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正统道藏本

卷之二十六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二十六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痹论篇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安,犹何也。言何以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虽合而为痹,发起亦殊矣。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风则阳受之,故为痹行。寒则阴受之,故为痹痛。湿则皮肉筋脉受之,故为痹着而不去也。故乃痹从风寒湿之所生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言风寒湿气各异,则三痹生有五,何气之胜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冬主骨,春主筋,夏主咏,秋主皮,至阴主肌肉,故各为其痹也。至阴,谓戊己月及土寄三#1月也。

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

言皮肉筋骨脉痹,以五时之外遇,然内居藏府,何以政之?

岐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於其合也。

肝合筋,心合脉,脾合肉,肺合皮,肾合骨,久病不去,则入於是。

故骨痹不已,复感於邪,内舍於肾。筋痹不已,复感於邪,内舍於肝。脉痹不已,复感於邪,内舍於心。肌痹不已,复感於邪,内舍於脾。皮痹不已,复感於邪,内舍於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於风寒湿之气也。

时,谓气王之月也。肝王春,心王夏,肺王秋,肾王冬,脾王四季之月。感,谓感应也。

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以藏气应息,又其脉还循胃。,故使烦满喘而呕。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嗑乾,善噫,厥气上则恐。

心合脉,受邪则脉不通利也。邪气内扰,故烦也。手心主心包之脉,起於胸中,出属心包,下鬲。手少阴心脉,起於心中,出属心系,下鬲络小肠;其支别者,从心系上侠咽喉;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故烦则心下鼓满,暴上气而喘,哑乾也。心主为噫,以下鼓满,故噫之以出气也。暴足逆气上乘於心,则恐畏也,神惧凌弱故尔。

肝痹者,夜外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肝主惊骇,气相应,故中夜外则惊也。肝之脉循股阴入髦中,环阴器,抵少腹,侠胃属肝络胆,上贯鬲,布胁肋,循喉咙之後上入顽颗。故多饮水,数小便,上引少腹如#2怀任之状。

肾痹者,善胀,屍以代踵,脊以代头。

肾者胃之关,关不利则胃气不转,故善胀也。屍以代踵,谓足孪#3急也。脊以代头,谓身蜷屈也。踵,足跟也。肾之脉起於足小指之下,斜趣足心,出於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後,别入跟中,以上瑞内,出胭内康,上股内後康,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行者,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气不足而受邪,故不伸展。○新校正云:详然骨一作然谷。

脾痹者,四支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土王四季,外主四支,故四支懈惰,又以其脉起於足,循踹腑上膝股也。然脾脉入腹属脾络胃,上鬲侠咽,故发咳呕汁。脾气养肺,胃复连咽,故上为大塞也。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餐#4泄。

大肠之脉入缺盆络肺,下鬲属大肠。小肠之脉,又入缺盆络心,循咽下鬲抵胃属小肠。今小肠有邪,则脉不下鬲,脉不下鬲,则肠不行化而胃气蓄热,故多饮水而不得下出也。肠胃中阳气与邪气奔喘交争,得时#5通利,以肠气不化,故时或得通则为养泄。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於小便,上为清涕。

膀胱为津液之府,胞内居之;少腹处关元之中,内藏胞器,然膀胱之脉,起於目内毗,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6出别下项,循肩脏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别者,从腰中下贯臀,入胭中,今胞受风寒湿气,则膀胱太阳之脉不得下流於足。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於小便也。小便既涩,太阳之脉不得下行,故上烁其脑而为清涕出於鼻窍矣。沃,犹灌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内痛二字作两□。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阴,谓五神藏也。所以说神藏与消亡者,言人安静不涉邪气,则神气宁以内藏,人躁动触冒邪气,则神被害而离散,藏无所守,故日消亡。此言五藏受邪之为痹也。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藏以躁动致伤,府以饮食见损,皆谓过用越性,则受其邪,此言六府受邪之为痹也。

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

淫气,谓气之妄行者,各随藏之所主而入为痹也。○新校正云:详从上几痹之客五藏者至此,全元起本在《阴阳别论》中,此王氏之所移也。

诸痹不已,亦益内也。

从外不去,则益深至於身内。

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问者疼久,其留皮肤问者易已#7。

入藏者死,以神去也。筋骨疼久,以其定也。皮肤易已,以浮浅也。由斯深浅,故有是不同。

帝曰:其客於六府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

四方虽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食居不异,但动过其分,则六府政伤。《阴阳应象大论》曰:水谷之寒热,感则害六府。○新校正云:按《伤寒论》曰:物性刚柔,养居亦异。

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六府俞,亦谓背俞也。胆俞在十椎之傍,胃俞在十二椎之傍,三焦俞在十三椎之傍,大肠俞在十六椎之傍,小肠俞在十八椎之傍,膀胱俞在十九椎之傍,随形分长短而取之如是,各去脊同身寸之一寸五分,并足太阳脉气之所发也。○新校正云:详六府俞并在本椎下两傍,此注言在椎之傍者,文略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藏有俞,六府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随作治。

则病廖也。

肝之俞日太冲,心之俞日太陵,脾之俞日太白,肺之俞日太渊,肾之俞日太谿,皆经脉之所注也。太冲在足大指问本节後二寸陷者中。○新校正云:按《刺腰痛》注云: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後内问二寸陷者中动脉应手。○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太陵在手掌後骨两筋问陷者中,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太白在足内侧核骨下陷者中,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太渊在手掌後陷者中,刺可入同身寸之么分,留二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太谿在足内踝後跟骨上动脉陷者中,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胃合入於三里,胆合入於阳陵泉,大肠合入於曲池,小肠合入於小海,三焦合入於委阳,膀胱合入於委中。三里在膝下三寸,随外康两筋问,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阳陵泉在膝下一寸,腑外康陷者中,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小海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者中,屈肘乃得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五壮。曲池在肘外辅,屈肘曲骨之中,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委阳在足蝈中外廉两筋问,刺可入同身寸之七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屈伸而取之。委中在胭中央约文中动脉,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刺热》注:委中在足膝後屈处。余并同此。○故经言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疹也。过,谓脉所经过处。○新校正云:详王氏以委阳为三焦合,按《甲乙经》云:委阳,三焦下辅俞也,足太阳之别络。三焦之合,自在手少阳经天井穴,为少阳咏#8之所入为合。详此六府之合,俱引本经所入之穴,独三焦不引本经所入之穴者,王氏之误也。王氏但见《甲乙经》云三焦合於#9委阳,彼说自异。彼又以大肠合於巨虚上康,小肠合於下廉,此以曲池、小海易之,故知当以天井穴为合也。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於五藏,洒陈於六府,乃能入於脉也,

《正理论》曰:谷入於胃,脉道乃行;水入於经,其血乃成。又《灵枢经》曰:荣气之道,内谷为实。○新校正云:按别本实作宝。○谷入於胃,气传与肺,精专者上行经隧。由此故水谷精气合荣气运行,而入於脉也。

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

荣行脉内,故无所不至。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栗疾滑利,不能入於脉也,

悍气,谓浮盛之气也。以其浮盛之气,故栗疾滑利,不能入於脉中也。

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问,黑於肓膜,散於胸腹。

皮肤之中分肉之问,谓脉外也。肓膜,谓五藏之问鬲中膜也。以其浮盛,故能布散於胸腹之中,空虚之处,需其肓膜,令气宣通也。肓,音荒。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风寒湿气客於肉分之问,迫切而为沬,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肉裂则痛,故有寒则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不通作不痛。详《甲乙经》此条论不痛与不仁两事,後言不痛,是载#10明不痛之为重也。

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不仁者,皮顽不知有无也。

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病本生於风寒湿气,故阴气益之也。

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遭,遇也。言遇於阴气,阴气不胜故为热。○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遭作乘。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中表相应,则相感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於骨则重,在於脉则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则屈不伸,在於肉则不仁,在#11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帝曰:善。

虫,谓皮中如虫行。纵,谓纵缓不相就。○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虫作急。

痿论篇

黄帝问曰:五藏使人痿何也?

痿,谓痿弱无力以运动。

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膜者,人皮下肉上筋膜也。

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所主不同,痿生亦各归其所主。

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璧也。

璧,谓挛蹙,足不得伸以行也。肺热则肾受热气故尔。壁,必亦切。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经纵而不任地也。

心热盛则火独光,火独光则内炎上,肾之脉常下行,今火盛而上炎用事,故肾脉亦随火炎烁而逆上行也。阴气厥逆,火复内墦,阴上隔阳,下不守位,心气通脉,故生脉痿。肾气主足,故膝腕枢纽如折去而不相提挈,经筋纵缓而不能任用於地也。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胆约肝叶而汁味至苦,故肝热则胆液渗泄,胆病则口苦,今胆液渗泄,故口苦也。肝主筋膜,故热则筋,膜乾而挛急,发为筋痿也。《八十一难经》曰:胆在肝短叶问下。

脾气热,则胃乾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脾与胃以膜相连,脾气热则胃液渗泄,故乾而渴也。脾主肌肉,今热薄於内,故肌肉不仁,而发为肉痿。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臧,发为骨痿。

腰为肾府,又肾脉上股内贯脊属肾,故肾气热则腰脊不举也。肾主骨髓,故热,热则骨枯而髓喊,发则为骨痿也。

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

位高而布叶於胸中,是故为藏之长,心之盖。

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呜,呜则肺热叶焦。

志若#12不畅,气郁故也,肺藏气,气郁不利,故喘息有声而肺热叶焦也。

故曰: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璧。此之谓也。

肺者所以行荣卫治阴阳,故引日五藏因肺热而发为痿蹙也。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没血也。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胞络绝而阳气内鼓动,发则心下崩数波血也。心下崩,谓心包内崩而下血也。没,谓溺也。○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胞络者,心上胞络之脉也。详经注中胞字,俱当作胞#13。全本胞又作肌也。

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本病》,古经论篇名也。大经,谓大经脉也。以心崩波血,故大经空虚,脉空则热内薄,卫气盛,荣气微,故发为肌痹也。先见肌痹,後渐脉痿,故日传#14为脉痿也。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思想所愿,为析欲也,施写劳损,故为筋痿及白淫也。白淫,谓白物淫衍,如精之状,男子溺便而下,女子阴器中绵绵而下也。

故《下经》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内也。

《下经》,上古之经名也。使内,谓劳役阴力,费竭精气也。

有渐於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业惟近湿,居处泽下,皆水为事也。平者久而犹贻感之者尤甚矣。肉属於脾,脾气恶湿,湿着肌肉则卫气不荣,故为肉痿也。

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阴阳应象大论》曰: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此之谓害肉也。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於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阳气内伐,谓伐腹中之阴气也。水不胜火,以热合於肾中也。

故《下经》曰:骨痿者,生於大热也。

肾性恶燥,热反居中,热薄骨乾,故骨痿无力也。

帝曰:何以别之?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各求藏色及所主养而命之,则其应也。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

阳明,胃脉也。胃为水谷之海。

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宗前,谓阴髦中横骨上下之竖筋也。上络胸腹,下贯髋屍,又经於背腹上头项,故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然腰者,身之大关节#15,所以司届伸,故日机关。髋,音宽。屍,枯熬切。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

《灵枢经》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

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於宗筋,

寻此则横骨上下齐两傍竖筋,正宗筋也。冲脉循腹侠齐傍各同身寸之五分而上,阳明脉亦侠齐傍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而上,宗筋脉於中,故云与阳明合於宗筋也。以为十二经海,故主渗灌谿谷也。肉之大会为谷,小会为谿。○新校正云:详宗筋脉於中,一作宗筋总#16於中。

阴阳总宗筋之会,会於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於带脉,而络於督脉。

宗筋聚会,会於横骨之中,从上而下,故云阴阳总宗筋之会。总宗筋侠齐下合於横骨,阳明辅其外,冲脉居其中,故云会於气街而阳明为之长也。气街,则阴髦两傍脉动处也。带脉者,起於季胁,回身一周,而络於督脉也。督脉者,起於关元,上下循腹。故云皆属於带脉而络於督脉也。督脉、任脉、冲脉三脉者,同起而异行,故经文或参差而引之。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阳明之脉,从缺盆下乳内康,下侠齐至气街中;其支别者,起胃下。循腹裹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脾,抵伏菟,下入膝体中,下循腑外廉,下足附,入中指内问;其支别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问。故阳明虚则宗筋纵缓,带脉不引,而足痿弱不可用也。引,谓牵引。髋,音牝。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荣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帝曰:善。

时受月,谓受气时月也。如肝王甲乙,心王丙丁,脾王戊己,肺王庚辛,肾王壬癸,皆王气法也。时受月则正谓五常受气月也。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二十六竟

#1三:顾本作『王』。

#2如:原作『痛』,据顾本改。

#3孪:原作『恋』,据顾本改。

#4餐:顾本作『飧』。下注仿此。

#5时:原作『肘』,据顾本改。下一时』字仿此。

#6还:原脱,据顾本补。

#7已:原作『也』,据顾本改。

#8脉:原作『肝』,据顾本改。

#9於:原作『肝』,据顾本改。

#10载:顾本作『再』。

#11在:顾本『在』下有『於』字。

#12若:顾本作『苦』。

#13胞:顾本作『包』。

#14传:原作『薄』,据顾本改。

#15节:原作『即』,据顾本改。

#16总:顾本作『纵』。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