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中国哲学史校注

第十五章 顾亭林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年七十。)

顾炎武,昆山人,本名绛,字宁人,又号亭林。明季,屡应试不第,遂弃举业,屏居山中。讲求明体达用、经世济人之学。明亡,与同志共举义兵,不成。顾氏先世显宦,其母王氏谓炎武曰:“我虽妇人,受国恩矣,今必死。”遂不食而卒,戒后人勿仕二姓。亭林自是益刻厉为学,游历西北诸边塞十余年,后卜居华阴。谓人曰:“遍观四方,惟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而能见天下之人,问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出十里之遥。若志在四方,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势。”乃定居焉。康熙间,诏征鸿博之士,诸卿士争欲致之,亭林豫告诸门人在京为之辞曰:“刀绳具在,勿速我死!”所著有《日知录》等书,尤长于音韵、舆地之学,多所纂述。[1]唐鉴《学案小识》曰:亭林“贯通经史,上下古今,以卓荦不群之才,抱俯仰无穷之志,足迹半天下,所交皆贤豪有道之士,而卒著书以老,使人追慕于简策之间而不能置。夫亭林[2]之为通儒,人人能言之,而不知亭林[3]之所以通,不在外而在内,不在制度典礼而在学问思辨也。是以平心察理,事事求实,凡所论述,权度惟精,往往折衷于朱子”[4]云。

亭林之学,宗尚程朱,力辨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之谬。然其所论,关于哲学者至鲜。盖理气心性说,宋明人所言者已详,故清之学者,每不深论也。亭林论为学之要,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自子[5]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又与友人书曰:“《大学》言心不言性,《中庸》言性不言心。来教单提心字而未竟其说,未敢漫为许可,以堕于上蔡、横浦、象山三家之学。窃以为圣人之道,下学上达之方,其行在孝弟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进退,其文在《诗》《书》《三礼》《周易》《春秋》,其用之身,在出处、辞受、取与,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法,其所著之书,皆以拨乱反正,移风易俗,以驯至乎治平之用,而无益者不谈。一切诗赋、铭颂、赞诔、序记之文,皆谓之巧言而不以措笔。其于世儒尽性至命之说,必归之有物有则,五行五事之常,而不入于空虚之论。仆之所以为学者如此。以质诸大方之家,未免以为浅近而不足观,虽然,亦可以弗畔矣夫。”[6]观此可见亭林之志。盖深非陆王简易直截之风,故以平近著实者教人也。其《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谓“有王者起,将见诸行事[7],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而未敢为今人道也。”[8]

* * *

[1] 按:如上顾炎武生平,参见《儒林二》:《清史稿》第四十三册第13166—13169页;《顾亭林先生事略》:《国朝先正事略》下册第812—815页。

[2] “亭林”,诸本皆同。《续修四库全书》第539册第351页作“先生”。

[3] 同上注。

[4] 《翼道学案》:《学案小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539册第351页。

[5] “子”,诸本皆无,脱。据《国朝先正事略》下册第815页,《清史稿》第四十三册第13167页补。

[6] 《答友人论学书》:《顾亭林诗文集》第135页。

[7] “行事”,诸本皆误作“施行”。据《日知录集释(全校本)》上第2页,《顾亭林诗文集》第98页改。

[8] 《与人书二十五》:《顾亭林诗文集》第98页。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