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安士全书

●岁饥赈济邻朋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发明]救荒之策,有施于已然者,有施于未然者。请蠲国赋、截留漕米、劝募设粥、严禁籴客,此施于已然者也。开泛河渠、高筑圩岸、务本节用、储粟裕农、募民开垦、严禁张簖〖簖(duàn),插在河中拦捕鱼类的竹栅栏〗宰牛,此施于未然者也。救之于未饥,则用物少而所济广,民得营生,官无阙赋。若至饥馑已成,流殍(piǎo)满道,而后议蠲议赈,则所济有限,而死亡者多矣。独言"邻朋",举小见大也。

水旱灾荒,原从悭贪鄙吝所致,盖众业所感也。若用其心于赈济,则未来之饥荒亦免矣。

经云:"人寿三十岁时,有饥馑灾至。凡七年七月七日夜无雨,大地寸草不生,白骨遍野。尽阎浮提,所存不过万人,留之以为当来人种。"《婆沙论》云:"人若能以一抟之食,发大悲心,布施饿者,于当来世,决不遇饥馑之灾。"此种救荒,尤属泯然无迹。

下附征事(五则)

因荒酿祸(《隋书》)

隋末,马邑大饥。太守王仁恭,坚闭仓廒〖仓廒(áo),贮藏粮食的仓库〗,不务赈济。刘武周宣言曰:"今百姓饥荒,僵尸载道,王君如此坐视,岂是民之父母?"因椎牛誓众曰:"吾辈不能甘心待死,官仓之粟,皆百姓脂膏,公等可随吾取之,以延旦夕。"众许诺,乃谋杀仁恭,开仓赈济。由是远近邻邑,无不响应。

[按]武周之意,不过欲号召饥民,借以倡乱耳。然酿成之者,皆仁恭也。昔赵清献,知越州,适吴越大旱,公不待民饥,早为规画,抚循倍至,而后民情为之帖然。彼全躯保妻子之臣,乌足语此。

增价免饥(《荒政备览》)

宋范文正公,知杭州,适岁荒,斗粟至百二十文,民甚患之。公反增至一百八十,且多出榜文,备述本州粟少,不惜重价收籴,遍处传播,同列不知所为。越数日,四方之商贾争至,米遂不贱而自贱,民甚赖之。

[按]此亦凶岁大兴工役,修造佛宇、桥梁之意也。人第知年谷不登,息工罢役耳,岂知小民一无所事,适所以速之死乎。惟工役一兴,则富室之钱谷,隐然散布小民之家。无损于富户,有益于贫民矣。

种豆代谷(《文献通考》)

宋程珦(xiàng),知徐州,久雨谷坏。珦度水涸时,耕种无及,乃募富家,得豆数千石,贷民使布水田中。水未尽涸,而甲已坼矣〖甲坼(chè),草木种子外皮开裂而萌芽〗。是年谷虽未登,而民不至饥者,皆豆之惠也。

[按]尝阅《四友斋丛说》,载一备荒之策。谓当取各府、州、县赃罚银两,尽数籴谷;其犯军流以下者,许其以谷赎罪。若一处遇水旱之灾,听其于无灾处,通融借贷,候来年丰熟补还。则百姓可免流亡,朝廷可无顾虑。此种善政,正当急急举行,唯愿好善者告之当事耳。

抗疏救辽(《琐闱管见》)

嘉靖末,辽阳大饥,军民相食。兵部侍郎王某,疏请赈饥。议将二万石粟,陆运至山海关。解费之银,每万计八千两,地方深以为苦。时昆山许伯云为给事,谓辽人命在旦夕,若用陆运,则旷日而骚扰,不如暂弛海禁,用漕艘沿海以往,则可扬帆速至。于是抗疏极言,且谓海运倘有疏虞,请以一家为质,而后朝廷始从其请。于是将原议漕石,并天津仓粮,共添至十余万石,星夜航海赴辽,辽人欢呼动地,全活甚多。至今其地,犹庙祠焉。

[按]以痛哭流涕之诚,而救蹈汤赴火之急,宜其片牍甫陈,而恩膏随播也。卓哉许君!其泽溥已。

自讳其德(见《周子愉笔记》)

明崇祯时,常熟进士蒋畹仙,偶寓昆山同年周明远家。是年大荒,夫妻父子不能相顾。时有郭姓者,将卖其妻,而碍手中所抱之子,既而曰:"各自逃生矣。"遂置其子于道旁。蒋公恻然曰:"奈何以口腹故,顷刻离散一家。"问需钱几何?曰:"一十五千。"蒋立凑囊资,止可十千,复向明远贷五千以足其数。明远曰:"世间善事,当与人同,君不耻独为君子耶。"亦捐五千赠之。妻得不卖,子亦保全。后其人薄有家业,率子叩谢。蒋公不令至前,且讳言其事。

[按]明远公,即子愉弟之祖也,与蒋先生最称莫逆。余见子愉弟,书蒋氏三代之懿行甚悉,因摘录数条,列于篇末"百福骈臻"三语下,兹不多述。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