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华严经合论(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

卷第五十七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五十七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

【经】佛子菩萨摩诃萨随顺如是大慈大悲以深重心住初地时於一切物无所吝惜求佛大智修行大舍凡是所有一切能施所谓财谷仓库金银摩尼真珠琉璃珂贝璧玉珊瑚等物珍宝璎珞严身之具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城邑聚落园林台观妻妾男女内外眷属及余所有珍玩之具头目手足血肉骨髓一切身分皆无所惜为求诸佛广大智慧是名菩萨住於初地大舍成就佛子菩萨以此慈悲大施心为欲救护一切众生转更推求世出世间诸利益事无疲厌故即得成就无疲厌心得无疲厌心已於一切经论心无怯弱无怯弱故即得成就一切经论智获是智已善能筹量应作不应作於上中下一切众生随应随力随其所习如是而行是故菩萨得成世智成世智已知时知量以惭愧庄严勤修自利利他之道是故成就惭愧庄严於此行中勤修出离不退不转成坚固力得坚固力已勤供诸佛於佛教法能如说行佛子菩萨如是成就十种净诸地法所谓信慈悲喜舍无有疲厌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惭愧坚固力供养诸佛依教修行。

【论】第八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下有二十一行半经明入初地菩萨随顺大慈大悲行施分释义中分为四段此是初地中第八地相一佛子已下至凡是所有一切能施有两行半经明一切能舍分二所谓已下至是名菩萨住於初地大施成就有五行半经明此位中为求佛智故於身命财无吝惜分於此段中其施有三一财宝施二象马妻子施三头目眼耳身肉施三佛子菩萨以此慈悲已下至於佛教法能如说行有十行经明此位菩萨成前施已得十种利益分一明大慈悲大施所缘二明所施为求正法所为救众生故三求出世智无疲劳心四於一切经论无怯弱心五善筹量上中下众生随力而行成世间智分六惭愧庄严修自利利他之道七勤修无退八成坚固力九供养诸佛十於佛教法随说能行四佛子已下至依教修行有两行半经明总结成就十种净诸地法分具如经如此段中已如上信慈悲喜舍无有疲厌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惭愧坚固力供养诸佛教以教修行以为法门净治行地以檀度为体余九为伴。

【经】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已以大愿力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多亿那由他佛多百亿那由他佛多千亿那由他佛多百千亿那由他佛悉以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皆悉回向无上菩提佛子此菩萨因供养诸佛故得成就众生法以前二摄摄取众生谓布施爱语后二摄法但以信解力故行未善通达是菩萨十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是菩萨随所勤修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以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佛子譬如金师善巧炼金数数入火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菩萨亦复如是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为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论】第九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已下有十八行半经明以大愿力得见多百千万亿佛及行四摄摄众生分释义中分为三段一佛子已下至回向无上菩提有七行半经明以愿力得见多百千佛并及悉承事供养分二佛子已下至随意堪用有七行经明因供养佛获胜益分三佛子已下又至随意堪用有四行经明金师炼金数数入火喻菩萨修行转增上分此一段如文自具。

【经】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於初地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於此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此地法故亦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第二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亦应如是推求请问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是菩萨善知诸地障对治善知地成坏善知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净善知地地转行善知地地处非处善知地地殊胜智善知地地不退转善知净治一切菩萨地乃至转入如来地佛子菩萨如是善知地相始於初地起行不断如是乃至入第十地无有断绝由此诸地智光明故成於如来智慧光明佛子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将诸商人往诣大城未发之时先问道中功德过失及住止之处安危可不然后具道资粮作所应作佛子彼大商主虽未发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筹量观察备其所须令无乏少将诸商众乃至安隐到彼大城身及众人悉免忧患佛子菩萨商主亦复如是住於初地善知诸地障对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萨地清净转入如来地然后乃具福智资粮将一切众生经生死旷野险难之处安隐得至萨婆若城身及众生不经患难是故菩萨常应匪懈勤修诸地殊胜净业乃至趣入如来智地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入菩萨初地门广说则有无量无边百千阿僧祇差别事。

【论】第十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下有二十八行半经明菩萨入初地时善问地地次第进修对治障碍分释义中约分为三段一佛子已下至成於如来智慧光明有十四行经明菩萨入初地已更求此地及十地入如来地相因果分二佛子已下至悉免忧患有六行半经明以商主所往大城喻菩萨问於诸地行相安危一时齐备所资具分三佛子已下至百千阿僧祇差别事有七行半经明菩萨修行善知地相安危主导众生令得无碍解脱如商主分。

【经】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初地多作阎浮提王豪贵自在常护正法能以大施摄取众生善除众生悭贪之垢常行大施无有穷尽布施爱语利益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不离念同行菩萨不离念菩萨行不离念诸波罗蜜不离念诸地不离念力不离念无畏不离念不共佛法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有念我当於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为导为将为帅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萨若欲舍家於佛法中勤行精进便能舍家妻子五欲依如来教出家学道既出家已勤行精进於一念顷得百三昧得见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动百佛世界能过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佛世界众生能住寿百劫能知前后际各百劫事能入百法门能示现百身於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於是数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论】第十一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下有二十行半经明菩萨入位授职分释义云是正答前所问佛菩萨善知识初地及十地因果分於此段中复分为二第一从初佛子已下至一切智智有八行经於中大意有五一正举初地之果二明能护持正法三明所行四摄之行四明一切所作不离念佛法僧五明不离念具一切种一切智智如一切种者是以加行大愿助成大悲种故一切智智如前已明又起大志乐修一切智及差别智广行大悲种由熏修所生如一切智由定显发故差别智由依师教先达者修学方成皆依根本智而有或因自根力上上观达得明解之徒必藉师教第二复作是念已下至而说颂曰有十二行经明此位菩萨能舍家妻子修出家法得见百佛境界法门分於此十二行半经中大意有八一堪与众生为首二堪与求一切智及差别智者为依止三明难舍能舍四明出家勤行精进五明所得三昧有百六明依报见佛之数七明以愿力见佛增广八明重说其颂如上见多百佛者即是华藏智境一佛剎海融十方诸佛剎海互参徧彻之多百非如三千大千世界佛境限之百佛故乃至身尘毛孔等周法界虚空界之百也不可如情所知之百佛故此是智境无限中多百但以安立随位升进之法明其升进然其一一佛境不可存其中边量见但得自观身智境无中边见何得论佛境有边量见此初地中间十地及如来地法为一地通修十地及佛地法故此中因果依十回向中佛果名妙以十地但成就十回向中大愿海令满彼大愿行故亦不离初信心中金色世界不动智佛文殊师利普贤等行如经颂云佛子始发生如是妙宝心则超凡夫位入佛所行处。

【经】

若人集众善  具足白净法  供养天人尊  随顺慈悲道  信解极广大  志乐亦清净  为求佛智慧  发此无上心  净一切智力  及以无所畏  成就诸佛法  救摄群生众  为得大慈悲  及转胜法轮  严净佛国土  发此最胜心  一念知三世  而无有分别  种种时不同  以示於世间  略说求诸佛  一切胜功德  发生广大心  量等虚空界  悲先慧为主  方便共相应  信解清净心  如来无量力  无碍智现前  自悟不由他  具足同如来  发此最胜心  佛子始发生  如是妙宝心  则超凡夫位  入佛所行处  生在如来家  种族无瑕玷  与佛共平等  决成无上觉  才生如是心  即得入初地  志乐不可动  譬如大山王  多喜多爱乐  亦复多净信  极大勇猛心  及以庆跃心  远离於斗净  恼害及瞋恚  惭敬而质直  善守护诸根  救世无等者  所有众智慧  此处我当得  忆念生欢喜  始得入初地  即超五怖畏  不活死恶名  恶趣众威德  以不贪着我  及以於我所  是诸佛子等  远离诸怖畏  常行大慈愍  恒有信恭敬  惭愧功德备  日夜增善法  乐法真实利  不爱受诸欲  思惟所闻法  远离取着行  不贪於利养  唯乐佛菩提  一心求佛智  专精无异念  修行波罗蜜  远离谄虚诳  如说而修行  安住实语中  不污诸佛家  不舍菩萨戒  不乐於世事  常利益世间  修善无厌足  转求增胜道  如是好乐法  功德义相应  恒起大愿心  愿见於诸佛  护持诸佛法  摄取大仙道  常生如是愿  修行最胜行  成熟诸群生  严净佛国土  一切诸佛剎  佛子悉充满  平等共一心  所作皆不空  一切毛端处  一时成正觉  如是等大愿  无量无边际  虚空与众生  法界及涅盘  世间佛出兴  佛智心境界  如来智所入  及以三转尽  彼诸若有尽  我愿方始尽  如彼无尽期  我愿亦复然  如是发大愿  心柔耎调顺  能信佛功德  观察於众生  知从因缘起  则兴慈念心  如是苦众生  我今应救脱  为是众生故  而行种种施  王位及珍宝  乃至象马车  头目与手足  乃至身血肉  一切皆能舍  心得无忧悔  求种种经书  其心无厌倦  善解其义趣  能随世所行  惭愧自庄严  修行转坚固  供养无量佛  恭敬而尊重  如是常修习  日夜无懈倦  善根转明净  如火炼真金  菩萨住於此  净修於十地  所作无障碍  具足不断绝  譬如大商主  为利诸商众  问知道险易  安隐至大城  菩萨住初地  应知亦如是  勇猛无障碍  到於第十地  住此初地中  作大功德王  以法化众生  慈心无损害  统领阎浮地  化行靡不及  皆令住大舍  成就佛智慧  欲求最胜道  舍己国王位  能於佛教中  勇猛勤修习  则得百三昧  及见百诸佛  震动百世界  光照行亦尔  化百土众生  入於百法门  能知百劫事  示现於百身  及现百菩萨  以为其眷属  若自在愿力  过是数无量  我於地义中  略述其少分  若欲广分别  亿劫不能尽  菩萨最胜道  利益诸群生  如是初地法  我今已说竟

【论】第十二若人集众善已下有四十六行半经颂前之法分如文自具夫验经所说入此初地法乃至是创始具足凡夫能发广大愿行能趣入故非是由因地前行解而来者意明设教备明修行滞障节级安危然发心者一时总顿修居一时一行之内非是要从节级次第来修以总别同异成坏六相法圆融可见於此六字三对法中一字有六且如人类之余可准知如一人身具足是六相头身手足眼耳鼻舌等用各别是别相全是一身一四大是总相一空无体是名同相不废如是同无异性头身手足眼耳鼻舌等用有殊是为异相头身手足眼耳鼻舌等共成一身名为成相但随无作缘有各无自性无体无相无生无灭无成无坏名为坏相又一切众生名为总相愚智区分名为别相皆同佛智而有名为同相随报业异名为异相所因作业受报得生名为成相心无所依业体无作名为坏相又十方报佛名为总相众宝所严身土差别名为别相同一法身理智无二名为同相知随行异名为异相成就众生名为成相能所皆无无得无证名为坏相又以一智慧该收五位名为总相行解升进名为别相同佛根本智名为同相修差别智名为异相成大菩提具普贤行名为成相智体无依用而无作名为坏相又三世久劫差别名为别相以智普观在一剎那名为总相随业长短名为异相情亡见尽长短时无名为同相智无依住名为坏相应根与法名为成相约举五翻六相同异自余一切法准此例知又明一字中有六相义互为主伴十玄义亦在此通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五秘密隐显俱成门六微细相容安立门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八托事表法生解门九十世圆融异成门十主伴圆明具德门是其义也。

六相义

此一字中有六相一切字一切法皆有此六相若善见者得智无碍总持门於诸法不滞有无断常等障可以离情照之可见此六字义阙一即理智不圆是此初地中观通世间一切法门故。

第二离垢地将释此地约作五门分别一释地名目二明此地修何行门三明善财表法四明此地於三界中得何界解脱五随文释义一释地名目者何故名为离垢地为此位治上上十善戒上上十善戒即法身性戒能自体无垢故故名离垢地也二明此地修何行门者以戒波罗蜜为主余九波罗蜜为伴三明善财表法者善财此位中知识号普德净光夜神此是女天在菩提场内善财得菩萨寂静禅定乐普游步解脱门凡是夜神河神海神地神总是女神表慈悲位明此十地蕴积大悲满十回向中普贤愿故故天女表之名普德净光夜神者为满普贤愿行故夜神者常居生死大夜破一切众生长迷暗故神者其智应真号之为神此女天在菩提场内者明以法身妙理为戒体故善财得菩萨寂静禅定乐普游步解脱门者明以性戒徧周行齐法界不为而用对现色身常处世间不染尘垢故为名也以体用恒寂故以禅定是体游步是用乐是法乐此神住菩提场内者为上上十善是全体菩提法身妙理又是初欢喜地婆珊婆演底夜神本发心之师明一切发心以菩提妙理为体故四明此地於三界中得何界解脱者若以菩提无作之体即三界六道总通解脱是总相义若也别相论之善知三界法差别者即以戒体能治欲界烦恼以菩提妙理现前但能观欲界烦恼行相以菩提妙理且治欲界惑习故色无色二界三地位中修八禅定方明此色无色界行门若不如是别别修行但以菩提无作用不能简知三界所染行法即於三界法不能了达便同声闻外道无大智故是故此地修戒治欲界烦恼三地修八禅治色无色界烦恼初地明凡夫发心但有大志乐忻求大法故三地修八禅者明上界禅皆息想安定心而住禅菩萨不息任体自寂禅舍彼息心任理自寂称菩提故凡上二界禅随其浅深皆有息心想伏随寂静住第四禅中无出入息唯白净妙色现前水火风三灾不至为念亡想灭无此业故唯有色界业在第五随文释义者於中复分为二一长科经意二随文释义一长科经意者於此第二地中长科为六段。

【经】

诸菩萨闻此  最胜微妙地  其心尽清净  一切皆欢喜  皆从於座起  踊住虚空中  普散上妙华  同时共称赞  善哉金刚藏  大智无畏者  善说於此地  菩萨所行法  解脱月菩萨  知众心清净  乐闻第二地  所有诸行相  即请金刚藏  大慧愿演说  佛子皆乐闻  所住第二地

【论】第一诸菩萨闻此已下有五行颂明诸菩萨闻法欢喜分第二随文释义中从初五行颂大意有三一菩萨闻说初地法欢喜二散华称赞三解脱月知众又请说第二地其义如文自具。

【经】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当起十种深心何等为十所谓正直心柔耎心堪能心调伏心寂静心纯善心不杂心无顾恋心广心大心菩萨以此十心得入第二离垢地佛子菩萨住离垢地性自远离一切杀生不畜刀杖不怀怨恨有惭有愧仁恕具足於一切众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是菩萨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於他起众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杀害性不偷盗菩萨於自资财常知止足於他慈恕不欲侵损若物属他起他物想终不於此而生盗心乃至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性不邪淫菩萨於自妻知足不求他妻於他妻妾他所护女亲族媒定及为法所护尚不生於贪染之心何况从事况於非道性不妄语菩萨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性不两舌菩萨於诸众生无离间心无恼害心不将此语为破彼故而向彼说不将彼语为破此故而向此说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长不喜离间不乐离间不作离间语不说离间语若实若不实性不恶口所谓毒害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瞋恨语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庸贱语不可乐闻语闻者不悦语瞋忿语如火烧心语怨结语热恼语不可爱语不可乐语能怀自身他身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常作润泽语柔耎语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多人爱乐语多人悦乐语身心踊悦语性不绮语菩萨常乐思审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语是菩萨乃至戏笑尚恒思审何况故出散乱之言性不贪欲菩萨於他财物他所资用不生贪心不愿不求性离瞋恚菩萨於一切众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欢喜心和润心摄受心永舍瞋恨怨害热恼常思顺行仁慈佑益又离邪见菩萨住於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恶戒心见正直无诳无谄於佛法僧起决定信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护持十善业道常无间断复作是念一切众生堕恶趣者莫不皆以十不善业是故我当自修正行亦劝於他令修正行何以故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无有是处。

【论】第二尔时已下一段有四十三行经明已修初地欲向第二地舍恶行善分释义中分为两段第一从尔时金刚藏已下至以此十心得入离垢地有四行半经明以十心修第二地向第二佛子菩萨住离垢地已下至令他修者无有是处有三十八行经明第二地菩萨种性自身口意业调善顺十善心具慈悲分十善者身无杀盗淫意无贪瞋痴口无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如欲界十善散善修色界无色界十善并修定业以息想方至。

【经】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十不善业道是地狱畜生饿鬼受生因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顶处受生因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他闻声而解了故成声闻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摄故发生大愿故不舍众生故希求诸佛大智故净治菩萨诸地故净修一切诸度故成菩萨广大行又此上上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故乃至证十力四无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是故我今等行十善应令一切具足清净如是方便菩萨当学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於中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於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弊恶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诤讼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言无人受二者语不明了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瞋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恒被於他之所恼害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佛子十不善业道能生此等无量无边众大苦聚是故菩萨作如是念我当远离十不善道以十善道为法园苑爱乐安住自住其中亦劝他人令住其中。

【论】第三佛子已下一段有三十九行半经明第二地中善持上上十善分释义中分为三段一佛子已下至如是方便菩萨当学有十四行经明此位菩萨持十善道分於此段其意有六一念十不善业是地狱饿鬼畜生二念十善业道得生三界至有顶天此十善通修非想顶总名有顶三上品十善畏苦修真得声闻乘得出三界有为心伏尽三界烦恼入变化生死有入灭定经劫不觉四上品十善自觉缘生不具慈悲成独觉乘亦得变化生死为根别故回向大菩提亦经十千劫五上品十善修广大愿不舍众生求佛大智成菩萨行六上上十善修一切种智清净故成十力四无畏故名为最上乘已上生天及出世有此五种十善业道二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已下至无边众大苦聚有二十三行经明行十不善业各有二种因果如经具明又十不善中亦有上中下三品因缘受苦不同如经自具三是故菩萨作如是念已下至令住其中有两行经明菩萨自行十善亦教他行十善分於上上十善者明依智发心自余三品虽皆离三界业得出三界果皆依空发心渐求佛智方入普贤愿行为三乘中菩萨愿行虽广为未至佛智故皆有限量如立三千大千国土为佛报境者是以是义故与佛智中行普贤行者全别三乘以观空及五位行门忻理至理方忻如来种智之门然更须入普贤愿行即佛果在十信五位后云满三祇方至若不回心者元且在门外草庵上上十善一乘之门即以如来一切处不动智佛以为信心十住位中即入如来智慧之果十信五位皆以佛果大智以成行门即以如来普光明智以成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为体即佛果与普贤行同资以智体圆明出情见故非三世摄是以法华经为回三乘令归智海即以龙女表之此经顿示佛门即如善财所表善财虽徧巡诸友然不动足於觉母之前慈氏虽授一生成佛之功然不离一念无前后无生智海此是乘一切智乘古今见尽若情存前后不入佛智之门且住草庵止於门外论主颂曰一切众生金色界白净无垢智无坏智珠自在内衣中只欲长贫住门外广大宝城住四衢文殊引导普贤扶肥壮白牛甚多力一念徧游无卷舒如是宝乘不能入但乐勤苦门前立不觉自身常住中遣上恒言我不及。

【经】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於一切众生生利益心安乐心慈心悲心怜愍心摄受心守护心自己心师心大师心作是念言众生可愍堕於邪见恶慧恶欲恶道稠林我应令彼住於正见行真实道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分别彼我互相破坏斗诤瞋恨炽然不息我当令彼住於无上大慈之中又作是念一切众生贪取无厌唯求财利邪命自活我当令彼住於清净身语意业正命法中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常随三毒种种烦恼因之炽然不解志求出要方便我当令彼除灭一切烦恼大火安置清凉涅盘之处又作是念一切众生为愚痴重暗妄见厚瞙之所覆故入阴翳稠林失智慧光明行旷野险道起诸恶见我当令彼得无障碍清净智眼知一切法如实相不随他教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在於生死险道之中将堕地狱畜生饿鬼入恶见网中为愚痴稠林所迷随逐邪道行颠倒行譬如盲人无有导师非出要道谓为出要入魔境界恶贼所摄随顺魔心远离佛意我当拔出如是险难令住无畏一切智城又作是念一切众生为大瀑水波浪所没入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生死洄澓爱河漂转湍驰奔激不暇观察为欲觉恚觉害觉随逐不舍身见罗剎於中执取将其永入爱欲稠林於所贪爱深生染着住我慢原阜安六处聚落无善救者无能度者我当於彼起大悲心以诸善根而为救济令无灾患离染寂静住於一切智慧宝洲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处世牢狱多诸苦恼常怀爱憎自生忧怖贪欲重械之所系缚无明稠林以为覆障於三界内莫能自出我当令彼永离三有住无障碍大涅盘中又作是念一切众生执着於我於诸蕴窟宅不求出离依六处空聚起四颠倒行为四大毒蛇之所侵恼五蕴怨贼之所杀害受无量苦我当令彼住於最胜无所着处所谓灭一切障碍证无上涅盘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其心狭劣不行最上一切智道虽欲出离但乐声闻辟支佛乘我当令住广大佛法广大智慧佛子菩萨如是护持於戒善能增长慈悲之心。

【论】第四佛子已下有三十九行半经明第二地中起慈悲众生分释义中分为十段一佛子已下三十九行半经总有十种慈悲众生心十种念众生苦道令安在十种乐中如经自具次第十种复作是念如是身边二见见取戒取总依邪见起故标在其首六道三界无明总依名色邪见恶慧恶欲生生死稠林故标之为首若明此诸见无体诸见即是法界缘生起唯法起见唯法见随智而转所缘三界六道诸不善道总由此五种生若了即是入佛知见已后诸烦恼总无有生如是五见相破坏者是离世间业因此五见而生斗诤瞋恨如因贪便起邪命如三毒因贪起瞋痴业恶业增盛名为炽然清凉涅盘者业亡智现即乐又举愚痴重暗妄见瞙者总明多迷障业为迷名色以障正智又举堕地狱畜生饿鬼明由前迷障妄堕地狱此谓十八地狱十八者镬汤炉炭刀山剑树黑暗寒冰火车火轮铁网铜柱沸屎拔舌钉身吐火饮铜愚痴火城灰河等已上十八种地狱约心所作恶业处即受之入恶见网中者明众生迷真妄取名色身见边见戒取见取邪见常自笼网轮转苦流愚痴稠林所迷者如一切众生愚痴稠林所迷大要约有八万四千大体总论一迷等虚空迷为迷自身如来普光本智慧海即等法界虚空界总迷如是愚痴广多蔽障本智故号稠林如入位菩萨迷道愚痴随五位上进修因果有一百以五位中各有十种波罗蜜以为升进之行体如十住中从十信已后修方便三昧是修十住中初发心住向所谓得忆念诸佛智慧光明是正入初发心住果入海门国观修治地住向观察一切众生海是清净法界海得普眼法门是正入治地住果如是五位五十个法门皆有二种因果都有一百个升进法门又以从初发心住乘自佛智经过五位见谛渐明复有五因有五个果此约本五位上立通为十都有一百一十法门皆有迷障愚痴等法一如善财童子举行所彰待至彼位具明如是名为随位进修未得自在愚痴直至佛果所谓算数广大愚随好光明功德分量广大愚唯佛穷果方始了知如阿僧祇品随好光明功德品如来自说者是如是随地位中进修迷障至善财表法知识一一对行具明令易解故随逐邪道有九十五种诸邪道故又一切众生人天魔梵声闻缘觉净土菩萨皆是邪道但为苦乐不同皆非正见行颠倒行者四倒八倒等是犹如盲人无有导师者明菩萨观迷起悲求出要道惠济群品已下可知入魔境界者五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是也恶贼所摄者六根逐境起诸邪见是也随顺魔心远离佛意者明根随境变迷自佛智故我拔出如是险难令住无畏一切智城者明念苦兴悲令达本智故又作是念一切众生为大瀑水波浪所没者明因爱水所没故入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生死洄澓者明总因爱河漩流漂转故湍驰奔激不暇观察者明前四流迅速逐境从见起诸妄业无暇起观而调伏之故为欲觉恚觉害觉随逐不舍者明此三种恶作流依身见罗剎於中执将永入爱欲稠林故明因身等五见俱生六十二见齐起六十二见者依婆沙说五蕴中各起四见四五二十三世各二十通为六十通身即是神身异神二见总为六十二见且於色蕴中即色是我离色非我我中有色色中有我五蕴中各具有此四如是诸见皆依身见所起是故此经云无身亦无见得佛无上身将入爱欲稠林者明一切生死皆从爱欲所生故为生死多故如稠林一剎那间八百生灭心齐起流注不绝剎那时尽生灭齐无於所贪爱深生染着者明深作生死苦业转转不休故我慢原阜者慢有七憍慢慢慢过慢卑慢我慢增上慢邪慢原阜者明慢上更加慢及过慢等名之曰阜如世平地更有高地其上平坦曰原原上更高为堆堆上更高为阜明我慢上加六重慢此为重阜也定六处聚落者憍慢原阜上更加眼耳鼻舌身意取着名色境增长苦因已下十四行经如文可解此十段经明此地中观苦起悲救护分。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五十七

音切

(苦何切)。

(部弥切)。

(直由切)。

(衣音)。

(良殿切)。

(所角切)。

(良音)。

(方尾切)。

(户加切)。

(丁念切)。

(良愿切)。

(庶音)。

(托侯切)。

(导音)。

(莫杯切)。

(仓胡切)。

(古猛切)。

(容音)。

(彼音)。

(去月切)。

(似用切)。

(力延切)。

(妇音)。

(土官切)。

(经历切)。

(遐嫁切)。

(苦骨切)。

(失指切)。

(都回切)。

(下定切)。

(禺欠切)。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