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南华真经注疏

卷之二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二

河南郭象注唐西华法师成玄英疏

内篇齐物论第二

夫自是而非彼,美己而恶人,物莫不皆然然,故是非虽异而彼我均也。

南郭子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咯焉似丧其耦。

〔注〕同天人,均彼我,故外无与为欢,而咯焉解#1体,若失其配匹。

〔疏〕楚昭王之庶弟,楚庄王之司马,字子蓦。古人淳质,多以居处为号,居於南郭,故号南郭,亦犹市南宜僚、束郭顺子之类。其人怀道抱德,虚心忘淡,故庄子羡其清高而托为论首。隐,凭也。嘘,叹也。咯焉,解释貌。耦,匹也,为身与神为匹,物与我#2耦也。子泰凭几坐忘,凝神遐想,仰天而叹,妙悟自然,离形去智,咯焉寨体身心俱遣,物我兼忘,故若丧其匹耦也。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稿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3元情耳,夫任自然而忘是非者,其体中独任天真而已,又何所有哉。故止若立枯木,动若运枯枝,坐若死灰,行若游尘。动止之容,吾所不能一也;其於元心而自得#4,吾所不能二#5也。

〔疏〕姓颜,名偃,字子游。居,安处也。方欲请益,故起而立侍。如何安处,神识凝寂,顿异从来,遂使形将槁木而不殊,心与死灰而元别。铃有妙衍,请示所由。

今之隐几#6者,非昔之隐几者也。

〔注〕子游常见隐几者,而未有#7若子泰也。

〔疏〕子游昔见坐忘,未尽玄妙;今逢隐几,实异曩时。怪其寂泊元情,故发惊疑之旨。

子景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

〔注〕吾丧我,我自忘矣,我自忘矣,天下有何物足识哉。故都忘外内,然后超然俱得。

〔疏〕而,由汝也。丧,由忘也。许其所问,故言不亦善乎。而子茶境智两志,物我双绝,子游不悟,而以惊疑,故示隐几之能,汝颇知不。

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注〕籁,箫也。夫箫管参差,官商异律,故有短长高下万殊之声。声虽万殊,而所禀之度一也,然则优劣元所错其问矣。况之风物,异音同是,而咸自取焉,则天地之籁见矣。

〔疏〕人#8籁,箫也j长一尺二寸、十六。管,象凤翅,舜作也。夫箫管参差,所受各足,况之风物,咸察自然,故寄此二贤以明三籁之义。释在下文。

子游曰:敢问其方。#9

〔疏〕方,道衍也。虽闻其名,未解其义,故请三籁,其衍如何。子蔡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注〕大块者,元物也。夫噫气者,岂有物哉?气块然而自噫耳。物之生也,莫不块然而自生,则块然之体大矣,故遂以大块为名。 〔疏〕大块者,造物之名,亦自然之称也。言自然之理通生万物,不知所以然而然。大块之中,噫而出气,仍名此气而为风也。

是唯元作,作则万窍怒旸。

〔注〕言风唯元作,作则万窍皆怒动而为声也。

〔疏〕是者,指此风也。作,起也。言此大风唯当不起,若其动作,则万殊之穴皆鼓怒旸叫也。

而独不闻之参参#10乎?

〔注〕长风之声。

山林之畏佳,

〔注〕大风必所扇动也。

〔疏〕参参,长风之声。畏佳,扇动之貌。而寥参清吹,击荡山林,遂使树木枝条,畏佳扇动。世皆共堵,汝独不闻之耶?下文云。

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析,似圈,似臼,似佳者,似污者;

〔注〕此略举众窍之所似。

〔疏〕案穴,树孔也,析,柱头木也,今之斗樯是也。圈,畜兽阑也。木既百围,穴亦奇众,故或似人之江鼻,或似兽之阑圈,或似人之耳孔,或似舍之析楷,或佳曲而拥肿,或污下而不平。形势元穷,略陈此八事。亦由世问万物,种类不同,或丑或妍,盖禀之造化。

激者,搞者,叱者,吸者,叫者,让者,完者,咬者,

〔注〕此略举众#11窍之声殊。

〔疏〕激者,如水湍激声也。请者,如箭镞头孔声。叱者,咄声也。吸者,如呼吸声也。叫者,如叫呼声也。谚者.’哭声也。突者,深也。若深谷然。咬者,哀切声也。略举树穴,即有八种;风吹木窍,还作八声。亦由人禀分不同,种种差异,率性而动、莫不均齐。假令小大夭寿,未足以相倾。

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嚼。泠#12风射小和,飘风则大和,

〔注〕夫声之官商虽千变万化,唱和大小,莫不称其所受而各当其分。

〔疏〕泠,小风也。飘大风也。于吗,皆是风吹树动,前后相随之声也。故泠泠清风,和声即小;暴疾飘风,和声即大;各称所受,曾无胜劣,以况万物禀气自然。

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注〕济,止也。烈风作则众窍实,及其止则众窍虚。虚实虽异,其於各得则同。

〔疏〕厉,大也,列也。济,止也。言大风止则众窍虚,及其动则众窍实。虚实虽异,各得则同耳。况四序盈虚,二仪生杀,既元心於亭毒,岂有意於虔刘。

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13乎?

〔注〕调调刁刁,动摇貌也。言物声既异,而形之动摇亦又不同也。动虽不同,其得齐一耳,岂调调独是而刁刁独非乎。

〔疏〕而,汝也。调调刁刁,动摇之貌也。言物形既异,动亦不同,虽有调刁之殊,而终元是非之异。况盈虚聚散,生死穷通,物理自然,不得不尔,岂有是非臧否於其问哉。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疏〕地籁则窍穴之徒,人籁则箫管之类,并皆眼见,此则可知。唯天籁深玄,卒难顿悟,敢陈庸,昧请次所疑。

子景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

〔注〕此天籁也。夫天籁者,岂复别有一物哉?即众窍比竹之属,接乎有生之类,会而共成一天耳。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自生耳,非我生也。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岂苍苍之谓哉。而或者谓天籁役物使从己也。夫天且不能自有,况能有物哉。故天也者,万物之总名也,莫适为天,谁主役物乎?故物各自生而元所出焉,此天道也。

〔疏〕夫天者,万物之总名,自然之别称,岂苍苍之谓哉。故夫天籁者,岂别有一物邪?即此竹众窍接乎有生之类是尔。寻夫生生者谁乎,盖元物也。故外不待乎物,内不资乎我,块然而生,独化者也。是以郭注云,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故以天然言之者,所以明其自然也。而言吹万不同。且风唯一体,窍乃万殊#14,虽复大小不同,而各称所受,咸率自知,岂藉他哉。此天籁也。故知春生夏长,目视耳听,近取诸身,远托诸物,皆不知其所以,悉莫辨其所然。使其自己,当分各足,率性而动,不由心智,所谓亭之毒之,此天籁之大意者也。

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注〕物皆自得之耳,谁主怒之使然哉。此重明天籁也。

〔疏〕自取,由自得也。言风窍不同,形声乃异,至於各自取足,未始不齐,而怒动为声,谁使之然也。欲明群生纠纷,万象参差,分内自取,未尝不足,或飞或走,谁取其然,故知鼓之怒之,莫知其宰。此则重明天籁之义者也。

大知闲闲,小知问问;

〔注〕此盖知之不同。

〔疏必闲闲,宽裕也。问问,分别也。夫智惠宽大之人,率性虚淡,元是元非;小智狭劣之人,性灵褊促,有取有拾#15。故问隔而分别;元是元非,故闲暇而宽裕也。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注〕此盖言语之异。

〔疏〕炎炎,猛烈也。詹詹,词费也。夫诠理大言,由如猛火炎燎原野,清荡元遗。儒墨小言,滞於竞办,徒有词费,元益教方。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注〕此盖寤寐之异。

〔疏〕凡鄙之人,心灵驰躁,耽滞前境,无得暂停。故其梦寐也,魂神妄缘而交接;其觉悟也,则形质开朗而取染也。

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

〔注〕此盖交接之异。

〔疏〕构,合也。害,深也,今穴地藏谷是也。密,隐也。交接世事,构合根尘,妄心既重,渴日不足,故惜彼寸阴,心与日斗也。其运心逐境,情性万殊,略而言之,有些三别也。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注〕此盖恐悸之异。

〔疏〕惴惴,休惕也。缦缦,沮丧也,夫境有违从,而心怛忧度,虑其不遂,恐惧交怀。是以小恐惴栗而休惕,大恐宽暇而沮丧也。

其发若机括,其司是非之谓也;

〔疏〕机,弩牙也。括,箭括也。司,主也。言发心逐境,速如箭括;役情拒害,猛若弩牙。唯主意是非,更元他谓也。

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

〔注〕此盖动止之异。

〔疏〕诅,祝也。盟,誓也。言役意是非,由如祝诅,留心取境,不异誓盟。坚守确乎,情在胜物。

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

〔注〕其衰杀日消有如此者。

〔疏〕夫素秋摇落,玄冬肃杀,物景贸迁,骤如交臂,愚惑之类,岂能觉邪。唯争虚妄是非,诅知日新消毁,人之衰老,其状例然。

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

〔注〕其溺而遂往有如此者。

〔疏〕滞溺於境,其来已久,所为之事,背道乖#16真。欲使复命还原,元由可政。

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17也;

〔注〕其厌没於欲,老而愈洫,有如此者。

〔疏〕厌,没溺也。类倒之流,厌没於欲,惑情坚固,有类缄绳。岂唯壮年纵恣,抑乃老而愈洫。

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注〕其利息轻祸,阴结遂志,有如此者。

〔疏〕莫,元也。阳,生也。耽滞之心,邻乎死地,欲使反於生道,元由得之。

喜怒哀乐,虑叹变恕,姚佚启态;

〔注〕此盖性情之异者。

〔疏〕几品愚迷,则#18执违顺,顺则喜乐,违则哀怒。然哀乐则重,喜怒则轻。故喜则心生惧悦,乐则形於舞祚。怒则当时瞋恨,哀则举体悲号,虑则所度未来,叹则咨嗟已往,变则改易旧事,愁则屈伏不伸,姚则轻浮躁动,佚则奢华纵放,启则开张情欲,态则娇淫妖冶。众生心识,变转元穷,略而言之,有此十二。审而察之,物情斯见矣。

乐出虚,蒸成菌。

〔注〕此盖事变之异也。自此以上,略举天籁之元方;自此以下,明无方之自然也。物各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则形虽弥异,其#19然弥同也。

〔疏〕夫箫管内虚,故能出於雅乐;湿暑气蒸,故能生成朝菌。亦犹二仪万物,虚假不真,从元生有,例如菌乐。浮幻若是,喜怒何施。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注〕日夜相代,代故以新也。夫天地万物,变化日新,与时俱往,何物萌之哉?自然而然耳。

〔疏〕日昼月夜,轮转循环,更相递代,互为前后。推求根绪,莫知其状者也。

已乎已乎。日一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注〕言其自生。

〔疏〕已,止也。推求日夜,前后难知,起心虞度,不如止息。又重推旦暮,覆察昏明,亦莫测其所由,固不知其端绪。欲明世问万法,虚妄不真,推求生死,即体皆寂。故《老经》云,迎之不见其首,随之而不见其后,理由若此。

非彼元我,非我元所取。是亦近矣,

〔注〕彼,自然也。自然生我,我自然生。故自然者,即我之自然,岂远之哉。

〔疏〕彼,自然也。取,禀受也。若非自然,谁能生我?若元有我,谁禀自然乎?然我则自然,自然则我,其理非远,故日是亦近矣。

而不知其所为使。

〔注〕几物云云,皆自尔耳,非相为使也,故任之而理自至矣。

〔疏〕言我禀受自然,其理已具。足行手捉,耳听目视,功能御用,各有司存。亭之毒之,非相为使,元劳措意,直置任之。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

〔注〕万物万情,趣舍不同,若有#20真宰使之然也。起索真宰之吠进,而亦终不得,则明物皆自然,元使物然也。

〔疏〕夫肢体不同,而御用各异,似有真性,竟元宰主。映进攸肇,从何而有?

可行己信,

〔注〕今夫行者,信己可得行也。

〔疏〕信己而用,可意而行,天机自张,率性而动,自济自足,岂假物哉。

而不见其形,

〔注〕不见所以得行之形。

〔疏〕物皆信己而行,不见信可行之貌者也。

有情而元形。

〔注〕情当其物,枚形不别见也。

〔疏〕有可行之情智,元信己之形质。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

〔注〕付之自然,而莫不皆存也。

〔疏〕百骸,百骨节也。九窍,谓眼耳鼻舌口及下二漏也。六藏,六腑也,谓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也。藏,谓五脏,肝心脾肺肾也。赅,备也。言体骨在外,藏腑在内,窍通内外。备此三事以成一身,故言存。

吾谁与为亲?

〔注〕直自#21存耳。

汝皆悦之乎?其有私焉?

〔注〕皆悦之,则是所私也。有私则不能赅而存矣,故不悦而自存,不为而自生也。

〔疏〕言夫六根九窍,俱是一身,岂有亲疏,私存爱悦。若有心爱悦,便是有私。身而私之,理在不可。莫不任置,自有司存。於身既然,在物亦尔。

如是皆有为臣妾乎?

〔注〕若皆私之,则志过其分,上下相冒,而莫为臣妾矣。臣妾之才,而不安臣妾之任,则失矣。故知君臣上下,手足外内,乃天理自然,岂直人之所为哉。

〔疏〕臣妾者,士女之饯职也。且人之一身,亦有君臣之别,至如见色则目为君而耳为臣,行步则足为君手为臣也。斯乃出自天理,岂人之所为乎。非关系意亲疏,故为君臣也。《郭注》云,时之所贤者为君,才不应世者为臣。治国治身,内外元异。

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

〔注〕夫臣妾但各当其分耳,未为不足以相治也。相治者若手足耳目,四肢百体,各有所司而更相御用也。

〔疏〕夫臣妾御用,各有职司,知#22手执脚行,当分自足,岂为手之不足而脚为行乎?盖天几自张,无心相为励而治理之也,举比手足,诸事可知也。

其递相为君臣乎?

〔注〕夫时之所贤者为君,才不应世者为臣。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卑,首自在上,足自居下,岂有递哉。虽无错於当而铃自当也。

〔疏〕夫首自在上,足自居下;目能视色,耳能听声。而用拾有时,故有贵贱。岂措情於上下,而递代为君臣乎?但任置元心而叉自当也。

其有真君存焉?

〔注〕任之而自尔,则非伪也。

〔疏〕直置忘怀,元劳措意,此即真君妙道,存乎其中矣。又解:真君即前之真宰也。言取拾之心,青黄等色,本元自性,缘合而成,不自不他,非元非有,故假设疑问,以明元有真君也。

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注〕凡得真性,用其自为者,虽复皂隶,犹不顾毁誉而自安其业。故知与不知,皆自若也。若乃开希幸之路。以下冒上,物丧其真,人忘其本,则毁誉之问,俯仰失错也。

〔疏〕夫心境相感,欲染斯兴。是以求得称情,即谓之为益;如其不得,即谓之为损。斯言凡情迷执,有得丧以樱心;道智观之,元损益於其真性者也。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注〕言性各有分,故知者守知以待终,而愚者抱愚以至死,岂有能中易其性者也。

〔疏〕夫察受形性,各有涯量,不可改愚以为智,安得易丑以为妍。是故形性一成,终不中途亡失,适可守其分内,待尽天年矣。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注〕群品云云,逆顺相交,各信其偏见而恣其所行,莫能自反。此比#23众人之所悲者,亦可悲矣。而众人未尝以此为悲者,性然故也。物各性然,又何物足悲哉。

〔疏〕刃,逆也。靡,顺也。群品云云,说情逐境。境既有逆有顺,心便执是执非。行有终年,速如驰;骤唯知责境,曾元止息。格量物理,深可悲伤。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

〔注〕夫物情元极,知足者鲜。故得此#24不止,复逐於彼。皆疲役终身,未厌其志,死而后已。故其成功者元时可见也。

〔疏〕夫物浮竞,知足者稀,故得此不休,复逐於彼。所以终身疲役,没命食残,持影系风,功成何日。

莆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注〕凡物各以所好役其形骸,至于疢困莆然。不知所以好此之归趣云何也。

〔疏〕莆然,痕顿貌也。而所好情笃,劳役心灵,形魂归弊,莆然困苦。直以信心,好此食竞,责其意谓,亦不知所归。愚痴之甚,深可哀欺。

人谓之不死,奚益。

〔注〕言其实与死同。

〔疏〕奚,何也。耽滞如斯,困而不已,有损行业,元益神气,可谓虽生之日犹死之年也。

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

〔注〕言其心形并驰,困而不反,比於凡人所哀,则此真哀之大也。然凡人未尝以此为哀,则凡所哀者,不足哀也。

〔疏〕然,由知此也。念念迁移,新新流谢,其化而为老,心识随而昏昧,形神俱变,故谓与之然。世之悲哀,莫此甚也。

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注〕凡此上事,皆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故日芒也。今夫知者皆不知所以知而自知矣,生者不知所以生而自生矣。万物虽异,至於生不由知,则未有不同者也,故天下莫不芒也。

〔疏〕芒,昧合也。言凡人在生,芒昧如是,举世皆惑,岂有一人不昧者。而庄子体道真人,智用明达,俯同尘俗,故云而我独芒。郭注稍乖,今不依用。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元师乎?

〔注〕夫心之足以制一身之用者,谓之成心。人自师其成心,则人各自有师矣。人各自有师,故付之而自当。

〔疏〕夫域情滞着,执一家之偏见者,谓之成心。,夫随顺封执之心,师之以为准的,世皆如此,故谁独元师乎。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

〔注〕夫以成代不成,非知也,心合得耳。故愚者亦师其成心,未肯用其所谓短而合其所谓长者也。

〔疏〕愚惑之类,坚执是非,何铃知他理长,代己之短,唯砍斥他为短,自取为长。如此之人,处处皆有,愚痴之辈,先豫其中。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注〕今日适越,昨日何由至哉?未成乎心,是非何由生哉?明夫是非者,群品之所不能元,故至人两顺之。

〔疏〕吴越路遥,铃须积旬方达,今朝发途,昨日何由至哉?欲明是非彼我,生自妄心。言心爻也未生,是非从何而有?故先分别而后是非,先造途而后至越。

是以元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注〕理元是非,而或者以为有,此以元有为有也》。惑心已成,虽圣人不能解,故付之自若而不强知也。

〔疏〕夏禹,字文命,鲧子,启父也。《镒法》:泉源流通日禹,又云:受禅成功日禹。理元是非而惑者为有,此用元有为有也。迷执日久,惑心已成,虽有大禹神人,亦不令其解悟。庄生深怀慈救,独奈之何,故付之之自若,不强知之者也。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

〔注〕各有所说,故异於吹。

〔疏〕夫名言之与风吹,皆是声法,而言者铃有诠辨,故日有言。

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注〕我以为是而彼以为非,彼之所是,我又非之,故未定也。未定也者,由彼我之情偏。

〔疏〕虽有此言,异於风吹,而咸言我是,素日彼非。既彼我情偏,故独未定者也。

果有言邪?

〔注〕以为有言邪?然未足以有所定。

其未尝有言邪?

〔注〕以为元言邪?则据己已有言。

〔疏〕果,次定也。此以为是,彼以为非,此以为非,而彼以为是。既而是非不定,言何所诠。故不足称定有言也。然彼此偏见,各执是非,据己所言,故不可以为元言也。

其以为异於毂音,亦有辩乎,其元辩乎?

〔注〕夫言与谷音,其致一也,有辫元辫,诚未可定也。天下之情不铃同而所言不能异,故是非纷纭,莫知所定。

〔疏〕辫,别也。鸟子欲出卯中而吗,谓之毂音也,言亦带壳曰壳。夫彼此偏执,不定是非,亦何异毂鸟之音,有声无辫。故将言说异於毂音者,恐未足以为别者也。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

〔疏〕恶乎,谓於何也。虚通至道,非真非伪,於何逃匿而真伪生焉?

言恶乎隐而有是非?

〔注〕道焉不在。言何隐蔽而有真伪,是非之名纷然而起?

〔疏〕至教至言,非非非是,於何隐蔽,有是有非者哉?

道恶乎往而不存?

〔注〕皆存。

〔疏〕存,在也。陶铸生灵,周行不殆,道元不偏,于何不在乎。所以在伪在真而非真非伪也。

言恶乎存而不可?

〔注〕皆可。

〔疏〕玄道真言,隋物生杀,何往不可而言隐邪?故可是可非,而非非非是者也。

道隐於小成,

〔疏〕小成者,谓仁义五德,小道而有所成得者,谓之小成也。世薄时浇,唯行仁义,不能行於大道,故言道隐於小成,而道不可隐也。故老君云,大道废,有仁义。

言隐於荣华。

〔注〕夫小成荣华,自隐於道,而道不可隐。则真伪是非者,行於荣华而止於实当,见於小成而灭於大全也。

〔疏〕荣华者,谓浮辩#25辞,华美之言也。只为滞於华辩,所以蔽隐至言。所以《老君经》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故有儒墨之是非,

〔疏〕昔有郑人名缓,学於求#26氏之地,三年艺成而化为儒。儒者祖迷尧舜,宪章文武,行仁义之道,辫尊卑之位,故谓之儒也。缓弟名翟,缓化其弟,遂成於墨。墨者,禹道也。尚贤崇礼,俭以兼爱,摩顶至踵以救苍生,此谓之墨也。而缓翟二人,亲则兄弟,各执一教,更相是非。缓恨其弟,感激而死。然彼我是非,其来久矣。争竞之甚,起自二贤,故指此二贤为乱群之帅。是知道丧言隐,方督是非。

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注〕儒墨更相是非,而天下皆儒墨也。故百家并起,各私所见,而未始出其方也。

〔疏〕天下莫不自以为是,以彼为非,彼亦与汝为非,自以为是。故各用己是是彼非,各用己非非彼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注〕夫有是有非者,儒墨之所是也;元是元非者,儒墨之所非也。今欲是儒墨之所非而非儒墨之所是者,乃欲明元是元非也。欲明元是元非,则莫若还以儒墨反覆相明。反覆相明,则所是者非是而所非者非非矣。非非则元非,非是则元是。

〔疏〕世皆以他为非,用己为是。今欲翻非作是,翻是作非者,元过还用彼我,反覆相明。反覆相明,则所非者非非则元非,所是者非是则元是。元是则元非,故知是非皆虚妄耳。

物元非彼,物元非是。

〔注〕物皆自是,故元非是;物皆相彼,故元非彼。元非彼,则天下元是矣;元非是,则天上元彼矣。元彼元是,所以玄同也。

〔疏〕注曰,物皆自是,故元非是,物皆相彼,故元非彼。元非彼也,则天下元是矣;元非是也,则天下元彼矣。元彼元是,所以玄同。此注理尽,元劳别释。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疏〕自为彼所彼,此则不自见,自知己为是,便则知之;物之有偏也,例皆如是。若审能见他见自,故元是元非也。

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

〔注〕夫物之偏也,皆不见彼之所见,而独自知其所知。自知其所知,则自以为是。自以为是,则以彼为非矣。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相因而生者也。

〔疏〕夫彼对於此,是待於非,文家之大体也。今言彼出於是者,言约理微,举彼角势也;欲示举彼明此,举是明非也。而彼此是非,相因而有,推求分析,即体皆空也。

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注〕夫死生之变,犹春秋冬夏四时行耳。故死生之状虽异,其於各安所遇,一也。今生者方自谓生为生,而死者方自谓生为死,则元生矣。生者方自谓死为死,而死者方自谓死为生,则元死矣。元生元死,元可无不可,故儒墨之辫,吾所不能同也;至於各冥其分,吾所不能异也。

〔疏〕方,方将也。言彼此是非,无异生死之说也。夫生死交谢,由寒暑之递迁。而生者以生为生,死者将生为死,亦如是者以是为是,而非者以是为非。故知因是而非,因非而是一因非而是,则元是矣二,因是而非,jlj元非矣。是以元是元非,元生元死,元可元不可,何彼此之论乎。

是以圣人不由,而服之于天,亦因是也。

〔注〕夫怀豁者,因天下之是非而自无是非也。故不由是非之途而是非无患不当者,直明其天然而元所夺故也。

〔疏〕天,自然也。圣人达悟,不由是得非,直置虚凝,照以自然之智。只因此是非而得元非元是,终不夺有而别证无。

是亦彼也,

〔注〕我亦为彼所彼。

彼亦是也。

〔注〕彼亦自以为是。

〔疏〕我自以为是,亦为彼之所非;我以彼为非,而彼亦以自为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注〕此亦自是而非彼,彼亦自是而非此,此与彼各有一是一非於体中也。

〔疏〕此既自是,彼亦自是;此既非彼,彼亦非此;故各有一是,各有一非也。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

〔注〕今欲谓彼为彼,而彼复自是;欲谓是为是,而是复为彼所彼;故复是有无,未果定也。

〔疏〕夫彼此是非,相待而立,反覆推讨,举体浮虚。自以为是,此则不无;为彼所彼,此则不有。有无彼此,未可次定。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注〕偶,对也。彼是相对,而圣人两顺之。故无心者与物冥,而未尝有对於天下也。枢,要也。#27此居其枢要而会其玄极,以应夫无方也。

〔疏〕偶,对也。枢,要也。体夫彼此俱空,是非两幻,凝神独见而无对於天下者,可谓会其玄极,得道枢要也。前则假问有无,待夺不定;此则重明彼此,当体自空。前浅后深,所以为次也。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注〕夫是非反覆,相寻无穷,故谓之环。环中,空矣;今以是非为环而得其中者,无是无非也。无是无非,故能应夫是非。是非无穷,故应亦无穷。

〔疏〕夫绝待独化,道之本始,为学之要,故谓之枢。环者,假有二窍;中者,真空一道。环中空矣,以明无是无非。是非无穷,故应亦无穷也。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注〕天下莫不自是而莫不相非,故一是一非,两行无穷。唯涉空得中者,旷然无怀,乘之以游也。

〔疏〕夫物莫不自是,故是亦一无穷;莫不相非,故非亦一无穷。唯彼我两忘,是非双遣,而得环中之道者,故能大顺苍生,乘之游也。

故曰莫若以明。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疏〕指,手指也。马,戏筹也。喻,比也。言人是非各执,彼我异情,故用己指比他指,即用他指为非指;复将他指比汝指,汝指於他指覆为非指矣。指义既尔,马亦如之。所以诸法之中独举指者,欲明近取诸身,切要无过於指,远托诸物,胜负莫先於马,故举二事以况是非。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注〕夫自是而非彼,彼我之常情也。故以我指喻彼指,则彼指於我指独为非指矣。此以指喻指之非指也。若复以彼指还喻我指,则我指於彼指复为非指矣。此以#28非指喻指之非指也。将明无是无非,莫若反覆相喻。反覆相喻,则彼之与我,既同於自是,又均於相非。均於相非,则天下无是,同於自是,则天下无非。何以明其然邪?是若果是,则天下不得复#29有非之者也。非若果非,亦#30不得复有是之者也。今是非无主,纷然骰乱,明此区区者各信其偏见而同於一致耳。仰观俯察,莫不皆然。是以至人知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故浩然大宁,而天地万物各当其分,同於自得,而无是无非也。

〔疏〕天地虽大,一指可以蔽之;万物虽多,一马可以理尽。何以知其然邪?今以彼我是非反覆相喻,则所是者非是,所非者非非。故知二仪万物,无是无非者也。

可乎可,

〔注〕可於已者,即谓之可。

不可乎不可。

〔注〕不可於己者,即谓之不可。

〔疏〕夫理无是非,而物有违顺,故顺其意者则谓之可,乖其情者则谓之不可。违顺既空,故知可不可皆妄也。

道行之而成,

〔注〕无不成也。

〔疏〕大道旷荡,亭毒含灵,周行万物,无不成就。故在可成於可,而不当於可;在不可成不可,亦不当於不可也。

物谓之而然。

〔注〕无不然也。

〔疏〕物情斯倒,不达违从,虚计是非,妄为然不。

恶乎然?然於然。恶乎不然?不然於不然。

〔疏〕心境两空,物我双幻,於何而有然法,遂执为然?於何不然为不然也?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注〕各然其所然,各可其所可。

〔疏〕物情执滞,触境皆迷,必固为有然,必固谓有可,岂知可则不可,然则不然耶。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疏〕群品云云然,可其所见。皆然其所然,可其所可。

故为是举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橘怪,道通为一。

〔注〕夫筵横而楹纵,厉丑而西施好。所谓齐者,岂必齐形状,同规矩哉。故举纵横好丑,恢恑橘怪,各然其所然,各可其所可,则理虽万殊而性同得,故曰道通为一也。

[疏〕为是义故,略举八事以破之。筵,屋梁也。楹,舍柱也。病丑人也。西施,吴王美姬也。恢者,宽大之名。恑者,奇变之称。橘者,矫诈之心。怪者,妖异之物。夫纵横美恶,物见所以万殊;世情用之为倾侧#31。故有是非#32不可,迷执其分。今以玄道观之,本来无二,是以妍丑之状万殊,自得之情惟一,故曰道通为一也。

其分也,成也;

〔注〕夫物或此以为散,而彼以为成。

〔疏〕夫物或於此为散,於彼为成,欲明聚散无怛,不可定执。此则於不二之理更举论端者也。

其成也,毁也。

〔注〕我之所谓成而彼或谓之毁。

〔疏〕或於此为成,於彼为毁。物之涉用,有此不同,则散毛成毡,伐木为舍等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注〕夫成毁者,生於自见而不见彼也。故无成与毁,犹无是与非也。

〔疏〕夫成毁是非,生於偏滞者也。既成毁不定,是非无主,故无成毁,通而一之。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疏〕寓,寄也。庸,用也。唯当达道之夫,凝神玄鉴,故能去彼二偏,通而为一。为是义故,成功不处,用而忘用,寄用群才也。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注〕夫达者无滞於一方,故忽然自忘,而寄当於自用。自用者,莫不条畅而自得也。

〔疏〕夫有夫至功而推功於物,驰驭亿兆而寄用群才者,其惟圣人乎。是以应感无心,灵通不滞,可谓冥真体道,得玄珠於赤水者也。

适得而几矣。

〔注〕几,尽也。至理尽於自得也。

〔疏〕几,尽也。夫得者,内不资於我,外不资於物,无思无为,绝学绝待,适尔而得,盖无所由,与理相应,故能尽妙也。

因是已。

〔注〕达者因而不作。

〔疏〕夫达之士,无作无心,故能因是非而无是非,循彼我而无彼我。我因循而已,岂措情哉。

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注〕夫达者之因是,岂知因为善而因之哉?不知所以因而自因耳,故谓之道也。

〔疏〕已而者,仍前生后之辞也。夫至人无心,有感斯应,譬彼明镜,方兹虚谷,因循万物,影响苍生,不知所以然,不知所以应,岂有情於臧否而系於利害者乎。以法因人,可谓自然之道也。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

〔疏〕夫玄道妙一,常湛以#33然,非由心智谋度而后不二。而愚者劳役神明邂逅言辩而求一者,与彼不一无一异矣,不足类#34也。不知至理,理自混同,岂俟措心,方称不二耶。

谓之朝三。

〔疏〕此#35起譬也。

何谓朝三?狙公赋芋,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注〕夫达者之於一,岂劳神哉?若劳神明於为一,不足赖也,与彼不一者无以异矣。亦同众狙之惑,因所好而自是也。

〔疏〕此解譬也。狙,欐猴也。赋,付与也。芋,橡子也,似栗而小也。《列子》曰:宋有养狙老翁,善解其意,戏狙曰:五伟与汝芋,朝三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又曰:我与汝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焉。朝三暮四,朝四暮三,其於七数,并皆是一。名既不亏,实亦无损,而一喜一怒,为用愚迷。此亦同其所好,自以为是。亦犹劳役心虑,辩饰言词,混同万物以为其一因以为一者,亦何异众狙之惑耶。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

〔注〕莫之偏任,故付之自均而止也。

〔疏〕天均者,自然均平之理也。夫达道圣人,虚怀不执,故能和是於无是,同非於无非,所以息智乎均平之乡,休心乎自然之境也。

是之谓两行。

〔注〕任天下之是非。

〔疏〕不离是非而得无是非,故谓之两行。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二竟

#1赵谏议本无『解』字。

#2王孝鱼依上句例补『为』字。

#3四库本『寞』作『漠』,浙江书局本寂寞作宝莫。

#4赵本『无心而自得』作『无心自得』。

#5世德堂本,四库本门『二』作『一』。

#6浙江书局本『几』作『机』,下同。

#7世德堂本、四库本『有』均作『见』。

#8王孝鱼认为『人』字依注文当删。

#9原作『芳』依四库本及上下文改作『方』。

#10《阙误》引李氏本『参』作『飕』。

#11原作『异』,依四库本及上注文改作『众』。

#12原作『玲』,诸本皆作『泠』,故改正,下疏文『冷』均作『泠』。

#13世德堂本及卢校『刁刁』作『刀刀』,下注及疏文并同。

#14原作『珠』,依郭庆藩引文及上下文改作『殊』。

#15王孝鱼依下句例补『有取有舍』句。

#16原作『乘』,今依郭庆藩引文改作『乖』。

#17《阙误》引江南古藏本『洫』作『溢』。

#18郭庆藩引文改『则』作『耽』。

#19世德堂本『其』作『自』。

#20赵本『若有』作有『若』。

#21赵本『自』作『目』。

#22郭庆藩引文改『知』作『如』。

#23#24依宋本、世德堂本及四库本分别改『皆』为『比』,改『止』为『此』

#25郭庆藩引文『辩』下有『之』字。

#26王孝鱼依《渔父篇》改『求』作『裘』。

#27『柜要也』三字依四库本及上下文补。

#28『以』,原作『亦』,依宋本、四库本改。

#29『复』,原作『彼』,依宋本、四库本改。

#30王孝鱼认为当依焦汰本『亦』上补『则天下』。

#31郭庆藩引文『倾侧』作斗颠倒』。

#32郭庆藩引文『非』字下有『可』字。

#33郭庆藩引文『以』作『凝』。

#34王孝鱼以下注文改『类』为『赖』。

#35原作『比』,今依郭庆藩引文及文意改正。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