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东西方地理知识的交流
元代东西方交通盛况空前,各类人员的交往频繁。在这种形势下,人们的地理视野得到扩大,地理知识得到发展,对西方各国的地理情况有较深的了解。同样,西方各国对中国也有了进一步认识,激起了对于中国文明的向往。
元代有许多西方旅行家来中国旅行。最著名的有意大利人马可·波罗(marcopolo,1254—1323)、鄂多立克(旧译和德理,odoric,1286—1331)、马黎诺利(johnmarignolli),摩洛哥人伊本·拔图塔(亦常译作伊本·白图泰,ibnbattutah,1304—1378)。
马可·波罗是第一个把中国情况详细介绍到欧洲去的人1。他于1271年随父亲、叔父经中亚来到东方,1275年到上都(多伦),后又到大都(北京),在中国住了十七年,为元朝服务多年。1295年由海道回国。旅居中国期间,他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宁夏、河北、山西、陕西、四川、西藏、云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区和五十多个城市。回国后在战争中成了热那亚人的俘虏,被关进监狱。在狱中,由马可·波罗口述,难友鲁思蒂谦诺(rusticiano)笔录,写成了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另一位鄂多立克,是意大利圣芳济各会教徒,1316年开始东游,由印度乘船来中国。1322—1328年在中国旅行。回国后由鄂多立克口述,另一人笔录写成《鄂多立克东游录》。书中介绍了广州、泉州、杭州、北京等城市的地理风貌。
伊本·拔图塔是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从二十一岁起,遍游世界各地。
除地中海沿岸外,还东至东欧、中亚、印度、锡兰、苏门答腊、中国等地。向西横越撒哈拉沙漠到达尼日尔河流域、苏丹、马里等地。历时28年,行程12万公里。1346年,他以印度苏丹使者的身份来到中国的泉州、广州、杭州、大都等地游览。回国后,由伊本·拔图塔口述,穆罕默德·伊本·米赞·凯洛比笔录,1356年编成《伊本·拔图塔游记》,又名《异域奇游胜览》。除了西方旅行者到东方来旅行外,中国也有不少旅行者西往。他们有的走陆路,有的走海路。如耶律楚材、邱处机、常德等人的中亚、西亚之行,周达观、汪大渊等人的航行南海,都是比较有名的。
耶律楚材是元初的学者和佛教徒。1218年,成吉思汗把他召至蒙古,第二年随成吉思汗大军征西域。1224年东归,1228年写成《西游录》,第二年自己刻印发行。由于印数少,不久即成“人所罕见”的书,今原刊失传。1926年日本神田信畅在日本宫内省图书寮发现一部旧抄足本《西游录》,是照元代原刊本抄录的。1927年神田据图书寮本排印出版。后来罗振玉又据神田本重印。1927年王国维又据神田抄本重抄,现藏北京图书馆。1980年中华书局又将向达校注的《西游录》与周致中的《异域志》合刊。
《西游录》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约1500字,记述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西行的经过,描述了沿途地理风貌,是研究十三世纪楚河、锡尔河、阿姆河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下部约3400余字,专门攻击长春真人邱处机,这1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第39页,科学出版社1962年版。部分内容没有什么地理价值。
邱处机是道教全真派道士,山东栖霞人。少年时代,父母早亡,无机会读书。但天资聪明,有志向学。19岁到山东昆仑山学道,被重阳真人王喆看中,命掌文翰。经过四十多年的修炼、学习,邱处机成了闻名四方的北方道教领袖,并曾被元太祖任命总领道教。1219年,应成吉思汗之召前往两域,途经宣化、和林、阿尔泰山、天山、楚河、锡尔河、阿姆河等地区,1223年东归,往返两年零七个月。西游时,邱处机的弟子李志常将沿途见闻及邱处机的诗词言谈作了记录。回北京后,很快将草稿整理成书,名曰《长春真人西游记》。全书分上、下两卷,约18900余字。书稿当时未刊行,历元、明两代无人过问。直到1795年,钱大昕在苏州玄妙观阅《道藏》时发现,借抄一部,才公开流传。道光年间,收入《连筠簃丛书》及《皇朝藩属舆地丛书》,以后又被译成俄文、法文、英文1,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
此书的地理内容比耶律楚材的《西游录》丰富。在他们两人都旅游过的地方,《西游录》没有描述或是描述简略,而《长春真人西游记》则作了详细描述。
常德,字仁卿,元宪宗蒙哥九年(1259)奉命前往波斯朝觐旭烈兀。从和林出发,经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渡伊犁河、锡尔河、阿姆河、到里海南面的纥立儿。1260年回国,往返用了14个月的时间。他的行踪比耶律楚材、邱处机都远,已到达伊朗高原西北部1。中统四年(1263)三月,由常德口述,刘郁笔录,写成《西使记》。全书约2500字,内容比《西游录》丰富。如所记撒尔马罕的药物十数种,“皆中国所无”,当时地中海的采珠方法与中国类似,等等。此外,还介绍了印度的地理及物产。
周达观,温州人,自号草庭逸民。1266年左右生,终年八十多岁。他出使真腊时是以钦使随员的身份去的,并非朝廷命官2。1296年3月,他随使团由温州出发,经过5个月到达真腊国都吴哥,在吴哥停留约一年,1297年7月回国。1297—1312年,周达观写成《真腊风土记》。书中介绍了真腊国的名称演变,随使团访问真腊的经过,真腊的城郭、宫室、服饰、山川、村落、物产、宗教、文化、风俗、生产、贸易、交通、生活等。《真腊风土记》是现存最早全面介绍柬埔寨吴哥时期情况的专著。翔实可信,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1819年被译成法文。
汪大渊,字焕章,南昌人,生平不详。20岁以后即参与商船航海,前后两次,分别到印度洋沿岸及南海诸岛国旅游,游踪之广,在清代中叶以前,可居前列。1349年写成《岛夷志略》。全书收录域外地名达220个,有些地方的描述比《马可·波罗游记》详细。1888年以后,该书先后被译成英、法、日等国文字。
还有一本《大德南海志》,作者陈大震,1304年成书。原书20卷,仅见《文渊阁书目》著录。北京图书馆有残本6—10卷,其中只有第7卷物产篇附列舶货与诸蕃国,收录地名较多,是元代海外交通的宝贵文献1。
1陈正祥:《中国游记选注》第一集,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79年版。1《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第376页。
2段立生:《关于<真腊风土记>的作者周达观》,《学术研究》1985年1期。1姚楠:《岛夷志略校释前言》,中华书局1981年版。
第二节 地志
元世祖时,开始官修全国地理志。至元二十三年(1286)命札马鲁丁、陈俨、虞应龙等编纂全国地理志,至元二十八年(1291)完成,共755卷,名曰《大一统志》,藏之秘府2。元成宗时,因得《云南图志》、《甘肃图志》、《辽阳图志》,所以有人倡议增修,后由孛兰肹、岳铉等主持,于大德七年(1303)完成,定名为《大元大一统志》,简称《元一统志》。全书1300卷,至正六年(1346)在杭州刻板印行。此书体例继承了《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的传统。所引资料,基于各行省撰送图志,大江以南各行省,大多取材于《舆地纪胜》和宋、元旧志;大江以北各行省,大多取材于《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和金、元旧志。
此书规模很大,但由于民族矛盾的影响,流传时间却很短促,明朝官府拒不收管,私家无力保藏,因而很快散失。清代收集残本,只遗留15卷。1944—1965年,赵万里以《元史·地理志》为纲,将元刻残帙、瞿本、袁本与其他文献所引文字,汇辑成《元一统志》10卷,约450000字。1966年由中华书局分上、下两册出版3。
朱思本著有《九域志》80卷,于大德元年(1297)刻印刊行。此书明代以后没有重版,原刻早已残缺难寻,成为稀有珍本。朱思本在自序中说:“自嬴秦破九州为郡县,中古以下,迄而不改..暇日因取郡集,参考异同,分条晰理,一以《禹贡》九州为准的。乃以州县属府,府属都省,以都省分隶焉”1。可见他是把元代的省、府、州、县分隶《禹贡》九州。由于元代官修的《一统志》比《九域志》面世更早,因此,朱思本的这部私人著作在历史上没有发挥多大作用。但他精心绘制的《舆地图》有很高水平,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代地方志约10余种,如:至元五年(1268)于钦纂修《齐乘》6卷;至元二十五年(1288)单庆、徐硕纂修《至元嘉禾志》32卷;元贞二年(1296)骆天骧纂修《类编长安志》10卷;大德二年(1298)冯复京、郭荐等纂修《大德昌国州图志》7卷;大德五年(1301)李京纂修《云南志略》1卷;延祐七年(1320)袁桷纂修《延祐四明志》20卷;至顺三年(1332)脱因、俞希鲁纂修《至顺镇江志》21卷;至正元年(1341)杨譓纂修《昆山郡志》6卷;至正二年(1342)王元恭纂编《至正四明续志》12卷;至正二年李好文纂修《长安志图》3卷;至正四年(1344)张铉纂修《至正金陵新志》15卷;此外,还有佚名《河南志》4卷,赡思《东阳续志》,洪焱祖《新安后续志》,以及《岁华纪丽谱》、《吴中旧事》、《平江纪事》等。在这些地方志中,南方占多数,北方占少数。其中尤以《长安志图》和《类编长安志》颇具特色。
《长安志图》与一般地方志的体例不同,它是以地图和图说的形式组成。上卷原有15幅地图,今存12幅,无图说。中卷有5幅地图,外加19篇图说。下卷有2幅地图,8篇图说。图说详略不均,差别很大,字数少的100多字,多的11000多字。如《图志杂说》5300余字,内容涉及龙首山、北斗城、小2许有壬:《大一统志序》,《至正集》卷三五。
3赵万里:《元一统志·前言》,中华书局1966年版。
1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上册第51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儿原、村名历史、出土文物、樊川、杜陵等名胜古迹的地理位置、规模、以及古迹之间的关系等。《泾渠图说》11000多字,讲各渠的开凿历史,灌溉面积,渠道长度,渠道配套工程等,是一部水利工程专著。
骆天骧的《类编长安志》,是记载长安州郡变迁、城郭迁移以及山川名胜沿革、宫室第宅、丘陵冢墓兴废的地方志。此书原刊本无存,北京图书馆藏有明抄残本5册,缺1—2卷。卷首目录之前有《安西路州县图》一幅。此书体裁与一般地方志也不同,除历史资料外,又增加了金、元材料。特别是金、元诗文,所载尤多。
《元史·地理志》和《元史·外夷列传》,是元代中国地理和外国地理著作。《地理志》的范围,只是以元政府管辖的各省、府、州、县为限,与前代地理志差别不大。地名沿革追溯到唐代为止。《外夷列传》介绍了高丽、耽罗、日本、安南、缅、占城、暹、爪哇、瑠求、三屿、马八儿等国的地理位置,主要内容则是记载各国与元皇朝交往的情况。《元史·食货志》中有部分经济地理内容,如关于全国的矿产资源及其分布,海运及其航线,河运,对外贸易与主要港口,国内市场等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元史·五行志》有部分气象气候、水文、地震资料,如水灾的日期,霜冻灾害,雪雹灾害,气候异常,山崩地震等。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有较丰富的地理资料。如盐、铁、矾、坑冶、漕运、气象气候、水灾、地震、中国地理、外国地理等。此外,还表述了他本人的一些地理学观点。如关于建都条件问题,马端临不同意过分强调客观地理条件,主张客观地理条件应与国力配合,都城才真正安全。如果国力很弱,即使客观地理条件再好,都城也会受威胁,不安全。在河源问题上,他赞同杜佑、欧阳忞对河出昆仑说的非议。
第三节 官方首次派人实地考察河源
黄河之源自古以来就得到人们的密切注意,公元前五至四世纪,人们就已知道黄河发源于今青海省,出现了“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尚书·禹贡》)的记载。不过由于河源地区环境恶劣,人迹罕至,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专人实地考察过河源。
元代由于政治上的统一,“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使,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至元十七年(1280),命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都实既受命,是岁至河州。“州之东六十里,有宁河驿。驿西南六十里,有山曰杀马关,林麓穹隘,举足浸高,行一日至巅。西去愈高,四阅月,始抵河源。是冬还报,并图其城传位置以闻”(《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这是中国历史上官方首次派人实地考察河源,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真正发现了河源。
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翰林学士潘昂霄根据都实的弟弟阔阔出的口述,写成《河源志》,这是我国关于河源的第一部专著。与此同时,朱思本从八里吉思家得帝师所藏梵字图书中,也有一本记载河源的书,并把它译成汉文。这本书与潘昂霄的《河源志》互有详略,很有价值,惜已佚,幸在《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中保存了部分内容。
根据潘昂霄的记载,黄河源出星宿海:“河源在土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洳散涣,弗可逼视,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以故名火敦恼儿。火敦,译言星宿也。群流奔辏,近五、七里,汇二巨泽,名阿剌脑儿,自西而东,连属吞噬,行一日,迤逦东骛成川,号赤宾河。又二三日,水西南来,名亦里山,与赤宾河合。又三四日,水南来,名忽阑。又水东南来,名也里术,合流入赤宾,其流浸大,始名黄河”(《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
根据朱思本翻译的梵字本记载,则黄河源在火敦脑儿西南一百多里,即星宿海西南面的一条河流上。有人认为就是现在的喀喇渠1。梵字本写道:“河源在中州西南,直四川马湖蛮部之正两三千余里,云南丽江宣抚司之西北一千五百余里,帝师撒思加地之西南二千余里。水从地涌出如井,其井百余,东北流百余里,汇为大泽,曰火敦脑儿。”(《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除上述两种书外,元人梁寅也写了一篇《河源记》2。内容与《河源志》相近,但未及《河源志》详细。
上述三种关于河源的记载,除河源外,还记载有关河源地区的地理状况。如“土人抱革囊骑过之,其聚落之处,多编木如舟以济,附以毛革,中仅容二人”(《河源记》),“昆仑以西,人简少,多处山南。山皆不穹峻,水亦散漫,兽有髦牛、野马、狼、狍、羱羊之类”(《河源志》),“(河)自星宿海至汉地,河南北小水旁注者众,其山或草或石,至积石始林木畅茂”(《河源记》)。《河源志》还对伏流重源的错误说法,作了有力的反驳。这种求实的精神是可贵的。
1黄盛璋:《再论黄河河源问题》,载《地理学报》22卷1期。
2载《梁石门集》卷一。
第四节 地图
元代最有名的地图学家是朱思本。他总结了唐宋以来的绘图经验,利用当时能够看到的图籍,加上他自己的旅游实践和对地图的钻研,编成了著名的《舆地图》2卷。这部图影响很大,是元、明、清三代舆图的重要范本。朱思本(1273—1333)字本初,江西临川人。“学道江西龙虎山中,从张仁靖真人扈直两京,又从吴全节居都下..尝以周游天下,考核地理。竭十年之力,著有《舆地图》二卷,刊石于龙虎山上清之三华院,惜今不传”1。此外,还著有《九域志》八十卷,《贞一斋杂著》一卷,诗稿一卷等。在《贞一斋杂著》中有一篇《舆地图自序》,自述其研究地理及绘制《舆地图》的经过:“予幼读书,知九州山川。及观史,司马氏周游天下,慨然慕焉。后登会稽,泛洞庭,纵游荆襄,流览淮泗,历韩、魏、齐、鲁之郊,结辙燕、赵,而京都实在焉。繇是奉天子命,祠嵩高,南至于桐柏,又南至于祝融,至于海。往往讯遗黎,寻故迹,考郡邑之因革,核山河之名实,验诸滏阳、安陆石刻禹迹图,樵川混一六合郡邑图,乃知前人所作,殊为乖谬,思构为图以正之。阅魏郦道元注《水经》,唐《通典》,《元和郡县志》,宋《元丰九域志》,皇《元一统志》,参考古今,量较远近,既得其说,而未敢自是也。中朝士夫使于四方,冠盖相望,则每嘱以质诸藩府,博采群言,随地为图,乃合而为一,自至大辛亥(1311)迄延祐庚申(1320),而功始成。其间河山绣错,城连径属,旁通正出,布置曲折,靡不精到。至若涨海之东南,沙漠之西北,诸番异域,虽朝贡时至,而辽绝罕稽,言之者既不能详,详者又未必可信,故于斯类,姑用阙如。嗟夫,予自总角,志于四方,及今二毛,讨论殆遍。兹其平生之志,而十年之力也。后之览者,庶知其非苟云。”(《适园丛书》第十七函)
从这段引文中知道,朱思本查阅了许多历史文献,先绘制各个地方的小图,然后合成一幅全图,从1311—1320年,整整花了十年才完成。这是朱思本野外考察与书本知识相结合的产物,地图精度超过了前人。尽管如此,朱思本的态度仍然很谦虚谨慎,对那些他没有去过的边远地区,对不熟悉的地区,以及资料不足或资料不十分可靠的地区,他不乱画,而是宁缺勿滥,以免影响后人。
朱思本绘图的方法,据罗洪先《广舆图序》说:“其图有计里画方之法。”刘献庭也说:“朱思本舆图,纵横界画,以五十里为一方,即裴秀准望之意也。”(《广阳杂记》卷2)《舆地图》的大小,据罗洪先说是“长广七尺,不便卷舒”。
元代另一部著名的历史地图集,是李好文的《长安志图》。《长安志图》原有图22幅,现存19幅。图幅大小不一,比例尺与方位也不一致。主要内容是关于长安地区行政区划、城市、陵墓、宫殿、禁苑、名胜古迹和水利灌溉渠道共七类地图。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水利灌溉渠道图,它是水利灌溉渠道系统中最早的一幅地图。《长安志图》的绘制,据研究,在现存宋、元地图中处于中上水平。
此外,元代还有两幅中国全图,即李泽民1330年左右绘制的《声教广被图》和天台僧人清浚绘制的《混一疆理图》,惜已失传。
1瞿镛:《铁琴铜剑楼书目》卷二二。
还值得一提的是元代出现了我国第一个地球仪。至元四年(1267),札马鲁丁在中国制造了一个木质地球仪,七分水面用绿色表示,三分陆地用白色表示。又画江河湖海,形成水系网络1。地球仪上绘有小方格,用来计算道里远近。这些小方格显然是经纬线。地球仪上水陆分布比例,同现代所测得的比例基本一致。地球仪在中国首次出现,这在中国地理学史上是件大事,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不重视,在学术界影响不大,这是非常遗憾的。
1《元史·天文志·西域仪象》。