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

卷第三之一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

古歙门人成时编辑

【答卓左车弥陀疏钞三十二问[原问附)】

【答印生四问[原问附)】

【代答刘心城又上博山四问[原问博山书附)】

【拟答忘所上博山书问[原问博山柬附)】

【拟答白居易问寂音禅师书[问在林闲录)】

【答人问参究初心方便说】

【答菩萨戒九问[原问附)】

【答黄樨谷三问[原问附)】

【答陈弘衮二问[原问附)】

【答元赓问】

【答邓靖起三问】

【答净性三问[原问附)】

【答净尘问[原问附)】

【答问一】

【答卓左车弥陀疏钞三十二问[原问附)】

[问。华严虽二乘盲聋。亦兼摄声闻。以含无量乘故。此经虽二乘种不生。乃道品大小互通。正与华严四圣谛品不异。故有生彼经劫方证小果者。大智度论云。弥陀亦以三乘度生。自应二藏五教总摄。何云不摄小乘。且旣通襍华。复不能通襍华所摄无量乘邪。)

﹝答。﹞疏主判经。以顿通圆。不以圆摄顿。又约道品。卽小成大。小果暂有终无之义。谓不互摄。岂一句弥陀。不横罗诸教。圆契五宗。不全体华严。全摄诸乘也。

[问。余门竖出。念佛横出。余门正指教中观行。故禅称别传。净云径路。皆以超越观行故。今云观卽是念。念卽是观。直以台观当之。不反钝置念佛邪。)

﹝答。﹞此之横竖。约自力他力断惑带业而论。不约境谛观智。故念佛圆收圆超一切法门。亦不可以参禅为例。若论谛智。四教观行。有析空体空次第一心之不同。谓前三竖出三界则可。谓非横非竖之一心三观。亦为竖出可乎。况观经以如来胜异方便。摄众生性具观门。同宗一心。同归净土。观念相卽。何名钝置。但辩持名。不惟散善。非妙观便不捷径也。别传之旨。尤不容剩言滞句。末法之中。有名无义。果令四教不收。便成离经魔说。乌在其为超越也。

[问。天台三观。得摄法界观否。)

﹝答。﹞华严法界。生佛同源。以收机不尽。不免现权隐实。则阿含乃至涅槃。皆华严阃外。所以驱率土尽令臣服也。法华实相。本迹同印。以说时未至。不免为实施权。则般若乃至华严。皆法华前茅。所以会甸荒同令执玉也。一名从本垂末。一名摄末归本。非一心三观。何得事事无碍。非事事无碍。何名一心三观。

[问。合论判极乐净土是权。净名唯心净土是实。然菩萨成佛。众生来生。明言摄受往生之事。与弥陀无二。疏言此指事一心者。岂事一心。便不名唯心邪。)

﹝答。﹞合论以不断惑生同居。乃如来权巧之力。非谓法藏四十八愿。庄严净土。亦非实也。净名心净土净。正同法藏往因。至于菩萨成佛。众生来生。何妨从实垂权。若念佛人。因事入理。又何妨卽权卽实。权实事理。总属一心。虽分不分。古人判释。皆当作如是观。

[问。观虽十六。言佛便周。何故钞只通普观。为助因邪。)

﹝答。﹞念佛观佛。归趣同。入门异。初心行人。襍则不成三昧。故唯称万德洪名。便为多善根。然正助兼修。本无定法。如行舟然。扬帆扯缆撑篙摇橹。各随其便可也。

[问。大本言生彼国者。皆当一生遂补佛处。然中下胎生。岂等觉菩萨邪。)

﹝答。﹞非等觉。而可称一生补处。以不更歴生死。必圆无上菩提故。小本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亦指此生必补佛处而言。不以常涂三不退论。下又云。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则别指现证等觉者。亦以此生必补。故得云。其中多有也。所以极乐凡圣同居土。与常涂教意迥别。常涂不过暂时同居。此与一切等觉。同净寂光。故云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诸上二字。不槩指无量声闻菩萨。单指多有一生补处而言。又常涂约感应。及圣者过去有漏业。得与权实圣人同居。此则同一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故又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少字拣至别教地前。幷竖拣至圆教住前。以住前皆仗自力登住。入同生性。方蒙诸佛护念故。吾每谓净土大教。圆收一切教。超出一切教。正谓此也。

[问。单念佛人。不修余行。得波罗密。卽是多善多福。今念佛所证。止素法身邪。已具万行庄严邪。)

﹝答。﹞三身一体。普贤行门。不外毗卢性海。是以初心虽不修余行。令三昧易成。而三昧旣成。三因圆显。岂有已证法身。庄严终缺。亦何未证法身。预恐不具足邪。然或一门深入。或余行助成。未许执一。一行三昧。一卽是多。万善同归。多卽是一。

[问。念佛的是谁。与别则公案无二。钞云。体究念佛。与举话头下疑情意极相似。然四种念佛。未列体究一法。经文本无此意。不应入净业门。今两路双征。若参此不悟亦不失往生。此为参门畱一退步。正堕偷心。若此疑不破。便不得生。此为念门启一疑情。却成异说。智彻慈照天奇毒峰诸师。皆主此说。何所本邪。云栖若祖诸师。何不直拈谁字。若只相似而已。愿闻不全是处。)

﹝答。﹞因念佛人不见佛性。偷心不死。故以此语昭告之。令直下相应。卽于一念中圆见三身。圆净四土。阶理一心。此一门深入一心不乱之前茅也。后人闻此诚言。无论悟与不悟。便可死心念佛。更何用参此段公案。直须如此了得。当知昔人下此语时。绝无禅净之分。后祖收之但入本宗。非入净业。何以故。公案现在故。今疏主收入净业。仍为禅宗。何以故。救有禅无净土之病故。然则若信得及。以悟为则。以净土为归。真实不欺。不畱退步。卽此似处。卽已全是。若信不及。死我偷心。而偷心转甚。正好实念。而念反狐疑。只此似处。卽全不是。故曰。学道须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有疑则参。虽罢参而不能。无疑则念。欲起疑而何自。如是则直念苦参。亦无非往生正行也。

[问。如子忆母。必想仪容。今但念声相续。不取相貌。易驰散否。或依出入诸息。得非小乘法邪。)

﹝答。﹞子之忆母。或善想仪容。或呼号血泪。观经云。彼人苦逼。不遑念佛[此指观想)。善友教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此指称名)。夫三界无非剧苦。何止临命终时。以畏苦心呼号求救。驰散何从。否则摄心调息诸法。亦自不恶。圆人受法。无法不圆。岂有定属小乘者。试问记珠定香鸣鱼击磬等。大乘邪。小乘邪。

[问。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国。疏中不及。岂以此经七日入定乃生。故拣去刹那生灭之一念邪。若释一以义不以数。大本不应系十念后。若止如经文。作一念喜爱。何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得生。)

﹝答。﹞按宝王论。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终十念脱苦。一念者。一心不乱之一念也。当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断非刹那生灭之散心。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故云一念喜爱。阿閦经。喜恋心。本指欲染。

[问。七日后。若永不复乱。不应只名七日。若更乱者。已经退转。何能感佛。)

﹝答。﹞前此若无真实意乐。则七日决不能一心不乱。后此若无真实受用。又安见七日功成邪。

[问。钞谓理一心。为观力成就。则体究全属观门。然前言妙观难成。故显持名殊胜。今又通观法。不仍观胜持邪。若参谁字是体究。又全属宗门。正参话时。不应有如智不二。寂照难思等理路可傍。)

﹝答。﹞事理二涂。混不得。分不开。疏主一往以称名为事持。体究为理持。仍云机亦互通。不必疑阻。谓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事持能成就理一心也。又谓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名理一心。则未契时。体究无闲。止名究理。正是事功。然体究一门。与近时禅宗相合。实与台宗妙观不同。台观必圆解了了。全性起修。随举一观。无非不思议境。体究以未明心性。鞫其根源。契合之后。达如智不二。寂照一心。方与台宗圆解肳合。非正参话时。有理路可傍也。初学妙理旣未精通。不可仿佛相傍。心粗境细。妙观难成。以此。

[问。疏钞大意。全重理持。则所明持法。最为要害。今旣持名。复云理观。旣是理观。复拈话头。禅净止观。三法混淆。行人念不归一。将何为宗。与一门深入专修无闲之旨。何复不侔。)

﹝答。﹞疏主欲卽事入理。非以理夺事。当知持名是正行。理观是所通。话头是持名转局也。序云。著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亦未专重理持。所以处处明理者。恐狂罔谤为凡愚之行耳。后裔无知。反执理轻事。以遭落空之记。哀哉。

[问。疏言一心。卽达磨直指之禅。又云六祖斥无。乃门庭施设不同。假使才弘直指。复赞西方。则直指之意。终无由明。旣言卽是直指。复言为门不同。是少林曹溪亦不同邪。)

﹝答。﹞心地法门。包含无际。总不外一心。门庭施设不同。一心旨归不异。今一心卽直指之禅。言其指归也。六祖斥无。是老婆骂婢子。只图齿切耳。非谓但是宗门。便须拨净土也。永明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中峰云。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岂赞西方。直指便不明邪。若言六祖定作是语。莫谤六祖好。

[问。疏指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属理一心。又释佛名经。一闻佛名。灭无量劫生死之罪。云一闻。不待忆念。无量。不但八十亿劫。则何独理一心也。又此经闻经闻名。皆得不退。事邪理邪。)

﹝答。﹞观经十念除罪往生。由怖苦心切。善友缘强。一念猛利。过百年悠悠。非必有究理之行。然胜于寻常事持。疏主或借显事功极者。卽不违理乎。若佛名经所言。以彼佛具无量威德愿力。故闻者获如是益。闻不信。亦获无量罪。要非少善根福德众生。所能得闻也。不退亦不一等。随闻证者。有位行念三不退。仅歴耳根者。如食少金刚。究竟不消。为远因终不退也。

[问。枣柏言。华严一乘大道。非往生菩萨境界。何故华严长子。十愿导归极乐邪。生公说阐提有佛性。则后出涅槃为证。今后出行愿。全与枣柏不符。宗旨竟将安归。)

﹝答。﹞净土竖该横徧。寂光惟佛土。实报乃法身大士所居。方便摄三乘权位。同居则凡夫皆与。合论指大心凡夫。回心罗汉。出五浊。生同居方便二净土。未悟毗卢性海。入因陀罗网法界也。普贤十愿导归极乐。正不思议解脱境界。彻果彻因。通凡通圣。圣全法界入一尘。凡从一尘通法界。枣柏但言一乘大道。非往生菩萨境界。不谓往生菩萨。非一乘大道法门也。若云华藏大。极乐小。大小之见未忘。未梦华严法界在。

[问。旣以事持属定。理持属慧。而云事持未能破妄。利根径就理持。将事不显理。慧不由定邪。)

﹝答。﹞三无漏学。后必具前。故理一心。或从体究。忽然契合。或从念佛。自得心开。皆由定来。今重悟理。不止除散。虽体究无闲时。便可名事一心。亦有定力。而仍属慧门。实则定慧二门。各有利钝。疏主略未言耳。

[问。决志求验。正在平时。经胡止言临终佛现。)

﹝答。﹞行人见佛。随净业浅深。经明往生。故言接引耳。今只在执持名号处努力加鞭。无论见与未见。但得信愿行成就。往生自可无疑。慎勿生侥幸退息心也。

[问。心不颠倒。故能预知时至。乃云死时何苦欲先知。何邪。)

﹝答。﹞不贵预知。正欲令其心不颠倒。颇有因欲先知而愈重其颠倒者。

[问。大本十念。不言临终。此与观经。为同为别。)

﹝答。﹞大本云。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观志心信乐。何等深切。不必在临终时。实与临终同一猛利。后世祖师。因立晨朝十念行门。毕生不缺。亦决往生。

[问。文殊亦发愿往生。何反拣去势至。钞言耳根不摄念佛。念佛能摄耳根。又何邪。)

﹝答。﹞法无优劣。机有抑扬。无烦戏论。观音六根中。从耳根入。势至七大中。从根大入。论入门。耳根此方独利。论收机。净念三根普通。又圆人法法贯彻。耳根净念。互摄互融。初机耳唯一根。念乃都摄。亦可抑扬。

[问。用攀缘心为自性。如煮沙成馔。今念佛心。是攀缘邪。非攀缘邪。若是则一切觉观思惟。皆生死根本。若非。又何言念性生灭。因果殊感邪。若生灭卽不生灭。何云煮沙。此与波水之喻。当自不伦。波卽是水。沙非是馔。然法华若人散乱心。南能不断百思想者。又非卽用此生灭心邪。)

﹝答。﹞错不在用攀缘心。在以之为自性。所谓认驴鞍桥作阿爷下颔。便成沙馔之喻。若识得攀缘心。本无自性。则能用攀缘。不被攀缘用。所谓家贼难防时。识得不为怨。便合波水之喻。况势至一门。本属根大。意根为主。五根从之。故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意根卽第七识。七识无始来。念念执我。今以妙观察智力。令直下念佛。甜瓜换苦瓠。非寻常攀缘心比。寻常眼识缘色。乃至意识缘法。皆顺生死法。念佛时佛非色非非色。乃至非法。非非法。超世闲法。离语言道。但可净念忆持。原非情量所行境界。岂念佛心是攀缘邪。且以攀缘六尘增长生死者。转攀缘慈父。永脱苦轮。亦自不恶。安得一槩论邪。又娑婆根性。唯耳根易显圆常。念性犹属生灭。非已悟如来藏性者。终不达念性本圆通也。末世学人。鲜登圆解。耳根入道。亦甚难言。傥不能向佛顶前四卷。痛思深义。穷源彻底。则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工夫。毕竟如何理会。圆顿法门。非小根劣智所能拟议。无米索炊。画空成绘。反不若因果殊感者。自得心开耳。

[问。经末先言不退。后明往生。正以现生取办。超乎余教。何反开少寿多障。不克往生。来世得生一路。)

﹝答。﹞真念佛。决无不生净土。退菩提者。第恐障深慧浅之流。见自他未效。不罪工力浅。肉眼眯。反疑佛法无灵。现生退惰。故曲显胜益。策令现生取办也。

[问。显密并圆。何云持名胜准提。)

﹝答。﹞极准提神力。肉身往诣十方净土。极念佛三昧。肉眼等见十方如来。诚无胜劣。然约生佛因缘。法门所被。通涂教意。理应独显今宗。

[问。参究念佛。谓向上一著。千圣不传。必从参究方得。旣一代时教。皆属他宝。何禅门公案。便属家珍。若云禅是教之纲领。何故世尊不说。若云经文亦可参究。又何劳千七百则邪。参话一节。迦文旣未拈示。西来亦无此门。若谓门庭旣熟。便成窠臼。故换此法。今参话亦成熟路。更换一法何如。)

﹝答。﹞向上一著。千圣不传。可云必从参究得邪。然亦一种方便。本无实法缀人。故古称敲门瓦子。何尝以公案作家珍。苟昧纲宗。死在句下。谓参话方能悟道。病参话亦成门庭。皆益戏谈。何关宗教。当知举一明三。目机铢两之士。随拈一法。透一切法。尽属家珍。谁为他宝。若缘木求鱼。守株待兔。三藏十二部。是拭疮疣纸。千七百公案。亦陈腐葛藤。法无得失。得失在人。但当因言会心。何得迷心逐语。果契心源。知佛祖皆无一法与人。将以何法换去何法邪。

[问。五逆可以往生。佛何不能灭定业邪。又造业人。若借此自宽。寕不入地狱如箭射邪。)

﹝答。﹞千年暗室。一灯能破。忏力旣殷。业便无定。若顽愚迷津。得船不上。牵裳作筏。抱石为舟。旣无回转之力。是真定业难逃矣。

[问。涅槃法师。以未诵弥陀经。不得往生。法华云闻此经。如说修行。命终生安乐世界。何不同邪。)

﹝答。﹞净土一门。愿为前导。未诵弥陀。卽平日愿乐不深。若法华所云。是世尊直以妙经为莲邦左券。劝愿明矣。法华卽是弥陀。妙经劝愿。卽是弥陀劝愿。卽是涅槃劝愿。亦卽是一切诸经劝愿。无不同也。

[问。彼土为人天错居。为各分九品。佛浴池及菩萨声闻为在天上。在人闲。旣注彼境。应令依正条然。)

﹝答。﹞净土纯乐。天人岂应迢绝。九品往生。未判人天。或皆九华化生。或天不须托质。皆未可知。大本谓宫殿楼阁。有在池者。在空者。观经谓树上宝网。妙华宫殿。诸天童子。自然在中。然则净界庄严。岂可凡情测量。俾其条然邪。

[问。净土旣宣道品。何观经止言读诵大乘。不及小乘。又净业门。有不礼余佛不诵余经者。不并违观经邪。)

﹝答。﹞般若每列三十七品。随结云。乃至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道品岂非大乘法门邪。净业古宿。有一门深入者。乃圆人礼一佛。卽礼一切佛。诵一经。卽诵一切经。恒沙宝性。无量法藏。一齐委付。一时领知。大乘方等经典。须如是读诵始得。

[问。一句弥陀。若不通种种法门。莫罄其致。乃云。修余法门。便属二心。岂非受一非余邪。)

﹝答。﹞不知一切法卽一法。广修诚属二心。若一法中透一切法。专习卽是总持。佛行魔行。岂在法也。

[问。奘师以兜率近。判内院易生。钞以论因不论地拣之。后言胜莲虽超极乐。然乐邦近。何又论地邪。)

﹝答。﹞皆论因也。胜莲境界。去博地凡夫甚远。不同弥陀。近垂方便。十念便可成因。未有不能生极乐。而能生胜莲者。但深信佛语。入净土玄阃。极乐未必不卽胜莲。如情生徧计。疑极乐为权施。则胜莲远矣。

[问。钞中莲台二义。今金刚台。紫金台。为是房台。是基台。)

﹝答。﹞泛言二义。若托质金台。本在花内。基台非所论也。

【答印生四问[原问附)】

[问。未得戒时。以何法摄心。十戒有犯。许忏悔否。忏悔后。卽许进具否。作何忏法。方名得戒。)

﹝答。﹞得戒须具殷重心。清净心。希求胜法。忏悔须具惭愧心。决断心。飜前恶境。卽此为摄心法。卽此是得戒因。十戒有犯。誓不更造。律许进具。应郑重。不宜欲速。

[问。一代时教。初心许徧阅否。参禅许看教否。若悟后方看。此生恐难保任。若粗了卽参。又恐知解缠绕。)

﹝答。﹞看教贵精不贵多。一部中精研妙义。彻骨彻髓。自然旁通众典。势如破竹。欲彻骨髓。必须看时。卽是观心。旣曰观心。功同参悟。原非寻言逐句。有何相碍。教理资神。如膏助火。是在精了其义。不应粗了。未能精了。而曰知解缠绕。何异战败之士。咎武艺太多邪。

[问。黄蘖已前无话头。未审何法得悟。我今当从何入门下手邪。作何主宰。不被境夺邪。何时当见人。何地方究竟邪。幸详示之。)

﹝答。﹞直下知归。那有实法。参话本后世方便。死人偷心耳。从上诸祖。但向本分中畱心。只今学人。须向本分中下手。一切时。一切处。只为此本分事。自不见有境。岂为所夺。善知识者。时时当见。决择身心。直至圆满菩提。方为究竟。是在当人发大勇猛。扩大虚怀。启迪大智。长养大悲。舍一切爱见。修一切方便。乃不堕外道二乘权教诸境界耳。

[问。参究念佛之说。当得话头否。旣恐今生不悟。来生难保。故用此法。以摄往生。然又恐为参禅开一退步。当作何融通邪。一生参禅。临终发愿何如。)

﹝答。﹞众生颠倒。转说转疑。吾今彻底道破。亦令当来诸有志者。毋泣岐路。旣一门深入。何须叠牀架屋。更涉参究。但观莲宗诸祖。便知净不须禅。若为大事因缘。有疑未破。欲罢不能。而行参究。正应殷勤回向西方。但观永明等诸大祖师。便知禅决须净。本分中事了然可辨。何须曲为融通也。信则便信。疑则别参。

【代答刘心城又上博山四问[原问博山书附)】

[蒙示。卽今若有取舍。同之一字。卽是妄言。然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正谓取舍愈有愈无。斯为圆妙。若无之始无。不落小乘邪。)

﹝答。﹞极者。谓取至无可取处。舍至无可舍处。恰与不取舍合。非仅以取舍作无取舍会也。正欲极之。不欲无之。若未致其极。便欲无之。且堕恶取。便拟欲同。正属妄言。

[蒙示。以葛藤埽葛藤。与不绊葛藤者。优劣若何。夫台宗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正争此葛藤之有无。则教理不废葛藤。葛藤无非圆顿。)

﹝答。﹞文字性离。非离文字。未达斯旨。谩云不立。只此不立。便是文字。悟时转法华。此不绊葛藤也。谁为所埽。谁为能埽。智者九旬谈妙。字字从秘藏流出。字字能含摄秘藏。岂似寻章逐句。入海算沙。全堕葛藤窠臼。乃云葛藤埽葛邪。

[蒙示。多句不如一句。须得水源。若寻枝蔓。妄云句归何处。不太蚤计邪。窃闻台宗。专用六识。谓伐树得根。灸病得穴。旣得其本。卽蔓是本。旣得其源。卽流是源。)

﹝答。﹞定穴定根。所以待灸待伐。故曰须得水源。若培业根而不伐。护膏肓而不灸。则错认源流。倒置本末。悖台宗奥旨。入生死迅流矣。

[蒙示。一念识心保无失脚。未知用那个心保得。若用识心。隔阴不知宿命。然台宗专用六识。为圆顿无上止观。悬合棱严。棱严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忆念非用六识邪。教中明用六识。六识明知位次。若能依教修学。教理可作保人。)

﹝答。﹞台宗观一念识心。卽不思议境者。以圆解之人。旣达如来藏性。故卽流是源也。若谓专用六识。是以攀缘为自性。乃生死根本。正棱严所诃。猥云悬合。不几谤止观邪。又势至圆通。属七大中根大。故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意根为主。五根从之。以根为识。确为有过。台宗云。观心若起。本迹俱绝。从此方能断惑证理。安立位次。若六识明知位次。便属法尘分别影事。何名圆顿法门。旣畱心台教。藉为保人。未识保人作何面孔。能决定相保邪。果然识得保人。管取亦能自保。

【拟答忘所上博山书问[原问博山柬附)】

[法久逾衰。非时使然。授受滥觞。不可援耳。且以学人论之。根之利钝。谁免相生住灭。及流注生住灭。纵不落识情。分别迥绝。相许言断。流注能截然乎。卽使截然。尚名真如流注。夫众生妄想执著。世尊四十九年剗刷。令执著遣尽。然后拈花示众。此一拈花。岂非佛四十九年说的。众生积劫迷的。以迷则不敢拈。非佛不能作捷径法。最初了此一大事也。今于善知识棒喝机锋能如是承当否。复以师范言之。达磨西来。正为此方。名言习气沸盛。别投一剂无意路还元丹也。至曹溪分衍。仍恐又堕言说。所以五家各立门户。借宾主君臣玄要。以探虚实。古人于此事。真劔刃上行。乃今之宗乘。又为昔之教法。安得再有一达磨来。药病俱埽。埽亦不畱面少林九年壁乎。不尔。亦当如赵州黄蘖之大用。其余又不胜数。要皆以新法胜人也。此新法正是无师智。自然智。佛不能传。语所不载。如大将军临敌。韬略俱舍。以敌亦熟明此法故。然亦离此韬略一字不得。以韬略正载此活法。人自死耳。得之者死语拈来皆活。不得者活句拈来皆死。无法无新。新在自得。语不出人意表。何以解人无始黏缚。点铁成金乎。)

从上佛祖。本无实法与人。拈花微笑。乃至达磨初来。虽云传佛心印。岂离众生心外更有佛心可传。不过为人解黏去缚。令达妄想无性耳。达得妄想无性。二种生住灭当下寂然。若欲向生住灭处截断。正恐一番剗刷。倍增一番执著。且达磨单传之旨。如画龙点晴。令其飞去。非离文字。说于解脱。则昔日之教法。本未尝埽。今日之宗乘。又何用新。谓一切知识皆以新法胜人。幸莫谤知识也。且旣知离却旧法。别无新法。岂不知欲作新法。便成旧法。死语活句。亦复如是。当今学者。浊智流转。偷心炽然。不思追踪往哲。但欲夺彩时流。为善知识。正应据先圣之典型。杜其僭窃。不惟棒喝机锋渐成恶套。卽有药病俱埽埽亦不畱之达磨来。恐不畱复成窠臼。如波逐波。有何了期。莫若向源头处讨个脉路。则循规蹈矩。不施一巧。坐致太平。幸荐取本分草料。莫更求格外钳锤也。

【拟答白居易问寂音禅师书[问在林闲录)】

如来出世。惟为一乘。众生根性不等。方便说三。虽复说三。究竟归一。恐不信没在苦。故须鉴彼当机恐以三乘作实法会。故云无有高下。夫众生种种病。只是一病。以不识佛性故。如来种种药。元是一药。究竟为一佛乘故。然受病旣久。变症多端。医王用药。亦须随宜得所。然则病愈药除。乃如来本意。药应病与。乃方便智门。惟达如来设教元由。自得末世利人妙用。为下种者。强毒以大亦可。为熟脱者。善巧说三亦可。若权实之致不明。悉檀之义未委。岂惟顺机说三为妄分别。卽一味道亦瞒盰儱侗。故六种经中所有二义。恰恰相成也。五蕴十二因缘者。蕴以积聚覆盖为义。分名为四。对色成五。只名色一支便具。何得约十二因缘伦次成难邪。十二因缘。约三世因果轮回。以能生果为因。展转相藉为缘。是故蕴惟苦谛。缘兼苦集。蕴法约横。因缘约竖。始从无明终至老死。一一支中。皆具五蕴。不依五蕴。何得无明。安有诸行。生卽五蕴虚妄和合。老卽五蕴虚妄变异。死卽五蕴虚妄散坏耳。

【答人问参究初心方便说】

向上一机。自有祖庭正令。不落方便。旣曲为中下。设方便门。有一病。随有一药。病旣万端。药亦千变。良医合宜而用。砒霜活人。庸医昧机而施。醍醐伤命。立一法必伏一獘。有一利。必具一害。棒喝机锋。提持公案。皆药也。亦皆病也。未可轩轾。亦未可决定执为初心方便。如人行路。不与导师同程。莫若博问路径。不然。惜一时之踌躇。贻歴年之错误。入鬼国。堕深坑。遇蛊毒。逢劫贼。敢保十个五双有分在。

【答菩萨戒九问[原问附)】

[问。梵网云。于未受戒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谓但遮诵时。不遮讲时。何意。)

﹝答。﹞比丘戒法。关系僧轮。为防贼住。一切俱遮。菩萨戒法。普收五道。解义发心。事非所禁。但诵时恐有发露。不合令未受者知。故云不得说也。

[问。戒本四重。梵网十重。详略不同。梵网犯重。见相更受。戒本但云更受。宽严有异。何也。)

﹝答。﹞戒本出地持。地持合杀盗淫妄名出家八重。善生经。列杀盗淫妄酤酒说过。名优婆塞六重。梵网僃二经之义。总为十重。缨络亦同。由被机不等故也。今戒本四重。复有三义。一者。在家出家欲受此戒。必已先受五戒十戒具戒。是则杀盗淫妄根本性重。不须更列。惟列增上戒也。二者。菩萨戒法。逆顺无方。为众生故。容少分现行性罪。此四理无开许。故独列之。三者。根本四罪。一犯永堕。大乘虽通忏悔。亦必期于见相。今此四法。设有犯者。犹堪更受。恐滥前四。故独列之。然梵网犯重。必见好相者。释迦和尚一往法严。弥勒阇梨。轻重开遮。理须详悉。今准经论参合发明。杀盗等四。随犯一种。诸戒并失。得见好相。大可重受。而比丘法中。仍无僧用酤酒等六。随犯一种。失菩萨戒。具戒以下。不名为失。故殷勤悔过。许其重受。二经互相影略。非相违也。

[问。比丘遮罪难缘乃开。今性罪开而遮罪无文。且逆行凡夫安能利人邪。)

﹝答。﹞遮罪为护众生。大士皆应同学。难缘所开。已同声闻。惟性罪一向遮。故须开也。不拣是凡是圣。果能悲心代苦。惭愧不为功。则戒身无恙。傥借口任情。止成自欺。必亏戒体。莫贪大士虚名。而招长夜苦报也。

[问。受戒羯磨文。若无授者。听像前自受。梵网自誓受戒。必须要见好相。不见好相。不名得戒。何也。)

﹝答。﹞受戒一事。须论因缘。因是内心殷重。缘是授受分明。修证贵因深。教道藉缘具。是以比丘律藏。严住持僧宝之体。专重众缘。璎珞地持。开趋向菩提之路。但观因地。梵网最初结戒。理须二法并扶。故虽许自受。必见相为期也。又复应知。如起信所明。或有众生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故。能自发心。复有见佛色相。而发其心。今梵网求相。所以使发菩提。地持像前得受。但指已发心者。梵网严立法。地持严择人。互表里也。复次璎珞经云。诸佛菩萨现在前受。名上品戒。法师相授。名中品。千里无师像前自受。名下品。亦无求见好相之言。然犹约外缘分别。复有论云。发增上心。得增上戒。又心无尽者。戒亦无尽。是约内因分上中下也。今人大须自审。果念念与悲智相应。上荷正法。下悯含生。便遵璎珞地持。如虽希佛道。悲智未深。则须秉持梵网。或现有明师。心存憍慢。不从求受。别向像求。斯则两经咸不听。五悔终不成。旣欲远趋极果。岂容因地不真。豪杰士断不宜自诳矣。

[问。大乘重内因。今时律师。可知人内因真否。如不真得戒否。如不得戒。设犯还定罪否。)

﹝答。﹞羯磨文有观察当机之法。不知内因而妄授。不免无解作师之过。受者不善无记心。虽不发戒。然滥膺菩萨名。自当依法判罪。非比丘戒中。竟以贼住论也。

[问。忏罪羯磨。许向小乘悔过。梵网经。不得向未受菩萨戒者说。尚不向说。可向悔邪。)

﹝答。﹞住持僧宝。堪受忏悔。又声闻人。虽未识长者是父。实是真子。非余一切未受戒者比也。至半月说戒。遣之令出。是布萨常规。亦弹斥微旨。然当必有菩萨比丘主之。仍是摄取于僧矣。

[问。梵网有见上座和尚阿阇梨。及请二师之文。又五逆。加弑二师。成七。今授戒。何止一师。)

﹝答。﹞璎珞地持。并止一师。又梵网受法。传自什师。载于义疏。亦止一师。其请二师。是请佛菩萨。所云应如法供养二师。及弑二师成逆。则徧指比丘戒等二师。

[问。重定受戒法。初已发菩提愿。何后复令发四弘。招重繁过。)

﹝答。﹞前审因。后秉法。前发心向道。后誓铠庄严。前总后别。前觉悟始因。后要期极果。前一心思惟知识开示。后三宝加持道场尅证。由前故有后。由后以成前。岂云重复。如先请师。像前复请。又如授比丘戒。屏问遮难。僧中复问。亦重繁邪。

[问。旣谓机感有殊。授法不一。若简若繁。俱无乖舛。则直宗一辙。何必会三家成一式。)

﹝答。﹞始予独遵慈氏羯磨。往往有嫌太略者。乃敢折衷会三为一。但用经论成言。更不别加文饰。三典并现流通。想是机宜有在。聊顺一时之机。匪敢执今非古。可用与否。一任后贤。

【答黄樨谷三问[原问附)】

[问。佛不能灭定业。地藏菩萨胡为有灭定业真言邪。且旣达本来罪福皆空。又何谓邪。)

﹝答。﹞业之与报。皆是自心现量。心空一切皆空。心假一切皆假。心中一切皆中。特凡夫不达能造所造。能受所受。当体三德秘藏。而以殷重倒心。作殷重恶业。必招殷重苦报。名为定业。彼心旣定。不可挽回。大觉亦不能卽令消灭。故大慈悲巧设方便。令地藏大士说呪劝持。卽是转其定心。渐使消灭也。是故菩萨功能。全是佛之功能。佛旣不居。菩萨亦不居。究竟只在当人一念信受持呪之心耳。此正所谓旣达本来罪福皆空之旨。原非拨无因果。以罪福因果当体卽空。亦复卽假卽中。迷则灭与不灭。俱非达本。达则灭与不灭。总不碍空也。古人云。如何是本来空。业障是。如何是业障。本来空是。透此二语便出野狐窠臼矣。

[进问。毕竟佛何不自说。所谓佛不能灭。尚有疑在。)

﹝答。﹞释此须知三义。一诸佛说法。必系四悉因缘。有闻佛说而欢喜生善灭恶入理者。佛卽自说。如棱严尊胜诸呪。皆灭定业也。有闻菩萨说而欢喜生善灭恶入理者。须菩萨说。如此呪。及大悲等呪是也。二罪不自灭。不他灭。不共灭。不无因灭。而有时唯说自灭。云心空业空。有时惟说他灭。云佛菩萨力。有时说须共灭。双举内因外缘。有时说无因灭。云非自非他。皆四悉因缘。否则便成四谤也。三不能灭约三藏迹佛。能灭指圆教因人。如华严云。初发心时。已胜牟尼。亦其例也。知此三义。一切法无不通达。

[问。万缘构时息心休定。觉甚快乐。而摄入之功甚难。若行数息作观等门。恐多一番作意起灭。如何顿入一念不生境界。)

﹝答。﹞一切境界。本自不生。亦不住灭。迷此理本。皆是生住灭相。妄见万缘构集。妄生苦恼。又于息心休定境界。妄生快乐。苦恼快乐。皆醉见也。缘集缘散。皆屋转也。直须酒醒。方知屋本不转。又须知屋本不转。迷醉方可醒耳。数息作观等妙法。各逗一机。欲顿悟境界不生。莫若四性推拣。观此现前一念。为自生邪。他生共生无因生邪。念若自生。何藉外缘。若他生。何关自己。若共生。应一分有知。一分无知。有因尚不可。况无因生。仔细检责。觅念生相。实不可得。念旣无生。境界安有。二俱不生。不复更灭。一切时中。重重照破。不舍一切法。不住一切法。不厌一切法。不著一切法。作意卽非作意。起灭亦无起灭。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也。

【答陈弘衮二问[原问附)】

[问。横死之说。与业报矛盾。又旣有不应死而死。必有不应生而生。推之富贵贫贱莫不皆然。范镇谓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散。或坠茵席之上。或落粪溷之中。不诚有理邪。)

﹝答。﹞一切因果。从来不爽。横死之果。的由横死之因。盖业有三世不同。谓现报业。生报业。后报业。此三世业力。又各论强弱。互相倾夺。且如有人。前生业报。今应长寿。乃忽起猛恶夭折之因。遂入横死科中。据现报则非横死。据夙善卽不应死而死。惟业果由心招感。故心能转业。则定而不定。心被业牵。则非定而定。请为决曰。人生如树花。随善业风吹。堕人天茵席之上。随恶业风吹。堕三涂粪溷之中。噫。安得深达唯心之士。与旷观业性差别哉。

[进问。因果三世义僃矣。儒不信也。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论其身及其子孙而止耳。故德之厚者。必曰宗庙飨子孙保。以斩然无后为德之至薄。佛亦有以此论因果者否。)

﹝答。﹞因果道理。穷深极远。彻妄该真。尼山大圣。姑就见闻开晓。乃因果一义耳。卽此而通之。可信佛法。执此而自是。兼碍儒门。夫积善余庆。何尧舜无肖子。夷齐无后昆。积恶余殃。何盗跖永寿。曹马高爵。此非通于三世。终墨墨矣。由一切无非因果。故穷通寿夭。荣辱得失。襍然互感。事非一辙。乃至父母子孙。皆以同业相召。佛经亦雅言之。然世闲因果。虚幻不实。且如大舜。宗庙飨。子孙保。已不能畱至今日。三千年来。弹指已过。何如度脱亲因。永超生死。为出世大孝邪。是以儒明因果。非不合佛法。但知一不知二。知近不知远。此拘虚者之所不信。明达者之所必求也。

【答元赓问】

真言与佛名。功德平等。机缘不同。各具四益。今劝持呪。与劝持佛名无异。当信菩萨机缘。及吾人愿力。各自离过绝非。不可思议。傥谓持名为是。持呪为非。华严所谓受一非余。魔所摄持也。记数之法。普被三根。上根不碍记。下根必须记。故总以数期之。俾利者卽此打成一片。而钝者亦不失缘因善根。傥托言事理一如。不须记数。恐上智少下愚多。不至忘失者几希矣。

【答邓靖起三问】

禅门流獘久矣。未可力争也。赖有识之士。用其法不染其病。鉴其失不废其法耳。凡针灸药石可起病者。无论君臣佐使。皆心上化工也。古人诃坐禅。劝坐禅。劝提话。诃提话。各逗机宜。善用之无非是药。不善用无不增病。必执诃坐为是。何异执话头者诃放下也。真到参无可参处。教外别传。正法眼藏。是甚么马屁[土*孛]。

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信不容易。但旣三根普被。又不宜一味说难。且七日一心不乱。不可判浅。夜夜伴佛眠。不可判深。盖一心不乱。有事有理。事一心。已不容易。理一心。何容强臻。而共眠共起之佛。不过本具性德。蠢动皆尔。非关修证。殊未希奇。若达共起共眠之佛。仍炽然言念无闲。方得名理一心。若未达共起共眠之佛。一味言念他佛。念至打成一片。得见他佛。卽顿悟共起共眠之佛矣。势至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十六观云。诸佛有异方便。令汝得见。此之谓也。故一声弥陀。无论解与不解。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念念都是成佛真因。而漫云炒砂成饭。不几谤三世诸佛大方便法轮乎。

摄律仪戒成法身德。摄善法戒成般若德。摄众生戒成解脱德。三德卽三身极果。戒为法界。一切法所归趣。一切法所从出。故云惟佛一人持净戒。其余皆名破戒者。又云。若人受佛戒。卽入诸佛位。佛顶谓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杀等。必落魔道神道。惟以戒摄心。令其生定发慧。方名三无漏学。故知受戒修行。如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不假兵戈也。至别商参究话头等对治法门。是兵者不得已而用之耳。六祖旣悟心宗。出世仍须禀具。清凉华严菩萨。十誓凛如冰霜。远公莲社始祖。临终考午后蜜。千古芳规。昭昭具在。何狂禅肆无忌惮。浅学绝不经怀也。

【答净性三问[原问附)】

[问。心外无法。同体之义明矣。如何大心不发而自利。法外无心。法法皆是法界明矣。云何逢缘又生取舍。若云名字位中虽知此理。柰烦恼习气所使。还舍习气。不舍习气邪。)

﹝答。﹞汝之所明者。语言道理而已。法尘妄影。尚不能自利。何况大心。已是取舍。何待逢缘。此卽是汝烦恼习气。若果了同体法界。更有何习气可舍哉。

[问。十界一心。何不相知。若惟佛知。则生佛不同。若名字知。非究竟知。还属修功。若云不须论修。现现成成。则生佛无别。)

﹝答。﹞妄谓各不相知。便于心外别计十界矣。若知十界唯一心。则心尚不可得。何有各各不相知之十界邪。悟十界唯一心者。假名为佛。如醒人见屋不转。迷一心计十界者。假名众生。如醉人妄见屋转。生佛不同者醒醉。所同者。从来不转之屋也。就理同处。何须论修。醉人屋非现现成成不转者乎。

[进问。体同用亦应同。何有十界之异。若体性真实是同。虚妄相状是异。性相岂有二邪。若云相卽无相。相卽法界。则地狱何必趣于佛界。若不须趣。毕竟如何成佛。)

﹝答。﹞十界体用。本无不同。迷者谓相异性亦异。体用元不曾减。悟者知性同相亦同。体用亦仍不增。故狱界卽法界。元无佛界可趣。狱界可舍。约此实义。假名出狱成佛。柰何终日向假名上分别。忘却法界真体性邪。不达体性。终日说法界。是极恶名言习气。

【答净尘问[原问附)】

[问。大慧云光未透脱的。不曾亲见法身。到底觉得面前有物。此岂非昭昭灵灵之一物也。此物旣从真心而有。全体是真。如此了得。尽大地是个法身。是个自己。云何复说有见不见。透脱不透脱。然如此为甚触境逢缘。又用不者。被习气所使。过在甚么处。又大慧此旨。与台宗观心法门。为同为异。)

﹝答。﹞大慧正是拈出禅病。要人讨个透脱亲见一回。若实透脱。便不作透脱不透脱想。若实亲见。便不作见不见想。今云此物旣从真心而有。乃至如此了得云云。全堕见解窠臼。正所谓到底觉得面前有物者也。何必昭昭灵灵而后谓之一物哉。惟坐此见解窠臼。所以说有逢缘触境用著用不著等。傥实透脱亲见。你唤甚么作缘境。谁去逢触。你要用个甚么。又谁去用。只者习气。从甚处来。又谁被使。岂不百襍粉碎。更唤甚么作法身。作自己。设或未然。大非容易。须将身心世界。及种种名言习气。乃至平日思前虑后诸般念头。全体放下。单单用个推检法。看此能了达的。所了达的。毕竟是个甚么。此台宗绝妙工夫。与宗门不隔丝毫。若但看麻三斤。狗子无等。一则公案。又是一种方便。下手不同。到家则一。皆须勿忘勿助。拌命死挨。不论时劫。切忌将心待悟。切忌坐在无事甲里。切忌作道理商量。切忌性急求速发明。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东钻西撞。空丧光阴。但生死心切。绵绵密密。日久岁深。不计程限。自然或向看经处。或向习坐时。或著衣吃饭边。或见色闻声际。蓦然拶入。方信从来说的。都是梦话。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

p1:南能,或为北神秀南惠能之义,校者疑为难能,仅注明以备查

p2:疑为睛,纸本作晴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