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辛亥革命(1911年)以来的清史研究
有清一代,私人不准撰写国史,只能论述具体问题,仅官方的国史馆、实录馆才能编写皇帝之实录和王公大臣传记,所以对清史的综合、系统、正式的研究,主要开始于清亡之后,即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1开始,由于清亡不久,对清史研究基本上存在两种倾向。第一种是一些前清遗老仍站在清王朝立场,为清帝歌功颂德,对其灭亡十分惋惜,蔑视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这主要表现在《清史稿》的纂修上。
妄图称帝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拉拢网罗了一些前清遗老,于1914年成立了清史馆。当时的国务院申请立馆的呈文称:“大清开国以来,文物灿然,治具咸饬..。洎乎末叶,孝定景皇后尤能洞观世势,俯察舆情,宣布共和,与民更始,用能成德美文明之治,洵足追唐虞捐让之风,我中华民国追维让德,于大清皇帝特颁优待条文,崇功报德,无微不至。”故要为之修史,以报其恩。
当时的国务院聘请曾任盛京将军、东三省总督的赵尔巽为总裁(后改称馆长),延聘光绪进士任至湖北提学使的柯绍忞和于式枚、缪荃孙、秦树声等一百余人为总纂、纂修、协修等。于式枚、缪荃孙等六人在联名合上《谨拟开馆办法九条》中,公然申称:“我大清定鼎二百余年,厚泽深仁,休养生息,上无失德之君,下无抗令之臣,固属前代所希有,而武功赫奕,拓土开疆,文教昌明,轶唐绍汉,急宜及时记载,足以信今传后。”这明显系欲借修史歌功颂德,以报旧主皇恩。1《清史稿》从1914年开馆到1920年写出初稿,1927年第一次初版,后经改删,于1934年再次出版,共五百二十九卷。1928年国民党政府进入北京以后,清史馆被故宫博物院接收。1929年12月,故宫博物院聘请部分专家审查《清史稿》,给它定上错误、罪状十九条:反革命,藐视先烈,不奉民国正朔,例书伪谥,称颂遗老鼓励复辟,反对汉族,为满清讳,体例不一致,人名先后不一致,一人两传,目录与书不合,纪传表志互不相合,有日无月,人名错误,事迹之年月不详载,泥古不化,简陋,忽略。他们认为此书作者“自翊忠于前朝,乃以诽谤民国为能事”,“遂至乖谬百出,开未有之奇”,“若任其发行,实为民国之奇耻大辱”,请列为禁书。2第二种倾向是带有革命党人偏激的民族情绪,抨击清皇朝,不少作者甚至把满族视为外族。较早出版之书是汪荣宝、许国英合著的《清史讲义》二1本节参考了陈生玺、杜家骥著《清史研究概说》一书。
1朱师辙:《清史述闻》。
2朱师辙:《清史述闻》。
册。此书于191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共分四编:开创时期;全盛时期;忧患时期;改革时期。作者认为,清朝的灭亡,系由于民族歧视和专制之压迫。作者明确指出:“其灭亡之原因,至为复杂,而最初之恶感,则在满汉待遇之不平,和厚己族虐使汉族,实为总因,加之前此诸帝之极端专制..而清所必亡也。”另一部书是刘法曾的《清史纂要》,1914年出版。此书共七章,分为崛兴、极盛、衰弱、改革及灭亡四个时期。作者写道:清与北魏、北齐、辽、金、元诸外族入主中国者不同,它“传绪至二百余年,于西域拓疆,方域殆数万里,则前古外族占领中土未有之奇”。它之灭亡,在于残酷的民族压迫,从国初之“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惨无人理”,迄康熙乾隆之朝,“辄复大兴文字之狱”。
这一年(1914年)出版的日本稻叶君山所著《清朝全史》,影响更大,此书虽认为满族系外族,但“其统治得宜,享国历年之久”,远比元朝更强,对清朝的历史地位作出了较为公允的评价,是当时唯一的一部对清代历史进行了比较全面研究的学术著作。
另外,还有吴曾祺的《清史纲要》,上海文明书店编辑的《清鉴辑览》,黄鸿寿的《清史记事本末》(80卷)等书,亦于1913—1918年之间陆续出版。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清史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其主要代表作为萧一山的《清代通史》。萧一山(1902—1978)江苏铜山县人,他读了日本稻叶君山《清朝全史》后,即以中国史学界未能写出一部清史而深为遗憾,于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政治系后转入历史系,发奋要写一部清史,1923年写成《清代通史》上卷,起自后金建国,止于雍正,五十万字,由中华书局出版。1926年完成中卷,六十万字,1930年出版下卷,三卷共约二百万字。1948年萧一山到台湾后,对其书进行修改补充增订,共五卷,约四百余万字。
萧一山就读北京大学时,正值五四时期,学术空气较为自由,接受了当时进步的资产阶级史学思想。他在1923—1930年出版的三卷《清代通史》中,提出的基本论断是:有清一代的历史,是满清入据中原统治中国的历史,同时也是以汉族为主的中国民族革命的历史。他将文化置于特殊的地位,统率政治、经济、社会、学术思想,学术占有相当大的篇幅。他把民族革命置于首位,对与民族革命有关的秘密结社,如三点会、天地会、洪门等,叙述较为详细。这些皆是本书的特点。他自称“本书参考书籍,不下六七百种”,“所述为清国史,亦即清代之中国史,而非清朝史或清室史也”。此书上卷出版时,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蒋梦麟、朱希祖,清华大学教授梁启超,日本教授今而龙等,纷纷为其作序赞扬。
此书也有不少缺点和错误,如其受稻叶君山《清朝全史》影响太深,有些地方照抄《清朝全史》,《清朝全史》错了,它也跟着错。它的取材,多为转手材料。对一些史学界已证明纯系传闻附会之遗闻野史,如陈圆圆之事、顺治帝出家、雍正帝之即位及暴崩、乾隆帝为海宁陈姓之子,等等,此书仍坚持原述,不予更改。后来他在台湾出版的修改版中,又将北伐和抗日战争也写入,并作了错误的评述。
对清史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工作且取得重大成就的是孟森(1868—1938)。孟森,江苏武进人,早年留学日本政法大学,辛亥革命后当选国会议员,1923年起专心研究清史,1931年就任北京大学教授,直至逝世,先后发表出版《心史丛刊》一、二、三集、《清初三大疑案考实》、《明元清系通纪》、《明清史讲义》、《明清史论著集刊》等论著。
《心史丛刊》包括《奏销案》、《科场案》、《朱方旦案》、《董小宛考》、《金圣叹考》等十五篇文章。《清初三大疑案考实》包括《太后下嫁考实》、《世祖出家事考实》、《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三文。《明清史论著集刊》是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共有四十四篇,收录了前述两书及其他文章,如《八旗制度考实》、《建文殉国事考》、《清太祖起兵为父祖复仇事详考》、《清太祖杀弟考实》、《清太祖由明封龙虎将军考》等等文章。这些文章对清朝开国史和明末清初史的许多重大问题给予了深刻的分析论述和考证。《明元清系通纪》原名《清朝前纪》,已印出十六册,计九十余万字,系用明代的纪元叙述清朝的世系,起于洪武四年,止于嘉靖三年(1371—1524)。它论证清楚了清之先世和清朝兴起的历史进程,也说明了元明时期东北女真族的发展变化。《明清史讲义》是孟森在北京大学教书的讲义,上册为明,下册为清。清史主要分为开国、巩固国基、全盛、嘉道守文四章,特别肯定了康熙帝削平三藩之乱、统一台湾、收抚外蒙古、亲征噶尔丹的重大功绩,对雍正帝也作了“好名图治、于国有功”的正确评述。此书对清朝前期二百年之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简要叙述,为研究清史者必读之入门书。
总的来说,孟森提出、论述和解决了许多历史上存疑的问题,开拓了清史研究的一些领域,以及他所提倡客观求实的学风,成为辛亥革命以来清史研究之先驱者,形成为清史研究中的一个主要学派,并且影响了后来的一批清史学者,如郑天挺、谢国桢、罗尔纲、李光涛、谢兴尧、商鸿逵、王钟翰等教授,使之进一步推动了清史的研究工作。
郑天挺(1899—1981),福建长乐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任北京大学教授、秘书长、历史系主任,后为南开大学副校长、历史系主任,著作有《清史探微》、《清史简述》等。《清史探微》收有《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墨勒根王》、《释阿玛王》、《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系》、《满洲入关后几种礼俗的变迁》、《清代的包衣制度与宦官》等文章,科学地评价了满族和清朝的历史地位,阐述了清朝的历史。此后郑天挺又发表了一些新作,收入《探微集》中。郑天挺是继孟森之后最著名的明清史学者,其《探微集》和《清史简述》备受学术界推崇,蜚声海内外。
谢国桢(1901—1982),河南安阳人,历任北平图书馆编纂、中央大学教授、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谢国桢既是明清史专家,又兼长于目录学和史料考证。有《清初开国史料考》六卷和《晚明史籍考》二十卷,著录了清朝开国史和南明史、清朝前期史的大量史籍,是两本具有学术价值很高的资料工具书。还著有《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清初流人开发东北考》、《顾宁人学谱》、《黄梨洲学谱》、《孙夏峰、李二曲学谱》等书。
第二节 1949年以来的清史研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尤其是1978年以后,清史研究蓬勃发展,论著累累,进展迅速,成就远逾昔日。
建国后四十年里的清史研究,显现出五大特点。第一,人员众多。以前从事清史研究之人寥寥可数,全国范围内没有一个专门研究清史的研究室,而现在,比昔日人员增数十倍,并有一批专门研究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清史研究室,人员最多时达到二十四人,其中有研究员(教授)、副研究员十九人。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经济研究所也有一批研究清代民族、经济的学者。中国人民大学特设清史研究所,研究者约四十名,其中有教授、副教授二十余人。南开大学的历史研究所,专研清史者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十余名,历史系亦有清史教授、副教授、讲师近十人。辽宁大学设立的清史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辽宁社会科学院、吉林社会科学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简称一史馆)、北京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单位,亦各有一些以研究清史为主的教授、副教授,每当开全国清史会或国际清史学术讨论会时,与会代表通常都有一百余人。
第二,思想明确。大多数清史研究人员在继承严谨求实学风传统的同时,重视理论修养,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的科学论著,力图运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来分析历史问题,理论探索和分析水平大大提高。
第三,史料丰富。清史资料浩如烟海,大多数清史研究人员长期辛勤搜集史料,阅读清实录、方志、文集、笔记、契据,特别是大力查阅以往罕为人用的巨量档案资料,发现和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出版了许多资料书。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的《清代地租剥削形态》、《清代土地占有和反封建斗争》,合译的《满文老档》,一史馆编的《清代档案史料丛编》(1—15辑)及《历史档案》杂志,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与档案系合编的《清代的矿业》,等等,这些都为清史研究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史料基础。
第四,领域开拓。前人的研究虽也取得不小成绩,但总的来说,过去的清史研究仍处于开始阶段,涉及的方面和问题并不多,清史园地中仍有许多处女地。四十年来,情形大变,原有的重要问题在不断的深入,又开辟了许多新领域,对一批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清朝开国史、清前期的历史地位、清朝的官制兵制与政治制度、康乾盛世、清太祖至乾隆帝等诸帝之评价、资本主义萌芽、租佃制、重大战争、社会生活、饮食文化、中外关系,等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第五,成果累累。由于上述原因和清史研究人员长期努力钻研著述的结果,四十年来发表了数以千计的学术论文,出版了一大批学术专著、论文集和资料集,不管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远逾昔日,在国际清史研究中也不落他人之后。现将1991年前部分专著和论文集列述如下:清朝前史(入关前):《清朝前纪》,孟森著,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十四万字。《明元清系通纪》,孟森著,北京大学1934年版。《清朝开国史研究》,周远廉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二十二万字。《清朝兴起史》,周远廉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三十四万字。
清朝通史:《清史讲义》,汪荣宝、许国英著,商务印书馆1913年版,二十一万字。《清朝全史》日本稻叶君山著,但焘译,中华书局1915年版。《清代通史》上卷,萧一山著,1923年商务印书馆版,后陆续增补,1963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共五册四百余万字。《明清史讲义》,孟森著,中华书局1981年版。《明清史》,李洵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十九万字。《清史简述》,郑天挺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七万字。《清史简编》(上编),该书编写组编写,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三十四万字。《简明清史》,戴逸主编,分第一第二两册,人民出版社1980、1984年分别出版,七十二万字。《清史》(上编),郑天挺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四十七万字。《康雍乾三朝史纲》,朱诚如著,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二十一万字。
官制、刑法、科举、宫廷:《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张德泽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二十七万字。《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概述》,李鹏年等编写,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三十二万字。《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商衍鎏著,三联书店1958年版,二十四万字。《清代法制研究》,张伟仁辑著,第一辑,三册,一千五百余页,台湾永裕印刷厂1983年印刷。《清代捐纳制度》,许大龄著,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1950年版,十万字。《清代宫廷史》,万依、王树卿、刘潞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五十一万字。《盛京皇宫》,铁玉钦主审,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版,三十五万字。
军事、兵制:《绿营兵制》,罗尔纲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三十一万字。《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庄吉发著,台湾故宫博物院1982年版,四十七万字。《明清战争史略》,孙文良、李治亭、邱莲梅合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四十二万字。《清初军事史论考》,日本阿南惟敬著,东京甲阳书房1980年版。《张献忠大西军史》,王纲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二十六万字。
经济:《清代租佃制研究》,周远廉、谢肇华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二十九万字。《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经济研究》,罗仑、景甦著,齐鲁书社1985年版,二十四万字。《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论文集》,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室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李文治、经君健、魏金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四十二万字。《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五十八万字。《清代经济史简编》,郭蕴静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二十二万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杨端六著,三联书店1962年版,二十八万字。《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明清农村社会经济》、《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傅衣凌著,分别为1956、1961年版。《清史治要》,黄冕堂著,齐鲁书社1990年版、四十一万字。《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陈支平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十九万字。《封建贵族大地主的典型——孔府研究》,何龄修、刘重日、郭松义等六人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四十三万字。
民族:《满族简史》,本书编写组编写,中华书局1979年版,十八万字。《满族史论丛》,莫东寅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十四万字。《明清彝族社会史论丛》,胡庆钧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二十万字。《准噶尔史略》,本书编写组编写,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清代八旗王公贵族兴衰史》,杨学琛、周远廉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三十五万字。《清代民族关系史》,杨学琛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二十二万字。《清代蒙古政教制度》,赵云田著,中华书局1989年版,二十四万字。
中外关系、文化、学术、史料学及其他:《沙俄侵华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十九万字。《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北京师范大学清史研究小组编写,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二十五万字。《清人社会生活》,冯尔康、常建华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三十七万字。《清代饮食文化研究》,林永匡、王熹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三十九万字。《四库全书纂修研究》,黄爱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三十一万字。《清儒学案新编》第一卷,杨向奎著,齐鲁书社1985年版,五十二万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著,中华书局1936年版,二十八万字。《明末清初的学风》,谢国桢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清史述闻》,朱师辙著,三联书店1957年版,二十四万字。《清史史料学初稿》,冯尔康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二十八万字。《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叶显恩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二十六万字。
人物传记:《努尔哈赤传》,阎崇年著,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二十五万字。《努尔哈赤评传》,滕绍箴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三十万字。《清太宗全传》,孙文良、李治亭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3年版,三十二万字。《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全传》,周远廉、赵世瑜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三十六万字。《康熙大帝全传》,孟昭信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五十一万字。《雍正传》,冯尔康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四十五万字。《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杨启樵著,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2年版,二十五万字。《乾隆皇帝大传》,周远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六十三万字。《乾隆传》,白新良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四十一万字。《吴三桂大传》,李治亭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五十三万字。《贪污之王——和珅秘史》,冯佐哲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二十二万字。《清代人物传稿》上编1—5卷,清史编委会编,中华书局1984—1988年版。
论文集:《心史丛刊》一、二、三集,孟森著,商务印书馆1916—1917年版,二十四万字。《明清史论著集刊》,孟森著,中华书局1959年版,四十四万字。《探微集》,郑天挺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三十五万字。《明清史论集》,李光涛著,上下两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清史杂考》,王钟翰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二十六万字。《清史新考》,王钟翰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二十五万字。《履霜集》,戴逸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五十一万字。《清史论稿》,王思治著,巴蜀书社1987年版,三十三万字。《档房论史文编》,韦庆远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三十四万字。《明清史辨析》,韦庆远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三十八万字。《结网录》,来新夏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二十八万字。《燕步集》,阎崇年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版,三十五万字。《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6年),白寿彝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四十六万字。《清史论丛》1—7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中华书局1979—1986年陆续出版。《清史研究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1—6辑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四川人民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于1980—198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