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佛祖历代通载

卷第九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九

嘉兴路大中祥符禅寺住持华亭念常集

(一) 梁(姓萧氏四主都建康)○雷氏曰(高太世敬梁朝四主五十七年)。

(壬午) 高祖武皇帝衍改天监(字叔达。南兰陵都里人。与齐同出。亦汉相何二十四代孙。父顺之为丹阳尹。母曰张氏。生帝状貌奇伟日角龙颜项有圆光身不映日。受齐禅后酷好佛法。降将侯景反叛举兵围帝于台城。断食而崩于净居殿。寿八十六。在位四十八年○或问曰。梁武终身奉佛。然困殍于台城。佛法之验其在何也。答之曰。有是疑乎。有是诮也。且夫人之性命业性定焉。苟往世之业会矣。岂今生之善革哉。故文中子曰。斋戒修而梁国危非释迦之罪也。缘行齐废帝之愆。值侯景台城之困业理既昭。惑疑遣矣)。

(二) 道家太清经。及众醮仪十卷。乃梁时陶弘景妄造(出珠林)。

(三 癸未) 武帝诏曰。大士宝志迹拘尘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谈其隐沦则遁仙高者。岂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忌。自今中外任便宣化。帝一日问志曰。弟子烦惑未除。何以治之。答曰。十二。帝问。其旨云何。答曰。在书字时节刻漏中。帝益不晓。他日更问国祚有留难否志指其颈示之。帝曰。朕享国几何。答曰。元嘉。元嘉。帝喜以为倍宋文之年。时革命之初帝临政刻急。志假帝神力。令见先君受极苦于地下。由是恤刑。尝诏画工张僧繇寒志像。僧繇下笔辄不自定。既而以指厘面门分披。出十二面观音。妙相殊丽或慈或威。僧繇竟不能写。他日与帝临江纵望。有物溯流而上。志以杖引之。随杖而至。乃紫旃檀也。即以属供奉官俞绍雕志像。顷刻而成。神采如生。帝悦以安内庭时法云云光二师俱有重望。每讲法天辄雨华。帝疑其证圣。夜于便殿焚疏请志偕光云三大士斋。翌日志独赴。而光云俱未知。帝由是益异其礼。又尝与帝登钟山之定林寺。指前独龙冈阜曰。此为阴宅则永其后。帝曰。谁当得之。曰先行者得之。至十三年。大士示寂。帝忆其言。以金二十万易其地。建浮图五级其上。镇以无价宝珠。敕王筠勒碑。葬日车驾亲临致奠大士忽现于云间。万众欢呼声震山谷。自是道俗奉祀。奇瑞显应为天下万一。凡大士所为秘谶偈句多著南史。为学者述大乘赞十篇科诵十四篇并十二时歌。皆畅道幽致。其旨与宗门冥合。今盛传于世。

(四) 是岁帝妃郄氏者。初生有赤光照室。器皿尽明。及长性明惠。善隶书读史传女工之事靡不闲习。宋齐间诸王求婚。父晔皆不许后以适帝。生三女。帝为雍州刺史而妃薨。其性酷妒。及是化为巨蟒入于后宫。通梦于帝。帝体将不安蟒辄激水腾涌。或现龙形光彩照灼。因于露井上为殿衣服委积。置银辘轳金瓶灌百味以祀之。帝毕世不复议立皇后云。

(五 甲申) 天监三年四月八日。帝率道俗二万余人升重云殿。亲制文发愿。乞凭佛力永弃道教。不在崇奉。略曰。经云。发菩提心者即是佛心。一切散善不得为喻。弟子萧衍比经荒逆耽事老君。累叶相承深此邪法。今舍弃奋习归仗正因。愿使未来世童男出家广弘经教化度含识。共证菩提。宁在正法中长沦恶道。不乐归依老子暂得神仙。陟大乘心永离邪见。正愿诸佛证明菩萨摄受。弟子萧衍和南。

十一日敕门下曰。大经中说。九十六种唯一佛道是其正道。余皆邪也。朕舍道以事诸佛正内之道。公卿能入此誓者各可发菩提心。老君周公孔子等。虽是如来弟子化迹既邪。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成圣(具载如弘明集)。

(六) 是岁诏隐士何点。点以巾褐入见帝。帝赐之酒。特除侍中。点前席将帝须曰。乃欲臣老子耶。固辞不受。复诏何胤。胤谓使者曰。吾年五十七矣。月食四斗米不尽。那复有宦情耶。帝知不可致。有旨给白衣尚书禄。胤苦辞。晚入虎丘之西寺讲维摩经。及将终梦天女六十余人列于前。及寤犹见之如故。即具浴俨衣冠。少顷而卒。何氏自晋司徒充宋司徒尚之。并建大义伸明佛法。累叶遵承至胤侄侍中敬容而止。

(七 丙戌) 五年帝注大品。臣僚命法师法云讲之。云辞疾不赴。帝遣使强起之曰。将冀流通。非高德无以凭也。云始从之。云最有誉当世。雅为昭明太子所敬。儒释两优。为天下第一。

(戊子) 魏改永平。

(八 己丑) 八年。魏主于式干殿。为诸僧及朝臣讲维摩诘经。时魏朝专尚释氏不事经籍。中书侍郎裴延隽上疏。以为汉光武魏武帝虽在戎马间未尝废书。先帝行师还都。手不释卷。良以学问多益不可辍故也。陛下升法座亲讲大觉。凡在瞻听尘蔽俱开。然五经治世之楷模。应务之所先。伏愿经书互览孔释兼存。则内外俱周真俗斯畅。时洛阳中国沙门之外。自西域来者三千余人。魏主别立永明寺千余间。以处之远近承风无不事佛。比及延昌州郡凡一万三千余寺。僧至二百万。

(九 辛卯) 十年诏法师僧旻。入惠轮殿讲胜鬘经。帝临听。公卿毕集。有旨于庄严寺建八座法轮。妙选奇杰番次主之。时以旻为第一。当讲日听者倾都。堂无容足。名士刘叶尝谓旻曰。法师佛学有余。何故弘义多伸儒旨。旻曰。昔生公以顿悟通经。次公以毗昙发论。若贫道初不以儒释限。但据文义所向耳。沙门道超者频年力学。慕旻公之讲。誓欲齐之。夜梦神告之曰。旻公毗婆尸佛时预宣法化。君新发意者何能类之。第自求成名。不必苟齐也。旻性谦冲不恃能矜物。一时公卿道俗咸推仰之。

(壬辰) 魏改延昌。

(十) 十一年有旨。命宝亮法师授涅槃义疏。帝为之序。略曰。离文字以设教。忌心相以通道。欲使珉玉异价泾渭分流。制六师而正四倒返八邪而归一味。则法雨降而燋种受荣。慧日升而长夜蒙晓。发迦叶之悱愤。吐真实之诚言。虽复三施等于前。五大陈于后。三十四问参差异辩。方便劝发各随意答。举要论经不出两途。佛性开其有本之源。涅槃明其归极之旨。非因非果不起不作。义高万善事绝百非。空空不能测其真际。玄玄不能穷其妙门。自非德均平等心合无生。则金墙玉室岂易入哉。

(十一 癸巳) 下诏曰。夫宗庙牺牲修行佛戒。蔬食断肉省贪绝欲。天下水陆不令搜捕。又敕太医不使肉药。公家织官锦帛并断。又造断酒肉文。及著净业赋。

(甲午) 天监十三年志公和尚示寂。

(十二) 是年特进沈约卒。约字休文。婺州东阳人。左目重瞳。腰有紫志。少为书生。名闻一时。以风流见称。而肌体清臞。时谓沈郎瘦。甚为武帝所重。官业具南史。尝出意撰声律以革古诗。后世取则。号曰四声。约甚精佛理。著中食论。理趣甚高。其略曰。人所以不得道者。由于心神昏惑。心神所以昏惑。由于外物扰之。扰之大者其事有三。一则势利荣名。二则妖妍靡曼。三则甘旨肥醲。荣名难日用于心。要无晷刻之累。妖妍靡曼方之已深。甘旨肥醲为累甚切。万事纭纭皆三者之枝叶耳。圣人知不断此三事求道无从可得。乃为之法使简而易从。若也直云。三事惑本并宜禁绝。而此三事。是人情所甚惑。念虑所难遣。虽有禁之之旨。而事难卒从。譬如方舟济河。岂不欲直至彼岸。河流湍急。会无直济之理。不得不从流。靡久而获至。非不愿速。事难故也。禁此三事。事宜有端。何则食之于人不可顿息。其于情性三累莫甚。故推此晚食并置中前。自中之后清虚无事。因此无事念虑得简。在始未专。在久自习。于是束以八支纡以禁戒。靡曼之欲无由得前。荣名众累稍随事遣。故云。往古诸佛过中不餐。此盖是遣累之筌罤。适道之捷径。而惑者咸谓止于不食。此乃迷于向方。不知厥路者也。又尝著设会谓意谓如来在日。众居伽蓝不置食具。时至则分卫持钵以福众生。今之僧徒一皆违废。不止不持中食。甚者甘腴厨膳丰美饮食。或遇请召得蔬蔌之具。莫不颦蹙以为不能甘也。此岂有志于道哉。其论略曰。出家之人本资行乞。戒律炳然。不许立厨帐并蓄净人。今既取足官寺。行乞事废。或有持钵登门。便呼为僧徒鄙事。既为众所鄙耻。不复行乞。悠悠后进求理者寡。将谓乞食之业不可复行。由净饭王子转轮之贵。持钵行乞以福施者。岂不及千载之外凡庸沙门躬命仆竖自营口腹者乎。行乞受请二事不殊。今不复行乞。又不赴请。则行乞之法于此永冥。此法既冥则僧非佛种。佛种既离则三宝坠地矣。约有文集百余卷。行于世。

(十三 乙未) 是年魏胡太后。作永宁石窟二寺。极土木之美。而永宁尤盛。有金像高丈八尺如中人者又十躯。为浮图九级。筑基下及黄泉。其高九十丈。上立刹复高十丈。每夜静铃铎声闻十余里。佛殿如太极殿。三门如端门。僧房千楹。玉珠锦绣。骇人心目。未几雷电火爇其塔。远近咸见烟焰中有塔升空而没。后月余有自东州来者云。此日见塔乘空飞海上。而望海者时亦见之。

(丙申) 魏孝明帝诩(宣武次子。六岁即位。胡太后临朝。在位十二年。十九岁崩。葬定陵。改熙平)。

(戊戌) 魏改神龟。

(十四 己亥) 会稽沙门惠皎。以宝唱所撰名僧传颇多浮泛。因著高僧传十四卷。始元汉永平十年终于是岁。凡四百五十三载。二百五十有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开其德业大略为十例。其自叙曰。前古撰集多曰名僧。然名者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若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兹焉用纪。高而不名则备今录。世以为确论。

(十五) 释僧朗者。常诵法华。风度凝远饮啖不常。每出一狗一猴随之。日循乞得饮膳。即置木盂中。食毕举其余以饲猴狗。善作龟藏。或时手足头颈俱缩不见。又尝登舟初无篙力。朗坐其中猴狗驯侧。舟自溯流而上。法师道英。初隐太行山禅宴。树枝萦结如盖覆之。居久之弃去。行龙台泽。观游鱼爱之。即解衣入水。宴坐深渊七日而出。又尝隆冬睹严冰爱其莹澈。就卧其上信宿而起。晚居蒲州普济寺。一日讲起信。至真如门奄尔气绝。众意其逝矣。有都讲识之。即谓众曰。此入灭尽想耳。三日乃苏矣。

(庚子) 改普通○魏改正光。

(十六) 普通元年。帝于禁中筑圆坛。将禀受归戒。妙选德行尤异者为之师。朝议以惠约法师望高。诏至。约以礼逊让不许。夏四月丁巳。帝行问道。礼禀约为师授具足戒。方羯磨次甘露降于庭。有三足乌二孔雀。历阶驯伏。帝大悦。赐约别号智者。自是入朝必设特榻处之。而帝座其侧。凡太子诸王公卿道俗从约授戒者。四万八千人。沙门虽在耆艾。亦重禀授。独法云公曰。吾既戒矣。其可以佛法为人事耶。于是议者高之。

(十七) 时有达禅师者。得水观三昧。每入此定。有窥之者。唯见清水凝渟满室。沙门道仙从达游。得火光三昧。所居之室玄夜大明焉。

(十八) 帝留神法门。时释子多纵率。主僧懦不能制。帝患之。欲自以律行僧正事。诏下京城大德。无敢议者。独藏法师以为佛法渊博非一人能尽之。执不奉诏。帝讶之。召入光华殿问状。藏面陈大旨。秉执有据。帝不能夺。遂从之。藏退谓诸僧曰。上以佛法为己任诚当推顺。然衣冠家子弟十辈。犹不能俱称父意。今糅杂五方之众而以一己好恶绳之。戒律将废矣。诸君不虑此何也。法云公叹曰。教理深致未能多谢。一日之事良可愧服。

(十九) 帝自受具。寝处略同沙门。虽宫禁每亦恣僧游览。独禁御座而已。藏公一日升殿登之。左右呵止之。藏曰。贫道定光金轮之裔。宁愧此座。倘见杀不虑无受生处。帝闻置之弗罪。藏少时遇相者曰。法师寿不过三十一藏。岁惧日诵金刚般若。至期梦前人复来告曰。法师以般若力故。寿倍僧矣。又尝梦维摩诘降其房与语。临别以素麈尾遗之而去。藏自是玄辩日新矣。

(二十) 魏正光元年孝明帝加元服。命沙门道士讲道于禁中。时道士姜斌沙门昙谟最对论。帝曰。佛与老子同时否。姜斌曰。按开天经云。老子西入化胡。佛充侍者。明是同时。昙谟最曰。老子当周何年而生。斌曰。定王三年生。简王四年仕于周。敬王四年年八十五西入化胡。最曰。吾佛以周昭王二十四年诞生。穆王五十二年灭度。自世尊灭度至定王三年。凡三百四十五年。老子方生。及敬王元年老子西游。则世尊示寂已四百二十五年矣。据此相去悬远。而言化胡。无乃谬乎。斌曰。佛生周昭之世。有何文记。最曰。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并有明文。斌曰。孔子制法。于佛迥无文记何也。最曰。孔子有三备十经。谓天地人也。佛之文言出于中备。斌曰。孔子圣人何假十乎。最曰。佛是众圣之王。达一切含识先后际。吉凶终始不假卜筮。自余小圣虽晓未然。必藉蓍龟方通休咎。时侍中刘腾宣敕曰。姜斌论无宗旨。宜退席。又问。开天经何从而得。是谁所说。可疾取来。及取经至。帝命群臣详定真伪。时太尉萧综太傅李寔洎公卿大夫百六十余人。览毕劾奏曰。老子止著五千文。更无他说。今姜斌所据。文词鄙俚宗旨乖谬。既渎先师又罔圣德。罪当惑众。制可。将抵以刑。三藏菩提流支奏解。斌特流马邑。昙谟最善大小乘有律行。初在邯郸说律。感异比丘六十余辈降席听戒。流支每见称为东方开士焉。

(二十一) 魏书佛老志曰。道家之源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不德。随机应物厥迹无常。授轩辕于峨嵋。教帝喾于牧德。大禹闻长生之诀。尹喜受道德之旨。至于丹书紫字升玄飞步之经。五石金光妙有灵洞之说。不可胜纪。其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精神。积行树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长生世上。是以秦皇汉武甘心不息。劳心竭思所在追求。终莫之致。退恨于后。故有栾大徐氏之诛。然其道惑人效学非一。灵帝置华盖于濯龙。设坛场而为礼。及张陵授道于鹤鸣。因传天宫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斋祠跪拜各有成法。于是三元九府百二十宫。一切诸神咸所统摄。又称劫数颇窃佛经。及其劫终称天地俱坏。其书多有禁秘。非其徒不得辄观。至于化金销王行符敕水奇方妙术万等千条。上云羽化飞天。次称消灾减祸。故好异者往往而尊事之。初文帝入宾于晋。从者云登仙伊阙。太祖好老子之言。诵咏不倦。天兴中仪曹郎董谧上服食仙经数十篇。乃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炼百药。封西山以供其薪蒸。令死罪者服之。多死无验。久之太祖意少懈乃止。

(壬寅) 魏用正光历。

(癸卯) 铸铁钱。民盗铸者多。物价腾踊。

(乙巳) 魏改孝昌。

(丁未) 改大通。上幸同泰寺舍身。

(二十二) 初祖菩提达磨大师。天竺南印度国香至王第三子也。王薨师出家。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付以大法。因问。我既得法。宜化何国。多罗曰。汝得法已。俟吾灭度六十余年。当往震旦国阐化。曰彼有法器堪继吾宗。千载之下有留难否。多罗曰。汝所化方。得菩提者不可胜数。吾灭度后彼有劫难。水中文布善自降之。汝至时南方不可久留。听吾偈曰。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凄凄暗度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复演八偈。皆预为谶。至多罗示寂。师演化本国。会其侄异见王者轻毁三宝。师遣其徒波罗提。微现神力摄化归正。师以震旦缘熟即别其众。而异见王枉驾见师。曰告之曰。当勤修福行护持三宝。吾去非晚一九即回。王泣曰。叔既有缘在彼。非吾所留。唯愿不忘父母之国。事毕早回。遂具大舟实以众宝。王躬率臣僚送至海滨。师同商驭舟达于南海。广州刺史萧昂馆之。以表闻奏。有诏迎见。师入朝。帝问。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并无。师曰。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帝曰。何谓真功德。师曰。净智妙明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帝曰。何为圣谛第一义。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曰不识。帝不省玄旨。师迟留数日。遂度江之魏。止于嵩山少林寺。终日壁观而已。有僧神光者。因神人发起来见师。师端坐不顾。会天大雪。光立雪中。至积雪过膝。师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求何事耶。光曰。唯愿大慈开甘露门广度群品。师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难逢。岂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光闻诲励喜不自胜。即以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师曰。诸佛最初求道重法忘身。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矣。光承其言即易名惠可。复问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师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来与汝安。可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与汝安心竟。久之为可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其辞曰。

夫入道多云。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理入。二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直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一等。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则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者。有四。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谓报冤行者。凡修道人若受苦时。当念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夙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恨。作是观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名报冤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皆是过去夙因所感。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名随缘行。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智者悟真安心无为。万有皆空无所希冀。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息念无求。故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是则无求真为道行。故名无所求行。称法行者。性净之理因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悭惜。达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无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亦复利人。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名称法行。

大同元年十月。师将示寂。道副尼总持道育惠可等。侍侧。曰时将至矣。汝等盖各言所得乎。时道副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师曰。汝得吾肉。尼总持曰。我今所见。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师曰。汝得吾皮。道育禅师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师曰。汝得吾骨。大师惠可即礼三拜复依位而立。师曰。汝得吾髓。即顾谓可曰。世尊以正法眼藏付嘱大迦叶。展转传授以至于吾。吾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可跪受其衣。愿闻指示。师曰。内传法印以契真心。外付法衣以定宗旨。后代浇薄疑虑竞生。谓吾西土汝乃此方。凭何得法以何为证。或遇难缘。但出此衣用以表信。其化无碍。至吾灭后二百余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潜符密契千万有余。汝当阐化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有。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又曰。吾有楞伽经四卷。亦付与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吾自离南印来此东土。见赤县神州有大乘气象。遂逾海越漠为法求人。际会未谐如愚若讷。今得汝传授。吾意已终。乃与其徒往禹门千圣寺。有期城太守杨炫之。问曰。西天五印师承为祖。其道云何。师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炫之曰。弟子素奉三宝而智慧昏蒙。愿师慈悲开示宗旨。师以偈答之曰。不睹恶而生嫌。不观善而勤措。不舍智而近愚。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明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缠超然。名之曰祖。炫之闻偈乃稽首曰。愿师慈忍久住世间。师曰。吾化缘已毕传法得人。吾即逝矣。是日端坐而寂。门人奉全身葬熊耳山定林寺。明年魏使宋云西域回。遇师于葱岭。手携只履翩翩独迈。云问。师今何往。曰西天去。及云归朝具言其事。门人启圹唯空棺只履存焉。梁武帝闻师显化始末如此。遂亲撰碑。刻石于钟山。

论曰。昔嵩明教著传法正宗记。称达磨住世凡数百年。谅其已登圣果得意生身。非分段生死所拘。及来此土示终葬毕。乃复全身以归则其住寿固不可以世情测也。传灯录云。师以九月二十一日至广州。刺史以表闻奏。帝遣使赍诏迎之。师以十月一日至金陵。然自广至金陵亡虑三千余里。将命者往而复。师方启行。岂以十日之间能历三千里乎。又谓魏孝明帝钦师异迹三屈诏命。师竟不下少林。及师示寂。宋云自西域还遇师于葱岭。孝庄帝有旨令启圹。如南史普通八年即大通元年也。孝明以是岁四月癸丑殂。师以十月至梁。盖师未至魏时。孝明已去世。及其子即位未几。为尔朱荣所弑。乃立孝庄帝。由是魏国大乱。越三年而孝庄殂。又五年而分割为东西魏。然则吾祖在少林时。正值其乱。及宋云之还则孝庄去世。亦五六年。其国至于分割久矣。乌有孝庄令启圹之说乎。奋唐史云。后魏末有僧达磨。航海而来。既卒。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回见之。门徒发其墓但有只履而已。此乃实录也。又谓光统律师菩提流支数下毒害师。师遂不救。呜呼甚哉。光统流支法门龙象。讵能尔乎。是皆立言者误也。虽然吾宗从上来事。昭昭若揭日月而行。故二祖礼三拜后依位而立。当尔之际。印尘劫于睡息。洞刹海于毫端。直下承当全身负荷。正所谓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入此门来不存知解者也。抑乌有动静去来彼此时分而可辩哉。

(戊申) 魏庄帝子攸(献文之孙。彭城王第三子。是年二月孝明为胡太后鸩之。时尔朱荣立帝即位。二年改元建义。永安二号后复欲篡逆求九锡。九月入朝。帝知召荣手杀之。其弟尔朱兆举兵向洛。立东海王晔。改元建明。十二月杀子攸。空宫百日。兆又以晔疏远杀之。而更立孝文之侄广陵王恭。是为节闵帝)。

(己酉) 改中大通。

九月上幸同泰寺舍身。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回宫。

(庚戌辛亥) 十月上幸同泰寺。升座讲涅槃经。十一月讲般若经。

(二十三) 是年四月。昭明太子薨。太子讳统字维摩。天监元年生于霸府。三日而建康平。识者以为天命所集。幼聪睿。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八岁于寿光殿讲孝经。名儒重臣毕集座侧。太子词吐华畅渊源无滞。皆钦服以为圣童。年十二于内省决狱。剖断平允。自是数使听讼。赖活者不可胜数。性慈孝美容止。读书数行俱下。过目忆诵无违。帝既留心内典躬自讲说。太子亦天性好佛。凡释部经论披览略遍。于东宫别立惠义殿。专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撰次法事仪注。及立三谛等义。世咨美之。母薨每哭辄动绝水浆不入口。帝敕左右宣旨曰。毁不灭性圣人所制。不胜哀比于不孝。有我在那得自毁如此。即可强进饮粥。太子奉旨始进粥。体素肥腰带十围。至是减削过半。帝寻委以军国政事。太子处决无留滞。引纳天下奇材赏爱无倦。东宫有书凡二万余卷。群贤毕集。文雅之盛由晋已来未之有也。尝游后池乘彩文舸。摘芙蕖以嬉。姬人荡舟没溺而出。感疾动股。恐贻帝忧。不以闻。遂薨。天下哭之如丧其亲焉。

(二十四) 刘勰者名士也。雅为太子所重。撰文心雕龙五十篇。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裕遂博通经论。区别部类而为之序。定林寺藏经即其铨次也。中书令沈约绝重其文。常置几桉间。凡都下寺塔及名僧碑碣皆出其手。累官通事舍人。表求出家。先燔须自誓。帝嘉之。赐法名惠地。

安定王朗改中兴(十月高欢起兵言都。讨尔朱氏。乃奉太武玄孙朗。行至芒山。既平尔朱兆。以朗疏远。又以恭英毅难制。乃幽之。假安定王诏奉之。文曰孙修即位)。

节闵帝恭改普泰(是年安定王节闵帝皆为高欢所杀)。

右魏自太祖(登国丙戌凡十二主。百四十九年。至梁中大通而分东西之焉)。

(壬子) 西魏孝武修改永熙(字孝则。孝文之孙。广平武穆王怀之子。高欢废节闵而立帝。欢有不臣之迹。帝欲除之。欲觉举兵内发。帝恐奔长安。依关西大都督字文泰。在位三年。寿二十五)。

(癸丑) 大通五年。义乌双林大士者。姓傅氏名翕法号善惠。年十六纳刘氏女妙光为室。生二子普建普愿。尝有西域沙门嵩头陀者。见大士曰。吾与汝毗婆尸佛所同发誓。今兜率宫衣钵现在。何日当归。因命临水观其影见圆光宝盖。大士笑谓之曰。炉鞴之所多纯钱。良医之门足病人。度生为急何思彼乐乎。居无几常见释迦金粟定光三如来放光袭其身。大士喜曰。吾得首楞严三昧。即舍田宅及卖妻子。得钱五万以设法施会。遂于松山之顶。因双梼树创寺而居。故名双林。日自营作夜则行道。有偈云。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复一日于山顶。绕连理双树行道。感七佛相随。释迦前引维摩接后。唯释尊频顾大士共语。由是异迹日显。是年正月十五日。遣弟子傅暀致书于朝。其辞曰。

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惠大士。白国主救世菩萨。今欲修上中下善悉能受持。其上善略以虚怀为本。不著为宗。无相为因。涅槃为果。其中善略以治身为本。治国为宗。天上人间果报安乐。其下善略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普令百姓皆禀六斋。今闻皇帝崇法欲申论义未遂襟怀。故遣弟子傅暀告白。暀投书太乐令何昌。昌曰。约法师犹置启。翕是国民。又非长老。殊无谦卑。岂敢进达。暀烧手御路。昌乃驰往同泰寺询皓法师。劝速呈。二月十一日进书。帝览之。遽遣诏迎。既至。帝问曰。从来师事何人。答曰。从无所从。来无所来。师事亦尔。昭明太子问大士。何不论义。答曰。菩萨所说非长非短非广非狭非有边非无边如如正理。复有何言。帝曰。何为真谛。答曰。息而不灭。帝曰。息而不灭。此则有色。有色故钝。如此则居士未免流俗。答曰。临财无苟得。临难无苟免。帝曰。居士大识礼。答曰。一切诸法不有不无。大千世界所有色像莫不皆空。百川丛注不过于海。无量如法不出真如。如来何故于三界九十六道中独超其最。视一切众生有若赤子。天下非道不安非礼不乐。帝默然。大士辞退。异日帝于寿光殿讲金刚经。圣师云。大士能耳。帝即召大士。大士对帝执拍板讲经。唱成四十九颂。遂还双林。至陈太建元年四月将示寂。谓其徒曰。此身甚可厌恶。众苦所集。要在护持三业精勤六度。若堕地狱卒难得脱。常须忏悔。又曰。吾灭已不得移寝床。七日当有法猛上人持像及钟来镇于此。弟子问。既归寂后形体如何。曰山顶焚之。问若不遂复何如。曰勿用棺敛。但累甓为坛移尸于上。屏风周绕绛纱覆之。上建浮图随意安立。又问诸佛灭度时皆说功德。师之发迹可得闻乎。曰。我从第四天来为度汝等次补释迦。故大品云。有菩萨从兜率天来。诸根猛利疾与般若相应。即吾身是也。言讫跏趺而逝。寿七十有三。至七日上人法猛果持织成弥勒像及九乳钟来镇龛所。须臾不见。大士道具十余事。晋天福中钱王发塔取灵骨十有六片。皆紫金色。并道具。就府城南建龙华寺。塑像安置。大士尝著心王铭一篇。其辞曰。

观心空王。玄妙难测。无名无相。大有神力。能灭千灾。成就万德。体性虽空。能施法则。观之无形。呼之有声。为大法将。心戒传经。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情。自在无碍。所作皆成。了本识心。识心见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心性虽空。贪嗔体实。入此法门。端坐成佛。到彼岸已。得波罗蜜。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识佛。晓了识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非佛莫测。无所堪任。执空滞寂。于此漂沈。诸佛菩萨。非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身心性妙。用无能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莫言心王。空无体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无。隐显不定。心性虽空。能凡能圣。是故相劝。好自防慎。刹那造作。还复漂沈。清净心智。如世黄金。般若法藏。尽在身心。无为法宝。皆浅非深。诸佛菩萨。了此本心。有缘遇者。非去来今。

(甲寅) 东魏孝静善见改天平(孝文之孙。清河宣王亶之子。高欢迎立都洛迁邺。年十一即位。十七年。寿二十八岁)。

(二十六 乙卯) 改大同○惠约法师垂诫门人。言讫合掌而逝。帝辍朝三日。素服哭之。葬志公塔之左方。尝从约授戒者四万八千人。皆服缌麻哭送至塔。约尝所乘青牛垂泪悲鸣。及双鹤绕塔哀唳。弥月而去。

(丙辰) 作皇基寺○陶弘景号山中宰相。

(二十七 丁巳) 东魏定州孙敬德。虔事观音。为贼横引坐罪。临刑念救苦观音。刀三斫不伤。三换刀俱折。有司以闻高欢。欢为表请免死。敬德还家。事像项有三痕。今世谓高王经出此也。

(戊午) 李胤之得佛舍利遂大赦○东魏改元象东魏元象元年。有使西域。回至葱岭。见达磨只履单己而西还。门徒启圹礼之唯存只履。

(己未) 东魏改兴和。

(二十八 庚申) 佛祖传法偈。按禹门太守杨炫之铭系记云。东魏静帝兴和二年庚申。西魏文帝大统六年。梁武大同六年。高僧云启往西域求法。至龟兹国。遇天竺三藏那连耶舍欲来东土传法。云启曰。佛法未兴且同止此。遂将梵本译为华言。云启去游印土。那连亲将至西魏。值时多故乃入高齐。以宣帝礼遇甚厚廷居石窟寺。以齐方受禅。未暇翻译别经。乃将龟兹与之合所译祖偈因缘。传居士万天懿。乃殷勤扣问深悟玄旨。遂将校勘昭玄沙门昙曜同天竺三藏吉迦夜所译付法藏。失于次序兼无偈谶。写本进去魏朝证其差谬付法藏传乃魏武真君年中。崔浩寇谦之邪说毁灭佛法。至文成帝和平中重兴故缺。梁简文帝闻魏有本。遣使刘玄运往彼传写。归建康流布江表。唐贞元中金陵沙门惠炬将此祖偈往曹溪。同西天胜持三藏。重共参校。并唐初以来传法宗师机缘集成宝林传。光化中华岳玄伟禅师集贞元以来出世宗师机缘。将此祖偈作其基绪。编为圣胄集。开平南岳三生藏惟劲头陀又录光化以后出世宗匠机缘。亦以祖偈为由。集成续宝林传。宋景德中吴僧道原集传灯录进于真宗。敕翰林学士杨亿工部员外李淮太常丞王曙同议校勘具奏。诏作序编入大藏颁行。天圣中附马都尉李遵勖参石门聪禅师发明因缘。聚禅学僧列此祖偈世系事缘。成广灯录上仁宗。御制序文。敕入大藏流通。建中靖国元年沙门惟白将此祖偈以为标本。成续灯录进上(云云)。他宗不知其原。谓七佛偈无译。寡闻浅识一至妄谬。良可笑也。

(二十九) 时隐士阮孝绪。陈留人也。家世仕宦。父彦大尉从事中郎。孝绪年十三通五经大旨。十六丁家难。终丧入钟山。听讲久之。母有疾。绪在席心惊而归。合药须生人参。躬入钟山采求未获。忽一鹿在前。心异之至鹿息处。果得人参。药成母疾得愈。齐尚书令王晏来候之。绪恶其人穿篱而遁。及晏被诛以非党获免。尝以鹿林为精舍。环以林池杜绝交游。世罕得而见之。御史中丞任昉欲访焉而不敢进。乃指鹿林谓其兄曰。其室则迩。其人甚远。繇是朝贵绝于造请。唯与裴子野交好。天监末累召不赴。天子以为苟立虚名以要显誉。故二何孝绪并得遂其高焉。南平元襄谓曰。昔君大父举不以来游取累。吾弟独执其志何也。绪曰。若麇麚尽可参驭。何以异乎騄骥哉。鄱阳忠烈王其姊夫也。岁时之馈。一无所受。与刘著作同年。刘卒。绪曰。吾其几何。即辨后事数日而亡。寿五十八。孝绪博极群书。无一不善。精力强记为学者所宗。既卒。门人谥曰文贞处士。初汉刘歆著七略。齐王俭著七志。孝绪普通四年著七录。前五曰内篇。六曰佛法录七曰仙道录。谓之外篇。刘歆七略则以道家为诸子。以神仙为方技。王俭七志则先道而后佛。孝绪七录则先佛而后道。盖所宗有不同。亦由其教有浅深也。

(三十) 七录内外图书。总四万四千五百二十六卷。凡天下之遗书秘记尽于此矣。内佛法录经律论等五部。凡五千四百卷。至隋文帝仁寿间。嘉则殿书凡三十七万卷。及唐开元中秘府以甲乙丙丁四部为次。列经史集四库。并唐之学者所著之书。共八万二千三百七十四卷。今唐书艺文志。四部著录者。凡五万二千一百卷。不著录者二万七千六百三十卷。共七万九千八百三十卷。其间释部特载僧俗二十五家所著之书。凡三百九十五卷而已。此古今书籍之数也。

(癸亥) 东魏改武定。

沙门尚圆为武陵王。遣宫中鬼怪。一称南无佛陀。鬼皆失所。自尔安静○是年黄门侍郎顾野王玉篇成。

(甲子 五四) 上自天监以来事佛长斋。日止一食。惟菜羹粝饭。

(丙寅) 改中大同。

(丁卯) 改太清。

(三十一 己巳) 太清三年夏四月。逆贼侯景陷台城。以甲士五百人自卫。带剑上殿拜讫。帝神色自若。使引向三公坐榻。谓曰。卿在戎日久。无乃为劳。景惶惧不能对。出谓左右曰。吾每据鞍临敌。矢石交下了无所怖。今见萧公使人畏慑。岂非天威难犯。吾不复见之矣。及景自称大丞相而征求无已。帝愤之。遂寝疾。然斋戒不衰。日夕念佛不绝于口。独皇子侍侧。五月丙辰大测。不能进膳。久而口苦。索蜜未至。而举手曰荷荷。遂崩于净居殿。年八十有六。帝日角龙颜舌文八字。项有浮光身映日无影。右手文成武字。幼尝蹈空而行。所居之室常若云气。人或遇者体辄肃栗。前后受命符端凡六十余事。及即位太极殿常有六龙。各守一柱。其神奇异瑞自书契以来人君皆所未有。幼而好学。六艺备闲棋登逸品。至于阴阳纬候卜筮占决草隶尺牍骑射。并洞精微。虽登大位万机多务。犹手不释卷。然烛测光常至戊夜。撰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五经义注讲疏等合二百余卷。赞序诏诰铭诔箴颂笺奏诸文凡一百二十卷。晚奉佛道日止一食。膳无鲜腴唯豆羹粝饭而已。或遇事拥不暇就食日才过中。便嗽口而坐。制涅槃大品净名三惠诸经义记数百卷。听览余暇即于重云殿同泰寺讲说。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余。衣布衣木绵皂帐。一冠三载一被二年。自五十外便断房室不饮酒不取音乐。非宗庙祭祀大会飨宴及诸法事。未尝举乐。勤于政事。每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烛看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然仁爱不断。亲亲及所近幸愆犯多纵舍。坐是政刑珥紊。每决死罪常矜哀流涕然后可奏。性方正为居小殿暗室常理衣冠小坐。暑月未尝褰袒。虽见内竖小臣如遇严宾焉。谥曰武皇帝。庙号高祖(出南史)。

(三十二) 史官魏征曰。高祖固天攸纵聪明稽古。道亚生知学为博物。允文允武多艺多才。爰自诸生不羁之度。属昏凶肆虐天伦及祸。纠合义旅将雪家冤。曰纣可伐。不期而会。龙跃樊汉电击湘郢。剪离德如振槁。取独夫如拾遗。其雄才大略固不可得而称矣。既悬白旗之首。方应皇天之眷。而布泽施仁悦近来远。开荡荡之王道。革靡靡之商俗。大修文学盛饰礼容。鼓扇玄风阐扬儒业。介胃仁义折冲樽俎。声振寰区泽周遐裔。干戈载戢凡数十年。济济焉洋洋焉。魏晋以来未有若斯之盛也。然不能息末敦本斫雕为朴。慕名好事崇尚浮华。抑扬孔墨流连释老。或终夜不寐。或日旰不食。非弘道以利物。唯饰智以惊愚。且心未遗荣。虚厕苍头之位。高谈脱屣。终恋黄屋之尊。夫人之大欲在乎饮食男女。至于轩冕殿堂。非有切身之慈。高祖屏除嗜欲眷恋轩冕。得其所难而滞其所易。可谓神有所不达。智有所不通矣。

论曰。魏郑公论梁武帝。可谓天下仁人之言也。而新唐史萧瑀传赞。亦曰。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在民。厥终无大恶。以浸微而已。故余祉及其后裔。以此验郑公之论。益可详矣。然韩退之尝曰。梁武饿死台城。盖谓其屏嗜欲绝午后食至临终斋戒不衰。在恣情丰美享用者视之。近乎饿死耳。犹孔子称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其微意乃所以成其美焉。岂谓不得食而饿死哉。凡谓得失成败。如魏郑公之言。乃春秋责备贤者之旨。得不为万世之公道哉。

(三十二 庚午) 简文纲改大安(字世赞。小字六通。武帝第三子。侯景破台城立帝。大安二年景又废之)。

右东魏十六年(而高洋篡之)。

北齐(姓高氏五主都于邺)雷氏曰(神武文襄文宣孝昭武成后主。北齐五帝。二十九年)。

高祖神武帝欢(字贺六。浑渤海蓨人。崩于晋阳。葬漳水矣)。

文襄帝澄(字子惠。高祖长子。为梁将所害。寿二十九岁也)。

文宣帝洋(字子进。高祖次子。承父相位。朝臣使受禅。使中张亮谓孝静曰。五行递运有始有终。愿陛下远法尧舜。孝静敛容避逊而出。齐王洋入即位。降封孝静为中山王。洋恶过桀纣。复鸩静帝在位十年。改元天保。寿三十一)。

(三十四) 沙门慧文禅师。当齐高之世独步河淮。法门非世所知。履地戴天莫知高厚。阅中论发明。论是龙树所说。故遥禀焉。是为台宗二祖北齐尊者(九祖传)。

(辛未) 侯景(怀朔镇人。初仕高欢为将。拥兵十万专制河南十三州。欢死降梁祖。后反改梁祖立简。是年弑简自立称汉。改年太始。登太极殿御床脚陷。借立百日。陈霸先杀之)。

(三十五 壬申) 元帝绎改承圣(字世诚。小字七符。武帝第七子。初父梦僧眇一目执香炉云。托生王宫。已而母梦月坠怀中。后生帝也。首封湘东王。统义兵于江陵。既台城失守。即位于江陵。复命陈霸先王僧辨破侯景。又为诗四绝。西魏进士襄弑之。寿四十七。在位三年)。

西魏废帝钦(受帝太子。字文泰立之。虽在位而制由泰。帝不胜愤。欲除之。泰觉遂废帝立恭帝即位。二年不改号)。

(三十六) 世尊示灭一千五百年矣。

承圣元年。三藏真谛将归天竺。至广州。刺史欧阳颜延之。制止寺沙门东恺等请译起信俱舍等论。谛有气宇风神爽迈。颜之子纥居别墅。在河渚间。谛每访纥。以坐具敷水面跏趺其上飘然往还。坐具略不沾润。或不敷具。即折荷叶而济。时好事多图画而奉祀之。

(三十七) 荆山居士陆法和。少隐江陵清溪山。服勤沙门执弟子礼。及长出游。语音巴楚。容色异常。以操行绝等为梁湘东王所重。即以间散甚为诸公钦敬。初侯景始降。法和知其必叛。以语朱元英。元英不了其意。未久景围京城。元英求策。和曰。取果宜待熟。景遣将任约击湘东王。法和就乞军御之。对垒赤沙湖。贼因风纵火烧庐。法和以白羽挥风。风即返。约军大溃。士卒求约不获。法和曰。洲际有水刹。约在其下也。可往擒之。果得约。抱刹仰头出鼻。法和舍之。谓王曰。他日当得力。约后果立效。法和所至江湖必立放生池。切戒杀生。湘东王即位。是为元帝。以法和为郢州刺史。始法和欲大举定魏。帝不许。法和笑曰。吾尝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窥人王位耶。但于空王佛所与王有因缘。如不能用则奈业何。帝败归齐。齐宣帝喜其来。封太尉赐甲第。法和乞为佛寺。身居偏室。日手持香炉行道体佛烧香凝坐预期死日。时至坐去。尸缩三尺许。题壁曰。十年天子为尚可。百日天子急如火。周年天子递代坐。又曰二母生三天。两天共五年。指娄太后也。人惧涂削之。终不能去。其神异如此。

(三十八) 承圣二年。北齐高帝。诏僧稠禅师。稠将启行。而峰峦振响飞走悲鸣。如是者三日而止。稠至京师降跸迎候。命入宫授菩萨戒。尽停五坊鹰犬及伤生之具。禁境内屠杀。稠留禁中四十日。出居外寺。寻有旨罢讲席。俾沙门尽习禅观。稠入谏帝。以为弘通教理渐诱童蒙正赖讲授。愿勿禁也。从之。及宣帝即位。尝谒稠。稠床坐不迎。其徒有劝迎者。稠曰。昔宾头卢尊者迎阿育王起行七步。致王失国七年。贫道虽寡德。冀帝获福耳。俄以此被谮。帝衔之。将复入寺按其不敬诛之。稠已知之。及帝入寺预出十里许候之。帝怪问。稠曰。恐身血污伽蓝。故远来就刃耳。帝惧然悔谢。谓其臣杨遵曰。朕不明几妄黩圣师。即奉之如故。因从容启帝曰。陛下前身罗刹也。今好杀盖余习耳。帝问。何以知之。稠请以盆贮水自咒之命帝临观。果自形正罗刹之状。仍有群罗刹随之。帝大惊。自是绝荤终日坐禅礼佛行道如旋风焉。

(三十九 甲戌) 敬帝方智(字惠相。小字法真。元第九子。元被西魏破江陵杀之。陈霸先杀王僧辨而立帝即位。以霸先为相。进封陈王。明年受禅。帝十六岁终。在位二年)。

西魏恭帝廓(文帝第四子。字文泰以柳刺之言。废钦立帝。泰卒其子。觉袭相位进封周公。时年十有五岁。其叔宇文护逼帝禅位于觉。封帝为宋公。帝在政三年)。

(乙亥) 改绍泰。

后梁(姓萧氏都江陵)雷氏曰(宣察岿琮西魏附庸。后梁三主三十四终)。

宣帝察(字理孙。兰陵人。武帝孙。昭明太子统第二子也。字文泰立之于江陵。在位八年。改元大定。寿四十四矣)。

(四十) 北齐敕二教角试。天保六年九月。下诏。敕诸沙门与道士达者十人亲自对校。于时金陵道士陆修静等初为梁武所弃。遂奔入魏。至是颇盛。而齐文帝复事佛。静等忌之。诣阙请与释子角法。有旨令上统法师克日较胜负。至期大集公卿。修静等以术咒僧衣钵及宫殿梁柱。皆举震动。诸僧相顾缺然无对。于是万众諠哗得以道流为胜。修静等雀跃鱼视高自矜夸。以己为神仙辈也。又言。沙门现一我即现二。今以小术诱之耳。帝顾谓上统曰。佛门岂无人哉。统曰。方术小技儒俗鄙之。况出家人也。既承天命令拒。可令最下座僧对之。于时有法师昙显。不知何许人。居下位被酒昂兀而坐。统令二人扶上高座。登而笑曰。向咒衣柱而飞动者。我故开门试卿术耳。令取稠禅师衣钵置地使咒之。静徒并力作法。逾时不能动。帝敕取衣一加十辈并不能举。显即自取置诸梁上使咒梁柱。亦不能动。显又曰。我先醉耳有所闻云。沙门现一我当现二。果尔否。静曰然。显乃翘一足曰。我正现一。请卿现二。静徒默无所为。相顾惭缩失色。独修静更欲以颊舌胜之。即曰。尔佛自言为内。内即小也。以道家为外。外即大也。显应声曰。然则天子居九重之内。亦应小于百官耶。静气咽无对。群臣皆呼万岁。忻跃而罢。显风度弘旷趣向叵测。后不知终。帝亲鉴臧否于十月乙卯朔日也。是月丙辰文帝诏曰。法门不二真法在一。求之正路寂泊为本。祭酒道者中世假妄。俗人未悟乃有祗崇。麴[麥*薛]是味丧昧虚宗。既乖仁祀之源。复违祭典之式。宜从禁止。无或遵风应。道士自谓得神仙者可上三爵台飞腾远举。不能尔者并宜改迷归正。诣昭玄上统剃度出家。繇是齐境道流遂绝矣。

(四十一) 杜弼字辅言。中山曲阳人。年十三进士。甄琛问策。下笔如流。王澄见所答。叹曰。王佐才也。仕高欢甚见敬。使魏帝知弼深于佛理。问经中佛性法性何异。弼曰。正是一理。帝曰。说者言法性宽佛性狭如何。弼曰。在宽成宽在狭成狭。若论性体非宽非狭。帝曰。既言成宽成狭。何得非狭非宽。弼曰。若定是宽则不能成狭。若定是狭亦不能为宽。以非宽非狭故能宽能狭。所成虽异能成常一。帝曰善。奉使称旨既还。文襄问政要。弼曰。天下大务莫过刑赏二端。赏一人而天下喜。罚一人而天下服。二事得中自然尽善。文襄悦曰。言虽不多于理甚要。

(丙子) 改太平○右西魏二十五年(而禅于宇文周)。

后齐。

(四十二) 叙曰。元魏将季其祚分崩。肃宗孝明帝崇尚佛法。胡太后亲临国政。一纪之内天下晏然。及帝崩太后死。高欢诛贼尔朱荣于邺烧洛阳宫室。奉清河郡王立于邺。凡一十七载扶翼魏朝。至太清三年武帝崩。欢亦先殒。世子澄袭相王位。未几而殂。魏静帝乃逊位于高洋。即欢之第三子也。世族武川。仍都邺下。神用卓诡智愚混兼。十余年间教法中兴。僧至二百余万。寺院凡四万余所。六主相承二十有八年。为周所灭。齐书。著作王劭述佛曰。释氏非管窥所及。率尔妄言之。又引列御寇书。述商太宰问孔子圣人事。又黄帝游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佛游神而已。此之所言仿佛于佛。石符姚世经译遂广。盖欲柔伏人心。故多寓言以方便。不知是何神异。浩荡之甚乎。其说人身心善恶世事因缘。以慈悲喜舍常乐我净。书辨至精明如日月。非正觉孰能证之。凡在顺首莫不归念。达人则谨其身口修其定慧。平等解脱究竟菩提。及僻者为之。不能通理。徒务费竭财力功利烦浊。犹六经皆有所失。未之深也已矣。

(丁丑) 右梁五十七年(而禅于陈)。

后周(宇文氏。王木德。共五主都长安)雷氏曰(太祖闵明武宣静帝后周五主二十五年)。

(四十三) 叙曰。周之艺祖宇文觉者。即魏大丞相泰之世子也。泰举高阳王为帝。迁都长安号西魏。凡一十八年。废帝更立齐王为帝。四年而泰薨。觉承魏禅当年被废。立弟毓为帝。四年而殂。乃立弟邕。邕即周武帝也。阅十余年至建德初。惑于道士张宾等妖言。恶黑衣之谶除废释氏。毁寺院四万余所。僧三百万悉令还俗。洎灭齐未几改元宣政。五月而殂。太子赟立。自称天元皇帝。大象二年五月崩。太子衍立。明年二月禅位于隋。周五主凡二十五年国除。初宇文泰及大蒙宰字文护。并崇重佛法。与西域三藏十余人宣译经论天文等。凡百余卷云。

周太祖文皇帝(小字黑獭。郡代武川人。其先出于炎帝之后。炎为黄帝[日*式]。子孙遁居朔野。有裔孙普回。狩得玉玺三细。文曰。皇帝玺。回以为天授。俗谓天文曰宇。乃遂以国号宇文并以为姓。后废齐即位焉)。

孝闵帝觉(小字陀罗尼。文帝第二子。泰卒帝受魏恭帝禅。不改年号。王木德。在位二年)。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九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