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丝刚好能看见那颗上了年纪的脑袋朝格栅俯过来。这位神父呼吸起来喉咙里发出咝咝的响声。他一边咝咝地喘气,一边听着——耐心地听着——罗丝难过地把一肚子悲痛倾吐出来。她能听见外面等着做告解的那些女人恼怒地吱嘎吱嘎摇晃椅子的声音。她说:“我要忏悔的就是这个。没有跟他同去。”她没有眼泪,带着挑衅的神情待在这间窒闷的小室里。这位年老的神父感冒了,嘴里发出一股桉树精油的味道。他带着嗡嗡的鼻音和气地说:“接着说吧,我的孩子。”
罗丝说:“我要是自杀了该有多好。我本该自杀的。”那位老人开口说了几句,可是罗丝打断了他的话头。“我不是在祈求赦罪。我不要赦罪。我要跟他一样——被罚入地狱。”
老人每吸一口气嗓子就发出一声哨音。罗丝肯定他什么也没听懂。她又单调地重复了一遍:“我要是自杀了该有多好。”她悲痛欲绝地用双手捂住胸口。她并不是来忏悔的,她是来思考的;在家里她没法思考,因为家里的炉子还没生火,她父亲心里有气,还有她母亲——罗丝从她旁敲侧击的问话中听得出——老想搞清楚平基到底有多少钱……罗丝本来也会有勇气现在自杀的,只是她害怕可能会在那昏天黑地的郊外死亡之地错过与平基重逢的机会——不知怎么地,一个人能得到怜悯,而另一个人却不一定也能得到。她突然带着哭声说:“那个女人,她应该被罚入地狱。她胡说什么平基想要甩掉我。她根本不懂爱情。”
“也许她说得对。”这位老神父咕哝了一句。
“那你也不懂。”她怒气冲冲地说,把她那张孩子气的脸使劲儿贴到格栅上。
这位老人突然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喉咙里不时地发出咝咝的哨音,还把一阵阵桉树精油味喷出格栅来。他说:“曾经有这样一个人,是个法国人,你多半没听说过,我的孩子,他也有同你一样的想法。他是个好人,一个献身于宗教的人,可他一生过着充满罪孽的生活,因为他不肯接受人的灵魂有可能被罚入地狱的想法。”罗丝惊诧地听着。他接着说:“这个人断定,如果有谁的灵魂被罚入地狱,那他也一定会被罚入地狱。他从不参加圣礼,也没有同他妻子在教堂举行婚礼。我也说不准是对是错,我的孩子,可是有的人却真的认为自己是——嗯,是圣徒。我认为他就是死于人们所说的永遭天罚之罪的——我不能肯定,反正是死在战争中了,也许……”他叹息一声,喉咙里咝咝响了几声,俯下他那上了岁数的脑袋。他接着说:“你不能想象,我的孩子,我也不能,谁都不能想象这……天主的恩慈竟是这样奇怪……叫人害怕。”
外面那些椅子吱嘎吱嘎响了又响——等在那里的人都急着要完成这一周的悔罪、赦罪、补赎,早已不耐烦了。神父说:“这个例子正好说明了《圣经》里所说的‘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53]。”
他不禁颤抖了一下,打了个喷嚏。“我们必须希望和祈祷,”他说,“希望和祈祷。教会不要求我们相信有人会得不到恩慈。”
罗丝凄楚地用深信不疑的语气说:“他被罚入地狱了。他知道自己干了什么事。他也是天主教徒。”
神父温和地说:“最善的人腐败是最坏的事。[54]”
“是吗,神父?”
“我的意思是说——一个天主教徒比任何人都更容易作恶。我认为也许——因为我们信仰天主——我们同魔鬼打交道的机会比别人多。但是我们必须希望,”他机械地说道,“希望和祈祷。”
“我是想希望,”她说,“可我不知道该怎样希望。”
“如果他是爱你的,毫无疑问,”这位老人说,“那就说明这件事中也有一些可贵的……”
“即使是这样的爱?”
“是的。”
她在这又小又黑的告解室里沉思着这个问题。神父说:“尽快再来吧——现在我不能给你赦罪——再来一趟吧——明天。”
罗丝有气无力地说:“好的,神父……还有,要是有了孩子……”
神父说:“以你的单纯和他的力量……把他培养成一个圣徒——为他的父亲祈祷。”
一阵感激不尽的心情冲破原先的悲痛突然袭上她的心头——仿佛是人生遥远的前景重又展现在了她的眼前。神父说:“为我祈祷吧,我的孩子。”
她应道:“好的,哦,好的。”
走到外面,她抬头瞧了瞧写在告解室门上的姓名——是一个她记不住的姓名。神父总是来来去去,经常换的。
她出门来到大街上——那阵悲痛还没有消逝,你不可能用一句话就把它甩得一干二净。不过她觉得那最不堪忍受的恐惧已不复存在——她所恐惧的是自己这样兜了一个圈子又要回到原处去——回家,回斯诺餐馆(他们愿意要她回去)——就好像那小伙子压根儿没有存在过一样。他当然存在过,而且将永远存在下去。罗丝突然产生了一个信念:她身上怀着一个生命。于是她骄傲地想道:让他们忘却吧,要是他们能的话;让他们忘却吧。她拐出这条街,走上了皇宫码头对面的海滨大道,开始毅然背离往她家去的方向,而朝弗兰克旅店走去。在那所房子和那个房间里有需要她拯救的东西,有一样他们无法忘却的东西——他的声音在向她传递一个信息:要是有孩子的话,就讲给那孩子听。那位神父刚才说过:“如果他是爱你的……那就说明……”在这六月的微弱阳光下,罗丝疾步走向世上最不堪忍受的恐惧。
[1] 布赖顿(brighton),英国南部濒临英吉利海峡的海滨城市,距伦敦70余千米,为度假胜地。——译者注(本书注释如无特别说明,均为译者注)
[2] 圣灵降临节(whitsun),又称“圣神降临节”“五旬节”,天主教传统节日,通常指复活节后的第七个星期日及其后一周。这个节日在西方一些国家中是公共假日。
[3] 维多利亚车站(victoria station),伦敦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伦敦最具代表性的车站。
[4] 霍夫镇(hove),与布赖顿相邻的一个海滨小镇,1997年后与布赖顿合并为布赖顿-霍夫市。
[5] 几尼(guinea),英国旧货币单位,一几尼的币值略高于一英镑。
[6] 谢菲尔德(sheffield),英格兰南约克郡的一个城市。
[7] 原文为法语en brosse。
[8] 死荫的幽谷(the valley of the shadow of death),源出《圣经》诗篇23:4,意为临死的时刻。
[9] 黑小子,一匹赛马的名字。
[10] 投环和打枪都是指娱乐宫里的游戏。
[11] 1英尺约合0.3048米,50英尺约合15.24米。——编者注
[12] 加莱(calais),隔英吉利海峡与布赖顿相望的法国海港城市。
[13] 招魂板(ouija board),又称“通灵板”或“占卜板”(spirit board),俗称“交谈板”(talking board),即标有字母、数字和其他一些符号图案的木板,西方迷信者使用这个工具与鬼魂对话,向鬼魂提问并由此获得启示。
[14] 指唇上留着八字胡,是英国爱德华时代(约1901年至1914年)的时尚之一。——编者注
[15] 埃德加·华莱士(edgar wallace, 1875—1932),英国多产的惊险小说家。
[16] 妮塔·赛雷特(netta syrett, 1865—1943),维多利亚时代后期的英国作家,其小说以新女性主角为特色。
[17] 《好伙伴》(the good companions),英国作家约翰·博因顿·普里斯特利(john boynton priestley, 1894—1984)于192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18] 《索莱尔父子》(sorrell and son),后文提到的作家沃威克·迪平于192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见下一条注。
[19] 沃威克·迪平(george warwick deeping, 1877—1950),英国多产的小说家,其最著名的作品是前文提到的长篇小说《索莱尔父子》。
[20] 休战纪念日(armistice day),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纪念日,为11月11日。——编者注
[21] 格蕾西·菲尔兹(grade fields, 1898—1979),英国歌手,滑稽演员。
[22] 罗马天主教弥撒祷词。
[23] 白鹰谷(whitehawk bottom),布赖顿东部市郊。
[24] 蓬帕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 1721—1764),又译蓬巴杜夫人,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
[25] 1英寸为2.54厘米,半英寸为1.27厘米。——编者注
[26] 英国人的一种迷信说法,把盐掷到肩后,可以驱除恶魔,求得好运。
[27] 英皇阁(royal pavilion),又称皇家穹顶宫,位于布赖顿的一座豪华宫殿,为英国皇室的避暑胜地。外观设计较像泰姬陵,内部装饰和摆设则富有中国情调。
[28] 基督教(新教)的一个社会活动组织。——编者注
[29] 源出英国一位佚名诗人写的诗句:“请不要评判我,我的友人/我也不评判你,这你知道。/即使在马镫与地面之间/我祈求恩赦也能得到主的宽恕。”意思是即使在临死之前再悔罪祈求宽恕,仍能得到天主的宽恕。
[30] 维斯塔·蒂利(vesta tilley, 1864—1952),英国女歌唱家。
[31] 亨利·欧文(henry irving, 1838—1905),英国著名演员和导演。
[32] 莉莉·兰特里(lillie langtry, 1853—1929),英国女演员。
[33] 潘克斯特夫人(emmeline pankhurst, 1858—1928),英国妇女投票运动的领袖。
[34] 1英里约等于1.6093千米,40英里约合64.372千米。——编者注
[35] 萨米,塞缪尔的昵称。——编者注
[36] 自杀是天主教教义中不可饶恕的重罪,会被罚入地狱。
[37] 1英亩约4046.85平方米。——编者注
[38] 边车(sidecar),一种鸡尾酒。
[39] 斯派西,斯派塞的昵称。
[40] 一种用杜松子酒、鸡蛋和糖等混合成的饮料。
[41] 那喀索斯(narcissus),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爱上了自己在河中的倒影,每天茶饭不思,最终憔悴死去,变成了水仙花。——编者注
[42] 源出《圣经》故事,一个被魔鬼缠身的人驱走了魔鬼,可是魔鬼找不到安歇之处,又回到此人的住所,见房子打扫干净,收拾整齐,遂带来七个比自己更恶的魔鬼一起住了进去。此人后来的境况比先前更糟了。
[43] 这里他想引用的应该是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的名诗《安魂曲》(requiescat),原诗相关的句子译文:用玫瑰花、玫瑰花覆盖伊,却绝不要一枝紫杉!
[44] 指教徒在圣餐上吃代表耶稣圣体的圣饼。
[45] 这是天主教弥撒福音的一句经文。
[46] 原是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一句台词;报仇心切的哈姆雷特王子正在严厉责备他的不贞母亲,忽听屏风后面有人偷听,以为是谋害他父亲的新国王,便一边说着所引的那句话,一边拔剑刺去,结果误杀了御前大臣波洛涅斯,所以下文有波洛涅斯自己找死一说。
[47] 这里的原文“polony”在英语俚语中是“女人”的意思,与《哈姆雷特》中被误杀的波洛涅斯的名字“polonius”谐音,平基不了解莎士比亚剧作,故闹出误会。
[48] 参孙,《圣经》中人物,有着上帝赐予的非凡力气。——编者注
[49] 哈罗公学,英国历史悠久的私立贵族学校之一,著名校友包括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约旦国王侯赛因等。——编者注
[50] 据说这是当过兵的人要求别人援助或施舍时说的一句口头禅;这里指普鲁伊特替平基掩盖过罪行。
[51] 《笑容骑士》(laughing cavalier),荷兰黄金时代肖像画家弗兰斯·哈尔斯(frans hals, 1582—1666)的一幅名画。
[52] 希律王是《圣经》中耶稣诞生时的犹太王,以残虐闻名,为置圣婴耶稣于死地,他下令杀死耶稣诞生地伯利恒村里的所有小孩。
[53] 语出《圣经·约翰福音》第15章,第13节。
[54] 一句古老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