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正统道藏本

卷之四十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四十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六微旨大论篇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

深渊静滞而澄澈,故视之可测其深浅;浮云飘泊而合散,故迎之莫诣其边涯。言苍天之象,如渊可视乎鳞介;运化之道,尤云莫测其去留。

六气深微,其於运化,当如#1是喻矣。○新校正云:详此文与《疏五过论》重。

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余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

运化生成之道也。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六六之节,经已启问,天师未敷其旨,故重问之。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

上下,谓司天地之气二也。余左右四气,在岁之左右也。

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2也。

标,末也。圣人南面而立,以阅气之至也。

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移光,谓日移光。定位,谓面南观气,正立观岁,数气之至,则气可待之也。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少阳南方火,故上见火气治之。与厥阴合,故中见厥阴也。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阳明西方金,故上燥气治之。与太阴合,故燥气之下,中见太阴也。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太阳北方水,故上寒气治之。与少阴合,故寒气之下,中见少阴也。○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阳所至为寒生,中为温。与此义同o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厥阴束方木,故上风气治之。与少阳合,故风气之下,中见少阳也。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少阴束南方君火,故上热气治之。与太阳合,故热气之下,中见太阳也。○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与此义同。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太阴西南方土,故上湿气治之,与阳明合,故湿气之下,中见阳明也。

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

气之标也,

本,谓元气也。气别为王#3,则文言着矣。○新校正云:详注云文言着矣疑误。

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本者应之元,标者病之始,病生形用求之标,方施其用求之本,标本不同求之中,见法万全。○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论》云:六气标本不同,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故从本者,化生於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

皆谓天之六气也。初之气,起於立春前十五日。余二三四五终气次至,而分治六十日余八十七刻半。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时至而气至,和平之应,此则为平岁也。假令甲子,岁气有余,於癸亥岁未当至之期,先期而至也。乙丑岁气不足,於甲子岁当至之期,後时而至也。故曰来气不及,来气有余也。言初气之至期如此,岁气有余,六气之至皆先期;岁气不及,六气之至皆後时。先时後至,後时先至,各差十三日而应也。○新校正云:按《金匮要略》云: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冬至之後得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阴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时,此为至而太过。此亦论气应之一端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

言太过不及岁,当至晚至早之时应也。

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

当期为应,愆时为否,天地之气生化不息,无止碍也。不应有而有,应有而不有,是造化之气失常,失常则气变,变常则气血纷挠而为病也。天地变而失常,则万物皆病。

帝曰:善。请言其应。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物之生荣有常时,豚之至有常期,有余岁早,不及岁晚,皆依时#4至也。

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

日出谓之显明,则卯地气分春也。自春分後六十日有奇,斗建卯正至於巳正,君火位也。自斗建巳正至#5未之中,三之气分,相火治之,所谓少阳也。君火之位,所谓少阴,热之分也,天度至此,暄淑大行,居热之分,不行炎暑,君之德也。少阳居之为僭逆,大热早行,疫疠乃生。阳明居之为温凉不时。太阳居之为寒雨问热。厥阴居之为风湿,雨生羽虫。少阴居之为天下疵疫,以其得位,君令宣行故也。太阴居之为时雨。火有二位,故以君火为六气之始也。相火,则夏至日前後各三十日也,少阳之分,火之位矣,天度至此,炎热大行。少阳居之,为热暴至,草萎河乾,炎亢,湿化晚布。阳明居之为冻气问发。太阳居之为寒暑问至,热争冰雹。厥阴居之为风热大行,雨生羽虫。少阴居之为大暑炎亢。太阴居之为云雨雷电。退,谓南面视之,在位之右也。一步凡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余气同法。

复行一步,土气治之;

雨之分也,即秋分前六十日而有奇,斗建未正至酉之中,四之气也,天度至此,云雨大行,湿蒸乃作。少阳居之为炎热沸腾,云雨雷雹。阳明居之为清雨雾露。太阳居之为寒雨害物。厥阴居之为暴风雨摧拉,雨生保虫。少阴居之为寒热气反用,山泽浮云,暴雨湿蒸。太阴居之为大雨霪霪。(霪,音淫。)

复行一步,金气治之;

燥之分也,即秋分後六十日而有奇,自斗建酉正至#6亥之中,五之气也,天度至此,万物皆燥。少阳居之为温清更正,万物乃荣。阳明居之为大冻燥疾。太阳居之为早寒。厥阴居之为冻风大行,雨生介虫。少阴居之为秋湿,热病时行。太阴居之为时雨况阴。

复行一步,水气治之;

寒之分也,即冬至日前後各三十日。自斗建亥至丑之中六气也。天度至此,寒气大行,少阳居之为冬温,垫虫不藏,流水不冰。阳明居之为燥寒劲切。太阳居之为大寒凝冽。厥阴居之为寒风飘扬,雨生鳞虫。少阴居之为垫虫出见,流水不冰。太阴居之为凝阴寒雪,地气湿也。

复行一步,木气治之;

风之分也,即春分前六十日而有奇也,自斗建丑正至卯之中,初之气也,天度至此,风气乃行,天地神明号令之始也,天之使也。少阳居之为温疫至。阳明居之为清风,雾露朦昧。太阳居之为寒风切烈,霜雪水冰。厌阴居之为大风发荣,雨生毛虫。少阴居之为热风伤人,时气流行。太阴居之为风雨,凝阴不散。

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热之分也,复春分始也,自斗建卯正至巳之中,二之气也。凡此六位,终统一年,六六三百六十日,六八四百八十刻,六七四十二刻,其余半刻分而为三,约终三百六十五度也,余奇细分率之可也。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

热盛水承,条蔓柔弱,妻润衍溢,水象可见。○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涛。则水承之义可见。又云:少阳所至为标#7风繙燎霜凝。亦下承之水气也。

水位之下,土气承之;

寒甚物坚,水冰流涸,土象斯见,承下明矣。○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注云:太阳所至为寒雪冰雹白埃。则土气承之之义也。

土位之下,风气承之;

疾风之後,时雨乃零。是则湿为风吹,化而为雨。○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雨。则土位之下,风气承之而为雨也。又云:太阴所至为雷霆骤注烈风。则风承之义也。

风位之下,金气承之;

风动气清,万物皆燥,金承木下,其象昭然。○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则金承之义可见。又云:厥阴所至为飘怒大冻。亦金承之义。

金位之下,火气承之;

锻金生热,则火流金,乘火之上,理无妄也。○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阳明所至为散落温。则火乘之义也。

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君火之位,大热不行,盖为阴精制承其下也。诸以所胜之气乘於下者,皆折其标盛,此天地造化之大体尔。○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则阴承之义可知。又云:少阴所至为大暄寒。亦其义也。又按《六元正纪》云: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燻昧,何气使然?曰: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兼其下,徵其下气而见可知也。所谓徵其下者,即此六承气也。

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亢,过极也,物恶其极。

帝曰:盛衰何如?岐伯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帝曰:何谓当位?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

非太过,非不及,是谓平运主岁也。平岁之气,物生脉应,皆铃合期,无先後也。○新校正云:详木运临卯,丁卯岁也。火运临午,戊午岁也。土运临四季,甲辰甲戌、己丑、己未岁也。金运临酉,乙酉岁也。水运临子,丙子岁也。内戊午、己丑、己未、乙酉,又为太一天符。

帝曰:非位何如?岐伯曰:岁不与会也。

不与本辰相逢会也。

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

少阴少阳皆火气。

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奈何?岐伯曰:天之与会也,

天气与运气相逢会也。○新校正云:详土运之岁,上见太阴,己丑、己未也。火运之岁上见少阳,戊寅、戊申也;上见少阴,戊子、戊午也。金运之岁,上见阳明,乙卯、乙酉也。木运之岁,上见厥阴,丁巳、丁亥也。水运之岁,上见太阳,丙辰、丙戌也。内己酉#8、己未、戊午、乙酉,又为太一天符。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太过而同天化者三,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戊子、戊午太徵上临少阴,戊寅、戊申太徵上临少阳,丙辰、丙戌太羽上临太阳,如是者三,丁巳、丁亥少角上临厥阴,乙卯、乙酉少商上临场明,己丑、己未少官上临太阴,如是者三。临者太过不及,皆日天符也。

故《天元册》日天符。天符岁会何如?岐伯曰:太一天符之会也。

是谓三合,一者天会,二者岁会,三者运会也。《天元纪大论》曰:三合为治。此之谓也。○新校正云:按太一天符之详,具《天元纪大论》注中。

帝曰:其贵贱何如?岐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位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

执法犹相辅,行令犹方伯,贵人犹君主。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

执法官人之绳准,自为邪僻,故病速而危。

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

方伯无执法之权,故无速害,病但执持而已。

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义无凌犯,故病则暴而死。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岐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

相火居君火,是臣位居君位,故逆也。君火居相火,是君位居臣位,君临臣位,故顺也。远谓里远,近谓里近也。

帝曰:善。愿闻其步何如?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

奇,谓八十七刻又十分刻之五也。

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

此言天度之余也。夫言周天之度者,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二十四步,正四岁也。四分度之一,二十五刻也。四岁气成#9积已盈百刻,故成一日。度,一日也。

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岐伯曰: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

位,地位也。气,天气也。气与位互有差移,故气之初,天用事,气之中,地主之。地主则气流於地,天用则气腾於天。初与中皆分天步而率刻尔,初中各三十日余四十三刻四分刻之三也。

帝曰:求之奈何?岐伯曰:天气始於甲,地气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日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子甲相合,命日岁立,则甲子岁也。谨候水刻早晏,则六气悉可与期尔。

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岐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於水下一刻,

常起於平明寅初一刻,艮中之南也。○新校正云:按戊辰、壬申、丙子、庚辰、甲申、戊子、壬辰、丙申、庚子、甲辰、戊申、壬子、丙辰、庚申岁同此。所谓辰申子岁气会同,《阴阳法》以是为三合。

终於八十七刻半;

子正之中,夜之半也。外十二刻半,入二气之初,诸余刻同入也。

二之气,始於八十七刻六分,

子中之左也。

终於七十五刻;

戌之後四刻也。外二十五刻,入次三气之初率。

三之气,始於七十六刻,

亥初之一刻。

终於六十二刻半,

酉正之中也。外三十七刻半差入後。

四之气,始於六十二刻六分,

酉中之北。

终於五十刻;

未後之四刻也。外五十刻差入後。

五之气,始於五十一刻,

申初之一刻。

终於三十七刻半;

午正之中,昼.之半也。外六十二刻半差入後。

六之气,始於三十七刻六分,

午中之南#10。

终於二十五刻。

辰正之後四刻,外七十五刻差入後。

所谓初六,天之数也。

天地之数,二十四气乃大会而同,故命此日初六天数也。

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於二十六刻,

巳初之一刻。○新校正云:按己巳、癸酉、丁丑、辛巳、乙酉、己丑、癸巳、丁酉、辛丑、乙巳、己酉、癸丑、丁巳、辛酉岁同。所谓巳酉丑岁气会同也。

终於一十二刻半;

卯正之中。

二之气,始於一十二刻六分,

卯中之南。

终於水下百刻;

丑後之四刻。

三之气,始於一刻,

又寅初之一刻。

终於八十七刻半;

子正之中。

四之气,始於八十七刻六分,

子中正东。

终於七十五刻;

戌後之四刻。

五之气,始於七十六刻,

亥初之一刻。

终於六十二刻半;

酉正之中。

六之气,始於六十二刻六分,

酉中之北。

终於五十刻。

未後之四刻。

所谓六二,天之数也。

一六为初六,二六为六二,令次也。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於五十一刻,申初之一刻。○新校正云:按庚午、甲戌、戊寅、壬午、丙戌、庚寅、甲午、戊戌、壬寅、丙午、庚戌、甲寅、戊午、壬戌岁同此。所谓寅午戌岁气会同。

终於三十七刻半;'

午正之中。

二之气,始於三十七刻六分,

午中之西#11。

终於二十五刻;

辰後之四刻。

三之气,始於二十六刻,

巳初之一刻。

终於一十二刻半;

卯正之中。

四之气,始於一十二刻六分,

卯中之南。

终於水下百刻;

丑後之四刻。

五之气,始於一刻,

寅初之一刻。

终於八十七刻半;

子正之中。

六之气,始於八十七刻六分,

子中之左。

终於七十五刻。

戌後之四刻。

所谓六三,天之数也。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於七十六刻,

亥初之一刻。○新校正云:按辛未、乙亥、己卯、癸未、丁亥、辛卯、乙未、己亥、癸卯、丁未、辛亥、乙卯、己未、癸亥岁同。此所谓卯未亥岁气会同。

终於六十二刻半;

酉正之中。

二之气,始於六十二刻六分,

酉中之北。

终於五十刻;

未後之四刻。

三之气,始於五十一刻,

申初之一刻。

终於三十七刻半;

午正之中。

四之气,始於三十七刻六分,

午中之西。

终於二十五刻;

辰後之四刻。

五之气,始於二十六刻,

巳初之一刻。

终於一十二刻半;

卯正之中。

六之气,始於一十二刻六分,

卯中之南。

终於水下百刻。

丑後之四刻。

所谓六四,天之数也。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於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始自甲子年,终於癸亥岁,常以四岁为一小周,一十五周为一大周,以辰命岁,则气可与期。

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日行一周,天气始於一刻;

甲子岁也。

日行再周,天气始於二十六刻;

乙丑岁也。

日行三周,天气始於五十一刻;

丙寅岁也。

日行四周,天气始於七十六刻;

丁卯岁也。

日行五周,天气复始於一刻,

戊辰岁也。余五十五岁循环,周而复始也。

所谓一纪也。

法以四年为一纪,循环不已。余三岁一会同,故有三合也。

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巳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

《阴阳法》以是为三合者,绿其气会同也。不尔,则各在一方,义无由合。

帝曰:愿闻其用也。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

本,谓天六气,寒暑燥湿风火也。三阴三阳由是生化,故云本。所谓六元者也。位,谓金木火土水君火也。天地之气,上下相交,人之所处者也。

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自天之下地之上,则二气交合之分也。人居地上,故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是以化生变易,皆在气交之中。

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天枢,当齐之两傍也,所谓身半矣,伸臂指天,则天枢正当身之半也。三分折之,上分应天,下分应地,中分应气交。天地之气交合之际,所过寒暑燥湿风火胜复之变之化,故人气从之,万物生化,悉由而合散也。

帝曰:何谓初中?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

奇,谓三十日余四十三刻又四十分刻之三十也。初中相合,则六十日余八十七刻半也。以各余四十分刻之三十,故云中气同法也。

帝曰:初中何也?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

以是知气高下,生人病主#12之也。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

气之初,天用事,天用事,则地气上腾於太虚之内。气之中,地气主之,地气主则天气下降於有质之中。

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升,谓上升。降,谓下降。升极则降,降极则升,升降不已,故彰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愿闻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气之初,地气升;气之中,天气降。升已而降以下,彰天气之下流;降已而升以上,表地气之上应。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交合,泰之象也。《易》曰:天地交泰。是以天地之气升降,常以三十日半下上,下上不已,故万物生化,无有休息,而各得其所也。

天气下降,气流於地;地气上升,气腾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气有胜复,故变生也。○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天地之气,盈虚何如?日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足,天气从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恶所不胜,归所和同,随运归从而生其病也。故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帝曰:善。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问乎?岐伯曰:气有胜复,

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

夫抚掌成声,沃火生沸,物之交合,象出其问,万类交合,亦由是矣。天地交合,则八风鼓拆,六气交驰於其问,故气不能正者,反成邪气。

帝曰:何谓邪乎?

邪者,不正之目也。天地胜复,则寒暑燥湿风火六气互为邪也。

岐伯曰:夫物之生从於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夫气之有生化也,不见其形,不知其情,莫测其所起,莫究其所止,而万物自生自化,近成无极,是谓天和。见其象,彰其动,震烈刚暴,飘泊骤卒,拉坚摧残,摺拆鼓栗,是谓邪气。故物之生也静而化成,其毁也躁而变革,是以生从於化,极由乎变,变化不息,则成败之由常在,生有涯分者,言有终始尔。○新校正云:按《天元纪大论》云: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

天地易位,寒暑移方,水火易处,当动用时,气之迟速往复,故不常在。虽不可究识意端,然微甚之用,而为化为变,风所由来也。人气不胜,因而感之,故病生焉,风匪求胜於人也。

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成败倚伏游乎中,何也?

夫倚伏者,祸福之萌也。有祸者,福之所倚也。有福者,祸之所伏也。由是故祸福互为倚伏,物盛则衰,乐极则哀,是福之极,故为祸所倚。否极之泰,未济之济,是祸之极,故为福所伏。然吉凶成败,目击道存,不可以终,自然之理,故无尤也。

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动静之理,气有常运,其微也为物之化,其甚也为物之变。化流於物,故物得之以生,变行於物,故物得之以死。由是成败倚伏,生於动之微甚迟速尔,岂唯气独有是哉?人在气中,养生之道,进退之用,当皆然也。○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论》云: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

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

人之期可见者,二也。天地之期,不可见也。夫二可见者,一日生之终也,其二日变易,与土#13同体。然後拾小生化,归於大化,以死後犹化变未已,故可见者二也。天地终极,人寿有分,长短不相及,故人见之者鲜矣。

帝曰:不生化乎?

言亦有不生不化者乎?

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出入,谓喘息也。升降,谓化气也。夫毛羽保鳞介,及飞走歧行,皆生气根於身中,以神为动静之主,故曰神机也。然金玉土石,熔涎草木,皆生气根於外,假气以成立主持,故曰气立也。《五常政大论》曰:根於中者,命日神机,神去则机息。根於外者,命日气立,气止则化绝。此之谓也。故无是四者则神机与气立者,生死皆绝。○新校正云:按《易》云: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周礼大宗伯》有天产、地产,《大司徒》云动物、植物。即此神机、气立之谓也。(蛟,音祁。)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夫自束自西,自南自北者,假出入息以为化主。因物以全质者,承阴阳升降之气以作生源,若非此道,则无能致是生者也。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包藏生气者,皆谓生化之器,触物然矣。夫窍横者,皆有出入去来之气。窍竖者皆有阴阳升降之气往复於中。何以明之?则壁窗户牖两面伺之,皆承来气冲击於人,是则出入气也。夫阳升则井寒,阴升则水暖,以物投井,及叶坠空中,翩翩不疾,皆升气所碍也。虚管溉满,捻上悬之,水固不泄,为无升气而不能降也,空瓶小口,顿溉不入,为气不出而不能入也。由是观之,升无所不降,降无所不升,无出则不入,无入则不出。夫群品之中,皆出入升降不失常守,而云非化者,未之有也。有失#14无失,有情无情,去出入,已升降,而云存者,未之有也。故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器,谓天地及诸身也。宇,谓屋宇也。以其身形,包藏府藏,受纳神灵,与天地同,故皆名器也。诸身者,小生化之器宇,太虚者,广生化之器宇也。生化之器,自有小大,无不散也。夫小大器,皆生有涯分,散有远近者也。

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真生假立,形器者,无不有此二者。

化有小大,期有近远,

近者不见远,谓远者无涯。远者无常,见近而叹,有其涯矣。既近远不同期,合散殊时节,即有无交竞,异见常乖。及至分散之时,则近远同归於一变。

四者之有,而贵常守。

四者,谓出入升降也。有出入升降,则为常守。有出无入,有入无出,有升无降,有降无升,则非生之气也。若非胎息道成,居常而生,则未之有屏出入息,泯升降气而能存其生化者,故贵常守。

反常则灾害至矣。

出入升降,生化之元主,故不可无之。反常之道,则神去其室,生化微绝,非灾害而何哉!.

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夫喜於遂,悦於色,畏於难,惧於祸,外恶风寒暑湿,内繁饥饱爱欲,皆以形无所隐,故常婴息累於人闲也。若便想慕滋芟,嗜欲无厌,外附权门,内丰情伪,则动以牢纲,坐招墦炳#15,欲思释缚,其可得乎!是以身为息阶尔。《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息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息。此之谓也。夫身#16形与太虚释然消散,复未知生化之气,为有而聚耶?为无而灭乎?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言人有逃阴阳,免生化,而不生不化无始无终,同太虚自然者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

真人之身,隐见莫测,出入天地内外,顺道至真以生,其为小也入於无问,其为大也过虚空界,不与道如一,其孰能尔乎!

帝曰:善。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四十竟

#1如:顾本作『知』。

#2之:顾本无『之』字。

#3气别为王:顾本作『气则为主』。

#4时:顾本作『期』。

#5至:『至』字原脱,据顾本补。

#6至:原作『全』,据顾本改。

#7标:顾本作『飘』。

#8西:顾本作『丑』。

#9成:颇本作『乘』。

#10南:顾本作『酉』。

#11西一.原作『西』,据顾本改。

#12主:原作『生』,据顾本改。

#13土:顾本作『上』。

#14失:顾本作『识』下一『失』字仿此。

#15炳:顾本作『媾』。

#16身:原『身』下有『与』字,据顾本删。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