凭官员及佐贰首领杂职

等官违限一月以上问罪半年以上降级别用

八个月以上罢职虽有中途患帖□不准理其

进表朝

觐给由公差等项复任官员有违限者各照前例拟

一升除出外文职已经领

敕领凭若无故迁延过半月之上不辞

朝出城者参提问罪若已辞出城复入城潜住者

改降别用

无故不朝参公座

凡大小官员无故在内不朝参在外不公座署

事及官吏给假限满无故不还职役者一日笞

一十每三日加一等各罪止杖八十□附过还

一在京现任官员并办事进士乞恩养病者行

原衙门勘实具奏请

旨放回病痊之日赴部听用仍行巡按御史并按察

司查勘其在外方面有司官员不许养病

一凡京官养病到家调理痊可即便依期听用

若有托故延住三年之外起送赴部者照例革

职若到部虽在三年之外起文尚在三年之内

照例具由奏请定夺

擅勾属官

凡上司催会公事立案定限或遣牌或差人行

移所属衙门督并如有迟错依律论罪若擅勾

属官拘唤吏典听事及差占推官司狱各州县

首领官因而妨废公务者笞四十若属官承顺

逢迎及差拨吏典赴上司听事者罪亦如之其

有必合追对刑名查勘钱粮监督造作重事方

许勾问事毕随即发落无故稽留三日者笞二

十每三日加一等罪止笞五十

奸党

若在

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

产入官

若刑部及大小各衙门官吏不执法律听从上

司主使出入人罪者罪亦如之

若有不避权势明具实迹亲赴

御前执法陈诉者罪坐奸臣言告之人与免本罪仍

将犯人财产均给充赏有官者升二等无官者

量与一官或赏银二千两

交结近侍官员

凡诸衙门官吏若与内官及近侍人员互相交

结漏泄事情夤缘作弊而扶同奏启者皆斩妻

子流二千里安置

一罢闲官吏在京潜住有擅出入禁门交结者

各门仔细盘诘即拿送该法司着实究问发烟

瘴地面永远充军

上言大臣德政

凡诸衙门官吏士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

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务要鞫问穷究来历明

白犯人处斩

连名上言止坐为首者

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

不知者不坐

亦依名例至死减一等法杖一百流三千

里不追及妻子财产

同僚代判署文案

凡应行官文书而同僚官代判署者杖八十若

因遗失文案而代为者加一等若有增减出入

罪重者从重论

封掌印信

凡内外各衙门印信长官收掌同僚佐贰官用

纸于印面上封记俱各画字若同僚佐贰官差

故许首领官封印违者杖一百

任所置买田宅

凡有司官吏俱不得于见任处所置买田宅违

者笞五十解任田宅入官

违禁取利

若监临官吏于所部内举放钱债典当财物者

杖八十违禁取利以余利计赃重者依不枉法

论并追余利给主

各主者通算折半科罪有禄人三十两无

禄人四十两并杖九十每十两加一等罪止

杖一百流三千里罢职追夺除名

一听选官吏监生人等借债与债主及保人同

赴任所取偿至五十两以上者借者革职债主

及保人各枷号一个月发落债追入官

见任官辄自立碑

凡见任官实无政迹辄自立碑建祠者杖一百

若遣人妄称己善申请于上者杖八十受遣之

人各减一等碑祠拆毁

禁止迎送

凡上司官及使客经过若监察御史按察司官

出巡按治而所在各衙门官吏出郭迎送者杖

九十其容令迎送不举问者罪亦如之

一文武官员出入应令开道而自不开道致令

应避官员不曾回避者俱置不问若因而生事

者止问上官

弃亲之任

凡祖父母父母年八十以上及笃疾别无以次

侍丁而弃亲之任及妄称祖父母父母老疾求

归入侍者并杖八十

一官员祖父母父母及年七十果无以次人丁

自愿离职侍养者听亲终服满方许求叙

激变良民

凡牧民之官失于抚字非法行事激变良民因

而聚众反叛失陷城池者斩

佐职统属殴长官

凡本衙门首领官及所统属官殴伤长官者各

减吏卒殴伤长官二等佐贰官殴长官者又各

减二等减罪轻者加凡斗一等笃疾者绞死者

上司官与统属官相殴

凡监临上司佐贰首领官与所统属下司官品

级高者及与部民有高官而相殴者并同凡斗

论若非相统属官品级同而自相殴者亦同凡

斗论

九品以上官殴长官

凡流内九品以上官殴非本管三品以上官者

杖六十徒一年折伤以上及殴伤五品以上若

五品以上殴伤三品以上官者各加凡殴伤二

佐职统属骂长官

凡首领官及统属官骂五品以上长官杖八十

若骂六品以下长官减三等佐贰官骂长官者

又各减二等并亲闻乃坐

听讼回避

凡官吏于诉讼人内关有服亲及婚姻之家若

受业师及素有仇隙之人并听移文回避违者

笞四十若罪有增减者以故出入人罪论

官吏词讼家人诉

凡官吏有争论婚姻钱债田土等事听令家人

告官对理不许公文行移违者笞四十

官吏受财

凡官吏受财者计赃科断无禄人各减一等官

追夺除名吏罢役俱不叙用

坐赃致罪

凡官吏人等非因事而受财坐赃致罪各主者

通算折半科罪与者减五等

谓如被人盗财或殴伤若赔偿及医药之

外因而受财之类各主者并通算折半科罪

为两相和同取与故出钱人减受钱人罪五

等又如擅科敛财物或多收少征虽不入己

或造作虚费人工物料之类凡罪由此赃者

皆名坐赃致罪

事后受财

凡有事先不许财事过之后而受财事若枉断

者准枉法论事不枉断者准不枉法论

官吏听许财物

凡官吏听许财物虽未接受事若枉者准枉法

论事不枉者准不枉法论各减一等所枉重者

各从重论

一官吏听许财物依律议罪不问为民

在官求索借贷人财物

凡监临官吏挟势及豪强之人求索借贷所部

内财物并计赃准不枉法论强者准枉法论财

物给主

若将自己物货散与部民及低价买物多取价

利者并计余利准不枉法论强者准枉法论物

货价钱并入官给主

若于所部内买物不即支价及借衣服器玩之

属若经一月不还者并坐赃论

若私借用所部内马牛驼驴及车船碾磨店

舍之类验日计雇赁钱亦坐赃论追钱给主

若接受所部内馈送土宜礼物受者笞四十与

者减一等若因事而受者计赃以不枉法论其

经过去处供馈饮食及亲故馈送不在此限

其出使人于所差去处求索借贷卖买多取价

利及受馈送者并与监临官吏罪同

若去官而受旧部内财物及求索借贷之属各

减在官时三等

一文武职官索取土官外国猺獞财物犯该徒

三年以上者俱发边卫充军

一凡各沿边地方各该镇守总兵副参游击守

备都司卫所等官但有科敛军人财物及扣减

月粮计入己赃至三十两以上降一级带俸差

操百两以上降一级改调烟瘴地面带俸差操

二百两以上照前调发充军三百两以上亦照

前调发永远充军其沿海地方有犯亦照前例

科断应改调及充军者俱发边远卫分

一云贵两广四川湖广等处流官擅自科敛土

官财物佥取兵夫征价入己强将货物发卖多

取价利各赃至满数犯该徒三年以上者问发

附近卫所充军若买卖不曾用强及赃数未满

者照行止有亏事例问革其科敛财物明白公

用佥取兵夫不曾征价者照常发落

家人求索

凡监临官吏家人于所部内取受求索借贷财

物及役使部民若买卖多取价利之类各减本

官吏罪二等若本官吏知情与同罪不知者不

风宪官吏犯赃

凡风宪官吏受财及于所按治去处求索借贷

人财物若买卖多取价利及受馈送之类各加

其余官吏罪二等

因公科敛

凡有司官吏人等非奉上司明文因公擅自科

敛所属财物及管军官吏总旗小旗科敛军人

钱粮赏赐者杖六十赃重者坐赃论入己者并

计赃以枉法论

其非因公务科敛人财物人己者计赃以不枉

法论若馈送人者虽不入己罪亦如之

一在京在外衙门不许分外罚取纸札笔墨银

朱器皿钱谷银两等项违者计赃论罪若有指

称修理不分有无罪犯用强科罚米谷至五十

石银至二十两以上绢帛贵细之物值银二十

两以上者事发问罪起送吏部降一级用

一科罚修理果曾经手不准花销照例起送若

自不经手支销明白只依科敛律发落

□留盗赃

凡巡捕官已获盗贼□留赃物不解官者笞四

十入己者计赃以不枉法论仍将其赃并论盗

罪若军人弓兵有犯者计赃虽多罪止杖八十

私受公侯财物

凡内外各卫指挥千百户镇抚并总旗小旗等

不得于私下或明白接受公侯伯所与金银

匹衣服粮米钱物若受者军官杖一百罢职发

边远充军总旗小旗罪同再犯处死公侯与者

初犯再犯免罪附过三犯准免死一次若奉命

征讨与者受者俱不在此限

官吏宿娼

凡官吏宿娼者杖六十媒合人减一等

若官员子孙宿娼者亦如之附过候袭荫之日

降一等边远叙用

嘱托公事

凡官吏及诸色人等曲法嘱托公事者笞五十

但嘱即坐当该官吏听从者与同罪不从者不

坐若事已施行者杖一百所枉罪重者官吏以

故出入人罪论若为他人及亲属嘱托者减官

吏罪三等自嘱托己事者加本罪一等

若监临势要为人嘱托者杖一百所枉重者与

官吏同罪至死者减一等

若受赃者并计赃以枉法论

若官吏不避监临势要将嘱托公事实迹赴上

司首告者升一等

长官使人有犯

凡在外各衙门长官及出使人员于所在去处

有犯者所部属官等不得辄便推问皆须申覆

上司区处若犯死罪收管听候回报所掌印信

锁钥发付次官收掌若无长官次官掌印者亦

同长官违者笞四十

有司官吏不住公廨

凡各府州县有司官吏不住公廨内官房住街

巿民房者杖八十

若埋没公用器物者以毁失官物论

在朝监候律

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

诸衙门官吏与近侍人员互相交结漏泄事情

夤缘作弊扶同奏启者

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上言宰执大臣德政

官吏人等挟诈欺公妄生异议变乱成法者

近侍官员漏泄机密重事于人者

首领官及属官佐贰官殴长官至死者

永远充军例

一文职官吏人等若父母见在诈称死亡者发

边外独石等处

顺治四年

大清会典凡领凭赴任违限顺治四年覆准各官文

凭巡抚布政使按季汇缴并将到任日期开报

若到任违限听吏科题参议处违限一月以上

者罚俸三个月两月以上者罚俸六个月三月

以上者降一级调用四月以上者降二级调用

五月以上者降三级调用半年以上者革职不

及一月者免议其违限各官如有患病及中途

阻滞情由果真即取该府州县印结申报部科

免议如实无事故借端观望赴任迟延并绕道

归里诈称中途患病者该督抚查明题参照规

避例革职

又覆准升任官员领凭后如任内钱粮盗案未

完或留任候新官交代及患病不能赴任违限

者该督抚布政使将所误情由查明咨部准其

改限仍知会吏科

又题准官员赴吏科画凭迟至半年以上吏员

赴吏科画凭迟至三月者革职

顺治八年

大清会典顺治八年闰二月三十日钦奉

世祖章皇帝谕旨治国安民首在惩贪大贪罪至死者

遇赦不宥钦此

是年礼部题准一应回避等仪令俱照崇德元

年定例行其新设官员侯伯与民公同内大臣

与都统同阿思哈尼哈番与副都统同阿达哈

哈番与参领同拜他喇布勒哈番拖沙喇哈番

与佐领同

顺治九年

大清会典回避仪

顺治九年题准民公和硕公主额驸郡主额驸

侯伯出行都统精奇尼哈番尚书等官遇分路

行副都统侍郎等官遇让道旁行参领郎中佐

领员外郎拖沙喇哈番主事等官遇勒马立于

道旁候过护军校骁骑校等官及军民人等俱

下马候过

都统内大臣精奇尼哈番尚书县主额驸出行

副都统侍郎等官遇让道旁行参领郎中佐领

员外郎拖沙喇哈番主事等官遇勒马立于道

旁候过护军校骁骑校等官及军民人等俱下

马候过

护军统领步军统领副都统侍郎阿思哈尼哈

番前锋统领郡君额驸等官出行参领郎中等

官遇让道旁行佐领员外郎拖沙喇哈番主事

等官遇勒马候过护军校骁骑校等官及军民

人等俱下马候过

一等侍卫护卫参领阿达哈哈番郎中县君额

驸等官出行佐领员外郎拖沙喇哈番主事等

官遇让道旁行护军校骁骑校等官及军民人

等遇俱勒马候过

二等侍卫护卫拜他喇布勒哈番佐领员外郎

乡君额驸拖沙喇哈番主事等官出行护军校

骁骑校等官及军民人等遇让道行

凡民公以下文武各官命妇俱照本夫回避例

顺治十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年令凡官员有犯贪恶重大事情

应发刑部审问者在部守候不必锁拿送门审

有实据奏请处分

顺治十二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二年十一月初七日钦奉

世祖章皇帝谕旨贪官虽经革职犹得享用赃资故贪

风不息今后内外大小贪官受赃至十两以上

者不分枉法不枉法俱籍没家产入官仍依律

定罪钦此

是年议准吏员选除令默写原日试卷笔迹相

符然后给凭随开具年貌籍贯咨行该抚查验

外官相见仪

是年题准一提督见总督由中门入至仪门外

下马总督至提督堂前下轿坐次总督正坐提

督侍坐如提督有精奇尼哈番者总督居左提

督居右文移总督用札付提督用咨呈与巡抚

相见坐次及文移俱平行如巡抚加兵部衔者

提督于仪门外下马与巡按司道府厅相见坐

次文移俱平行憔府厅于提督仪门外下轿马

州县见提督俱由角门出入提督迎送至堂檐

下后堂待坐州县官旁坐文移用呈禀

一总兵官见总督用履历手本由仪门进堂上

三揖总督答礼后堂待坐总督正坐总兵官旁

坐出送至堂檐下见巡抚川堂待坐巡抚拜总

兵官大堂列坐俱至仪门下轿马迎送至下轿

马处文移俱用手本巡抚加兵部衔者总兵官

由角门进堂上三揖巡抚答礼后堂待坐出送

至二门与巡按相见行宾主礼与分司司道运

司相见俱平行文移俱用手本与府厅相见俱

平行总兵官文移行府仰经历司抄文呈堂府

亦行经历司令转呈总兵官与州县相见行宾

主礼文移用关牒

一副将见总督用履历手本行一跪禀拜免仍

行一跪一揖礼檐下侍立待茶旁立三躬出如

无府衔者不待茶初次披执进见行一跪一揖

礼出更衣再见行礼同上见巡抚行庭参礼待

茶加府衔者照司道例进见川堂待茶出送至

月台口候入暖阁三揖出随看拜无府衔者不

迎送看拜初次披执见庭参出更衣再见行礼

同上加府衔者先禀披执免见巡按巡漕巡盐

学院用官衔手本于大门外下马由仪门进走

西甬道各院迎至月台下甬道中同上堂三揖

递履历递公文各一揖掩门川堂待茶对坐出

入让各院先行同下堂三揖送至二门外副将

候各院到公座边三揖出副将自称官衔回看

不用帖如副将管参将事见巡按行庭参礼用

脚色手本与布按二司相见俱平行文移用手

本走夹道门与各道相见俱平行文移用手本

移会如协守副将于二门外下马由中门进本

道迎至月台下堂上待茶出送至二门外看乘

马与各部分司运司府厅州县俱平行

一参将游击见总督用履历手本披执进见行

一跪一揖礼出更衣再见行一跪一揖禀拜四

叩头出见巡抚由角门进至堂檐下行全属礼

耳房待茶出仍行全属礼旁立三躬出见操抚

用履历手本行礼与见总督同见巡按由角门

进至卷棚中行全属礼侍立待茶毕仍行全属

礼旁立三躬出初见仍禀披执见布按二司俱

平行文移用咨文走按察司夹道门于二门外

下马掩门川堂待茶札委者不在此例见分司

运司各道俱平行于二门外下马由中门进本

道迎至堂口川堂待茶送至二门外看乘马文

移用手本札委者不在此例与府厅州县相见

俱平行

一都司见总督与参将见总督礼同掌印都司

随二司见巡抚禀拜免行三揖礼掩门后堂待

茶仍至前堂三司打躬出如单见仍行庭参礼

佥书操捕都司行都司与掌印都司同凡各都

司初见及霜降扬威日俱披执进参出更衣再

进照司道例待茶掌印都司见巡按由中门进

至堂台作揖二堂待茶初见禀披执常见随二

司不跪单见行一跪一揖礼佥书操捕都司同

行都司见巡按由中门进于西滴水檐前行一

跪一揖礼毕向东一躬至衙仗向上三躬由西

旁行至中门出掌印佥书操捕各都司与布按

二司相见俱平行文移用咨文走按察司夹道

门于二门外下马掩门川堂待茶札委者不在

此例见各道俱平行札委者不在此例营都司

屯田都司于本道行庭参礼见见各部分司俱

平行行都司见户部分司二门外下轿后堂待

茶分司回拜方台下轿大堂待茶营都司见分

司用官衔手本堂前行礼毕一躬即出与运司

府厅州县官相见俱平行

一专城并道标及各营中军守备见总督巡抚

巡按俱由角门进至堂檐前行庭参礼初见披

执行礼各卫掌印守备并城守守备中军守备

俱行全叩礼见布按二司各道用脚色手本行

庭参礼文移用申呈初见禀披执加都司衔者

仍行守备礼见分司堂前行礼分司答躬文移

用呈分司用仰牌见知府用手本行属礼文移

用呈府用照会见厅官州县官俱平行

凡提督总兵以下守备以上遇督抚巡按出城

阅兵操演俱披执

顺治十三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三年正月二十九日钦奉

世祖章皇帝谕旨凡属吏借节礼生辰名色馈送上司

公行贿赂者重治钦此

是年题准州县见提督及总兵官大门外下马

由东角门进至堂檐下向上三躬茶房待茶提

督总兵官正坐州县侍坐茶毕禀辞由西角门

出不看拜文移州县用申文提督总兵官用照

会见副将用官衔手本大门外下马进中门由

甬道东边至堂檐下向上三躬副将还礼后堂

待茶送至堂前出至大门外上马文移州县俱

用牒呈副将用照会其余文武各官相见仪注

俱与十二年例同

又题准凡官员祖父母父母年老无伯叔兄弟

者准其终养

顺治十六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六年闰三月初七日钦奉

世祖章皇帝谕旨贪官赃至十两者免其籍没责四十

板流徙席北地方其应杖责者不准折赎钦此

顺治十七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七年题准贪官流徙席北者改流

宁古塔

顺治十八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八年题准一提督往总督衙门总

督迎至仪门提督仪门外下轿马总督住提督

衙门提督迎出仪门总督仪门外下轿送至各

迎处坐次总督正坐提督佥坐其文移俱用咨

与巡抚相见俱平行文移俱用咨文

司道分司运司见提督于二门下轿马提督迎

出檐下至□提督见司道等官司道等官迎出

仪门提督仪门下轿马送至各迎处坐次提督

正坐司道等官侍坐文移提督用照会司道等

官用咨呈府厅往见提督于大门外下轿马由

中门进坐次提督正坐府厅侍坐提督迎送至

檐下文移提督用札付府厅用牒呈州县见提

督于大门外下轿马由东角门进提督不迎送

文移提督用札付州县用申文

一总兵官往总督衙门至二门外下马总督出

檐迎至□上总督往总兵官衙门仪门内下轿

总兵官迎出仪门送至各迎处坐次总督正坐

总兵官侍坐文移总督用照会总兵官用咨呈

与巡抚相见行宾主礼文移俱用咨文与分司

司道运司相见俱平行文移俱用咨文府厅见

总兵官于二门外下轿马总兵官迎至檐□总

兵官见府厅仪门外下轿马府厅迎出仪门外

送至各迎处坐次总兵官正坐府厅侍坐文移

总兵官用照会府厅用咨呈州县见总兵官于

大门外下轿马由中门进总兵官迎送至檐下

坐次总兵官正坐州县侍坐文移总兵官用照

会州县用咨呈

一副将掌印都司见总督用履历手本于大门

外下马由角门进总督迎送至檐下免披报跪

礼见巡抚由中门进至仪门外下马巡抚迎至

檐下巡抚往副将衙门至堂前下轿副将迎出

仪门外送至各迎处坐次巡抚上坐副将侍坐

文移巡抚用照会副将用咨呈免披执庭参与

分司司道运司府厅相见俱行宾主礼文移俱

用手本州县见副将用官衔手本于大门外下

马由中门进走甬道边副将迎送至檐下文移

副将用照会州县用牒呈免向上三躬

一参将游击以下武官见总督用履历手本行

一跪三叩头礼免披执见巡抚于大门外下马

由中门进坐次巡抚正坐参将游击侍坐巡抚

迎送至檐下文移巡抚用札付参将游击用牒

呈与布按二司相见俱平行文移俱用咨札委

者不在此例与各道分司运司俱行宾主礼文

移俱用手本札委者不在此例与府厅俱行宾

主礼文移俱用平关与州县俱平行文移俱用

手本

一掌印都司营都司行都司屯田都司操捕都

司卫守备守御所千总卫千总等官见巡抚于

大门外下马由角门进巡抚不迎送守御所千

总卫千总行一跪三叩头礼巡抚与各都司文

移用札付各都司用申文巡抚与守备千总文

移用牌票守备千总用申文免披执全属礼各

都司见布按二司俱行宾主礼文移俱用手本

札委者不在此例各都司与各道分司运司俱

平行文移俱用手本各都司与府厅州县俱平

行文移俱用平关

一分防标下中军守备掌印专城并道标中军

及各营中军守备见巡抚于大门外下马由角

门进巡抚不迎送文移巡抚用札付各守备用

申文免披执行属礼见司道用官衔手本于大

门外下马由中门进走甬道边司道迎送至檐

下文移司道用照会各守备用牒呈见分司府

厅州县俱行宾主礼文移俱用手本

凡镇守各省将军与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官相

见各不相辖俱行宾主礼文移俱用咨其余文

武各官见本省将军俱如见总督礼

官常总部汇考四

皇清二

康熙三年

大清会典凡错□仪注康熙三年题准官员不照部

定仪注行文彼此文移舛错者罚俸六个月

又议准凡有司词讼有借名备赈罚谷肥私者

该督抚指名参处如督抚不行题参被科道纠

举者该督抚及承问各官一并议处

又议准凡有司官借称差使大臣供应科敛百

姓者照贪官例治罪督抚司道等官俱照失察

贪官例处分

又题准父母年七十以上子男俱仕在外户内

别无次丁者或有兄弟笃病不能奉事者或母

老虽有兄弟同父异母者俱准回籍终养京官

具呈到部具题外官督抚代题仍取同乡官印

结督抚互相代题俟亲终服满起文赴部补用

康熙六年

大清会典凡擅给牌文康熙六年题准职官违例擅

写牌文给与族人者革职

康熙七年

大清会典康熙七年题准汉军外官照汉官例准其

终养

康熙八年

上谕吏部朕夙夜图治念切民生艰难必加意抚绥

各俾安居乐业乃成久安长治之道迩年水旱

频仍盗贼未靖兼以贪官污吏肆行朘削以致

百姓财尽力穷日不聊生朕甚悯焉尔等部院

大臣科道各官或任要职或有言责着即将拯

救民生疾苦切实裨益之处各摅所见明白陈

奏以备采用勿得妄行借端以无益之事塞责

指陈负朕加惠黎元图治求言之意尔部即传

谕遵行特谕康熙八年六月初六日

上谕户部凡奉差及地方见任各官俱有料理公务

并抚绥百姓之责宜各尽乃职以副朕差遣简

用之意近闻奉差官员及督抚提镇等大小文

武各官不思各尽乃职反图利己买良民为奴

甚至多买馈送亲友此等违法妄行好生可恶

以后着永行严禁若仍前恣买良民者从重治

罪决不饶恕尔部即遵谕通行晓谕特谕康熙

八年六月初六日

上谕吏兵刑三部近审鳌拜家人罪案据洪善泥满

供出总督白秉贞原任巡抚张自德尚书龚鼎

孳庶吉士王彦阿达哈哈番金鼎分得拨什库

高胡子正红旗高姓之官伊等俱曾嘱托行贿

本当严究从重治罪但思此等嘱托行贿者尚

多非止伊等朕已有谕旨将内外各官苟图幸

进作弊者俱从宽免今供出各官亦俱从宽免

罪以后务须洗心改过恪守法纪副朕宽宥之

意如不改过恶仍前作弊定行加等从重治罪

决不饶恕尔部即行晓谕特谕康熙八年六月

初七日

上谕吏部国家政务惟藉群工赞理在京各衙门大

小官员必各称其职乃可以襄郅隆之化部院

等衙门满汉各官应行澄叙以示劝惩大学士

尚书及三品以上堂官俱着自陈三品司官及

四品以下各官尔部会同都察院详加甄别具

奏在外总督巡抚系封疆大臣职任紧要着该

部院察明任内功过称职与否详加甄别具奏

尔部即遵谕行特谕康熙八年八月十二日

上谕吏兵二部内大臣侍卫文武大小各官各有职

掌理应精白乃心恪遵法纪循分尽职以副朕

任用之意近见有不安厥分交通在内近侍使

令人员妄行干求或潜为援引或畏威趋奉揆

之臣谊殊为不合朕施行政务惩创奸诈佞谀

察其忠贤才能者用之有等匪类妄行陷人以

图侥幸自以为贤希觊升迁善地以后如有不

遵禁例仍前干求趋奉者定行从重治罪决不

饶恕尔二部即通行内外及包衣佐领严加申

饬遵行特谕康熙八年八月十二日

康熙九年

上谕吏兵二部朕惟致治雍熙在于大小官员悉尚

廉洁使民生得遂内外满汉文武官员各有职

守理应律己洁清屏绝馈受乃能恪恭职业副

朕任使至意近闻尚有因循陋习借名令节生

辰在外文武官员剥削兵民馈送督抚提镇司

道等官督抚提镇司道等官复苛索下官馈送

在京大臣部院大臣官员科道等官在京官员

亦交相馈遗前虽屡经严禁未见悛改仍行授

受殊违洁己奉公之义兵民日渐穷困职此之

由以后着痛加省改断绝馈受以尽厥职如仍

行馈受事发之日定将授受之人一并从重治

罪必不姑息尔部即遵谕严加晓谕内外遵行

特谕康熙九年九月二十一日

大清会典康熙九年议准各官

命下五日写凭用印送吏科填限吏科于十五日内

送部写年月用印令新选官各具京官印结赴

部领给由吏员出身者默写试卷笔迹相同者

令于十日内给发在外升转各官发凭督抚转

又议准京官补授停止给凭

又议准官员领凭后赴任迟延绕道归里诈称

中途患病者免其革职按违限日期处分出结

官罚俸一年其转详代题各官俱罚俸六个月

若上司给凭逾限者罪坐上司照赴任违限例

议处本官免议

凡损失文凭处分是年议准各官申缴文凭或

虫蛀破裂并水火盗贼遗失等项者罚俸六个

月若上司缴部或有损失者处分同

凡笞辱属官是年议准上司将所属佐贰等官

如有事故不行题参任意笞辱者罚俸一年如

笞辱知县以上官员者降二级调用

凡馈送嘱托是年议准官员因事夤缘私行馈

送发觉之日与者受者俱革职提问如馈送之

时不即行出首后经发觉虽所馈之礼未受亦

罚俸一年

凡招摇挟制是年议准官员任所如有亲戚朋

友听其招摇诈骗者本官革职

是年题准继母亦准终养

康熙十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年题准官员赴任若中途失凭取

该地方官印结并本处巡抚或布政司咨文到

部改给执照赴任

又题准公差来京官员如推升文凭已经发行

地方或有已领文凭公差未完而程限将违另

告执照赴任者查无别情准展期给照

又议准领凭各官或患病或有事故于一月内

呈明到部仍准给凭一月以外不领凭者革职

是年令文武官员犯罪锁禁锁拿永行禁止

康熙十一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一年覆准犯赃官役分别枉法不

枉法照数多寡轻重拟罪之条俱仍照律行

康熙十二年

上谕吏部国家大小事务在内责成部院在外责成

督抚其事情重大烦难者固应照限完结如平

常易结之事理应速结以清沉滞近见内外各

衙门题覆本章有将易结之事迟延不结必俟

限满乃为具题其不行具题完结迟滞者必多

牵连守候必致苦累以后着速行完结勿得迟

延务俾案件清楚以副朕委任至意尔部即通

行传谕遵行特谕康熙十二年五月十一日

上谕吏部等衙门国家致治首在崇尚宽大爱惜人

才俾事例简明易于遵守处分允当不致烦苛

乃符明作惇大之治向来各部衙门俱定有处

分条例已经颁行但其中款项太多过于繁密

以致奉行者或以胶执为守法或以苛察为详

明或例所未载援引比附轻重失宜徒据成规

罔原情理大小各官稍有过误动触文网虽具

才能弗获展布深为可惜着该部各衙门将见

行处分条例重加订正斟酌情法删繁从简应

去应留逐一分别详议具奏特谕康熙十二年

九月十八日

上谕吏兵二部国家用人宜尚恬静之风人臣服官

首重廉耻之节迩来文武官员或因不得升迁

或因不与差遣辄称冤枉纷纷控告不过图便

己私原非从公起见即使果系应升应差自行

辨白希求荣利廉耻之道已亏岂能修举职业

克副任使理宜严加禁止以肃官常尔二部通

行申饬遵行特谕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初六日

大清会典康熙十二年题准凡贪赃官役流徒杖罪

俱不准折赎

又题准凡婪赃官员审系那用钱粮私自加派

公用科敛坐赃致罪革职者其徒杖等罪折赎

俱免

康熙十四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四年议准新选官科抄到部三日

即将文凭移送吏科填限送部定于五日内给

又题准各官赴吏科画凭迟至一月以上者罚

俸一年迟至两月以上者革职

凡损失文凭处分是年议准水火盗贼遗失事

属不测免其议处

康熙十五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五年议准官员将上司衙役索诈

情弊徇隐不报者革职

凡佐贰官擅准词状是年议准佐贰官员奉正

印官批行事件方许审理若擅准词状者降一

级调用如正印官不行查报事发正印官罚俸

一年

康熙十六年

上谕吏部大小各衙门向来各衙门事件关系重大

者虽有定限赴科道稽察但事有易结者即宜

速结必俟限满方行题覆多致壅滞更有各项

呈状不系注销者任意□延借端拘提人犯数

月不为审结无辜牵累殊堪悯恻以后题覆本

章俱着速行料理不必尽拘定限至于审理事

件亦速为完结着照注销钦件例定限每月造

册赴都察院科道稽察具奏尔等各宜力图振

作体恤民隐以副朕孜孜求治之意特谕康熙

十六年八月二十三日

康熙十七年

上谕吏户兵三部朕统御寰区孜孜图治期于朝野

安恬民生乐业共享升平乃副朕宵旰励精之

愿不意逆贼吴三桂背恩煽乱各处用兵禁旅

征剿供应浩繁念及百姓困苦不忍加派科敛

因允诸臣节次条奏如裁减驿站官俸工食及

存留各项钱粮改折漕白二粮颜料各物增添

盐课盐丁房田税契牙行杂税宦户田地钱粮

奏销浮冒隐漏地亩严行定例处分用过军需

未经报部不准销算以上新定各例不无过严

但为筹画军需早灭逆贼以安百姓之故事平

之日自有裁酌各省督抚提镇大小文武等官

俱宜上体朕意下念民生洁己奉公爱惜物力

务期早奏荡平与民休息以称朕乂安海宇至

意尔三部即通行传谕遵行特谕康熙十七年

三月十二日

上谕吏部等衙门国家设法定例原期章程尽善垂

之久远上裨军国下益民生必藉内外臣工精

白乃心恪恭详慎实心奉行方克永遵而无弊

近见各处奏章凡于现行之例或借端营私巧

为掩饰或推诿卸过冀免处分或徇庇情面曲

为弥缝凡行一事每滋弊端以致良法美意泽

未下究而累已及民揆诸立法初意殊为未符

此等情弊科道官虽有风闻因无确据难于指

参朕虽洞悉缘由期其自行改悔不加深求遂

尔因循以为侥幸之路以后在内部院等衙门

在外督抚各官俱着涤虑洗心痛改积习于有

益国家民生事务筹画担当不避嫌怨务期法

行无弊恩被闾阎以副朕立法定制爱养斯民

至意如视为故事仍蹈前辙事经发觉定行严

加处分决不饶恕着通行申饬遵行特谕康熙

十七年四月二十三日

大清会典康熙十七年覆准府州县各官若无公事

私谒上司并赴省庆寿夤缘通贿馈银两等物

行贺者俱照前例处分

又议准督抚差内使人役以访事为名遍历州

县及上司自开便门令所属官役人等出入传

事者亦俱革职

又议准官员将游客星卜及优伶人等转送府

州县并贻书荐引者俱照前例处分

又议准凡府州县等官借名拜寿行贺私谒上

司夤缘通贿事发将与受之官俱革职提问其

上司虽未接受不行举发者罚俸一年

又议准上司官于所属借贷财物事发照贪官

例处分

又议准京察甄别时各衙门堂官不许接见属

吏吏部都察院吏科河南道门上各贴回避字

样不许接见宾客如有嘱托者即自行举发倘

有徇庇隐匿听科道官纠参

康熙十八年

上谕吏部等衙门朕薄德寡识愆尤实多遘此地震

大变中夜抚膺自思如临冰渊兢惕悚惶益加

修省仍宣布朕心使尔诸大臣总督巡抚司道

有司各官咸共闻知务期洗心涤虑实意为国

为民期于国家有所裨益即尔等亦并受其福

庶几

天和可致若仍虚文掩饰致负朕意询访得实决不为

尔等姑容也一民生困苦己极而大臣长吏之

家日益富饶民间情形虽未昭著近因家无衣

食将子女入京贱鬻者不可胜数非其明验乎

此皆地方官吏谄媚上官苛派百姓总督巡抚

司道又转而馈送在京大臣以天生有限之物

力民间易尽之脂膏尽归贪吏私橐小民愁怨

之气上干

天和以致召水旱日食星变地震泉涸之异一大臣朋

比徇私者甚多每遇会推选用时皆举其平素

往来交好之人但云办事有能并不问其操守

清正如此而谓不上干

天和者未之有也一用兵地方诸王将军大臣于攻城

克敌之时不思安民定难以立功名但志在肥

己多掠占小民子女或借为通贼每将良民庐

舍焚毁子女俘获财物攘取名虽救民于水火

实则陷民于水火之中也如此有不上干

天和者乎一外官于民生疾苦不使上闻朝廷一切为

民诏旨亦不使下达虽遇水旱灾荒奏闻部覆

或则蠲免钱粮分数或则给散银米赈济皆地

方官吏苟且侵渔捏报虚数以致百姓不沾实

惠是使穷民而益穷也如此有不上干

天和者乎一大小问刑官员将刑狱供招不行速结使

良民久羁囹圄改造口供草率定案证据无凭

枉坐人罪其间又有衙门□役恐吓索诈致一

事而破数家之产如此有不上干

天和者乎一包衣下人及诸王贝勒大臣家人侵占小

民生理所在指称名色以网巿利干预词讼肆

行非法有司不敢犯其锋反行财贿甚且身为

奴仆而鲜衣良马远胜仕宦之人如此贵贱倒

置为害不浅以上数条事虽异而原则同总之

大臣廉则总督巡抚有所畏惮不敢枉法以行

私总督巡抚清正则属下官吏操守自洁虽有

一二不肖有司亦必改心易虑不致大为民害

此等事朕非不素知但以正在用兵之际每示

宽容今

上天屡垂警戒敢不昭布朕心严行诫饬以勉思共回

天意作何立法严禁务期尽除积弊着九卿詹事科道

会同详议具奏特谕康熙十八年七月三十日

上谕吏部等衙门凡为臣子者同寅协恭自古皆然

今各部院办理事务大小汉官凡事推诿满官

事之得当则归功于己如事失宜则卸过于人

至于入署不待事毕诿于满官祗图早归宴会

嬉游不为国家尽力担当料理公务自此以后

各宜协力同心务尽厥职不可仍前推诿至科

道各官平日章奏内将一二可行之事隐附私

情希图作弊凡有条议鲜非无因阅览奏疏多

以己为至公至廉其嘱托公事肆行妄为外播

威势挟制多端地方督抚等官莫不畏惧小民

困苦未必不由于此作何惩戒着九卿詹事科

道详议具奏特谕康熙十八年八月十二日

大清会典康熙十八年议准大小官员在衙门不待

事毕推诿满官早归迟进宴会嬉游者或料理

公务瞻徇迟延不行即结者司属听堂官题参

堂官听科道题参俱革职

又议准督抚司道官员赴任时谒见在京大臣

各官或自任所遣人馈问者俱革职其大臣各

官不行首告者一体处分至督抚司道官员家

人子弟提塘人役等往来大臣各官家其主知

者革职将家人宽免其主不知者降二级将两

家家人俱行正法提塘有职者革职无职者照

家人例治罪其在京大臣各官往拜督抚司道

等官馈送裘马等物幕宾仆从人等应酬饯送

等项者俱革职其督抚司道等官不行首告者

亦一体处分至亲往来免议其在外各官滥征

苛派馈送大臣官员不分与者受者俱革职提

又议准科道各官条奏如隐附私情希图作弊

互相嘱托肆行妄为外播威势挟制恐吓督抚

等官者发觉之日俱革职提问至大臣科道各

官子弟挟制地方官员经督抚题参有据者照

律处分在京父兄不行约束俱革职若果挟制

有据而督抚不行题参者亦革职

又题准和硕公主遇亲王郡王停车候过遇贝

勒相让分路行遇贝子贝子让道行和硕公主

额驸郡主额驸遇亲王郡王俱下马立道旁候

过遇贝勒勒马侧立道旁候过遇贝子让道旁

行遇镇国公分路行闲散宗室遇和硕公主额

驸不下马分路行觉罗无职者遇和硕公主额

驸不下马引马回避余俱照旧例行

又题准在京武职民公侯伯以下散秩大臣阿

思哈尼哈番以上文职大学士尚书以下学士

大九卿以上许用引马一骑官卑者及军民人

等遇俱照例下马回避违者送该部议处其不

应用引马而擅用者官交该部议处民交刑部

治罪

又议定凡州县等官因听理案件勒诈人财物

者革职拿问司道府等官知而不行揭报听督

抚题参革职若已经揭报督抚不行参奏降五

级调用

又议准凡有司官供应刍粟物料不发现银采

买借取于民或亏短价值者督抚题参拿问若

督抚徇隐不参别经发觉将该管上司各官俱

革职拿问该督抚革职

康熙十九年

上谕内阁九卿詹事科道朝廷致治惟在端本澄源

臣子服官首宜奉公杜弊大臣为小臣之表率

京官乃外吏之观型大法则小廉源清则流洁

此从来不易之理如大臣果能精白乃心恪遵

法纪勤修职业公尔忘私小臣自有所顾畏不

敢妄行在外督抚各官自应慎守功令洁己爱

民乃大臣等每自谓清正无私粉饰空言至其

所行往往营私作弊有玷官方深负委任之意

科道系耳目之官凡有弊端自当据实参奏且

居处甚近如此情弊岂无见闻乃瞻徇情面缄

默不言即有条奏多系繁文言官职掌殊为未

尽如肯从公纠举孰敢恣行无忌朕以为目今

之弊莫大于此近因天气亢旱朕夙夜焦思念

虑所及无不举行感格之道犹恐未尽故特召

尔等各面陈所见因宣谕朕意令尔等知之康

熙十九年五月十五日

大清会典康熙十九年议准州县官借送出差官员

下程科敛百姓者照贪官例治罪其督抚司道

府厅等官俱照失察贪官例治罪

又议准凡贪赃官役免死减等发落者照例安

插于乌喇地方罪不至死而拟流者流徙尚阳

凡上司向属吏借贷者是年议准照贪官例治

康熙二十年

上谕吏部都察院国家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必勤励

办事乃克胜任近见各衙门官员有虚糜俸禄

懒惰不上衙门者有老疾孱弱不能任事者应

分别勤惰以示劝惩堂上官员尔等开列具奏

所属官员会同各该堂官分别议奏康熙二十

年正月二十八日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年题准宣属厅员有稽察钱粮

之责其屯卫守备行属官礼

康熙二十一年

上谕大学士勒德洪明珠李霨王熙学士噶尔图石

柱张玉书朕观部院衙门大小官员俱分班启

奏甚或一部分作数班朕与尔等皆每日晓起

部院官员分班启奏殊非上下一体励精图治

之意嗣后满汉大小官员除有事故外凡遇启

奏事宜俱着一同启奏都察院衙门及科道官

员无逐日启奏本章着每日黎明齐集午门如

满汉部院官员有怠惰规避者即行察参又大

小各衙门满汉官员虽该衙门无启奏事宜亦

着每日同启奏官员黎明齐集午门俟启奏事

毕同散有怠惰规避不于黎明齐集者亦着都

察院及科道官员察出参奏康熙二十一年五

月二十九日

大清会典凡宴会戏游康熙二十一年议准在外官

员居住各城如偷安宴游以致事务丛积至夜

办理者革职

康熙二十二年

上谕朝觐各官尔等各有职掌关系国计民生自宜

实心办理如奏销钱粮采买米石借端浮冒希

图侵□审理刑狱颠倒是非稽延岁月致累平

民皆因尔等因循怠玩积弊未除嗣后俱应洁

己奉公殚心尽职诸凡公务俱照在内各衙门

事例勤慎料理着实遵行乃副朕察吏安民之

意尔等若谓道途遥远所行弊端未必尽知仍

沿陋习漫无省改宪典具存决不姑贷尔等悉

知钦哉康熙二十二年二月初九日

上谕吏部朕夙夜孜孜勤求治理务期纪纲整肃吏

治澄清庶绩咸熙民生乐业以几郅隆之化部

院衙门事务屡加申饬近皆修举职业勉力清

厘惟在外直隶各省督抚等衙门积习相沿未

尽整饬一切事务不能恪恭勤励实心办理督

抚为地方大臣果能洁己率属公正无私则大

法小廉交相儆惕吏治自当振兴闾阎克臻康

阜且纠劾官员关系激劝必□任既久贤否洞

知方可据实指参贪劣知儆向来督抚有入境

即行纠参者既未夙悉官评止据下属揭报即

行题参则所劾未尽得实徒为具文塞责果系

真知灼见自当不时指参何必拘定迟速又广

西四川地处边疆选补官员赴任每多迟□悬

缺久待料理乏人着九卿詹事科道会同详议

具奏特谕康熙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二年题准广东广西赴任各官

每日程限七十里违限十日以内者罚俸一年

十日以上者降一级调用二十日以上者降二

级调用一月以上者降三级调用两月以上者

革职其有患病事故者该督抚查明具题免议

如止取府州县印结者不准

又题准协领参领等官见督抚照布按两司例

行佐领防御等官照各道员例行骁骑校以下

官员俱照知州知县例行

康熙二十三年

上谕江南大小诸臣朕向闻江南财赋之地今观市

镇通衢似觉充盈其乡□之饶人情之朴不及

北方皆因粉饰奢华所致尔等身为大小有司

当洁己爱民奉公守法激浊扬清体恤民隐以

副朕望老安少怀之至意康熙二十三年十一

月初四日

上谕内阁九卿詹事科道朕闻部院小官及笔帖式

在差者辄令地方官迎迓以请朕安为名若所

遣者近御人员地方官请安理所宜然若小官

及笔帖式等辄令地方官以请安迎之殊不当

于理宜禁之卿等议以闻康熙二十三年十一

月三十日

康熙二十五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五年五月初一日钦奉

谕旨凡有内外闲散官员人等及民间豪恶党类并

无职任乃揽说公事交结衙门妄行讹诈贿嘱

关通者发觉之时从重治罪钦此

又覆准科道官有希图利己允受嘱托妄行引

奏及交结朋党作奸诬陷者事发革职送刑部

治罪其告假丁忧终养之科道官有包揽钱粮

干预词讼侵害小民及遍游各省晋谒督抚挟

诈有据者令该地方官申报督抚题参本官革

职交刑部治罪如该地方官及督抚隐匿徇庇

不行揭报题参者一并从重议处

康熙二十六年

上谕吏部国家设官分职原以绥靖地方惠养黎庶

督抚为封疆大吏表率属员尤须才守兼优谙

练政务方于吏治民生实有裨益巡抚于成龙

自为县令以至郡守素秉清操爱民尽职遂从

臬司超擢巡抚简任以来孤介自持清廉益着

厘奸剔弊扶弱锄强境内谧宁旗民允服殊为

可嘉从优特加太子少保以为廉能称职者劝

尔部即遵谕行特谕康熙二十六年四月十二

上谕八旗都统三品以上官凡人之行莫先于孝近

者汉军居父母之丧亲朋聚会演剧饮酒呼卢

斗牌俨如筵宴毫无守制之体至孝服鞍辔等

类所用素帛皆异常华美丧礼止当服用粗恶

岂宜华美耶居丧演剧满洲所无汉人亦未有

特汉军为然耳百行以孝为大如此所行以为

孝道其他又何足观也又汉军外官赴任每借

京债整饰行装务极奇丽且多携仆从致债主

抵任索逋复谋赡仆从衣食势必苛敛于民以

资用度且亲朋债主迭往任所请托需索不可

数计是官虽一人实数人为之以致朘削小民

民何以堪又汉军外官不能骑射乃自称行猎

多带鹰犬歇宿□庄滋害于民禽兽本在山野

岂在□庄耶又汉军服用多僭越非分终日群

居以马吊饮酒为乐此等物力从何而出有非

苛取诸民者乎汉军习尚之恶已至于极如原

任总兵诺迈原任提督哈喇库祖永烈等于任

所多买良民带归原任总督张长庚原任巡抚

张德地韩世琦等皆贪婪虐民居官甚劣今着

汉军都统副都统等凡有居丧演剧饮酒呼卢

斗牌者照赌博例严行禁止在外汉军官员任

所有亲朋债主前往请托需索贻累小民者亦

令察访指名题参朕此谕旨专为敦厚风俗

淑人心而起使汉军居官者皆似总督范承勋

巡抚于成龙之善朕又何谕之有此旨令徐廷

玺传谕康熙二十六年十月二十六日

康熙二十七年

上谕吏部国家建官分职经理庶政必须矢志精白

大法小廉各守职业实心任事庶无负拔擢简

用之意朕亲理万几历有年所于尔部院大小

官员行事无不深知为臣子者既儋爵受禄荣

及父母庇其子孙家能自给便当知足无致陨

越前已屡颁谕旨严行申诫又复谆谆面谕训

诲再三今在廷诸臣自大学士以下有职掌官

员以上全不恪勤乃职惟知早出衙署偷安自

便三五成群互相交结同年门生相为援引倾

陷商谋私事徇庇同党图取货赂作弊营私种

种情状确知已久九卿詹事科道皆朕委任之

员凡遇会议自当各出己见公同商酌乃一二

欲行倡率之人持议于前众遂附和于后雷同

草率一意诡随又其甚者虽在会议之班茫无

知识随众画题希图完结廷议如此国是何凭

又有当集议时缄默自容及至偾事巧于推卸

朕深恶此等推诿苟容之辈亦屡加严饬至于

用人关系重大群臣贤否难以周知故遇紧要

员缺特令会同推举原期为国得人实有裨益

亦欲令被举者警心易虑恐致溺职累及举者

因而勉自刻励九卿诸臣宜体朕心从公选举

方为不负委任乃历来所举官员称职者固有

而贪黩匪类往往败露此皆瞻顾情面植党纳

贿所致凡兹情弊朕非不知前者班布尔善阿

思哈等身为大臣所行悖乱致干宪典遂行正

法至今犹耿于怀是以比来大小官员背公徇

私交通货贿朕虽洞见而不即行指发冀其自

知罪戾痛加省改庶可终始保全讵意积习深

锢漫无悛悔如审拟蔡毓荣一案庇护挽救瞻

徇党类百计营求因朕具悉其奸私谋未遂近

差色楞格往审张汧所参事情朕曾面谕色楞

格张汧居官贪秽尔宜严行审出迨差回时询

问色楞格奏称臣于此案尽心研鞫若有失实

甘受诛戮及览其奏案惟恐累及保举张汧之

人竟为庇护朕知内阁原拟票签将保举张汧

官员并永议及业行折出又念张汧审结定罪

之后自然发露因仍用原签票发又总河靳辅

下河工程屯田之案朕早已察其情弊特遣佛

伦等前往勘议今所议殊属偏私且凡会议之

时科尔坤佛伦等务执己见持论好胜苟非怀

挟私情何以力排众议朕亦曾面加诫谕未见

畏悔如此积弊愈久愈深物议沸腾舆情愤激

以致言官列款参奏本应发明其事以整肃官

方因不忍遽行加罪大臣且念伊等用兵之时

有□劳绩者故免其发明勒德洪明珠着革去

大学士交与领侍卫内大臣酌用李之芳着休

致回籍余国柱着革职科尔坤着以原品解任

佛伦熊一潇等着解任于河工案内完结嗣后

大小臣工各宜洗涤肺肠痛改陋习洁己奉公

勉尽职掌以副朕宽大矜全咸与维新之至意

尔部即遵谕行特谕康熙二十七年二月十一

康熙三十年

上谕吏部从来致治之道在正人心人心偏私则诈

伪日生而习俗滋敝人心公直则嚣竞自息而

庶绩允厘朕蚤夜孜孜崇尚德教蠲涤烦苛期

与中外臣民共适于宽大和平之治凡大小诸

臣素经拔擢咸思恩礼下逮曲全始终即或因

事放归或罹咎罢斥仍令各安田里乐业遂生

惟尔诸臣亦宜奉职恪恭绝偏私而襄国事乃

近见内外各官间有彼此倾轧伐异党同私怨

交寻牵连报复或己所衔恨而反嘱人代纠阴

为主使或意所欲言而不直指其事巧陷术中

虽业已解职投闲仍复吹求不止株累逮于子

弟颠覆及其身家甚且市井奸民亦得借端凌

侮蔑纪伤化不可胜言凡若所行虽迹甚诡秘

朕总览几务已三十年此等情态知之最悉傥

因仍陋习益致蔓延殊非朝廷所以体恤臣工

保全爱惜之意夫谗谮娼嫉之害历代皆有而

明末为甚公家之事置若罔闻而分树党援飞

诬排陷迄无虚日以致酿祸既久上延国家朕

历观前史于此等背公误国之人深切痛恨自

今以往内外大小诸臣应仰体朕怀各端心术

尽蠲私忿共矢公忠岂独国事有裨即尔诸臣

亦获身名俱泰傥仍执迷不悟复踵前非朕将

穷极根株悉坐以交结朋党之罪尔部可即传

示中外使咸知朕意特谕康熙三十年十一月

初九日

康熙三十三年

上谕内阁朕闻奉旨遣往各省大臣官员沿途文官

朝服以迎之武官介胄以迎之此皆未当于理

应行禁止尔等与九卿会议具奏康熙三十三

年十月初六日

康熙三十六年

上谕陕西总督提督巡抚总兵等官朕宵旰勤民虑

周遐迩缘向来巡幸未经亲历边境顷特济河

而西循秦省沿边地方延览风俗咨询疾苦见

所在兵民筑土室以为居耕沙碛以为业生聚

之计甚属艰难朕恻然于衷轸念勿释因思兵

民倚赖全在将吏而将吏之表率惟督抚提镇

是视诚使督抚提镇实能正己澄源则所属守

职奉公禄足自赡必无朘削兵民之事倘或积

习相仍滥受属员私馈因而所属官弁节次求

索取偿于下文官则加征无艺武弁则侵□月

饷势不至于厉民剥兵不止如此而欲冀疾苦

日苏生聚日盛乌可得乎夫秦地俗尚素称简

朴边方士卒允属精强总恃抚驭得人斯于兵

民胥益朕兹驻跸宁夏特召该省总督总兵以

下官员凡在镇城者俱赐宴内庭面加谆谕无

非期望文武大吏董率属员以仰副朝廷爱民

恤兵至意自今以往尔等其益体朕怀交相砥

砺文职皆习知民事岂身作官吏不恤百姓之

依武职多起自行伍岂甫为将领遽忘军士之

苦上官克谨廉隅属员各遵法纪驯至比屋殷

阜列戍饱腾则兵民皆得所而尔等亦与有休

宠以视厉民剥兵身名俱陨者孰得孰失尔等

其敬念之特谕康熙三十六年闰三月初十日

康熙三十八年

上谕内阁九卿詹事科道朕南巡至浙江见百姓生

计大不如前历年来屡将旧欠钱粮尽行豁免

其被灾地方□行赈济恩泽屡加在百姓应比

往年丰足今反不及从前富庶皆因府州县官

剥削人民多派侵取馈送上司或有沽名不受

馈送而因事借端索取更甚凡有微小易结应

审之事牵连多人迟延索诈者甚多此等情由

在京官员亦有所闻而九卿科道无有不知其

督抚不将此等情弊厘剔察参反将行贿官员

荐举廉正官员纠劾以致民生失所殊失朕爱

养元元之至意且畿辅近地因朕不时巡察直

隶地方竟无私派侵取情弊故人不知有私派

之苦其各省督抚若体朕爱民至意实力奉行

或有不肖劣员若科道不畏人不徇情察访纠

参则有司何敢复行私派侵取今作何令吏治

澄清万民乐业共享太平熙皞之治尔部会同

确议具奏特谕康熙三十八年五月十八日

上谕吏部凡奉差遣官员理宜恪慎洁己办理公务

事竣即遄旋复命庶不负委任之意嗣后如巡

盐榷税审事察荒及一应差遣并部委各项官

员傥有沿途骚扰需索绕道妄行或公务已毕

仍逗留地方借端生事恣意乱行或将所带笔

帖式拨什库人等私自遣往他处督抚系简任

封疆大臣着即指名参奏以凭究治如督抚瞻

徇容隐不行纠参事情发觉将督抚一并议处

尔部即遵谕行特谕康熙三十八年十二月初

九日

康熙四十一年

上谕山东省官员尔等皆各有字颁赐不须求也尔

等做官以清廉为第一做清官甚乐不但一时

百姓感仰即离任之后百姓追思建祠尸祝岂

非盛事从来百姓最愚而实难欺官员是非贤

不肖人人有口不能强之使加毁誉尔等各宜

自勉康熙四十一年十月十四日

上谕内阁近见各部院衙门或所办事件有错误者

惟恐事情觉露专务隐匿不行检举朕一日二

日总理万几亦止详识紧要事务安能逐事一

一记之各部院档案繁多势不能无舛错遗漏

或有舛错遗漏而即自行检举则其过犹为可

恕若惧罪隐匿不行检举则事必终于舛错所

贻□甚大尔等将此旨传谕各部院满汉大臣

知之康熙四十一年十一月初十日

康熙四十二年

上谕偏沅巡抚赵申乔湖南地方介在边远之境闻

向来官员积习相仍无艺私征种种不一计每

岁科派有较正供额赋增至数倍者有司征收

钱粮加取火耗又视别省为独重百姓穷蹙不

支致多流离转徙非将宿弊逐一剔除无以砥

砺官方大苏民困除从前已往诸事姑免察究

外尔到地方严饬大小属员痛改前非洗心奉

职力减加耗尽革私征务使流移者复返乡闾

守业者获安陇亩庶副朕轸念远省民生至意

如仍有藐法不遵重为民害者即据实纠参从

重治罪决不轻宥特谕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

二日

上谕吏部阅此疏内有请禁督抚建德政碑等语凡

地方大小官吏若居官果优纵欲禁止百姓立

碑亦不能止如劣迹昭著虽强令立碑后必毁

坏闻昔日屈尽美为广西巡抚回京时百姓持

橛锄其马迹庶民之心岂能强取耶禁立碑

一段可删去康熙四十二年九月二十六日

康熙四十五年

上谕内阁朕自亲政以来断不许人怀挟私雠互相

陷害是以三四十年间无大臣互讦之事此一

端朕心颇以为善凡诬陷人及攻城屠戮人者

纵使其身幸免于祸子孙断乎不昌近观贪官

受报亦复如是从前督抚如屈尽美等皆以贪

故其子孙极贫困不能自存或有学道考试不

公而所生之子凡书读过即忘并有喑哑者殊

为可畏闻武会试亦未尽公前次考试时朕有

所素知之人亦与考朕恐人知之则必取中故

不以告人凡人功名所系但欲其公取耳朕尚

以孤寒抱屈为念试官何不一计及于此乎康

熙四十五年七月初二日

上谕武殿试读卷官等凡人必耐得劳苦乃能有成

不耐劳苦到处无用不但武臣为然即文臣若

不劳苦如何学问成就今尔等二三老臣年虽

高而勤劳实甚观部院官止图安逸凡事俱不

经心兵部前以会试人未到齐请展限数日此

彼所亲奏之事也昨问续到几人堂官俱不知

因令问司官笔帖式亦皆不知朕之使问司官

笔帖式者此言甚重不知伊等亦知之否至于

会议时九卿内但一二人立议余皆随班画题

竟无一留心任事之人矣康熙四十五年十月

初六日

康熙四十八年

上谕浙江巡抚黄秉中凡为督抚者但能清以持己

实心办事不交通近侍不夤缘部院则无往而

不可矣朕□政四十八年如尔陈奏素无夤缘

者所见不可胜数此皆浮词耳未足为据日后

真伪当自明也至地方遇有凶荒除蠲免钱粮

发仓给米煮粥分赈别无奇策止在地方官实

心奉行斯有济耳朕尝南巡灼知浙江风俗如

湖州地方乃系水乡雨水既多则鱼虾菱芡之

利俱可资以度日但北方人日止再食南方人

虽遇荒歉亦必三餐州县官平时并不留心听

民间耗费直至窘迫始具文请题命下之后上

司又不过虚张告示而止小民无知但能现成

就食岂有长计谋生且农民愚而读书人巧往

往受其愚弄至于困乏饥饿而死而终不悟所

以致死之由以此思之良可矜悯尔到地方宜

令州县官时时为百姓豫加区画庶几可以有

备而无患也其调补保举之事皆有情弊宁波

府介在海滨地方紧要知府陈一夔不必与湖

州更调康熙四十八年正月二十三日

上谕河南巡抚鹿佑督抚奉职循理不畏惧人本无

所难每因部费繁多以致不能洁己诚使实心

任事专为民生则一切情面俱不宜瞻顾近来

科道纠参皆受人指使并无从公出于己见者

督抚亦然明知某州县居官不善必私计其人

曾有权要相托与否如有嘱托便不敢纠参贤

否混淆不能辨别皆此故耳河南俗朴民淳本

易为治比年五谷丰收今岁开归等处虽稍被

水潦已曾蠲免钱粮交该地方官赈济嗣后一

有灾伤尔即当据实奏闻不可隐匿亦不可过

实积谷备荒最为紧要但各处积谷未必皆实

推陈易新之说听之虽美而行之甚难当青黄

不接时将仓谷散去倘值秋成歉收便不能还

仓若再如此一年则仓谷必多亏缺设遇灾荒

将何赈济尔等汉官一见仓库亏空心中张皇

因而有托人打点安排之事官声便不能好巡

抚乃地方大吏不在徒务虚文应实心筹画思

有益于民者为之况清廉不专在一己必使布

按以下一并为廉吏方能有益于民所谓廉吏

者亦非一文不取之谓若纤毫无所资给则居

常日用及家人胥役何以为生如州县官止取

一分火耗此外不取便称好官其真正贪黩无

忌者自当参处若使一□从苛纠摘则属吏不

胜参矣至于刑狱关系民命与他事不同钱粮

等项有不合处部院可以驳查刑狱命案一经

勘定部中亦难更改案内但有可疑务须驳审

朕即位五十年来于刑名最加慎重凡督抚陛

辞之时朕每以刑名一事须至详至慎谆谕再

三尔可留心听谳以仰体朕矜恤庶狱之意又

文武官员共事一方每多不和总兵等官私扣

月粮未足深罪文官虽极洁清尚足自给武职

有何所入傥地方有事文臣可以坐镇武官须

有身临锋镝之苦自唐以后文武始分从前文

武相兼之时可云我非武臣亦推诿他人耶尔

到任务与武臣相和兵民一视乃于地方有裨

益也康熙四十八年九月二十八日

官常总部总论一

易经

坤卦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成有终

三居下之上得位者也为臣之道当含晦其章

美有善则归之于君乃可常而得正或从上之事

不敢当其成功唯奉事以守其终耳守职以终其

事臣之道也

六阴三阳内含章美可贞以守然

居下之上不终含藏故或时出而从上之事则始

虽□成而后必有终爻有此象故戒占者有此德

则如此占也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言为臣处下之道不当有其功善必含晦其美

乃正而可常然义所当为者则以时而发不有其

功耳不失其宜乃以时也非含藏终不为也含而

不为不尽忠者也或从王事而能□成有终者是

其知之光大也唯其知之光大故能含晦浅暗之

人有善唯恐人之不知岂能含章也

六五黄裳元吉

黄中色裳下饰六五以阴居尊中顺之德充诸

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而其占为大善之吉也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黄中之文在中不过也内积至美而居下故为

元吉

文在中而见于外也

文言曰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

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成而代有终也

代上以终其事而不敢有其成功犹地道代天

终物而成功则主于天也

朱子曰三方进而位

不中者也故虽有美而尚含之五正位而居体者

也故美在其中而发于事业人臣事业之着于世

固自有时殆不可挟才能而躐进以取三五同功

嫌迫之祸也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

于事业美之至也

美在其中复释黄中畅于四支复释居体

屯卦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不利

六四以柔顺居近君之位得于上者也而其才

不足以济屯故欲进而复止乘马班如也己既不

足以济时之屯若能求贤以自辅则可济矣初阳

刚之贤乃是正应己之婚媾也若求此阳刚之婚

媾往与共辅阳刚中正之君济时之屯则吉而□

所不利也居公卿之位己之才虽不足以济时之

屯若能求在下之贤亲而用之何所不济哉

象曰求而往明也

知己不足求贤辅而后往可谓明矣

泰卦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象曰包

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二以阳刚得中上应于五五以柔顺得中下应

于二君臣同德是以刚中之才为上所专任故二

虽居臣位主治泰者也所谓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故治泰之道主二而言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

四者处泰之道也

九二以刚居柔在下之中上

有六五之应主乎泰而得中道者也占者能包容

荒秽而果断刚决不遗遐远而不昵朋比则合乎

此爻中行之道矣

谦卦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三以阳刚之德而居下体为众阴所宗履得其

位为下之上是上为君所任下为众所从有功劳

而持谦德者也故曰劳谦古之人有当之者周公

是也身当天下之大任上奉幼弱之主谦恭自牧

夔夔如畏然可谓有劳而能谦矣既能劳谦又须

君子行之有终则吉夫乐高喜胜人之常情平时

能谦固已鲜矣况有功劳可尊乎虽使知谦之善

勉而为之若矜负之心不忘则不能常久欲其有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